国内会话分析研究述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会话分析研究述评
作者:吴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7期
摘要:会话分析的理论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话语分析理论的引进而为国内学者所关注。
本文对旨在对会话分析这一语言分析方法进行介绍,主要对其在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会话分析学科定位研究情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7-0048-02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作为语言分析的一种方法,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会话是由发话者和听话人共同参与和合作所产生的社会交往,或者是谈话各方相互协调谈话内容的交往过程。
”1会话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要弄明白发话者想要表达什么,而受话者又是怎么样理解它的意思并做出反应。
包括对会话结构、会话策略、会话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2
一、会话分析的学科定位
在语言学领域中,由于会话分析能够为多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因此在其的学科归属上,有着几种不同的观点。
社会语言学的著作祝畹瑾(1992)、徐大明等(1997)、游汝杰等(2005)中常把其划入社会语言学范围。
而会话是语言应用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形式,研究语言应用的语用学也要对会话进行研究,所以也有将会话分析纳入语用学中Levinson (1983)、何兆熊(1999)。
而黄国文(1988)认为会话分析应属于语篇分析的范围之中。
刘运同(2002)则认为会话分析应是社会学的一个非主流学派。
值得指出的是,“‘会话分析’这一词语可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较宽泛的含义,指对会话现象的所有研究;另一种含义是狭义的,专门指发源于美国的研究会话的一个学派。
这一学派把平常、琐碎的会话提升为科学研究的正当对象,并对谈话的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3在认为会话分析隶属社会学的观点中,其中的“会话分析”具体指的是由美国社会学家Sacks等人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一系列会话分析理论。
在当前国内的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中进行会话分析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大都为此种。
因此,在本文所讨论的“会话分析”所运用的理论主要以由美国社会学家Sacks、Schegloff、Jefferson等提出的民族方法学的会话分析方法为主。
广义的会话分析理论并不仅限于此。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是把会话分析当做是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徐赳赳(1995)、崔鑫国(2008)持此种观点。
其会话分析的涵义应该是较宽泛意义的会话分析,即指对会话现象进行的所有研究。
Levinson (1983)则认为可以把会话的研究简单地分成会话分析学派和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学派。
而马博森、曾绍任(1995)则认为会话分析的研究与话语结构有联系,但却是一种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的分析,而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话语结构研究则是伯明翰学派对口语语篇的分析。
朱永生(2003)在对话语分析五十年的回顾中也没有提及民族方法论的会话分析。
二、国内会话分析研究情况概述
(一)对会话分析理论进行的介绍、探讨
这方面的著作、论文主要是对会话分析的理论进行的介评、溯源、以及讨论其学科归属的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对话语分析进行介绍的论文中也涉及对会话分析的介绍。
其中刘运同(2002)主要是介绍了民族方法论会话分析理论,提出会话分析是一个独立的学派的观点,并对这一会话分析的方法、与语言学的关系进行了评论。
张荣健(2002、2005)则是对会话的各种理论进行了介绍说明:有Sacks等的民族方法论、Hymes的话语人类学、Gumperz的交往社会语言学、Labov的变体理论等和语用学从哲学—逻辑学领域对会话分析进行的探讨、伯明翰学派和系统功能语法从真实的语言结构和功能方面对会话分析进行的思考。
其中张荣健(2002)介绍理论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Tannen的交往社会语言学中的会话分析理论、批判会话分析理论对随意会话分析的影响及随意会话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
张荣健(2005)则是着重讨论了批判性会话分析与社会文化和制度结构密切相关。
梁飞(2004)则是把民族方法论话语分析方法纳入语用学中加以介绍。
崔鑫国(2008)则是将会话分析看成对所有会话现象进行的研究,是从话语分析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来对其的发展的历史进行溯源。
此外,还有孙启耀(2000)针对Sacks等人的“相邻应队”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其研究存在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概括性、严密性的不足。
于国栋(2003)则是运用话轮功能分析了汉语中支持性言语反馈,指出交际者反馈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
(二)运用会话分析的理论分析文学、戏剧作品
由于会话描写是文学、戏剧作品中的主要描写手法之一,对于交代情节背景、表现矛盾冲突、表达人物性格、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运用会话分析理论对文学、戏剧作品中的会话描写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的厘清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说明作品主题。
在目前运用会话分析理论对文学、戏剧作品进行分析的论文中,基本上是针对一部作品中的会话进行分析,以考察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会话对主题的表现等。
其中李华东、俞东明(2001)运用话轮转换理论考察了其与戏剧人物权势关系、性格刻画和情节发展的关系。
王虹(2001)通过对John Osborne剧本《愤怒的回顾》中开场一段对话进行的会话分析来对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
进行阐释,认为会话交替机制所决定的对话交流结构对戏剧的意义有一定的决定作用。
张静(2006)则是分析了《一朵浮云》中的人物关系与心理特点。
司建国(2005)则运用话轮转换理论对《雷雨》中违反礼貌原则的会话进行了分析。
(三)会话分析理论与外语及对外汉语研究、教学
在国内目前对会话分析的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结合外语的运用、教学来进行的。
这主要表现在对英文原文作品进行会话分析,结合会话分析理论解释外语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何慧英(2007)运用话轮转换模式理论对《欲望号街车》剧本进行分析,探讨戏剧对话展现人物关系、性格的方式;张桂娟(2006)则是研究情景剧friends中的会话,其目的是探讨会话分析理论是否适用于情景剧会话,话轮和话轮转换在情景剧中所起的作用。
而在针对外语教学问题上,司建国(2005)认为用会话分析理论解析中国戏剧中的对话有助于学习者对汉语会话机制和汉语言语行为的认识;在研究学习外语问题方面,李战子(1996)分析的是英语口语课堂上会话的话轮、反馈、连贯性方面的特点;孙毅兵、师庆刚(2004)分析了会话分析理论中的话题及其对提高学生外语实际交际能力的作用;刘姝(2005)用会话分析理论讨论的是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修正现象;孙志勇(2005)则讨论了会话本身规律和相关文化因素对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提问得不到及时回答的现象。
会话分析理论在俄语学界也得到了重视,徐翁宇(1997)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会话分析在俄罗斯的研究情况;而徐翁宇(2003)则着重分析了对话中三要素(说话人、听话人、语境)的运用能使对话获得一系列不同于其他语体的特征。
(四)会话分析与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上述两个方面外,会话分析理论还被广泛用于各种语境下的对话研究。
对网上会话的分析主要是对话轮问题的研究:秦俊红、张德禄(2005)讨论了网上会话中话轮的特点,并分析了话轮转换的规律及连贯的实现方式;宁天舒(2007)将话轮替换、相邻应对等理论用于分析网上聊天与面对面对话的不同。
对中外电视访谈节目的会话研究:邬争艳(2005)探讨了英语电视新闻访谈与一般会话在话轮替换、相邻应对、整体结构方面的异同及主持人、受访者的行业职责对会话结构的影响。
邱春安(2006)则研究了新闻访谈中采访者和受访者在话轮转换规则制约下的互动模式。
在医患会话研究中:郑欢(2005)研究了医患门诊对话的不对等性;于国栋、郭雪颖(2008)运用“回述”理论分析了医患双方与回述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总的来说,从会话分析理论引入我国到现在,受学界关注程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只是单篇论文论述,到已经有了系统研究的书籍出版。
从收集到的资料中统计,但目前对会话分析理论的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或者是局限于将国外理论套用于英汉教学研究、文学戏剧研究等,虽然涉及等多个方面,但大都限于套用理论得出的结论。
由此可见,研究的
深度够,在广度上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对会话分析自身理论成分的分析,对具体言语行为的分析以及对国外最新理论研究内容的介绍较少。
对会话分析在一些领域的应用研究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Levinson, S.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 张荣建.会话分析与批判会话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02).
[3] 刘运同.会话分析概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