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老子》四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节选自《老子》)乙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①之大,两涘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③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④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⑤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⑥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节选自庄子《秋水》)【注】①泾流:无阻的水流。
②涘:岸。
③河伯:河神。
④若:海神的名字。
⑤虚:同“墟”。
⑥尾闾:泄海水之所。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矜.者不长矜:夸耀
B.复.众人之所过复:弥补
C.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缺少
D.笃.于时也笃:限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B.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D.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C.《秋水》写了河神小却自以为大,海神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事物认知的相对性,批驳了河神在自满后不能自我反省,反而沾沾自喜。
D.《秋水》里的寓言是庄子虚构的,宣扬了庄子的认识无止境的哲学思想。
文中的河伯被设为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自己的化身。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B.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
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
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
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②不贵.难得之货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
..之心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贼:偷窃
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保:安定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⑥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
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0.《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
请你概括这两个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⑤D.④⑤⑥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
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1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15.《五石之瓠》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两个故事。
请概括这两个故事及其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致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
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
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
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
”郑君又不听。
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
晋献公以垂棘之壁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
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
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彩,自觉者不彩,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注】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B.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C.爱其壁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D.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间”与《庖丁解牛》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中的“间”意思不相同。
C.“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意思相同。
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
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入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
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0.《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依靠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埏:揉和D.自矜.者不长/矜:夸耀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者: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其:指示代词,那些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2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
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
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二、情景默写
三、名著阅读
四、选择类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埏埴.以为器:黏土②自伐.者无功:讨伐
B.①跨.者不行:跨大步②自矜.者不长:夸耀
C.①曰余食赘行.:同“形”,形体②自胜者强.:强壮
D.①凿户牖
..以为室:门窗②自知.者明:知识
五、混合默写
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1)(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2)如今我看到了你的无穷尽,我要不是到你的面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耻笑。
6.A 7.C 8.D 9.(1)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
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2)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
10.惠子说他因五石之瓠大而无用,索性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同样的不龟手之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而有人用它世代漂洗丝絮。
11.C 12.A 13.D 14.(1)世人行事,往往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
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2)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通。
15.故事:惠子说他种了一个能容得下五石东西的葫芦,因大而无用,索性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同样的不龟手之药,有人凭它获得封赏,而有人用它世代漂洗丝絮。
寓意: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不相同。
善于转换角度,就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16.C 17.A 18.C 19.(1)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20.不矛盾。
《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
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
21.B 22.D 23.D 24.A
2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6.B
2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