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的鬼神观及其现代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孔⼦的⿁神观及其现代解读
本科毕业论⽂(设计)
《论语》中孔⼦的⿁神观及其现代解读
学⽣姓名:陈⼩燕
学
号: 071602222 系
部:财经传媒系专业:汉语⾔⽂学(经济秘书)
指导教师:⾟⾹兰讲师
提交⽇期: 2011年03⽉20⽇
毕业论⽂基本要求
1.毕业论⽂的撰写应结合专业学习,选取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题。
2.论⽂篇幅⼀般为8000字以上,最多不超过15000字。
3.论⽂应观点明确,中⼼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字流畅,结构严谨。
4.论⽂字体规范按《⼴东⾦融学院本科⽣毕业论⽂写作规范》和“论⽂样板”执⾏。
5.论⽂应书写⼯整,标点正确,⽤微机打印后,装订成册。
本科毕业论⽂(设计)诚信声明
本⼈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设计),是本⼈在指导⽼师的指导下,独⽴进⾏研究⼯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中已经注明引⽤的内容外,本论⽂不含任何其他个⼈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和集体均已在⽂中以明确⽅式标明。
本⼈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承担。
学⽣签名:时间:年⽉⽇
关于论⽂(设计)使⽤授权的说明
本⼈完全了解⼴东⾦融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学位论⽂的规定,即:
1.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的印刷本和电⼦版本;
2.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的印刷本和电⼦版,并提供⽬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在校园⽹上提供服务;
3.学校可以采⽤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段保存论⽂;
本⼈同意上述规定。
学⽣签名:时间:年⽉⽇
摘要
以孔⼦为代表创⽴的儒家⽂化构成了中国传统⽂化的基础,儒家⽂化不仅影响着中国⽂化⼏千年以来的进程,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中国⼈的思想和⾏为。
孔⼦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化的范畴,本⽂通过对孔⼦思想的研究,进⼀步明确其⽂化性质,还原孔⼦思想的本意,肃清⼀些断章取义的错误思想。
此外,结合现代的具体情况,解读孔⼦思想中的⿁神观,探究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论语》中的⼀字或⼀句并不能解释清楚某个问题。
要了解⼀个⼈,就要从他⾝边最亲近的⼈那⾥去了解,得到的才是最准确最全⾯的认识。
本⽂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知道孔⼦是否相信⿁神的存在,要从⾝处时代跟他较近的⼈那⾥去解读。
孔⼦的⿁神观属于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关乎中国古⽂化的性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即是本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论语》;⿁神观;现代解读
Abstract
Founded by Confucius as representative Confucian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onfucian culture not only affects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rocess, also deeply affect every Chinese thoughts and behavior. Confucius' theor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fucius' thought, and further make clear its cultural properties, reduction of Confucius' thought of intention, eliminate some out-of-context mistaken ideas. In addition, combining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e Confucius' thought gods outlook,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rn society. "The analects" in a word or sentence cannot explain a problem. To understand a man from his side closest to the people there to know, get the most accurate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is exactly the same, want to know whether to believe the existence of ghosts and Confucius, with him in age from people in close there to decipher. Confucius views of ghost belongs to China ancient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is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also is th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The analects"; Gods outlook;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前⾔ (1)
⼆、孔⼦意义上的“⿁”“神” (2)
(⼀)“⿁”——“⼈神⽈⿁” (2)
(⼆)“神”——益于教化的正神 (3)
三、孔⼦的⿁神观 (4)
(⼀)虔诚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4)
(⼆)敬畏之⼼——“敬⿁神⽽远之”、“丘之祷久已” (5)
四、⿁神观念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7)
五、孔⼦⿁神观在现代的解读 (8)
(⼀)重新关注孔⼦,植根于现代⼈的精神境遇 (8)
(⼆)荀⼦归结的“三祭”到现代的“⼆祭”的转变 (9)
(三)“死”是对“⽣”的延续 (11)
参考⽂献 (13)
《论语》中孔⼦的⿁神观及其现代解读
⼀、前⾔
还在我们读初中或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论语》了。
孔⼦的思想及其所创⽴的儒学⼏千年来⼀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笔者在期刊⽹上搜索得知,⾄今为⽌,对《论语》的研究著作已经过万篇,⽽对《论语》中关于孔⼦⿁神观的研究著作有⼗⼏篇。
许多学者为此付出的努⼒和做出的贡献都是很值得我去学习的。
可是,很多学者对于孔⼦是否相信⿁神存在这⼀问题存在较⼤争议,意见不⼀。
当然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很正常的。
不过我们应该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么⼀个有点混乱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其中“断章取义”是关键,很多⼈喜欢以偏概全。
⽐如,《庄⼦》内篇“养⽣主”⾥有“吾⽣也有涯,⽽知也⽆涯”⼀句。
原⽂是“吾⽣也有涯,⽽知也⽆涯。
以有涯随⽆涯,殆已;已⽽为知者,殆⽽已矣!为善⽆近名,为恶⽆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可以全⽣,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本应诠释为“⽣命有限,知识⽆限。
以有限去求⽆限,必然伤害有限的⾝体,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分危险的了……”事实上,我们经常只把那⼀句“吾⽣也有涯,⽽知也⽆涯”抽取出来当作⾄理名⾔去应⽤和传播,完全曲解了庄⼦的原意,成为“⼈⽣有限,知识⽆限,当以有限的⽣命不懈地追求⽆限的知识”。
⽣活中这样的例⼦并不少见。
这也正解释了本⽂中要阐释的现象。
樊迟向孔⼦问智,孔⼦回答说:“务民之义,敬⿁神⽽远之,可谓知也。
”就是这⼀句“敬⿁神⽽远之”,成为众多学者产⽣分歧争议的关键所在。
有学者认为,“远之”,就是要远离它们的意思。
⽽“未能事⼈焉能事⿁”,是孔⼦逃避谈论⿁神的有⼒证明。
表⾯上看,似乎有点道理,实则未然。
《论语》中的⼀字或⼀句并不能解释清楚某个问题。
我们说要了解⼀个⼈,就要从他⾝边最亲近的⼈那⾥去了解,得到的才是最准确最全⾯的认识。
本⽂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知道孔⼦是否相信⿁神的存在,要从他的弟⼦、⾝处时代跟他较近的⼈那⾥去解读。
孔⼦的⿁神观属于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关乎中国古⽂化的性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即是本论⽂需要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本论⽂还将通过细致地解读,探讨孔⼦的⿁神观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孔⼦奉⾏⽆神论,有些学者则认为孔⼦相信⿁神,还有些学者认为孔⼦的思想其实很⽭盾,⼤多数时候不相信,可当他遇到⽣活中⾃⼰也解决不了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想到⿁神,寄托于⿁神。
那事实上孔⼦到底相不相信⿁神的存在呢?通读《论语》,⾥⾯谈及孔⼦⿁神观的句⼦包括以下⼋句话:
⼀、⼦⽈:“⾮其⿁⽽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勇也。
”(《论语·为政》)
⼆、季⽒旅于泰⼭。
⼦谓冉有⽈:“⼥弗能救与?”对⽈:“不能。
”⼦⽈:“呜呼!曾谓泰⼭,不如林放乎?”(《论语·⼋佾》)
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佾》)
四、王孙贾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不然,获罪于天,⽆所祷也。
” (《论语·⼋佾》)
五、樊迟问知。
⼦⽈:“务民之义,敬⿁神⽽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仁者先难⽽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六、⼦不语怪,⼒,乱,神。
(《论语·述⽽》)
七、⼦疾病,⼦路请祷。
⼦⽈:“有诸?”⼦路对⽈:“有之。
诔⽈:‘祷尔于上下神只。
’⼦⽈:“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
⼋、季路问事⿁神。
⼦⽈:“未能事⼈,焉能事⿁?”敢问死。
⽈:“未知⽣,焉知死?”(《论语·先进》)
要弄清楚孔⼦是否相信⿁神,以及在当代社会如何去更好地解读这两个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弄清孔⼦意义上的“⿁”是什么、“神”是什么的问题。
没有⼀个明确的清楚的定义,⼀切就⽆从谈起。
⼋句话当中说到⿁神的含义的是第⼀、⼆、四、六(其他是关于孔⼦对⿁神的态度问题)。
⼆、孔⼦意义上的“⿁”“神”1.“⿁”——“⼈神⽈⿁”
孔⼦说:“⾮其⿁⽽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勇也。
” (《论语·为政》)《论语注疏》⾥引⽤郑⽞的解释是:
⼈神⽈⿁。
⾮其祖考⽽祭之者,是谄求福。
“⼈神⽈⿁”,即“死去的祖考”,也即是指死去的祖先。
“⿁”为⼈所归,⼈死去后称为⿁。
这是“⿁”的含义。
2.“神”——益于教化的正神
何为“神”呢?《论语·⼋佾》中有这么⼀段话:
季⽒旅于泰⼭。
⼦谓冉有⽈:?⼥弗能救与??对⽈:?不能。
?⼦⽈:?呜呼!曾谓泰⼭,不如林放乎??
说的是季⽒去祭祀泰⼭,孔⼦对冉有说:“你不能劝⽌他吗?”冉有说:“不能。
”孔⼦说:“唉!难道说泰⼭神不如林放
知‘礼’吗?”根据《礼记》规定,只有天⼦才有资格祭天下名⼭⼤川,诸候国的国君只能祭拜国境内的⼭川,⽽卿⼤夫没有资格祭拜⼭川,只能祭家庙。
季康⼦只是个卿贵族,他去祭泰⼭显然不合礼。
所以孔⼦感叹,泰⼭之神怎么可能不如林放知礼呢?意在说明泰⼭之神是不会接受季⽒的祭拜的。
总之,这⾥的“泰⼭”就是指“泰⼭神”。
王孙贾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不然,获罪于天,⽆所祷也。
?(《论语〃⼋佾》)
在《论语集注》中是这么解释的:“……灶者,五祀之⼀,夏所祭也。
凡祭五祀,皆先设主⽽祭于其所,然后迎⼫⽽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可见“奥”和“灶”都是神。
《论语集解义疏》中的注进⼀步解释:
奥,内也。
以喻近⾂也。
灶,以喻执政也。
贾者,执政者也,欲使孔⼦求昵之,微以世俗之⾔感动之也。
“……奥,内也,谓室内西南隅也,以其隐奥,故尊者居之。
”奥,其实就是指室内西南⾓的家神,⽐喻国君;“灶者,饮⾷之所由,虽处卑亵,为家之急⽤……”灶,是指灶神,⽐喻权⾂。
所以原话可以理解为:掌握着实权的卫国⼤夫王孙贾对孔⼦
说:“与其亲顺奥神,不如亲顺灶神。
这句俗语怎么讲?”孔⼦说:“我不这么认为。
如果背逆天理得罪了上天,⽆论是向奥神还是向灶神祈祷,都没有⽤。
”[1]王孙贾本想讽刺孔⼦[2],不料孔⼦以“获罪于天,⽆所祷于众神”从容地应答。
这⾥,除了说
明“奥”、“灶”是神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点,孔⼦宁愿得罪“奥神”和“灶神”,也不愿“获罪于天”,说明什么了呢?《论语集注》中这么解释:
天,即理也;其尊⽆对,⾮奥灶之可⽐也。
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免乎?
“天”乃是⽐“奥”“灶”地位更⾼,处于“奥”“灶”之上的⾄上神。
孔⼦对待“天”神,可以说是⾮⼀般的虔诚。
《论语·乡党》中有记载:迅雷风烈,必变。
什么意思呢?《论语注疏》有正义⽈:迅,急疾也。
风疾,雷为烈,此阴阳⽓激,为天之怒,故孔⼦必变容以敬之也。
风雷⾄,是天神之怒的表现,孔⼦畏惧,动容变⾊,以⽰敬畏之⼼。
由此看来,孔⼦是相信⿁神的存在的。
那么“⼦不语怪、⼒、乱、神(《论语?述⽽》)”⼜是怎么回事呢?《论语集注》中说:
怪异、勇⼒、悖乱之事,⾮理之正,固圣⼈所不语。
⿁神,造化之迹,虽⾮不正,然⾮穷理之⾄,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也。
李充在《论语注疏》中说:
⼒不由理,斯怪⼒也。
神不由正,斯乱神也。
怪⼒乱神,有与於邪,⽆益於教,故不⾔也。
不正之神,称为乱神,孔⼦“不语”的是⽆益于教化的乱神。
以上即是孔⼦意义上的“⿁”和“神”。
三、孔⼦的⿁神观
前⾯关于“⿁神”是什么的研究上,已经初步论证了孔⼦是相信⿁神的存在的。
事实上,孔⼦不仅相信,⽽且态度是⾮常虔诚⽽敬畏的。
以下就这两点进⾏论证和研究。
1.虔诚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佾》)《论语注疏》正义⽈:
祭如在?者,谓祭宗庙必致其敬,如其亲存。
⾔事死如事⽣也。
祭祀祖先,就如它真的在那⾥,倘若因为什么事⽽叫⼈代⼰祭之,还不如不祭,体现了诚意的重要性。
说明了孔⼦对祭祀的重视。
也许有⼈会疑惑,学识和阅历丰富的孔⼦,迷信⿁神,岂不糊涂?放之于理性四射的现代社会⽽⾔,这明显有违科学常理,但倘若结合周代的⽂化考虑,孔⼦尊奉⿁神是符合当时社会特点的。
周代是⼀个崇尚礼法的社会,但是在诸多祭⿁祀神的礼中也是最为繁琐⽽隆重的。
在《礼记·祭统》中有这样⼀段话:凡治⼈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夫祭者,⾮物⾃外⾄者也,⾃中出,⽣于⼼也,⼼怵⽽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夫祭有⼗伦焉:见事⿁神之道焉,见君⾂之义焉,见⽗⼦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
此之谓⼗伦。
1
这段话指明了祭礼在周代⽂化中的重要地位,⽽“见事⿁神之道”还居于⼗伦之⾸,由此可以推出事⿁之礼在周代⼈们⼼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类似的记载在《礼记·祭义》中很常见,这说明了周代的社会风俗是尊崇祭⿁祀神。
孔⼦⽣活在这样⼀个⿁神⽂化浓郁的时代,尊崇⿁神也成了在理的事情。
再者,孔⼦借助⿁神施以教化,“其⾝不正”,虽令不从矣,倘若连孔⼦⾃⾝都不尊崇⿁神,如何引导⼈们去祭⿁祀神呢?
还有⼀个例⼦很能证明孔⼦对⿁神的虔敬之⼼。
⼦⽈:?禹,吾⽆间然矣。
菲饮⾷⽽致孝乎⿁神,恶⾐服⽽致美乎黻冕,卑宫室⽽尽⼒乎沟洫。
禹,吾⽆间然矣。
?(《论语〃泰伯》)
说的是孔⼦对禹勤俭克⼰以祀神的⾏为⼗分地赞赏。
对“恶⾐服⽽致美乎黻冕”这⼀句郑⽞是这么注的:“黻,祭服之⾐。
冕,其冠也。
”禹对于祭祀⿁神不敢有任何怠慢的⾏为。
孔⼦对于禹的虔敬给以了很⾼的评价,甚⾄还⾃叹不如。
2.敬畏之⼼——“敬⿁神⽽远之”、“丘之祷久已”
⼦⽈:?务民之义,敬⿁神⽽远之,可谓知也。
?(《论语〃雍也》)《论语正义》记载道:“近⼈⽽忠,即是务民之义。
于⿁称事,神称敬者,礼数故⾔事,礼疏故⾔远也。
但事亦是敬,故论语此⽂,统⾔敬⿁神,夫⼦所以告樊迟者,正是教之从周道。
” 包⽈:“敬⿁神⽽不亵。
”恭敬⿁神⽽疏远它,不亵渎。
[3]太接近⿁神了,就是对⿁神的不敬,故⽽不能太接近。
在《礼记·祭
1近年来郭店楚简的问世已经证实了《礼记》的内容具有相当的可靠性,是研究周代⽂化的重要材料。
义》中也说到:“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
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祭祀⿁神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令⿁神厌烦就变成了不敬。
看看这个例⼦:⼦疾病,⼦路请祷。
⼦⽈:?有诸??⼦路对⽈:?有之。
诔⽈:‘祷尔于上下神只。
’⼦⽈:?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
孔⼦⽣了重病,⼦路祷之于⿁神,希望先师早⽇康复。
孔⼦不喜欢,故意问:“有这样的事?”可惜⼦路没有明⽩孔⼦的意思,还引经据典地证明是有的。
“孔⼦不许⼦路,故以此⾔拒之。
若⼈之履⾏违忤神明,罹其咎殃则可祷请。
孔⼦素⾏合於神明,故⽈‘丘之祷久矣’也。
”(《论语注疏》)孔⼦的意思是,祷告是⼀种诚敬的⼼情,随时随地都应该诚敬,⽽不是在有求于⿁神的时候才显得诚敬。
这句话不仅不是在说孔⼦不相信⿁神,反⽽说明了孔⼦对⿁神的⽆⽐虔敬。
季路问事⿁神。
⼦⽈:?未能事⼈,焉能事⿁??敢问死。
⽈:?未知⽣,焉知死??(《论语〃先进》)
这句话模糊性很强,引起很多的争议。
很多⼈认为这是孔⼦在逃避谈论⿁神,或者说因为孔⼦就是不相信⿁神的存在,才会如此作答。
《论语注疏》⾥引⽤陈⽒的注说:
⿁神及死事难明,语之⽆益,故不答。
陈⽒认为孔⼦觉得这个问题说了没有多⼤益处,才作出这样模糊的回答。
⽽《论语集注》中说:
然⾮诚敬⾜以事⼈,则必不能事神;⾮原始⽽知所以⽣,则必不能反终⽽知所以死。
盖幽明始终,初⽆⼆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告之如此。
祭⿁神必须诚敬,这⾥再⼀次谈及这个问题。
事⿁神的态度,是事⼈的态度的延伸。
要“学之有序”,只有知道如何“事⼈”,才可能知道如何“事⿁”。
程⽒继续解释道:
昼夜者,死⽣之道也。
知⽣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之道,则尽事⿁之道。
死⽣⼈⿁,⼀⽽⼆,⼆⽽⼀者也。
或⾔夫⼦不告⼦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
程⼦认为这是孔⼦在语重深长地教导⼦路事⿁神的⽅法,即“事死如事⽣,事⿁如事⼈”,知⽣⽅知死。
只有认真体会“⽣”的道理,才能明⽩“死”是怎么⼀回事。
只有把“事⼈”做好了,才懂得为何要“事⿁”。
综上所述,孔⼦不仅是相信⿁神的存在的,⽽且对⿁神具有⼀颗⽆⽐虔诚、敬畏的⼼。
孔⼦不信⿁神的说法不成⽴。
四、⿁神观念在不同时代的表现
上有天神,下有民众,天神与民众息息相通。
民众为“神之主”,民众的愿望,天神是⼀定要遵从的。
这是周代相互感应的“天⼈合⼀”观。
周代的神权崇拜与政治统治的⽅式相配套,祭祀天地、⿁神、祖先的权⼒被按照不同的等级阶层分配到各阶层⼿中。
天地⿁神的威信在西周晚期开始下降,并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但是直⾄汉代,⿁神观念依然⼤⾏其道,民间的许多风俗习惯受其影响极其深远。
除了少数⼈不信⿁神之外,⼤多数认为存在着“另⼀个世界”。
汉⼈继承了商周的观念,认为⼈死后(即“⿁”)具有超乎于普通⼈的⼒量,能够预知并决定着祸福。
活着的⼈为趋利避害,便形成了许多与⿁神相关的习俗,巫者就是⼈与⿁神沟通的桥梁。
“巫者”, 或专指巫官, 或专指以“巫”为业者, 或泛指具有奉事⿁神之技能者。
巫者之职事,在于降神、占⼘、视⿁、祭祀,为⼈所崇信,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分巨⼤。
汉代出了不少⼤学者, 但⼀般极迷信于⿁神。
他们的⽇常⽣活,都被⿁神所左右,这与巫者频繁的活动密不可分。
巫者在汉代起了较⼤的作⽤, 并促成了汉代特有的社会风⽓。
在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们⽣死⽆常,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们⾃我意识的觉醒。
⼭⽔画滥觞于这⼀时期,与中国古代的神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换⾔之,中国⼈的⼭⽔情节与⿁神观念联系密切。
在先民那⾥,⿁与神⽆异。
像万物有⾃⼰的名字⼀样, ⿁也有各种各样的名字。
丘壑、⼩溪、江海、⼭湖、丛林等都有着神秘的⼒量, 它们的神秘性与虚幻的⿁神观念是融为⼀体的。
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前,名⼠终⽇抑郁不得志,⼭川⽔秀⽆疑能够唤起⼴⼤⽂⼈的热情,这便为⼭⽔诗画的滋长提供了条件。
佛教⾃汉代传⼊中国以来,得到快速地传播和发展,隋唐时期是它的全盛时期。
佛陀认为,宇宙间的⼀切事物,都有各⾃存在的原因,万物都是联系的,现世的果必然来源于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导致未来世的果。
过去⼀⽣的⾏为,决定今世⼀⽣的状况;今世⼀⽣的⾏为,决定未来世⼀⽣的状况。
这是因果报应,
教导⼈们有因必有果,要积善积德,多做好事。
这⾥边存在“轮回说”,⼀个⼈倘若这辈⼦多做好事,可以为上辈⼦赎罪,来⽣可不必受灾受难。
佛教空前昌盛,也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
封建统治者利⽤了儒学治世、佛学治⼼、道教养⾝的不同功能,达到维护统治的⽬的。
佛教传⼊中国后,因果报应说与中国传统的⿁神赏罚融合为⼀,“当东汉之世,⿁神之说⾄为炽盛,佛教谈三世因果,遂亦误以为⿁道之,内道外教遂并⾏不悖矣”2在宋代,宋⼈崇信的道教在佛教⼈世理论的影响下发⽣了变⾰,其修炼⽅式从炼丹、巫术向功德修⾏转化,⼈世倾向随之加强,思想和⾏为更贴近百姓⽣活,这使⿁神赏罚观念进⼀步深⼊⼈⼼。
⿁神会通过各种途径去监督⼈们的⾏为,督促⼈们的举⽌。
宋代的⿁神赏罚所体现的道德观念是对善的认同与宣扬,对恶的谴责,⿁神的功能不仅在于对道德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善与恶进⾏奖惩。
五、孔⼦⿁神观在现代的解读
1. 重新关注孔⼦,植根于现代⼈的精神境遇
不久前,孔⼦的塑像树⽴在天安门⼴场历史博物馆前,作为中国传统⽂化的代表,孔⼦形象在地球另⼀端的美国,也正被越来越多的⼈所熟悉。
⾃从第⼀家孔⼦学院于2004年底落户于美国马⾥兰⼤学,到⽬前为⽌,已经有71所孔⼦学院、215个孔⼦课堂设⽴在美国44个州,此外,还有50多个机构在申请共建孔⼦学院。
2010年2⽉,美国俄勒冈州通过议案,成为美国第⼀个通过⽴法途径去推动汉语教学进⼊到中⼩学课堂的州。
1988年1⽉,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如果⼈类要在21世纪⽣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的智慧!”孔⼦有没有如此巨⼤的思想魅⼒,笔者不好作评论,⽽“孔⼦馆”陆续在世界各国的设⽴,却是不争的事实,这正好在⼀定程度上说明了问题。
如何解释⼤洋彼岸的“中国热”?孔⼦学院的意义何在?为什么现在的⼈越来越关注孔⼦思想了呢?
2汤⽤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6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需要指出,佛教因果论与原有⿁神赏罚说的结合最初主要存在于僧⼈与知识阶层思想中,离普通百姓较远。
设⽴孔⼦学院的意义,在于为世界各地对汉语学习有浓厚兴趣的⼈们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在于为他们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学习渠道,进⽽推⼴汉语和传播中国⽂化和国学。
21世纪的世界是物欲、⼈欲横流的世界,信息爆炸,科技⽇新⽉异,物质需求得到最⼤程度上的满⾜。
⽽随之带来的,确实⼈们精神⽣活的荒芜。
⾦钱⾄上、拜⾦主义、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冷漠⽆情、⾃私⾃利等丑象充斥着⼈们的⽣活。
每天忙忙碌碌却没感觉到充实,拥有别⼈眼中的所谓成功却不开⼼……这样的时代不禁让⼈们感到⼿⾜⽆措、窒息和悲哀。
⼈活⼀世,究竟意义何在?这是当代⼈的⼼声、⼼底的呐喊。
富⼠康员⼯接连跳楼,中⼩学⽣连续遇刺伤亡,⾼校⼤学⽣频频轻⽣……这让⼈惊⼼动魄的每⼀幕背后,是⼀个怎样的社会状态,值得⼤家深思。
可以说,现代⼈对孔⼦智慧的重新关注,根植于现代⼈的精神境遇。
从家庭来看,⽗母作为⼦⼥来到世上的第⼀位⽼师,要见贤思齐,要“学⽽不厌,诲⼈不倦”。
然⽽,很多的孩⼦从呱呱坠地、咿呀学语那⼀刻起,看到的不是赌桌,就是满屋⼦乌烟瘴⽓,听到的不是“糊”了,就是满嘴的污⾔秽语,甚者,家庭暴⼒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普通家庭⽣活当中。
孩⼦从⼩就在不利的家庭环境下成长,他们所能学的就只能是看到的、听到的,长⼤后是什么样⾃然可想⽽知了。
没有修养、没有内涵,如此⽽来,有什么⽂明、进步可⾔?从社会⽅⾯看,官场⿊暗腐败,市场假冒伪劣严重,学术界造假盛⾏,世风⽇下,⼈⼼难测,信任出现危机。
经济快速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这样的美好时机本该好好珍惜。
遗憾的是,受到社会、教育、⾃⾝等各⽅⾯的影响,许多⼈歪曲了⼈⽣价值取向,丧失了精神⽀柱,更多地追求物质的享受,⽽精神追求却⽇渐弱化。
在⼈际关系上,诚信和责任被抛诸脑后,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些曾经是⽆⽐纯洁、神圣、珍贵的东西,都被套上了利益的帽⼦,变得不再纯洁。
即使出于良⼼要做好事,那也要冒着背负沉重代价的危险。
这样的社会,⼈与⼈之间已不知不觉地形成了⼀道厚厚的墙。
2.荀⼦归结的“三祭”到现代的“⼆祭”的转变
在《论语》⾥,有“⼦贡问政”。
⼦贡问政。
⼦⽈:?⾜⾷,⾜兵,民信之矣。
?⼦贡⽈:?必不得已⽽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
?⼦贡⽈:?必不得已⽽去,于斯⼆者何先??⽈:?去⾷。
⾃古皆有死,民⽆信不⽴。
?
⼦贡问,要使⼀个国家政治稳定、⼈民安居乐业,要有什么样的条件。
孔⼦的回答是“⾜⾷,⾜兵,民信之”。
要有强⼤的国家机器、⾜够的粮⾷和百姓对国家的信仰。
⼦贡接着问:“如果必须去掉⼀个,是哪个?”孔⼦回答:“去兵。
”“再去⼀个呢?”“去⾷。
⾃古皆有死,民⽆信不⽴。
”宁愿不要兵器,不要粮⾷,也不能失去信仰。
在孔⼦看来,国民信仰国家就可以使整个全民凝聚起来。
可见信仰作为⼀种精神⽀柱,它的⼒量是⽆穷的。
且不说远古时候的祖先,六七⼗年代以前,封建迷信盛⾏。
那时候的⼈们⽂化知识薄弱,科学常识储备不⾜,对⼀些奇怪的现象⽆法做出合理的解释。
⼈在这样软弱、⽆助的情况之下,便会不⾃觉地精神转移,不⾃觉地臆造出⿁神,不⾃觉地去相信⿁神。
这就成为⼈们的信仰之⼀。
⼈们敬畏⿁神,虔诚地祭拜,谨慎⾏事,不做⼀些⾃认为对⿁神⼤不敬的事情。
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恐惧、消除不安。
在最原始的中国⽂化中,“天”是宗教的指代物,具有“⼈格神”的意味。
“天”的⼈格神意味开始淡化是在周初,宗教性成分开始衰微,“天”逐渐变成⾃然之天的意向。
孔⼦给“天”或“天命”赋予了⼀个新的义涵,将它道德⼈⽂化了。
孔⼦就是这样既顺承了中国⽂化传统的发展,⼜从现实的⽣活中开拓⼀个将⼈的内在世界与天地万物相贯通的⽣命途径与⼼灵境界,从⽽充实、完善了中国⽂化与中国⼈的⽣命存在形态。
在殷商时期,先民们就认定,⾃⼰已经逝去的祖先并没有完全地与⼈世⽆关,⽽是由⿁成为神,“在帝左右”即到了上帝的⾝边,继续关⼼、关照着⼈的⽣命世界。
后来⼈格神的观念慢慢淡化,但是⼈们对祖先的追念并没有由此⽽减弱。
相反,却是通过逐渐纳祭祀于礼仪,⽽使⼈们对于祖先的追念之情不仅得以延续,还不断得到规范化、明确化的表达。
在现代,即便是受过⾼等教育的知识分⼦,也遵循着这样的⼀种礼仪传统,这不称作迷信,是对祖先发⾃内⼼的⼀种追念。
所以,在孔⼦的时代,“敬⿁神”曾被荀⼦归结为“三祭”,即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到了现代,⼈们的祭祀更多地是在祭祖先和祭天地上。
3.“死”是对“⽣”的延续
孔⼦尝⽈:“未知⽣,焉知死?”⽣与死⾃孔⼦时起便是中国⼈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
尤其在汉代,⼈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
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兴趣,亦出于普通民众⽣存的需要。
然⽽,正如孔⼦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
有时候⼈们确实觉得后者更为重要,但这并⾮由于死本⾝,⽽是因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的延续。
孔⼦相信⿁神,但是把以⼈为中⼼作为前提的。
孔⼦⼀向强调“⼈能弘道,⾮道弘⼈。
”在回答樊迟问题是说:“务民之义,敬⿁神⽽远之。
”朱熹对此解释为“专⽤⼒于⼈道之所宜,⽽不惑于⿁神之不可知”,是说⼈要把⼼思集中于⼈道之宜,不为⿁神所惑。
做可以做得到的,不谈论不着边际的,也就是说要务实⽽不务虚。
⽣命旅途的终点,便是死亡。
当⼀个⼈开始关注“⾃我”这个⽣命个体的时候,他便开始思考⼈⽣的意义,思考⼈⽣的价值,思考“⽣”和“死”。
⼈们对死后会发⽣什么⼀⽆所知,想象当中,伴随死亡的是永久的⿊暗与阴冷,恐惧由此⽽来。
因⽽许多⼈总想永⽣,求得长存,灵魂不灭。
这成为宗教“终极关怀”的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