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英园林造园之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园林史》课程论文
题 目: 浅析中英园林造园之异同
班 级: 园林技术09-1
学 号: 090209104
学生姓名: 曹丽琴
指导教师姓名: 夏丽芝
成 绩:
二○ 一一 年 六 月 二十四 日
评分内容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摘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各地联系愈加紧密,也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使中西园林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变得更加方便和频繁。
但在当今园林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人盲目的仿造传统园林模式或是纯粹的追求西方风格,造成许多现代园林没有中国现代的特色和风格。
因此,以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西园林古典的艺术理论便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江南私家园林昌盛于中国明、清时代,它在立意命题、园林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营构、花木配置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曾对皇家园林产生重要影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风行于18世纪,它一反欧洲传统的规则式造园风格,强调人工与自然融成一体。
因此,它成为欧洲规则式园林和自然式园林的分水岭。
这两种园林风格有其相同之处:二者都属于风景式园林体系;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例如:英国园林主要钟情于纯自然之美,而以理性、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而中国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反映了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概括。
两者不尽相同,孰是孰非不能确定,其中既有相互配合得宜问题,又有艺术旨趣的相对独立。
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和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造园风格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为新时期的中国园林设计风格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英国风景式园林造园风格造园要素造园艺术
第一章两种不同的造园风格
1.1中国古典园林造园风格
世界园林分为三大体系:中国园林、伊斯兰园林和欧洲园林[1]。
一般而言,中
国园林代表了一种浪漫与感性,注重自然美,以自然变化、曲折为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得独特风格,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环境之一。
1.2英国风景式园林造园风格
欧洲园林则是规整,典雅的象征,注重人工美,以理性思考为造园思想的中世纪园林,特点是讲求几何图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形式上整齐一律,均衡对称,一切都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的造园风格,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然而,欧洲园林中也有一个特例——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
在受到欧洲造园影响的200年后,英国造园家在中国造园思想的指引下,冲破传统的束缚,以其高度的革命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了园林艺术新局面。
但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外园林艺术的比较研究,较多着眼于法国古典园林和中日园林艺术比较,对英国风景式园林较少介绍和研究。
基于目前国内关于英国风景式园林的研究都是些英国园林史,发展概况[2]等。
对于中英园林艺术比较主要是从园林的具体形态,功能,场所原型等宏观方面[3],并未涉及造园的具体要素,布局手法等微观方面,所以本文将从造园风格,造园艺术,造园要素三方面来讨论分析中英风景式园林之异同。
第二章中英园林造园艺术的比较
2.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
2.1.1中国园林艺术法则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总的艺术法则,也是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的态度的高度概括。
园林艺术的观念和法则是从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中来的,中国思想的主流是儒、道、释,即儒家、道家和禅宗思想。
儒家思想虽然在政治上和社会伦理上的影响远大于道家,但它在艺术上的影响却不及道家。
同时,作为中土佛教的分支的禅宗,在艺术上也仅仅是处于配合补充道家思想影响的位置。
因此,中国景观艺术的根本艺术法则主要来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造园艺术从一开始就视自然为师为友。
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描摹对象。
同时,“道法自然”中的“法”不是指照搬照抄自然,这个“法”包含有提炼、升华的含义。
在道家思想中,大自然有其内在规律性,有“道”之人必须要在变化无常的自然界静心体验,以感悟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
因此,中国古代的造园家们很善于从大自然抽象出本质性的东西,然后用石头、植物、水体等加以表现。
在中国文人的内心里。
只有这样的艺术才堪称上品。
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里所谓“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2.1.2英国园林艺术法则
在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的设计中,也同样强调与中国“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相似的观念。
英国学派的设计均是以崇尚自然,讴歌自然,赞叹造物的多样与变化作为美学目标的。
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伊甸园被描绘成一片自然风光,自然被赞美“具有青春活力”“恣意驰骋”“新鲜泼辣”“洋溢了无限幸福”。
这种讴歌自然,赞美自然的思想是英国学派重要的美学思想。
同时,英国的造园家也深知适当地去修饰自然的重要性。
钱伯斯认为,自然需要经过加工才会“赏心悦目”,
对自然要进行提炼修饰,才能使景致更为新颖。
这种观念在英国学派的中、晚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得到加强。
这种观念很接近于中国的“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观点。
2.2 两种艺术都强调情感的表达
2.2.1 中国园林艺术情感表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知识分子(文人)总是把园林看作抒发情感和省思的场所。
在他们眼里,落花有义,流水含情,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寄托着观者的主观情绪与感受,这种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的重要特点。
中国的园林主人以这种方式来排解个人生活的感伤和政治理想的失意,园林成为中国文人阶层宣泄感情的对象,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向来重视情感的表达。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中三个最为重要的美学概念:立意、达意和意境,指的也就是指主观感情与客观环境互相结合,理性与感性互为转移,并产生共鸣的心理过程。
“立意”是指审美主体的美学追求和情感目标;“达意”是指将个人目的与自然现象相联系,将个人情感融入审美客体并产生共鸣的情感升华过程和途径;“意境”则指的是完成“达意”的审美过程之后,在审美主体的精神上所形成的融合了情感和客观环境的,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特征的一种情境。
在中国人心目中,不包含情感的风景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意境的产生要由风景和情感两方面共同决定,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谓的“意在言外”、“象由心生”。
2.2.2 英国园林的艺术情感表达
西方的园林艺术与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在西方园林艺术中也一直居于次要地位。
传统的欧洲艺术,一直是在基督教的控制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多是圣经故事和宗教事件的描述。
西方古典绘画大多数是“圣婴诞生”、“耶酥受难“之类的画面沉闷、颜色单一、光线较暗的作品。
这种风格的作品长期统治着西方美术界,直到17世纪康斯泰勃和透纳等浪漫主义大师出现,
才真正改变以欧洲古典绘画表情冷漠的乏味面貌。
他们描述大自然的四时之变,雷电雨雪的雄浑震撼以及不同地域独特的大自然风光,这些作品饱含画家的个人感情,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
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也相当注意情感的表达。
如钱伯斯的画意式园林艺术,中世纪的废墟、残垒、断碣在园林中广为出现以表达一种怀1日的情愫;充满了野趣、荒凉、情调忧郁的罗莎式绘画成为园林设计的蓝本;崇高感在园林设计被广为鼓吹。
可以说。
浪漫主义的出现改变欧洲中世纪艺术的呆板面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为英国学派园林注入生命力,并成为区别于法国古典园林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2.3 中英园林艺术的交融
中国式的自然山水园林曾经对英国学派有过重要的影响,东方的神秘及其对自然的深刻领悟,深深震撼和吸引着英国学派造园家们。
到18世纪中叶,“中国热”
达到高潮,许多评论和介绍中国园林的书籍和图册大量出现,中国式的塔、中国式山洞,甚至中国式的假山,都广为流传,成为一时的风气。
当然,由于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制度,中国园林对于英国园林,只成为理论上的补充和佐证,并未形成本质上的影响。
第三章中英园林造园要素之异同
中国园林造园的五大要素是叠山造景、理水造景、建筑造景、花木造景、动物造景[4]。
由于掇山是东方园林所特有的手法,而且英国地面广阔,多丘陵,地形起伏,叠山造景在英国并不是主要造园要素,所以本文将从理水造景、建筑造景和花木造景三方面来比较分析中英古典园林艺术之异同。
3.1中英园林的理水造景之异同
3.1.1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体形式主要有湖泊池沼、河流溪涧、以及曲水、瀑布等水形,而且在自然园林、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5]园林中都有应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之水,贵在曲折。
可以利用构成水体曲折深度的条件来达到水的曲折。
一是藏源,就是要把水体的源头做隐蔽的处理,或藏于石隙,或藏于洞穴,水藏源就引起人们循流追源的兴趣;二是引流,就是引导水在空间中逐步展开,形态宜曲不宜直,以形成优美的风景。
三是集散,就是要将水面进行适度的开合与穿插,避免面的单调、呆板。
还可以在较大的水域,构筑若干个中心岛较大的水面安排岛屿,布置建筑,增进曲折深远的意境,成一种离心和扩散的格局。
例如杭州西湖在最大的外湖面构筑大小不一的三潭印月、湖心亭和阮公墩三个人工,使湖景变化多姿。
抑或以水作动态处理时,常模拟瀑布这一自然水型通常是将石山叠高,山下挖池作潭,水自高泻下,击石溅,俨然有飞流千尺之势[6]。
3.1.2英国风景式园林的理水造景
理水以自然水体的形式为主。
常将自然的溪流、河道进一些必要的处理,使流水的形式更加优美。
营造瀑布是英国自由式园林理水的一个特点,它与意利式或气势壮阔的巨瀑,或精巧优美的叠瀑不同,它既不求瀑布的震撼与气势,也不将瀑口修建的十分精美,而仅用就地取材的石头,将其修建成简易的石拱状,便于与周的环境相适应,尽显其设计风格的自然,淳朴。
3.2 中英园林的建筑造型之异同
3.2.1 驳岸的区别
中国园林驳岸用条石等材料堆砌成自然式;国园林也有大片的水面,但水边没有驳岸,草坡很自然地
3.2.2 游桥的区别
中国皇家园林以拱桥为主,平桥为辅,私家园林以平桥为主,多为曲桥,材料多为石制;英国园林有连拱桥和亭桥(廊桥)等形式,连拱桥一般较为低矮,两侧没有高大的护桥栏杆,不像中国皇家园林那样高大,壮阔。
廊桥主要是高大的帕拉第奥式风格,是英国园林的独创。
3.2.3 园墙的区别
由于中国园林的庭园多是为少数人服务,园墙常以实墙为主,形成一种内向的封闭的空间;英国园林庭园常是些开放的公共的,自从布里奇曼发明了哈哈沟后,就取消了园墙,大片的漫坡草地成为园林的主体,一直伸展到主建筑物的墙根。
园林已经没有明显的内外之分,私人的庄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也没有必要用高高的围墙和浓密的树林把园林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
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所具有的这种开放性和公共性使它所表现的自然呈现一种外向开朗的性格。
3.3中英园林花木造景之异同
3.3.1花木应用相似之处
都以自然美为艺术准则,以树木栽植为例,两国自然式风景园中,树木多采取不规则的孤植,丛植,片植等形式。
孤植多为高大乔木,常有一木成林的气势,追求古拙遒劲。
丛植和片植的林地边缘也呈不规则的形式,而且丛植也都常植和片植的林地边缘也呈不规则的形式,而且丛植也都常常起到隔景、藏景的作用,以增加景色的层次和变化。
3.3.2花木应用不同之处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讲求的“自然式”,不同于英国风景式园林,其模仿自然着重于神似。
其配置方式主要是融汇于山水景象中,为了求得与叠山、理水“小中见大”艺术风格的统一,往往采用夸张、象征的手法,三五株树便是一个丛林,突显的是山林气息,注重写意[7]。
而英国园林注重形似,讲求写实。
中国古典园林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受诗画的影响,造园讲求诗情画意,在植物应用方面常赋予植物
以人的品格,使人在游园时不仅享受艺术美感,还能领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领会造园者的造园思想。
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刚直之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兰、竹、菊“四君子”的高洁之美等,而这些是英国园林所没有的。
花卉方面,英国人对花卉的喜爱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这既与他们的民族传统相连也与英伦三岛夏日多阴霾相关,因此他们特别注重花卉的色彩;中国园林花卉着重姿态,讲求自然属性美与精神属性美[8]。
草坪方面,由于英国畜牧业较为发达,而人们对于具有田园诗般浪漫景色的天然牧场情有独钟,所以绿地毯般的草地便被铺进了每个角落;但在中国,由于私家园林面积较小,不采用大面积铺设草地。
第四章结语
通过对中英自然风景式园林的造园要素、布局手法等微观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英国风景式园林虽然受到了中国自然式古典园林的影响,造园上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使中英自然风景园林有许多不同之处,形成了各自等因素使中英自然风景园林有许多不同之处,形成了各自等因素使中英自然风景园林有许多不同之处,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自然园林风格。
这为我们建设中国现代园林提供了一些启示,即我们在借鉴他种文明成果和经验的时候,不致陷入浅薄、流于形式抄袭的尴尬境地,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创中国自己的现代园林风格。
参考文献:
[1]王箐.英国风景园形成探究[A].中国园林,2001(3):87—89.
[2]陈晓彤.英国自然式园林发展探源[A].国外建筑与建筑师,2002: 33—35.
[3]郭昊羽中英自然风格园林艺术比较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 [J]. (社会科学版), 2001(3):46—50.
[4]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5]梁隐泉,王广友.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杨滨章.外国园林史[M].哈尔滨:东北林业出版社,2003.
[8]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