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演练(一)化学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市2024届高考适应性演练(一)
化学试卷(答案在最后)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C 12O 16S 32Cl 35.5Ti 48Co 59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火宫殿臭豆腐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中豆腐的制作流程大致为磨豆滤渣、煮浆、点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磨豆”过程中大豆被磨碎时发生了化学反应
B .“滤渣”步骤中使用到的多层纱布与滤纸的作用相同
C .“煮浆”过程可以起到灭菌和使蛋白质变性的作用
D .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定“点卤”前的浆液是否为胶体
2.金粉溶于过氧化氢-浓盐酸可以安全环保的制备氯金酸([]4H AuCl ),其化学方程式为
2Au 8HCl 5++[]22
422H O AuCl 8H O O ++↑。

设A 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消耗1mol Au ,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4A N
B .消耗2mol HCl 生成的2O 分子数为0.5A
N C .消耗85g 22H O ,产物中形成的配位键数目为2A N D .2mol 液态水中含有的氢键数目为4A N 3.下列叙述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饱和NaOH 溶液中通入过量2CO ,析出白色晶体:2
3
OH CO HCO -
-+B .白色沉淀CuCl 溶于432NH Cl NH H O -⋅溶液得到深蓝色溶液:
()2423
3244Cu 4NH O 12NH 4Cu NH 2H O
+
++⎡⎤++++⎣⎦C .向3NaHSO 溶液中滴入酸化的()32Ba NO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23223
2HSO Ba
H O SO BaSO -
+
++↑+
D .向4KMnO 溶液中滴入22H O 溶液产生黑色沉淀和气泡:
4222222MnO 3H O 2MnO 3O 2OH 2H O
--+↓+↑++4
.有机物①、②、③结构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的一氯代物有6种
B .②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C .③的一氯代物有6种
D .①、②、③都能使溴水因化学反应而褪色,且互为同分异构体
5.X 、Y 、Z 和W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 、Z 同主族且能形成离子化合物,Y 、W 同主族且原子序数之和为24。

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M 具有下列性质:白色沉淀
−−−−−→滴加澄清石灰水M −−−−−→滴加少量溴水溶液褪色并产生气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W >Z >Y >X
B .单质的氧化性:W >Y
C .M 使溴水褪色体现其氧化性
D .Y 与X 、Z 、W 均能形成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6.实验探究是化学发展的必要路径,下列为达到实验目的所用实验操作或原理解释存在错误的是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原理解释
A
探究2CO 有氧化性钠在燃烧匙中点燃,迅速伸入盛满2CO 的集气瓶中
2CO 被还原成碳单质
B
探究硫的酒精溶液属于胶体
用激光笔照射硫的酒精溶液硫的酒精溶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 之间
C
除去2MgCl 酸性溶液中的3Fe
+
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3MgCO 固体,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sp K :()()23
Mg OH Fe OH >D
探究温度对3CH COONa 水解
程度的影响
用pH 计测0.51
mol L
-⋅3CH COONa 溶液的pH 随温度的变化
随温度升高,溶液中3CH COONa 水解程度增大
7.制备苯甲酸甲酯的一种反应机理如图(其中Ph —代表苯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合物2到化合物3的过程,存在极性键的断裂和生成
B .化合物4到化合物5的过程,22H O 体现了还原性
C .苯甲酸甲酯分子中所有C 和O 原子可能共平面
D .制备苯甲酸甲酯的化学方程式:
8.电解硫酸钠溶液制取电池正极材料11123
3
3
LiNi Co Mn O 的前驱体()11123
3
3
Ni Co Mn OH ,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是直流电源的正极,石墨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B .交换膜A 是阴离子交换膜,通电一段时间,Ⅰ室pH 降低
C .当产生0.1mol 的()11123
3
3
Ni Co Mn OH 时,标准状况下纯钛电极上至少产生1.12L 气体
D .若将纯钛电极直接放入室,则纯钛电极上会有金属与前驱体附着而使产率降低
9.以某冶金工业产生的废渣(含23Cr O 、2SiO 及少量的23Al O )为原料,根据如图流程可制备227K Cr 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煅烧过程23Cr O 发生的反应为23232242
4Na CO 2Cr O 3O 4Na CrO 4CO +++煅烧
B .滤渣Ⅱ中的成分是()3
Al OH C .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2CO 和23
Na CO D .由24Na CrO 转化为227K Cr O 的过程中需加入KCl
10.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稳定的氦钠化合物,结构如图所示,小球代表Na +
,大正方体代表He ,小正方体代表
共用电子,共用电子被迫集中在晶体结构的立方空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物质属于一种新型合金
B .晶胞中的空隙He 占有率为50%
C .Na +
的配位数为8
D .Na +
—He 之间的短距离为
3
6
a (设晶胞棱长为a )11.化学用语可以表达化学过程,下列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A .亚硫酸氢根的水解离子方程式:23233
HSO H O H O SO -
+
-
++
B .3NH 的VSEPR 模型:
C .2H (g )的燃烧热是285.81
kJ mol -⋅,则:()()()
2222H O g g O g +1
571.6kJ mol H -∆=+⋅D .用23Na SO 溶液吸收少量2Cl :2232234
3SO Cl H O
2HSO 2Cl SO -
---
++++
12.实验室用以下装置(夹持和水浴加热装置略)制备环己酮缩乙二醇。

实验中利用苯—水的共沸体系带出水分,其反应原理: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以共沸体系带水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B .当观察到分水器中苯层液面高于支管口时,必须打开旋塞B 将水放出
C .管口A 是冷凝水的进水口
D .根据带出水的体积可估算反应进度
1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下列性质差异与结构因素匹配正确的是选项性质差异
结构因素A 溶解度(20℃):23Na CO (29g )大于3NaHCO (9g )
阴离子电荷数B 酸性:325CH COOH C H OH >羟基的极性C 键角:4CH (109.5°)大于3NH (107.3°)
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
D
熔点:
低于4
NaBF 晶体类型
14.25℃时,向10mL 0.05mol /L 的2MgCl 溶液中通入氨气,测得溶液中的(
)
p OH
-
与2Mg p 2
+
⎛⎫
⎪⎝⎭
之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5b 32NH H O 1.010K -⋅=⨯,()()p X g X l c =-,忽略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点溶液满足:(
)()()
24
2Mg
NH Cl c c c +
+-
+<B .b 点溶液满足:()()()()
24NH Cl
Mg OH c c c c +
-
+
-
>>>C .c 点溶液中通入3NH 的量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mL D .d 点溶液中无()2Mg OH 沉淀产生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4分)
科学家开发的光催化剂4BiVO 实现了高选择性制备氢气。

某小组以辉铋矿粉(主要成分是23Bi S ,含少量
23Bi O 、Bi 、2FeS 和2SiO 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钒酸铋(4BiVO )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部分信息如下:
①滤液1中的主要阳离子有3Bi +
、3Fe +、2Fe +
和H +。

②常温下,几种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如表所示。

氢氧化物()2
Fe OH ()3
Fe OH ()3
Bi OH 开始沉淀的pH 7.61.64.0完全沉淀的pH 9.6
3.1
5.5
回答下列问题:
(1)浸取时可以适当加热,但温度不宜过高,其原因是。

写出23Bi S 转化的离子方程式:。

(2)加22H O 氧化的目的是。

调pH 的最低值
为。

(3)稀释水解时通入水蒸气的目的是。

(4)将气体X 通入酸性4KMnO 溶液中,实验现象可能是。

(5)将滤液5经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得到4NH Cl
晶体,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

①与氯离子最近且等距离的氯离子有个(填标号)。

A .4
B .6
C .8
D .12
②晶胞有两个基本要素:原子坐标参数,表示晶胞内部各原子的相对位置。

其中A 的坐标参数为()0,0,0,B 的坐标参数为()1,1,1,则4NH +
的坐标参数为。

16.(15分)
室温下,将去氧化膜的镁条投入0.11
mol L -⋅4NH Cl 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

某兴趣小组对产生气泡的化学
原理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Ⅰ
验证气体的成分
用小试管收集气体,移近酒精灯火焰,产生爆鸣声,从而确认了气体的成分。

实验Ⅱ
探究产生气体的原理
[提出假设]
ⅰ.大量气泡由Mg 与2H O 分子反应而产生
ⅱ.大量气泡由Mg 与4NH +
水解产生的H +
反应而产生
ⅲ.大量气泡由Mg 与4NH +
反应而产生
[验证假设]甲同学按照编号顺序进行实验探究:编号操作
现象
结论1
将5mm 长的去氧化膜镁条投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
镁条表面变红,振荡后红色扩散;一段时间后镁条表面又变红;气泡不明显假设ⅰ不成立2
将5mm 长的去氧化膜镁条投入滴有酚酞的0.11
mol L
-⋅4NH Cl 溶液中
镁条表面不变红,产生大量气泡,随着镁条溶解逐渐出现红色浑浊
假设ⅱ或假设ⅲ成立
3
镁条表面不变红,产生大量气泡,随着镁条溶解逐渐出现红色浑浊
假设ⅲ成立
回答下列问题:
(1)4NH +
水解的方程式为。

(2)现象1“镁条表面变红”以及现象2“红色浑浊”均表明生成了
(填化学式);镁条与0.11
mol L
-⋅4NH Cl 液产生的气体为
(填化学式)。

(3)已知:()()5b 32a 3NH H O CH COOH 1.810K K -⋅==⨯,则浓度均为0.1mol /L 的①4NH Cl 溶液②3CH COOH 溶液③34CH COONH 溶液,pH 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填标号)。

(4)操作3为。

(5)根据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假设ⅲ成立,即镁条会使4NH Cl 的水解平衡(填“左移”、“右
移”或“不移”)。

(6)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推理不够严密,还有一种可能是。

(7)实验发现等pH 的盐酸、稀硫酸与镁反应时,盐酸速率更快,丙同学从中得到启发,认为操作1不够严密应改为:“将5mm 长的去氧化膜镁条投入。


17.(14分)
为了缓解温室效应与能源供应之间的冲突,从空气中捕集2CO 并将其转化为燃料或增值化学品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如甲醇的制备。

回答下列问题:
Ⅰ.制备合成气:反应()()()()222CO g H O g CO g H g ++一定条件
在工业上有重要应用。

(1)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温度/℃7008008301000平衡常数1.67
1.11
1.00
0.59
①反应的△H
0(填“>”“<”或“=)。

②反应常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该措施的优缺点是。

(2)该反应常在Pd 膜反应器中进行,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①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反应器存在Pd 膜时具有更高转化率的原因是。

②某温度下,2H 在Pd 膜表面上的解离过程存在如下平衡:2H 2H ,其正反应的活化能远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标号)。

A .Pd 膜对气体分子的透过具有选择性
B .过程2的△H >0
C .加快Pd 膜内H 原子迁移有利于2H 的解离
D .H 原子在Pd 膜表面上结合为2H 的过程为放热反应
Ⅱ.合成甲醇: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投入0.5mol CO 和1mol 2H 不同条件下发生反应:
()()2CO g 2H g +()3CH g OH 。

实验测得平衡时2H 的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3)图2中X 代表(填“温度”或“压强”)。

若图2中M 点对应的容器体积为5L ,则N 点的
平衡常数K 为。

(4)图3中正确表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数pK (pK lgK =-)与X 的关系的曲线(填“AC ”
或“AB ”)。

图3
(5)通过光催化、光电催化或电解水制氢来进行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3CH OH ),发生的主要反应是
()()()()2232CO g 3H g CH OH g H O g ++ 。

若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在绝热、恒容的密闭体系中进
行,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该反应进行到1t 时刻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标号)。

a .
b .
c .
d .
18.(15分)
化合物G 是受体拮抗剂,其一种合成路线流程图如下:
已知:22
SOCl RNNH
RCOOH RCOCl RCONHR '−−−
→−−−→,其中R 、R '均为氢或烃基。

回答下列问题:
(1)化合物A 的化学名称为。

(2)下列关于B 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 .分子式为16162
C H O B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C .1mol B 最多能与7mol 2H 发生加成反应
D .1mol B 能与2mol NaOH 发生反应
(3)C 中官能团的名称为。

(4)D →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类型
为。

(5)X 的分子式为78C H O ,其结构简式为。

(6)满足下列条件的C 的同分异构体有种(不含立体异构);写出其中水解产物之一含有10个
碳原子的结构简式:
(写一种)。

a .能发生水解反应,且只生成两种水解产物;
b .水解产物中均只有4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且都能与3FeCl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7)参照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以甲苯和为原料合成的合成路线。

(其他无机试剂
任选)
长沙市2024届高考适应性演练(一)
化学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A
A
D
C
D
D
B
C
B
B
D
B
B
C
1.A
【解析】A .“磨豆”过程中大豆被磨碎时没有产生新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A 错误;B .“滤渣”步骤中使用到的多层纱布与滤纸的作用相同,用于过滤,B 正确;C .加热可以起到灭菌和使蛋白质变性的作用,C 正确;D .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可用丁达尔效应鉴定“点卤”前的浆液是否为胶体,D 正确。

2.A
【解析】A .由方程式可知,2mol Au 参与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8mol ,因此消耗1mol Au ,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4A N ,A 正确;B .由方程式可知,每消耗8mol HCl 生成1mol 2O ,因此消耗2mol HCl 生成的2O 分子数为0.25A N ,B 错误;C .每个[]4H AuCl 中含有4个配位键,85g 22H O 的物质的量为:
m
n M =
=85g 2.5mol 34g /mol
=,由方程式知,5mol 22H O 反应生成2mol []4H AuCl ,因此消耗85g 22H O ,
产物中形成的配位键数目为4A N ,C 错误;D .1mol 冰中含有2mol 氢键,液态水中的氢键小于冰,因此2mol 液态水中含有的氢键数目小于4A N ,D 错误。

3.D
【解析】A .向饱和NaOH 溶液中通入过量2CO 析出白色晶体即产生沉淀,故离子方程式为
Na OH +-++2
3CO NaHCO ↓,A 错误;B .沉淀在离子方程式书写时不能拆,故白色沉淀CuCl 溶于
432NH Cl NH H O
-⋅溶




蓝色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24
23
3244CuCl 4NH O 12NH Cu NH 2H O 4Cl +
+-
⎡⎤+++++⎣⎦,B 错误;C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
将3NaHSO 氧化为硫酸钠,硫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难溶于酸的硫酸钡,向3NaHSO 溶液中滴入酸化的
()32
Ba NO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2332NO 3HSO 3Ba --
+++24H H O 2NO 3BaSO +++↑+↓,C 错误;D .向4KMnO 溶液中滴入22H O 溶
液产生黑色沉淀(2MnO )和气泡(2O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22
222MnO 3H O 2MnO 3O -+↓+↑+22OH 2H O -+,D 正确。

4.C
【解析】A .①结构对称,含5种化学环境的H ,则它的一氯代物有5种,A 错误;B .②分子中中间碳原子为甲烷的结构,根据甲烷的正四面体可知,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B 错误;C .③中有6种化学环境的H ,其一氯代物有6种,C 正确;D .①中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使溴水因化学反应而褪色;②、③能使溴水因化学反应而褪色,三者互为同分异构体,D 错误。

5.D
【解析】X 、Y 、Z 和W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 、W 同主族且原子序数之和为24,设Y 的原子序数为a ,则W 的原子序数为a +8,a +a +8=24,解得a =8,Y 为O 元素、W 为S 元素;X 、Z 同主族且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则X 为H 元素、Z 为Na 元素;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M ,M 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褪色并产生气泡,M 中滴加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则M 为3NaHSO 。

A .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Z >W >Y >X ,错误;B .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则单质的氧化性:Y >W ,错误;C .3NaHSO 使溴水褪色,溴水被还原,则3NaHSO 被氧化,体现3NaHSO 的还原性,错误;D .O 与H 、Na 、S 形成的22H O 、
22Na O 、2SO 均具有漂白性,正确。

6.D
【解析】钠在2CO 中燃烧发生的反应为2
234Na 3CO 2Na CO C ++点燃
,2CO 体现氧化性,A 项正确;
用激光笔照射硫的酒精溶液产生丁达尔效应,说明硫的酒精溶液属于胶体,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 之间,B 项正确;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向2MgCl 酸性溶液中加入足量的3MgCO 固体,溶液酸性减弱,
3Fe +与OH -结合生成()3Fe OH 沉淀而被除去,2Mg +则留在溶液中未形成()2Mg OH 沉淀,故()sp 2Mg OH K ⎡⎤⎣⎦()sp 3Fe OH K ⎡⎤>⎣⎦,C 项正确;随温度升高,水的电离平衡正向进行,3CH COONa 溶液
的pH 会减小,达不到探究温度对3CH COONa 水解程度的影响的目的,D 项错误。

7.B
【解析】A .化合物2→化合物3的反应过程如下:,该过程有C =O 双
键中的一个极性键断裂,生成了新的C—O 单键也是极性键,选项A 正确;B .化合物4到化合物5的过程,
该过程中有机物发生的变化如图,可知有机物反应过程中失去了氢原子且被氧化,则
22H O 在该过程中做氧化剂,体现了氧化性,选项B 错误;C .根据苯分子中12个原子共平面,甲醛分子中4
个原子共平面,且单键可以旋转,苯基、酯基及甲基上的C 旋转到一定角度可同面,即苯甲酸甲酯分子中所有C 和O 原子可能共平面,选项C 正确;D .制备苯甲酸甲酯:在题目所给流程中化合物2参与了整个循环,
类似于该反应的“催化剂”,所以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项D 正确。

8.C
【解析】A .由上述分析可知,石墨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则a 为电源的正极,故A 正确;B .由分析可知,交换膜A 为阴离子交换膜,左侧电极反应式为222H O 4e
O 4H -
+-↑+,产生H +,故pH 降低,故B 正确;
C .每生成0.1mol 的()11123
3
3
Ni Co Mn OH ,就相当于生成0.2mol
OH -,由电极反应式
222H O 2e H -+↑2OH -+可知,会生成0.1mol 2H ,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 ,故C 错误;D .纯钛
电极若直接放入Ⅱ室,会导致接受电子的物质不是水而是金属离子,导致金属单质的生成,附着在前驱体上导致产率的降低,故D 正确。

9.B
【解析】由题图流程可知,向废渣中加入碳酸钠和氧气并煅烧,发生
232324Na CO 2Cr O 3O 4++煅烧
242Na CrO 4CO +,232
232Na CO SiO Na SiO CO ++↑煅烧

2323
22Na CO Al O 2NaAlO CO ++煅烧
↑,用水浸之后,溶液中含有24Na CrO 、23Na SiO 、2NaAlO 、
23Na CO ,向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硅酸沉淀,过滤,滤液中含有24Na CrO 、23Na CO ,
再向溶液中加硫酸,2424
2Na CrO H SO +227242Na Cr O Na SO H O ++,再向溶液中加入KCl 固体,就会
析出溶解度更小的227K Cr O 晶体,综上所述,B 项错误。

10.B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物质为稳定的氦钠化合物,不属于合金,故A 错误;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含有8个正四面体,其中有4个正四面体的内部含有一个氦原子,则晶胞中的空隙氦占有率为50%,故B 正确;由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位于顶角的钠离子被4个氦所共用,则钠离子的配位数为4,故C 错误;晶胞中钠离子与
氦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体对角线长的
14,已知晶胞棱长为a ,则最短距离为4
a ,故D 错误。

11.D
【解析】A .亚硫酸氢根的水解是亚硫酸氢根结合H +
生成23H SO ,离子方程式为
3223HSO H O H SO -
++ OH -,A 表达不正确;B .3NH 分子中N 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
()1
353142
+
-⨯=,有一孤电子对,其VSEPR 模型为四面体形,不是三角锥形,B 表达不正确;C .2H (g )的燃烧热是285.81
kJ mol -⋅,则()
22H O l ()()22g O g +1
571.6kJ mol H -∆=+⋅,
()()()2222H O g 2H g O g +1571.6kJ mol H -∆<+⋅,C 表达不正确;D .用23Na SO 溶液吸收少量2Cl ,
离子方程式:2232234
3SO Cl H O 2HSO 2Cl SO -
---
++++,D 表达正确。

12.B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利用环己酮和乙二醇反应制备环己酮缩乙二醇,反应中环己酮先与乙二醇发生加成反应,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环己酮缩乙二醇,装置中苯的作用是作反应溶剂,同时与水形成共沸物便于蒸出水,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苯和水蒸气,分水器的作用是减小生成物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环己酮缩乙二醇的产率,所以当观察到分水器中水层液面高于支管口时,必须打开旋塞B 将水放出。

A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中含有水,若将水分离出去,可促进反应正向进行,该反应选择以共沸体系带水可以促使反应正向进行,A 正确;B .由分析可知,当观察到分水器中水层液面高于支管口时,必须打开旋塞B 将水放出,B 错误;C .由分析可知,冷凝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苯和水蒸气,从管口A 通入冷凝水有利于增大冷凝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凝效果,C 正确;D .根据投料量,可估计生成水的体积,所以可根据带出水的体积估算反应进度,D 正确。

13.B
【解析】A .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碳酸钠小的原因是碳酸氢钠晶体中3HCO -
间存在氢键,与阴离子电荷
数无关,A 不正确;B .乙酸中羟基与羰基相连,乙醇中羟基与乙基相连,羰基的吸电子能力强于乙基,因此乙酸中的羟基极性更强,更易电离,B 正确;C .甲烷和氨气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3
sp ,其键角差异是因为,氨气的中心原子N 原子上有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孤电子对与σ键的斥力大于σ键之间的斥力,因此氨气的键角略小于109.5°,C 不正确;D .题目化合物与4NaBF 均为离子化合物,通常判断离子化合物的熔点高低用晶格能,晶格能与离子的电荷、离子的半径和离子的电子层结构有关,离子的电荷越高,半径越小,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题目化合物与4NaBF 离子电荷相同,但题目化合物阳离子部分半径大于Na ,因此晶格能小,熔点低,D 不正确。

14.C
【解析】A .由图像可知()()
()()22Mg OH s Mg aq 2OH aq +-+,在a 点时()
22Mg 210mol /L c +-=⨯,
() 4.5OH 10mol /L c --=,说明2Mg +过量,溶液中存在()2Mg OH 、2MgCl 、4NH Cl ,根据电荷守恒
()()()()()242Mg NH H Cl OH c c c c c +++--++=+,通入氨气溶液显碱性()()H OH c c +-
<,故
()22Mg c +()()4
NH Cl c c +-
+>,故A 错误;B .通入氨气发生()23242MgCl 2NH 2H O
Mg OH 2NH Cl
+++,
b



()23Mg 210mol /L
c +-=⨯,
()4OH 10mol /L c --=,说明还有2MgCl 剩余,生成沉淀的()2Mg c +≈0.050.0020.048mol /L -=,
()4NH 20.048mol /L 0.096mol /L c +≈⨯=,故离子浓度大小为:()Cl c ->()()()24
NH Mg OH c c c ++-
>>,故B 错误;C .c 点(
)25
Mg
210
mol /L c +
-=⨯,()3OH 10mol /L c --=,说明2Mg +完全反应,根据反应
方程式()23242MgCl 2NH 2H O
Mg OH 2NH Cl +++可知10mL 0.051mol L -⋅的2MgCl 完全沉淀需要氨
气的物质的量为3
3
1010 L 0.05mol /L 210mol --⨯⨯⨯=,即标况下22.4mL ,故C 正确;D .直线上存在氢
氧化镁的沉淀溶解平衡,由c 点计算()()2
53sp 2Mg OH 21010K --⎡⎤=⨯⨯⎣⎦11210-=⨯,d 点上()
2Mg c +和
()OH c -都大于直线上的点,即()2
2410c 21010210Q ---=⨯⨯=⨯,c sp Q K >,故有沉淀生成,故D 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4分)
(1)避免盐酸挥发,防止3Bi +
、3Fe +
水解
33223Bi S 6Fe 2Bi 3S 6Fe +
++
++↓+(2)将2Fe +
氧化成3Fe +
,便于除去铁元素 3.1(3)促进3BiCl 水解
(4)紫红色溶液变浅(或变为无色)(5)B 111,,222⎛⎫
⎪⎝⎭
【解析】该工艺原料为辉铋矿粉(主要成分是23Bi S ,含少量23Bi O 、Bi 、2FeS 和2SiO 等杂质),产品为钒酸铋(4BiVO ),流程中主元素为铋元素,硫、铁、硅等元素作为杂质在工艺流程中被除去,由滤液1中的主要阳离子有3Bi +
、3Fe +、2Fe +
和H +
可知,在浸取过程中,硅及硫元素进入滤渣1(2SiO 、S )中被除去,
氧化调pH 除去铁元素,滤渣2为()3Fe OH ,稀释水解使3Bi +
转化为()3Bi OH 作为滤饼进入酸洗流程,酸洗
生成BiOCl ,氯化生成3BiCl ,最终合成钒酸铋4BiVO 。

(1)3Bi +
、3Fe +
水解()323Bi 3H O Bi OH 3H ++++ 、()323Fe 3H O Fe OH 3H ++++ ,温度过高水解
反应程度增大,可能会造成Bi 元素的损失,温度过高还会使盐酸挥发,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避免盐酸挥发,防止3Bi +
、3Fe +水解;由滤液1中的主要阳离子有3Bi +
、3Fe +、2Fe +
和H +
可知,23Bi S 转化为3Bi +
及S 单
质,反应离子方程式为33223Bi S 6Fe
2Bi 3S 6Fe +
++++↓+;
(2)22H O 具有氧化性可以将2Fe +
氧化成3Fe +
,3Fe +
易转化为()3Fe OH 沉淀分离除去;调pH 是使3Fe +
完全转化为()3Fe OH 沉淀而与3Bi +
分离,3Fe +
完全沉淀的pH 为3.1,故调pH 的最低值为3.1;
(3)滤液2中的含有3Bi +
,在稀释水解过程使3Bi +
转化为()3Bi OH 作为滤饼分离出来,通入水蒸气的目的
是升高温度,使3Bi +水解()323Bi
3H O Bi OH 3H +
+++ 平衡正向移动,促进3BiCl 水解程度增大;
(4)氯化过程发生反应为2
32BiOCl SOCl BiCl SO ++,气体X 为2SO ,2SO 与酸性4KMnO 溶液发生
反应,使酸性4KMnO 溶液褪色或溶液颜色变浅,故实验现象可能是紫红色溶液变浅(或变为无色);(5)从4NH Cl 晶体晶胞结构中可看出,Cl -
位于正方体的顶点,与其距离最近的Cl -
,在同一条棱的另一个
顶点,过该顶点有3条棱,又晶体结构可看成晶胞无隙并置,故与氯离子最近且等距离的氯离子有6个,答案选B ;4NH +
在正方体的体心,晶胞边长为参数1,则4NH +
坐标参数为111,,222⎛⎫
⎪⎝⎭。

16.(15分)(1)4232NH H O
NH H O H +
+
+⋅+(2)()2Mg OH 2H (3)②<①<③
(4)将5mm 长的去氧化膜镁条投入滴有酚酞的0.11
mol L -⋅34CH COONH 溶液中
(5)左移
(6)假设ⅱ成立,也能观察到相同现象(7)滴有酚酞的0.11
mol L -⋅NaCl 溶液中
【解析】
(1)铵根离子在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使溶液呈酸性,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
4232NH H O NH H O H +++⋅+;
(2)由镁条表面变红和红色浑浊可知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镁生成;由用小试管收集气体,移近酒精灯火焰,产生爆鸣声可知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3)由电离常数可知,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醋酸溶液中醋酸电离使溶液呈酸性,醋酸铵溶液中醋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都水解,但水解程度相当,溶液呈中性,则浓度均为0.1mol /L 的三种溶液的pH 由小到大的顺序为②<①<③;
(4)由操作3说明假设ⅲ成立可知,实验时应选择醋酸铵中性溶液探究大量气泡产生是镁与铵根离子反应而产生,则实验操作为将5mm 长的去氧化膜镁条投入滴有酚酞的0.1mol /L 醋酸铵溶液中;(5)铵根离子在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4232NH H O
NH H O H +
++⋅+,若假设ⅲ成立,加入的镁与铵根离
子反应,反应物的浓度减小,平衡向左移动;(6)铵根离子在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4232NH H O
NH H O H +
++⋅+,若假设ⅱ成立,镁与水解生成的氢
离子反应生成氢气和镁离子,镁离子与一水合氨反应也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则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推理不够严密的原因是假设ⅱ成立也能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
(7)由等pH 的盐酸、稀硫酸与镁反应时,盐酸速率更快可知,氯离子能促使镁与氢离子反应速率加快,为探究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与溶液中氯离子无关,应将5mm 长的去氧化膜镁条投入滴有酚酞的0.1mol /L 氯化钠溶液中排出氯离子对反应的影响。

17.(14分)
(1)<优点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较快;缺点是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产物的转化率较低
(2)①Pd 膜能选择性分离出2H ,平衡正向移动,平衡转化率增大②BD (3)温度100
(4)AC (5)abc 【解析】
(1)根据表中的数据,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 <0;
反应常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升高温度,反应速率较快,缺点是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产物转化率较低;
(2)反应器存在Pd 膜时,接触面较大,反应更充分,转化率更高;
A .Pd 膜只允许氢气通过,不允许二氧化碳通过,对气体分子的透过具有选择性,A 项正确
B .过程正反应的活化能远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H <0,B 项错误;
C .加快Pd 膜内H 原子迁移,平衡2H 2H 正向移动,有利于氢气的解离,C 项正确;
D .2H 2H 为放热过程,H 原子在Pd 膜表面上结合为氢气的过程为吸热过程,D 项错误;答案选B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