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2.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技术本质的追问)](https://img.taocdn.com/s3/m/15b902f504a1b0717fd5dd64.png)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1.2技术的社会属性 (2)近代日本的技术发展与国家意识形态
1853年美国海军舰长强迫日本结束天皇于颁布的“锁国令”。 明治维新-门户开放 “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加速了资本主 义制度的确立 废藩置县、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土地改革等措施的施行促进 了日本近代社会的形成 基本上单民族国家,国土狭小,人口集中国家级的意识形态 容易形成并成为全民的政治号召和约束
(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
(1)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干预 人在劳动过程中,借助劳动手 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 的技术,来引起、调整和控制 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
(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技术
(2)技术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 工具、手段和方法。 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是通过实践活 动完成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人类超越自身局限的两条路径 工具的运用基本上是人类先天本能的 缺失导致的一种生存策略。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3、技术:主体性or客体性? 主体性—人对自然的能动过程,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经验这些主体要素有重要的作用 客体性——精神向物质转化、知识向物质手段 和实体转化的过程 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 (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5、技术:中立性or价值性? 技术中性论: (1)工具手段的中立性。 技术作为纯粹的工具,与它被应用而得到实现的 各种目的没有关系。它只是偶然地与它们所服务 的价值目的相关联。 技术仅仅实现价值的手段,而价值却另有其他基 础。
( ) (二)对技术辩证性质的探寻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af976d5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1.png)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
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探究性: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2. 自然主义:幼儿科学教育鼓励幼儿与自然环境建立联系,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通过生态学习、环境保护等内容,引导幼儿尊重自然、关注环境。
3. 合作学习:幼儿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互助合作。
4. 实践性:幼儿科学教育注重实践性学习,通过触摸、感知、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幼儿亲身参与,感受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5. 面向生活: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围绕幼儿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物展开教学,让科学知识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内容。
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中的科学观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科学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并通过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
第二讲、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二讲、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fe140c03d8ce2f00662380.png)
二、科学定律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之上,借助归纳方法或想象、灵感等可 以得出科学定律。 1、科学定律的含义 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 学命题。通常是全称命题。可分为经验定律和理论定 律。 经验定律获取的途径:借助归纳法从科学事实概括出来的 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的某种联系,具有描述性、直接实验 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关。具有直接可判定或测量的经 验内容。 理论定律获取的途径:借助想象、直觉、灵感等得出的对 客体本质的更深刻反映,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它不是直接 源于经验概括,其中的抽象概念也不能从经验中导出。
科学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舒适的条件 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可以随时使用的技术。 在许多场合,科学已经代替了宗教的功能。 科学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与自然的看法。 科学摆脱了神学与宗教的束缚。
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科学?
问题一: 什么是科学
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
1、科学的涵义 (1)“科学”的本意 Science源于古拉丁语Scientia, 最初的涵义是“知识”和“学问”。Science在17世纪出 现于法国,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于英国。 “科学家(scientist)”是1838年在英国提出的,最初 的涵义是指缺乏正规训练或者与研究机构并不密切,但在 科学上很有能力的人。20世纪以来才用以专门指以科学为 职业的人。 19世纪下半叶,日本明治维新时代启蒙思想家福泽瑜吉 (1844-1901)首次把Science译为“科学”(分门别类加 以研究的学问——“科”即“品类”、“等级”)。 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批判理性主义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
例如,1亿只白天鹅的观察,也不能证实“所有天鹅皆白色”的命 题,只要观察到1只黑天鹅,就彻底推翻了这个全称陈述。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及其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d8c582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e.png)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1. 揭示了科学的社会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历史, 从社会对科学的需求,看到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出科学的社会本质的。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把科学与社会分割开来的片面观察方法。
2. 揭示了科学的本质和属性。
科学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扎根于客观世界的,是在自然环境里的创造,所以,科学活动的主体、客体、工具都是自然界的。
科学当然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第三讲科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9c81cff6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bf.png)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实验和观察,推动了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 为主导,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科学技术的价值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01
02
03
推动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 经济增长。
改变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 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取代,人们 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丰富娱乐生活
科技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 乐方式,如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等。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清洁能源、环 保技术等领域的创新。
提高人类生存能力
技术鸿沟与不平等
科技发展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 ,需要关注技术普及和公平分 配的问题。
跨界融合与协同创新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问题, 需要加强跨界合作与协同创新
,共同应对挑战。
科学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科技发展将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活 品质的改善,如智能制造、远程医疗 等。
拓展人类认知与探索能力
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等,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
探索宇宙和生命奥秘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本身的奥秘,推动 人类文明的进步。
03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概述
1 2 3
伦理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问题逐渐凸显,涉及 到人类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与世界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与世界观](https://img.taocdn.com/s3/m/3e09c96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9.png)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与世界观科学观和世界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一切存在和发展的认识方式和看待方式的总和,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一、培养学生科学观1. 科学方法的培养学习科学的关键是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思维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此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环。
2. 科学知识的教育学生需要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教育,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科学规律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认知体系。
3. 培养科学态度学生应当培养科学的态度,包括怀疑精神、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探索精神以及对科学研究的尊重等。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授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家们的努力,从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信仰。
二、培养学生世界观1. 多角度的认知学生应当具备宏观的世界观,要求他们不仅仅关注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还要了解全球事务和世界的发展状况。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国际交流、举办世界问题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世界,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意识。
2. 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学生应当了解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问题等。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他们辨别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判断和态度。
3.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和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座谈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服务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结语: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科学观的方法
![科学观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bc1fc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d.png)
科学观的方法科学观是指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它以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为基础,注重实证和推理,以客观的方式研究和解释现象。
科学观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科学观的方法。
一、科学观的哲学基础科学观的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
现实主义认为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通过感观获得对世界的认识。
实证主义则强调科学应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只有经过实证验证的观点才是可靠的。
科学观的方法也深受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科学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科学观注重研究问题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科学观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因此,科学观在问题研究中强调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片面和孤立地看待现象。
三、科学观的可重复性和验证性科学观强调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和验证性。
科学观认为科学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则,所有的研究结果都应该是可重复的,并且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进行验证。
只有被验证过的结论才是可信的,而且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修正。
四、科学观的假设和推理科学观的方法也包括假设和推理。
科学研究往往是从观察现象出发,提出假设,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同时,科学观还强调使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和推断,以便推测出它们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五、科学观的历史和发展科学观的方法和理论是在人类长期的科学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科学观不断地通过实践和反思进行发展和进步,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新的科学问题和需求。
科学观的发展过程也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科学观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明确的哲学基础,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可重复性和验证性,以及假设和推理。
科学观的方法是一种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工具。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科学观的方法,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01ba139f33d4b14e85246885.png)
1、科学的含义
就科学的本质来说,对科学的完整理解,应该包 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从动态过程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 实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其二,从静态结果的角度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 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其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看,科学是人们认识和 探索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社会建制”。
© aprin at Xiam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的完整含义
科
动态:科学是探索自然的认识活动
学Leabharlann 的完静态:科学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整
含
义
组织: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社会建制
© aprin at Xiam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2、科学的特征
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具有如下的基本 特征:
客观真理性
1、科学的含义
1897年,康有为(1858—1927年)在其《日本书 目志》中引进了“科学”一词;
后来,严复(1854—1921年)在翻译《天演论》 和《原富》等西方名著时,也都使用了“科学”一词。
从此,“科学”一词才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
© aprin at Xiam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 aprin at Xiam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1)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
实证主义哲学首先为科学划界提出了实证的标准。 “实证”的本义是明确、确实的意思;实证主义 强调,科学是应当由经验(观察、试验)来证实的知 识,因为科学知识来自经验。 实证主义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年) 指出: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https://img.taocdn.com/s3/m/93bae530eefdc8d376ee32a1.png)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共产党员要遵守的党内纪律主要有哪些方面?主要有八个方面:党的政治纪律;党的组织纪律;党的宣传纪律;党的群众纪律;党的保密纪律;党的外事纪律;党的经济纪律;党的人事纪律。
党员的标准第一方面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积极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员是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中国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
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普通的一员。
除了法律很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很特权。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我的科学观
![我的科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acc3d01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8.png)
我的科学观引言科学是一种探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个科学爱好者,我对科学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热爱。
在我的科学观中,我坚信科学是客观真实的,通过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科学的客观性科学的客观性是我科学观的第一要素。
科学方法要求科学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研究问题,遵循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科学方法的步骤在我的科学观中,我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石。
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提出问题:科学家根据已知的现象或问题,提出一个具体和可验证的科学问题。
2.设计实验:科学家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样本选择、数据采集和实验条件等。
3.数据采集与分析:科学家进行实验,收集并整理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4.结论和验证:科学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一个可以解释现象的科学结论,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进行验证。
科学与信仰的关系科学与信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我的科学观中,我认为两者是可以兼容的。
科学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索自然的规律,而信仰则是对超自然力量或者宗教教义的坚信。
科学与信仰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方法,但都可以为人类提供精神支持和意义。
科学研究的挑战和机遇科学研究面临着各种挑战,如缺乏资金、人力资源的不足和技术难题等。
但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促使科学家们在攻克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创新解决方案,推动科技的发展。
科学的社会责任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科学不仅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还要关注科学研究的伦理和道德问题,确保科学的应用符合社会公正和人类福祉。
结论在我的科学观中,科学是客观真实的,通过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与信仰可以兼容,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
科学研究面临挑战和机遇,需要科学家们不断进取。
最后,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评爱因斯坦的科学观
![评爱因斯坦的科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c2ccc8c1aeaad1f346933f4b.png)
评爱因斯坦的科学观提要:本文就爱因斯坦的科学观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评论。
作者指出,爱因斯坦把科学视为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的统一体,他既反对纯粹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又反对唯理主义的科学观,而且认为科学的伟大目的在于从尽可能少的公理和事实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
爱因斯坦关于科学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科学的逻辑的统—问题的思想也是耐人寻味的。
两种科学理论(构造性理论和原理理论)的划分、原理理论的结构以及科学体系的层次性的观点,也是爱因斯坦科学观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另外,爱因斯坦关于科学危机与革命的思想,关于科学的物质作用和精神作用对人类事务和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的思想,也是比较深刻的。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革新家,他不仅以其卓著的科学贡献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也以其天才的思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爱因斯坦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对科学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针对科学及其与之有关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本文仅就爱因斯坦的科学观作一简要的评论。
1)科学:它的目的和本性什么是科学(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长期以来,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有人认为科学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是关于自然界的有条理的知识。
有人则认为科学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过程,科学是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它意味着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堆静态的学说。
也有人认为无需给科学下—个严格的定义,因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
然而,在爱因斯坦看来,要人们对什么是科学得出一致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困难。
他认为:“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
说得大胆一点,它是这样一种企图:要通过构思过程,后验(posterior)地来重建存在。
”他还认为:“科学并不就是一些定律的汇集,也不是许多各不相关的事实的目录。
它是人类头脑用其自由发明出来的观念和概念所作的创造。
”他甚至直截了当地把科学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1],p.253)。
第二讲: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二讲: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1f1630f51711cc7931b71689.png)
科学方法的层次与分类
1、具体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专门的特有 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
2、一般研究方法:适用于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一般研究方 法,它是整个自然科学的认识和方法中最普遍的;
1)经验方法: 观察,测量,实验方法; 2)理性方法: 逻辑,数学,统计,科学抽象,综合,评价方法等 ; 3)非逻辑方法与创造性方法: 直觉,灵感,对比联想方法
2)马克思指出,科学也是一种劳动,是属于社会和精神领 域的劳动。科学作为一般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 发现,一切发明”。
17
3)马克思指出,科学同技术一样,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 随着现代工业将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 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 决于在劳动时间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 —它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耗费的直接劳动时 间不成比例,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 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由此形成的就是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25
什么是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认识起源于活动,科学认识则是一种起因或发生于主客
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活动或实践过程.
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科学工具)
科学工具:
1、物质形态的认识工具――科学仪器(硬件) 2.思想形态的认识工具――科学方法(软件)
科学方法, 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软件”, 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 认识手段,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采取的途径、程序。
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围绕“知识如何可能”、 “自然科学如何可能”等认识论问题,认为科学 考察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非主观范围内的世 界。康德——人向自然立法,自然向人生成。
2科学学习观
![2科学学习观](https://img.taocdn.com/s3/m/9799c39fdaef5ef7ba0d3c73.png)
• 学习归结于创。学而必创;创造新知,创造新思,创造新品,奉献人类。
16
科学学习观的九个要素
LOGO
学习的 方式
如何 学 习? 学习的 学习的
速度 态度
17
科学学习观的九个要素
LOGO
关于环境
物质环境 硬环境即物质环境,好的硬环境应当具有以 下特征,即物品种多样、内容丰富、适应需 求、供应畅通、价格合理。 软环境:包括观念和氛围两个方面 一是在观念方面,要把学习上升到道德和文 化层面上认识。勤奋学习同爱国守法、明理 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一样, 应当是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要倡学、允异、励创,营造一种引人学 习、激励学习甚至迫人学习,并在学习中人 人可以百家争鸣、各展其才的,十分宽松和 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成才机制。
•学而不思则罔,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
思而不学则殆
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 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 性格。”
•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 学习。
孔子
4
培根
毛泽东
关于学习
科学学习观必须正确回答这样五个问题:
•什么是学习?
LOGO
•为什么要学习?
12
科学学习观的九个要素
为人,即 塑造健全人 格的内容。
LOGO
生存,即 满足生存需 要的内容
做事,即 适应工作要 求的内容
关于 内容
回答第三个问题:学习什么?
13
科学学习观的九个要素
LOGO
学习与教 育培训
关于 方式
学习工作 化,工作 学习化
14
科学学习观的九个要素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2)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 (2)](https://img.taocdn.com/s3/m/e8e18308a32d7375a41780fb.png)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离不开发展。
历史与现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出路在于发展,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皆系于发展。
正如温总理所指出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
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要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必然形成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
3.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综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华文明蕴含的科学观
![中华文明蕴含的科学观](https://img.taocdn.com/s3/m/34e578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14.png)
中华文明蕴含的科学观
中华文明蕴含的科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华文明强调事物的变易性,无论是明阳、八卦、五行等理论观念,还是“唯变所适,为道也屡迁”的自然观,都表明中华文明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观念与科学中的动态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相契合。
其次,中华文明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性,无论是阴阳对立统一,还是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都体现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与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和生态学的观点相一致。
此外,中华文明还强调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观念。
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表明中华文明在看待自然和生物演化方面有科学的见解。
中华文明还体现了科学方法论的某些特征。
例如,古代的《周易》就包含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同时也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种实践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对现代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科学观强调整体性、动态性、相互联系和自然选择等方面,这些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科学理论相吻合。
因此,中华文明的科学观是独特且具有重要价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 几个案例
◆唐雨与耳朵认字(1979-1983)
◆钱学森与人体科学(1983-1989):气 功、“特异功能”与“大师” ◆严新、张宏堡、张香玉、沈昌 ◆王洪成与“水变油”(1984-1995)
• 1.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 1)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 有意义的命题能被经验验证 • 2)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 • 3)历史主义学派 • (1)库恩、拉卡托斯坚持一种相对的、 变化的划界标准,区分在于是否是在范 式和研究纲领的指导下解决疑难 • (2)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 • 4)邦格的多元划界标准 • 5)辨证唯物主义的可检验性标准
• 3.科学的体系结构
• 基础科学 技术科学 应用科学 自然:物理、化学 材料力学、热工学、电工学、 冶金物理化学、自动控制理论、作物栽培学、 病理学 矿山工程学、桥梁建筑学、电机制造 学、炼钢工艺学、小麦栽培学、脑外科学 思维:逻辑学、科学思维学 数理语言学、结构 语言学 密码技术、图象识别、人工智能 人体: 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工效学、病理 学 体育技术、气功疗法、人机工程 系统:系统学 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 系统 工程、自动化技术 数学: 社会:
•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域 • 科研活动 =CF+⑴+⑵+⑶+⑷+⑸+⑹+⑺+⑻ +⑼+⑽+⑾+⑿ • A. Cf中的所有要素都要经得起变化,尤 其是F→M • B. A 的成员是有理性的,是经过充分培 训才能够上岗的 • C. Y给A提供了探求的自主权和科研活动 所需的资源 • D. F包括科学实在论的观点 • E. E包含逻辑和数学理论 • F. D主要是由实在的课题组成
• 3)简评 • (1)探讨了科学理论内在结构的具体内 容; • (2)库恩模式强调心理因素,认为新旧 范式不可比。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理论的 发展是经验内容的不断增长,承认科学 发展的继承性和进化性; • (3)纠正了库恩认为科学精神在常规科 学时期是保守的错误观点,但他认为批 判的不是硬核而是保护带; • (4)一个理论可以被另一个具有更多经 验内容的新理论所证伪的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是否负载价值?
2.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
• • • • • • 客观性和实证性 真理性和价值性(精神、物质) 通用性和共享性 公开性和重复性 增长性和无限性 理性和系统性
思考:科学有无终结性 ?
分析讨论题
• 1)科学是理性的和客观的。 • 2)有朝一日科学知识将呈现这个世界的 真相。 • 3)科学知识在不断地积累。
• 2)科学范式 • 科学共同体在某一历史时期所共同持有 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 本信念。这个共同体由于经历了相同的 教育训练,相同的业务传授,从事着相 同的科学工作,吸收到相同的科学文献, 探索着相同的科学目标,因而,他们在 理解问题的观念上,思考问题的方式上, 培养接班人的方法上就必然形成一种传 统,遵循着一套规则,在把握世界的共 同的理论框架中活动,在同一种科学信 念下研究以致所用的语言、工具、仪器 等等都会相同,这就是科学共同体所共
2.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
• 英国科哲家波普尔反对归纳主义,把自 己的思想称为“证伪主义”。其代表作 是《科学发现的逻辑》和《猜想与反 驳》。他认为,科学发展的特性不在于 证实,而在于证伪,不可反驳不是理论 的优点而是缺点。“证伪”概念是核心 范畴。任何科学都可能隐含着错误,都 可能被反驳、被取代。因此,科学的任 务是努力发现已知理论的错误,去反驳 它、取代它、证伪它,用新的理论去代 替它。即以猜想和反驳为手段来促进科 学的发展。
• (2)创新是继承的发展 • 实验创新:仪器更新、新方法的应用、 实验新对象 • 理论创新—理论的创新、拓广、完善 • (3)继承—创新—继承……推动科学的 发展 4)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争 • (1)科学争论可以抛弃错误观点、弘扬 正确观点 • (2)科学争论促使原有理论日臻完善 • (3)科学争论导致不同学派形成 • (4)科学争论能激发科学新思想的萌发
(3)夸大了范式在常规科学中的绝对统 治;(日心说) • (4)把范式看成是解难题的工具,不是 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即只承认知 识的相对性,否认其客观真理性; • (5)范式的更替不是靠实践检验,而是 靠宣传说教,即过分强调范式的更替决 定于信仰上的更替,否定新旧范式之间 的可比性和继承性,从而趋向了相对主 义和非理性主义。
三、西方科学发展模式简介
• 科学发展模式:关于科学发展的主要特 征与内在机理的整体描绘 • 评价标准:解释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 发展的规律性
1.逻辑实证经验主义的积累模 式
• 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初以维也纳学派 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学派。它提出了科学 发展的直线式积累模式,即认为科学知 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 • 1)模式 • 感觉经验→(归纳)→假说→(观察、 实验)→科学理论模式 • 2)评价 • 重视量变而忽视质变的静态模式
• 1)科学研究纲领 • 波普的“朴素的证伪主义” • “精致的证伪主义”理论:经验事实不 能证伪理论(行星) (已被证伪的科学理论再次得到“证实”) (关于原子量) • 科学研究纲领:“硬核” 、“保护 带” 、“启示法”(元素周期律)
• 2)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 • (1)模式: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研 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的进化阶 段......。 • (2)特点 • 进化:理论所含的经验内容增多 • 退化:不能再证实预见的新事实 • 否定一个退化研究纲领的不是反例,而 是一个具有更高经验内容的新的研究纲 领。
• 2.伪科学
• • • • 1)识别伪科学的历史 (1)占星术 黄道十二宫:天空的12个区域 日宫+命宫+月宫---命运
• 1975年,鲍克、杰罗姆和库尔兹声明占 星术是伪科学:第一,它曾经是巫术; 第二,它缺乏物理学根据;第三,人们 相信它只是出于宽慰目的。 •
• (2)萨伽的伪科学特征 • 两个充要条件 • 在较长时间内,与其他可供选择的理论 相比,进步慢且面临许多问题; • 信奉该理论的成员不努力发展该理论来 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考虑用其他相关理 论来评价该理论,并且有选择地考虑确 证与否证。 • (强调一个理论成为伪科学必须要有可 供选择的理论出现 )
3.库恩的范式论发展模式
• 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发表《科 学革命的结构》,奠定了他在科学哲学 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地位。他从历史的角 度动态地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在他的模式中,“范式”概念是核心范 畴。
• • • • • • •
1)背景 (1)现实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 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 (2)历史 科学发现的多主体 科学发现的证实和证伪的结合
• (3)EE表示通过检验、批判、反驳而清 除错误; • 消除错误的后验评价:确认度高(普遍, 精确) • (4)P2表示提出新的问题。
• • • •
3)简评 (1)正确地批评了证实原则; (2)描绘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3)强调了科研的主动性,但把问题作 为整个认识的起点,使问题和理论成了 无源之水; • (4)强调批判精神和否定因素、质变状 态,具有辩证法因素,但否定了科学发 展中的肯定因素、量变状态; • (5)过于强调猜想、想象、灵感的作用, 忽视了逻辑思维在提出假说中的作用; • (6)在反对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的同 时,却片面地否定了归纳法的作用。
• 3)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 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 →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 前科学:尚未形成共同的范式(光) • 常规科学:形成了共同的范式 • 危机时期:反例越来越多、极其顽强、 打中了范式的要害之处、社会原因 • 革命:旧范式向新范式过渡 • 范式竞争:“宗教改宗”
• 4)简评 • (1)坚持肯定与否定、量变与质变的统 一,是比单纯积累和单纯否定都要合理 的一个动态模式; • (2)范式不仅包括科学理论,而且包括 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重视心理的、社 会的种种因素对科学认识的影响。即对 科学进步因素的探讨从科学本身推及到 社会背景和科学家的主观认识。因此, 既是一种进化与革命相结合的模式,又 是科学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制约科学发 展特征的模式;
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发 展模式
• 1980年,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发表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力图用“科 学研究纲领论”来克服波普尔和库恩模 式的缺陷。他认为,科学理论体系是有 组织、具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 列——科学研究纲领。它由“硬核”和 “保护带”、“启示法”组成:“硬核” 由一些基本公设和基本原理组成,是整 个理论的核心部分,不容直接反驳和改 变,“硬核”被否定就意味着抛弃这一 纲领。围绕着“硬核”的“保护带”则 由一些辅助假说和初始条件组成,是可
1)证伪原则 • 逻辑经验主义:归纳方法+证实原则 • 休谟:(心理学)归纳的合理性 • 波普:理论不能被证实但可被证伪 • 2)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 P1 → TT → EE → P2 • (1)P1表示问题,科学始于问题; • (2)TT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试探性理论; • 理论本质:猜想 • 试探理论的前验评价:内部逻辑自洽, 可证伪度高
• (3)加拿大、帮格:科学是一种特殊的 社会认知活动 • ◆认知域 CF=<A、Y、F、E、D、S、P、T、G、M> • A:认知主体; Y:主管A的社会机构; • F:一般哲学观点; • E:使用的精确概念工具; • D:探究领域; S:知识背景; • P:问题集; T:经验事实; • G : A的目标; M:具体方法;
知识(认识域)
• 1.科学知识(研究域)(广义的科 学) • (1)实证 • 自然科学知识(狭义的科学) • (2)非实证 • 社会科学、形式科学、人文科学 • 2.非科学知识(信念域) • 宗教、政治意识形态
一、自然科学
• 1.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