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认识
摘要
社会主义观 ,是按照列宁以来特别是斯大林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这个词的使用习惯 ,指人们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制度的基本观点。
所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 ,也是在这个含义上使用的 ,尽管不大符合马克思的本意。
马克思讲的是实行社会所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长期以来被当作空想而非科学,这是由我们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误区造成的。
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并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只是尚未完成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历史任务的社会主义,这将有助于恢复马克思学说的科学地位,有助于重塑科学社会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有助于纠正长期以来在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严重错位的问题;有助于增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社会主义恩格斯社会主义观
绪论
所谓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从抽象的普遍性原则和道德规定作为出发点的,同样也是从一个历史和现实实践出发去看待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观念则成为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概念。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社会主义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建设;无产阶级政党以及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
本论文主要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以及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评价谈谈自己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构想是,“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的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全国性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合理的计划自觉地从事社会劳动”。
由于后来的十月革命没有如同马克思所预计的那样在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很自然地在列宁手中发展成为一种“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并且允许国家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进而在我国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尽管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在实践中发展与马克思的设想并不相同,但马
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为其今后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思路和理论指导意义。
从一个侧面也表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与各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的设想,其核心在于把握对生产资料占有的控制,当然这种控制有很多中实现方式。
二.对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认识及评价
要正确地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进行评价,就必须结合马克思理论的其它部分,共同分析。
正是由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分析研究,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方法,才作出了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为广大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空想变成了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规划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列宁语)。
我认为,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各国对之应用和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取得的巨大成功上。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与生机。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在我看来,如同是一把镰刀,你把它用到水稻田里自然收获的是水稻,你不能指望用它到小麦田里收获水稻。
因此在各国具体应用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失败与成功的例子都能对我们理解与评价马克思理论给予启示。
同时在对马克思理论具体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应用与实践,才能更深刻地更全面地评价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设想的实践意义。
正如列宁告诫我们,“革命理论不是哪一个自己想出来的,也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单独经验,而是无数革命思想家的智慧和各国人们斗争经验的总和。
因此要具体地历史地完整地考察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原理”。
应该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为标准来判断我们今天所处的发展阶段,这
是因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科学的,而绝非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空想。
第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这是因为它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之成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就在于:(1)他们揭示了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做出了合乎规律的科学的解释。
社会主义学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这里已经不再是从头脑中臆想出来的,而不过是现实存在的经济和阶级关系的真实反映;(2)他们找到了变革社会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3)他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
这是因为马克思只是论证了社会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并没有给出社会主义实现的具体历史进程。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就否认其实现的必然性。
恰恰相反,这里体现的正是马克思看待社会主义问题所持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他们所说的都是他们已经科学地解决了的问题,从来不空谈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之所以是科学的。
这是因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以完成了过渡时期任务为前提的。
马克思在论述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同时,相应地,也就为过渡时期规定了任务,这就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使阶级走向消亡。
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完成了过渡时期消灭阶级的任务,才算是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只要尚未完成过渡时期消灭阶级的任务,从科学上讲,是不能够称之为社会主义的。
这是由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决定的。
三.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确立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他不仅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马恩社会主义观在当下中国的具体要求和表现。
第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最终目的之所在。
社会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为“以人为本”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一个个人能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其他一切活动皆是为了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人而进行的努力。
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人们感到仅有经济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现代化的问题,还需要有社会的全面发展来适应人的发展的要求。
事实上,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却常常感到感情孤独,精神空虚,思想紧张,甚至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明确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充分了解了其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这种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才会弥补在现时的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工业利益造成的人文关怀上的主体缺位。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马恩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具体要求
恩格斯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支配这一切东西,所以同现在实现的大工业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灭”。
在恩格斯眼中共产主义社会在发展上秉承着全面的发展观。
要对实有资源给予分配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
这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也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形态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的设想还体现在注重社会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协调上。
在当前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形成相互间良性循环状态,使社会的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
这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体现。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通过社会作用于自然,使自然发生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这种作用必须使自然界按其本身的规律发生变化,才能在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
然而,由于主体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对于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往往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认识的局限性,因而人类在对自然界作用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往往都遭到自然的报复。
因而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不能像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统治那样,可以随心所欲。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
身就是一个科学中的科学问题。
那种不尊重自然、不尊重科学,对自然疯狂掠夺和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是与科学发展观完全背离的,也必然遭到自然的更大的报复而失去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总的来说,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这是践行马克思社会主义观最高价值追求的真正体现。
2、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观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人类很早就开始追求的一个目标。
“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它要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其内在要求而且本身就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内容之一。
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观点是:
第一,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人的畸形发展和异化等弊端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才能达到真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第三,未来和谐社会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解决。
第四,“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思想为今天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是资本主义”,“怎样推翻资本主义”的问题。
因此其和谐社会的构想重在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为推翻资本主义这一历史使命而服务。
而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不仅作为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理想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从必然到自由的实现而存在。
从“革命”到“建设”的过程也是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与其说是马恩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了前期铺垫提供了理论支持,毋宁说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贯穿于其整个哲学学说中,对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仅是将人类从私有制社会中解放出来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我们解决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持。
因此重新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0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