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裙 : 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 及繁多的式样
第53页,共89页。
• 《陌上桑》中写罗敷女“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中“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 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挡”等 描述,无疑是当时较为真实的女子装束。
第54页,共89页。
• 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素纱襌衣,身长1.6米,袖通长1.95 米,重量只有48克。作为女主人随葬的这件衣服,说明妇女亦 服素纱襌衣,并缘其领与袖。《周礼·天官》中记,内司服掌王 后之六服,辨外内命妇之服中即有素纱襌衣。《后汉书·舆服志》 也记有“皂缘领袖中衣”,似指这类内服衬衣。
第24页,共89页。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乘云绣”黄绮
第25页,共89页。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万事如意纹锦
第26页,共89页。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人兽葡萄纹罽
第27页,共89页。
第二节 秦汉军事服装
秦汉军服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
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
秦国——西汉——东汉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
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第20页,共89页。
第一节 概述 •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顺应了 “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趋势。 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 由于秦王朝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役,结 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后汉书》 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层数在 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 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第42页,共89页。
曲裾深衣图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 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 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 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 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 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 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 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 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
第56页,共89页。
发式
堕马髻
第57页,共89页。
簪花的女子
第58页,共89页。
秦汉时期的冠 巾 帻 履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 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kuǐ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 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 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
第59页,共89页。
第16页,共89页。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
楚墓帛画——龙凤人物图
第17页,共89页。
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
• 公元前481~公元589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18页,共89页。
秦汉服装
第19页,共89页。
第一节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第29页,共89页。
秦 代 兵 士 铠 甲
第30页,共89页。
秦
代
兵 士 铠 甲
第31页,共89页。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代将官铠甲,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第32页,共89页。
秦
代 将
士
的 发 式
第33页,共89页。
秦汉服饰
第34页,共89页。
男子袍服与冠履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 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夔 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 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第12页,共89页。
上衣下裳形制
• 襦裙
第13页,共89页。
上下连属形制——深衣:
•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 国时期盛行的一种 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 穿的便衣,平民穿的礼 服,因上衣和下裳相连, 袍身又深又长,所以叫 做深衣
第14页,共89页。
深衣示意图
第15页,共89页。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第37页,共89页。
曲裾袍
曲裾袍及其内衬之衣
第38页,共89页。
直裾袍
直裾袍及内衬裙
第39页,共89页。
裤
穿短裈的杂 技艺人
第40页,共89页。
素纱褝衣
素纱褝衣是马王堆 汉墓发掘出的实物 中最为罕见的一件, 衣长128cm,两袖 通长190cm,全部 重量只有48g。
第41页,共89页。
第三节 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祛qū: 袖口 袂mèi: 袖子
裳: 裙子 曲裾: 如下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 裙子样式。
第50页,共89页。
襦裙
汉代妇女仍沿用战国时的襦裙配套穿着的习惯。襦裙一直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 要装束。
襦裙起源于战国,终于满清,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 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汉服女装的最基本形式。
第36页,共89页。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套裤。 《说文》曰:“绔,胫衣也。”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 称裈。合裆短裤,又称犊鼻裈。内穿合裆裤之后,绕襟 深衣已属多余。直裾袍服也就越来越普遍了。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与袍式略同,禅为上下连属, 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 衣。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此说可作为参考。
第51页,共89页。
襦裙
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裙,这是与深 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这种穿着方 式在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文物中已经见到,几个小玉人穿 的即是上短襦下方格裙的服式。汉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 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后汉书》记:“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戴良家玉女, 皆衣裙,无缘裙”等记载基本上可信,也就是说描绘了东汉 末年的妇女装束。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
钩扣住,里面衬战炮,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士 兵所服。
第28页,共89页。
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5公 里处,1974年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 为“世界的奇迹”,“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 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对于研究秦汉军事 服装,提供了最具体的形象资料,这些兵马俑 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 情栩栩如生,服装细部一丝不苟,可供今人仔 细观察。
第52页,共89页。
襦裙分解介绍:
襦: 短上衣
袖子: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交领 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 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 方向不可以相反。
腰带: 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
官绦: 如图: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 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 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 开影响美观。
第8页,共89页。
冕冠
第9页,共89页。
• 现代生活中和冕、冠有关的词语?
第10页,共89页。
• 两种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
第11页,共89页。
上衣下裳形制
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 边;下身穿「裳」,裳就是 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 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 一样的「韍」fú,用来遮蔽膝 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 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
第43页,共89页。
穿三重领深衣的女子(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长信宫灯 )
第44页,共89页。
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
第45页,共89页。
穿与文字记载袿guī衣形接近服式的女子
第46页,共89页。
冠
• 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 帝诏有司博采《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重 新制定了祭祀服饰和朝服制度。其中关于冠,有诸多式样:
第60页,共89页。
冠
①冕冠:俗称“平天冠”,这时的冕冠“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 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 以其绶彩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 为珠.
• 二、在形态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 两种基本形制,规定和确定了一套严格的 服饰制度。
第5页,共89页。
• 冕服
第6页,共89页。
冕服
第7页,共89页。
冕冠
赤舄(xi)
冕服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 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 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 袂: mei袖子 大带: 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 革带: 由皮革制成的腰带 蔽膝: 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 物, 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
②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木俑戴之,多为宦官、侍者用。但贵族祭祀 宗庙时也戴。因汉高祖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 “刘氏冠”。
第23页,共89页。
• 汉武帝时,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 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商队主要经营丝绸, 故得名“丝绸之路”。
• 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致社会风 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着打扮, 日趋规整。尤其贵族阶层中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 装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35页,共89页。
袍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 时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褕”。张
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貂襜褕”句,即是直襟衣。但初时 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衣襜褕入 宫,不敬”之语,显然与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
第55页,共89页。
秦汉妇女服饰实物 (图)
• 秦汉妇女服饰实物 上图素纱禅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 土实物)。中图印花敷彩绛红纱曲裾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 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0公分,两袖通长236公分。服装的款式 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 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 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 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 和高超水平。从一号墓出土的服饰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 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绛绢裙、素绢裙、素 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之多。颜色有茶色、绛红、 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 绣、绘。纹样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其中最使人 感到惊奇的是这种素纱禅衣,整件服装,薄如蝉翼,轻如烟雾, 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厘米 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一件极为罕见 的稀世之品。
•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第47页,共89页。
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局部)
第48页,共89页。
宽袖绕襟
深衣图
第49页,共89页。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 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各部分分解解说: 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 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 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
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第1页,共89页。
回 顾——先秦服饰
第2页,共89页。
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
•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81年: 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3页,共89页。
• 服装在这一时期,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 用,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定型的重要阶段。
第4页,共89页。
• 一、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与统治者的需 求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 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号元素;
第21页,共89页。
• 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大气 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 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制 度。
• 秦王朝虽然只有15年,但对后来汉民族的政治、文化、 经济等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22页,共89页。
•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面对汉初经济凋敝之状,汉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 重恢复和发展生产。汉武帝时达到西汉强盛顶点,随后 便走向衰落。经推翻篡权者王莽之后,刘秀重建汉政权,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亡于公元220年,自秦统一 至此共有四百余年。
第53页,共89页。
• 《陌上桑》中写罗敷女“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焦仲卿妻》中“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 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挡”等 描述,无疑是当时较为真实的女子装束。
第54页,共89页。
• 襌衣:马王堆汉墓中有一件素纱襌衣,身长1.6米,袖通长1.95 米,重量只有48克。作为女主人随葬的这件衣服,说明妇女亦 服素纱襌衣,并缘其领与袖。《周礼·天官》中记,内司服掌王 后之六服,辨外内命妇之服中即有素纱襌衣。《后汉书·舆服志》 也记有“皂缘领袖中衣”,似指这类内服衬衣。
第24页,共89页。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乘云绣”黄绮
第25页,共89页。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万事如意纹锦
第26页,共89页。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汉 人兽葡萄纹罽
第27页,共89页。
第二节 秦汉军事服装
秦汉军服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
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
秦国——西汉——东汉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
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第20页,共89页。
第一节 概述 •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顺应了 “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要求稳定的政治趋势。 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但 由于秦王朝无休止地役使民力、加重赋役,结 果导致秦室二世而亡。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后汉书》 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层数在 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 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第42页,共89页。
曲裾深衣图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 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 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 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 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 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 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 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 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
第56页,共89页。
发式
堕马髻
第57页,共89页。
簪花的女子
第58页,共89页。
秦汉时期的冠 巾 帻 履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 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kuǐ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 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 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
第59页,共89页。
第16页,共89页。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
楚墓帛画——龙凤人物图
第17页,共89页。
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
• 公元前481~公元589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18页,共89页。
秦汉服装
第19页,共89页。
第一节 概述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第29页,共89页。
秦 代 兵 士 铠 甲
第30页,共89页。
秦
代
兵 士 铠 甲
第31页,共89页。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
秦代将官铠甲,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
第32页,共89页。
秦
代 将
士
的 发 式
第33页,共89页。
秦汉服饰
第34页,共89页。
男子袍服与冠履
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绢为之。 汉四百年中,一直以袍为礼服,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缩紧小,称之为 祛,全袖称之为袂,因而宽大衣袖常夸张为“张袂成荫”。领口、袖口处绣夔 纹或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 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第12页,共89页。
上衣下裳形制
• 襦裙
第13页,共89页。
上下连属形制——深衣:
•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 国时期盛行的一种 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 穿的便衣,平民穿的礼 服,因上衣和下裳相连, 袍身又深又长,所以叫 做深衣
第14页,共89页。
深衣示意图
第15页,共89页。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第37页,共89页。
曲裾袍
曲裾袍及其内衬之衣
第38页,共89页。
直裾袍
直裾袍及内衬裙
第39页,共89页。
裤
穿短裈的杂 技艺人
第40页,共89页。
素纱褝衣
素纱褝衣是马王堆 汉墓发掘出的实物 中最为罕见的一件, 衣长128cm,两袖 通长190cm,全部 重量只有48g。
第41页,共89页。
第三节 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祛qū: 袖口 袂mèi: 袖子
裳: 裙子 曲裾: 如下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 裙子样式。
第50页,共89页。
襦裙
汉代妇女仍沿用战国时的襦裙配套穿着的习惯。襦裙一直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 要装束。
襦裙起源于战国,终于满清,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 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汉服女装的最基本形式。
第36页,共89页。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套裤。 《说文》曰:“绔,胫衣也。”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 称裈。合裆短裤,又称犊鼻裈。内穿合裆裤之后,绕襟 深衣已属多余。直裾袍服也就越来越普遍了。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与袍式略同,禅为上下连属, 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 衣。郑玄注,“有衣裳而无里”,此说可作为参考。
第51页,共89页。
襦裙
襦裙: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裙,这是与深 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这种穿着方 式在战国时期中山王墓出土文物中已经见到,几个小玉人穿 的即是上短襦下方格裙的服式。汉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 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后汉书》记:“常衣大练,裙不加缘。”“戴良家玉女, 皆衣裙,无缘裙”等记载基本上可信,也就是说描绘了东汉 末年的妇女装束。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
钩扣住,里面衬战炮,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士 兵所服。
第28页,共89页。
秦兵马俑坑,位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东侧1.5公 里处,1974年发掘后,顿时轰动了全球,被誉 为“世界的奇迹”,“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 现”。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对于研究秦汉军事 服装,提供了最具体的形象资料,这些兵马俑 的雕塑手法极为写实,不仅人物神态自若,表 情栩栩如生,服装细部一丝不苟,可供今人仔 细观察。
第52页,共89页。
襦裙分解介绍:
襦: 短上衣
袖子: 襦的袖子一般较长,窄交领 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 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 方向不可以相反。
腰带: 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
官绦: 如图: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 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 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 开影响美观。
第8页,共89页。
冕冠
第9页,共89页。
• 现代生活中和冕、冠有关的词语?
第10页,共89页。
• 两种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
第11页,共89页。
上衣下裳形制
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 边;下身穿「裳」,裳就是 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 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 一样的「韍」fú,用来遮蔽膝 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 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
第43页,共89页。
穿三重领深衣的女子(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长信宫灯 )
第44页,共89页。
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
第45页,共89页。
穿与文字记载袿guī衣形接近服式的女子
第46页,共89页。
冠
• 作为朝服的首服,有严格规定。东汉永平二年,孝明皇 帝诏有司博采《周官》,《礼记》、《尚书》等史籍,重 新制定了祭祀服饰和朝服制度。其中关于冠,有诸多式样:
第60页,共89页。
冠
①冕冠:俗称“平天冠”,这时的冕冠“皆广七寸,长尺二寸,前圆 后方,朱绿里,玄上,前垂四寸,后垂三寸,系白玉珠为十二旒, 以其绶彩色为组缨。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 为珠.
• 二、在形态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 两种基本形制,规定和确定了一套严格的 服饰制度。
第5页,共89页。
• 冕服
第6页,共89页。
冕服
第7页,共89页。
冕冠
赤舄(xi)
冕服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 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 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 袂: mei袖子 大带: 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 革带: 由皮革制成的腰带 蔽膝: 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 物, 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
②长冠: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有木俑戴之,多为宦官、侍者用。但贵族祭祀 宗庙时也戴。因汉高祖曾以竹皮为长冠,因此也被称为“高祖冠”或 “刘氏冠”。
第23页,共89页。
• 汉武帝时,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 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因往返商队主要经营丝绸, 故得名“丝绸之路”。
• 这一时期,由于各民族各国之间交流活跃,导致社会风 尚有所改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着打扮, 日趋规整。尤其贵族阶层中厚葬成风,这些都为今日服 装研究工作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35页,共89页。
袍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 时渐少。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另一个名字为“襜褕”。张
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貂襜褕”句,即是直襟衣。但初时 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衣襜褕入 宫,不敬”之语,显然与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
第55页,共89页。
秦汉妇女服饰实物 (图)
• 秦汉妇女服饰实物 上图素纱禅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 土实物)。中图印花敷彩绛红纱曲裾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 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0公分,两袖通长236公分。服装的款式 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 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 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 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 和高超水平。从一号墓出土的服饰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 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绛绢裙、素绢裙、素 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之多。颜色有茶色、绛红、 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 绣、绘。纹样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其中最使人 感到惊奇的是这种素纱禅衣,整件服装,薄如蝉翼,轻如烟雾, 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厘米 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一件极为罕见 的稀世之品。
•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第47页,共89页。
穿绕襟深衣的妇女(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局部)
第48页,共89页。
宽袖绕襟
深衣图
第49页,共89页。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 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各部分分解解说: 襟: 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 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 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
中国服装史秦汉服饰
第1页,共89页。
回 顾——先秦服饰
第2页,共89页。
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
•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81年: 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第3页,共89页。
• 服装在这一时期,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 用,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定型的重要阶段。
第4页,共89页。
• 一、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与统治者的需 求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 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号元素;
第21页,共89页。
• 这期间,秦始皇凭借“六王毕,四海一”的宏大气 势,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兼收六国车旗服御” 等一系列积极措施,建立起包括衣冠服制在内的制 度。
• 秦王朝虽然只有15年,但对后来汉民族的政治、文化、 经济等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22页,共89页。
•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王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面对汉初经济凋敝之状,汉朝廷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 重恢复和发展生产。汉武帝时达到西汉强盛顶点,随后 便走向衰落。经推翻篡权者王莽之后,刘秀重建汉政权,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亡于公元220年,自秦统一 至此共有四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