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市通济堰(南朝至清.国五)(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丽水市通济堰(南朝至清.国五)(下)
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司马詹奏请在松阴溪和大溪汇合处筑堰坝,朝廷又遣司马南共事其事,首创拱坝形式得以建成,汇松阴溪水入堰渠,渠道自大坝至白桥注入大溪。

传说两司马到任后,带着一班幕僚对松阴溪进行考察时,由于地形复杂,竟一时无法决定坝址,站在溪边叹息之时,忽见一条白蛇从对面昂首横游过来。

真是天佑民矣!两司马感慨万端,他们从白蛇过溪游行的蜿蜒曲折路线中得到启发,把力学原理运用到水利工程建设上,成功地在宽过半里的松阴溪上创建拱坝截流,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十分伟大的,同时也开创了世界水利工程技术史上拱形堰坝的先河。

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郡人参政何澹“为图久远,不费建筑”,请来南昌高级石匠,请旨调来朝廷3000兵马,将木坝改为石坝,从而奠定了拱坝的坚实基础。

拱型坝体北端设有净空为2米的木叠梁两孔排沙门一座和概方木启闭,净空为5米的过船闸一座,用于排泄沙砾及过往船只通行。

通济堰大坝建成后,历代以来还兴建了进水闸、堰渠、大小溉闸、排沙门、石函、湖塘、陡门等灌溉系统,特别是有“水上立交桥”之称的引水桥堪为世界之最。

百姓不忘历代修堰先贤的丰功伟绩,在通济堰灌区修建了詹南二司马庙、龙子庙、龙女庙、西堰公所、文昌阁等,每年定期举行祭拜活动、庙会、踩街和曲艺活动。

一个世上最早的拱坝,一个全国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一个全国罕见的古樟群,竟将八百里瓯江点缀得无与伦比,独树一帜。

这便是堰头村,通济堰。

走进堰头村,跨上水上立交桥——石函。

悠然恬静的渠水从三眼桥洞款款穿过,绵延石函两岸的千年古樟就此展开华章。

沿渠的古樟苍劲挺拔,它们的根系沿着堰渠的方向生长,将砌在堰渠的卵石护坎紧紧包裹,连为一体。

高大的树冠,蓊蓊郁郁,隔岸相交,遮天蔽日。

树枝倒映在水中,片片绿叶就如一个个沉睡了千年的幽梦,被一阵阵微风吹醒,在湖面荡漾起梦的涟漪,迷离而悠远。

堰头村就这样依偎
在这片古樟林下。

沿石函右侧一路前行,大都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有的墙面斑驳,有的屋顶蓬蒿。

眼前闪过一个个门楣题额,显示着曾经的历史辉煌。

据说,这里原是一个叶氏宗族的聚居地,从明到清,他们的后代竟是官宦不断,还出了5个进士。

有人说,这是因为这里的好风水特别养人;也有人说,这是因为通济堰的水特别有灵性。

但无论如何,叶氏宗族是通济堰的最初受惠者。

现在,他们的后代仍日夜守在这里,继续着祖辈的希望和梦想,成为通济堰的最忠实守护者。

通济堰拱坝的北侧便是詹、南两司马祠(也称二王庙),里面立有历代碑刻16方。

碑刻上面许多字已模糊不清。

但它们恰如一部部立着的堰史。

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詹司马、南司马从松荫溪与大溪汇合处首筑世上最早的拱形堰坝,到北宋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丽水知县王禔采纳乡人叶氏首建中国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石函;从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处州知府范成大费时3个月主持重修通济堰,首立堰规,到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郡人参政何澹请旨调兵3000,历时3年,将木坝改为石坝。

詹司马名叫詹至彪,是丽水的詹氏祖先。

祠堂中有范成大《重修通济堰》碑和《重修通济堰规》碑。

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和尤袤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作为诗人,范成大的成就没有陆游大,但通济堰成就了范成大,使他在官吏生涯中有了最为亮丽的一笔。

一个堰规,短短二十条,寥寥十四行,却卓然独立于中国水利史,成为雄视千古的第一部堰规。

范成大一生创作了近两千首诗,其中大部分为田园诗。

但在出任处州知府时,对农耕樵一向有深厚感情的诗人没有留下一首田园诗,却留下了农田水利史上著名的地方水利法规——《通济堰规》。

范成大堰规是现存最早最详细的通济堰管理条例,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的相沿不废,持续发展,也为研究农田水利史和灌溉管理提供了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史料。

《括苍金石志》称:“范公条规,百世遵守可也”,可见其价值所在。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江苏苏州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

历任徽州司户参军、圣政所检讨官等。

曾出任处州、静江、成都府知府等地方官。

其政治生涯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朝,因慷慨抗节,不畏强暴,终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朝野称颂。

后任参知政事等。

晚年隐居故乡苏州,赋诗著述。

范成大任处州府知府,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

他干的最大一件实事,就是修复通济堰。

处州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土地贫脊,水源短缺。

碧湖平原是境内三大平原之一,占整个处州平原面积的40%,是重要的产粮区,古处州的经济命脉所在。

而碧湖平原唯一的水利设施就是通济堰。

通济堰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为一低坝拦河引水工程,由拱型大坝、通济闸、石函、渠道、叶穴、概闸、湖塘等组成,至今已近1500年。

历经整修,目前仍运用良好。

是浙江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其采用的拱形堰坝开创了水利工程史上拱形堰坝设计的先河;宋政和初年(1111年)创建的石函,将横贯堰渠的泉坑水从堰渠上引出,避免了砂石淤塞渠道,是立交分流系统的先声。

在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通济堰堰渠纵贯碧湖平原,通过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大小概闸调节分流及利用众多湖塘水泊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竹枝状水系网。

堰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上游集雨面积2150平方千米,引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每天能将20万立方米松荫溪的河水拦入堰渠,再通过各级大小渠道灌溉着碧湖平原3万多亩水田。

它的兴起、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碧湖平原的经济面貌,“小旱即苦灌溉”的碧湖平原,从此“风虽凶而田常丰”,“受堰之田,永为上腴”,碧湖平原成为处州著名粮仓,解决了处州二分之一粮食问题,“利之广博,不可穷极”。

通济堰实为浙南的农业水利命脉,对浙南山区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