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水市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梅圃君家传
姚鼐
梅圃君,长沙人,周氏,讳克开,字乾三,梅圃其自号也。
以举人发甘肃,授陇西知县,调宁朔。
其为人明晓事理,敢任烦剧,耐勤苦。
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日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溉民田。
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若治渠使狭而深,又颇改其水道,渠行得安,而渠有暗洞,以泄淫水于河,故旱涝皆赖焉。
唐延渠暗洞坏,宁夏县吏欲填暗洞,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
君力督工修复旧制,两县皆利。
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皆用日少而成功远。
君在宁夏多善政,而治水绩最著,民以所建曰周公闸、周公桥云。
寻擢贵州都匀知府,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贵州逆苗狱,用法有失当者,力争无少逊。
调贵阳,亦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
引见,复授山西蒲州知府,调太原;清釐积狱,修复风峪山堤堰,障山潦,导之入汾。
累擢至江西吉南道,以过降官,复再擢为浙江粮储道。
当是时,王亶望为浙江巡抚,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
至浙,身自誓不取纤毫润,请于巡抚,约与之同心。
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
于是调杭嘉海防道,君改建海岸石塘,塘大治,被劳疾卒于任,而王亶望在官卒以贪败。
世言苟受君言,岂徒国利,亦其家之安也。
君卒后,家贫甚,天下称清吏者曰周梅圃云。
姚鼐日:梅圃,乾隆间循吏也。
夫为循吏传,史臣之职,其法当严。
不居史职,为相知之家作家传,容有泛滥词焉。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节选自姚鼐《周梅圃君家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并河有三渠并:通“旁”挨着
B. 力争无少逊逊:谦让
C. 障山潦,导之入汾潦:积水
D. 身自誓不取纤毫润润:好处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以溉民田焉用亡郑以陪邻
B. 以泄淫水于河则移其民于河东
C. 而其时海塘方急不知其几千里也
D. 为相知之家作家传为击破沛公军(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B.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C.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D. 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4)下列各句,全都能表现周克开耐勤苦的一组是()
①皆引河水入渠
②又颇改其水道
③君修复之
④因公累解职
⑤修复风峪山堤堰
⑥请移使治海塘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克开考中举人后,先被派到甘肃陇西做知县,后来调任宁朔,主持整修了黄河边的汉来渠、唐延渠和大清渠,减轻了百姓的旱涝之苦。
B. 周克开在宁夏任职期间,在治水等方面成绩显著,深受广大民众爱戴和感激。
在山西、浙江官任上,他同样在水利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C. 周克开为人刚强正直,办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对执法不当、压榨百姓的行为敢于据法力争、直言相谏,对自己的上司宫兆麟也不留情面。
D. 周克开发誓不谋私利,曾奉劝浙江巡抚王亶望廉洁奉公,却招来忌恨,最终被借口调离,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王亶望后因贪财身败名裂。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引唐渠水尽入汉渠,以利宁夏民,而宁朔病矣。
②吏以收粮毒民以媚上官者,习为恒矣,君素闻疾之。
③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答案】(1)B
(2)C
(3)A
(4)C
(5)A
(6)①把唐延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来造福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
②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加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周梅圃向来听闻(这种事情)就深恶痛绝。
③巡抚表面应答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
【解析】【分析】(1)B项,“逊”意思是“退让”,故选B。
(2)A项,两个“以”都表目的,来。
B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到。
C项,“其”分别为代词,那;代词,它。
D项,两个“为”都是介词,替、给。
故选C。
(3)本题正确断句:余嘉梅圃之治,为之传,取事简,以为后有良史,取吾文以登之列传,当无愧云。
“取事简”谓语宾语都全,应断开,排除CD项;“以为后有良史”谓语宾语都全,应从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4)原文“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皆引河水入渠,以灌民田”,可见①只是介绍当地的做法,不都是周克开主持挖掘的;原文“调贵阳,亦以强直忤巡抚宫兆麟,因公累解职”,可见④是说周克开因耿直被解职,介绍的是他“耿直”的品
质,不合题干要求;原文“抚臣姑应曰善,而厌君甚,无术以去之也。
反奏誉君才优,粮储常事易治,而其时海塘方急,请移使治海塘”,可见⑥是说王亶望有意调开周克开,也不符合题干要求。
有①④⑥的排除,故选C。
(5)A项,“主持修整了黄河边的汉来渠”错,原文“宁朔属宁夏府,并河有三渠:曰汉来、唐延、大清……唐延渠行地,多沙易漫,君治渠使狭而深……大清渠者,康熙年始设,长三十余里,久而首尾石门皆坏,民失其利,君修复之……”,文中并未提到修正汉来渠。
故选A。
(6)①“尽”译为“都”;“利”译为“使……得利”“造福”;“病”译为“受害”。
②“毒”译为“加害”;“习为恒矣”译为“习以为常”;“素”译为“平时/向来”;“疾”译为“痛恨”。
③“姑”译为“表面”;“无术”译为“没有办法”;“去”译为“使……离开”。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⑷C;⑸A;
⑹①把唐延渠的水都引入到汉渠,来造福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
②官吏中有人用征收粮食加害百姓来取悦上级官员,(他们对这样的事)习以为常了,周梅圃向来听闻(这种事情)就深恶痛绝。
③巡抚表面应答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周梅圃,只是没有办法使他离开。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梅圃,长沙人,姓周,讳号克开,字乾三,梅圃是他自己起的号,凭借举人的身份被派到甘肃,被任命为陇西知县,调往宁朔。
他为人懂得事理,敢作敢为,做事情有魄力,刻苦耐劳。
宁朔属于宁夏府,并河有三条水渠:叫做汉来、堂延、大清,都是引河水入渠,用来灌溉百姓的农田。
唐延渠经过的地方多沙而且容易漫上岸边,梅圃整治该水渠使它变得狭长而且深邃,又稍微改变它的水流流向,唐延渠行水得以畅通,而且渠道中设有暗
洞,用来排泄河中的洪水,所以旱涝天气都依赖那条水渠。
唐延渠的暗洞坏了,宁夏县的官吏想填了暗洞,而把唐渠的河水都引入到汉渠,以利于宁夏的百姓,但这样一来,宁朔就受害了。
梅圃大力监督修复旧的制度,使两县都得到好处。
大清渠,在康熙年开始建造,长三十里多,时间久了,首尾的石门都坏了,百姓用不上它,梅圃修复了它,而且用的天数少但是功效长远。
梅圃在宁夏做了很多有益的政事,而以治水的功绩最显著,百姓把他建造的地方称为周公闸、周公桥。
不久,梅圃被提拔为贵州都匀知府。
跟从总督吴达善、侍郎钱维城治理贵州苗族的叛乱案件,对于用法有不当的人,据理力争,毫不让步。
被调往贵阳,也因为性格强硬耿直对巡抚宫兆麟不服从,因公事犯错误被解除职务。
受到引见,又被任命为山西蒲州知府,被调往太原;清理积聚的案件,修复了风峪山堤堰,清除山中积水的障碍,疏导水流进入汾河。
梅圃被多次提拔做了江西吉南道,因为犯了过错被降了官职,又被提拔为浙江粮储道。
就在这时候,王望为浙江巡抚,官吏中有人征收粮食来谄媚上级官员,习以为常了;梅圃向来听闻这件事,对此深恶痛绝。
来到浙江,自己对自己发誓不取丝毫好处,并向巡抚请求,与他约定同此心愿。
巡抚姑且答应说:好!而实际上十分讨厌梅圃,只是没有办法开除他。
反而上奏赞誉梅圃有才华,是优秀的人才,粮食储备是平常的政事容易处理,而当时海塘正处在危急中,请将梅圃调往治理海塘。
于是被调往杭嘉湖海防道。
梅圃改建海岸石塘,石塘得到大整治,但梅圃因过度劳累死于任职时,而王望在官场中最终因为贪财而导致失败。
世人说如果王望接受了梅圃的意见,难道只是对国家有利,也有利于他自己身家安全啊。
梅圃死了后,家中十分贫困,天下人都说周梅圃是一名清廉的官吏。
姚鼐说:梅圃,是乾隆年间的一位奉公守法的官吏。
为奉公守法的官吏写传,是史官的职责。
他的法则应当严谨。
我不居史官的职位,给相知的朋友写家传,容许有错漏的词语啊。
我嘉许梅圃治理政事的能力,为他作传。
选取了几件简单的事情。
我认为以后好的史官,选取我的文章将它登在列传中,我也应该不会感到惭愧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
祐少好学,家贫,母张氏尝剪发易书使读之,长遂博通经史。
时诸王得自辟官属,穆王府署祐为其府尚书。
王既分土于陕、洛,表祐为河南府总管。
下车之日,首礼金季(末)名士李国维、薛玄,咨访治道,奏免征西军数百家诸税,又上便民二十余事,朝廷皆从之。
世祖即位,分陕、洛为河南西路。
中统元年,除祐为总管。
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在官八年,如始至之日。
至元二年,改南京路治中。
适东方大蝗,徐、邳尤甚,责捕至急。
祐部民丁数万人至其地,谓左右曰:“捕蝗虑其伤稼也,今蝗虽盛,而谷已熟,不如令早刈之,庶力省而有得。
”或以事涉专擅,不可,祐曰:“救民获罪,亦所甘心。
”即谕之使散去,两州之民皆赖焉。
三年,朝廷授卫辉路总管。
卫当四方之冲,号为难治,祐申明法令,创立孔子庙,修比干墓,且请于朝著于祀典。
及去官,民为立碑颂德。
尝上书世祖,言树太平之本有三:一曰太子国本,建立宜早;二曰中书政本,责成宜专;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
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
”遂皆
出,应期而办。
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
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
”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
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
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
”不报。
遣祐检覆台州民田。
及还至新昌,值玉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
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
父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五》,有删改)(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B.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C.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D. 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入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下车,刚上任、刚到任。
文中指陈祐刚到官任。
B.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C. “颜子”是指颜回,“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可以称有道德、有学问的圣贤之人,如孔子、颜子、孟子、老子,也可以用来称老师。
D. “忠定”是陈祐的谥号,“谥号”就是统一用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危身奉上曰忠,安民大虑曰定”,所以文中的“忠定”是对陈祐的一种赞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祐虚心求教。
担任河南府总管时,他到任的当天,首先就去拜访金朝末年的著名贤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B. 陈祐为民着想。
任南京路治中时,他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冒着获罪的危险,违背上级命令;任浙东道宣慰使时,因百姓刚经历战乱,他反对征收酒税。
C. 陈祐治政有方。
卫辉路是一个难以治理的地方,陈祐到任后修建孔子庙、比干墓,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因此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
D. 陈祐除恶务尽。
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抓捕时他逃到宋朝境内,后来宋朝灭亡,这个盗贼路过汴梁时,陈祐发现了他,当众将他击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时州县官以未给俸,多贪暴,祐独以清慎见称。
② 三曰人材治本,选举宜审。
事虽未能尽行,时论称之。
【答案】(1)C
(2)D
(3)C
(4)①当时州县的官吏因没有官府供给的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
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
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评论(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解析】【分析】(1)句中“急”是修饰“捕”的,故在其后停顿,排除AB项。
“宋亡”指“宋朝灭亡后”,叙述时间的,可独立成句,排除D项,选C项,句子译为: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
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
故选C项。
(2)D项,“统一用两个字”说法错误,谥号也有一个字的。
故选D项。
(3)C项,“并向朝廷请示列入名臣史籍”对应原文为“且请于朝著于祀典”,其所说的应是陈祐“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故选C项。
(4)第一句得分点:“以”,因为;“清慎”,清廉谨慎;“见”,被。
第二句得分点:“人才治本”,判断句;“审”,慎重;“尽”,完全;“时论”,当时的评论。
故答案为:⑴C;⑵D;⑶C;
⑷①当时州县的官吏因没有官府供给的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
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
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的评论(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
陈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
陈祐自幼好学,家境贫困,他的母亲张氏曾剪掉头发换取书籍让他读书,(他)长大后就博通经学史学。
当时诸王可自己征召主官的僚属,穆王府暂任陈祐为王府的尚书。
穆王被分封在陕、洛,上表推荐陈祐为河南府总管。
(陈祐)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薛玄,虚心向(他们)求教治理政事的方法。
(他)又奏请免去几百家征西军的各种赋税,又上奏提出二十多件有利于人民的事,朝廷都听取了他的建议。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
中统元年,任命陈祐为河南西路总管。
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没有供给俸禄,大多贪婪暴虐,只有陈祐因为清廉谨慎而被称道,在此为官八
年,像刚到的时候一样。
至元二年,(陈祐)改任南京路治中。
适逢河南东部发生蝗灾,徐州、邳州尤为严重,(官府)责令百姓捕捉(蝗虫),到了很紧急的状况。
陈祐率领几万百姓到灾区,对身边的人说:“捕捉蝗虫是怕它们损害庄稼,如今蝗虫虽多,但谷物已经成熟,不如让百姓早点收割庄稼,或许可以省力而有收成。
”有人认为事情涉嫌独断专行,不可行。
陈祐说:“为救民而获罪,我也甘心。
”立即告诉百姓让他们回去(收割),两州的百姓都依赖他。
至元三年,朝廷授任(陈祐)为卫辉路总管。
卫辉位于四方交通必经之地,一向难以统制。
陈祐(到任后)申明法令,建立孔子庙,修比干墓,并向朝廷请示写进祭祀制度中。
等到他离任时,这里的百姓为他立碑歌颂功德。
他曾向世祖上书,提出创立太平盛世的“三个根本”:一是太子是国家的根本,应早立太子;二是中书省是行政的根本,应责成中书省专心于政务;三是人才是治国的根本,选拔人才应慎重。
这些事情虽然未能完全施行,但当时人们都称赞他。
朝廷大规模攻打宋朝,派陈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听说陈祐来了,都说:“陈按察来了,一定没有私心。
”于是(百姓)都出来应征,陈祐的任务按期完成。
至元十三年,(朝廷)授予(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
官吏多惊慌失措。
陈祐于是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颜渊对待;若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跖对待。
”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
许、蔡一带的大盗聚众抢劫,陈祐追捕得很紧,这个人逃入宋朝境内。
宋朝灭亡后,这个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陈祐喝令他下马,将他击杀在市集,百姓顺服。
至元十四年,(陈祐)被调任为浙东道宣慰使。
当时江南刚刚归附,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陈祐全都强行释放回家。
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陈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战争之苦的百姓,应宽容体恤。
”但这意见朝廷没有答复。
朝廷派(陈祐)去查核台州的民田。
等到(陈祐)回来行至新昌,遇到玉山当地的强盗,他仓促间来不及防备,于是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
(陈祐)被追封河南郡公,谥号忠定。
江浙父老请求在会稽埋葬他,未获批准,便设立祠堂纪念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王曰:“善。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教国中所居而治。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
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年老,以寿终于家。
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
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
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
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②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答案】(1)A
(2)D
(3)B
(4)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②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解析】【分析】(1)本题中,“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日/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意思是“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
公孙弘就跟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