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地区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天窗》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天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帐、玻、扇、偏、璃、鹰、烁、莺、蝠、蝙"等10个生字。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惟一的慰藉。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天窗》。
(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什么是天窗?这个问题读课文.
4、学生带着“什么是天窗"的疑问读课文.(学生可说说课文的描述:“在房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也可以说一说自己见到过的天窗。
)
(设计意图:针对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产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
5、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
同桌互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
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4、自读课文,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读,读后交流,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感悟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和体验,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
)
5。
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
“小小的天窗是你惟一的慰藉。
”
2。
问:慰藉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
(设计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所谓“授之与渔”。
为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那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记录。
2、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感受。
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慰藉”安慰。
也就是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过程中要结合有感情的朗读。
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
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
在失落和无奈中,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片光明,抚慰了孩子们的心灵.从而理解为什么说天窗使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3。
感情朗读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位,恰倒好处的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读书、理解的方法。
)
三、拓展积累
1、教师启发提问:“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
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
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小玩具?
2、把自己的经历像作者这样记录下来,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一笔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3.夸父逐日
[创意说明]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
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
3。
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2。
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二、整体感悟(品读神话)
1.师配乐朗读.
2。
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
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
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三、问题探讨
1。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
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第七单元珍惜
爷爷的毡靴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品味课文最后一句话,理解其中的深意.
3.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大胆展示。
教学重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
教学方法
互助释疑、交流感知、研读共品.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资料书字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我”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质疑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3.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4.全班汇报。
5.谈感受
四、总结
五、作业设计
1.完成基础训练作业。
2.熟读课文,理解感情。
板书设计
爷爷的毡靴
世间万物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生存.
语文园地
1。
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
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3。
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
背诵“日积月累”中的俗语,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1。
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
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3。
能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相关课件
2课时
➢课时目标
1.梳理学过的课文,体会好的开头和结尾对文章的好处,学习作者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2.回忆已学过的课文,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及文章表达效果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
导入话题:回顾前面所学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由交流。
(1)关注首尾呼应。
①自由朗读,说说你的发现。
②联系开头、结尾,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交流体验妙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更能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使文章结构紧凑,加深读者印象,同时强调主题。
(2)关注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①指名学生朗读。
②这样的开头又有什么好处呢?
③交流体验妙处:这个开头运用问句、排比的形式先声夺人,既点明了藏戏的主要特色-—“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又总领全文,引出了下文,同时还激发了读者的好奇之心,表达出了作者对藏戏的推崇之情。
(3)关注开门见山式开头。
①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个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
在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作者既描写了目之所见,又描写了自己身处在这种环境中的内心感受,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体验和身心的愉悦,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以景烘情式结尾。
①读一读,说说这个结尾的特点。
②交流这种结尾的好处:这个结尾含蕴深刻,引人深思.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心情,如描写光线的消逝其实就是表达男孩的期盼彻底破灭.
(5)提问式结尾。
①同桌交流这个结尾的特点。
②学生交流:以问句结尾,呼应了开头,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慨叹,余味悠长。
3。
交流所学,探寻规律。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那么除了上面列举的这些,你还发现了哪些很好的开头或结尾呢?
4.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汇报。
二、词句段运用: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1。
回顾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外貌和神态描写,说说其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2.结合课文相关句子,思考:如果删去句子中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的效果?
3.分男女生对比朗读删减前后的相关语句。
4。
边读边想,请学生发言说自己的感想。
5。
结合语句,师生共议。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若将这些内容删去,其隐含的信息就无法展现出来,李大钊的坚强也就不能被体现出来了。
(2)通过“扁鼻子”“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等对日本军官的外貌、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日本军官心狠手辣,非常残忍。
若删掉这些内容,则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3)通过外貌描写,把祥子这一普通但又有自己特点的北京劳动人民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脸上的精神”“头上永远剃得发亮”等描写,也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一种生活态度。
若直接写成“他没有什么模样"则会影响表达效果,无法刻画出祥子的具体形象。
3.师生共同总结。
(1)学生发言.
(2)教师相机补充。
外貌描写能展示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神态描写能展示人物的内心,刻画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品格。
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2。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日积月累”中俗语的意思,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并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感受托物言志
1。
请学生背诵本单元的《古诗三首》。
2。
指名说说这些诗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托物言志。
)
3。
联系你读过的古诗,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呢?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交流。
2.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同桌交流诗句的意思.
3.启发思考:以上诗句中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4。
学生交流,全班补充。
(1)诗人歌咏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诗人借歌咏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明了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操守。
(3)“菊残犹有傲霜枝”通过盛赞在寒风中傲霜挺拔的菊枝,反映了诗人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5.指名读、分组读诗句,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
拓展延伸:联系读过的古诗,说说还有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7。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8。
教师小结.
9.学生自由朗读熟记。
三、日积月累,学习俗语
导入: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名言警句,句句都是精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句能使我们受益一生的俗语.
1.读俗语。
(1)同桌互读,正音.
(2)指名读。
2.领悟含义:这些句子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1)学生尝试回答,同桌互相补充。
(2)查找资料补充。
(3)教师重点指导。
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意思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要静也静不下来;儿女想要孝敬父母了,父母却已过世。
劝诫人们及时孝敬、陪伴父母.
②“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出自《名贤集》,意思是:生活富裕之时,要时常想到困难时该怎么办,不要等到贫穷了,才后悔当初没有节省。
这句俗语告诉我们要节约,不要浪费。
3。
尝试背诵.
(1)教师引读。
(2)男女分组比赛读。
(3)指名背诵。
4.阅读古文长知识。
推荐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启迪还有很多,《名贤集》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希望大家课后有机会去阅读此书。
➢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
天堂音乐(节选)
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
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
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
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
“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
“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爱丽丝一边擦眼泪一边说。
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
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
美妙的音乐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
老人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听到了鸟儿的歌唱。
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突然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
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好似要吞噬一切。
就在这时,曲调又有了变化,天空中的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微风吹来,轻抚起阵阵的涟漪.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
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
"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又走进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选自《科学思维总动员》,选入时有删改)1.【字词理解】文中形容久病不愈,病危将死之时的词语是();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的四字
词语是()。
A.弥留 B。
夙愿 C.油然而生 D.穷困潦倒
2.【语段理解】(1)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下列描述有误的是
( )
A。
老人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
B.老人好像看到了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
C。
老人好像看到了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
D。
老人好像看到了天使在歌唱,在为他指引方向。
(2)读资料袋中的内容,联系第4自然段内容,想一想老人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
( )
资料袋:《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
B段出现一个新的曲调。
伴奏采用重复音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音乐从弱起,渐渐变强,情绪亦随之紧张,然后再松下来。
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C段多用和
弦,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
接下去,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
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A。
温柔而亲切热烈而紧张优美与温和
B。
严肃而稳重温柔而亲切热烈而紧张
C.热烈而紧张温柔而亲切优美与温和
D。
老人的联想与音乐的旋律无关
3。
【整体感知】贝多芬为什么要把这首钢琴曲命名为“献给爱丽丝”?下面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贝多芬被爱丽丝的美丽所感染,忘情地创作出了这首音乐,命名为“献给爱丽丝”。
B.爱丽丝、老人的穷困让贝多芬深感同情。
以“献给爱丽丝"为名,是为了激励自己发奋努力,
改变命运。
C。
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经过长期的酝酿,他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
以“献给爱丽丝"
为名,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
D。
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使他能够即兴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
以“献给爱丽丝"为名,不仅是为了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还是为了将爱丽丝的善良传播到全世界.
4。
【迁移运用】你也有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吗?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听音乐时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韩娥善歌
昔韩娥东①之齐,匮(kuì)②粮,过雍(yōnɡ)门③,鬻(yù)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lì)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⑧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jù)⑨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长幼,喜跃抃(biàn)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⑪。
乃厚⑫赂⑬发⑭之。
(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②匮:缺乏.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
④鬻歌:卖唱。
⑤:中梁。
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⑦逆旅:客栈。
⑧曼声:拖长声调.
⑨遽:立刻,匆忙。
⑩抃:拍掌,两手相击.⑪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⑫厚:很多。
⑬赂:赠送财物。
⑭发:送走,打发走.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既.去(已经) B。
既去.(离开)
C.忘向.之悲也(方向) D。
左右以其人弗.去(没有)
2。
【内容理解】(1)“韩娥善歌”中“善"的意思是()
A。
善良。
B。
善于,擅长。
C。
熟悉. D.赞许。
(2)“韩娥善歌”这个故事说明( )
A.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
B。
像韩娥这样会唱歌的人.
C.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努力追求技艺的精湛。
D.人民大众应该懂得欣赏像韩娥这样的善歌之人。
3。
【句子理解】解释“一里长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这句话的意思。
4.【观点表达】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竟能余音绕梁三日。
联系资料袋内容,和同
学交流你的感受.
第七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A D
2.(1)D (2)A 3。
D
5.示例:在舒缓的钢琴前奏中,我仿佛推开了一扇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
一直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路两旁是一棵棵火红的枫树,一片片枫叶正随着连绵悠长的乐曲有节奏地下落……继续前行,一条小溪随着乐曲中“叮叮咚咚”的声音往前流,它的对岸是一间正冒着炊烟的田间小屋,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地歌唱,好像在告诉我:
“秋来了,秋来了,欢迎来到秋的世界.”
小古文阅读
1.C
2.(1)B (2)A
3。
韩娥的热情演唱,引得整个乡里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忘光了。
4。
伯牙、锺子期因音乐而结缘,韩娥因善唱而青史留名,音乐的力量实在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