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可尽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不可尽信
西谚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人曰:“书犹药也,可以治愚。
”这都是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书对人的促进作用的。
但是,在二○○○多年前,孟子还向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让我们对书保持必要的警惕性。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孟子这里所说的“书”指的是儒家经典《尚书》。
而孟子之所以这样说,是有他的道理的:他曾经读过《尚书》中的“武成”这一篇,也不过是看了两三页,就发现了问题——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像周武王这样仁道的人讨伐商纣这样无道的人,怎么可能血流成河,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槌都漂浮了起来呢?他的意思是说,周武王讨伐商纣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不是靠强大的军事手段,而应该是靠他倡导仁爱赢得的民心;或者说,通过血腥的战争,赢得讨伐商纣的胜利,显然不该是周武王这样的仁人所能接受的方式。
也因此,上述中的相关记载,孟子是十分怀疑的。
问题因此也就来了:《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属于儒家十分看重的典籍,其真实性本该毋庸置疑,可怎么竟也存在让人生疑的地方?
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答疑解惑:
一,“相传”显然带有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可能真的是孔子所编定,但也有可能是其他人所编定。
二,即就是真的是孔子所编定,在其诞生后到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差不过一百年间,很难排除有好事者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观点、立场进行增删改,甚至“无中生有”。
很有说服力的一点是,就是孟子所提及的“武成”这一篇,根据通行的说法,到东汉光武帝之际已经亡佚;今天我们看到的“武成”这一篇乃是伪古文││也就是后人假託古人的名义杜撰的。
在伪古文中,“武成”篇里的“血流漂杵”,就被写成商纣士兵倒戈自相残杀所致,与孟子看到的“武成”篇中的内容显然有相当的出入。
《尚书》固然让人无法尽信,而《尚书》之外的其他很多书同样如此。
举例说,中国歷代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二十四史”就是这一传统的产物。
后一朝代为前一朝代“修史”真的能够做到客观真实吗?我不以为然。
因为“歷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至少在“书写”到今天的胜利者在夺取龙椅、打下江山的过程中,任何有损其光辉形象的内容因此可能被有意无意地遗忘、忽略甚至改动,甚至于让“疤”变为“花”。
“二十四史”距离今天的我们可能有些遥远,但是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可不是这样,并且一些亲歷者或者说是目击者甚至还在;然而,这其中的某些事件在过去年代同样模糊过、扭曲过。
譬如说抗日战争,这是一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歷史的大事件。
这场民族解放战争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到底哪些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在上个世纪的很多书籍中,有表述、有反映,但是,不少书籍中的表述却未必客观和公正。
这些书籍,甚至包括学校的教科书。
因此,某些未必客观和公正的观点影响了一到两代人。
这样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吗?能够“治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