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16分)【第一部分展览概述】
1.(9分)为拓展学习空间,学校组织同学们参观“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将参观成果集结成册,请大家将其完善。

“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单位li
án 合主办。

展览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将分散各处的文献huì萃一堂,集中了多种类型的珍贵古文献。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
中国典籍发展历程中的各种载.体及装帧形式,近距离感受源远流长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设身处地
....感受古文献的魅力。

本次展览展出的史料可谓蔚为大观
....,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特质,凸显出典籍文献在文
明传承中举足轻重
....的作用。

(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lián合”表达的是“共同主办展览”的意思,所以应写为“联合”
B.“档案”中的“档”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当”,所以应读作“dàng”。

C.“huì萃”表达的是“精美的文献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所以应写为“会萃”。

D.“载体”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所以“载”字读作“zài”。

(2)文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
B.设身处地
C.蔚为大观
D.举足轻重
(3)下列关于展览的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图书馆收藏甲骨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的25%左右,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

B.为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通过直播活动、线上展览、VR技术等多种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

C.国家图书馆展览部将选取重要展品,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讲述展品故事,让古活起来。

D.古少年走进美好的展览世界,感受艺术与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视野。

第二部分体验传承
2.(7分)阅读回答问题。

文明是需要传承的。

一代代学者不懈钻研,努力发掘“四大发现”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他们努力
让汉学的话语权重新回到中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

(1)请你根据文段内容,选用下列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只填写字母)
A.典籍
B.形式
C.精神家园
D.中华文脉
上联:聚合文献,徜徉①,探寻②;
下联:拓展③,沉浸光影,共筑④。

(2)请你用上“学习”“坚守”“创新”三个词写一段话,号召大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超过70字)
二、阅读理解(36分)
3.(21分)阅读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

③厚币:丰厚礼品。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C.然吾使.人视即墨使:如果
D.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尝:曾经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妻之美我者”与“烹阿大夫及左右尝替者”中的“者”,都是指“……的原因”。

B.“徐公来,孰视之”中的“之”与“封之万家”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指人。

C.齐威王是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春秋时的一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

D.乙文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被誉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邹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

B.甲文叙事简洁、详略得当,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的内容则略写。

C.阅读乙文,我们看到一个为官清廉、一心为民的即墨大夫,明白了为人做事要刚正务实。

D.甲、乙两文极县艺术性,甲文由生活琐事类比治国大事,乙文对比展现两类大臣的不同表现。

(4)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

吾使人A视阿B田野C不辟D人民贫馁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②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

(6)“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请结合两段选文,提炼概括出两条。

4.(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

金城,在现今甘肃兰州。

②磻(pón)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③体道:指体悟道理。

④更:经历。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了诗人登高所望见的壮丽景色,起句宏伟,呈现出塞外风光的辽雄壮。

B.诗人在颈联追思历史旧事,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C.“羌笛”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诗中表达了边塞人民内心的凄苦。

D.尾联是诗人对边塞生活凝练的概括,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沉情感。

(2)诗歌颔联描写“急流”“残月”,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5.(6分)在学校文化节“校园诗词大会”比赛的带动下,校园里掀起“诵经典,品名句”的热潮,请在横线上填写完整的古诗文名句。

写景:①,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抒情:最爱湖东行不足,③。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④,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言志:⑤,。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了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

⑥,。

文天祥《过零丁洋》,表达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三、名著阅读(7分)
6.(7分)班级开展《经典常谈》阅读分享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任务。

(1)【任务一:阅读交流】小爱、小语和小文在阅读后展开了讨论交流,请你根据原著内容完成以下对话。

小爱:《经典常谈》是①(填作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我阅读了②(篇目名),了解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主张。

小语:我阅读了③(篇目名),可以判断“友”字的造字方法和结构特点。

小文:我阅读了④(篇目名),对其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有了更深理解。

(2)【任务二:艺术品鉴】《经典常谈》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请结合下列文段内容,分析其语言特色。

《文第十三》中写战国时期的说客:“他们的说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

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为激动人主的心。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7.(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文段一】
①济南位于山东中西部,被济中南丘陵与济西北冲积平原包裹于中间,在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后,济南的地下形成了丰富的溶孔、溶洞和地下暗河,拥有了能够储存和输送地下水的脉状网络。

加之其南高北低的地势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如此,大量的地下水便沿着石灰岩地层交错潜流,最终被阻挡于北郊紧密岩浆岩处。

在强大液压的作用下,水顺着条条裂缝和通道,欢快明亮地涌出地面,构成了济南形态各异的泉水。

②济南因泉而生,以泉闻名天下。

济南城内百泉争涌,分布着久负盛名的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五龙潭泉群等,一处处名泉,历经千百年历史,存留至今。

济南泉水还以质纯味甘著称。

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受气温影响甚微,水温比较稳定,常年保持在17~18℃,无色无味,清冽甘美,为优质水源。

【文段二】
①济南之泉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春秋》中曾记最“公会齐侯于泺水”,这里的泺水即是趵突泉。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道:“泺山出历(城)县故域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

”乾隆时期的文人盛百二在其《听泉奔记》中记载:“历下之泉甲海内,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无名者奚啻百数。

”到了清代,记述泉水的诗词歌赋,更是数不胜数。

曾巩、苏辙、赵孟頫、元好问、顾炎武都曾落墨于济南的泉水。

②近代,无比热爱济南的老舍先生,撰写过无数赞美济南泉水的文字。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小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文段三】
①济南人对泉水的深厚情结,让济南人在爱泉的基础上更懂得保泉、护泉,与泉和谐共生。

②地铁是现代都市不可缺少的快捷交通工具,作为“堵城”的济南迫切需要地铁缓解交通压力,然而地铁的修建必将影响济南的泉脉。

面对如此艰难的情形,济南人并未因修建地铁而放弃泉脉,他们不断探索如何在保护四大泉脉不受影响的情况下进行建设,逐步构建出济南的地下交通网络。

此外,为了避免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济南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泉措施,包括控制开采地下水,近年来封闭了400多眼深层自备井;在泉水补给区实施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另外就是将长江水、黄河水以及地表水进行调度,
进行补源。

正是国为济南人如此珍惜自家的泉水,才得以造就了持续喷涌、源源不断的“清泉之城”,实现人与泉的和谐相处。

(1)下列对以上三个文段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文段一】中第①段从济南的地理位置、地质构造、地势特点入手,介绍泉水的形成原因。

B.【文段二】中第①段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详细地说明了济南泉文化底蕴丰厚。

C.【文段二】中第②段“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一串明珠”运用比喻修辞表现泉涌景观。

D.【文段三】中第②段的“过度”一词指“超过限度”,起限制作用,去除后与原句意思不符。

(2)下列对三个文段理解和推断相符的一项是
A.济南地势西高东低,这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向城区汇集,最终被阻挡于北郊紧密岩浆岩处。

B.泉水来自岩层深处,夏天受气温影响很小,水温比较稳定,保持在17~18℃,无色无味。

C.人们常说的“济南七十二名泉”,泛指泉水数量多,实际上济南的泉水数量远远不止这些。

D.济南地铁的修建会影响济南泉脉,面对拥堵的交通现状,济南人选择了修建地铁放弃脉。

(3)泉城人民世世代代爱泉、保泉,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保泉”原因及如何“保泉”。

8.(1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头上的雪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的大一些。

那是父亲人生中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一场雪——我就是在那个下
雪天出生的。

父亲一大早去找医生,在大雪里踉踉跄跄
....地奔行。

雪花落在父亲的头发上,他丝毫没有察觉。

就这样,在漫天的雪花中,我开始了与父亲的故事。

②那时,父亲在村小教书,收入微薄。

一家人住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安置房里。

单凭父亲的收入是根本养不了一家人的,生活中很多东西只能靠赊账才能买来。

父亲每到年关便开始发愁,可是,他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除了舞文开墨,别的也不会。

于是,在快过年的时候,他想到了卖春联。

③于是父亲开始在学校一间闲置的屋子里“创业”。

他买来红纸,用刀裁好,然后便开始写了。

因为白天要去卖春联,所以他只能晚上写。

他经常写到半夜,就在那间屋子里披着外套睡去。

我早晨去那间屋子玩,就会看见凝结的墨水,还有地上晾干的春联。

④天气晴好时,父亲去集市摆摊卖春联,如果碰到雨雪天,就只能收摊。

摆摊就是看天吃饭。

可是,他总不能因为坏天气就在屋子里耗上一天。

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翻山越岭,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去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

⑤等到父亲回来时,天已经黑了。

他带着满身风寒站在门外,全身都是雪。

他把蛇皮袋放下,然后在外面踩掉脚上的雪,拍打掉身上的雪。

我在屋里笑着说:“呀,爸爸变成白头发的老爷爷了。

”父亲笑着回应:“那我给你变个魔术,马上变成黑头发。

”他用毛巾拍掉头上的雪,头发也从花白变成湿润的黑色。

⑥刚上学的那个暑假,我特别喜欢出去玩。

但是平日里操劳的父亲,总想在中午休息一会儿,又害怕我出去乱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父亲会在午休的时候喊我去给他拔白发,十根一毛钱。

我刚上一年级,这样既可以锻炼我数数的能力,又可以让我不乱跑,可谓一举两得。

而对我来说,这是赚零花钱的最好方式。

⑦那时父亲才30来岁,已经有白发了,可这成了我的“生财之道”。

我在父亲的黑发里寻找着白发,将白发一根根地拔下来。

有时候,我看见一绺头发里有好几根白发,便兴奋起来。

有时候,我会将两根一起拔掉,然后哈哈大笑。

经过多次体验,我找到找白发的窍门,比如后脑勺的头发拔起来最疼,头顶上的头发拔起来最容易。

每次拔完,我都要向父亲炫耀一番我的成果。

在父亲宠溺的笑容里,我竟然觉得自己很厉害。

⑧我后来上了初中,我不好意思再找父亲的白发,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少了。

⑨一个下雪天,正在我担心如何回家时,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冒着风雪来学校接我。

因为成绩不好,我沉默着。

他让我在车子的后座上撑着伞,并说:“你别挡住我的视线,下雪天路滑。

”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痕迹。

抬头发现,雪落得很慢,他头上的花却开得很快,我暗下了要努力的决心。

⑩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父亲不用再为了我四处奔波,不用在下雪天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也不用为了让我不乱跑,想出找白发的法子,更不会因为我的成绩不好,在一场大雪中那样沉默。

但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上完课后小跑回家,在门口停下,踩踩脚上的雪,把帽子取下来拍拍上面的雪。

可是那白发终
究不像从前那样,拍一拍就变成黑发。

那些雪花再也
..拍打不掉,那些风霜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⑪可每当想起那些被我提掉的白发,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

(作者李拍林,文章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加点词“踉踉跄跄”表现父条雪天起路的艰难,“奔行”写出父亲喜悦激动的心情。

B.第④往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用“不知疲倦”加以修饰,写出了父条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C.第⑩段加点词“再也”在朗读时应该重读,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父亲的衰老不可逆转。

D.这篇文章采用倒叙手法,用平淡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了我与父亲的故事,感情真挚朴实。

(2)结合语境,谈谈第⑨段中“慢”与“快”二字的表达效果。

抬头发现,雪落得很慢,他头上的花却开得很快,我暗下了要努力的决心。

(3)雪见证了父亲由年轻到衰老的历程,结合文本,谈谈“父亲头上的雪”的意蕴。

(4)成长是由“不懂”到“懂得”的过程。

读完文章,小明将最有感触的句子摘录到阅读笔记中。

请你结合两段文字,分析“后来的我”分别懂得了什么?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摘录一:
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父亲不用再为了我四处奔波,不用在下雪天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也不用为了让我不乱跑,想出找白发的法子,更不会因为我的成绩不好,在一场大雪中那样沉默。

——李柏林《父亲头上的雪》摘录二: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五、作文(60分)
9.(60分)按要求作文。

花是有脚的,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宗璞的庭院中,有的开在濂溪先生的池塘里,有的开在哀牢山的深林中……还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奋斗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一旦栖落于心灵的沃土上,就会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人生。

请以“开在心中的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16分)【第一部分展览概述】
1.(9分)为拓展学习空间,学校组织同学们参观“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将参观成果集结成册,请大家将其完善。

“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单位li
án 合主办。

展览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

本次展览将分散各处的文献huì萃一堂,集中了多种类型的珍贵古文献。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
中国典籍发展历程中的各种载.体及装帧形式,近距离感受源远流长
....感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设身处地受古文献的魅力。

本次展览展出的史料可谓蔚为大观
....,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特质,凸显出典籍文献在文
明传承中举足轻重
....的作用。

(1)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lián合”表达的是“共同主办展览”的意思,所以应写为“联合”
B.“档案”中的“档”是形声字,因其声旁是“当”,所以应读作“dàng”。

C.“huì萃”表达的是“精美的文献聚集在一起”的意思,所以应写为“会萃”。

D.“载体”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所以“载”字读作“zài”。

(2)文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源远流长
B.设身处地
C.蔚为大观
D.举足轻重
(3)下列关于展览的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国家图书馆收藏甲骨35651件,约占存世总量的25%左右,是世界上甲骨藏量最多的单位。

B.为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通过直播活动、线上展览、VR技术等多种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

C.国家图书馆展览部将选取重要展品,利用多媒体手段生动讲述展品故事,让古活起来。

D.古少年走进美好的展览世界,感受艺术与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增强了自己的文化视野。

【解答】答案:
(1)C
(2)B
(3)C
第二部分体验传承
2.(7分)阅读回答问题。

文明是需要传承的。

一代代学者不懈钻研,努力发掘“四大发现”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他们努力让汉学的话语权重新回到中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共识。

(1)请你根据文段内容,选用下列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只填写字母)
A.典籍
B.形式
C.精神家园
D.中华文脉
上联:聚合文献,徜徉①A,探寻②D;
下联:拓展③B,沉浸光影,共筑④C。

(2)请你用上“学习”“坚守”“创新”三个词写一段话,号召大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超过70字)
【解答】答案:
(1)①A②D③B④C
(2)我们要积极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用积极的传承行动来彰显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用创新的形式来表现传统文化永恒的生命力!
二、阅读理解(36分)
3.(21分)阅读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
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

③厚币:丰厚礼品。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C.然吾使.人视即墨使:如果
D.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尝:曾经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吾妻之美我者”与“烹阿大夫及左右尝替者”中的“者”,都是指“……的原因”。

B.“徐公来,孰视之”中的“之”与“封之万家”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代指人。

C.齐威王是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春秋时的一个诸侯国,在今山东一带,泰山以北为齐国。

D.乙文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被誉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甲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邹忌是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

B.甲文叙事简洁、详略得当,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的内容则略写。

C.阅读乙文,我们看到一个为官清廉、一心为民的即墨大夫,明白了为人做事要刚正务实。

D.甲、乙两文极县艺术性,甲文由生活琐事类比治国大事,乙文对比展现两类大臣的不同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