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下文言文复
习试卷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第一单元《伤仲永》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朝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对……感到诧异 )
②即书.诗四句,(写,题上 )
③稍稍宾客
..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从先人
..还家(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远远胜过一般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⑤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5.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6.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7.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8.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引号内填原文)
9、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木兰诗》
1.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
⑵万里赴戎机(赴:奔赴)⑶出郭相扶将(郭:外城)
⑷策勋十二转(策:记功)⑸着我旧时裳(着:穿)
⑹关山度若飞(度:度过,过)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意思是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越一道道山,越过一座座山。

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5.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互文,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渲染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

6.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女儿情怀。

8.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9.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单元《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体通史。

该书由司马光主持编写,是北宋政治
家,史学家。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
4.翻译句子。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应当重新另眼看待,老兄你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但当涉猎目的:见往事耳
6.本文主要通过_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睿智、关心下属;吕蒙:直率_________。

7.鲁肃的话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成;文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9.从仲永和吕蒙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第五单元《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夸父逐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日逐走
..(竞跑,赛跑)⑵河.渭不足(黄河)(3)北.饮大泽(向北)⑷弃其.杖(夸父)
2.翻译下列句子。

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以及勇于向大自然挑战、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卷二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昔者:从前)(2)怒而触不周山(触:碰、撞)(3)天柱折,地维绝(折:折断)(绝:断)(4)水潦尘埃归焉(潦:积水)(尘埃:泥沙)
3.翻译下列句子。

(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天帝,(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2)天柱折,地维绝
译: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4、夸父与共工有何共同处
(1)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2)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
第四单元《口技》
(一)
1、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 A )
A.适逢,正赶上 B.会议 C开会 D.会合
(2)众妙毕.备( C )
A.毕生 B.毕业 C全、都 D.完了
(3)宾客意少.舒( B )
A.少量 B.稍减少 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 D )
A.名字 B.名声 C.出名 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言之成理即可。

如:我认为可信。

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

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喂奶)(2)既而
..儿醒(不久,紧跟
着)
(3)一时
..齐发(同时)(4)众妙毕.备(全,都)2.用“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三)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
..力拉(其中夹杂)(2)虽.人有百手(即使)
(3)不能名.其一处(说出)(4)两股.战战(大腿)
8.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9.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10.翻译
(1)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2)曳屋许许声
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
(3)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应有尽有。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第六单元《狼》
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2)恐前后受其敌.(攻击)(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4)一狼洞.其中(打洞)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D)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后狼止而前.
狼又至 C .目似瞑,意.暇甚 D.止.
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止.
有剩骨 8.用“/”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9.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B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B .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 .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 .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10.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
但换个角度看,它告诉“人”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