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词的境界》原文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词的境界》原文赏析
【作者小传】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号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
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着。
王国维精通英文、德文、日文,在研究宋元戏曲方面独树一帜,是用西方文学原理批评中国旧文学的第一人。
时人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
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题目解析】
西学东渐是中国近代思潮的一大趋势,王国维早年接受西方文化特别是叔本华、尼采的哲学、美学思想,《人间词话》一书即是王国维受了西洋美学思想影后,以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原文欣赏】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
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阅读延伸:《人间词话》、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第四十六课《辞赋之渊源》作者:刘师培
题解
辞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
汉朝人集屈原等人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作者刘师培家学深厚,古文功底极好,对古代文学的流变亦有深刻见解,鲁迅曾对刘在此方面做的研究给过很高评价。
此文中,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辞赋产生的变迁轨迹和总体风貌,功夫不深者做不到此。
*
上古之时,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有声音,然后有点画;有谣谚,然后有诗歌。
谣谚二体皆为韵语。
谣训徒歌,诗者永言之谓也;谚训传言,言者直言之谓也。
盖古人作诗,循天籁之自然,有音无字,故起源亦甚古。
观《列子》所载,有尧时谣,孟子之告齐王,首引夏谚,而韩非《六反篇》或引古谚,或引先圣谚,足征谚谣之作,先于诗歌。
厥后诗歌继兴,始着文字于竹帛。
然当此之时,歌谣而外,复有史篇,大抵皆为韵语。
言志者为诗,记事者为史篇。
史篇起源,始于仓圣。
《周官》之制,太史之职,掌谕书名。
而宣王之世,
复有皮籀作《史篇》;书虽失传,然以李斯《仓颉篇》,史游《急就篇》例之,大抵韵语偶文,便于记诵,举民生日用之字,悉举其中。
盖《史篇》即古代之字典也。
又孔子之论学诗也,亦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诗歌亦不啻古人之文典也。
盖古代之时,敬曰声教,故记诵之学大行;中国词章之体亦从此而生。
诗篇以降,有屈宋“楚辞”,为词赋家之鼻祖。
然自吾观之,《离骚九章》,音涉哀思,矢耿介,慕露修,伤中路之夷犹,怨美人之迟暮,托哀吟于芳草,验吉占于灵茅,窈窕善怀,婵娟太息,诗歌比兴之遗也。
《九歌招魂》,指物类象,冠剑陆离,舆旌纷错,以及灵旌星盖,鳞屋龙堂,土伯神君,壶蜂雁虺,办名物之瑰奇,助文章之侈丽,《史篇》记载之遗也。
是《楚辞》一篇,隐含二体。
秦汉之世,赋体渐兴,溯其渊源,亦为《楚辞》之别派。
《幽通思玄》忧深虑远,出于《离骚》者也;《甘泉藉田》,愉容典则,出于东皇《司命》者也;《洛神长门》,其音哀思出于《湘君》、《湘夫人》者也;感旧叹逝,悲怨凄凉,出于《山鬼》、《国殇》者也;《西征北征》,叙事记游,出于《涉江远游》也者;《鹏鸟鹦鹉》,生叹不辰,出于《怀沙者也》;《哀江南赋》睠怀旧都,出于哀郢者也。
推之枯树出于《橘颂》,《闲居》出于《卜居》,《七发》乃《九辩》之遗,《解嘲》即《渔父》之意,渊源所自,岂可诬乎?盖骚出于诗,故孟坚以赋为古诗之流。
然相如子云作赋汉廷,指陈事物,
殚见洽闻,非唯风雅之遗音,抑亦《史篇》之变体。
此古代文章之流别也。
然知之者鲜矣!
【阅读延伸】
《楚辞》、《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