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共53页文档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共55页文档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源自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Ⅰ类试验的SPD条增加至37条,新增部分主要是SPD的性能指标 和试验参数
2.0.33 插入损耗 传输系统中插入一个浪涌保护器所引起的损耗,其值等于浪 涌保护器插入前后的功率比。插入损耗常用分贝(dB)来表示。 2.0.34 劣化 由于浪涌、使用或不利环境的影响造成浪涌保护器原始性能 参数的变化。 2. 0. 35 热熔焊 利用放热化学反应时快速产生超高热量,使两导体熔化成一 体的连接方法。 2.0.36 雷击损害风险 (R) 雷击导致的年平均可能损失(人和物)与受保护对象的总价值(人 和物)之比。
3.2.3 保护对象应置于电磁特性与该对象耐受能力相兼容 的雷电防护区内。(电磁兼容)
•3 雷电防护分区
建筑物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区划分
4 雷电防护等级划分 和雷击风险评估
• 4.1 一般规定
• 4.1.1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可按本规范第4.2 节、第4.3 节或第4.4 节规定的方法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3 雷电防护分区
• 附录F 全国主要城市年平均雷暴日数统计 表”,是根据可获得的最新资料进行整理 归纳的,仅列出直辖市、省会城市及部 分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供参考使用。 实际工程中还应收集、了解、考虑当地 气象统计资料。
3 雷电防护分区
• 广西区内城市的年平均雷暴日数: • 南 宁:78.1 d/a 柳 州:61.5 d/a • 河 池:58.3 d/a 来 宾:73.3 d/a • 贵 港:79.8 d/a 钦 州:94.3 d/a • 防城港:84.7 d/a 玉 林:90.6 d/a • 桂 林:63.9 d/a 梧 州:89.4 d/a • 贺 州:82.4 d/a 百 色:72.9 d/a • 崇 左:69.2 d/a 北 海:83.1 d/a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物中的电子设备及其配套的电子信息系统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电子设备的特殊性,它们更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雷电。
雷电可以对建筑物中的电子设备造成严重破坏和甚至灾难。
因此,为了保护建筑物中的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就必须采取有效的防雷技术措施。
为此,我国针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制定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以确保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
《规范》规定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检测、验收等内容,以及防雷技术的应用规范和技术要求。
首先,《规范》提出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工程的设计原则,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时空特点,还要分析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工作状态及使用条件,及时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以降低其受到雷电的潜在影响。
其次,《规范》分为雷击和未雷击,分别提出了正确的防雷技术措施。
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中,应采用导雷网屏蔽、隔雷针和电源静电保护装置等多种防雷技术,以减少雷击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破坏。
此外,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中还应安装专业防雷检测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性。
除了需要采取物理性技术措施防止雷电灾害外,《规范》还对雷电防护设计中采用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要求,包括防雷工程施工、管理和继承维护等技术要求。
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定,可能会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从而产生严重的损失和损害。
遵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是保护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前提。
技术人员在安装和使用建筑物中的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时,应加强日常检查,按规定要求安装和使用合格的防雷设备,以确保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
业主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使用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确保该设施能够安全可靠地使用。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一.防雷与接地(一).电源线路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进、出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
2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采用TN交流配电系统时,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方式。
4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或直击雷防护区(LPZO)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装通过Ⅰ级分类试验的开关型浪涌保护器或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含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要求,宜安装适配的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
5浪涌保护器连接导线应平直,其长度不宜大于0.5m。
当电压开关型浪涌保护器至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10m、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5m时,在两级浪涌保护器之间应加装退耦装置。
当浪涌保护器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受限制。
浪涌保护器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并宜有劣化显示功能。
6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数量,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确定。
(二).信号线路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线缆,宜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并宜埋地敷设,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或直击雷防护区(LPZO)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电缆金属屏蔽层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信号线缆内芯线相应端口,应安装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及电缆内芯的空线对应接地。
2电子信息系统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根据线路的工作频率、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三).天馈线路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架空天线必须置于直击雷防护区(LPZO)内。
2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工作频率、平均输出功率、连接器型式及特性阻抗等参数,选用插入损耗及电压驻波比小,适配的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
规定。
4具有多付天线的天馈传输系统,每付天线应安装适配的天馈浪涌保护器。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2007-03-22 08:44第一章总那么第1.0.1条为了使电子运算机机房设计确保电子运算机系统稳固可靠运行及保证机房工作人员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陆地上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主机房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140平方m的电子运算机机房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工业操纵用运算机机房和微型运算机机房。
第1.0.3条电子运算机机房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机房位置及设备布置第一节电子运算机机房位置选择第2.1.1条电子运算机机房在多层建筑或高层建筑物内宜设于第二、三层。
第2.1.2条电子运算机机房位置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水源充足、电子比较稳固可靠,交通通讯方便,自然环境清洁;二、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等;三、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四、躲开强电磁场干扰。
第2.1.3条当无法躲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证运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
第二节电子运算机机房组成第2.2.1条电子运算机机房组成应按运算机运行特点及设备具体要求确定,一样宜由主机房、差不多工作间、第一类辅助房间、第二类辅助房间、第三类辅助房间等组成。
第2.2.2条电子运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依照运算机设备的外形尺寸布置确定。
在运算机设备外形尺寸不完全把握的情形下,电子运算机机房的使用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一、主机房面积可按以下方法确定:1.当运算机系统设备已选型时,可按下式运算:A=K∑S 〔2.2.2-1〕式中A--运算机主机房使用面积〔m2〕;K--系数,取值为5~7;S--运算机系统及辅助设备的投影面积〔m2〕。
2.当运算机系统的设备尚未选型时,可按下式运算:A=KN 〔2.2.2-1〕式中K--单台设备占用面积,可取4.5~5.5〔m2v/台〕;N--运算机主机房内所有设备的总台数。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1 总则1.0.1 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千万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的设计、施工、验收、维护和管理。
本规范不适用于易燃、易爆危险环境和场所的电子信息系统防雷。
1.0.3 在进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外部防雷措施和内部防雷措施协调统一,按工程整体要求,进行全面规划,做到安全可行、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
当需要时,可在设计前对现场雷电电磁环境进行评估。
1.0.5 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图1.0.5)。
1.0.6 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电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0.7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2.0.1 电子信息系统 electronic information system由计算机、有/线通信设备、处理设备、控制设备及其相差的配套设备、设施(含网络)等的电子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应用目的和规则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等处理的人机系统。
2.0.2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它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2.0.3 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2.0.4 防雷装置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外部和内部雷电防护装置的统称。
GB50343-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防雷技术
规范
本文档旨在阐述GB《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相关要点和标准,以指导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防雷技术的实施。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的防雷设计和施工。
其中,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是指用于监测建筑物结构、土体、设备和环境的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的系统。
2. 术语和定义
本章节介绍了在本规范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以便在后续内容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3. 技术要求
本章节详细描述了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的防雷技术要求,包括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接地系统、防雷装置等。
4. 施工和验收
本章节指导了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的施工过程以及验收标准。
包括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序控制、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文档编制等。
5. 运行和维护
本章节介绍了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要点,包括系统运行状态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故障处理和维修保养等。
6. 相关标准
本章节列举了与本规范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供用户参考和深入了解。
7. 附录
本章节包括规范中所引用的相关附录文件和示例。
以上是《GB50343-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简要内容介绍。
该规范旨在确保建筑物电子监测系统的防雷技术能够安全、稳定、有效地运行,促进建筑物结构和设备的保护和管理。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附录

避雷针规格
01
(直径、针长)
02 针数
03 针高(m)
避雷带规格
04
(直径、截面)
05 避雷带高度(m)
06 避雷网格尺寸
避雷网材料规格
07
(直径、截面)
08 避雷线长度(m)
10 350 100 10
10 350 75 5.6
10 350 50 2.5
注:1.因为全部电荷量 Qs 的本质部分包括在首次雷击中,故所规定的值考虑合并了所有短时间雷击的电 荷量。
2.由于单位能量 W/R 的本质部分包括在首次雷击中,故所规定的值考虑合并了所有短时间雷击的单
验收项目
验收意见
建设单位 工程监理 (业主) 单位
施工 单位
施工 员
年 月 日 接地装置
W ℃
2 检测记录:
序号
检测内容
是否达到
质量情况
检测结果
规范要求 优良 合格 不合格
整改意见
01 垂直接地体材料
02 垂直接地体数量
(b)长时间雷击
图 B.2 雷击参数定义
5
B3 雷电流参数见表 B3-1—表 B3-3 的规定。
表 B3-1 首次雷击的
防雷建筑物类别 二类
三类
I 幅值(kA)
200
150
100
T1 波头时间(μs) T2 半值时间(μs)
Qs 电荷量(C) W/R 单位能量(MJ/Ω)
表 B3-3 长时间雷击的雷电流参量
雷电流参数
一类
防雷建筑物类别 二类
三类
Ql 电荷量(C) T 时间(s)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条文说明1 总则1.0.1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设备的应用已深入至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电子、微电子装备已在各行业大量使用。
由于这些系统和设备耐过电压能力低,雷电高电压以及雷电电磁脉冲侵入所产生的电磁效应、热效应都会对系统和设备造成干扰或永久性损坏。
每年我国电子设备因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惊人。
因此解决电子信息系统对雷电灾害的防护问题,雷电防护标准的制定工作,十分重要。
由于雷击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雷击强度的随机性,因此对雷击的防范,难度很大,要达到阻止和完全避免雷击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一61024和国家标准GB 50057均明确指出,建筑物安装防雷装置后,并非万无一失的。
所以按照本规范要求安装防雷装置和采取防护措施后,可能将雷电灾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减小被保护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遭受雷击损害的风险。
1.0.2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和场所的雷电防护问题,由有关行业标准解决。
1.0.4 雷电防护设计应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原则,这就是说,凡是影响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侵入通道和途径,都必须预先考虑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将雷电高电压、大电流堵截消除在电子信息设备之外,不允许雷电电磁脉冲进入设备,即使漏过来的很小一部分,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疏导人大地,这样才能达到对雷电的有效防护。
科学性是指在进行防雷工程设计时,应认真调查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在地点的地理、地质以及土壤、气象、环境、雷电活动、信息设备的重要性和雷击事故的严重程度等情况,对现场的电磁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和计算,并根据表4.3.1雷电防护级别的选择确定电子信息系统的防护级别,这样,才能以尽可能低的造价建造一个有效的雷电防护系统,达到合理、科学、经济的效果。
1.0.5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遭受雷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雷击,又有从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等侵入的雷电电磁脉冲,还有在建筑物附近落雷形成的电磁场感应,以及接闪器接闪后由接地装置引起的地电位反击。
中文版IEC62305-4雷电防护-第4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

IEC 62305 的本部分为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 LEMP 防护系统(LPMS)的设计、安装、检查、 维护和测试提供信息,以降低雷击电磁脉冲(LEMP)所导致的永久故障的风险。
本标准不包括防护由雷电导致的,可以引起电子系统故障的电磁干扰。然而,附录 A 中所公布 的信息可用于评估这些干扰。对电磁干扰的防护措施在 IEC 60364-4-44 和 IEC 61000 系列中公布。
超出自然界雷电参数值。 3.8 防雷区(LPZ)
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区域。
注:根据其中的一组雷电流参数做 LPL 的相关设计。
3.9 LEMP 防护系统(LPMS) 由内部系统防 LEMP 的措施组成的完整系统。
注:LPZ 的交界处并不一定有物理界面(如墙、地板、天花板)。
3.10 格栅形大空间屏蔽 有开放孔洞的磁屏蔽。
注:相较于磁场耦合而言,电场耦合通常非常小并且可以忽略。
辐射电磁场产生自: ——在雷击通道中流过的雷电流; ——流经导体的部分雷电流(例如在 IEC 62305-3 在外部 LPS 的引下线中,或根据 IEC 62305-4 在外部空间屏蔽体中的雷电流)。
Ⅳ
雷电防护
第 4 部分:建筑物内电气和电子系统
81/265/FDIS
投票报告 81/270/RVD
Ⅱ
有关通过该标准的全部投票信息可于上表中有关的投票报告中找到。 该出版物的起草与 ISO/IEC 指令性文件第二部分一致。 IEC 62305 在总标题雷电防护之下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风险管理 第三部分:对建筑物的物理损伤以及人身伤害 第四部分:建筑物内部电子和电气系统 第五部分:公共设施 该出版物的起草与 ISO/IEC 指令性文件第二部分一致。 委员会决定将该出版物的内容保持不变,直至在 IEC 的网站http://webstore.iec.ch上关于该 出版物的日期到期。到那时,该出版物将被: - 再次认证; - 撤销; - 由修订版取代,或 - 修正。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一、前言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防雷技术则是保障其稳定运行的关键。
本文旨在阐述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提高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是指包括通信、数据、广播、监控、安防、电视、音响、电脑、网络等各种形式的音视频、数据或信号传输系统。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故障不仅会影响生产、经济和安全,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三、建筑物防雷基础知识雷电是一种强烈的大气静电放电现象,其电磁干扰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烧毁电子设备,因此需要特别加以防护。
建筑物的防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筑物主体结构的防雷:通过设置避雷针或吸收装置等,将雷击电流引导到地下,达到防雷的效果。
2.电子设备的防雷:可采用输入滤波器、绝缘放电管、静电保护、避雷器等设备,提高设备的抗雷击性能。
3.接地的防雷:即将设备的接地接口连接到可靠接地端子上,以达到防雷的效果。
四、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1.设备选择:在选购设备时,要特别关注其抗雷击性能,选择较为可靠的厂家和组件。
2.接地系统:接地系统是防雷的基础,必须采用合适的接地装置和方式,并保持接地电阻的合理范围。
3.设备布局:设备应该远离铁质结构、高压电线和磁场强烈的设备,以减少电磁干扰和雷击风险。
4.防雷保护措施:在电子设备前应设置专用的避雷器或者终端之类的装置,以防止雷击直接掉在设备上。
5.电缆系统防雷:电缆传输系统中常常受到雷击干扰,应对电缆进行正确的绝缘和屏蔽。
6.设备散热要求:在高温环境下的设备更容易受到雷击干扰,应当加强散热,以降低设备工作温度。
7.定期检测:要定期检测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情况,及时对存在的隐患进行处理,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五、结论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旨在提高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防雷及接地系统设计准则

1.4 当防雷及等电位采用共同接地时,接地电阻应按各系统中的要求的最小值设置(≤1Ω)。
1.5 分层机电设备接地,兹分为水泵、配电盘、强弱电间、桥架及母线、3大运营商机房、外露风机及冷却水塔、发电机等。
1.6 弱电设备指建物内外监控设备浪涌保护,及室外立柱监控设备防雷保护。
二 建筑物本体防雷设计
2.1 接地体的设置类型:①筏板或箱形基础,②独立基础,③桩基。
表2.2 雷区防护分区 LPZ0A区 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于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LPZ0B区 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是遭受直接雷击,属于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LPZ1区
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OB区进一步 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2.7 屋顶彩灯或屋顶外轮廓照明装置的设计的原则
2.7.1 屋顶照明装置应设有防雷保护装置,同时其线路必须穿金属管。
2.7.2 供屋顶照明用配电盘内需设浪涌保护器,并就近与防雷装置连接。
三 分层机电设备等电位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总等电位由紫铜板制成,应将建筑物内保护干线、接地干线、设备进线总管、建筑物金属构件、集中采暖季空调系统的升压管等导 电体进行连接,总等电位联结均采用各种型号的等电位卡子,不允许在金属管道上焊接。
2.2.2
规格:当钢筋≥φ16时,应利用两根钢筋(绑扎或焊接)作为一组引下线;当钢筋≥φ10时,应利用四根钢筋(绑扎或焊接)作为一组引下 线。
2.2.3 室外需接地的设备:外墙引下线在地坪下0.8~1m处用40X4或φ12mm镀锌导体引出与室外接地线焊接,并作防腐处理。
2.2.4
IEC62305-4(中文版)

– IEC 61312-1, first edition (1995);
– IEC 61312-2, first edition (1998);
– IEC 61312-3, first edition (2000);
– IEC 61312-4, first edition (1998).
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永久故障可能由雷击电磁脉冲(LEMP)通过以下方式造成:
a)通过连接导线传输至设备的传导和感应电涌;
b)直接作用于设备本身的辐射电磁场效应。
电涌可在建筑物外部或内部产生:
——建筑物外部的电涌由击中入户线或雷击在线路周围地面上产生,并通过线路传输至电气和电子系统。
——建筑物内部的电涌由雷电击中建筑物或雷击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所导致的耦合产生。
3.16用In测试的SPD
耐受典型波形8/20μs的感应电涌电流的SPD,要求一个相应的标称试验电流In。
注:对电力线路,合适的测试电流In由IEC61643-1的等级Ⅱ测试程序定义。
3.17用组合波测试的SPD
耐受典型波形8/20μs的感应电涌电流的SPD,要求一个相应的冲击试验短路电流为Ⅰsc。
注 — 电涌可来自(部分)雷电流,由装置环路中的感应效应和SPD的残余威胁性续流引起。
3.6额定冲击耐受电压(UW)
由制造商给出的设备或设备基本一部件的耐受冲击电压额定值,规定了其绝缘对过电压的耐受能力特征。
注:本部分中仅考虑带电导体与地之间的耐受电压(IEC60664-1)
3.7雷电防护级别(LPL)
5.5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质和尺寸15
6.1格栅形大空间屏蔽15
6.2 内部线缆屏蔽15
6.3 内部线缆布线15
建筑物防雷操作规程

建筑物防雷操作规程一、总则为保障建筑物及其人员财产的安全,防止雷击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建筑物防雷操作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防雷操作工作。
二、防雷设施1. 建筑物顶部应设置合理可靠的避雷装置,包括避雷针、避雷带等。
避雷装置应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安装。
2. 建筑物立面和墙体上应设立接闪装置,以便将雷电从建筑物引入地下。
3. 建筑物内部应设置良好的接地系统,确保雷击电流能够迅速通过接地系统流入地下。
三、防雷导则1. 大风暴前的预警在大风暴来临之前,应通过气象预报等渠道及时了解天气情况,特别是雷暴天气的预警信息。
一旦有雷暴预警,应立即做好建筑物的防雷准备工作。
2. 监测雷电活动建筑物应配备雷电监测设备,实时监控雷电活动的情况。
一旦监测到雷电活动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确保建筑物安全。
3. 雷击风险评估在建筑物规划和设计阶段,应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建筑物所处地区的雷击频率和风险等级。
根据评估结果,合理配置防雷设施,确保建筑物的防雷能力。
4. 建筑物周边环境清理要确保建筑物周边环境的清洁,避免高耸物体和容易积水的地方。
及时清理树枝、广告牌等高耸物体,清理堆放物和积水,以防止这些物体成为雷击对象。
四、防雷操作流程1. 预防措施在雷暴天气或有雷电预警的情况下,建筑物内人员应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在雷暴天气下进入高楼或者室外空旷的地方。
- 在室内时,避免接触水龙头、家电等接地物体。
- 避免使用有线电话和有线网络设备。
- 尽量不要使用金属制品,例如伞、铁制品等。
2. 应急处理如果建筑物被雷击,应采取以下应急处理措施:- 立即躲避到安全区域,远离窗户、金属物品和高耸物体。
- 切勿在雷电天气下接打有线电话或使用有线网络设备。
- 如果在室外暴露在雷电下,应迅速躲进符合安全要求的建筑物内。
五、应急演练为了增强人员的防雷意识和应对能力,建议定期组织建筑物防雷的应急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触发雷击警报器、执行防雷预案、疏散研发部等。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学习

当ω ≈ 0.85 m 时, SF=20dB , ds/1=0.69m
5.4.2系统接地型式
• IT、TT、TN
第一个字母:电源端与地的关系; 第二个字母:电气装置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地的关系
条文说明中的解释:
5.4.3-9
Ks1=Ks2=0.12ω ω为格栅形空间屏蔽或网格状LPS引下线的 宽度,或是作为自然LPS 的建筑物金属柱子的 间距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的间距。
5.4.4-1电压与SPD额定工作电压的对应关系参考值
通信线类型
额定工作电压/V
SPD额定工作电压/V
DDN/X.25/帧中继
<6或40-60
18或80
xDSL
<6
18
2M数字中继
<5
6.5
ISDN
40
80
模拟电话线
< 110
180
100M以太网
<5
6.5
同轴以太网
<5
6.5
RS232
< 12
18
RS422/485
<5
6
视频线
<6
6.5
现场控制
< 24
29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如果第②步和第③步均已满足要求,刚认为 SPD与被保护设备已达到能量配合;如果有一个步 骤未能满足要求,则继续以下步骤:
• ④ 在下一个雷电防护区域(LPZ1-LPZ2)选择安装 SPD2,使得Up≤0.8Uw。检查SPD1与SPD2之间的距 离,如果SPD1与SPD2之间的距离未能满足10m (SPD1为开关型)或5m(均为限压型),其间必须 加装退耦器,退耦器的大小可根据两SPD的性能参 数按式下式计算获得:
IEC62305-4(中文版)

注:对电力线路,合适的测试电流In由IEC61643-1的等级Ⅱ测试程序定义。
3.17用组合波测试的SPD
耐受典型波形8/20μs的感应电涌电流的SPD,要求一个相应的冲击试验短路电流为Ⅰsc。
IEC 62305第一版源自并取代了:
– IEC 61312-1, first edition (1995);
– IEC 61312-2, first edition (1998);
– IEC 61312-3, first edition (2000);
– IEC 61312-4, first edition (1998).
第四部分:建筑物内部电子和电气系统
第五部分:公共设施
该出版物的起草与ISO/IEC指令性文件第二部分一致。
委员会决定将该出版物的内容保持不变,直至在IEC的网站http://webstore.iec.ch上关于该出版物的日期到期。到那时,该出版物将被:
-再次认证;
-撤销;
-由修订版取代,或
-修正。
Ⅲ
2)IEC在技术问题快报中发表的正式决定或协议尽可能的代表了国际上在相关领域中多数人的统一意见,因为技术委员会是由各相关IEC国家委员会的代表组成的。
3)IEC的出版物具有为国际应用提供建议的功能,并被IEC国家委员会所接受。尽管IEC将尽力确保其出版物内容的精确性,但并不为出版物的用途和最终用户对出版物的误解承担责任。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ning
Part4:Eiectrical and electronic systems within structures
翻译:郭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