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4论语十二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语录体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它常用于弟子记录导师 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 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 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 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 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 验,在后世流传甚广,有些内容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 清“君子”的形象,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 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的根 本区别。那么君子与小人到底有哪些明显的区别呢?请结合《论 语》进行归纳总结。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7.当代某些自由主义者曾攻击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们将这条道德规则进行反推,得出“己所欲,施于人”的观点,认为 这样的做法可能妨碍他人的自由,违背他人的意愿。你如何看待孔 子说的“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规则是否妨碍他人的自 由?
文脉图解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 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 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 鉴。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家后起,力反儒家 之言礼。老子对于“礼”的理解与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请结合“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产生祸 乱的主要根源。老子认为“礼”是外在,是虚浮的;道家讲究实用,追 求朴素。孔子所讲的礼,是以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孔子言礼,重 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 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容,才可恰到好 处。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这都是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 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故仁与礼,一内一外, 相辅相成。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点拨:儒家讲究对己则严、待人则宽。限制性的纪律和规则主 要是求诸己,要求君子自身,而非求诸人;“恕”的含义是在对待己、 对待有权力的贵族君子当严,而对待普通人当宽。既然是“恕”,那不 论他人愿不愿意,只要不是其职责范围内的,我们都应当宽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自然包含了“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 义。而“己所欲,必施于人”和“人所不欲,也施于人”是违背“恕”的。 孔子的说法并不保证人的“欲”,但尽量避免人的“不欲”。“欲”是无 穷的,无法保证,但“不欲”,却往往是人维护自己情感和利益的最低 要求。避免“不欲”,恰恰体现了对自由的尊重。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作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战胜 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 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 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 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 内,“见贤思齐焉”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正面形象作指 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反面教材为镜,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 这样做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的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 动和活泼起来。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错误不 自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 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单元学习目标
4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论语》丰富的内蕴,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 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 《周易》,作《春秋》。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表并列关系,并且) (2)而 ②人而不仁(表假设,如果)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顺承关系,就) ④死而后已(表顺承关系,才)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2)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 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 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 地学、博物学、本草学等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 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 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统治秩序, 所以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他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 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孔子见自 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与弟子们周游宋、卫、陈、蔡、 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们常遭困厄,其学 说在各国都不受重视。最后孔子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 《书》《礼》《乐》,教授弟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把握思想观点 6.《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 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结合自身的生 活体验,谈谈你对“自省”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到“自省”。 点拨:“自省”是修养方法之一,不断地反省自己,从多方面考虑 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理 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辟之见。
(2)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于世,要 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 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 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5.孔子为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诗经》? 点拨: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他不仅 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 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 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 经》的社会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诗经》有助于培 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 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 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与人 为善。小人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某 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4.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如何理解的?你从中悟出了怎样 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点拨:(1)“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 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4)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名词作动词,对待礼。
(5)人而不仁,如乐.何
乐:名词作动词,对待乐。
(6)可以群.
群: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迩之事.父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5.古今异义 (1)譬如平.地. 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地方。 (2)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 修,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 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3.为什么为“仁”就要“克己”? 点拨:古训“仁者相人偶”,即“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而 礼是什么呢?“礼”不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一套尊 卑有等、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 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庶人,都需要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和普通人 在家族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人际间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动约束自己, 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这就叫“克己复礼”。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点拨: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 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一个真正的君子能够修道立德,不为穷困 而改节,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而小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与 权力。
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 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 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人利己的心思,表面 上强求一致,背地里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这 句话你如何理解?
点拨: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 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 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 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主题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 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 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 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 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 义的尊重。 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彬. 篑.
读音 bīn kuì
加点字
弘. 迩.
2.通假字 知.者不惑
“知”同“智”,意义:智慧。
文白对译
读音 hóng ěr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3.一词多义 ①请问其目(代词,代指“行动”)
(1)其 ②其“恕”乎(表测度语气的副词,可译为 “大概”)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语录体 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它常用于弟子记录导师 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 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 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 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 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 验,在后世流传甚广,有些内容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 清“君子”的形象,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 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的根 本区别。那么君子与小人到底有哪些明显的区别呢?请结合《论 语》进行归纳总结。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7.当代某些自由主义者曾攻击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们将这条道德规则进行反推,得出“己所欲,施于人”的观点,认为 这样的做法可能妨碍他人的自由,违背他人的意愿。你如何看待孔 子说的“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规则是否妨碍他人的自 由?
文脉图解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 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 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 鉴。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 1.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家后起,力反儒家 之言礼。老子对于“礼”的理解与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请结合“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产生祸 乱的主要根源。老子认为“礼”是外在,是虚浮的;道家讲究实用,追 求朴素。孔子所讲的礼,是以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孔子言礼,重 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 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容,才可恰到好 处。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这都是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 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故仁与礼,一内一外, 相辅相成。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点拨:儒家讲究对己则严、待人则宽。限制性的纪律和规则主 要是求诸己,要求君子自身,而非求诸人;“恕”的含义是在对待己、 对待有权力的贵族君子当严,而对待普通人当宽。既然是“恕”,那不 论他人愿不愿意,只要不是其职责范围内的,我们都应当宽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自然包含了“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 义。而“己所欲,必施于人”和“人所不欲,也施于人”是违背“恕”的。 孔子的说法并不保证人的“欲”,但尽量避免人的“不欲”。“欲”是无 穷的,无法保证,但“不欲”,却往往是人维护自己情感和利益的最低 要求。避免“不欲”,恰恰体现了对自由的尊重。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作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战胜 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 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 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 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 内,“见贤思齐焉”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正面形象作指 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反面教材为镜,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 这样做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的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 动和活泼起来。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错误不 自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 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单元学习目标
4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论语》丰富的内蕴,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 思想道德修养。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 《周易》,作《春秋》。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表并列关系,并且) (2)而 ②人而不仁(表假设,如果)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顺承关系,就) ④死而后已(表顺承关系,才)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4.词类活用
(1)就有道而正.焉
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2)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 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 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 地学、博物学、本草学等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 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 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 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统治秩序, 所以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他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 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孔子见自 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与弟子们周游宋、卫、陈、蔡、 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们常遭困厄,其学 说在各国都不受重视。最后孔子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 《书》《礼》《乐》,教授弟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任务二 把握思想观点 6.《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 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结合自身的生 活体验,谈谈你对“自省”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到“自省”。 点拨:“自省”是修养方法之一,不断地反省自己,从多方面考虑 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理 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辟之见。
(2)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于世,要 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 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 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5.孔子为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诗经》? 点拨: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他不仅 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 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 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 经》的社会价值。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诗经》有助于培 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 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 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与人 为善。小人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某 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4.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如何理解的?你从中悟出了怎样 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点拨:(1)“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 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 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4)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名词作动词,对待礼。
(5)人而不仁,如乐.何
乐:名词作动词,对待乐。
(6)可以群.
群: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迩之事.父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5.古今异义 (1)譬如平.地. 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地方。 (2)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 修,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 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3.为什么为“仁”就要“克己”? 点拨:古训“仁者相人偶”,即“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而 礼是什么呢?“礼”不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一套尊 卑有等、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 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庶人,都需要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和普通人 在家族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人际间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动约束自己, 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这就叫“克己复礼”。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点拨: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 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一个真正的君子能够修道立德,不为穷困 而改节,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而小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与 权力。
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 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 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人利己的心思,表面 上强求一致,背地里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这 句话你如何理解?
点拨: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 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 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 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
第二单元
单元学习主题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 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 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 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 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 义的尊重。 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彬. 篑.
读音 bīn kuì
加点字
弘. 迩.
2.通假字 知.者不惑
“知”同“智”,意义:智慧。
文白对译
读音 hóng ěr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3.一词多义 ①请问其目(代词,代指“行动”)
(1)其 ②其“恕”乎(表测度语气的副词,可译为 “大概”)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文白对译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技法迁移
文脉图解
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