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教案()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

能够理解并把握《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能够分析并评价《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培养学生对智慧和谋略的尊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三、教学难点:对《留侯论》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对《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引出《留侯论》的背景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留侯论》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以及留侯张良的智慧。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评价《留侯论》中的观点和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包括对留侯张良的智慧的理解和评价。

要求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对《留侯论》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留侯张良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智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的文本。

2.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资料。

3. 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

八、教学建议:1. 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在讨论分析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留侯论》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3. 在批判性思考环节,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和论证的方法,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全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文中重要的句子、词语和表达方式2.3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的解释对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和解读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全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学生通过推理和论证,探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3.4 探究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

4.2 评价方法: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留侯论》文本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介绍。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和白板。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留侯论》的背景、作者司马迁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吸收《留侯论》中的思想精华,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学生能够领悟到坚持信念、忍辱负重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留侯论》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重要篇章,记述了张良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的智谋和忍耐精神。

2.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3. 教学难点:理解张良的智谋和忍耐精神,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讲解词语:教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4. 翻译句子: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价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价学生对课文思想的吸收和个人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张良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中的思想精华。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将《留侯论》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留侯论》的相关段落。

(2)理解《留侯论》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留侯”、“游说”、“功成身退”等。

(3)分析《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欣赏和评价《留侯论》的文辞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和理解留侯张良的智慧和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留侯张良的形象特点和智慧品质。

3. 《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留侯论》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对《留侯论》的深层次含义和人生哲理的把握。

3.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张良的历史背景和《留侯论》的来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留侯论》的相关段落,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留侯论》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留侯论》的内容和意义,探讨留侯张良的智慧和品质。

5. 欣赏评价:让学生欣赏《留侯论》的文辞和表达技巧,评价留侯张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思考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思考拓展:评估学生在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留侯论》文本及相关注释版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留侯张良的历史资料、相关研究论文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能够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点;(3)学会欣赏并借鉴文章中的优秀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留侯张良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敬意和爱国情怀;(2)启发学生从留侯张良的经历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留侯论》的名句;(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3)解读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历史人物的评价;(3)如何借鉴文章中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音乐,营造课堂氛围;(2)展示留侯张良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3)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苏轼及其成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历史典故;(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解读作者的观点;(3)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借鉴。

4.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讨论话题;(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留侯论》与其他文章的写作特点;(3)组织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相互交流、评价。

留侯论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苏教版教案

《留侯论》教课方案指思想文言文教课最的地方在于“言”和“文”的理。

无疑,我充足重“言”,但在怎样重“言”上,各人的理解很不一。

好多人把多的精力放在梳理文言、虚和文言象上,以才是重“言”。

自然,文言、虚和文言象需要我把它明确地“分别”出来,但除了种“分别”,我可否搞一点整体性的掌握,搞一点信息?事上,信息、整体掌握,是着机在文本上作低空旋,是“言”的充分尊敬和照。

本着一思想,我在梳理本文(教版修本《唐宋八大家散文》第四)字的基上,第一学生跟文本,通推理与想象,认识良成功原由的两种不一样的点,而比不一样的文本,“言”频频出在学生的学野。

有了种“言”的充足重,代文教课的一些方法自然就能合理地使用起来,就能做到“言”、“文”合。

教课目、认识本文立意的造性和新性,学的治学精神。

、学本文正反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培育学生辨思和逆向思的能力。

教课要点与点、要点:在学本文立意新的基上,学生的逆向思。

、点:比不一样的文本、培育学生的辨思。

安排一教课程一、通提,解决文中字在前充足的前提下,学生自由提、共同解决字,同教者也能够在自由提的基上,适合加以充。

提与充,估更多地要波及以下一些内容,教者最好能成竹在胸。

、其所以微其意者(:通“”,表,露)是故倨傲腆而深折之(折:使⋯⋯受摧折,使用法)伯肉袒羊以逆(逆:迎接)其君能下人,必能信誉其民矣(下:居于⋯⋯之下,地待,名活用)臣妾于吴者(臣妾:称臣称妾,或充任奴隶)忍小忿而就大(就:成就,达成)此固秦皇之所不可以惊,而籍之所不可以怒(惊:使⋯⋯吃惊。

怒:使⋯⋯怒。

都是使用法)当淮阴破而欲自王(王:立王,称王,名活用)犹有不忍之气,非子房其全之(全:成全)、虚匹夫辱(:被)卒然相遇于草野之(卒:通“猝”,忽然)然亦怎知其非秦之世有君子者出而之(安:怎么)当之亡,秦之方盛也(方:正)不伊尹、太公之,而特出于、政之(特:只)句践之困于会稽(之:接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其状貌乃如人女子(乃:竟)、一多):必有人之(超,超越)而世不察,以鬼物,亦已矣()怪:其事甚怪(奇异)油但是不怪者(以⋯⋯独特,意用法)其:非子房其全之?(气副,表示反,相当于“道”)此其所以子房欤(气副,表示揣,相当于“大体”)所以:所以微其意者(用以⋯⋯的方式)夫高祖之所以,而籍之所以者(⋯⋯的原由)二、熟习文本,感知不一样点《留侯》是一篇史,属于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留侯论》教材:选修高中语文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主旨。

2. 掌握《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2. 理解《留侯论》的深层含义和真实写照。

教学难点:1. 掌握《留侯论》中富有智慧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

2. 能够用自己的言语对《留侯论》进行评价和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本《留侯论》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多媒体或演讲者播放《留侯论》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主体:1. 阅读与理解a. 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特点与语言表达a. 探究《留侯论》中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和句型,分析其语言文学特点。

b.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留侯论》中的名句,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思想。

3. 批判思维与文学欣赏a. 学生通过对《留侯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b. 引导学生提出对《留侯论》中某些观点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c.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留侯论》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总结:1. 对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留侯论》中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拓展: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留侯论》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享交流。

2. 学生撰写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留侯论》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留侯论》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1.1.2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1.1.3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的人文关怀,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留侯论》2.2 教学重点: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 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留侯论》的作者、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课堂讲解3.3.1 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价值。

3.3.2 分析并点评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3.3 解读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3.4.2 学生分享练习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3.5.2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1)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相关文章,拓展视野。

3)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所传达的社会价值。

4.2 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用心思考。

2)按时提交,互相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分析的能力。

《留侯论》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留侯论》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梳 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通过阅读文本,理解《留侯 论》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 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和热爱
引导学生理解《留侯论》 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能力
话题导入: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通 过故事导入或 背景介绍等方 式,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
好奇心
讲授重点:讲 解《留侯论》 中的重点知识 点,包括但不 限于文言词汇、 句式、篇章结
构等
讲授难点:针 对《留侯论》 中的难点内容, 进行深入剖析 和讲解,帮助 学生理解掌握
教学工具:PPT 、黑板、粉笔等
教学视频与音频素材
视频素材:选取与《留侯论》相 关的历史纪录片、讲座视频等
图片素材:选取与《留侯论》相 关的历史人物、场景图片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音频素材:选取古琴、笛子等古 典乐器演奏的背景音乐,营造古 典氛围
文字素材:选取《留侯论》原文、 注释、译文等相关文字资料
具体应用和影响
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留侯论》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及历史背景
• 难点:分析《留侯论》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我正 在写一份主题为“《留侯论》教学设计”的PPT,现在准备介绍“教学方法与手段”,请帮我生 成“教学方法”为标题的内容 教学方法
•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留侯论》教学设计”的PPT,现在准备介绍“教学方法与手段”,请帮我生成“教 学方法”为标题的内容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留侯论》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历史价值。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留侯论》的背景介绍:介绍《留侯论》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历史环境。

1.2.2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讲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分析文章的核心观点。

1.2.3 《留侯论》的哲学思想:深入剖析文章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使学生理解其内涵。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1.2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

2.1.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2.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2.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3.1.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3.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1.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 教学反馈3.2.1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2.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2.3 教学反思: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工具4.1 教学资源4.1.1 教材:《留侯论》文本,相关注释资料。

4.1.2 参考书籍:关于《留侯论》的研究著作,相关历史资料。

4.1.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立志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留侯论》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深刻的哲理和作者的价值观。

2. 将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深入剖析文中的哲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解答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典型事例,深入剖析文中的哲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练习,观察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进步。

2. 学生分析问题和讨论能力的提升: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讨论方面的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情感变化。

七、教学资源1. 古文词典:为学生提供查阅词语的工具。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留侯论》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留侯论》,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留侯论》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意志和耐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留侯论》的文意,把握张良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对《留侯论》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张良的形象特点,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翻译难以理解的部分。

5.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留侯论》,巩固所学内容。

2. 搜集有关张良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其生平事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留侯论》的文意理解程度,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后作业进行评估。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进行评估。

3. 学生对张良形象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报告进行评估。

4. 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智慧的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心得体会和课堂分享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是否到位,教学内容是否适宜。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参与度如何。

3. 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被激发。

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留侯论》的主要内容,把握其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能够分析并欣赏《留侯论》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思想内涵。

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留侯论》中张良的智勇与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理解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张良的智勇表现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3.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献综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留侯论》中的古代文化常识解读。

2. 张良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 教学内容与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留侯论》的背景、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意,掌握重点。

4. 案例分析法:挑选典型事例,分析张良的智勇与品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留侯论》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意,掌握重点。

3. 讲解分析:讲解《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分析张良的智勇品质。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张良的智勇品质,总结感悟。

5.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例,分析张良的智勇与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描述《留侯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留侯论》中的精彩词句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留侯论》的思想内涵,并展示在课堂讨论中。

七、教学资源1. 《留侯论》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2. 与《留侯论》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参考文献和学术文章,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参考。

4.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图像,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留侯论》教案_1

《留侯论》教案_1

《留侯论》教案《留侯论》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悉并把握《留侯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理解苏轼对于“忍”的深刻阐释。

2.引导学生观赏苏轼独特的散文风格,体会其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他们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度思考。

教学重点1.深化剖析《留侯论》的主要观点,理解苏轼对张良的评价和对其“忍”的阐释。

2.观赏苏轼的散文艺术,学习其论证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忍”的'内涵,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教学预备《留侯论》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PPT、课堂讨论问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留侯论》的历史背景和张良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奇怪心。

二、新课内容讲解1.引导学生阅读《留侯论》原文,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2.讲解苏轼对于张良的评价和对其“忍”的阐释,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忍”的内涵和价值。

3.分析苏轼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观赏其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深化探讨1.提出课堂讨论问题,如:“你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忍’?”“在现代社会中,‘忍’有何价值和应用?”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化探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1.总结《留侯论》的主要观点和苏轼的论证方法,帮忙学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2.归纳“忍”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智慧。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再次阅读《留侯论》,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2.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深化探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留侯论》的主要观点和苏轼的论证方法,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觉部分学生对于“忍”的内涵和价值理解不够深化,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通用2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通用2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通用2篇)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篇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2、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元勋。

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

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

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二、解题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1、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与评价》1-6题。

2、质疑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你能说出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寻人刺杀秦王受书圯上老人辅佐高祖取胜说汉王忍韩信补充史实: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

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

卒二十岁,秦灭韩。

良年少,未宦事韩。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

东见仓海君。

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学目的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理解作者“忍小愤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王”“惊”“怒”等词在文中的活用情况和“见”“所以”的用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升华深化的说理思路。

主要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高祖本纪》一文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其中的子房就是今天所学文章题目中的留侯,也就是张良。

汉高祖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把他和韩信、萧何并称为三杰(三驾马车)。

张良为什么能赢得如此高的赞誉,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点让高祖欣赏不已呢?宋代文豪苏东坡又是如何评价留侯张良的?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名文《留侯论》(也可以从“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一成语当时的新意而引入课文的学习)二、学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1、卒(猝)cù然临之2、刀锯鼎镬huò3、虽有贲bēn育4、倨jù傲鲜xiǎn 腆tiǎn5、肉袒tǎn6、圯yí上老人三、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1、必有过人之节(节操)2、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3、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4、所以微见(现)其意者(表现)5、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6、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7、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8、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9、其君能下人(谦逊的对待)10、遂舍之(放弃,之,代词,攻打郑国)11、三年而不倦(厌倦)12、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由折辱而引申为削弱)(挫伤)13、非有平生之素(旧交情)14、油然而不怪者(坦然)15、状貌(形体、容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志向气度)四、词类活用梳理:1、臣妾于吴者(n—v做奴仆)2、油然而不(以之)怪者(意动,认为……怪)3、此固秦皇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使……受惊,使……发怒)五、古今异义1、人情有所不能忍(人之常情)2、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抱负)3、其身之可爱(可贵)4、其君能下人(谦逊地对待别人)5、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6、油然而不怪者(坦然)六、重点句翻译1、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

《留侯论》教案第一篇:《留侯论》教案《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教案【教学目标】一、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二、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三、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体会、自主学习、点拨引导、研讨探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看待张良的。

二、题解(一)释题(投影)张良宋?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

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

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

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二)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

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

“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

“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着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三、基础阅读(一)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1.卒(cù)然临之2.圯(yí)上老人3.刀锯鼎镬(huò)? ? ?4.贲(bēn)育5.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6.肉袒(tǎn)? ? ? ? ?7.彼其(jì)8.不称(chèn)其志气? ?(二)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

(三)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教师自由提问,适当补充。

1.重点词语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⑷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哪里)?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副词,实在)?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2.一词多义⑴过①超过,超越。

例:必有过人之节?②错。

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⑵见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

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介词,被。

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⑶其①代词,他,他的。

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例:彼其能有所忍?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

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非子房其谁全之??3.古今异义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4.词类活用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⑶臣妾于吴者(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

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均为使动用法。

惊:使……受惊。

怒:使……发怒。

)? ?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5.固定短语⑴所以“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①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例: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②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⑵以为①认为。

例:以为子房才有余/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②作为,用作。

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6.重点语句⑴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译:以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他的锋芒不可正面对抗,而且情势上也没有可利用的机会。

⑵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译: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向吴国投降,做吴国的奴仆,三年之久都没有一点倦怠。

⑶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译:与他没有平时早有的交情,突然在荒郊野外的乡间相遇。

⑷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译:司马迁揣测张良,认为他是魁梧高大的男子,但看到他的画像,才知道他的形貌却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并不相称。

7.小结: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

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的“真情”所在。

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

四、整体阅读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初步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旨。

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

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

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

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五、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课本【文言练习】四、五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一)指定学生个人朗诵课文,了解学生阅读情况。

(二)提问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检查课本练习完成的情况。

二、导语《留侯论》,集中论述了张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

但是,苏轼的立论,是建立在破除陈见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众多学者,大都认为张良得益于圯上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因而“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

所以,在文章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

三、比较阅读(一)课文中包含着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谈谈吗?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二)为了进一步了解苏轼文章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我们可以阅读一下《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记载,通过比较、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冢)。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云。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1.比较苏轼《留侯论》的见解与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的不同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司马迁的看法苏东坡的意见圯上老人是谁?鬼物,谷城山下的黄石;预见张良“后十年兴”。

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圯上老人的意图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且其意不在书。

”“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张良成功的原因有兵书因“能忍”张良的状貌与志气貌柔不称其志气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2.圯上老人对张良的启发,司马迁和苏轼强调的有哪些不同?明确:司马迁《史记》着重在圯上老人赐给张良一本“读此,则为王者师”的《太公兵法》。

苏轼认为“其意不在书”,其意在于:圯上老人看到张良“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深为痛惜,所以他“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张良深刻体会“忍”字的重要性。

授书只不过是形式,《太公兵法》要在志远才高的豪杰之士的手中,才能发挥效力。

3.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