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王”“惊”“怒”等词的活用情况。
2.掌握“见”“所以”的用法。
3.掌握“挟持”“所以”“可爱”“志气”等古今异义词。
4.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理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课文思路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史论,是进献给皇帝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
的评论,论述在斗争中应采取“忍”的态度,善于运用策略,等待时机,以实现大的计谋。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忍字。
引出忍——正反对比,“忍”与“勇”的关系。
第2——4段,写留侯的“忍”,或者说圯上老人教“忍”。
2段留侯受书圯上老人,古事翻出新意。
①“圯上老人”是“秦之世”的“隐君子”,是对贤。
②圯上受书是“圣贤相与警诫”。
③其意不在书。
3段:圯上老人要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张良在博浪沙逞匹夫之刚,不明智的做法,因为不能忍。
4段:留侯能忍。
史实相证:
第5段写留侯用忍。
“忍”是手段,目的是实现“大谋”。
项羽“轻其用锋”
刘邦“养其全锋”
史实:
第六段:析史迁之疑,驳世俗之见。
用子房相貌如妇人女子,反对子房能忍的胸怀和非凡的大丈夫气概。
二、观点探究
“忍小忿而就大谋”
正确性:
片面性:刘邦,项羽的成败归于“忍”与“不忍”,“忍”是留侯品德节
操的主要特点,而这特点也是黄石老人一次指点而成。
三、作者的独到见解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士有隐君子者出而伐之。
圯上老人(黄石公)非“鬼怪”,是人,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
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司马
迁及其后众多学者大多认为是张良在读了黄石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后
才能“运筹帷幄”,佐高祖以平定天下;苏轼否定了这种看法,认为黄石公的目的是使张良能忍。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之教也。
一般认为张良主要是为刘邦出谋划策,辅助刘邦夺取天下。
四、衬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衬托,烘云托月
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加鲜明。
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的特征更
加突出。一般衬托的一方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
衬托一般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等事物从正面衬托,是正衬;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
课文中衬托手法的运用:
第三段写荆轲,聂政是反衬,写张良当初的鲁莽不忍。
第四段郑伯肉袒和勾践卧薪尝胆,正衬“子房之能忍”。
第四段秦皇、项籍,反衬张良能忍
第五段高祖,正衬张良能忍
第六段身材相貌和妇人一般,反衬张良能忍的胸怀
布置作业: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