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而这篇序则是通过后唐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故事来来达成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文章作为一篇史论,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以此来讽谏北宋统治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学情分析:
本文短小精悍,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高三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文言文基础,也有一定的利用工具书和相关资料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但出于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考虑,需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进行检测和巩固。同时对于这类论述结构相对简单完整的议论文,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但在对文章写作目的等深层次的内容理解可能还需要强化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通过查阅资料、工具书,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等信息的能力;学习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利用工具书、学案等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文体、背景等相关常识。通过学生的自学和小组讨论等形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列举苏轼的《留侯论》、苏洵的《六国论》,古文运动倡导“文以明道”,唐宋八大家的史论往往从史实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以犀利的论辩、澎湃的激情让读者为之折服。
二、解题: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言。
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祸乱不息,最终亡国。《伶官传》是一篇合传,记载了当时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的故事。
三、相关常识: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
2、序,古代一般又“书序”和“赠序”。“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可以在文的前面,也可以附后,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也可以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者对其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和阐发。
四、讨论与交流:
1、朗读课文,正音。
2、自读课文,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圈划出认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将自己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标记出来。
3、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翻译,探讨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4、汇总学生经过讨论仍然有疑义的问题,教师引导释疑。
5、反复诵读课文,通过朗读带动学生对文意的进一步理解。
五、作业布置:
1、归纳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完成《凤凰》课堂导学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文言常识;梳理并学习文章的论述结构和论证方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其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
二、复习巩固:
1、解释句中加点字: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
2、找出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负而前驱
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数十伶人困之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3、指出文言句式:
此三者,吾遗恨也。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讨论与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明确(1):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现代汉语陈述这句话,作者对“天命”和“人事”两者对“盛衰”的影响是什么态度?)明确(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主要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故事)“得、失”与“盛衰”一一对应,可见作者议论的严谨性。
2、作者的论证过程,也就是对庄宗故事的讲述,主要集中在文章的2、3小节。朗读这两个小节,然后根据给出的相关时间,整理出作者提及的几个事件。
908年,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这几件事正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几个关键节点,从这张简单的履历表来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明确:时间上的对比:所用时间的长短能说明什么吗?
精神状态的对比:朗读相关语句,感受庄宗精神状态的不同
表现的对比:失天下的表现补充(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庄宗宠幸伶人以致灭国的故事已经在传中有详细的叙述,此处无须再重复,而晋王赐三矢的故事是所谓“世言”也就是传说,正史中并未记录,但这个传说在当时流传甚广,作者在这里作出补充说明,也展现一个著史者的客观和严谨。
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通过庄宗前后不同的表现及其导致的不同结果来展示庄宗的“人事”对于后唐“盛衰”的重要影响。
4、作者对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原因是怎样表述的?
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在明确表达观点之前,为什么要连用两个问句?
明确:既使得行文出现波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再一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6、行文到第三小节已得出结论,论证似乎可以结束了,那么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为什么?
齐读第四小节:“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