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大学语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讲《登楼》》拓展实践: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篇9)【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1、生字识记:雾霭(ǎì)缄(jiān)默狩(shòu)猎凋(diāo)零2、词语识记:目空一切弥漫滑翔迁徙筹码3、预习效果反馈: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大学语文优质教案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大学语文优质教案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大学语文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语文》教材第二章“诗词鉴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诗经》选读、《离骚》选读、唐诗宋词赏析等,着重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及其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诗经》、《离骚》、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的优美画面,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赏析《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探讨屈原的爱国情怀。

(3)解读唐诗宋词的意境、格律、用典等,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艺术特色,分享各自的心得。

(2)例题讲解:以一首《静夜思》为例,分析其意境和艺术手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诗词,并进行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2. 内容:(1)诗词鉴赏方法(2)《诗经》艺术特色(3)《离骚》浪漫主义风格(4)唐诗宋词意境、格律、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词,阐述其艺术特色。

(2)以“月夜”为题,仿写一首古体诗。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意境高远,对仗工整。

(2)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2.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大学语文概述教学重点:了解大学语文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

2. 第二章:文学作品欣赏教学重点: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手法和艺术特色。

3. 第三章:实用文书写作教学重点:掌握实用文书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第四章:中国文化常识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5. 第五章:审美与鉴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书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和审美实践,提高实际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引入相关文学、艺术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5. 实践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活动。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六、第六章:古代诗词鉴赏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 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 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大学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语文》教材第三章“诗词鉴赏”部分,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背诵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词吟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a. 介绍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b. 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创作背景。

3. 诗词鉴赏:a. 学生朗读诗词,体会其节奏和韵律。

b. 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c. 讲解诗词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一句名句,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b.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 答案:a. 背诵部分: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杜牧的其他诗词作品。

b.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古典诗词吟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讲解与应用。

3.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文章写作。

一、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1. 抓住关键词: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这些关键词揭示了诗词的意象。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头表达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设置1.经典文学欣赏与解读2.文言文选读与写作3.现代文学与阅读4.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5.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古籍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现代写作和文学欣赏能力。

3.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如何向学生传授古代文化和古籍的知识。

•如何提升学生的现代写作和文学欣赏能力。

1.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语文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开展讨论课和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组织语文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1.经常性的日常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2.定期的考试和测验,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

3.个人报告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4.课堂问答和讨论,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语文课本和教辅材料。

2.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

3.文学作品、文化资料和古籍文献。

六、教学进度安排课时教学内容讲授方式作业1经典文学欣赏讲授阅读理解2文言文选读与写作讲授写作练习3现代文学与阅读讲授阅读理解4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讲授阅读理解5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讲授写作练习6经典文学欣赏讨论阅读理解7文言文选读与写作课堂活动写作练习8现代文学与阅读论述阅读理解9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理解10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讨论写作练习结语通过以上教学安排,我们旨在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第一章先秦文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

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

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

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

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雅分“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共40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耸(sng )立迂(yū)回啜(chu)泣瘦骨嶙(ln)峋( xn ) 头晕目眩(xun ) 小心翼翼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 --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 (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一、品书香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大学语文教案3篇

大学语文教案3篇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篇:论语文的基础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语文的概念、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的作用,强化语文基础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提升语文素养。

4.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文,提升实用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1.语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语文基础教育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

3.语文素养的培养。

4.语文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演示等方式,介绍语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重点讲解语文基础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3.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文基础教育的实际运用,探讨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

4.练习——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
应用语文。

5.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强调语文作为基础
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

2.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应用效果。

3.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应用情况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语文,探讨语文基础教
育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此外,本节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大学语文全本教案

大学语文全本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大学语文》全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的基本情况。

2.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全本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2. 作品的作者及其生平、思想、艺术特色。

3. 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艺术表现。

2. 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全本及其重要性。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二、课文讲解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 课文:《诗经》、《楚辞》等- 重点: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 难点: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2. 第二单元:唐宋文学- 课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重点:了解唐宋文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

3. 第三单元:明清文学- 课文:《红楼梦》、《西游记》等- 重点:了解明清文学的特点,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4. 第四单元:现代文学- 课文:《呐喊》、《彷徨》等- 重点: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 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

三、课堂讨论1. 针对每篇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作品进行解读。

四、课后作业1. 阅读指定作品,撰写读书笔记。

2. 对作品进行鉴赏,撰写赏析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发言积极、观点独到。

2. 作业完成情况:按时提交作业,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3.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阅读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第一节课教案

大学语文第一节课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4.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课程概述。

2. 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文学作品选段。

3. 课堂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自己,并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程概述1. 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

2. 强调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3. 分析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哲学、历史、艺术等。

三、文学作品阅读方法与技巧1. 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类型,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2. 讲解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如理解主题、分析人物、把握情节等。

3. 通过具体作品选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阅读能力。

四、文学素养的培养1. 介绍文学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文学素养的培养途径,如阅读经典、欣赏名篇、参加文学活动等。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社团、阅读会等,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堂讨论1. 提出讨论话题,如“你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你有什么帮助?”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文学作品,并撰写读书笔记。

2.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阅读会,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七、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程概述、阅读方法与技巧、文学素养培养、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1.1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定义和分类。

(2)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古代诗歌的欣赏和分析。

1.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美感。

1.4 教学准备:(1)教材:《大学语文》。

(2)参考资料:相关古代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1.5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

(4)欣赏:分析古代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2.1 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掌握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欣赏现代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2.2 教学内容:(1)现代诗歌的定义和分类。

(2)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现代诗歌的欣赏和分析。

2.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现代诗歌的美感。

2.4 教学准备:(1)教材:《大学语文》。

(2)参考资料:相关现代诗歌的解析和评论。

2.5 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讲解:讲解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现代诗歌。

(4)欣赏:分析现代诗歌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3.1 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欣赏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1)散文的定义和分类。

(2)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散文的欣赏和分析。

3.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大学语文》详细教案

《大学语文》详细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

2. 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吗?为什么?2. 引导学生谈谈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1. 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三、课堂讨论1. 提问:这篇作品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特色等。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二、课堂讨论1. 提问:如何将所学到的品质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课堂写作1. 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文学作品”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

2. 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堂写作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是否到位。

大学语文详细教案

大学语文详细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古典文学鉴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红楼梦》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红楼梦》原著、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红楼梦》第一章至第五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红楼梦》第一章至第五章,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 分析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感情纠葛。

3. 讨论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命运的关系。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提出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红楼梦》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文学鉴赏1. 分析《红楼梦》的文学特色,如语言、结构、人物塑造等。

2. 学习古典文学鉴赏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分析人物心理、理解作品主题等。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红楼梦》中的片段进行鉴赏,并分享鉴赏心得。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如何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文学素养。

2. 分析《红楼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典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红楼梦》第六章至第十章,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和文学鉴赏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第一章:古代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分类。

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和特点。

3.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和欣赏感悟。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语文》2. 课件:古代文学作品图片、音频、视频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3. 期末考试: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现代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现代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

3. 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背景。

二、教学内容1. 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现代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

3.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背景。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和欣赏感悟。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语文》2. 课件:现代文学作品图片、音频、视频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的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3. 期末考试:学生对现代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外国文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外国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

3. 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意义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1. 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外国文学作品的题材和风格。

3. 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欣赏技巧。

大学语文_教案

大学语文_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大学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2. 古代诗歌鉴赏3. 现代散文阅读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2.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 现代散文的阅读技巧教学难点:1. 古代诗歌的意境理解2. 现代散文的审美体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高中语文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

2. 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和重要性。

二、中国古代文学概述1.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文学特点。

2.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

三、古代诗歌鉴赏1. 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以一首古代诗歌为例,讲解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2. 分组汇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散文的特点。

二、现代散文阅读1. 介绍现代散文的基本特点,如自由、真实、个性化等。

2. 以一篇现代散文为例,讲解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现代散文。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篇现代散文,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

2. 分组汇报,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2. 拓展课外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课后阅读。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练习等表现。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第一章)教案一、课题《论语》四则二、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理解“礼”和“仁”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重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重点章句,积累名言、成语三、教学内容要点孔子“仁”和“礼”的核心思想四、重点、难点1.理解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对孔子的学说有自己的认识。

2.能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对孔子学说有辩证的看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原文翻译方面以自学为主,教师点拨。

2.课文意思理解方面以实例引导理解为主,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3.理解孔子核心思想方面以辩论为主,通过辩论理解孔子提倡的“礼“、“仁”在政治方面的作用。

六、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七、课堂教学(一)复习提问提问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

1.谈谈你所了解的孔子和《论语》2.试着背一背你所记得的《论语》。

(二)讲授新课(含其间的讨论、练习、实作、问答等)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怎么理解?学生可简要说说自己的想法。

2.请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可讨论。

翻译:(1).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这就是仁。

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它的详情。

”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违反礼法的话不要听、违反礼法的话不要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做。

”【评析】对本章,大家往往只注意“克己复礼为仁”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却忽视了孔子最重要的要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大学语文教案全套

大学语文教案全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红楼梦》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红楼梦》的作者、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红楼梦》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1. 对《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理解。

2. 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红楼梦》原著、相关研究资料、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红楼梦》原著、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背景和主题。

2. 提问:你对《红楼梦》有什么了解?请简要谈谈。

二、课文讲解1. 作者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清朝著名小说家。

2. 背景: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

3. 主题: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中心,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落。

4. 艺术特色:介绍小说的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5.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如贾宝玉的叛逆、林黛玉的才情、薛宝钗的贤良等。

6. 情节结构:讲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贾府的兴衰等。

三、课堂讨论1. 提问:你对小说中的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为什么?2. 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复杂,请举例说明。

3. 讨论:小说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四、写作练习1. 主题:以《红楼梦》中的人物或情节为素材,写一篇短文。

2. 要求:字数不限,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学习《红楼梦》,你有什么收获?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原著,完成写作练习。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和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诗歌的意象创造和情感表达诗歌的节奏和韵律1.3 教学方法讲授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经典诗歌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诗歌鉴赏练习的完成质量第二章:散文阅读2.1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分析和理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2.2 教学内容散文的定义和分类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散文的主题和结构分析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2.3 教学方法讲授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经典散文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散文阅读实践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散文阅读练习的完成质量第三章:小说欣赏3.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分析和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掌握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3.2 教学内容小说的定义和分类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经典小说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小说欣赏实践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小说欣赏练习的完成质量第四章:戏剧鉴赏4.1 教学目标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分析和理解戏剧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4.2 教学内容戏剧的定义和分类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戏剧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戏剧的表演和舞台设计4.3 教学方法讲授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经典戏剧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戏剧鉴赏实践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戏剧鉴赏练习的完成质量第五章:语文综合实践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5.2 教学内容语文综合实践的活动形式和主题选择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语文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5.3 教学方法讲授语文综合实践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经典语文综合实践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语文综合实践的完成质量第六章:古文翻译与解读6.1 教学目标掌握古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学会古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翻译和解读古文文献6.2 教学内容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语法结构古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经典古文文献的翻译和解读6.3 教学方法讲授古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经典古文文献的翻译实例学生练习翻译和解读古文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古文翻译练习的完成质量第七章:现代文写作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学会运用现代文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7.2 教学内容现代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格式不同文体(如议论文、说明文、叙述文)的写作特点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创意表达7.3 教学方法讲授现代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格式分析优秀现代文作品的写作特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和创意表达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学生写作练习的完成质量第八章: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8.1 教学目标了解语文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掌握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作者学会运用语文知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8.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作者传统文化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的特点语文知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8.3 教学方法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和作者分析传统文化作品的语文知识运用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和鉴赏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传统文化作品阅读和鉴赏的完成质量第九章:语文思维与批判性阅读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和评价文本的观点和态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批判性阅读能力9.2 教学内容语文思维与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文本的观点和态度的评价技巧经典批判性阅读实例和练习9.3 教学方法讲授语文思维与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经典批判性阅读的实例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练习和讨论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批判性阅读练习的完成质量第十章:期末总复习10.1 教学目标巩固和复习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应对考试的能力检查学生对大学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总结期末考试的题型和解题技巧经典考试题目的分析和解答10.3 教学方法复习和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期末考试的模拟练习和解答分析经典考试题目的解答方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参与度期末考试模拟练习的完成质量重点解析本文档详细编写了一个《大学语文》教案,包含十个章节。

大学语文第一课教案

大学语文第一课教案

课程目标:1. 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2. 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阅读技巧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

2.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语文课程有什么期待?3. 教师总结:大学语文课程旨在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讲授新课1. 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基本内容:文学作品鉴赏、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 目标: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讲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鉴赏文学作品要从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3. 讲解阅读技巧和阅读兴趣的培养:- 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 做好读书笔记,提高阅读效率。

- 多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乐趣。

三、课堂练习1. 教师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鉴赏心得。

3. 教师点评,总结作品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布置作业1.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做好读书笔记。

2. 撰写一篇关于文学作品鉴赏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第一章:诗歌欣赏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和特点诗歌的语言和形象诗歌的情感表达诗歌的欣赏方法1.3 教学步骤引入诗歌的概念和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探讨诗歌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1.4 教学活动诗歌欣赏讨论诗歌朗读和解读诗歌创作练习1.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第二章:散文阅读2.1 教学目标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分析和欣赏散文的语言和形象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兴趣2.2 教学内容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散文的语言和形象散文的情感表达散文的欣赏方法2.3 教学步骤引入散文的概念和特点分析散文的语言和形象探讨散文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散文欣赏2.4 教学活动散文欣赏讨论散文朗读和解读散文创作练习2.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第三章:小说欣赏3.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分析和欣赏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培养阅读和欣赏小说的兴趣3.2 教学内容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的情节结构小说的人物塑造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的欣赏方法3.3 教学步骤引入小说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小说的人物塑造引导学生进行小说欣赏3.4 教学活动小说欣赏讨论小说朗读和解读小说创作练习3.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小说创作的质量第四章:戏剧欣赏4.1 教学目标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分析和欣赏戏剧的情节、人物和对话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的兴趣4.2 教学内容戏剧的定义和特点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的人物塑造戏剧的对话艺术戏剧的欣赏方法4.3 教学步骤引入戏剧的概念和特点分析戏剧的情节结构探讨戏剧的人物塑造引导学生进行戏剧欣赏4.4 教学活动戏剧欣赏讨论戏剧朗读和解读戏剧创作练习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戏剧创作的质量第五章:文言文阅读5.1 教学目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培养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定义和特点文言文的语言和语法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方法文言文的欣赏方法5.3 教学步骤引入文言文的概念和特点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和语法指导学生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欣赏5.4 教学活动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练习文言文讨论和解读文言文创作练习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质量第六章:现代文学作品分析6.1 教学目标掌握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特点学会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培养对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6.2 教学内容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6.3 教学步骤介绍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批评方法深入解读现代文学作品6.4 教学活动现代文学作品讨论现代文学作品朗读和解读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练习6.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文学作品的批评质量第七章:古代文学作品鉴赏7.1 教学目标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意象和风格培养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7.2 教学内容古代文学作品的定义和特点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创造与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分析7.3 教学步骤引入古代文学作品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创造与运用引导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7.4 教学活动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讨论古代文学作品朗读和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模仿创作练习7.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第八章:外国文学作品探讨8.1 教学目标理解外国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和主题思想培养对外国文学的跨文化欣赏能力8.2 教学内容外国文学作品的定义和特点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形式特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批评方法8.3 教学步骤引入外国文学作品的定义和特点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形式特点引导学生运用翻译和批评方法阅读外国文学作品8.4 教学活动外国文学作品探讨讨论外国文学作品朗读和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批评练习8.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第九章:比较文学研究9.1 教学目标理解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培养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9.2 教学内容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研究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步骤介绍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特点教授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9.4 教学活动比较文学研究讨论比较文学案例分析比较文学研究练习9.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比较文学研究的质量第十章:文学批评与写作10.1 教学目标理解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10.2 教学内容文学批评的定义和特点文学批评的写作步骤和方法文学批评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步骤介绍文学批评的定义和特点教授文学批评的写作步骤和方法10.4 教学活动文学批评写作讨论文学批评写作工作坊10.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文学批评文章的质量第十一章:现代诗歌创作11.1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创作现代诗歌的基本技巧培养创作现代诗歌的兴趣和能力11.2 教学内容现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现代诗歌的鉴赏和批评11.3 教学步骤介绍现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教授现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和鉴赏11.4 教学活动现代诗歌创作讨论现代诗歌朗读和解读现代诗歌创作练习11.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现代诗歌创作的质量第十二章:现代散文写作12.1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写作现代散文的基本技巧培养写作现代散文的兴趣和能力12.2 教学内容现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现代散文的鉴赏和批评12.3 教学步骤介绍现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教授现代散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散文的写作和鉴赏12.4 教学活动现代散文写作讨论现代散文朗读和解读现代散文写作练习12.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现代散文写作的质量第十三章:现代小说创作13.1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创作现代小说的基本技巧培养创作现代小说的兴趣和能力13.2 教学内容现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现代小说的鉴赏和批评13.3 教学步骤介绍现代小说的定义和特点教授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现代小说的创作和鉴赏13.4 教学活动现代小说创作讨论现代小说朗读和解读现代小说创作练习13.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现代小说创作的质量第十四章:现代戏剧创作14.1 教学目标理解现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创作现代戏剧的基本技巧培养创作现代戏剧的兴趣和能力14.2 教学内容现代戏剧的定义和特点现代戏剧的创作技巧现代戏剧的鉴赏和批评14.3 教学步骤介绍现代戏剧的定义和特点教授现代戏剧的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戏剧的创作和鉴赏14.4 教学活动现代戏剧创作讨论现代戏剧朗读和解读现代戏剧创作练习14.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解读的情况学生现代戏剧创作的质量第十五章:文学综合实践15.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文学知识和技巧培养文学作品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文学鉴赏和创作的综合素养15.2 教学内容文学综合实践的项目和目标文学综合实践的步骤和方法文学综合实践的评估和反思15.3 教学步骤介绍文学综合实践的项目和目标教授文学综合实践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综合实践并进行评估和反思15.4 教学活动文学综合实践讨论文学综合实践项目实施文学综合实践成果展示和评价15.5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讨论和实施的情况学生文学综合实践成果的质量学生对文学综合实践的评估和反思深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的定义、特点和欣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教学内容:(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

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

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

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玁狁之故”,即玁狁的侵扰;“王事靡盬”,即远征守边的战事一直没有结束。

四、五两章写行军打仗,着重描述两种情景:一是写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的精良,其中渗透有保卫家国的自豪感,也有对贵族与士卒严重不平等的怨愤。

二是写战争的频仍和紧张,将前三章的战争艰苦性具体化,把战争的紧张激烈氛围渲染得很充分。

最后一章写戍边士卒归来途中的情景和心境。

前四句是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写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疲惫状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写感时伤事、心中有难以诉说的悲哀。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采薇》前三章均用“采薇”起兴,按薇菜萌芽、生长、成熟的过程,分别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引领各章,使三章连贯推进,并与后文联系,从两个方面来启发乡思:一是从“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联想到“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表明时间的推移,体现离开家乡之长久,寄托着越积越深的思乡念人之情;二是由“采薇采薇”起兴“曰归曰归”,通过两者之间若即若离、似有若无的关联,来暗示归心似箭,思情难耐。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情景交融,而且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一是通过景物描写告诉人们,他是春天出发,冬天归来的;二是以“杨柳依依”隐喻他为保家卫国而出征,感到兴奋、喜悦,以“雨雪霏霏”隐喻他历经战争灾难归来时,内心痛苦、哀伤;三是离家出征时高兴,战后回家时悲痛,这是反常心理,而诗意也正蕴含在这反常之中;当你为这反常心理找到合理的原因和解释时,诗的中心旨意也就显现出来。

四是“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感觉情调的强烈对比,显示他去时和来时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造成这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第五课《留侯论》(1)熟读文章,正确翻译全文。

(2)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明作者在论证时是如何曲尽文笔变化之妙的。

(3)分析苏轼史论文的艺术风格。

(4)能对文章的中心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忍不能忍”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功?教学内容:(2)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明作者在论证时是如何曲尽文笔变化之妙的。

本文围绕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一中心,对留侯张良展开论说。

文章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贯穿全篇,可谓一以贯之,滴水不漏。

对于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之事,作者却另辟他说,指出圯上老人受书其意却不在书。

转承开合,使文章另辟洞天,妙趣横生。

文章还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以及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3)分析苏轼史论文的艺术风格。

1、苏轼读书“好观前世盛衰之迹”,并常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史论,不仅能广征史实,借古鉴今,并往往能十分成功地从史料中掀翻旧案,提出新见。

2、苏轼史具有平易流畅,豪放自如的风格。

3、作者脱俗的见解、渊博的历史知识、开阔的思路,常使文章晓畅易懂,婉转自然;谈古论今,腾挪变化,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故有论者言:“苏文如潮。

”第六课《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识记陈寅恪的基本知识;(2)识记王国维的基本知识;(3)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4)掌握铭文写作的三大特征;(5)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详细内容:(4)掌握铭文写作的三大特征;答:刘勰《文心雕龙·箴铭》概况铭的三大特征是:铭的功能在于警戒褒赞;铭的选材要仔细斟酌,具有典型性;铭的文辞要简洁有力,意韵深厚。

(5)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本铭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集中阐释了王国维自沉的深刻意义,昭示于世,破除世俗的庸鄙猜测;第二,集中赞扬了王国维崇高的学术品格,并概况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第三,预言了王国维的学术品格可以与日月星辰一同达到永恒。

第七课《短歌行》(1)识记作者曹操的基本知识(2)正确翻译字词句。

(3)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概括“建安风骨”的内涵。

(5)熟读或背诵本诗。

教学内容:(1)识记作者曹操的基本知识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正确翻译字词句。

短歌行(其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也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

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

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9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通“辍”,停止,拾取。

10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小路。

11枉用相存:屈驾来访。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

存,问候,思念。

12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䜩”)。

13三匝(zā):三周。

匝,周,圈。

14海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

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

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讌”同“宴”)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理解诗歌的体裁及其主题思想。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

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