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大学语文教案模板(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大学语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第一讲《登楼》》拓展实践: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大学语文教案模板(篇9)【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1、生字识记:雾霭(ǎì)缄(jiān)默狩(shòu)猎凋(diāo)零2、词语识记:目空一切弥漫滑翔迁徙筹码3、预习效果反馈: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大学语文优质教案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大学语文优质教案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大学语文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语文》教材第二章“诗词鉴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诗经》选读、《离骚》选读、唐诗宋词赏析等,着重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及其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诗经》、《离骚》、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诗词的优美画面,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经》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赏析《离骚》的浪漫主义风格,探讨屈原的爱国情怀。

(3)解读唐诗宋词的意境、格律、用典等,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艺术特色,分享各自的心得。

(2)例题讲解:以一首《静夜思》为例,分析其意境和艺术手法。

(3)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诗词,并进行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大学语文》优质教案2. 内容:(1)诗词鉴赏方法(2)《诗经》艺术特色(3)《离骚》浪漫主义风格(4)唐诗宋词意境、格律、用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词,阐述其艺术特色。

(2)以“月夜”为题,仿写一首古体诗。

2. 答案:(1)例:《登鹳雀楼》艺术特色:情景交融,意境高远,对仗工整。

(2)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素养。

2. 通过学习大学语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大学语文概述教学重点:了解大学语文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区别。

2. 第二章:文学作品欣赏教学重点: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手法和艺术特色。

3. 第三章:实用文书写作教学重点:掌握实用文书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第四章:中国文化常识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文化常识。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

5. 第五章:审美与鉴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书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和审美实践,提高实际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4.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大学语文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课件,辅助教学。

3. 视频:引入相关文学、艺术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5. 实践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活动。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课件六、第六章:古代诗词鉴赏教学重点: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实践活动。

大学语文 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 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大学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语文》教材第三章“诗词鉴赏”部分,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背诵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词吟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a. 介绍杜牧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b. 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创作背景。

3. 诗词鉴赏:a. 学生朗读诗词,体会其节奏和韵律。

b. 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c. 讲解诗词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一句名句,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句诗句,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b.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意境,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2. 答案:a. 背诵部分: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杜牧的其他诗词作品。

b. 课后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古典诗词吟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

2. 修辞手法的讲解与应用。

3. 作业设计中的鉴赏文章写作。

一、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1. 抓住关键词: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这些关键词揭示了诗词的意象。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头表达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程设置1.经典文学欣赏与解读2.文言文选读与写作3.现代文学与阅读4.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5.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于经典文学的欣赏和解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古籍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现代写作和文学欣赏能力。

3.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如何向学生传授古代文化和古籍的知识。

•如何提升学生的现代写作和文学欣赏能力。

1.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语文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开展讨论课和研讨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组织语文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1.经常性的日常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2.定期的考试和测验,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

3.个人报告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4.课堂问答和讨论,考察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语文课本和教辅材料。

2.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

3.文学作品、文化资料和古籍文献。

六、教学进度安排课时教学内容讲授方式作业1经典文学欣赏讲授阅读理解2文言文选读与写作讲授写作练习3现代文学与阅读讲授阅读理解4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讲授阅读理解5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讲授写作练习6经典文学欣赏讨论阅读理解7文言文选读与写作课堂活动写作练习8现代文学与阅读论述阅读理解9古代文化与古籍阅读小组合作阅读理解10现代写作与文学欣赏讨论写作练习结语通过以上教学安排,我们旨在引导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第一章先秦文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

按照通常的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

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

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

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古代歌谣主要保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诗经》原来叫《诗》,编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中创作和流传的民歌和文人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在当时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

它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有160篇;雅分“小雅”、“大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分周颂、商颂和鲁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音乐,共40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耸(sng )立迂(yū)回啜(chu)泣瘦骨嶙(ln)峋( xn ) 头晕目眩(xun ) 小心翼翼2.复述故事情节。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 --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 (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第二课时一、品书香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大学语文教案3篇

大学语文教案3篇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篇:论语文的基础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语文的概念、特点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2.使学生了解语文基础的作用,强化语文基础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提升语文素养。

4.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文,提升实用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1.语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语文基础教育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

3.语文素养的培养。

4.语文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的认识和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演示等方式,介绍语文的概念、特点和作用;重点讲解语文基础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以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3.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文基础教育的实际运用,探讨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

4.练习——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
应用语文。

5.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强调语文作为基础
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
1.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情况。

2.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实际应用效果。

3.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应用情况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语文,探讨语文基础教
育的意义及其实际运用,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此外,本节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教学内容:(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

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

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

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玁狁之故”,即玁狁的侵扰;“王事靡盬”,即远征守边的战事一直没有结束。

四、五两章写行军打仗,着重描述两种情景:一是写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的精良,其中渗透有保卫家国的自豪感,也有对贵族与士卒严重不平等的怨愤。

二是写战争的频仍和紧张,将前三章的战争艰苦性具体化,把战争的紧张激烈氛围渲染得很充分。

最后一章写戍边士卒归来途中的情景和心境。

前四句是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写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疲惫状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两句,写感时伤事、心中有难以诉说的悲哀。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采薇》前三章均用“采薇”起兴,按薇菜萌芽、生长、成熟的过程,分别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引领各章,使三章连贯推进,并与后文联系,从两个方面来启发乡思:一是从“作止”到“柔止”再到“刚止”,联想到“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表明时间的推移,体现离开家乡之长久,寄托着越积越深的思乡念人之情;二是由“采薇采薇”起兴“曰归曰归”,通过两者之间若即若离、似有若无的关联,来暗示归心似箭,思情难耐。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情景交融,而且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一是通过景物描写告诉人们,他是春天出发,冬天归来的;二是以“杨柳依依”隐喻他为保家卫国而出征,感到兴奋、喜悦,以“雨雪霏霏”隐喻他历经战争灾难归来时,内心痛苦、哀伤;三是离家出征时高兴,战后回家时悲痛,这是反常心理,而诗意也正蕴含在这反常之中;当你为这反常心理找到合理的原因和解释时,诗的中心旨意也就显现出来。

四是“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感觉情调的强烈对比,显示他去时和来时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造成这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第五课《留侯论》(1)熟读文章,正确翻译全文。

(2)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明作者在论证时是如何曲尽文笔变化之妙的。

(3)分析苏轼史论文的艺术风格。

(4)能对文章的中心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忍不能忍”是否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功?教学内容:(2)概括本文的论点,并说明作者在论证时是如何曲尽文笔变化之妙的。

本文围绕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一中心,对留侯张良展开论说。

文章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贯穿全篇,可谓一以贯之,滴水不漏。

对于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之事,作者却另辟他说,指出圯上老人受书其意却不在书。

转承开合,使文章另辟洞天,妙趣横生。

文章还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以及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3)分析苏轼史论文的艺术风格。

1、苏轼读书“好观前世盛衰之迹”,并常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史论,不仅能广征史实,借古鉴今,并往往能十分成功地从史料中掀翻旧案,提出新见。

2、苏轼史具有平易流畅,豪放自如的风格。

3、作者脱俗的见解、渊博的历史知识、开阔的思路,常使文章晓畅易懂,婉转自然;谈古论今,腾挪变化,具有相当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故有论者言:“苏文如潮。

”第六课《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1)识记陈寅恪的基本知识;(2)识记王国维的基本知识;(3)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4)掌握铭文写作的三大特征;(5)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详细内容:(4)掌握铭文写作的三大特征;答:刘勰《文心雕龙·箴铭》概况铭的三大特征是:铭的功能在于警戒褒赞;铭的选材要仔细斟酌,具有典型性;铭的文辞要简洁有力,意韵深厚。

(5)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本铭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集中阐释了王国维自沉的深刻意义,昭示于世,破除世俗的庸鄙猜测;第二,集中赞扬了王国维崇高的学术品格,并概况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第三,预言了王国维的学术品格可以与日月星辰一同达到永恒。

第七课《短歌行》(1)识记作者曹操的基本知识(2)正确翻译字词句。

(3)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概括“建安风骨”的内涵。

(5)熟读或背诵本诗。

教学内容:(1)识记作者曹操的基本知识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2)正确翻译字词句。

短歌行(其一)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

当,也是对着的意思。

2几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

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4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

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

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5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7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8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叫的声音。

鼓:弹。

苹:艾蒿。

9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通“辍”,停止,拾取。

10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小路。

11枉用相存:屈驾来访。

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

存,问候,思念。

12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为“䜩”)。

13三匝(zā):三周。

匝,周,圈。

14海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

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

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讌”同“宴”)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理解诗歌的体裁及其主题思想。

《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

曹操《短歌行》共二首,其中第一首非常著名。

此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