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南充市2016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第Ⅰ卷
一、
1.【答案】C
【解析】A.木讷(nè),纤(xiān)细;B.绮(qǐ)丽;D.脐(qí)带,口头禅(chán)。
【考点】识记字音
2.【答案】B
【解析】A.重蹈复辙——重蹈覆辙;C.周道如底——周道如砥;D.悬虚——玄虚,源搏——渊博。
【考点】识记字形
3.【答案】C
【解析】C.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此处使用不当。
A.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B.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
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D.廓然无累:指心胸开阔,心境单纯,不受外界的干扰。
【考点】成语
4.【答案】B
【解析】A.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删去。
C.句式杂糅。
可删去“得主”。
D.介同乱用导致成分残缺,把“随着”去掉。
【考点】辨析病句
5.【答案】D
【解析】《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莫泊桑。
【考点】识记文化、文学常识
6.【答案】D
【解析】《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7.【答案】A
【解析】③和⑤是哲学家对时间的不同观点,③中哲学家认为时间并无“现在”,⑤中“又说”承接③。
①承接⑤是对“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看法。
④是对“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解释。
②是得出的结论。
8.【答案】B
【解析】结合第②段内容,可明确火箭回收的两大难点是火箭姿态控制问题和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
9.【答案】C
【解析】画线句没有使用引用的说明方法。
10.【答案】D
【解析】A.“目前运载火箭已经摆脱了‘一次性’用品的角色”错,文章第①段中“如果”一词,表明运载火箭摆脱一次性用品的角色是假设情况。
B.科学家们选择海上平台回收火箭的原因不是为了“表明人类敢于挑战困难的伟大精神”,而是为了让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更短,消耗燃料更少。
C.“时间顺序”错,应为逻辑顺序。
第Ⅱ卷
二、
11.【答案】(1)老骥伏枥
(2)不求闻达于诸侯
(3)浊酒一杯家万里
(4)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5)零落成泥碾作尘
化作春泥更护花
(6)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12.【答案】(1)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交代季节特征,渲染凄婉氛围,暗示作者美好的生活已经过去,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意思对即可)【解析】(1)“日晚倦梳头”通过日色已高,而主人公犹“倦”于梳头,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
“欲语泪先流”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2)“风住”联系下文“春尚好”表明此处的风是春风,“花已尽”既表明季节是晚春,又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为全词奠定了悲苦的感情基调。
【考点】(1)鉴赏诗歌内容
(2)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13.【答案】(1)示例:纪信,汉朝将军,随刘邦抗暴秦,伐西楚,屡建功勋,成忠义化身。
(介绍人物的地位、事迹等均可)
(2)示例:丝绸——悠悠丝传情,缕缕绸生辉。
(突出对象特点、功用等即可)
【解析】(1)平时要准确识记历史人物及其所处时代,了解人物的成就及贡献、地位、事迹等。
(2)介绍地方名优特产的宣传标语要突出特产的特点及主要功用。
【考点】(1)识记作家、时代和代表作
(2)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生动
三、阅读理解
14.【答案】“被放逐的皇后”指步入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后,变得不乐观、不振作,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
(答出不乐观、不振作的表现也可。
意思对即可)
【解析】文章第⑪段把步入晚年的孤单的母亲比喻成“被流放的皇后”,是因为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都渐渐离她而去,她面对的世界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她变得不乐观、不振作。
【考点】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15.【答案】“霉味”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这里指母亲因父亲去世情绪低落,内心孤独而眼神茫然,毫无生机。
【解析】解题时要重点分析词语的比喻义和引申义。
结合文章可知,母亲在父亲去世后情绪低落,眼神变得茫然,不再阳光,毫无活力。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6.【答案】插叙。
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理解母亲的孤寂。
母女和谐相处做铺垫。
【解析】首先明确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第⑨段属插叙,插叙的内容是父亲生前与母亲在厨房聊天时母亲的状况,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现在的孤独,为下文“我”对母亲的理解做了铺垫。
【考点】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17.【答案】“我”放弃了对母亲所有的要求,考虑了她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就产生了。
作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让衰老的母亲找到幸福的感觉,从此不再孤独。
【解析】首先明确“理解”是对母亲放弃了所有要求之后得到的感悟,“愿”“安放”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即希望母亲从孤独中走出来,希望自己的理解能带给母亲幸福感,希望她能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18.【答案】略。
(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从文章中女儿的做法,我们可以从要多关注年老的父母,帮他们走出孤独的角度人手谈得到的启示。
从老年人的角度,可以谈要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自己过得充实、乐观。
【考点】结合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
19.【答案】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或: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
【解析】提炼论点的方法,注意文章引用故事或名言之后的分析类的语言。
在文章开头,第①段引用小说中两人打赌的故事。
第②段引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考点】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20.【答案】首先讲述故事,引出论点,并列举中外名人事例证明论点。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最后提出希望。
【解析】文章开头第①段引用了小说中两人打赌的故事,意在说明情感交流比金钱更重要,第②段对故事进行分析并提出文章中心论点。
③~⑤段引用中外名人事例论证与人交流的重要意义。
⑥〜⑦段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
⑧段是与人交流的方式。
⑨段发出号召。
【考点】把握作者写作思路
21.【答案】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里他们虽然寂寞地面对世人,但是他们通过创作来宣泄、表达、交流、沟通情感,这个世界里他们坚信一定有人能听懂他们的独吟、呐喊,这些虔诚的灵魂是他们心灵的朋友。
【解析】结合文章第④段来考虑,艺术大师进行孤独的艺术创作其实是因为他们要宣泄,要表达,要沟通,要交流。
这个世界里他们坚信一定会有一颗虔诚的灵魂聆听他们的独吟、呐喊甚至咆哮。
【考点】对文章观点发表自己看法
22.【答案】①埋没
②通“癫”,疯狂
③即使
④回头看
【解析】依靠平时文言积累。
23.【答案】C
【解析】A.副词,本来/巩固;B.介词,把/连同,因为;C.均为介词,表地点,在;D.背着/介词,依靠,凭借。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4.【答案】(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解析】翻译时注意语句的通顺,流畅。
25.【答案】【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
【解析】【甲】从文中学者的角度看,做事应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断;从老河兵的角度看,实践经验比书本更可靠;从文章整体看,做事要先辨别好方向,否则会出笑话,白费力气。
【乙】从文中儿子寻找父亲遗骨的角度看,做人应尽孝道;从儿子费尽心力做成事情看,有志者事竟成;从儿子感染强盗看,榜样的力量等。
【考点】综合分析文章揭示的道理
四、写作
26.【答案】
(一)选材与立意:
(1)选材:一次放学时突降瓢泼大雨,我和同伴顶着雨,去坐校车,但是校车竟没有来,我们又没带够钱,只好自认倒霉,去电话亭给爸爸打电话。
我们望眼欲穿地等待着,但是过了半个小时,却还没等到。
所以只好绞尽脑汁,想出和同学合伙坐车的主意。
好不容易回家后,本期待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爸爸却只说没空。
我失望极了,但从此,我坐不上校车时不再打电话求援。
立意:生活中我学会了坚强。
(2)选材:正月初六,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欢庆之中,爸爸、妈妈却对我说他们还要去广东打工,当天就得走。
我央求妈妈说:“妈妈,我每天不要零花钱,你们不出去打工好吗?”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家没啥钱,你想想买房子要花大把钱,你将来上高中和大学还要花许多许多钱,我们不出去挣钱怎么行?”看着妈妈的脸,我发现她比原来黑了许多,瘦了许多,也似乎老了许多。
我终于明白爸妈的辛苦是为了我有更好的前途,我一定要好好努力来回报他们对我的爱。
立意:生活中我学会了感恩。
(二)选材与立意:
(1)可以认为亲情能消除代沟,即在亲情面前,人与人的心灵没有距离;也可以认为亲情再浓也是无法消除代沟的,即就算在亲情面前人与人的心灵也有距离。
立意:代沟的“距离”。
(2)我们可以讲曹丕与曹植之间关于七步诗的故事。
兄弟之间本应是亲密无间的零距离,却被七步之距隔得如生死一般遥远!作文的重心可以放在对曹植写七步诗时的心理的刻画上,并最好在文尾用一些话紧扣主题,如“那一刻,我(曹植)看你(曹丕),身虽近,但心已远”。
类似的典故还有玄武门之变中秦王世民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故事,明成祖朱棣与建文帝叔侄的故事等,我们可以通过讲事实来说明亲情中的距离。
立意:亲情的距离。
(3)许多爱国诗人一生虽有报国的理想,却报国无门,对他们来说,国事虽距己甚远,可在心中,他们与
国事紧贴在一起,也将时空的有距变为心中的无距。
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辛弃疾《清平乐》“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等。
立意:爱国的距离。
【解析】
(一)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以“从生活中学会__________”为题的半命题作文。
审题时要注意文章题目中“从生活中”是范围上的限制,表明要书写的内容是从生活中得到的。
“学会”就是“明白、理解、懂得”的意思。
可以是从生活中懂得宽容、坚强、理解、乐观、感恩等。
(二)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以“距离”为话题的作文。
材料的目的是引出话题,其中介绍了距离表示的空间距离即“有形的距离”,距离表示的心理距离即“无形的距离”。
心灵的距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