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科研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张鑫,冉志玲# (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儿科,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发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予以土茯苓外敷双侧涌泉穴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对照组予以一般物理降温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两组小儿退热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6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h后发热频次、发热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良好,可有效减少发热次数、减轻发热程度。
关键词:穴位贴敷;土茯苓;布洛芬混悬液
发热是儿科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外感发热最为多见。
该病属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范畴,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小儿。
体温过高可引起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特别是累及神经系统而出现惊厥、谵语、昏迷等危重情况。
故有效退热对预防小儿各系统器官功能损害具有重大的意义,选择有效、及时、方便、副作用少、易于患儿接受的退热方式十分重要。
临床采用土茯苓外敷双侧涌泉穴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2021年6月本院发热患儿80例,其中男性患儿43例,女性患儿37例,最大年龄7岁,最小年龄6月。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40例,年龄(2.93±1.81)岁,体温(39.37±0.45)℃;对照组40例,年龄(3.12±1.83)岁,体温(39.37±0.47)℃。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原发病、发热程度、发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儿,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2)腋温为 37.3℃≤T≤40℃,测量时间为5~10min;(3)年龄在6个月~14周岁之间,性别不限;(4)就诊前12h 内未服用任何影响治疗效果的药物;(5)依从性良好;(6)患儿家属表示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出现热性惊厥或曾有热性惊厥病史的患儿;(3)明确为严重感染者,或存在严重的心、肺、脑、肝、肾或造血系统等疾病;(4)未按规定治疗者;(5)已知对土茯苓、贴敷材料或布洛芬混悬液过敏者。
1.2 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试行)》,小儿外感发热诊断标准:①发热,伴或不伴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头痛;②多兼有咳嗽、呕吐、腹泻、腹痛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8
版《儿科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①全身
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
②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痛等,部
分伴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③体征:
体格检查可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
和颈淋巴结肿大。
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原发病治疗相同。
观察组采用土茯苓
外敷双侧涌泉穴(土茯苓贴敷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
医医院中药制剂室按照标准的工艺流程制备),每天
1~2次,持续4~6h,根据患儿体温情况可反复使用,
当患儿体温≥38.5℃加口服布洛芬混悬液。
对照组采
用一般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根据患儿体温情况可
反复使用,当体温≥38.5℃加口服布洛芬混悬液。
1.4 观察指标
于用药后0.5、1、4、12、24、48、72h各测腋窝
体温1次,观察退热起效时间、退热持续时间、退热
程度等情况。
观察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红、
呕吐、腹泻等中医症状。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试行)》:(1)显效:用药48h之内,体温恢
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较大程度改善;(2)有效:
用药72 h之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有所
好转;(3)无效:72h之内体温未恢复正常,临床
症状、体征无好转。
1.5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退热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体退热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
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07
医药科研
2.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体温情况
观察组退热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退热维持时间长,有效减少发热次数、减轻发热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体温情况(±s,n
3讨论
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独特优势,中医外治法为其一。
小儿“体禀纯阳”,为“稚阴稚阳”之体,机体阴阳平衡尚不稳固,易被外邪所扰,故多见外感发热之症。
发热属阳、属热,对应五脏为心,肾主水,属阴、属寒,而小儿体质特点为“心常有余”“肾常虚”,故当以交通心肾,水火相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调节阴阳平衡。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位于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为足少阴肾经井穴,肾经的首穴,主降。
取之能从阴引阳,清火退热,引火归元,引气血下行,使气血达到人体最低部。
《针灸穴名解》曰:“按少阴居人身六经之最里,本穴又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阴之静......用以引热下行也”。
《针灸大成》中曰:“身热取涌泉”。
《神应经》、《外台》、《普济方.针灸》《大成》《甲乙经》等古籍均提到有治疗身热的作用[1]。
涌泉取穴方便,是儿科常用的治疗发热要穴。
土茯苓出自《滇南本草》,味甘、淡,性平偏凉,入肝、胃经,长于解毒,健脾除湿,通利关节。
王烈教授[2]发现土茯苓在治疗发热方面具有良好疗效。
主要归于三个方面:一为健脾退热。
土茯苓具有健脾之功,脾健则水谷运化,精微充足,正气祛邪外出,且肺脾相生,脾胃健则肺气充,营卫调,外邪难以侵入。
二为除湿热。
湿邪重浊黏滞难除,日久易化热,土茯苓具“祛湿”之功,湿邪除则热邪易消。
三为益气退热:土茯苓又叫禹余粮,《本草拾遗》:“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调中止泄”,可作为食物,又有健脾运化之功,故能补益正气以祛邪退热。
现代研究发现,其药理成分主要包括柚皮素、β-谷甾醇、槲皮素、豆甾醇、薯蓣皂苷元等[3]。
柚皮素具有抗菌、抗炎、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止咳祛痰等作用,可以抑制炎症细胞浸润、炎症介质的释放[4];Β-谷甾醇可以增强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抑制肿瘤坏死因子[5];槲皮素可以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环氧化酶 2和C反应蛋白的水平[6];豆甾醇可减少由脂多糖诱导的环氧化酶2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同时减少前列腺素E2和一氧化氮的释放[7];薯蓣皂苷元可减少巨噬细胞产生的活性氧、IL-1和 IL-6等炎症介质。
本研究证实,以土茯苓外敷双侧涌泉穴,既可利用穴位刺激的作用,又可使中药透皮吸收,从而发挥清热的作用。
在常规退热治疗方法中,加用土茯苓外敷涌泉穴退热效果良好,在退热维持时间长、减少发热次数、减轻发热程度方面疗效显著,且此方法简便安全,易于患儿接受,可作为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艳丽.浅谈涌泉穴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
志,2012,28(8):39-41.
[2] 徐炎,韩晶,任晓婷,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土茯苓治疗发
热的作用机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0,30(10):70-77. [3] Y a n C h e n e t a l.M u c o a c t i v e e ff e c t s o f n a r i n g i n i 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mice and beagle dogs[J].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4, 38(1):279-287.
[4] 肖志彬,刘小雷,成日青,等.β-谷甾醇对阿司匹林致胃黏
膜损伤副作用及其药理作用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01):148-152.
[5] G arcía-Mediavilla V,Crespo I,Collado PS,et al. The anti-inflammatory flavones quercetin and kaempferol cause inhibition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cyclooxygenase-2 and reactiveC-protein,and down-regulation of the nuclear factor kappaBpathway in Chang Liver cells [J]. Eur J Pharmacol,2007,557( 2-3) : 221-229.
[6] P andith H,Zhang X,Thongpraditchote S,etal.Effect of Siamweed extract and its bioactive component scutellarein tetramethylether on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through NF-κB pathway [J]. JEthnopharmacol,2013,147( 2):434-441.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