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虚滑泄

合集下载

泄泻-中医护理方法【优质推荐】

泄泻-中医护理方法【优质推荐】

泄泻-中医护理方法【优质推荐】泄泻是指排便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而言。

古代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在统称为泄泻。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主要同于湿邪壅盛,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致。

西医中凡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结肠过敏等,均可参照本证。

1、病因病机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

脾虚温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

脾恶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

若因冒雨涉水、久卧湿地是为寒湿内侵,困遏脾运,清浊不分而致泻;如兼挟风寒者则可具有外感表证。

若夏秋之间,暑湿季节,湿热伤中,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亦可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2、辨证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中医关于“泄泻”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泄泻”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泄泻”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泄泻的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主要病机是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一、病因1.感受外邪外感寒、湿、暑、热之邪,伤及脾胃,均可引起泄泻。

因湿邪易困脾土,以湿邪最为多见,《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饮食不洁,使脾胃受伤,或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辛辣肥甘,使脾失健运,脾不升清,小肠清浊不分,大肠传导失司,发生泄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曰:“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3.情志失调抑郁恼怒,易致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克脾,或忧思伤脾,均可致脾失健运,发生泄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曰:“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

”或长期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水谷不化,从而发生本病。

4.体虚久病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或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失治误治,脾肾阳气受损,水谷失于运化,积谷为滞,湿滞内生,遂成泄泻。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指出五更泻与肾阳虚有关。

二、病机1.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肠道传化失司如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病位在脾胃、大小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也有着密切关系。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小肠司泌浊、大肠主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温脾助运化水湿,暖胃助腐熟水谷。

泄泻

泄泻

第七节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

”《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

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

”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

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

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历史沿革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

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

病位在大、小肠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举痛论》)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

“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大道固肠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大道固肠丸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大道固肠丸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大道固肠丸在中医学上属于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中药方剂。

根据相关的一些医学研究上认为,这样的中药试剂十分的安全、有效,适合很多疾病的症状
大道固肠丸在中医学上属于是一种效果很好的中药方剂。

根据相关的一些医学研究上认为,这样的中药试剂十分的安全、有效,适合很多疾病的症状,下面就去认识下大道固肠丸这种方剂吧。

【处方】阳起石(烧1日)1两,硫黄(水飞)1两,赤石脂(烧通红)1两,白矾(枯过)1两,肉豆蔻(醋面裹,烧熟为度)1两,白龙骨2两半,川乌头(炮,去皮脐)1两半,干姜(炮)1两半,木香半两,缩砂仁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肠虚滑泄,水谷直下,完谷不化,久寒积冷,心腹胀满,不思饮食,怠堕嗜卧。

困倦少力;又治白带,脉候沉微。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粥饮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七
以上就是本文对大道固肠丸的一些介绍,其实养生方剂还是很值得我们来研究的,因为,它在中医养生领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生活常识分享。

中医泄泻

中医泄泻

121泄泻源流泄泻,脾病也。

脾受湿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故口渴,肠鸣,腹痛,小便赤涩,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湿矣。

然经曰:春伤於风,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风者乎。

又曰: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泄不有由於热者乎。

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

泄不有由於寒者乎。

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虚陷者乎。

惟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於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乾之,何自成泄。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湿者也。

故为列论之:其湿兼风者,飧泄也,肝受风邪,煽而贼土,至夏湿气蒸郁,故脉弦腹鸣,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独、升、柴;)其湿兼热者,下肠垢也,肠胃有热,传化失常,而火性急速,动湿邪,故脉数溲赤涩,所下皆稠粘垢秽(宜六一散,或胃苓加黄连;)其湿兼寒者,鸭溏也,湿为水气,又感寒邪,则寒水之气合从而化,故脉沉迟,溲清白,所下澄澈清冷,如鸭屎(宜附子理中汤加肉果,或以二术、陈皮、乾姜、吴萸、砂仁、紫苏主之,挟风者亦可叁用,)但寒泄必早暮服药,说早服暖药,至暮药力已尽,无以敌一宿阴气,故不效,故夜必再服;其湿兼虚者,虚泄也,人之清气本上升,虚则陷下,又为湿所侵遏,湿胜气脱,故脉细而濡,困倦少力,遇饮食即泻,或腹不痛,所下不禁,多完谷不化(宜四君子汤加升柴,升阳除湿汤;)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

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芩汤加二? B胃苓汤加草蔻。

)士材云: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筋急也,据此又濡泄之变症(宜升阳除湿汤。

)以上,《内经》所言诸泄,可得而审者也。

《难经》又有五泄,实与《内经》之症约略相似,说曰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即风乘湿也(宜胃风汤;)曰脾泄者,腹胀满,肢体重着,中有妨,面色萎黄,泄注,食即呕逆,即暑乘湿也(宜香茹汤对桂苓甘露饮,大加生姜治之;)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宜五苓散;)曰小肠泄者,溲而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再以黄连解毒汤加归、芍治之,次以芍药柏皮丸止之;)曰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顿服之。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

泄泻的中医名词解释导言泄泻作为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症,是指肠道功能失调,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本文将对泄泻的中医名词、病因与诊断、治疗方法等进行解释与分析。

中医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泄泻被称为“利”,其病机主要涉及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等。

从病症表现上看,泄泻可分为实利和虚利两种类型。

实利,又称为湿热泄泻,是指肠道内湿热郁积,导致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烂,呈黄色或黄中带腥气。

患者常常表现为腹胀、腹痛、口渴、舌苔黄腻等症状。

治疗实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清热解毒、健脾燥湿的中药药物,如黄连、黄芩、白术等。

虚利,又称为脾虚泄泻,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导致大便稀薄,甚至难以控制。

患者常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治疗虚利类型的泄泻,常采用健脾温中、益气固表的中药药物,如人参、黄精、山药等。

病因与诊断泄泻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湿内侵、饮食过敏等因素。

因此,在中医诊断泄泻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症状及舌脉等,以获取准确的诊断结果。

根据中医理论,泄泻主要与脾胃失调有关。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湿热郁积,造成湿热泄泻;若脾胃虚弱,消化吸收能力减弱,便会出现脾虚泄泻。

此外,情志失调也是泄泻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如长期忧愁、急躁、焦虑等,会导致脾胃失调,进而引发泄泻。

治疗方法中医对泄泻的治疗注重调整脾胃功能,消除湿热积聚,平衡情志等方面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疗法、饮食调理、针灸等。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主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以清热解毒、健脾燥湿或健脾温中、益气固表为主要治疗方向。

中药的疗效温和,且常常能改善整体脾胃功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泄泻的治疗中。

饮食调理在治疗泄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毛德西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毛德西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

心阳ꎬ化气行水ꎮ四诊前方共服28剂ꎬ诸症未再发作ꎬ双下肢基本消失ꎬ暂停中草药ꎬ以中成药袁氏养心灵口服液益气化瘀ꎬ宽胸利水ꎬ以善病后ꎬ巩固疗效ꎮ经多次随访ꎬ患者生活自理ꎬ无明显不适ꎮ6㊀参考文献[1]祝珍珍ꎬ袁灿宇ꎬ袁智宇ꎬ等.心力衰竭的古病名探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ꎬ2017ꎬ23(11):1509-1511. [2]张景岳.景岳全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16:257.[3]于中玲ꎬ袁智宇.袁海波教授益气养阴法治疗心病经验[J].中医研究ꎬ2016ꎬ29(4):39-41.[4]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ꎬ2007:8.[5]袁智宇ꎬ袁灿宇ꎬ袁晓宇.袁海波运用保元养心汤治疗胸痹经验[J].中医杂志ꎬ2003ꎬ44(11):825-826.通信作者:孙天福ꎬ主任中医师ꎬ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ꎬ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路19号ꎬ450000ꎬsuntian ̄fu196496@126.com∗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㊁学术思想传承研究 项目(2007BAI10B01-054)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袁海波教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ꎻ2013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3ZY02019)收稿日期:2018-12-07ꎻ修回日期:2019-02-19(编辑㊀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19)05-0042-03 名师高徒 毛德西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经验∗宋㊀娜ꎬ禄保平(河南中医药大学ꎬ河南郑州450046)摘要㊀毛德西教授为全国第三㊁第六批名老中医ꎬ治学严谨ꎬ方简效验ꎬ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独到见解ꎮ总结毛德西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ꎮ毛德西教授认为:慢性泄泻的病机在于脾虚湿胜ꎬ或涉及肝㊁肾2脏ꎬ如肝木克脾土㊁肾虚(火衰)不能生土ꎻ临证可分为湿困胃肠㊁脾胃气虚㊁脾肾阳虚㊁肝郁脾虚4个证型ꎮ关键词㊀毛德西ꎻ中医师ꎻ胃苓汤ꎻ慢性泄泻ꎻ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56.34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9.05.19㊀㊀慢性泄泻是消化科常见病ꎬ是以起病缓慢㊁病程较长㊁大便次数增多㊁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㊁间歇性发作为临床特征的病证ꎮ该病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㊁肠功能紊乱㊁慢性肠炎等相关ꎬ因难治性与反复性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ꎮ毛德西教授为全国第三㊁第六批名老中医ꎬ治学严谨ꎬ方简效验ꎬ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独到见解ꎮ笔者有幸跟师侍诊ꎬ现将其治疗慢性泄泻经验介绍如下ꎬ与同道分享ꎮ1㊀湿困胃肠当以运脾化湿«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篇»曰: 湿胜则濡泄ꎮ 清代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言: 是泄虽有风㊁寒㊁热㊁虚之不同ꎬ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ꎮ 脾胃受外湿或饮食所伤ꎬ湿邪入里ꎬ停滞不去ꎬ脾为湿困ꎬ气化阻遏ꎬ清浊不分ꎬ导致慢性泄泻ꎬ此时治疗当以运脾化湿为主ꎮ对于寒湿者ꎬ症见大便溏薄㊁肠鸣㊁腹痛㊁饮食难消㊁舌苔白厚腻㊁脉濡缓ꎬ治宜燥湿运脾㊁行气和胃ꎬ毛德西教授常采用胃苓汤加减ꎮ兼有湿热内蕴者ꎬ加萸黄连㊁连翘以清热ꎻ肠鸣者ꎬ加荜茇㊁防风以散肠中之寒ꎻ腹痛者ꎬ加木香㊁佛手以理气行滞ꎮ对于湿热盛者ꎬ症见泄泻腹痛㊁气味臭秽㊁泻而不爽㊁舌苔黄厚腻ꎬ治宜清热燥湿㊁和中止痛ꎬ毛德西教授常采用葛根黄芩黄连汤与香连丸等加减ꎮ对于寒热错杂者ꎬ毛德西教授常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ꎮ兼泻而不爽㊁泻后仍有重坠感者ꎬ加薤白㊁瓜蒌以下气行滞㊁通腹泄浊ꎮ对于每至夏季ꎬ泄泻反复发作ꎬ症见胸中烦闷㊁不欲饮食㊁苔腻㊁脉濡者ꎬ多因暑气当令ꎬ气候炎热ꎬ雨水较多ꎬ天暑下逼ꎬ地湿上蒸ꎬ湿热交肠道ꎬ清浊失序ꎬ下为泄泻[1]ꎬ毛德西教授多采用六和汤㊁藿香正气散加减ꎬ芳香辟秽ꎬ分利渗湿ꎮ对于贪饮纳凉而泄泻者ꎬ加大顺散以温中散湿ꎮ2㊀脾胃气虚当以健脾益气脾胃为后天之本ꎬ气血生化之源ꎬ居中焦ꎬ主运化和升清ꎬ在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重要枢纽作用ꎮ«素问 藏气法时论篇»曰: 脾病者 虚则腹满肠鸣ꎬ飧泄食不化ꎮ 脾胃虚弱导致脾胃升降失司ꎬ运化失常ꎬ清浊不分ꎬ引起慢性泄泻ꎬ治疗应以健脾化湿为法ꎮ对于症见大便时溏时泻㊁食少㊁胃脘满闷㊁乏力㊁面色萎黄㊁舌质淡㊁苔白㊁脉弱等患者ꎬ毛德西教授常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ꎮ中气下陷者ꎬ24 ㊀㊀中医研究㊀2019年5月㊀第32卷㊀第5期㊀TCMRes.May2019Vol.32No.5㊀㊀应振兴脾气ꎬ宜加升清药物ꎬ如升麻㊁柴胡㊁黄芪等ꎻ兼脾阳虚者ꎬ加肉豆蔻㊁干姜等温中补虚ꎮ对于久泻体瘦之人ꎬ毛德西教授喜用资生丸制膏以做调理ꎬ可达到健脾开胃㊁消食止泻㊁调和脏腑㊁滋养营阴之效ꎬ对于改善患者体质㊁减少病情反复发作具有显著疗效ꎮ3㊀气虚及阳当以温补脾肾清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言: 肾主二便ꎬ封藏之本ꎬ况虽属水ꎬ真阳寓焉!少火生气ꎬ火为土母ꎬ此火一衰ꎬ何以运行三焦ꎬ熟腐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ꎬ脾虚者必补母ꎮ经云: 寒者温之是也ꎮ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 其人或元阳之根柢素虚ꎬ当脐之处ꎬ或兼有凝寒遮蔽ꎬ即互相薄激ꎬ致少腹作疼ꎬ久之阳气不胜凝寒ꎬ上升之机转为下降ꎬ大便亦即溏薄下ꎮ 肾为阳气之根ꎬ能温煦脾土ꎬ若命门火衰ꎬ脾肾阳虚ꎬ阴寒内生ꎬ脾失健运ꎬ大肠失固ꎬ则泄泻ꎮ或因久泄ꎬ脾阳受损ꎬ阳虚生内寒ꎬ寒性下降ꎬ伤及肾阳ꎮ肾㊁脾二者相互为用ꎬ故久泄脾损及肾ꎬ治疗应二者同补ꎮ脾肾阳虚证症见黎明前脐腹作痛㊁肠鸣即泄㊁顽固不化㊁腹部喜暖㊁腰膝酸软㊁畏寒㊁舌质淡㊁苔白㊁脉沉细ꎬ治宜温补脾肾㊁固肠止泻ꎮ毛德西教授常采用六神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ꎬ此方药性温而不燥ꎬ辛而无耗ꎬ是比较中和之方[2]ꎮ若久泻不止ꎬ加石榴皮㊁诃子等收敛固涩ꎻ腰酸肢冷较甚ꎬ加附子㊁干姜以温补肾阳ꎮ4㊀脾虚肝郁当以扶土抑木«素问 交气变大论篇»曰: 岁木太过ꎬ风气流行ꎬ脾土受邪ꎮ民病飧泄㊁食减㊁体重㊁烦冤㊁肠鸣㊁腹支满ꎮ 明代医家吴昆言: 泻责之脾ꎬ痛责之肝ꎻ肝责之实ꎬ脾责之虚ꎮ脾虚肝实ꎬ故令痛泻ꎮ 此证多由脾气虚馁ꎬ加之性情急躁ꎬ肝木犯脾ꎬ导致脾之升降㊁运化及小肠之受盛㊁大肠之传导功能失序所致ꎮ由此可知ꎬ脾虚是本ꎬ肝郁为标ꎬ治疗当以健脾为主ꎬ兼以疏肝ꎮ对于每因情绪波动而反复腹泻ꎬ且泻后痛不止ꎬ舌苔薄白ꎬ脉两关弦紧㊁左弦而右缓者ꎬ毛德西教授采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治疗ꎬ以补脾疏肝㊁祛湿止泻ꎮ久泄者ꎬ加升麻㊁柴胡等升脾止泻ꎻ湿久郁热㊁舌苔黄腻者ꎬ加萸黄连㊁连翘以清热ꎮ5㊀病案举例患者ꎬ女ꎬ71岁ꎬ2016年6月13日初诊ꎮ主诉:便溏㊁便次多半年余ꎮ患者7个月前因饮食不慎出现腹泻ꎬ大便每日4~5次ꎬ服用抗生素效果不显ꎮ现症:饭后半小时即腹泻ꎬ伴左下腹胀痛ꎬ食寒凉㊁瓜果则腹泻加重ꎬ眠可ꎬ舌质淡ꎬ苔黄㊁厚腻ꎬ脉弦细ꎮ结肠镜检查示:结肠炎ꎮ西医诊断:慢性腹泻ꎮ中医诊断:泄泻ꎬ辨证为脾虚湿阻㊁热注大肠ꎮ治宜温中祛寒ꎬ清热理气ꎮ方予连梅理中汤加味ꎬ处方:黄连6gꎬ乌梅10gꎬ党参片10gꎬ炒白术15gꎬ炙甘草10gꎬ干姜8gꎬ生山楂15gꎬ炒山楂15gꎬ肉豆蔻10gꎬ木香8gꎮ1d1剂ꎬ水煎服ꎮ服药7剂ꎬ患者仍餐后腹泻ꎬ大便每日2~3次ꎬ口角溃疡ꎬ时而呃逆ꎬ脉弦细ꎬ舌苔黄㊁厚腻而滑ꎮ治宜先除胃肠湿浊之气ꎮ方予胃苓汤合封髓丹加减ꎬ处方:炒苍术10gꎬ炒白术10gꎬ茯苓15gꎬ滑石15gꎬ黄柏8gꎬ砂仁8gꎬ木香8gꎬ萸黄连6gꎬ佛手10gꎬ肉豆蔻10gꎬ生甘草10gꎬ炒山楂15gꎮ继服7剂ꎬ患者腹泻减轻ꎬ大便每日2次ꎬ口角溃疡好转ꎬ仍有呃逆ꎬ舌苔黄腻而滑ꎬ脉弦细ꎮ方予胃苓汤加减ꎬ处方:炒苍术10gꎬ厚朴10gꎬ陈皮10gꎬ炒白术10gꎬ猪苓10gꎬ茯苓10gꎬ桂枝10gꎬ萸黄连8gꎬ生山楂30gꎮ再服14剂ꎬ患者腹泻好转ꎬ大便每日1~2次ꎬ呃逆止ꎬ舌苔薄黄㊁少津脉ꎬ弦细ꎮ方用自拟芳香化湿三味方加减ꎬ处方:藿香10gꎬ佩兰10gꎬ砂仁8gꎬ萸黄连8gꎬ苍术10gꎬ石斛15gꎬ茯苓皮15gꎬ连翘10gꎬ生甘草10gꎮ服药14剂后ꎬ改为香砂六君丸口服ꎮ1个月后随访ꎬ患者腹泻未再复发ꎬ大便每日1次ꎮ按本例患者泄泻日久ꎬ食寒凉㊁瓜果则腹泻加重ꎬ考虑其脾阳受损ꎬ兼有湿热ꎮ初诊给予连梅理中汤治疗ꎬ但效果不佳ꎬ考虑患者舌苔黄厚㊁津液较多ꎬ当以湿热下注胃肠为主要矛盾ꎮ因湿是阴邪ꎬ为有形之邪ꎬ而热是阳邪ꎬ为无形之邪ꎬ故治湿当用苦辛温燥㊁芳香化湿㊁淡渗利湿之药ꎬ对于湿中有热者则在治湿的基础上配伍苦寒之药ꎮ然而ꎬ苦寒药物用之不当易折伤机体阳气ꎬ有助湿之害[3]ꎮ故毛德西教授针对此证采用胃苓汤加减ꎬ兼清胃肠之热ꎮ至四诊时ꎬ患者舌苔少津ꎬ则停用利湿之药ꎬ投以芳香化湿㊁苦温燥湿之药ꎬ加石斛以养胃阴ꎬ防伤及阴分ꎮ毛德西教授认为: 治湿先健脾ꎬ脾旺湿自绝 ꎬ久病湿去后ꎬ必须健脾ꎬ不健脾仍会生湿ꎮ故毛德西教授给予香砂六君丸以健脾化湿ꎬ防止病情反复ꎮ6㊀小㊀结慢性泄泻病位在肠腑ꎬ主要病变脏腑是脾㊁胃ꎬ可涉及肝㊁肾ꎮ本病多为本虚标实ꎬ以脾气虚为主ꎬ兼有湿㊁热㊁寒㊁郁等ꎮ治法上ꎬ毛教授采用辨证论治ꎬ多法合用ꎬ将经方㊁时方㊁验方相结合ꎬ用药少ꎬ价格廉ꎬ疗效好ꎮ毛教授强调:慢性泄泻患者还应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ꎬ不食生冷瓜果㊁辛辣刺激等食物ꎬ保持心情舒畅ꎬ有利于更好治愈ꎮ7㊀参考文献[1]李飞.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1:1492.34㊀㊀中医研究㊀2019年5月㊀第32卷㊀第5期㊀TCMRes.May2019Vol.32No.5㊀㊀[2]毛德西.毛德西方药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5:146.[3]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05:431.通信作者:禄保平ꎬ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ꎬ博士ꎬ河南中医药大学ꎬ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56号ꎬ450046ꎬLbp1921@163.com∗基金项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毛德西名医传承工作室ꎻ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6CXJDY05)收稿日期:2018-10-26ꎻ修回日期:2019-01-25(编辑㊀颜㊀冬)文章编号:1001-6910(2019)05-0044-03 名师高徒 王国斌教授辨治Barrett食管经验路伟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ꎬ河南郑州450008)摘要㊀王国斌教授ꎬ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ꎬ省教育奖章获得者ꎬ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㊁主任医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ꎬ中医诊断学研究所所长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顾问ꎮ王教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ꎬ出版专著14部ꎬ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4项ꎻ从事中医临床㊁教学及科研40余年ꎬ其诊疗方法独特ꎬ临床经验丰富ꎬ擅治各种疑难杂症ꎮ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之一ꎬ西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控制胃食管反流㊁消除症状ꎬ以及预防或治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㊁早期食管腺癌ꎬ定期随访胃镜是关键ꎮ王国斌教授结合本病西医学发病机制及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ꎬ认清其发病的本质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常ꎬ痰气瘀交阻于食管ꎬ日久伤津耗血ꎬ以虎七散合启膈散加减治疗ꎬ临床用之多效ꎬBarrett食管伴有肠化者可以逆转ꎮ关键词㊀王国斌ꎻ中医师ꎻBarrett食管ꎻ辨证论治ꎻ老中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571㊀文献标志码:B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9.05.20㊀㊀王国斌教授ꎬ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ꎬ省教育奖章获得者ꎬ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㊁主任医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ꎬ中医诊断学研究所所长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顾问ꎮ王教授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ꎬ出版专著14部ꎬ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4项ꎻ从事中医临床㊁教学及科研40余年ꎬ其诊疗方法独特ꎬ临床经验丰富ꎬ擅治各种疑难杂症ꎮ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之一ꎬ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ꎬ可伴或不伴有肠化生ꎬ其中伴有肠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ꎮ食管黏膜组织活检是诊断Barrett食管的金标准[2]ꎮ有报道[1]显示:在食管腺癌中有80%与Barrett食管密切相关ꎬ因此对Barrett食管的诊治是预防食管腺癌的关键ꎮ西医学对Barrett食管的治疗原则是控制胃食管反流㊁消除症状㊁预防或治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㊁早期食管腺癌ꎬ主要方法有生活方式干预㊁抑酸剂㊁黏膜保护剂㊁促动力药等药物治疗和内镜下治疗等ꎮ以上方法对于近期解决反流症状等疗效尚可ꎬ远期疗效尚未证实[3]ꎮ近年来ꎬ采用中医药治疗Bar ̄rett食管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ꎮ王国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㊁教学及科研工作多年ꎬ学验俱丰ꎬ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ꎬ对于诊治本病亦多有良效ꎮ现将王教授治疗Barrett食管的经验介绍如下ꎮ1㊀析因论位ꎬ提炼病机Barrett食管临床主要表现为:①反流症状如反酸㊁反食㊁嗳气ꎻ②食管刺激症状如胃灼痛㊁胸痛㊁吞咽疼痛等[2]ꎮ中医学无Barrett食管的病名ꎬ但依据本病发病时的主症特点ꎬ可将其归属 吞酸 反胃 噎膈 梅核气 呕吐 嘈杂 胃痞 等范畴ꎮ王教授认为:Barrett食管病位在食管ꎬ属胃所主ꎬ与肝脾密切相关ꎮ本病常见病因为①饮食不节ꎬ«素问 痹论篇»云: 饮食自倍ꎬ肠胃乃伤ꎮ 饮食不节㊁饥饱不均㊁寒热无度ꎬ致使脾胃真气亏损ꎬ运化失司ꎬ化生痰湿ꎮ②情志失调ꎬ脾在志为思ꎬ思虑过度ꎬ暗耗精血ꎬ则损伤心脾之阴ꎬ如«王旭高临证医案»中载 思虑伤脾之营 ꎮ③脾失健运ꎬ生化乏源ꎬ则脾气虚弱ꎬ脾胃升降失常ꎬ清气不升㊁浊气不降ꎬ津液输布失常ꎬ凝聚为痰ꎬ痰气交阻于食管㊁胃脘ꎮ④肝为刚脏ꎬ喜条达而恶抑郁ꎬ以升发为顺ꎬ忧思恼怒ꎬ情志失调ꎬ致肝失疏泄ꎬ气机郁结ꎬ横逆犯胃ꎬ胃失和降ꎻ若气滞日久ꎬ则血行不畅ꎬ脉道凝滞ꎬ则瘀阻食管㊁胃络ꎮ⑤气滞㊁痰凝㊁血瘀交阻于食管ꎬ日久伤津耗血ꎬ44 ㊀㊀中医研究㊀2019年5月㊀第32卷㊀第5期㊀TCMRes.May2019Vol.32No.5㊀㊀。

泄泻

泄泻
9
鉴别诊断
1、痢 疾
两者均为大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痢疾——以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伴腹痛, 大便化验助确诊。 泄泻——以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 大便不挟有脓血,也无里急后重。
10
鉴别诊断
2.霍乱
霍乱——上吐下泻同时并作,来势急骤, 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 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 味酸腐热臭;所泻之物多为黄色粪水,或如米 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 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 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 肢冷等津竭阳衰之危候。
病因病机小结

基本病机在脾胃受损,升降失职,肠道传导失司,清浊不分; 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与肝肾有关。有外感、内伤之分; 在外感上湿邪最为重要(湿为阴邪,易困脾土); 病机关键:脾虚湿盛,内伤之中脾,虚最为关键。
8
诊 断
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使次数增 多,粪质清稀;或次数不多,粪质清稀,甚 则如水状;或完谷不化。 常兼有腹胀腹痛,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腹 痛,旋即泄泻,经常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 寒热、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 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结肠X线及内窥镜 检查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需除外某些生理习惯性的便次增多,以及其 他病证中出现的泄泻症状。
加减: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 散寒;
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
益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
泻。
夹湿热者——黄连、厚朴清热除湿。
26
7、肾阳虚衰 主症:黎明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即泻,泻 下完谷不化,泻后则安。 兼次症: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疲软。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

中医内科学——泄泻细目一:概述一、泄泻的概念及源流1.泄泻的概念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2.泄泻的源流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指出风、寒、湿、热皆可致病。

《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在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基本机制,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患泄泻,“阳明胃土已虚,厥阴肝风振动”,以甘养胃,以酸制肝,创泄木安土之法。

二、《医宗必读》提出的治泻九法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三、泄泻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泄泻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

外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其中以湿邪最为多见。

二、泄泻与脾虚、湿胜的关系本病病机关键是湿盛与脾虚,因湿盛而致脾虚者,多为急性泄泻(暴泻);因脾虚而后湿邪阻滞者多为慢性泄泻(久泻)。

三、泄泻的病机特点及转化泄泻的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保护肚子】第十四章 大肠湿热的成因及预防

【保护肚子】第十四章 大肠湿热的成因及预防
一、概述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等因素造成。
病因
多因饮食不节不洁,损伤肠胃,湿热之邪乘虚内犯所致。
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血腐成脓,故下利赤白脓血;湿热下注,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湿阻大肠,热炽气滞,大肠气机不畅,故腹泻不爽;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冰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热盛伤津故口渴,身热,粪质粘稠腥臭。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重于热,脉象多见德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5.热泻散:黄连12克、滑石30克、广木香15克、吴茱萸10克,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10~15克,撤于2~8平方厘米胶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1日换1次。
6.大黄9克,或甘遂、大戟各4.5克,研为细末,用醋凋敷脐部固定。适用于疫毒痢腹胀者。
(三)灌肠疗法:
临床上对长期反复不愈之本证患者,常常采用灌肠疗法。
(二)外敷药物
1.苦参粉适量,温水调成煳状敷脐。
2.栀子适量,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成膏,贴双足涌泉穴。
3.白矾15克、五味子15克、五倍子15克,研为细末,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4.噤痢膏:牙皂6克、细辛27克、葱6根(拭净泥土,勿洗),田螺2个,小麦曲12克。诸药混合,捣融如膏,贴于神阙穴,盖以纱布、绷带固定,药干另换。
2.加减变化: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则加白头翁15克、秦皮l0克、地榆10克、丹皮10克;若挟食滞,苔腻脉滑,加用神曲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芒硝10克(入汤冲服);若湿热留连不去,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加用人参6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6克;若下痢初作,表证已解,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每服6~9克,日叁次;若痢下为酱色,时作时止,可加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日叁次,每次15粒,胶囊分装,饭后服,连用7~10天。若湿热泄泻以湿邪偏重,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基本方(2)加用厚朴10克、薏仁30克;挟食滞者宜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麦芽10克;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加连翘10克、薄荷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扁豆花6克.荷叶6克。

肺腑辩证

肺腑辩证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推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病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中医讲的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人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依赖于脏腑,各种病理变化也与脏腑密切相关。

因此,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大多会影响到脏腑,致使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改变的结果。

脏腑辨证是辨证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有多种辨证方法,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在确定病位时,往往必须落实到脏腑。

不落实到脏腑,辨证过程就没有结束,治疗也无法下手。

脏腑辨证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具有其他辨证方法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同时,理解了脏腑辨证,也有利于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和掌握。

由于每一个脏腑都有各自生理活动的特点,各脏腑组织间的相互联系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反映出的临床症状也各不相同。

所以只有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规律,熟悉脏腑的病理特点,辨证时才能准确区别疾病所属脏腑,才能为进一步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这就要求有比较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的功底。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三部分。

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由于脏腑之间具有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将腑的部分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这样便于理解。

一、心与小肠病心居胸中,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又主神明,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心开窍于舌,小肠为“受盛之官”,有分泌清浊,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实有虚。

虚证大多由于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太过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常由于寒凝、瘀滞、痰阻、火扰等引起造成心的生理活动失常。

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健忘,神昏谵语等。

小肠的病变主要有小肠实热证。

小肠实热小肠实热证是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心热下移于小肠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35快乐养生 2019.08传统养生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 徐伟祥慢性腹泻多由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克隆恩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大便不能成形或次数增多,餐后马上需要排便,正是脾虚丧失运化功能的表现。

若是大便溏烂,并夹有不消化食物,又伴有疲乏无力,舌边有齿印等症,即是脾虚泄泻,在治疗方面要运用健脾止泻的方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如炒白术、茯苓、焦山楂、焦六曲等药,并配用涩肠的石榴皮、五倍子等。

但是,慢性腹泻还有其他类型或兼夹症状,又需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

例如,长时间腹泻,晨起即需大便,甚至急促难忍,或伴有畏寒肢冷,是脾肾两虚型腹泻,需运用健脾温肾的方法,方用四神丸加味,如补骨脂、肉豆寇、吴茱萸等。

精神紧张而腹痛腹泻是肝气乘脾,治疗上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方用痛泻药方加减,如白术、白芍、陈皮、防风、青皮等。

另外,若是兼有口腻,舌苔厚腻,是为脾虚盛湿,常用健脾渗湿的方法,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如藿香、苍术、茯苓、白术等。

大便中伴有黏冻脓血,是为兼有湿热,常用清化湿热的方法,方用白头翁汤加减,如黄连、黄柏、白头翁、苦参等;伴有肠鸣、腹痛,可加木香、芍药、香附等理气止痛的药;伴有里急后重,可加葛根、黄苓、黄连等涩肠止泻的药。

慢性腹泻患者平时饮食以易消化、少纤维、富有营养的为主,并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摘自《上海老年报》)王夫人厥心痛未治而愈⊙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胡献国《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中写道:王夫人悲女哭弟,又为宝玉耽(担)忧。

如此连三接二,那里搁得住,便有些心口疼痛起来。

又因贾政外放,宝玉病着,林黛玉又“魂归离恨天”,诸事缠绕,“更加心痛难禁”。

像王夫人这种“心口疼痛”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心绞痛,中医名厥心痛、猝心痛。

心绞痛的典型症状是胸痛,位于胸骨后上中段或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左颈部,疼痛多为绞痛并有压迫感或窒息感,或为针刺痛、刀割样痛,疼痛一般仅3~5分钟,常伴面色苍白,重者出冷汗,呼吸困难,休息或含硝酸甘油后几分钟内缓解。

泄泻中医辩证论治

泄泻中医辩证论治

泄泻中医辩证论治中医将腹泻称为泄泻,泄为泄漏,大便溏薄,泻为大便急迫,粪水直下。

又将急性腹泻称为暴泻,慢性腹泻称为久泻。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指排便次数多于平时,粪便溏稀含水量增加,有时脂肪增多,带有不消化物,或混有脓血粘液。

正常人一般每天排便一次,少数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而粪便成形、正常,不应称为腹泻。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肛周不适、失禁等症状。

腹泻分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称慢性腹泻。

【病因病机】1.感受外邪:在外邪致泻中,以湿邪致泻多见,风、寒、暑热之邪亦多夹湿邪而为病,如寒湿内侵,困遏脾运,清浊不分而致泻,如兼夹风、寒,又可有外感表证,夏秋暑湿当令,湿热伤中,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可致泄泻。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而未有不源于湿者也。

”2. 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过食肥甘、呆胃滞脾、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或饮酒过度,致脾胃失运、水谷不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升降失调而为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又因忧郁思虑、情绪激动,以致肝气郁逆,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受制而发生泄泻,是肝脾二脏之病,为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之故。

4.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不及,胃虚则少纳不化,水谷不能受纳,精微不能运化,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脾肾阳虚:年老体衰,阳气不足,素体阳虚,失于温煦,泄泻日久,脾阳不振,日久脾病及肾,命门火衰,肾阳虚不能助脾胃运化水湿,腐熟水谷,清浊不分而为泄泻。

总之,泄泻主要由脾胃运化不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所致,但脾病湿盛可困遏脾运,脾虚又易生湿,为湿盛脾虚互为因果,暴泻属实,若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多虚,若久泻又受湿食所伤,亦可引起急性发病,表现为虚中夹实。

拉肚子、腹泻:濡泻、溏泻、飧泻、洞泻

拉肚子、腹泻:濡泻、溏泻、飧泻、洞泻

拉肚子、腹泻:濡泻、溏泻、飧泻、洞泻展开全文现在春天来了,季节转换,加上其他原因,很多人都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那么今晚咱们就拉肚子这个问题来谈谈,方便大家认识拉肚子的方方面面,同时能知道正确的去养护和防止,让健康更自然。

关于拉肚子,在黄帝内经里的论述也挺多的,比如,“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脾热病者···腹满泄”“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简单举几句原文,都能懂吧?下面咱们还是以常见的大家熟悉的方式,尽量简单易懂的来给大家谈谈拉肚子这回事。

在中医里,根据拉肚子的不同特点,有不同的称呼,分别有,飧泄,洞泄,溏泄,濡泄,注泄,鹜溏,关于拉肚子,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名词是,痢疾,但是痢疾和拉肚子是不一样的,痢疾有利下赤白脓血的特点,刚才说的几种名称都属于泄泻的范围,就是常说的拉肚子,在《难经》里面提到,泄有五种,分别是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大瘕泄就是属于痢疾了。

关于拉肚子、泄泻的病因有风、寒、热、湿、饮食等。

湿邪导致的最为常见。

这和其余的泄泻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叫假泄,似乎也没毛病,“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这种就是风邪导致的拉肚子。

春天被风邪入侵,肝气内郁,导致脾胃受病而拉肚子。

最近很多拉肚子的原因也是这种。

拉肚子呢,和胃,脾,大小肠,都有关系。

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能被腐熟,不能正常的消化分解,然后久下泄了。

另外,肾阳虚的,也非常容易拉肚子。

肾阳虚了,脾胃得不到温养,肾是胃的关门,关门失守,就拉肚子拉,你们应该经常听说,或者经历过,肾阳虚的人,稍不注意就会拉肚子的。

总的来说,拉肚子呢,关键就在脾胃出问题了,不管是因为什么外邪,或者其他脏腑的影响。

为啥说拉肚子的关键在于脾胃呢。

胃是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脾胃和谐健运,那么吃下去的饮食水谷能正常的被腐熟运化,化生为水谷精微,变为气血津液滋养身体。

湿热腹泻——起势急,泻下如注,寒湿腹泻—便如水,脘腹胀满

湿热腹泻——起势急,泻下如注,寒湿腹泻—便如水,脘腹胀满

湿热腹泻——起势急,泻下如注,寒湿腹泻—便如水,脘腹胀满腹泻,又称为泄泻,在古典医籍中名目繁多,分类不一。

《内经》多以泄泻症情和大便性质分类而有飱泻、洞泻、溏泻、水泻、濡泻等名称。

《难经》则从脏腑立论,又有胃泻、大肠泻、小肠泻等名。

后世诸家或从外感病因辨证分为湿、火、气、痰、积等腹泻;或从内伤分证,如脾虚腹泻、肾虚腹泻、肝脾不和腹泻、食积腹泻等。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将腹泻称为“利”或“下利”,腹泻完谷不化者称“下利清谷”。

张仲景对痢疾也称“下利”,或为了与腹泻下利区分,有时称“下利脓血”、“热利下重”等等。

腹泻和痢疾不同,正如《类证治裁·泄泻门》曰:“泻由水谷不分,病在中焦,痢以血脂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分利脾胃之湿,在下焦者调理肝肾之伤”。

若便带脓血,里急后重,古称滞下(痢疾)可参见里急后重条。

常见证候湿热腹泻:临床表现多起病较急,泻下如注,泻出黄色水便或带粘液,腥臭,腹内肠鸣作痛,肛门灼热疼痛,或伴有寒热,口干渴而不多饮,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滑数。

寒湿腹泻:大便清稀,不甚秽臭,腹部疼痛,喜温喜按,脘腹胀满,米谷不化,不思饮食,肢体沉重困倦,或伴有寒热头痛,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濡或缓。

食积腹泻:症见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顷复又痛泻,粪便稠粘或粪水杂下,秽臭难闻,胸脘胀闷,痞塞不舒,暖腐吞酸,腹满厌食,舌苔垢腻,脉多弦滑。

肝郁脾虚腹泻:泻前胃部微胀痛,泻下挟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

每遇精神刺激或情绪紧张而诱发,两胁胀闷或窜痛,同时有食欲不振,吞酸,嗳气,矢气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热结旁流腹泻:常见大便泻下黄臭稀水或纯青稀水,绕脐疼痛,班部拒按或按之有形,胃脘满闷,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滑。

脾虚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泻,每食生冷油腻或较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甚则完谷不化,或如鸭粪,腹部隐痛,喜热喜按,食欲不振,食后作胀,面色萎黄,体倦神疲,舌质淡胖,苔白,脉沉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虚滑泄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

多由久泻,久痢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看淡苔白滑,脉沉弱。

病机分析:久泻久痢伤阳,阳气虚衰,大肠失其“懒,故下利无度,甚至大便失禁、脱肛;阳虚阴盛,胞内生,寒凝气滞,故腹痛隐隐,喜温喜按。

舌淡苔白猾、脉沉弱为阳虚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参见大肠湿热等。

辨证注意点:①久泄,不是新病;②无实证之象,没有邪实,诸如口臭、苔黄腻、腹剧痛、大便秽臭等;③大便失禁或腹泻过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