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阶段

合集下载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中国内陆干旱盆地中的大型盆地之一,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典型的构造盆地,其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尤为复杂和重要。

本文将对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浅析。

一、前第三纪阶段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可以追溯到前第三纪时期,当时是一个海相沉积环境。

在这个时期,四棵树地区处于一种相对平稳的地质构造状态,主要形成了富含石油和天然气的古近系海相沉积岩相。

这些海相沉积岩相对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第三纪早期阶段在第三纪早期,四棵树地区的构造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时发生了由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的转变。

这一时期,地壳发生了剧烈的挤压和变形,形成了一系列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同时在该地区形成了大规模的构造陷落和出露,其中大多是陆相沉积岩相,包括陆相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等。

这一时期的构造演化,对四棵树地区的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探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为后续构造演化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纪中晚期阶段第三纪中晚期是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地质作用较为活跃,地壳运动和变形较为明显。

在这一时期,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逆冲运动,地壳产生了较大范围的隆升和挤压作用,形成了现今四棵树地区的许多构造特征,包括折返断层、波折断层、逆冲褶皱、褶皱-断裂相等,这些特征在四棵树地区都有发育,在构造地质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第四纪阶段第四纪是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的最新阶段,地壳运动进一步减弱,但仍有地壳变形和运动。

在这一时期,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东部的走滑作用和西部的隆升作用。

该地区的冰川作用和风蚀作用也给地质构造演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冰川和风成地貌。

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前第三纪、第三纪早期、第三纪中晚期和第四纪四个主要的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地壳运动和变形时而活跃时而减弱,但都对该地区的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软件工程 第5章--RUP统一开发过程

软件工程 第5章--RUP统一开发过程
10
(3) 制品(Artifact)
制品是过程生产、修改或使用的一种信息。制 品可分为输入制品和输出制品。
在面向对象设计中,制品被当作活动的参数。 制品有多种可能的形式,如:
模型 : 如用例模型或设计模型; 模型元素 : 如类、用例或子系统; 文档 : 如一个业务用例或体系结构文档; 源代码; 可执行文件。
13
a) 核心工作流
在 RUP 中共有 9 个核心过程工作流。它们将 所有工作人员和活动进行逻辑分组。
核心过程工作流分为 6 个核心工程工作流和 3 个核心支持工作流。
核心工程工作流有:业务建模工作流、需求 工作流、分析和设计工作流、实现工作流、 测试工作流、实施工作流。
核心支持工作流有:项目管理工作流、配置 和变更管理工作流、环境工作流。
11
Iteration Plan Storyboard
Use Case Model Project Measurements User-Interface Prototype
Developer Test
Iteration Assessment
Business Goal Test Environment Configuration
场景的系统大致轮廓; 估计整个项目需要的成本和时间; 评估风险,即分析不确定性的原因;
31
制品
a) 构想文档:有关项目核心需求、关键特 性和主要限制的构想。
b) 用例模型调查:包括所有在此阶段可确 定的用例和参与者。
c) 初期的项目术语。 d) 初始的业务用例:包括业务环境、是否
成功的评价标准、经济预测。 e) 早期的风险评估。 f) 项目计划:表明阶段和迭代。
内部发布 小里程碑
第1个外部发布 (如Beta版本)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阶段划分和演化潘桂棠;陆松年;肖庆辉;张克信;尹福光;郝国杰;骆满生;任飞;袁四化【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6(23)6【摘要】按照王鸿祯先生的地质构造演化阶段论和全球构造活动论的思路,遵循将今论古的比较构造地质学研究原则,以对接带、造山系和陆块区三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构造相的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从超大陆汇聚与裂解不可逆演化和洋陆转换论的视角,认识理解中国大地构造时空结构组成特征,将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太古宙—前南华纪(>820 Ma).太古宙陆核形成(>2 800 Ma),新太古代原板块构造启动,洋陆分化,华北各陆块发育古弧-盆系统(2 800~2 500 Ma),发育广泛的TTG片麻岩;古元古代(2 500~1 800 Ma)发育集宁、南辽河-荆山等弧盆系和嵩山裂谷、滹沱裂谷及华北基底形成(1 800 Ma);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820 Ma前)华北陆区在1.8Ga克拉通化后发育燕辽裂谷、熊耳—西洋河裂谷、渣尔泰—白云鄂博陆缘裂谷;扬子陆块和塔里木陆块区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盆地,新元古代早期其周缘一系列弧盆系形成,扬子和塔里木基底形成,并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过程.第二阶段: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 Ma),可分为5个构造期:(1)南华纪震旦纪(820~541Ma)构造期,罗迪尼超大陆裂解发育新元古代南华纪裂谷事件的火山-沉积岩及冰碛岩,古亚洲洋、原特提斯大洋及震旦大洋扩展,发育扬子、塔里木陆缘裂谷和裂陷盆地,华南洋萎缩为残余大洋.(2)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 Ma)构造期,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持续扩张,中国西部一系列地块从扬子和塔里木大陆裂离,相应陆块均在伸展背景下形成被动大陆边缘,秦-祁-昆多岛弧盆系形成;印度陆块北部边缘形成寒武纪裂陷-裂谷盆地,上覆初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O12).(3)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Ma)构造期,古亚洲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阿尔泰-兴蒙多岛弧盆系形成,向南俯冲制约天山-准噶尔-北山多岛弧盆系形成及温都尔庙增生弧盆系发育;南天山大洋向北俯冲导致中天山岛弧形成;扬子、塔里木和印度等陆块的北缘均发育被动大陆边缘;志留纪震旦洋、华南洋消亡;塔里木、扬子与华北构成统一的泛华夏大陆,其西南缘秦祁昆造山系形成,在南东缘形成了华夏造山系.(4)泥盆纪中二叠世(419~259Ma)构造期,古亚洲洋、南天山洋萎缩消亡,天山-准噶尔-北山造山系和阿尔泰-兴蒙造山系形成(C2-P2);华北陆块整体隆升(O3-C1)后,发育陆表海盆地;扬子陆块发育陆缘裂陷盆地.古特提斯大洋双向俯冲,向北俯冲制约北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发育,向南俯冲导致冈底斯陆缘弧形成(C—P).(5)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 Ma)构造期,中国西北盆-山构造格局定位;那丹哈达洋西向俯冲形成鹤岗陆缘弧.澜沧江弧后洋盆向东俯冲及金沙江-哀牢山弧后洋盆向西俯冲,昌都-思茅地块两侧形成陆缘弧.特提斯大洋向南俯冲导致冈底斯弧盆系形成.扬子区攀西裂谷形成,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喷溢.第三阶段:晚三叠世—新近纪演化阶段(227~2.6 Ma).中生代时东部陆缘弧盆系形成;西北发育盆山构造;西南部喜马拉雅-冈底斯多岛弧盆系形成.新生代,中国东部沿海弧后裂陷及断陷盆地形成,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喜马拉雅-冈底斯造山系形成,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总页数】23页(P1-23)【作者】潘桂棠;陆松年;肖庆辉;张克信;尹福光;郝国杰;骆满生;任飞;袁四化【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010;中国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3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0;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0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武汉430070;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成都610081;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相关文献】1.滇西地区壳体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其演化与运动特征 [J], 胡斌;戴塔根;胡瑞忠;郭群2.中国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J], 杨洪之3.数字地质调查中多源地学数据在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和大地构造演化研究方面的应用——以青海民和地区为例 [J], 朱云海;李超岭;孙赜;于庆文;张克信;张智勇4.中国太古宙陆壳演化阶段的划分 [J], 沈其韩;伍家善;耿元生5.西天山一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构造演化特征 [J], 吴世敏;卢华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历程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历程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历程地球板块构造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揭示了地球地壳变动和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在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长时间尺度下,地壳板块经历了多次碰撞、重组和分离,形成了现今的大陆和海洋地貌。

本文将就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进行探讨。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最早期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前的太古代。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地壳表面仍然是原始的并且没有大陆和海洋之分。

不断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地壳表面的不断变动,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随着地球的演化,板块构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称为古生代。

在这个时期,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和分离,大陆板块不断形成和重组,形成了一些早期的大陆地块。

同时,在板块碰撞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造山运动,形成了今天的一些著名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接下来是中生代,这是地球板块构造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陆板块开始逐渐汇聚成大陆,形成了超级大陆。

最为著名的就是古生代的盘古大陆,它是地球上最早的超级大陆之一。

随后,在地壳板块的不断移动和碰撞下,盘古大陆开始逐渐瓦解和分裂。

最终,在约2亿年前,它分裂成了现在的几个大陆板块。

这个分裂过程也导致了地球上极为丰富的地质活动,包括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火山活动。

随后,地球板块构造演化进入了现代构造演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地壳板块主要以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为主。

大陆板块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而洋壳板块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大陆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而洋壳板块则覆盖在海洋中。

现代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特征是板块边界的运动和变幻。

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类:边界类型为隐沒帶的板块边界,边界类型为构造裂谷的板块边界和边界类型为板块碰撞的板块边界。

隐沒带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洋壳和大陆板块的交界处,造成了地震和火山的频繁发生。

构造裂谷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脊梁山脉系统中,海底扩张和地震活动频繁。

板块碰撞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陆地之间,形成了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构造-矿化的发展阶段

构造-矿化的发展阶段

构造-矿化的发展阶段及对矿化原生分带的影响
老庙基山矿体构造一种复合的、长期活动的侵入接触-断裂-剥离裂隙带。

根据对各阶段、各类型构造中充填产物及其空间关系的观测和综合,结合区域构造发展史,可以大体恢复这个控矿构造的演化历史。

最初,在区域褶皱运动期间,本区表现为背斜轴部(接近倾伏端)及翼部的层间剥离。

以后。

区域,区域压应力加强,产生局部拗曲并伴有走向逆断层,扩大了层间剥离的深度和广度,构成了岩浆侵入的有利空间。

当石英闪长岩侵位时,以五通砂岩为底板,沿着剥离-断层带向上分割、包围石碳二叠系灰岩,在接触热变质作用下使砂岩变为石英绢云母化石英,使灰岩变为硅灰石透闪石大理岩。

随后的岩浆期后汽液沿这些岩石的层间裂隙渗流,在岩体接触面附近交代大理岩而形成石榴子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矽卡岩带;而在黄龙船山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中则变质交代形成蛇纹石-滑石岩及透辉石矽卡岩带。

两带之间残留有大理岩和硅化灰岩夹层。

在主要硅酸盐发生交代作用之后,矽卡岩脆裂,大理岩塑性明显,因此造成各带岩石的力学和物理性质不同。

以后区域地壳上升,矿体上覆岩层被剥蚀,矿体顶部遭受分化作用,形成了铁铜的氧化物、碳酸盐和硫酸岩矿物组合。

这种表生氧化作用在五通砂岩与灰岩白云岩假整合面的破裂带中表现尤为明显。

根据成矿前、成矿期以及成矿后构造的发展,铜官山铜铁矿床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六个矿化阶段,即接触变质阶段、硅酸盐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无矿碳酸盐阶段和表生阶段。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先寒武纪-奥陶纪:早期盆地形成和扩展阶段在先寒武纪-奥陶纪,准噶尔盆地是一个非常浅的海湾,受到了北部和南部高地的影响。

盆地的北、西和南部边缘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断层和背斜。

同时,盆地中部受到了沉积物的充填,形成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

2.志留纪-泥盆纪:洼地盆地转化为海盆阶段在志留纪-泥盆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强烈的俯冲和挤压作用,形成了洼地盆地。

同时,盆地中心出现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粉砂岩。

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引发了许多岩浆活动,形成了火山岩。

3.石炭纪-二叠纪:构造转换和复合盆地形成阶段在石炭纪-二叠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构造转换。

斑块碰撞引发了构造活动,形成了新的背斜、断层和逆冲褶皱。

盆地中部逐渐升高,周围出现了复合盆地。

在这一时期,盆地出现了良好的成矿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铅、锌等。

4.侏罗纪-白垩纪:褶皱和断裂盆地阶段在侏罗纪-白垩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断裂作用。

北部和东部出现了大规模的褶皱构造,盆地东南部和西部出现了断裂。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边缘的活动性最强,而盆地中部则相对较稳定。

此时,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砂岩和泥岩。

5.新生代:盆地隆起和构造反转阶段在新生代,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构造反转。

东部和北部的隆升最为明显,形成了新的山脉和高原。

同时,盆地中心也有一定程度的隆起。

这一阶段的构造活动使得断裂活动加剧,成为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

盆地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内陆河相沉积和风成沉积。

总的来说,准噶尔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个构造演化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活动逐渐减弱,但自然力量的较量仍在继续。

控矿构造的发展阶段

控矿构造的发展阶段

二 成矿期构造(断裂)的判别标志

1 在同一矿体内存在不同阶段的矿化, 或存在多种矿石结构构造; 2 矿物组合在共生上的不一致性,如高、 低温矿物的重叠; 3 某些矿物被另一些矿物穿切,反应构 造脉动; 4 矿石矿物的包裹现象,或早阶段矿石 破碎后被晚阶段矿石胶结; 5 对称带状构造; 6 明显的交代蚀变作用。
8 0° (地 表 3 0- 70 ° ) P t 2g
1
P t 2g 1 F 14
F 14 8 0- 85 ° 8 0° F 18 ( A) ( B) F3 F 14 F 18
1
2
3
4 5°
4
P t 2g 1
5
P t 2g 2 6
P t 2g 3
7

北京平谷万庄金矿

图6-30 青海索拉沟矿区地 质略图(据青海地质调查院 资料(2003)与实测资料修 编)

第十章 控矿构造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


成矿前构造
一 成矿前构造的特盖有含矿地层的底砾岩,断 层内没有矿层或含矿角砾。
内生矿床


1 控制构造-岩浆-矿化活动的区域构造; 2 成矿前地层、火成岩的原生构造;
成矿前侵入体标志: 同位素年龄,岩体内的蚀变及矿化及分带,接 触带构造控矿,岩体中没有矿石的捕掳体;等。

3 成矿前脉岩;
二 成矿前断裂的辨别标志
1.断层泥遭到热液蚀变或矿化; 2.蚀变矿化带切穿断裂(a); 3.断层角砾被矿石矿物胶结 (b); 4.断裂两侧矿脉不对称(i); 5.矿体与断裂接触成喇叭状 (j); 6.金属矿物在断裂带内脉状产出 (f); 7.断层角砾由外向内遭到矿化; ......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显生宙以来,亚洲构造演化表现为南部冈瓦纳大陆逐渐解体和北部劳亚大陆的逐渐增生。

中-新生代,欧亚大陆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南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双重影响。

1、晚古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1000-700Ma),东欧、西伯利亚、中朝、塔里木、印度各陆块曾经聚结在一起,组成Rodinia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震旦纪,冈瓦纳大陆开始解体,形成了分散在古亚洲洋内的西伯利亚、东欧、华北等前寒武纪克拉通和一系列小陆块,它们是未来亚洲大陆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生代早期,诸陆块在南半球连成一个整体的巨型冈瓦纳大陆,从冈瓦纳分裂出来的北美、东欧(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朝等陆块,在南半球赤道附近漂浮、增长,北半球以海洋为主。

晚古生代,组成亚洲的主要陆块越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并逐渐汇聚,形成统一的超级大陆。

(1)寒武纪晚元古代-早寒武世,晚元古代的超级大陆解体,古亚洲洋张开。

西伯利亚和东欧(波罗的,Baltic)大陆从东冈瓦纳分离,分布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普遍发育了蒸发盐沉积。

中寒武世,西伯利亚东侧打开形成了宽阔的古亚洲洋,两个板块边界为南北向,扩张脊在东部、消减带在西部。

(2)奥陶纪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古亚洲洋两个板块边缘、东部的扩张中心和西部的消减带位置与前一时期大致相同。

奥陶纪,东欧北缘裂解,形成乌拉尔裂谷带。

奥陶纪大陆分布与寒武纪类似。

东侧冈瓦纳向东运动,西伯利亚向北运动,古亚洲洋变宽。

古亚洲洋东部有一个长扩张脊,古亚洲洋岛弧与小陆块的碰撞使哈萨克斯坦微大陆增生。

奥陶纪时,古特提斯洋开始张开。

(3)志留纪志留纪,东侧冈瓦纳继续向东运动,与东欧和西伯利亚大陆间的距离不断增长,在志留纪最终达到5000km。

乌拉尔裂谷带被打开形成乌拉尔古大洋。

塔里木-卡拉库姆微大陆与东冈瓦纳大陆之间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4)泥盆纪早泥盆纪(400Ma),东欧、西伯利亚和冈瓦纳各大陆之间仍为大洋相隔,存在有三个洋盆,即位于西伯利亚与华北大陆之间的古亚洲洋、位于东欧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东-西乌拉尔古大洋和位于哈萨克斯坦大陆与卡拉库姆-塔里木地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支。

岩浆构造的发育阶段

岩浆构造的发育阶段

岩浆构造的发育阶段侵入岩体,主要是大型侵入岩体,从其就位、到完全固结,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据一些岩体的研究资料,这个时期可长达几百万年之久。

在这样漫长的时期中,其接触带构造自然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侵入、接触热变质(包括热动力变质)、热液和后期改造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构造活动特点。

正确的理解和估价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出现过的和改变了的构造特征,对认识金属矿化带的分布、形状、大小、富集程度及其变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1.侵入阶段岩浆是依据侵入前构造进入并就位的。

侵入前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岩体主体(岩基、岩株等)和岩枝的最后形态。

侵入前构造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岩浆运动中的分异作用特征。

一般在侵入活动高潮时正处在引张状态的构造形迹,如区域性张裂带等,对岩体就位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

而侵入岩体的侵入上顶作用有产生了垂直方向上的应力。

这种应力引起的褶皱构造的拱起或弯曲有促使先前存在的各种断裂裂隙处在伸张状态,因而有利于岩浆中分馏物的析出。

2.接触热变质阶段这是在岩浆侵入、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发育的。

炽热岩浆熔融体的烘烤作用使围岩发生重结晶,进而发生热变质等化学反应。

这种状态持续较长时,使附近围岩处在塑性-半黏性状态,构造活动以塑性形变为主,如形成流变褶曲等。

当变形的岩层中含有标志层时,则这种构造可以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

同时,在岩体的边缘相中,流线、流面、侵入时同生的边缘断层等原生构造和上顶构造也已形成。

在压应力作用下,岩体边缘可形成热动力片岩或片理化带等。

在这个阶段中,断裂裂隙构造并不发育,岩浆和围岩中的挥发分H2O、CO2等正处在汇集阶段,尚未形成独立的热液系统,因而缺乏显著的热液矿化作用。

3.热液阶段随着岩浆热能的消耗,温度的逐步降低,岩体渐趋固结,塑性形边逐渐被被弹性形边所代替。

侵入岩体及热变质围岩随温度下降而逐渐强化,变成不同性质的刚性体。

这时,由于岩体固结后的调整作用而产生的岩体和围岩中的冷缩裂隙,以及区域构造作用在接触带范围内造成的断裂、裂隙、破碎、角砾带等,为矿液流动和矿质沉淀造成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主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是该盆地的一个重要构造带,以下将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浅析。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

其中四棵树地区是在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早古生代是准噶尔盆地的初次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奥陶纪至志留纪。

在四棵树地区,早古生代主要表现为一些断裂运动和构造活动,形成了一些断裂带和隆起区。

这些断裂带和隆起区是后来中生代构造发展的基础。

早中生代是中生代的第一个阶段,发生在三叠纪至侏罗纪。

在四棵树地区,早中生代主要表现为构造隆升和挤压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和隆起区。

该阶段还有一些岩层的沉积作用,形成了一些沉积盆地。

总体上,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经历了早古生代、早中生代、中中生代和晚中生代四个阶段。

这些阶段中,构造隆起、抬升、挤压、伸展和逆冲断裂等构造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的构造形态。

岩层的沉积作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沉积盆地和沉积盖层。

这些构造演化阶段的特点和过程对于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资源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沉积盆地,位于新疆地区,是中国五大油气盆地之一。

四棵树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东部的一个突出地区,沙漠化程度较重,但其中的构造演化却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对四棵树地区的发育历史进行分析。

1. 古生代时期
四棵树地区在古生代时期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华北板块与古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和造山作用。

这一阶段形成的古老山脉在盆地内部早已消失,但其遗留下来的构造残留物仍然影响着盆地的形态。

中生代时期,在四棵树地区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演化。

当时在该地区出现了一些作用力强烈的大型断裂带,导致早期的构造残留物在此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塑造。

这一阶段使得四棵树地区呈现出了现在的容貌。

新生代时期是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为冲断作用。

受到现代构造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四棵树地区的地层被分割成了许多独立的地块,这些地块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滑动和倾斜,形成了眼花缭乱的地貌景观。

在现代时期,四棵树地区仍然处于构造演化的活跃期。

此时,该地区主要表现为西南向的挤压作用,使得区内的各个地块继续发生变形和位移。

由于该区域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油气资源的丰富性,因此该区域的构造演化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

总之,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岩层组成和地质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者可以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深入了解该地区构造演化的特点和内部机制,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该地区的资源。

构造阶段和构造旋回等名称解释

构造阶段和构造旋回等名称解释

构造阶段和构造旋回;地史中地壳上的不同部位曾经多次出现不同时期、各种类型的地槽旋回。

从全球整体来看,可以发现大致每隔1.5-2亿年,总有相当一批地槽大体上同步地经历了各自的地槽旋回。

与此相应,地球上各个地台的发展史也在此期间出现巨型的升降和海水进退旋回。

这种全球性的构造作用旋回现象被称为构造旋回(Tectonic Cycle),发生这种构造旋回的地质阶段被称为构造阶段(Tectonic Stage) 。

组与阶;组: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是具有明显上、下界线的可填图的岩石地层体。

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高于段而低于群。

阶:年代地层学的基本工作单位,正式年代地层学术语的传统等级系列中级别相对较低的年代地层单位,代表了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

所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期(age)。

阶是在一个期内形成的所有地层。

阶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识别的标准年代地层级别体系中最小的单位。

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有海沟和岩浆弧(火山弧)存在,并出现地壳俯冲和消减现象,代表汇聚的板块边界。

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包括陆棚、大陆斜坡和陆基(陆隆),没有海沟存在,也不出现地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生物相与生物区系;生物相是地层中能够反映当时沉积环境的化石类别及其保存方式的总体特征,生物相分异主要是指因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生物群在生态组合方面的差异。

生物区系,即生物分区,主要是因为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影响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映。

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中国地质年代系表

中国地质年代系表

新元古代 (界)(Pt3)
震旦世(系)Z
原 核 生 物
3200 未 名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
未 名
3850 4600 地球形成
注1: 主要根据王鸿桢等《中国地层时代表》(1990年)略改并补充;
注2: 据2000年5月全国地层会议通过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①二叠纪(系)由二分改为三分,即分为早(下)二叠世,中二 叠世(统),晚(上)二叠世(统);②石炭纪(系)三分改为二分,取消中石炭世(统);③太古宙(宇)四分,由早到晚为始太 古代(界),古太古代(界),中太古代(界)和新太古代(界); 注3: 与地质年代中早、中、晚世相对应的地层单位为下、中、上统。
中国地质年代世系表
地质时代(地层系统及代号) 宙(宇) 代(界) 纪(系)
第四纪(系)Q 新生代 (界Kz) 第三纪 (系R) 老第三纪 (系)E 白垩纪(系)K 新第三纪 (系)N
世(统)
全新世(统Qh) 更新世(统Qp) 上新世(统N2) 中新世(统N1) 渐新世(统E3) 始新世(统E2) 古新世(统E1) 晚白垩世(统K2) 早白垩世(统K1) 晚侏罗世(统J3) 中侏罗世(统J2) 早侏罗世(统J1) 晚三叠世(统T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寒武世(统∈2) 早寒武世(统∈1) 晚震旦纪(统Z2) 早震旦纪(统Z1) 543 630 800 1000 1400 1800 2300 2500 2800 晋宁运动 吕梁运动 阜平运动
海 生 无 脊 椎 动 物 繁 盛 裸露无脊椎动物 出现
青白口纪(系)Qb 元古宙 中元古代 蓟县纪(系)Jx (宇) (PT) (界)(Pt2) 长城纪(系)Chc 古元古代 (界)(Pt1) 新太古代 (界)(Ar3) 中太古代 太古宙 (界)(Ar2) (宇) 古太古代 (AR) (界)(Ar1) 始太古代 (界)(Ar0) 冥古宙 (宇)(HD) 滹沱纪(系)Ht 未 名 未 名 未 名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介绍

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介绍

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以下是正文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主要依据构造格局和古地理轮廓的重要变化,并以构造运动期为划分标准。

现代地质研究,虽然把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共同组成的岩石圈看作一个整体,但是据以划分构造阶段的主要事实和现象,实际上限于地壳的范围。

所以,构造阶段主要是指地壳构造发展的阶段。

构造阶段的概念源于人们对地质历史上造山运动和造山期的认识。

由于造山期代表地壳运动的强化期,具有突发性质,因而可用以划分构造阶段。

一般说来,构造大阶段和构造阶段基本上是全球性的。

但是,造山期和构造期可因大区而有不同。

中国和亚洲东部构造发展阶段的特点是:①、震旦纪前的晋宁运动影响普遍,地台形成及其盖层开始的时期明确;②、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在很多地区不易区分。

按构造发展阶段可作出大地构造区划(图略)。

中国地壳构造发展大阶段,包括:陆核形成大阶段、地台形成大阶段、联合古陆形成大阶段、联合古陆解体大阶段。

在发展大阶段下可分出发展阶段。

各发展阶段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如下表所示(表略)。

一、陆核形成大阶段形成于28亿年前的古陆核见于华北地区。

西部的鄂尔多斯陆核大部为中生界盖覆,由以麻粒岩变质相为主的岩系构成,与集宁群相当。

华北东北部有蓟辽陆核,组成岩系以迁西群、阜平群为代表。

东南部有河淮陆核,主要构成岩系是麻粒岩和片麻岩,有时也有镁质大理岩和石墨片岩等。

在扬子地台上,由于出露于黄陵背斜的崆岭群麻粒岩有28亿年的变质年龄值,因而鄂西-川中可能是古陆核。

大别山群虽然也有超过28亿年的岩石,但是无法识别由其构成的地块。

此外,塔里木地台南部,地球物理特征与华北的陆核区相似。

由于阿尔金山地区已确定有太古宙地层,因而塔南陆核可能存在。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一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一晋宁期1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I)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关于这场运动的发生演化,在华南研究较详。

中国地质年代表

中国地质年代表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 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中国地质年代表地质年代从古至今依次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又分为:第三纪、第四纪-----------------------------------------------------------------------------------------中生代新生代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构造阶段(及构造运动)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人类出现晚更新世 Qp中更新世 Qp2早更新世 Qp1新近纪上新世 N2中新世 N1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 E3始新世 E2 50古新世 E1 65 鱼类出现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喜玛拉雅构造阶段)-------------------------------中生代白垩纪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 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燕山构造阶段)三叠纪 T 250 蜥龙鱼龙出现老阿尔卑斯构造阶段(之印支构造阶段)-------------------------------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 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 C 362 单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海西)华力西构造阶段早古生代志留纪 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 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 570 硬壳动物出现加里动构造阶段-----------------------------元古代新元古代震旦纪 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 Nh 800 晋宁运动青白口纪 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 JX 1 400 真核动物出现 (绿藻)长城纪 Ch 1800古元古代吕梁运动滹沱纪Hl 2300 五台运动五台纪 Wt 2500 阜平运动-----------------------------太古代新太古代 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 (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 Ar2 3200古太古代 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 Ar0 45ooAr 4600 地球形成---------------------------------------------------------------------------------------------------------------------- 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地质年代表列。

PDCA循环与软件研发管理四阶段

PDCA循环与软件研发管理四阶段

PDCA循环与软件研发管理四阶段PDCA循环与软件研发管理四阶段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ISO9001:2000标准指出, PDCA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

其模式可简述如下: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PDCA循环可通过以下八个主要步骤实现:?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 ?确定改进的目标;?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 ?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正式采纳更改;?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PDCA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的一个过程,必须形成闭环管理,四个阶段缺一不可。

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小的PDCA循环。

比如,ISO 9001:2000标准的管理职责(5)和资源管理(6)是PDCA循环的P阶段,产品实现(7)是D阶段,测量、分析(8)是C阶段,改进(8)是A阶段。

而"改进"中的"纠正措施"则是该标准大的PDCA循环中A阶段的小PDCA循环。

这样,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图1)。

若按照PDCA循环前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再进行 PDCA循环,便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图2)。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可以在组织的每一个过程中层开,也可以在整个过程的系统中展开。

二次结构施工流程

二次结构施工流程

二次结构施工流程二次结构施工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设计、准备工作、构造、质量控制和完工。

首先是设计阶段。

设计者根据项目需求和结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和安装设计图纸。

设计方案应考虑到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安全性和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二次结构能够满足工程使用的需要。

接下来是准备工作阶段。

在准备工作阶段,施工队需要购买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并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测和准备。

勘测确定施工现场的具体位置、地势、土壤等情况,准备方便施工所需的道具、机械和设备。

然后是构造阶段。

施工队按照设计方案和图纸,进行钢筋的焊接、连接和安装。

首先,施工队需要根据需要测量和标记出二次结构的具体位置和尺寸。

然后,根据图纸中的要求,将钢筋进行焊接和连接,并用螺栓将钢结构连接在一起。

最后,施工队使用吊装机械将钢结构吊装到预定位置,并进行调整和固定。

在施工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

施工队需要对钢筋、焊接接头、连接件等进行质量检查和测试,确保其符合技术要求和相关标准。

同时,还需要进行结构的安全评估和检验,以确保二次结构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最后是完工阶段。

施工队在完成钢结构的安装和调整后,进行细部的整理和清理工作。

对施工现场进行清扫,清理垃圾和杂物,并进行最后的检查和验收。

如果没有问题,便可进行验收,并交付使用。

总的来说,二次结构施工流程包括设计、准备工作、构造、质量控制和完工等阶段。

只有在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施工,并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才能确保二次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同时,施工方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施工人员,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名称简介
晋宁运动 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

印支运动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

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

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即印度支那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

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

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

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6500万年前左右,在地史上主要属于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这段时期。

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海西运动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喜山运动 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发生于第三纪的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有三个主要造山幕:第一幕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及中性岩浆岩的侵入;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

地质特征与影响
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

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

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

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

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

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

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早石炭世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世,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中石炭世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也使长江开始逐渐形成。

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喜马拉雅运动是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剧烈的构造运动。

在喜马拉雅期间,印度板块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终于撞上了欧亚板块,使整个欧亚板块东部再次受到了近南北向的挤压作用。

其中,中国西部受到的影响最大。

在剧烈的挤压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迅速抬升,它们都是大型滑脱构造,在滑脱面之上发育了一系列的近东西走向的逆掩断层,这些逆掩断层之间形成巨大的褶皱断块山系,自南向北依次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山脉等;断层带本身则表现为山脉间和高原上的低地。

在青藏高原以北,同样出现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

与青藏高原不同的是,这些逆掩断层的倾向并不相同,因此并未形成像青藏高原那样的叠瓦构造,而是使两条倾向相对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上升,两条倾向相背的断层之间的地块相对下降,从而形成盆岭相间的构造。

如康西瓦-昆仑山断层带和塔里木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昆仑山地上升,塔里木南缘断层带和库尔勒-乌恰断层带之间的塔里木盆地下降,库尔勒-乌恰断层带和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之间的天山山地上升,伊林哈别尔尕-亚干断层带和德尔布干-克拉麦里断层带之间的准噶尔盆地下降,柴达木南缘断层带和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之间的柴达木盆地下降,宗务隆山-青海湖南缘断层带和北祁连北缘断层带之间的祁连山地上升,等等。

在中国大陆中东部,在东西向的张裂作用下,原有的近南北向的断层如闽粤沿海断层带、郯城-庐江断层带、大兴安岭东侧断层带、太行山东侧断层带、武陵山-大明山断层带等均转变为张裂性的正断层,沿其中某些断层还有花岗岩侵入。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张裂断层,如汾渭断层带、大雪山东缘断层带等。

南海、东海、日本海也均在这一时期受东西向的张裂作用而大幅张开,成为西太平洋的边缘海。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也是由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堑带积水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