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阶段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 2、划分3、划分古板块的标志4、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步骤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 2、板块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欧亚、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将连为一体,形成超大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大陆和海洋在地表上的位置变化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陆和海洋相对于地极和赤道位置的变化;一是大陆和海洋相互之间的相对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承认曾经发生过两种变化,就必须承认地壳运动以水平位移为主导形式。
相反,不承认大陆和海洋曾经发生位移,或承认移位,而将移位归因于地壳大规模垂直运动,如别洛乌索夫所主张的造洋运动,就是固定论者。
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牵涉到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各个方面,是近百年来地质学中带根本性的问题之一。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历程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历程地球板块构造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揭示了地球地壳变动和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
在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长时间尺度下,地壳板块经历了多次碰撞、重组和分离,形成了现今的大陆和海洋地貌。
本文将就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阶段和特征进行探讨。
地球板块构造演化的最早期可以追溯到约38亿年前的太古代。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地壳表面仍然是原始的并且没有大陆和海洋之分。
不断的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导致了地壳表面的不断变动,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地球表面。
随着地球的演化,板块构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称为古生代。
在这个时期,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和分离,大陆板块不断形成和重组,形成了一些早期的大陆地块。
同时,在板块碰撞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造山运动,形成了今天的一些著名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接下来是中生代,这是地球板块构造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大陆板块开始逐渐汇聚成大陆,形成了超级大陆。
最为著名的就是古生代的盘古大陆,它是地球上最早的超级大陆之一。
随后,在地壳板块的不断移动和碰撞下,盘古大陆开始逐渐瓦解和分裂。
最终,在约2亿年前,它分裂成了现在的几个大陆板块。
这个分裂过程也导致了地球上极为丰富的地质活动,包括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火山活动。
随后,地球板块构造演化进入了现代构造演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地壳板块主要以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为主。
大陆板块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而洋壳板块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大陆板块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而洋壳板块则覆盖在海洋中。
现代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特征是板块边界的运动和变幻。
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类:边界类型为隐沒帶的板块边界,边界类型为构造裂谷的板块边界和边界类型为板块碰撞的板块边界。
隐沒带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洋壳和大陆板块的交界处,造成了地震和火山的频繁发生。
构造裂谷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脊梁山脉系统中,海底扩张和地震活动频繁。
板块碰撞的板块边界主要发生在陆地之间,形成了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1.先寒武纪-奥陶纪:早期盆地形成和扩展阶段在先寒武纪-奥陶纪,准噶尔盆地是一个非常浅的海湾,受到了北部和南部高地的影响。
盆地的北、西和南部边缘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形成了断层和背斜。
同时,盆地中部受到了沉积物的充填,形成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
2.志留纪-泥盆纪:洼地盆地转化为海盆阶段在志留纪-泥盆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强烈的俯冲和挤压作用,形成了洼地盆地。
同时,盆地中心出现了厚度较大的沉积层,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粉砂岩。
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引发了许多岩浆活动,形成了火山岩。
3.石炭纪-二叠纪:构造转换和复合盆地形成阶段在石炭纪-二叠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构造转换。
斑块碰撞引发了构造活动,形成了新的背斜、断层和逆冲褶皱。
盆地中部逐渐升高,周围出现了复合盆地。
在这一时期,盆地出现了良好的成矿环境,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铅、锌等。
4.侏罗纪-白垩纪:褶皱和断裂盆地阶段在侏罗纪-白垩纪,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断裂作用。
北部和东部出现了大规模的褶皱构造,盆地东南部和西部出现了断裂。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盆地边缘的活动性最强,而盆地中部则相对较稳定。
此时,盆地沉积物主要是砂岩和泥岩。
5.新生代:盆地隆起和构造反转阶段在新生代,准噶尔盆地经历了较为明显的隆升和构造反转。
东部和北部的隆升最为明显,形成了新的山脉和高原。
同时,盆地中心也有一定程度的隆起。
这一阶段的构造活动使得断裂活动加剧,成为新生代的主要构造特征。
盆地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内陆河相沉积和风成沉积。
总的来说,准噶尔盆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个构造演化阶段。
每个阶段都对盆地的形态、构造和沉积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活动逐渐减弱,但自然力量的较量仍在继续。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
亚洲大陆构造演化显生宙以来,亚洲构造演化表现为南部冈瓦纳大陆逐渐解体和北部劳亚大陆的逐渐增生。
中-新生代,欧亚大陆受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南部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双重影响。
1、晚古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1000-700Ma),东欧、西伯利亚、中朝、塔里木、印度各陆块曾经聚结在一起,组成Rodinia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震旦纪,冈瓦纳大陆开始解体,形成了分散在古亚洲洋内的西伯利亚、东欧、华北等前寒武纪克拉通和一系列小陆块,它们是未来亚洲大陆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生代早期,诸陆块在南半球连成一个整体的巨型冈瓦纳大陆,从冈瓦纳分裂出来的北美、东欧(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朝等陆块,在南半球赤道附近漂浮、增长,北半球以海洋为主。
晚古生代,组成亚洲的主要陆块越过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并逐渐汇聚,形成统一的超级大陆。
(1)寒武纪晚元古代-早寒武世,晚元古代的超级大陆解体,古亚洲洋张开。
西伯利亚和东欧(波罗的,Baltic)大陆从东冈瓦纳分离,分布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普遍发育了蒸发盐沉积。
中寒武世,西伯利亚东侧打开形成了宽阔的古亚洲洋,两个板块边界为南北向,扩张脊在东部、消减带在西部。
(2)奥陶纪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古亚洲洋两个板块边缘、东部的扩张中心和西部的消减带位置与前一时期大致相同。
奥陶纪,东欧北缘裂解,形成乌拉尔裂谷带。
奥陶纪大陆分布与寒武纪类似。
东侧冈瓦纳向东运动,西伯利亚向北运动,古亚洲洋变宽。
古亚洲洋东部有一个长扩张脊,古亚洲洋岛弧与小陆块的碰撞使哈萨克斯坦微大陆增生。
奥陶纪时,古特提斯洋开始张开。
(3)志留纪志留纪,东侧冈瓦纳继续向东运动,与东欧和西伯利亚大陆间的距离不断增长,在志留纪最终达到5000km。
乌拉尔裂谷带被打开形成乌拉尔古大洋。
塔里木-卡拉库姆微大陆与东冈瓦纳大陆之间扩张,形成了古特提斯洋(Paleo-Tethys)。
(4)泥盆纪早泥盆纪(400Ma),东欧、西伯利亚和冈瓦纳各大陆之间仍为大洋相隔,存在有三个洋盆,即位于西伯利亚与华北大陆之间的古亚洲洋、位于东欧与西伯利亚大陆之间的东-西乌拉尔古大洋和位于哈萨克斯坦大陆与卡拉库姆-塔里木地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支。
岩浆构造的发育阶段
岩浆构造的发育阶段侵入岩体,主要是大型侵入岩体,从其就位、到完全固结,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
据一些岩体的研究资料,这个时期可长达几百万年之久。
在这样漫长的时期中,其接触带构造自然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侵入、接触热变质(包括热动力变质)、热液和后期改造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构造活动特点。
正确的理解和估价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出现过的和改变了的构造特征,对认识金属矿化带的分布、形状、大小、富集程度及其变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1.侵入阶段岩浆是依据侵入前构造进入并就位的。
侵入前构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岩体主体(岩基、岩株等)和岩枝的最后形态。
侵入前构造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到岩浆运动中的分异作用特征。
一般在侵入活动高潮时正处在引张状态的构造形迹,如区域性张裂带等,对岩体就位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
而侵入岩体的侵入上顶作用有产生了垂直方向上的应力。
这种应力引起的褶皱构造的拱起或弯曲有促使先前存在的各种断裂裂隙处在伸张状态,因而有利于岩浆中分馏物的析出。
2.接触热变质阶段这是在岩浆侵入、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发育的。
炽热岩浆熔融体的烘烤作用使围岩发生重结晶,进而发生热变质等化学反应。
这种状态持续较长时,使附近围岩处在塑性-半黏性状态,构造活动以塑性形变为主,如形成流变褶曲等。
当变形的岩层中含有标志层时,则这种构造可以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
同时,在岩体的边缘相中,流线、流面、侵入时同生的边缘断层等原生构造和上顶构造也已形成。
在压应力作用下,岩体边缘可形成热动力片岩或片理化带等。
在这个阶段中,断裂裂隙构造并不发育,岩浆和围岩中的挥发分H2O、CO2等正处在汇集阶段,尚未形成独立的热液系统,因而缺乏显著的热液矿化作用。
3.热液阶段随着岩浆热能的消耗,温度的逐步降低,岩体渐趋固结,塑性形边逐渐被被弹性形边所代替。
侵入岩体及热变质围岩随温度下降而逐渐强化,变成不同性质的刚性体。
这时,由于岩体固结后的调整作用而产生的岩体和围岩中的冷缩裂隙,以及区域构造作用在接触带范围内造成的断裂、裂隙、破碎、角砾带等,为矿液流动和矿质沉淀造成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川西北地区构造演化阶段及岩相古地理
段 北 及 山 门 龙 段 西 致 导 , 合 开 的 洋 略 勉 于由 : 明 表 果 结 . 点 特 同 不 段 阶 化 演 带 造 构 山 仓 米 与 带 造构 山 门 龙 比 对 , 征 特 积 沉
公 分 田 油 林 吉 .3� ;000361� 庆 大 江龙 黑 , 司 公 井 测 团 集 探 钻庆 大 .2� ;380001� 京北 , 院 究 研 发 开 探 勘 油 石 国 中 .1 (
� 54 �
再 以难 , 育发 层断 期后 ,多 失缺 层地 , 大较 响影 动运 降升 期晚 东里加 受局 格积 沉的 系留 志区 本 .中 槽海 的窄
古 件事 热造 构段 阶化 演同 不个 3 期时 代古 元早 � 代 古太 晚过 经群 岩河 后 ,析 分合 综料 资年 测素 位同 、 征特 质变 -形变 、成 组 套 岩 H T T 、岩 壳 表 从 .相 岩 闪 角 低到 相 岩 闪 角 高从 质变 石岩 , 表代 为组 岩坪 家汪 、 岩麻 片 树角 八 、组 岩口 河 ) 群定 康内 区于当 相 ( 群岩 河后 以要 主区 地山仓 米 . 现发 内区 究研 个整 在底基 晶结 底基 晶结� 1 .2 . 征特
、 群河 水 白 、 群 河水 黄 、群 边 盐 、 群 斯恰 有 积沉 ,境 环 盆海 缘边 陆大 动被 子扬 于处 区地 山仓 米及山 门龙 经北 向 ,边盐 起南 ,裂 分岭 秦沿 核陆 古北华 与核 陆古 子扬 期宁 晋于 ,之继 .平 夷和 蚀剥 的暂 短历 经并地 陆为 升上 度 一曾 区地 分部 大中 川及 定康 -昌西 -花 枝攀 ,代 古元 中入 进 ,后 以成 形 )核 陆古 (底 基晶 结台地 子扬
言引� 0
30
2400 60 )0102 (1981 0001 : 号 编 章 文� � � A : 码 识 标 献 文� � � 845P : 号 类 分 图 中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油气盆地,主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是该盆地的一个重要构造带,以下将对该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进行浅析。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早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的构造演化阶段。
其中四棵树地区是在中生代构造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早古生代是准噶尔盆地的初次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生在奥陶纪至志留纪。
在四棵树地区,早古生代主要表现为一些断裂运动和构造活动,形成了一些断裂带和隆起区。
这些断裂带和隆起区是后来中生代构造发展的基础。
早中生代是中生代的第一个阶段,发生在三叠纪至侏罗纪。
在四棵树地区,早中生代主要表现为构造隆升和挤压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和隆起区。
该阶段还有一些岩层的沉积作用,形成了一些沉积盆地。
总体上,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阶段主要经历了早古生代、早中生代、中中生代和晚中生代四个阶段。
这些阶段中,构造隆起、抬升、挤压、伸展和逆冲断裂等构造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该地区的构造形态。
岩层的沉积作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形成了一些沉积盆地和沉积盖层。
这些构造演化阶段的特点和过程对于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油气资源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构造阶段和构造旋回等名称解释
构造阶段和构造旋回;地史中地壳上的不同部位曾经多次出现不同时期、各种类型的地槽旋回。
从全球整体来看,可以发现大致每隔1.5-2亿年,总有相当一批地槽大体上同步地经历了各自的地槽旋回。
与此相应,地球上各个地台的发展史也在此期间出现巨型的升降和海水进退旋回。
这种全球性的构造作用旋回现象被称为构造旋回(Tectonic Cycle),发生这种构造旋回的地质阶段被称为构造阶段(Tectonic Stage) 。
组与阶;组:岩石地层划分的基本单位,是具有明显上、下界线的可填图的岩石地层体。
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高于段而低于群。
阶:年代地层学的基本工作单位,正式年代地层学术语的传统等级系列中级别相对较低的年代地层单位,代表了相对较短的时间间隔。
所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期(age)。
阶是在一个期内形成的所有地层。
阶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识别的标准年代地层级别体系中最小的单位。
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有海沟和岩浆弧(火山弧)存在,并出现地壳俯冲和消减现象,代表汇聚的板块边界。
被动大陆边缘:大陆边缘包括陆棚、大陆斜坡和陆基(陆隆),没有海沟存在,也不出现地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生物相与生物区系;生物相是地层中能够反映当时沉积环境的化石类别及其保存方式的总体特征,生物相分异主要是指因环境不同而形成的生物群在生态组合方面的差异。
生物区系,即生物分区,主要是因为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影响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映。
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祁连山中段门源盆地新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
滑 断裂控 制 ,断层活 动而形 成 的盆 岭间高 差 达 10 10~10 m,显 示新 生代 以来边 缘 断裂 强烈 50
的垂 直 差 异 运 动
图 1 门 源 盆地 新 构 造 图
Fi 1 Ne tc o i p o h n ua sn g. o e t n c ma f t e Me y n Ba i
祁 连 山 中段 门源 盆 地 新 构 造运 动 的阶段 划 分
马保 起 ,李德 文
( .中 国 地 震 局 地 壳 应 力 研 究 所 ,北 京 10 8 1 0 0 5;
2 中 国科 学 院 青 藏 高原 研 究 所 ,北 京 10 8 ) . 005
摘 要 : 门源 盆地是 祁连 山中段 的 山问盆地 ,南北 边缘 均为 断裂控 制 ,发育 古近 系 白杨 河组 、第 四纪冰 碛 物和冰 水堆 积物 。地层 变形 、地貌 发 育和 断裂 活动分 期 的差
多研究 者 的关 注 ,其隆 升过程 在一 定程 度上 记录 了青藏 高原 的上 升过程 。前 人 的研究 多集 中 在北 麓地 貌演 化及走 廊盆 地 的构 造 活动 上 ““ ,而 对祁 连 山 内 的断裂 活 动 和盆 地 构造 演 ’’ 化过 程涉及 较少 ,仅 对 祁 连 山 内的 少 数 活 动 断裂 进 行 过 晚第 四纪 以来 活 动性 的研 究 ¨ 且对 断裂 活动 与新构造 演 化阶段 的关 系讨 论不 多 。 , 源自地质 力 学 学
报
的年代约 束
,而对 盆地 的新构 造演 化 、第 四纪断 裂活 动 、盆 地 的 构造 演 化与 祁 连 山 的
隆 升过程 的关 系等方 面的研 究 尚属 空 白。本文 以门源 盆地 中的新生 代地层 为基 础 ,运 用地层 不 整合 、地貌 面发育 和断裂 活动分 期综合 分析 的方法 ,区分 出分 布范 围较大 、具有一 定 的普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华南区是中国最大的地质结构构造带,其特征地质构造带演化史悠久而具有独特性。
一个构造演化史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地质构造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性质变化的一系列过程,其中包括构造的形成、发育和消失等等。
华南区的构造演化史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构造形成阶段、构造发育阶段和构造消退阶段。
1.造形成阶段:该阶段以古生代晚期的玄武岩浆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岩浆山脉的形成,在该阶段,华南地区的地壳发生了剧烈的变形。
结果,形成了海岸带构造变形带、岩浆山脉及其他断裂构造带等地质构造。
此阶段是华南构造演化史的关键所在,在该阶段内产生了大量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其主要特征是断裂和褶皱变形。
2.造发育阶段:该阶段以龙门山历史期的火山活动和新近纪期的喷发火山活动为主要特征。
在该阶段,龙门山和周边范围内出现了大量的火山熔岩,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台、火山山脉和活动断裂等构造,在海岸带构造变形带内发育出了大量的褶皱变形构造。
3.造消退阶段:该阶段主要以现今的地质构造变形为主,特征有大量的剩余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泥火山等)和其他构造(如变形晶型、构造斑岩、岩性等)等。
综上所述,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指构造形成阶段、构造发育阶段和构造消退阶段,上述每个阶段都具有其独特性。
在构造形成阶段,华南地区发生了剧烈的变形,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山脉及其他断裂构造带等地质构造;在构造发育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火山台、火山山脉和活动断裂等构造;在构造消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地质构造和其他构造。
因此,华南构造的演化过程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其形成的构造发育阶段、构造消退阶段和构造转化阶段均具有其独特性。
华南构造演化史是一个复杂而又不可逆转的过程,构造演化史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华南区地质结构的演变及其演变过程中的相关特征,为我们研究华南地质结构的演化过程提供重要参考。
基于上述内容,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华南地质结构演化提供参考。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潘桂棠’肖庆辉2 陆松年3 邓晋福4 冯益民5 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7 郝国杰3 冯艳芳“(l.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 0 8 2 ; 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10 0 37 ; 3.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天津30 01 70 ;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 08 3;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陕西西安71 0 54 ;6.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4水刃74 ; 7.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江苏南京21 0 16 )提要: 中国大地构造形成演化与大地构造分区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整体论述中国构造分区, 都以不同学派对中国大陆地壳形成演化的不同认识论和方法论, 有不同的方案。
以黄极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和李春显先生等板块构造观的“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为指导思想的大地构造划分方案, 是集中国地质构造之大成, 在全国起指导作用, 影响既广泛且深远。
板块构造单元划分是当前板块构造细结构研究的关键问题。
它既是板块构造研究的理论问题, 也是区域地质研究和成矿预测评价亚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文的大地构造分区图的编制是以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建造、火山岩建造、侵入岩浆活动、变质变形等地质记录为基础, 承接融合中国“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 在板块构造一地球动力学理论指导下, 以成矿规律和矿产能源预测的需求为基点, 以不同规模相对稳定的古老陆块区和不同时期的造山系大地构造相环境时空结构分析为主线, 以特定区域主构造事件形成的优势大地构造相的时空结构组成和存在状态为划分构造单元的基本原则, 划分出中国的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由陆块区和造山系组成为9 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及相应的56 个二级构造单元。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还存在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较准确地划分尚需很长时间的不懈努力。
关扭词: 大地构造; 构造单元; 陆块区; 造山系; 多岛弧盆系中圈分类号: Ps4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 000 一36 57 (2 0 0 9 )0 1 一0 0 0 1 一2 8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 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 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 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Ⅰ)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
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介绍
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介绍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根据有关大地构造文献和资料编写而成。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科普文章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大地构造科学研究事业的学子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以下是正文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主要依据构造格局和古地理轮廓的重要变化,并以构造运动期为划分标准。
现代地质研究,虽然把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共同组成的岩石圈看作一个整体,但是据以划分构造阶段的主要事实和现象,实际上限于地壳的范围。
所以,构造阶段主要是指地壳构造发展的阶段。
构造阶段的概念源于人们对地质历史上造山运动和造山期的认识。
由于造山期代表地壳运动的强化期,具有突发性质,因而可用以划分构造阶段。
一般说来,构造大阶段和构造阶段基本上是全球性的。
但是,造山期和构造期可因大区而有不同。
中国和亚洲东部构造发展阶段的特点是:①、震旦纪前的晋宁运动影响普遍,地台形成及其盖层开始的时期明确;②、海西运动和印支运动在很多地区不易区分。
按构造发展阶段可作出大地构造区划(图略)。
中国地壳构造发展大阶段,包括:陆核形成大阶段、地台形成大阶段、联合古陆形成大阶段、联合古陆解体大阶段。
在发展大阶段下可分出发展阶段。
各发展阶段发生的主要地质事件如下表所示(表略)。
一、陆核形成大阶段形成于28亿年前的古陆核见于华北地区。
西部的鄂尔多斯陆核大部为中生界盖覆,由以麻粒岩变质相为主的岩系构成,与集宁群相当。
华北东北部有蓟辽陆核,组成岩系以迁西群、阜平群为代表。
东南部有河淮陆核,主要构成岩系是麻粒岩和片麻岩,有时也有镁质大理岩和石墨片岩等。
在扬子地台上,由于出露于黄陵背斜的崆岭群麻粒岩有28亿年的变质年龄值,因而鄂西-川中可能是古陆核。
大别山群虽然也有超过28亿年的岩石,但是无法识别由其构成的地块。
此外,塔里木地台南部,地球物理特征与华北的陆核区相似。
由于阿尔金山地区已确定有太古宙地层,因而塔南陆核可能存在。
中国古陆构造发展阶段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太古代一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
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
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
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
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一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一晋宁期1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
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
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
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
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
华夏克拉通北缘及闽中的陈蔡岩群,马面山岩群发育双峰式火山岩,也形成于被动陆缘或裂谷环境。
2青白口纪晚期中国古陆块的聚合与裂解这一时期发生的四堡(晋宁I)运动使扬子陆块固结并与塔里木、华北陆块相联,扬子陆块东南缘与华夏陆块碰撞,从而拼为一体的中国古大陆基本形成,并很可能成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成员(陆松年,2001)关于这场运动的发生演化,在华南研究较详。
PDCA循环与软件研发管理四阶段
PDCA循环与软件研发管理四阶段PDCA循环与软件研发管理四阶段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ISO9001:2000标准指出, PDCA方法可适用于所有过程。
其模式可简述如下: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PDCA循环可通过以下八个主要步骤实现:?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 ?确定改进的目标;?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 ?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分析和评价实施的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正式采纳更改;?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PDCA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或一组活动的一个过程,必须形成闭环管理,四个阶段缺一不可。
在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自己小的PDCA循环。
比如,ISO 9001:2000标准的管理职责(5)和资源管理(6)是PDCA循环的P阶段,产品实现(7)是D阶段,测量、分析(8)是C阶段,改进(8)是A阶段。
而"改进"中的"纠正措施"则是该标准大的PDCA循环中A阶段的小PDCA循环。
这样,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图1)。
若按照PDCA循环前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的水平上再进行 PDCA循环,便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图2)。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它可以在组织的每一个过程中层开,也可以在整个过程的系统中展开。
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史及成矿事件
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史及成矿事件华南板块是全球研究最为深入的构造单元之一,区域变形复杂、岩石类型丰富,历史演化过程悠久,一直以来备受地质学者的关注。
其中,前寒武纪时期是华南板块构造演化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华南区域成矿事件的开端。
华南板块主要由元古宙岩浆岩基底和晚元古代-中新元古代沉积岩及基性岩构成。
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受到了独特的地质背景和构造环境的影响,整个华南地区被大规模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动所控制,隆升作用和变形爆发相互交织,导致华南地区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变形构造及地质事件。
在前寒武纪时期,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伊犁尔山事件后,到早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阶段。
这是华南板块的一次快速演化时期,华南板块发生了一系列的岩浆作用和变形构造,杰出的岩浆地质特征是独特的岩墙体,如桐南岩墙、衡阳岩墙和苍南岩墙等等。
同时,在这一时期,岩墙的形成代表了华南板块地壳伸展的复杂性和演化模式的多样性。
第二个阶段是早古元古代到前寒武纪的早期。
这一时期华南地区经历了较为稳定的演化,大部分时间是以长周期的深层变形和稍有不齐的岩浆活动为主。
其中,少量的晚元古代和早古元古代沉积物和建造物质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在此期间,华南地区的岩石类别也逐渐多样化,包括花岗质、闪长质、二长英质、石英斑岩体,并且在华南地区的许多地方形成了大规模的金属矿床,这一时期标志着华南地区成矿性质的转变。
总的来说,前寒武纪是华南地区构造演化和成矿过程十分关键的时期,探索这个时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对于理解整个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成矿模式和深部地质演化过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华南板块是中国的重要构造单元,历史演化过程复杂,章节繁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
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板块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伊犁尔山事件后,到早古元古代岩浆活动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伸展构造、隆升和变形活动。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大陆的裂解与重组是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已有资料表明,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大陆岩石圈的裂解与重组,使得在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超级大陆。
超大陆的裂解,形成新的洋陆格局。
这些裂解的古超大陆的块体,经过了离散和汇聚的演化过程,重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超大陆。
这新的构造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现今我们见到的地壳中的构造现象。
我们研究大陆的地质历史或重建形成过程,首先就要恢复这些大陆形成演化的裂解与重组的构造旋回。
(1)前南华纪演化阶段中国太古宇—古元古代(18亿年以前)大地构造中国中元古代—新元古早期(18Ga~820Ma)大地构造(2)南华纪—中三叠世(820~227Ma)演化阶段中国南华纪—震旦纪(820~541Ma)大地构造期中国寒武纪—中奥陶世(541~458Ma)大地构造期中国晚奥陶世—志留纪(458~419Ma)大地构造期中国泥盆纪—早二叠世大地构造期中国晚二叠世—中三叠世(259~227Ma)大地构造期(3)晚三叠世—新近纪(227~2.6Ma)演化阶段中国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7~176Ma)大地构造期中国中侏罗世—白垩纪(174~65Ma)大地构造期中国古近纪—新近纪(65~2.6Ma)大地构造期一、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大地构造中国太古宙—古元古代(1800Ma以前,习称早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主要保存在于华北陆块区,在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区和泛大洋众多的地块中也有零星出露。
依据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中国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构造单元进行了初步划分。
划分的主要原则和依据是:①前新太古代陆核特点;②具有弧盆系性质的岩石构造组合(划分早前寒武纪陆块边界的标志),如绿岩带和由侵入岩构成的岩浆弧(TTG和DMG组合)、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带等;③变质和变形作用特点(P-T-t轨迹的差异);④关键地质事件(Keyevents)的性质、序列和特点;⑤上覆的晚前寒武纪沉积盖层特点;⑥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软件项目开发流程RUP
软件项目开发流程RUP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统一软件过程)是一个面向对象且基于网络的程序开发方法论。
根据Rational(Rational Rose和统一建模语言的开发者)的说法,好像一个在线的指导者,它可以为所有方面和层次的程序开发提供指导方针,模版以及事例支持. RUP和类似的产品--例如面向对象的软件过程(OOSP),以及OPEN Process都是理解性的软件工程工具--把开发中面向过程的方面(例如定义的阶段,技术和实践)和其他开发的组件(例如文档,模型,手册以及代码等等)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一、六大经验迭代式开发.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就想完全、准确的捕获用户的需求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需求在整个软件开发工程中经常会改变。
迭代式开发允许在每次迭代过程中需求可能有变化,通过不断细化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迭代式开发不仅可以降低项目的风险,而且每个迭代过程以可以执行版本结束,可以鼓舞开发人员。
管理需求。
确定系统的需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开发人员在开发系统之前不可能完全详细的说明一个系统的真正需求。
RUP描述了如何提取、组织系统的功能和约束条件并将其文档化,用例和脚本的使用以被证明是捕获功能性需求的有效方法。
基于组件的体系结构.组件使重用成为可能,系统可以由组件组成。
基于独立的、可替换的、模块化组件的体系结构有助于管理复杂性,提高重用率。
RUP描述了如何设计一个有弹性的、能适应变化的、易于理解的、有助于重用的软件体系结构。
可视化建模。
RUP往往和UML联系在一起,对软件系统建立可视化模型帮助人们提供管理软件复杂性的能力。
RUP告诉我们如何可视化的对软件系统建模,获取有关体系结构于组件的结构和行为信息。
项目管理论坛验证软件质量。
在RUP中软件质量评估不再是事后进行或单独小组进行的分离活动,而是内建于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这样可以及早发现软件中的缺陷。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浅析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阶段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的一个重要沉积盆地,位于新疆地区,是中国五大油气盆地之一。
四棵树地区是准噶尔盆地东部的一个突出地区,沙漠化程度较重,但其中的构造演化却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构造演化的角度对四棵树地区的发育历史进行分析。
1. 古生代时期
四棵树地区在古生代时期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华北板块与古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和造山作用。
这一阶段形成的古老山脉在盆地内部早已消失,但其遗留下来的构造残留物仍然影响着盆地的形态。
中生代时期,在四棵树地区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构造演化。
当时在该地区出现了一些作用力强烈的大型断裂带,导致早期的构造残留物在此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塑造。
这一阶段使得四棵树地区呈现出了现在的容貌。
新生代时期是四棵树地区构造演化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为冲断作用。
受到现代构造的影响,在这一阶段,四棵树地区的地层被分割成了许多独立的地块,这些地块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滑动和倾斜,形成了眼花缭乱的地貌景观。
在现代时期,四棵树地区仍然处于构造演化的活跃期。
此时,该地区主要表现为西南向的挤压作用,使得区内的各个地块继续发生变形和位移。
由于该区域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油气资源的丰富性,因此该区域的构造演化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
总之,四棵树地区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对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岩层组成和地质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者可以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深入了解该地区构造演化的特点和内部机制,同时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该地区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阶段-正文地质发展的构造分期。
其主要依据构造格局和古地理轮廓的重要变化,并以构造运动期为划分标准。
现代地质研究虽然把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共同组成的岩石圈看作一个整体,但据以划分构造阶段的主要事实和现象,实际上限于地壳的范围。
所以构造阶段主要是指地壳构造发展的阶段。
研究简史构造阶段的概念起源于人们对地质历史上造山运动和造山期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构造运动及其引起的构造变形具有短期的和突发的性质。
因此,可以利用构造运动期或造山期将地质历史分为不同的阶段。
现代地质思想的发展和全球构造的研究,赋予构造阶段以更丰富的涵义。
①地质构造发展的历史不是均一的和渐变的,而是有节奏的和突变的。
构造发展过程可以按地内因素和地外因素共同制约、大致在全球同时发生的变革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②每个构造阶段自身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发展的全过程又具有不重复的和前进的特征。
构造阶段的划分所依据的事实和现象是多方面的。
主要的依据是地壳的总体特征,如地壳厚度和地温梯度,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形成、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包括每种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如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地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现象都是独特的和不重复的。
例如太古宙末大规模的陆壳形成是不会再现的,中生代后大规模的洋壳俯冲和全球性张裂体系的形成也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构造阶段比构造旋回更能较全面和准确地表达对地壳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构造阶段的划分和名词体系与地槽旋回和造山运动幕紧密联系。
构造旋回的概念首先由美国T.C.张伯伦于1909年提出,德国W.H.施蒂勒于1935年加以发展,把构造岩浆旋回与地槽发展的概念统一起来,得到长期的遵循和使用。
苏联学者相信地槽的发展对相邻的地台区有重要影响,所以以地槽旋回划分地史阶段得到广泛的认可。
施蒂勒的 3级划分体系,即巨旋回(原地巨旋回和新地巨旋回)、构造期(阿申特、加里东等期)和构造幕,具有广泛的影响。
美国A.W.葛利普(1936)、德国S.von布勃诺夫(1951)和荷兰 J.H.F.乌姆格罗夫(1947)在更广泛的基础上,用旋回和周期概念对地质历史作出了解释,也含有阶段划分的意义。
自从板块理论出现,地槽旋回的概念为威尔逊旋回所代替。
威尔逊旋回设想一个大陆开始张裂,继续分离为两个大陆,中间出现洋盆,其后大陆会聚,洋盆消失,旋回结束。
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构造阶段的划分根据构造阶段的内涵及其事实和现象,构造阶段可划分为3级。
第一级为构造大阶段。
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全球性地壳(或岩石圈)的构造状态及其密切相关的圈层(水圈、气圈、生物圈)性质和成分的变化,以及大陆地壳在地表分布格局的重要变化。
这些变化对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生物区系有影响。
这些发展变化,主要是方向性和前进性的,不具有旋回的特征。
第二级为构造阶段。
如加里东阶段、印支阶段等。
构造阶段的时限与地槽旋回相近,构造阶段的结束,在古地理方面的表现是大区性的以至全球性的海平面降低和海退,因而导致生物界的大量灭绝;广泛分布的地质事件(包括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的集中发生和同位素年龄的峰值出现。
虽然各大陆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但从整体和统计的角度看,仍然可以认识阶段结束的普遍特征。
所以,构造阶段的划分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第三级为构造运动或造山运动期。
它标志着构造变形集中和强化的时期,形成带状分布的强烈构造变形和岩层变质,形成广布的地层不整合。
造山运动期是地区性的,它可以起源于大陆边缘的洋壳俯冲和岛弧叠接,也可以起源于大陆地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
许多学者都已指出施蒂勒设想的造山运动期的全球一致性和同时性是不存在的。
各大阶段的命名以阶段结束时的特征为准。
4大阶段的划分如下:陆核形成时限为38亿年前至28亿年前。
陆核是较大规模的、稳定成熟的大陆地壳块体。
标准是其上可承荷巨厚的沉积和火山岩屑体,沉积物中包含成熟的花岗质岩屑。
在各个大陆上,陆核形成的时期不全相同,主要形成期约在28亿年前,约相当于中国华北阜平群的变质固结期。
地台形成时限为28亿年前至 8亿年前。
这个大阶段可以分成两大时期。
从28亿年前至18亿年前,即从太古宙后期到古元古代末,是原始稳定地台的形成期,大气、水体的组分、沉积的性质和生命的类型都有重要改变。
末期的构造运动与中国华北原地台的形成(吕梁运动)相当,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可比性,可以称为原地台形成阶段。
18亿年前至8亿年前,即中、新元古代(不含震旦纪),稳定地台最终形成。
震旦系及其相当岩系在全球各大陆地台区,几乎无例外地形成盖层沉积。
从生物演化和沉积特征看,大气和水体已处于相对富氧状态(大气氧含量大于10%)。
很可能大陆地台区的规模已与现代相近。
这一时期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大陆地台已臻稳定,内部和边缘都发育固结基底上的裂陷槽(奥拉谷)。
中、新元古代的裂陷槽见于中国的华北和塔里木,也广泛发现于西伯利亚、东欧、北美和澳大利亚。
相反,除少数地区外,大陆边缘很少见到俯冲和挤压变形,说明这一时期拉伸应力场占主要地位。
到8亿年前,大陆地台普遍地进一步固结定型,可称地台形成阶段。
在8亿年以前的地质时期,地壳构造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大陆地壳不断形成和固结为主。
关于 8亿年前由古地台和浅海与海洋间的分布格局,我们还无法予以全面的再造。
联合古陆形成时限为8亿年前至2.1亿年前。
这个大阶段包括加里东阶段、海西(华力西)阶段和印支阶段,有时合称海西-印支阶段。
最后在二叠-三叠纪形成了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相互连接的联合古陆。
在这个时期,各个大陆地台及相邻地块都经过大幅度的位移和旋转,但它们的整体轮廓并未发生重要变化。
自8亿年以来,大陆地壳的总量可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主要的过程是陆壳、洋壳同上地幔之间的部分再循环。
从构造发展说,似乎是大陆边缘部分经过破碎、移离,形成岛弧和边缘海,然后经过俯冲和叠接,重新与母体大陆拼合,构成不同时期的褶皱带。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大陆边缘式地槽的旋回过程,至少从新元古代就已经开始。
根据当前的认识,可以认为在这个大阶段,各个大陆大体上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地表移动。
加里东阶段包括震旦纪和早古生代。
加里东地槽的范围包括西北欧,代表早古生代东欧地台的西北大陆边缘。
志留纪末,古大西洋逐渐变狭,向东欧大陆俯冲,形成加里东褶皱带,最后古大西洋消失。
这种大陆边缘式地槽,如北美的阿帕拉钦北段,俄罗斯萨莱伊尔-萨彦,中国的东秦岭等,大致有相似的经历,在古生代末形成加里东山系,志留纪末,泥盆纪初成为地史上最大海退期之一。
海西阶段又称华力西阶段,包括晚古生代。
海西地槽的典型地区是中西欧,向东经东欧地台南缘可能与乌拉尔地槽相连。
中亚天山、兴安、蒙古和北美阿帕拉钦南段,澳大利亚东缘塔斯马尼亚地槽代表当时的大陆边缘地槽,褶皱上升后形成广布的海西山系。
二叠纪中期以后,北半球各大陆地块逐渐联结成为劳亚大陆。
海西阶段自泥盆纪起至二叠纪中,印支阶段自二叠纪中至三叠纪末。
印支阶段的典型地区是印支半岛东北部山系。
由于在亚洲及相邻地区,北亚古大陆同中国的华北、扬子以及印支古陆的聚合拼接直到晚三叠世才最后完成,当时的造山运动和形成的褶皱区范围很广,同时海西阶段同印支阶段的界限又不易划分,两者时限又都不长,可以使用海西- 印支构造阶段之名(见中国地壳构造发展阶段)。
联合古陆解体时限为 2.1亿年前至今。
从三叠纪以后,位于南极周围的冈瓦纳超级大陆逐步分裂为几个古陆。
它们相互离散的结果,一方面使大西洋和印度洋不断开启,大西洋的中间洋脊和太平洋东部的海岭以及印度洋中的张裂带构成全球性的洋盆张裂体系;另一方面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洋盆因受挤压,不断缩小,最后导致印度和非洲地块与欧亚大陆联接碰撞,形成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系。
太平洋盆的周缘则发生普遍的洋壳向陆壳下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弧盆海沟体系。
全球性的洋底张裂体系和古地中海- 环太平洋挤压造山体系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的主要构造格局。
全球性的张裂和挤压体系,强烈的大陆碰撞和巨大的逆掩推覆是同大规模的地幔对流、强大的洋壳俯冲和远距离的大陆地块运移相互联系的。
欧美使用海西阶段和阿尔卑斯阶段,界限定在二叠纪末。
阿尔卑斯阶段包括中生代和新生代,时限约为2.45亿年,典型地区是阿尔卑斯山系,又可分老阿尔卑斯和新阿尔卑斯两个阶段。
早期以中生代为主,亚洲则称太平洋阶段(燕山阶段),晚期是狭义的阿尔卑斯阶段,亚洲称喜马拉雅阶段。
在老阿尔卑斯阶段,从中生代三叠纪以后,大陆边缘地槽主要构成两个体系,一个是介于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洋体系,另一个是环太平洋体系。
从侏罗纪起,特提斯洋随着冈瓦纳大陆的解体漂移而逐渐变狭,太平洋周围也因向大陆俯冲而形成复杂的活动大陆边缘。
新阿尔卑斯阶段从第三纪起,主要过程是特提斯海域消失,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不同类型的活动大陆边缘的形成。
问题与展望构造阶段的概念是从地质历史上的造山运动分期产生的。
实际上,当前构造阶段的概念包括了岩石圈的发展演化以及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在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生物演化各个方面。
这几个方面的阶段划分不是完全一致的,但它们都受到地球因素和地外因素的制约,它们是地球各圈层本身的发展演化,同太阳系、银河系某些周期性变化所施加的影响的共同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说,构造阶段大体上就是地球历史发展的自然阶段。
因此,研究构造和其他地质现象时,应当随时联系到地内的壳、幔关系,联系到与其他圈层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发展前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作为划分阶段的内部依据。
同时,也应当联系太阳系、银河系本身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作为划分阶段的外部因素依据。
这样,就有可能较全面地了解和阐明地壳以及地球整体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参考书目黄汲清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地质出版社,北京,1954。
黄汲清等: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地质学报》,1977,第2期。
王鸿祯:亚洲地质构造发展的主要阶段,《中国科学》,1979,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