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王楼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徐州市新沂王楼中学高三语文联
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
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
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
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
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
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
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
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4. 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 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 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 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 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5.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 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
B. 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 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 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见颇深。
E.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地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
6. 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参考答案:
4. D
5. AE
6. 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
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4分,每点2分,准确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5. 试题分析:A项错在“迄今”,据原文“他那一代作家中”可知,属扩大范围。
E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学#
点睛: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
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本题中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与原文对比可知此选项错误。
E项信息则在原文中找不到,可知是主观臆断。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就学科分类而言,医学与文学无疑是不同的学科。
但如果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这两种学科都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人为本”是两种学科的共同本质。
在分析医学与文学的形成过程时,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两种学科都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二者存在天然的共通性。
中国传统医学依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传播。
在传统文化的早期阶段,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这种形态成为孕育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的共同摇篮。
在这两个学科尚未独立分离出来的时候,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杂糅现象。
无论是诗歌、民歌还是市井小调,都是古代医学重要的传播载体。
以《诗经》为例,其中有大量关于医学内容的描写,对阴阳、五行、脏腑、疾病、医疗、药物等均进行了相关记述。
后世的医学著作很多都继承了这一文化传统,呈现出浓郁的文学色彩。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就很典型,比如“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这四句诗就将浮脉的位置、脉象、临床价值等描述得非常清楚。
事实上,很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着丰富文学价值的作品。
在阅读这些古典医学著作
时,往往能够体验到文学中的那份恬然和深邃。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蕴含中国传统医学知识。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与医学相关的著作很多,包括《左传》《庄子》《吕氏春秋》等,都汇集了大量医药寓言故事。
《三国演义》《金瓶梅》《红楼梦》《老残游记》等名著中的医学思想更是丰富。
《红楼梦》中涉及的疾病有114种,方剂共45个,对药物的描述超过120类,其中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在中医看来正是肺肾阴虚的一个病征,而《红楼梦》中对林黛玉性格与命运的描述,与其疾病的变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传统医学作品承载着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医儒不分家。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文学大成者走上了医学道路,而医者中兼通医学与文学的也是大有人在。
比如魏晋著名学者皇甫谧不仅在文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同时对中医针灸也颇有研究。
他的哲学观点在其医学著作中也有鲜明体现,《针灸甲乙经》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论述的就是“生命万物都是由‘气’这个根源构成”的观点。
范仲淹提出的“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主张,曾影响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批文人士子。
其实,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对医道都有着精湛的研究。
如白居易、苏轼、元好问、蒲松龄、刘鹗等文学家皆有医学作品存世。
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虽然所属学科不同,但它们共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相互滋养,彼此融通。
这样的联系,既赋予了医学以诗意,也丰富了文学的内涵。
(摘编自孙玮志《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从文化层面来分析,医学和文学这两门学科都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
B. 中国传统医学常把诗歌、市井小调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作为传播载体。
C. 人们在阅读一些古典医学著作时,也可以产生恬然和深遂的文学体验。
D. 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主张,影响了白居易、蒲松龄等文学家。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论述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中国医学和文学的关系,主旨明确。
B.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分述中国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关系时层次清晰。
C. 文章援引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意在说明传统医学需依托文学作品来传播。
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很多医学古籍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因而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蕴含着医学知识。
B. 《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充分证明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间有明显杂糅现象。
C. 医儒不分家意味着古代的文人士子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对医道有精湛研究的医者。
D.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和文学相互影响,医学具有了诗意,文学内涵更加丰富。
参考答案:
1. D
2. B
3. 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中D 项逻辑错误。
白居易、苏轼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文学家对医道有精湛的研究,而且白居易在范仲淹之前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
本题中A项“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无中生有,根据开头和结尾应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C项“文章援引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意在说明传统医学需依托文学作品来传播。
”根据第四段可以看出援引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传统医学作品承载着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
”;D项“对比论证”表述错误,文章没有采用这种论证方法。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本题中A项“中国很多医学古籍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因而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蕴含着医学知识。
”因果关系不成立。
文中正确的表述是“事实上,很多医学古籍本身就是有着丰富文学价值的作品。
在阅读这些古典医学著作时,往往能够体验到文学中的那份恬然和深邃。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蕴含中国传统医学知识。
”;B项中“《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病情的描述,充分证明传统医学与古典文学间有明显杂糅现象。
”条件推论错误,文中没有依据。
文中正确表述是“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也蕴含着医学知识。
”C项中“医儒不分家意味着古代的文人士子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对
医道有精湛研究的医者。
”逻辑错误,文中没有依据。
正确的表述是“中国传统医学作品承载着中国文学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就是医儒不分家。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文学大成者走上了医学道路,而医者中兼通医学与文学的也是大有人在。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朗树
蔡勋建
世上有些树没有学名,查不到它的科属和生平资料。
朗树就属此类。
书上找不到它,朗树是它的音译,可它的确曾经蓬蓬勃勃生长在民间,父老乡亲们都叫它朗树。
是说它开朗、明朗,还是硬朗?或许取后者义居多。
祖母还叫它“久经树”“救命树”。
意思很明确,前者是说它经得起折腾,生命力特强,后者说它有恩于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三年困难”时期,它的确救过许多人的命。
我想,大概它相当于北方的榆树吧,它的嫩叶和树皮也能食用。
朗树是湘北山中的一种野生树,小树如灌木,一丛丛,密不透风;大树成乔木,一株株,参天蔽日。
朗树多枝,其形状驼背拐脑,弯弯曲曲,疤疤结结,仿佛得过小儿麻痹后遗症。
叶互生呈卵形,很浓密,背面不光滑,边缘有锯齿,扎手。
小树表皮青色,如未熟的山梨;大树则斑驳陆离,若老人一脸的寿斑。
“大跃进”那时候,生产队办食堂,人人吃钵儿饭,家家不准生火,户户不能冒烟,年幼正长身体的大哥和我饿得肚子贴上脊梁骨,饥不择食。
办法总是在人没办法时产生,大哥带我和村里的小伢仔们下田抓泥鳅抓青蛙,跑到老远“烧野火”——用一只破瓦罐,在田埂上煮食。
祖母则去山里剥来朗树皮,刮去外皮,冼净,切碎,然后用石磨磨成黏糊糊的浆,再做成粑粑,午夜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摸摸地生火蒸熟。
小时候,我们叫它朗树粑粑。
后来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纷纷进山剥朗树皮,没有多久,那些朗树竟被剥个精光,像一个个赤身裸体的汉子。
说来也怪,那朗树只要还有一丝一缕的皮连着,它都不会死,这也许是它又叫“久经树”的由来。
可毕竟打它主意的人太多太多,而且是不停地刀砍斧劈,生剜活剥,真是把它们害得太苦了。
好多年后,我再也没见过朗树。
为寻朗树,我曾去过胜峰林场,可惜偌大一个国营林场,如今却很难找到一根朗树。
林场几十座山头,几万亩林子,多是从外引进的松、杉、竹和檫树、栎树等一些阔叶树,最终在一老林农的屋后觅到一根朗树。
那是一根幸存的老树,年逾百岁。
终于没弄清它的学名、科属,年轻的林业科班出身的场长说,这树他认得又不认得,了解得太少,他还得回家翻书,仔细地查查。
朗树越来越稀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木质不适合做家具,只能当柴火。
樵夫们进山一柄斧子一根扦担,出山满满当当两捆柴薪,少不了它侧身其中。
这使它们生存下去都难,遑论繁衍。
然而,我还是在城里见到了久违的朗树。
先是在县书法协会赵主席的家里与它邂逅,它居然作为盆景出现在他的阳台上。
赵老利用它虬曲的树干,刻意展示一种丑陋美。
这株朗树很小,不足一米高,树根部竖一块写有“无盐”二字的小牌,主人将它比作齐国丑女钟离春。
那是个貌丑德懿的女人。
它被置于一个高处,很打眼,而且傲视群芳,
那些名贵的玫瑰、牡丹、茉莉、月季,一起仰望着它。
再是在河东居民区,我见到一株大朗树,高达二十余米,枝繁叶茂,重重叠叠,密密匝匝。
房东牛老倌怪怪的,随子女进城居住二十余年,就守着一棵树。
搬家那年,他在乡下屋前屋后的柑橘、石榴树很多,一根也不携带,唯独去后山挖了一根年轻的朗树。
如今这朗树高高大大地长在他家院内,牛老倌像保护国家级濒临绝迹的珍贵树种一样,拦腰在树干上钉了一块木牌,上书:救命树,老牛家特级保护珍贵树种,某年某月某日立。
他说朗树不但救过许多人的命,也治过很多人的病,遇上长疖生疮、无名肿毒什么的,只要割它一块皮,捣碎嚼烂,往患处一敷,三两天准好。
牛老倌很骨感,面目黧黑,精精瘦瘦。
短衣短裤外裸露褐色胳膊,腿上也疤痕累累,像一株朗树。
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一身朗树结一样多的疤瘤,镰刀斫的、斧头砍的、蚂蟥叮的、蚊虫咬的,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
可就是这些满身疖疖疤疤的泥腿杆子养活了成群的子女,改变着世界。
感恩,是世俗人生的起码要求,朗树融入牛老倌生命并成为他的血肉。
他念念不忘朗树,他手抚朗树结,说要感恩朗树一辈子,他人在,树便在,人不在,树也要在。
我仿佛从牛老倌情有独钟的眼神里感到,朗树成为一种神灵,它的绿色深深蕴含着神圣、慰藉与希望,远远不止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宗教……
世上有多少种树,有多少棵树?我不清楚。
可我感到有些树长在人的心里。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1期,有删改)15.文章的第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6.“朗树越来越稀少”的原因有哪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6分)答:
17.作者两次见到生长在家园中的朗树,分别表达了两位主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18.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
(6分)
答: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文】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①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处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②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③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