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剂型研究现状概论

合集下载

新中药研究现状及开发

新中药研究现状及开发

新中药研究现状及开发近年来,中药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研究现状及开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本文将从技术手段、研究方向、创新模式等方面对新中药研究现状及开发进行探讨。

首先,在技术手段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技术支持。

例如,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中药有效成分,加快药物发现的速度。

同时,基因测序和转录组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制,为药效物质的高效提取和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善中药的药物传递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手段为新中药研究提供了更加便捷且精确的工具。

其次,在研究方向方面,新中药的研究开始从传统经验逐渐转向现代科学。

从药物化学、药理学到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为新中药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理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期将中药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传统中药的优势。

此外,针对一些临床需求和疑难病症,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药的研究重心也逐渐向这些方向发展,力图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最后,在创新模式方面,新中药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中药的经验积累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孕育了很多宝贵的研究资源。

因此,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始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中药数据库和中药现代化研发平台,将传统经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中药研究和应用的良性循环。

此外,一些创新药物的研发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如采用天然产物与化学改造相结合的方法,或引入中药多种成分的组合,以提高药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新中药研究的现状及开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方向的拓展以及创新模式的探索,中药研究正从传统的经验积累上升到更高的科学水平。

这将有助于推动中药的现代化,并使中药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首先是纳米药物运载系统。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制成纳米颗粒,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许多研究表明,纳米药物载体可以促进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延长中药在血浆中的半衰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复方黄连素纳米颗粒可以明显改善黄连素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抗菌活性。

其次是口腔贴剂。

传统中药剂型中,口服剂型存在药物直接经过胃肠道而受到低酸度和酶的破坏,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开发口腔贴剂,将中药直接粘附在口腔黏膜上,通过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系统吸收,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例如,利用口腔黏膜贴剂制备的复方中药可以显著提高药物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是水溶性中药注射剂。

水溶性中药注射剂是中药注射剂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与传统的乳剂注射剂相比,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具有溶解度高、药物迅速释放、药效强等优势。

例如,利用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制备的当归注射剂,在治疗贫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最后是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非侵入性给药方式,可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到循环系统中。

传统中药制剂由于药物成分复杂、黏稠度高等因素限制了其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微孔技术等方法,开发了一系列透皮给药系统。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当归透皮贴剂可以提高药物透皮吸收速度,增加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正在为中药的疗效和药物吸收速度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纳米药物运载系统到口腔贴剂、水溶性中药注射剂和透皮给药系统,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将为中药研究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独特药物资源,凝结着数千年的医学智慧和临床经验。

传统中药剂型主要包括饮片、汤剂和丸剂等,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对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还可以拓展中药的应用范围,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是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

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纳米颗粒中,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并实现靶向输送。

例如,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纳米载体中,提高其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通过靶向输送,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疾病部位,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

其次是中药微胶囊的研究。

微胶囊是一种用聚合物材料包裹药物的药物控释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

中药微胶囊可以用于制备颗粒、膜、纤维等多种剂型,以实现不同的药效目标。

例如,利用微胶囊可以制备含中药有效成分的颗粒,实现慢释效果,适用于长期治疗的需要。

此外,中药微胶囊也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服吸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第三是中药贴剂的研究。

中药贴剂是将中药有效成分贴附在贴剂表面的一种剂型,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药贴剂具有方便易用、渗透性好等特点,适用于非口服给药和局部治疗需求。

例如,中药贴剂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痛、跌打损伤等疼痛类疾病,通过贴剂贴在患处,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其它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有一些进展。

例如,中药凝胶、中药胚乳、中药颗粒剂等。

中药凝胶是一种由聚合物材料和中药有效成分组成的凝胶剂型,可以用于局部治疗。

中药胚乳是将中药有效成分包裹在脂质胶束中,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中药颗粒剂是将中药通过制粒工艺制成颗粒剂型,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总之,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未来,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药新剂型的制备技术和作用机制,推动中药新剂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中药新剂型研究现状概论

中药新剂型研究现状概论

中药新剂型研究现状概论作者:尹秀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来,我国在中药方面,尤其是中药剂型的研究、发展和现状做出基本的分析,将主要中药新剂型分文别类。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近几十年来,中药剂型已经从传统剂型向现代剂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最原始的汤剂到现今发展迅猛的缓控释制剂,不断在宏观微观方面促进着人类健康的良性发展,在医学领域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做出了不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1.分散片。

片剂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携带运输储存方便,产量大,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有口服片剂,口腔用片剂,外用片几种类型,但是普通片剂却因为生物利用度低,释药速度缓慢,崩解期长,一次用量较大,为老人和儿童服用带来麻烦。

分散片因此应运而生。

分散片(dispersible table)又称水分散片(water dispersible table),系指遇水能迅速崩解形成均匀混悬液的一种片剂[1]。

它综合了普通片剂与液体制剂的优点,并克服它们的缺点,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等独特性能,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分散片可以口服,嚼服,吞服,含吮,也可置于水中分散后与果汁,牛奶同服,对于老人小孩服用困难者具有明显的优势[2]。

分散片分为西药与中药分散片,中药由于含有较多脂溶性成分,制成分散片后需要较多崩解剂,所以,中药分散片中药料不得超过50%,这是与西药分散片的主要不同之处。

目前,分散片主要以西药为主,中药分散片研究较少,在国家近年来批准的20多种分散片中,其中只有一个中药品种,但由于其优势显著,已越来越引起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中药分散片的工艺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各种辅料的研究也日趋完善,中医药研究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到分散片的研究中,为振兴祖国的医药事业而奋斗。

2.软胶囊。

软胶囊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液体药物或与适宜辅料混匀后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胶囊剂。

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加工、制造而成的药物剂型。

中药制剂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用法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制剂的研发与创新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以及一些新技术和技术趋势。

首先,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药制剂在利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研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草药进行分析与研究。

这使得中药制剂研发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

同时,中药制剂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包括口服制剂(如颗粒剂、丸剂、胶囊剂等)、外用制剂(如贴剂、膏剂、丹药等)、注射制剂等。

此外,中药制剂还被广泛应用于个体化治疗、康复保健等领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中药制剂的新技术。

为了提高中药制剂的疗效和质量,许多新技术被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其中一个重要的新技术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技术。

HPLC可以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另一个新技术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

通过基因工程,可以将中草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基因导入到其他植物或微生物中,实现高效、大规模的生产。

此外,纳米技术、微封装技术等也被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研发中,用于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和药效。

最后,中药制剂的技术趋势。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将更加注重提取纯度高、稳定性好的活性成分。

借助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中药制剂的研发将实现高效、定向的新药开发。

此外,研究人员还将继续开发新的制剂技术,如籁声技术、药理技术、制剂工艺的提升等,以提高中药制剂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总之,中药制剂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中药制剂的研发与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

未来,中药制剂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药物选择。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是当代医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近年来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探讨各类新剂型的创新点、临床应用及前景,以期为我国药物剂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简要介绍药物新剂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阐述新剂型在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改善患者顺应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综述近年来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包括新剂型的创新点、技术难点、临床应用等;接着,重点分析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新剂型,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纳米药物等,探讨其原理、制备方法、临床应用及前景;展望药物新剂型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为我国药物剂型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我国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的综述和分析,本文旨在展示我国在新药研发、药物剂型改进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为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持续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医药领域的竞争力做出积极贡献。

二、药物新剂型分类与特点药物新剂型是指在传统药物剂型基础上,通过创新技术或方法研发出的新型药物形态。

这些新剂型旨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以及满足特定疾病的治疗需求。

近年来,我国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显著,为医药产业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缓控释制剂:该类新剂型旨在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实现药物在体内的长时间维持有效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如口服缓释制剂、植入式缓释制剂等。

靶向制剂:该类新剂型能够将药物直接输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在目标组织的浓度,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如纳米靶向制剂、脂质体靶向制剂等。

透皮吸收制剂:该类新剂型通过皮肤给药,使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

中药新剂型是指在传统中药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改良和优化,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的一种剂型形式。

中药新剂型不仅可以使中药更方便、准确地使用,还可以优化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临床价值。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载体技术: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与药物载体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常见的药物载体包括纳米颗粒、聚合物微球、脂质体等。

例如,将中药微粒制备成纳米粒子可以增大其比表面积,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进而增强药效。

2.微囊化技术:微囊化技术是将中药微细粉末包裹在微孔或多孔材料中,并通过控制释放速度实现长期持续释放。

这种技术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给药频次,提高药效。

常见的微囊化技术有滚筒共混法、液滴干燥法、喷雾冷冻法等。

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将中药微粒制备成纳米级别的粒子,通过其特殊的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界面效应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纳米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中药活性成分溶解度低的问题,并减少给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4.排列技术:排列技术是通过对中药成分在给药系统内的排列和组合形式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药物释放速度和药效。

例如,通过在介质内加入适当的分散剂和吸湿剂,可以控制中药成分的释放速率和剂型的稳定性。

目前,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难题和挑战:1.药效评价标准不明确:中药新剂型的药效评价需要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并与传统药物相对比较,才能真正反映出其疗效的提高程度。

2.药物制备技术不成熟:目前的中药新剂型制备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提升。

例如,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备中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纳米颗粒的稳定性问题。

3.安全性问题:中药新剂型的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新剂型的改变往往会影响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与剂型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将西药中普遍开展的药物传输系统研究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开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领域,近年来十分活跃,虽因中药成分复杂,较化学药物同类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难度要大得多,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系统此方面的基础实验研究、透皮制剂组方及现代方法系统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研究表明,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透皮吸收,尤其在透皮促进剂作用下效果更好。

通过用HPLC对透皮接受液中洋金花的主要成分东莨菪碱进行测定,并比较不同透皮促进剂对洋金花透过蛇皮速率的影响,为筛选组方提供了依据;以有效成分之一小檗碱的氘标记物做示踪剂对如意金黄散黑膏进行的透皮示踪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结果。

为中药涂膜剂、膜剂、贴剂奠定理论基础。

并可配合应用传统的中医穴位理论,采用穴位透皮给药获得较好的结果。

中药微囊制剂此研究使常规中药剂型: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变得更加有效、安全、方便。

制成的微囊,根据粒径不同,可供制备多种剂型,既可解决某些剂型的质量不稳定问题,又可制备缓释及长效制剂。

如驱绦虫中草药鹤草酚片剂,崩解度及释放度均较差,为了增加药物在制剂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使其在胃肠道中处于分散状态,从而在小肠上段特定部位与寄生虫病原体相接触,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改为复凝聚法制成微囊颗粒剂,经释放度测定、累计释药率在2小时即达高峰,在小肠上段造成高浓度,制成使药物控速在特定部位释放的新剂型。

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成功用于化学药物的定时、定向、恒速释药系统及靶向给药系统已在中药制剂中应用。

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一致,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

将疗效较好的中药复方"散结化淤冲剂"浸膏和氟尿嘧啶相结合组成的复合抗癌药,加入明胶和磁微粉等制成磁性微球释药系统,该制剂在体外磁场导向下浓集滞留在靶区的癌组织上,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用药量和降低毒性的目的。

中药新剂型研究现状与问题_张映明

中药新剂型研究现状与问题_张映明

稳定明确的成分指标以及可重复的药理和临床效用数据的“标
准化制剂”,建立客观的质量检测指标,使制剂生产研究与世界
Hale Waihona Puke 药物研制工作接轨,这是今后中药制剂研究的中心。
参考文献
[1] 刘辉,汤韧,聂淑芳,等.药物制剂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现代化中的应
用[J].医药导报,2007,26(10):1198- 1201.
[2] 李董,赵斐.从临床应用看中药剂型的改进和发展[J].浙江临床医
107
综 述
用方便等特点。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可以避免 对创面的刺激性,并可用定量阀门控制剂量,具有速效和定位 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急发的心绞痛、哮喘等的治疗,改变了中药 制剂只能治疗慢性疾病的传统观点,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 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为 94.12%(片剂组仅 8%),平均起 效时间(3.461±1.352)min,片剂基本无速效作用[2]。
1.2 丸剂改革 丸剂是中医药传统剂型之一,生产工艺 简单,生产效率高,在众多新剂型不断涌现的今天,仍然是临床 常用的中药剂型之一。与汤剂相比,丸剂药物的有效利用率较 高,释药缓慢而持久,适宜于慢性病的调治,并能延缓毒剧药物 在体内的吸收,减少不良反应,生产设备及技术工艺简单。但由 于其赋形剂的特殊性,又有着卫生容易不符合要求,口味不佳, 用药周期长,服药量大,不适合急证用药等的问题。
(12):102.
[6] 高春梅,娄子恒,王明芝,等.中药现代剂型的研究方向及应用[J].人
参研究,2006,18(4):20- 22.
[7] 罗少华,郑向宇,厉伟兰,等.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J].时珍国医国
药,2002,13(3):184.
(收稿日期:2011- 08- 03)

简析现代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概况

简析现代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概况
提升上来。 对于该剂型而言,其还能更大程度的延长药物的
治疗作用,使血药浓度的波动进一步减少,使用药的总剂量
进一步降低,因此,广泛应用于一些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治疗
之中。
对于缓控释制剂而言,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首先第一
类,就是缓释制剂,其次就是控释制剂,再次就是迟释制剂,
最后就是脉冲制剂。 其中,对于缓控释制剂而言,其实际的
葛黄微孔渗透泵片,根据相应的结果,可以发现,在优化之
后,相应的微孔渗透泵片可以使黄连总生物碱水容性差的
问题得以解决。
三、 靶向制剂
对于靶向制剂而言,其还有另一个名称,就是靶向给药
系统,一般情况下,就是以载体为依据,或者将配体或者抗体
进一步修饰实施进来,进而采取局部给药或者是全身血液循
环的方式,对定位于把组织和靶器官等进行集中选择的给药
材料为依据,进行相应的加工,使膜状制剂得以支撑,以实际
的给药途径为依据,进行很多种类的划分,不但有口服,还有
眼用、鼻用等。 对于该剂型而言,不但具备使用方便的优势,
还具备制备工艺简单的特点,实际的体积也相对较小,因此,
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的给药途径。 基于当代科学的进一步
发展,中药也在呈现现代化的趋势发展,与此同时,实际的膜
当前阶段非常紧要的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医
药也在呈现现代化的趋势发展,而且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中
药新剂型, 在未来阶段, 中药新型制剂会得到更大程 度 的
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茹,徐英辉,吕立铭,麦艳珍.浅析现代中药新剂型
的研究概况[ J] .广东化工,2019,46(6) :148-149.
囊以及脂质体、微球和微囊为主要的内容,而且相应的研究

中药的新剂型与制剂技术研究

中药的新剂型与制剂技术研究

中药的新剂型与制剂技术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领域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传统的中药饮片和中药颗粒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便之处,比如煎煮时间较长、口感苦涩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药的新剂型与制剂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新剂型与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中药口服溶出缓释剂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忙碌而忽视了对中药的正确使用。

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就出现了中药口服溶出缓释剂型。

这种剂型通过控制中药在胃肠道的释放速度,延缓其溶出时间,使药物能够持续释放,从而提高药效。

此外,中药口服溶出缓释剂型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二、中药外用凝胶剂型中药外用凝胶剂型是将中药药物与凝胶基质结合制成的一种剂型。

它具有质地均匀、不挥发、易于涂抹等优点,可以使药物在治疗部位形成持久的药物释放,提高药物在局部的疗效。

同时,中药外用凝胶剂型还能够减少药物的皮肤刺激性,改善患者的使用体验。

三、中药颗粒分散剂型中药颗粒分散剂型是将中药颗粒与分散剂相结合制成的一种剂型。

它可以在水中快速分散,方便患者服用。

中药颗粒分散剂型具有剂型稳定、药物释放均匀等优点,同时还可以增加药物的溶出速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四、中药贴剂剂型中药贴剂剂型是将中药药物与贴剂片材相结合制成的一种剂型。

它具有无需煎煮、方便携带、长效持续等特点,可以提高药物在局部部位的疗效。

中药贴剂剂型还可以通过贴敷部位的温热作用,增加药物的渗透性,加速药物的吸收。

综上所述,中药的新剂型与制剂技术的研究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中药口服溶出缓释剂型、中药外用凝胶剂型、中药颗粒分散剂型和中药贴剂剂型等新剂型的出现,不仅方便了患者的使用,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还使中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随着中药新剂型与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中药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阔。

浅谈中药新剂型研究概况

浅谈中药新剂型研究概况

浅谈中药新剂型研究概况摘要中药制剂为任何药物供临床使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

病情有缓有急,病症有表有里,因此对于剂型的要求也有不同。

为了更好发挥药物的疗效,根据药物的性质,也对剂型和制剂的要求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中药制备工艺逐步实现规范化、合理化,剂型的改革也初见成效。

近年来,新开发的中药新药的剂型日趋符合临床要求,剂型改进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然而中药剂型的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顺应市场需要,促进中药剂型改革,加强中药管理,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概况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中药剂型已不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中药新剂型的出现相对于普通制剂来说,在体内可以发挥定时、定位和提高疗效的作用,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和研究将中药现代化发展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从现代中药新剂型如缓控释制剂、微囊、吸入制剂、促透剂、软胶囊、靶向制剂、气雾剂、纳米粒的研究概况进行简要综述。

1. 缓控释制剂近年来口服中药缓控释制剂已经研发方向之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缓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恒速或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其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该剂型可以使药物治疗作用持久,减少血药浓度波动,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对于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中药成分复杂,虽然具有疗效但也伴随着毒副作用,如单味药雷公藤将其制备成缓释制剂,不仅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还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殖泌尿系统、造血、心血管及皮肤黏膜损害。

控释制剂是近20年来开发非常快的产品之一,其中关于渗透泵片和胃漂浮型等控释制剂的应用有很多研究报道,潘卫三制备了中药复方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体外释放试验表明该剂型以良好的零级控释释放,释放率可达到 96 %以上,明显优于普通渗透片。

2. 微囊微囊是利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或共聚物(囊膜材料)将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新型剂型,目前国内外已经有30余类药物制成微囊。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中药新剂型的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进展中药新剂型的

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近十年来,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在新型药物制剂和新制剂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新型药物输送系统(DDS)可以改善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外行为,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延长药物的体内作用时间、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药物的吸收,改善药物的体内布特征、提高治疗效果或改善患者用药的顺应性等,实现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和用药方便的目的。

我国重点加强了对渗透泵、微孔膜、长效缓释、靶向、定时脉冲等国际先进剂型及相关辅料研究,这些药物新制剂课题对调整我国制药产业的结构和制剂技术的升级换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从缓控制剂和透皮给药制剂两方面的研究说明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

1. 1. 1. 1. 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于药品制剂的开发也越来越多样化,制剂工艺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在近年掀起了一定的高潮。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or Extended Release)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剂型比较,至少要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CRDDS)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要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控释剂尽可能使药物释放接近“0”级药代动力学,即单位时间释放固定量的药物,同时使药物的释放更加具有可预见性,不受胃肠道动力,PH值,患者年龄以及是否与食物同服等因素的影响。

1.1. 1.1. 1.1. 1.1. 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给药缓控释给药系统主要有:缓控释片剂,缓控释胶囊,近年来口服液体缓控释制剂也有较快的发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药药效和使用方式的深入研究,中药药剂的新剂型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旨在提高中药的药效,改善中药的服用方式,并且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药剂新剂型研究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药注射剂的研究。

中药注射剂是将中药通过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以提高中药的药效和快速吸收。

中药注射剂的制备涉及提取、纯化和制剂工艺等多个环节。

当前,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纯度、改善稳定性、减少毒副作用等方面。

例如,一些研究将传统的中药注射剂通过纳米技术进行改进,使其更稳定、更易于保存和输送。

其次是中药胶囊的研究。

中药胶囊相比于传统的中药剂型,具有服用方便、不易变质等优点。

中药胶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药效和改善溶解度等方面。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整胶囊的成分和制剂工艺,可以大大提高中药胶囊的药效和溶解度,并且减少胶囊与胃酸的反应。

第三是中药贴剂的研究。

中药贴剂是将中药制成贴剂,贴在患者的身体部位,通过皮肤吸收的方式给药。

中药贴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贴剂的渗透性和附着性以及提高药效等方面。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改变中药贴剂的成分和制剂工艺,可以提高贴剂的透皮性和药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还有中药微细粉剂、中药水剂等新剂型的研究。

中药微细粉剂是将中药制成粉末状,以便患者直接服用。

中药微细粉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颗粒大小和提高溶解度等方面。

中药水剂是将中药加工成液体剂型,以便更方便地服用。

中药水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

综上所述,中药药剂新剂型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通过改变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和成分,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改善服用方式,并且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这些研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中药药剂学专论(综述)作者:z_king_d_23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摘要】目的论述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法收集检索近年来有关中药新剂型研究的文献,总结近年来国内几种中药新剂型:中药缓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中药滴丸、中药注射剂,并列举其典型制剂,对目前中药剂型的发展概况做出综述。

结果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可以提高药理作用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

结论中药新剂型和新技术的研发是中药国际化的关键, 药学专家们要依据中药自身的性质和临床需要, 研制出更多新的中药剂型以适应临床患者的需要。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研究与应用进展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的传统剂型有膏、丹、丸、散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发展了中药缓控释制剂、中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中药滴丸、中药注射剂等一系列新剂型。

中药制剂通过剂型改革以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要求。

本文就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1 中药缓控释制剂缓控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向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次数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重要特点是可使人体维持此种血药浓度达较长的时间,而不像普通制剂那样较快地下降,从而避免了普通制剂频繁给药所出现的“峰谷”现象,使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有所提高。

因而减少了用药次数,大大方便了患者,特别是长期用药的病人。

每日给药一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1]。

1.1 胃内滞留型漂浮缓控释制剂胃内滞留漂浮制剂系根据流体动力平衡(HBS)原理,制成的一种能漂浮于胃液之上的口服缓控释制剂,该剂型主要适用于治疗胃部慢性病,以胃粘膜吸收为主要吸收部位的药物[2-3]。

其类型主要有胃内漂浮片,胃内漂浮胶囊等。

如小金丹漂浮缓释胶囊,从体外释放实验可见漂浮胶囊的生物利用度和缓释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糊丸剂型,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4]。

传统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概况

传统中药新剂型的研究概况
! $, #
选用麝香为主的活血化瘀中药复方, 提取其有效成
研制的复方养阴生肌散双层膜, 底层
分制成滴鼻剂, 从鼻腔粘膜给药, 达到迅速缓解心绞痛的目的。滴 鼻剂组抗心绞痛有效率达 :,; &5 , 改善心电图 , + &678 疼痛消失, 总有效率为 :%5 , 与速效救心丸组相比, 有显著差异, 从止痛时间、 与硝酸 心电图改善情况看, 滴鼻剂组优于速效救心丸组 - . ( %; %$ 1 , 甘油相似 - . ( %; %& 1 。 李瑛等 ! ,’ # 将川芎、 细辛、 乳香、 没药、 冰片等制 成息痛宁鼻腔吸入剂, 治疗头颈部术后疼痛和术后换药疼痛 *’% 例, 用药后 & + $%678 起效, 持续 & + 4 小时, 总有效率 "$; &5 。 周松 云 ! ,& # 等将辛夷、 桂枝、 仓耳子加工制成滴鼻剂, 治疗变应性鼻炎, 可 迅速缓解鼻塞,抑制流涕,对 $,4 例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有 效率 $%%5 , 治愈率 :*5 。 ’ 薄膜包衣片 首乌片具有补肝、 益肾、 养血、 祛风的功能, 上海中药一厂用国 内研制生产的羟丙基 甲基纤维素和低取代羟 丙基纤维素等为材 料, 研制成功质量稳定的薄膜包衣首乌片, 填补了国内中药薄膜包 衣的空白。与一般糖衣片比较, 薄膜包衣片服用体积小, 滑石粉用 量少, 受湿热影响小, 崩解度好, 且薄膜包衣片上还可印字。由于解 决了糖衣片质量不稳定而妨碍出口的因素,薄膜首乌片已成为该 厂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 ! ,4 # 。 () 靶向制剂 靶向给药是近年来药物制剂的一个开发重点,尤其是在抗癌 药物的研究方面已有重大的突破, 其原理
A= B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胸痹患者 ;D 例 A ( B , 平均起效时间 = > ! 天, 而复方 丹 参 片 组 ( > =$ 天 , 观察组在起效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表明滴丸在改善全血浓度、 血浆浓度、 血小板聚集、缓解心 $% $& # ,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

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目前,中药行业在临床研究和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和治疗效果。

而临床研究的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则能够提高中药的药效、安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推动中药的临床应用。

本文将从中药行业中临床研究的现状、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药行业中临床研究的现状中药在临床研究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复杂性使其在临床研究中的评价和验证变得困难。

其次,临床研究所涉及的样本量大、周期长,这增加了临床研究的难度和成本。

因此,如何提高中药临床研究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和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通过对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稳定性和可控性,进而提高药效和降低不良反应。

传统的中药剂型主要包括颗粒剂、丸剂、散剂等,而在临床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和提高药效,科研人员开始探索新型的剂型研究,如口服液、注射剂、胶囊剂等。

三、存在的挑战中药行业中的临床研究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中药临床研究的药物剂型优化与改进工作变得复杂而困难。

其次,中药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缺乏统一标准,这给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此外,临床研究的成本和周期长,也制约了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进程。

四、未来的发展前景随着我国中药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中药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剂型,充分发挥中药的药理活性,提高其药效。

另一方面,新型的剂型研究将会丰富中药产品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中药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

此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临床研究将会促进中药临床研究的开展,为药物剂型的优化与改进提供更多可靠的数据支持。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

临床药学中药药物新剂型研究进展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在制剂中的物理形态和化学组成。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药物剂型也在不断创新与改进。

中药药物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剂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临床药学中中药药物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一、胶囊剂型胶囊剂型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具有患者易于服用、剂量易于控制等优点。

在临床药学中,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胶囊的制备工艺和材料,开发了一系列适用于中药药物的胶囊剂型。

例如,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的慢释剂型胶囊,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提高药效持续时间,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治疗的疾病。

此外,还有利用胶囊剂型将中药药物和西药药物进行配伍的研究,以实现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二、口腔贴剂型口腔贴剂型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创新的药物剂型。

中药药物的研究中,口腔贴剂型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口腔贴剂型的制备原理是将药物涂布于一片可溶性的片剂上,当患者贴在口腔黏膜上时,药物会迅速溶解和吸收,达到治疗的效果。

口腔贴剂型的优点是便于患者使用,同时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能够避免胃肠道吸收不完全和首过代谢的问题。

因此,在中药药物剂型的研究中,口腔贴剂型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三、纳米药物剂型纳米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技术领域,在药物剂型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纳米药物剂型是指将药物制备成纳米级别的胶体溶液或固体颗粒,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在中药药物的研究中,纳米技术也被用于改进药物的负载、传递和释放等特性。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将中药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提高其溶解度和稳定性,同时还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缓释效果。

四、软膏剂型软膏剂型是一种外用药物剂型,适用于中药药物的肌肤透皮给药。

中药药物的研究中,软膏剂型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外科创伤、皮肤疾病等方面。

软膏剂型具有质地柔软、易于涂抹和吸收等特点。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软膏的基质和添加辅料,可以实现药物的慢释效果,提高药物在局部的疗效。

此外,软膏剂型还可以通过药物与基质的相互作用,达到改善疾病局部环境、促进组织修复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新剂型研究现状概论
作者:尹秀丽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3期
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来,我国在中药方面,尤其是中药剂型的研究、发展和现状做出基本的分析,将主要中药新剂型分文别类。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
近几十年来,中药剂型已经从传统剂型向现代剂型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从最原始的汤剂到现今发展迅猛的缓控释制剂,不断在宏观微观方面促进着人类健康的良性发展,在医学领域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做出了不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1.分散片。

片剂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携带运输储存方便,产量大,成本低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有口服片剂,口腔用片剂,外用片几种类型,但是普通片剂却因为生物利用度低,释药速度缓慢,崩解期长,一次用量较大,为老人和儿童服用带来麻烦。

分散片因此应运而生。

分散片(dispersible table)又称水分散片(water dispersible table),系指遇水能迅速崩解形成均匀混悬液的一种片剂[1]。

它综合了普通片剂与液体制剂的优点,并克服它们的缺点,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等独特性能,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分散片可以口服,嚼服,吞服,含吮,也可置于水中分散后与果汁,牛奶同服,对于老人小孩服用困难者具有明显的优势[2]。

分散片分为西药与中药分散片,中药由于含有较多脂溶性成分,制成分散片后需要较多崩解剂,所以,中药分散片中药料不得超过50%,这是与西药分散片的主要不同之处。

目前,分散片主要以西药为主,中药分散片研究较少,在国家近年来批准的20多种分散片中,其中只有一个中药品种,但由于其优势显著,已越来越引起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中药分散片的工艺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各种辅料的研究也日趋完善,中医药研究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到分散片的研究中,为振兴祖国的医药事业而奋斗。

2.软胶囊。

软胶囊系指将药材提取物、液体药物或与适宜辅料混匀后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胶囊剂。

具有稳定性高,生物利用度高,掩盖不良气味等优点。

软胶囊制剂多用于非水溶性、对光敏感、遇湿热不稳定、易氧化和挥发性的药物,由于生物利用度比较高,许多片剂也被制成内容物为液体的软胶囊。

软胶囊在国外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中药软胶囊的研究就更少,但随着最近技术的引进,国内制备软胶囊的技术日臻成熟,不断前进,从最初的藿香正气软胶囊的问世,到如今的上百个软胶囊批件获批,软胶囊不断发挥着其自身的优势,为人类健康服务[3]。

中药软胶囊具有活性物质吸收较快,药物生物利用度高,外形美观,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

现今,随着新技术的引用,软胶囊出现了很多新的品种,如防水抗溶软胶囊,在囊体外涂布一层防水薄膜,可销往长期干旱的干燥地区;可生物降解的软胶囊,在胃肠条件下可崩解释放出药物,而在体外环境不溶胀,不破裂[4]。

软胶囊各种辅料的研究也不断出新,制备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引起医药工作者的重视,软胶囊必将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3.免煎颗粒。

中药免煎颗粒又称中药颗粒饮片,它是根据中药制剂理论,选用适当的溶媒,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的饮片颗粒[5]。

免煎颗粒在国外应用较最早,国内虽起步较晚,但现在已有一定的规模。

免煎颗粒采用遵循GAP标准生产,具有一定炮制准则的中药材,具有以下优点:多成分提取,保持多药性特性;针对饮片药味的特性,研制不同的提取工艺,如挥发油成分的提取;中药配方颗粒在生产的时候采用先进设备;使用方便简单,无需煎煮;易于批量生产,具有统一标准;采用铝塑包装,清洁卫生,体积小,质量轻,具有防虫防蛀的特点,易于保管。

但免煎颗粒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如提取工艺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在提取过程中,是否有有效成分的丢失很难下定论,而且中药在煎煮过程中,各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化和物,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免煎颗粒不具备群煎过程,疗效很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中药免煎颗粒提取需要适当的溶媒,价格比较高昂,使成本大大提高,不适于大众普及。

总的来说,免煎颗粒是一种适用于现代生活的新剂型品种,与传统中药饮片不卫生,质量标准不规范,煎煮时间长,煎煮费力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工艺与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小结
中药剂型的开发研究有赖于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

现代化的剂型开发应遵循人性化标准化的要求,将为人类健康服务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刘郁,刘连新等,中药分散片及工艺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5.16(6)
[2]邹爱峰,胡容峰,中药分散片的研究进展,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5)
[3]张亚中,张彤等,中药软胶囊的研究进展,中成药2006.28(6)
[4]刘宝书,王如伟,中药软胶囊的辅料及制备工艺研究进展,医药导报2010.29(6)
[5]高艳,浅谈中药免煎颗粒,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