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常用7种解题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考物理常用的7 种解题方法中考物理常用的7 种解题方法
1、守恒思想方法
自然界里各种运动形成诚然复杂多变,但变化中存在不变,即某些量总是守恒。

守恒的见解是解析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见解,它启示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角度认识到系统中某些量的转变和转移其实不影响总量守恒。

(1)能量的转变和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
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

如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必然等于物
体动能的变化。

其中动力做功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变成动能,
阻力做功是把机械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

从能量守恒的见解看,动能定理是一条应用宽泛的重要定理。

在机械运动的范围内,当系统状态
变化时,若是除重力、弹力外没有其他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它是宽泛的能的转变和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

功、热和内能之间的变化关系满足热力学第必然律。

物体间由于温度差发生热传达。

是内能的转移。

如:长为 L,质量为 M 的平均软绳,放在圆滑桌面上,现让其
从桌边缘无初速滑落,求绳子尾端走开桌边缘时的速度。

此题是属于变力做功问题,直接求解较难,最简略的方法是从功能关系出发求解。

解略。

(2)动量守恒若是没有其他力,或外力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比较能够忽略时,在系统内各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总动量守恒,即各物体任意时辰总动量的矢量和不变。

就系统内单个物体,其动量的变化等于合外力的冲量,但相互作用的两物体碰到的冲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在动量传达过程中系统的总动量不变。

如在圆滑的两水平导体杆上,与杆垂直放上两质量均为 m ,电阻均为 R 的金属杆 a、b ,水平导体杆的电阻不计,长度足够长并处于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磁场中,开初两杆均静止,现给 a 以初速度 v0 ,使它向b 运动,试求 b 杆的最大速度。

解析:此题为一道力电综合题,显然系统只有相互作用的磁场力能够认为是内力,因此系统受合外力为零,动量守恒。

(3)质量守恒必然的物质形式对应必然的运动和必然的能量状态,运动是永远的,物质是不灭的。

参加变化的物体质量的总和与变化后
物质质量的总和相等,这就是质量守恒的见解。

(4)电荷守恒中性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决定
了自然界中电荷是守恒。

不带电的物体经过接触,摩擦或感觉的方式
能够带电,带电的物体若发生中和或电荷转移现象,电荷发生消失或
减少,但正负电荷总和是必然的。

如:在原子物理中,写核反响方程,
质量和核电荷数守恒。

2、系统思想方法
依照系统的见解,我们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
相互限制、相互作用、相互转变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一致整体。


照上述见解,在解析和办理物理问题时,抓住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物
理过程的整体性进行解析,这就是系统思想的方法。

在物理解题时,掌握系统思想方法,应当学会从整体上掌握研
究对象,如对系统进行受力解析的整体法,它与隔断法是相辅相成的,都应熟练掌握。

有些物理过程是很复杂的,不公要学会把复杂的过程
分解为若干简单的过程,也要学会把复杂的物理过程看着一个一致
整体来办理。

在好多情况下,依照系统思想的方法,抓住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物理过程的整体性,解决问题常常能化繁为简,迅速解决问题。

如:放在水平川面的静止的斜面体 M 上,放着一个质量为 m 的物
块相对斜面静止,求斜面体碰到地面的摩擦力。

解析:该题若是从 m 平衡求出对 M 的作用力再解析 M 的受力争解
很麻烦。

若把两物体看作一整体,因水平方向没有外力作用,因此无运
动趋势,摩擦力为零。

3、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 是逻辑学的一种推理形式,就是借助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经过比较将一种已经掌握的特别对象的知识,推到另一种新的特别对象
的思想方法。

中学物理中存在大量能够类比的问题,如电磁振荡与机械
振动相类比、电压与水压相类比等。

运用类比推理方法办理物
理问题,常有的有模拟类比、过程类比、方法类比等形式。

解题时在
其他方向上不能够奏效,若善于联想,巧妙地用类比推理,常常能够使
繁难或忧如无法解答的问题变得十分简单。

4、等效思想方法
等效思想方法是指在办理问题时,采用同样性质事物间等效取代
的解题方法。

两个不同样的物理过程,若是在某方面、某点上或某种
意上生的收效同样,就拥有等效性。

如平抛运能够等效自由落体运和水平方向的匀速运的合运,二力的作用收效等效于它的合力的作用收效 ;复的路能够化的串并路
成;交流的有效与效同样的直流大小相等 ;气体状化的复程可等效
等温、等容、等程等等。

当我理物理,若甲于理,就理与其有等效性的乙,从而获得同样的果。

常的形式有:等效力系取代、等效程取代、等效运取代、等效参照系取代、等效路取代⋯⋯等等。

得注意的是,
采用等效取代,其实不改原的物理性与原程的物理,使求解得最
便的路子。

5、称思方法
称性是物世界的一致性与和性的反响。

用物世界的
称性来解析理的思方法叫做称思的方法。

在物理学中,称性俯拾皆是。

多物体的运拥有空和的称性,比方作振的物体在平衡地址两的运平衡地址是称的,直上抛运的上
升段和下降段最高点是称的,
多物体在空分布上拥有象性,比方:某些路构的称性;
平面成像的称性等。

在某些物理中,抓住称性一特点行解析常能出
奇制。

6、极端思想方法
好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存在临界状态,其表现形式是某些物理量达到极限值时,物体在此前后运动情况发生突变。

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可依照物理量变化的方向渐渐推向极端,经过解析临界状态和
极值求得问题的解决。

有时很难在一般公布情况下得出结论,也能够考虑把一般推向极端,做出极端条件下的判断,再回到一般,常常会很快得出结论。

我们把这类思想称为极端思想方式。

它能观察学生思想的深度、广度和思想的敏捷性,提高运用物理规律解析解决实责问题的能力。

如一个量增大,能够设想它素来增加到无量大 ;同样一个若减小,能够设想素来减小到零。

比方:粗糙木板上放着一个物体,现将一端缓慢抬起,解析物体
碰到的摩擦力的变化。

解析:初始时辰,平板倾角为零,物体无运动趋势,摩擦力为零。

当木板有必然倾角且较小时,设想木板表面圆滑,则物体必然下滑,因此判断出物体受有摩擦力,而这时物体还没有运动,碰到的是静摩擦力,且摩擦力随重力沿斜面方向的重量的增加而增大。

而当倾角
增大到必然程度,物体必然下滑,碰到滑到摩擦力的f=μN,N=Gcosθ,摩擦力减小。

7、逆向思想方法
在平时情况下,人们常常习惯于从条件或原因解析其结论或结果,这是正向思想的模式。

逆向思想是把人们平时思虑问题的思路反过来加以思虑。

即从结论或结果出发倒着解析问题,解析这一结论或结果产生的条件或原因。

这类思想方法叫逆向思想方法。

逆向思想是一种创立性的思想,也是思想广阔性和灵便性的表现。

将逆向思想应用于物理解题。

要求能灵便地转变思想方向,战胜思想定势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依照正向思想的方式解析特别麻烦,甚至坠入困境,这时就应立刻变换思想方式,从相反的方向重新思虑,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效。

例:还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速度减为零的情况,均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组成。

总之,中学物理是一门较难学的一门学科,但只要多方面地培养
兴趣,注意学习方法,多思虑,勤学好问,多作实验,注意总结规律,是完好能够学好的。

中考物理必定知道的50 句话
1。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
力和斥力
2。

刻度尺读数需要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能防备,错误能够防备
4。

使用刻度尺测量时能够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

5。

量筒不仅能够测量液体的体积,还可以够用"排水法 "测量固体的体积
6。

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 左物右码 "
7。

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相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样,密度不同样 )
8。

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9。

有对于参照物,物体的地址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10。

参照物的采用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够选作参照物
11。

平均速度表示一段时间或行程内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而瞬时速度表示某一地址或某一时间点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12。

水的密度: ρ 水=1.0×103kg/m3=1g/cm3
13。

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
14。

平时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流传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15。

乐音和噪声没有严格的界限,与地址、时间、环境及人的
心情都相关系
16。

乐音三要素:①音调 (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 (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鉴识不同样的发声体 )
17。

防治噪声三个环节:①声源处②传输路径中③人耳处
18。

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 (声速和光速 )
19。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0。

力的作用收效有两个: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1。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②若是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2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3。

力的表示图是简单的画法 (不用分段 )
24。

弹簧测力计是依照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就越大这一原理制成的。

25。

弹簧测力计不能够倒着使用
26。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27。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28。

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29。

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个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30。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要素: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1。

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足球走开脚后向前运动、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够立刻停下来,扔掉手上的水 )
32。

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
线运动
33。

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
34。

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35。

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①同一液体②液体静止
36。

利用连通器原理: (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
37。

大气压现象: (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
38。

马德保半球试考据了然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考据了然大气压强的值
39。

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40。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41。

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飘扬、悬浮、沉底
42。

物体在飘扬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43 。

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 排=V 物
44 。

阿基米德原理 F 浮=G 排也适用于气体 (浮力的计算公式: F 浮=ρ 气 gV 排也适用于气体 )
45。

潜水艇自己的重力是能够改变的,它就是靠改变自己重力
来实现下潜、上浮解悬浮的
46。

密度计放在任何液体中其浮力都不变,都等于它的重力
47。

流体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飞机腾跃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
48。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 (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
49。

定滑轮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够改变力的方向
50。

滑轮组绳子段数越多,越省力,越费距离
中考物理复习三大建议
一、复习要点
1.抓住基础知识。

中考试卷中易、中、难的试题比率为 3 :1:1 ,
对基础知识、基本见解的观察应是中考的要点,但近来几年来对基础知
识的观察形式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摒弃了观察死知识的做法,
而要求能在详尽事件中辨别出该知识或规律。

为此学生要做到复习认真,在广度上力争不留漏洞。

2.联系本质,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 " 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 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那些最常有的生活
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

复习时同学们应在近两年的相关题目中
认识此类题的出处、分类和答题技巧,更主要的是发现不懂的问题多
亲自去做、去看、去想,迅速提高自己的观察、解析能力。

3.重视开放型物理题的训练。

《考试说明》中提到:考卷中要设置
适合的开放性和综合性题目,观察学生的发散思想和创新意识。

对于
此类题目因初中知识程度有限,只能是浅层次地开放,第一要放下惧
怕心理。

从近两年物理命题中可看出,开放型物理题大体可分三类,即
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条件和结论都开放型。

对于开放型物理题常
常没有现成的解答模式,而是要利用发散思想进行全方向、多角度的
观察、解析。

这就要修业生在平时练习中重视一题多解,不能够浅尝辄止。

4.加大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验技术的提高。

近几年中考物理
题中科学研究及实验题的数量及分值送上升趋势,掌握科学研究及实
验题的种类及要求是解答试题的要点。

科学研究及实验题的种类主要有:(1) 观察对问题实验过程的感悟 ;(2) 观察各种仪器在科学研究及实
验中的作用 ;(3) 观察科学研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办理 ;(4) 学生用必然的物
理方法来研究实验 ;(5)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

此部分的复习方法应在掌
握必然的物理研究方法 (特别是控制变量法 )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复习
每个实验及相关的基本内容,尔后带着疑问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屡次操作练习,观察实验现象,解析实验结果,从而填充知识上的不足。

5.提高收集、解析和办理的能力。

生活中源随处可见,各种商品的
说明、须知、用法及列车时辰表等都向人们供应着,善于迅速从资料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应拥有的能力,因此近两年围绕铭牌、说明书、数形结合——物理图象等命出了一些类题,应引起重视。

考试中的恩赐方式能够是图表或文字,同学们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大体步骤,平时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收集有益的能力,还需要有一个优异的
心理素质。

6.在宽泛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把所学知识再分成专题进行复
习。

复习时要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
第 15页共 17页
成线,织成网。

注意不同样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摆脱 " 学科本位 " 思想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热点问题
经过观察总结近两年的各地中考试卷,发现热点主要还集中表现
在以下几方面:
(1)关注最新科技发展;(2)关注时局新闻;(3) 关注估测能力,比方
估计考场温度、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等;(4)关注问题的提出,比方试
卷上给幅图片,让你针对图片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
并解答。

三、题型结构
1.近几年物理题型的显然变化是多了定性的简答题,少了定量的
计算及死套公式的试题。

学生对于陌生的简答题宽泛存在着不知如何
着手,解答不得要领的弊端,再加上简答题的题目好多,出题方式灵便,给中考复习带来必然困难。

这里将这类题目的分类及解答方法简叙以下:
(1)纵向分类。

依照课本内容逐一理解见解,把题目归为:力的
问题、运动问题、光的问题、蒸发问题、液化问题、浮沉、杠杆、安全用电问题等等。

每类题目都有各自基本的答题模式。

(2) 横向分类。

据解答方式不同样,可把简答题分为:直接表达题、用数学语言帮助解答题、需用图帮助解答的问题。

对于此类题目学生要认真领悟答题的序次,理解每条答语与题目的联系,多做几道题目,多比较答案就能创立性地答好问题。

2.科学研究方法的观察 "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获得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路子就是——科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