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高考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综合经典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高考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综合经典题含答案
一、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1.硫代硫酸钠(Na2S2O3)是一种解毒药,用于氟化物、砷、汞、铅、锡、碘等中毒,临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病症.硫代硫酸钠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分解产生S和SO2
实验I:Na2S2O3的制备。
工业上可用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制得,实验室模拟该工业过程的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
b中利用质量分数为70%〜80%的H2SO4溶液与Na2SO3固体反应制备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c中试剂为_______
(2)实验中要控制SO2的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 (写出一条)
(3)为了保证硫代硫酸钠的产量,实验中通入的SO2不能过量,原因是_______
实验Ⅱ:探究Na2S2O3与金属阳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资料:Fe3++3S2O32-⇌Fe(S2O3)33-(紫黑色)
装置试剂X实验现象
Fe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先变成紫黑色,30s 后几乎变为无色
(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初步判断最终Fe3+被S2O32-还原为Fe2+,通过_______(填操作、试剂和现象),进一步证实生成了Fe2+。
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角度解释实验Ⅱ的现象:
_______
实验Ⅲ:标定Na2S2O3溶液的浓度
(5)称取一定质量的产品配制成硫代硫酸钠溶液,并用间接碘量法标定该溶液的浓度: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基准物质K2Cr2O7(摩尔质量为294g∙mol-1)0.5880g。
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入3个锥形瓶中,加水配成溶液,并加入过量的KI并酸化,发生下列反应:6I-+Cr2O72-
+14H+ = 3I2+2Cr3++7H2O,再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立即用所配Na2S2O3溶液滴定,发生反应I2+2S2O32- = 2I- + S4O62-,三次消耗 Na2S2O3溶液的平均体积为25.00 mL,则所标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mol∙L-1
【答案】分液漏斗 蒸馏烧瓶 24232422H SO Na SO Na SO H O =SO +++↑ 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 调节酸的滴加速度 若 SO 2过量,溶液显酸性.产物会发生分解 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开始生成 Fe(S 2O 3)33-的反应速率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慢,但Fe 3+与S 2O 32- 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大,导致Fe 3++3S 2O 32-⇌Fe(S 2O 3)33-(紫黑色)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最终溶液几乎变为无色 0.1600
【解析】
【分析】
【详解】
(1)a 的名称即为分液漏斗,b 的名称即为蒸馏烧瓶;b 中是通过浓硫酸和Na 2SO 3反应生成SO 2,所以方程式为:24232422H SO Na SO Na SO H O =SO +++↑;c 中是制备硫代硫酸钠的反应,SO 2由装置b 提供,所以c 中试剂为硫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2)从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分析,控制SO 2生成速率可以调节酸的滴加速度或者调节酸的浓度,或者改变反应温度;
(3)题干中指出,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溶液中会分解,如果通过量的SO 2,会使溶液酸性增强,对制备产物不利,所以原因是:SO 2过量,溶液显酸性,产物会发生分解;
(4)检验Fe 2+常用试剂是铁氰化钾,所以加入铁氰化钾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即证明有Fe 2+生成;解释原因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体现出反应速率和平衡两个角度,所以解释为:开始阶段,生成3233Fe(S O )-的反应速率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慢,所以有紫黑色出现,随着Fe 3+的量逐渐增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变大,导致平衡逆向移动,紫黑色逐渐消失,最终溶液几乎变为无色;
(5)间接碘量法滴定过程中涉及两个反应:①2327226I Cr O 14H =3I 2Cr
7H O --++++++;②2222346=I 2S O 2I S O ---++;反应①I -被氧化成I 2,反应②中第一步所得的I 2又被还原成I -
,所以①与②电子转移数相同,那么滴定过程中消耗的227Cr O -得电子总数就与消耗的
223S O -失电子总数相同 ;在做计算时,不要忽略取的基准物质重铬酸钾分成了三份进行的滴定。
所以假设c (Na 2S 2O 3)=a mol/L ,列电子得失守恒式:10.58806=a 0.02513294
⨯
⨯⨯⨯,解得a=0.1600mol/L 。
2.羟氨(NH 2OH )是一种还原剂,和联氨一样是一种弱碱,不稳定,室温下吸收水汽迅速分解。
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羟氨的电子式___。
(2)利用KMnO 4标准溶液定量间接测定羟氨的纯度。
测定步骤如下:
①溶液配制:称取5.0g 某羟氨样品,溶解在______酸中后加适量蒸馏水,将其全部转移至100mL 的______中,加蒸馏水至_______。
②取20.00mL 的羟氨酸性溶液与足量硫酸铁在煮沸条件下反应:2NH 2OH 2++4Fe 3+=N 2O↑
+4Fe 2++H 2O +6H +,生成的Fe 2+用0.4000 mol·
L -1的酸性KMnO 4溶液滴定,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请写出Fe 2+与酸性KMnO 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
重复滴定3次,每次消耗酸性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体积如表所示:
计算试样的纯度____%。
(3)下列操作导致误差偏高的有______(填编号)。
a 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消失
b 滴定管未经润洗盛装KMnO 4溶液
c 羟氨称量时,时间过长和溶解时没有及时用酸酸化
d KMnO 4溶液起始读数仰视,终点正常读数 【答案】 硫酸 容量瓶 刻度线 当最后一滴滴入时,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 5F
e 2++MnO 4-+8H +=5Fe 3++Mn 2++4H 2O 66 ab
【解析】
【分析】
(1)根据羟氨化学式写出其电子式;
(2)①羟氨应溶解在H 2SO 4中,因为HCl 中的Cl 会被MnO 4-氧化;
②用酸性KMnO 4溶液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当最后一滴滴入时,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写出Fe 2+
与酸性KMnO 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根据物质的量的关系计算式样纯度;
(3)根据氧化还原滴定的相关操作分析实验误差。
【详解】
(1)根据羟氨化学式NH 2OH 可知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2)①羟氨应溶解在H 2SO 4中,因为HCl 中的Cl 会被MnO 4-氧化,将其全部转移至100mL 的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故答案为:硫酸;容量瓶;刻度线;
②用酸性KMnO 4溶液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当最后一滴滴入时,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写出Fe 2+与酸性KMnO 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Fe 2++MnO 4-+8H +=5Fe 3++Mn 2++4H 2O ;由消耗高锰酸钾体积表可知,第一次误差过大,舍去,V (平均)=19.982022
0+.=20.00mL ; 设滴定时NH 2OH 2+的物质的量为xmol ,依据离子方程式可得关系式:
+-224-35NH OH 2MnO 5
2x
=20.00100.4n c V =⨯⨯⨯:
解得x=0.02 因总量为100mL ,所以n (NH 2OH 2+)=0.02×5=0.1mol
m=n ⋅M =0.1×33g/mol =3.3g
w =100%m m ⨯样=3.35.0
⨯100%=66% 故答案为:当最后一滴滴入时,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5Fe 2++MnO 4-+8H +=5Fe 3++Mn 2++4H 2O ;66;
(3)a .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消失会导致V 标准偏大,计算结果偏高; b .滴定管未经润洗盛装KMnO 4溶液,相当于把KMnO 4溶液稀释,滴定时消耗体积增大,计算结果偏高;
c .羟氨称量时,时间过长和溶解时没有及时用酸酸化会导致羟氨被氧化,导致消耗体积偏小,计算结果偏低;
d .KMnO 4溶液起始读数仰视,终点正常读数,导致消耗体积偏小,计算结果偏低; 故答案为:ab 。
【点睛】
注意氧化还原滴定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根据公式判断不同操作可能引起的实验误差。
3.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备KClO 溶液,并通过KClO 溶液与33Fe(NO )溶液的反应制备高效水处理剂24K FeO .已知24K FeO 具有下列性质①可溶于水、微溶于浓KOH 溶液,②在05-℃℃、强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③在3Fe +和3Fe(OH)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④在酸性至弱碱性条件下,能与水反应生成3Fe(OH)和2O 。
(1)装置A 中4KMnO 与盐酸反应生成2MnCl 和2Cl ,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B 的作用是______。
(2)2Cl 和KOH 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3KClO ,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制备24K FeO 时,KClO 饱和溶液与33Fe(NO )饱和溶液的混合方式为:在搅拌下,将33Fe(NO )饱和溶液缓慢滴加到KClO 饱和溶液中。
理由是______。
(4)已知pH 11>时2Zn(OH)能溶于NaOH 溶液生成24[Zn(OH)].-下表列出了几种离子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开始沉淀的pH 按金属离子浓度为11.0mol L -⋅计算)。
开始沉淀的pH 沉淀完全的pH
3Fe +
1.1 3.2 2Fe + 5.8
8.8
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2230%H O 、131.0mol L HNO -⋅、11.0mol L NaOH.-⋅由某硫酸锌溶
液(含2Fe +、3Fe +杂质)制备ZnO 的实验步骤依次为:
①______;
②______;
③过滤;
④______;
⑤过滤、洗涤、干燥;
900⑥℃煅烧。
【答案】2KMnO 4+16HCl=2KCl+2MnCl 2+5Cl 2↑+8H 2O 除去2Cl 中的HCl
2323Cl 6OH 5Cl ClO 3H O ----+++V
24K FeO 在3Fe +作用下会分解 向硫酸锌溶液中加入适量2230%H O ,使其充分反应 滴加11.0mol L NaOH -⋅,调节溶液pH 约为5(或
3.2pH 5.9)≤<,使3Fe +沉淀完全 向滤液中滴加11.0mol L NaOH -⋅,调节溶液pH 约为10(或8.9pH 11)≤≤,使2Zn +沉淀完全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装置图可知,A 装置 中用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制得氯气,氯气中有挥发出的来的氯化氢,所以B 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装置C 中用氯气与氢氧化钾溶液应制得次氯酸钠,反应的尾气氯气用氢氧化钾吸收。
【详解】
()41KMnO 具有强氧化性,将盐酸中氯离子氧化为2Cl ,反应还有水生成,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KMnO 4+16HCl=2KCl+2MnCl 2+5Cl 2↑+8H 2O ,由于盐酸易挥发,制备的氯气中含有HCl ,应饱和食盐水吸收HCl 除去,
故答案为:2KMnO 4+16HCl=2KCl+2MnCl 2+5Cl 2↑+8H 2O ;除去2Cl 中的HCl ; ()22Cl 和KOH 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生成3KClO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323Cl 6OH 5Cl ClO 3H O ----
+++V ,故答案为:
2323Cl 6OH 5Cl ClO 3H O ----+++V ;
()3由题意可知24K FeO 在3Fe +和3Fe(OH)催化作用下发生分解,则KClO 饱和溶液与
33Fe(NO )饱和溶液的混合方式为:在搅拌下,将33Fe(NO )饱和溶液缓慢滴加到KClO 饱和溶液中,故答案为:24K FeO 在3Fe +作用下会分解;
()4根据表中阳离子沉淀的PH 可知,由除去铜的滤液制备ZnO 的实验步骤依次为:①向滤液中加入2230%H O ,使其充分反应,目的使2Fe +转化完全为3Fe +,②加氢氧化钠溶液,控制PH 在4左右,使3Fe +沉淀完全,③过滤,④向滤液中滴加11.0mol L NaOH -⋅,调节溶液PH 约为10(或8.9pH 11)≤≤,使2Zn +沉淀完全,⑤过滤、洗涤、干燥,⑥900℃煅烧。
故答案为:①向硫酸锌溶液中加入适量30% 22H O ,使其充分反应;②滴加1.0 1mol L NaOH -⋅,调节溶液pH 约为5(或3.2pH 5.9)≤<,使3Fe +沉淀完全;④向滤液中滴加1.0 1mol L NaOH -⋅,调节溶液pH 约为10(或8.9pH 11)≤≤,使2Zn +沉淀完全。
【点睛】
根据实验装置图可知,A 装置中用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制得氯气,氯气中有挥发出的来的氯化氢,所以B 装置中饱和食盐水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装置C 中用氯气与氢氧化钾溶液应制得次氯酸钠,反应的尾气氯气用氢氧化钾吸收,以此解答该题。
4.碘是人体不可缺乏的元素,为了防止碘缺乏,一般是在食盐中添加一定量的KIO 3。
但碘添加量也不能过多,过多会导致甲亢等。
国家标准GB14880-1994中规定每千克食盐中碘的含量(以碘原子计)应为20-60mg/kg 。
实验研究小组为了检测某加碘盐中碘含量是否合格,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发现其检测原理是:3242224KIO + KI + H SO I + H O + K SO →(方程式未配平)。
试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检测原理中,氧化剂为_______,氧化产物为_______。
请在下面配平该方程式,同时用单线桥...
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 ____3KIO +____ KI+____24H SO —____2I + ____ 2H O +____ 24K SO
(2)取10g 加碘盐加蒸馏水溶解,然后加入稀硫酸和KI 溶液(H 2SO 4和KI 都稍过量),充分反应后,将反应液转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一定量的CCl 4,振荡,静置,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分液,即得到I 2的CCl 4溶液。
(3)查阅资料,CCl 4的沸点为78℃,I 2的升华温度约为120~130℃。
实验小组拟采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将CCl 4和I 2的混合溶液分离。
该分离方法的名称是___________,冷凝管的进水口是_______(填“a ”或“b ”)。
(4)上述实验结束,用电子天平称量出圆底烧瓶中I 2的质量为1.5 mg ,由此计算出该加碘盐中碘的含量为__________mg/kg ,该加碘盐_______(填“合格”或“不合格”)。
(5)KIO 3虽稳定性较好,但在高温下也可分解为KI 等物质,所以在使用加碘盐时最佳的添加时间是菜肴快出锅时。
请书写出KIO 3在锅中长时间高温爆炒时可能发生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KIO 3 I 2
溶液分为两层,下层呈紫红色 蒸馏 a 25 合格 322KIO 2KI+3O ↑高温
【解析】
【详解】
(1)、该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为:KIO 3-→I 2,I 元素由+5价→0价,一个KIO 3得5个电子;KI-→I 2,I 元素由-1价→0价,一个KI 失一个电子,所以得失电子的最小公倍数为5,KIO 3的计量数为1, KI 的计量数为5,其它元素根据原子守恒配平,故答案为:KIO 3;I 2 ;
;
(2)、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在四氯化碳在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加入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碘,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溶液分成两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有机层在下层,碘溶于四氯化碳呈紫红色,上层几乎无色,
故答案为:溶液分成两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3)、利用沸点分离的方式叫蒸馏,冷凝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故答案为:蒸馏;a ;
(4)、由方程式可知:I 2的的来源属于KIO 3的占16
,所以圆底烧瓶中I 2的质量为1.5 mg ,则食盐中的碘原子质量为0.25mg ,所以碘的含量为
30.2525/1010mg mg kg g g -=⨯,在国家标准内,故答案为:25;合格;
(5)、由题意:碘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必有宁一种元素化合价升高,故O 元素化合价升高。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碘酸钾受热分解的方程式为2KIO 3
Δ2KI+3O 2↑,故答案为2KIO 3Δ2KI+3O 2↑;
【点睛】
实验最终得到的I 2来自于KIO 3和KI 两部分,所以食盐中的碘含量时,应减去KI 中的含量。
5.NH 3和Cl 2在常温下可快速反应生成氮气:2NH 3+3Cl 2 →N 2+6HCl 。
当Cl 2和 NH 3 比例不同时,产物有差异。
(1)该反应可用于检验化工生产中氯气是否泄漏。
如氯气有少量泄漏,用氨气检验时的现象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利用该反应处理含有氨气和氯气的尾气,用于制备盐酸,Cl 2和NH 3的最佳比例为_____。
(3)常温常压下,取总物质的量为12mol 的氯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完全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求:① 反应前氯气和氨气的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__
② 反应后生成的氧化产物的质量_______________。
(4)若将总体积为100L 的NH 3和Cl 2混合,实验精确测得充分反应后无色混合气体中N 2占混合气体的
17,求生成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_____________。
(该实验数据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答案】有白烟生成 3∶2 n(NH 3)∶n(Cl 2)=1∶1 m(N 2 )=56g 余NH 3和N 2 0.263mol ,余HCl 和N 2 0.893mol
【解析】
【分析】
NH 3和Cl 2在常温下可快速反应生成氮气:2NH 3+3Cl 2 →N 2+6HCl 。
当Cl 2和 NH 3 比例不同时,产物有差异。
(1)要检验化工生产中氯气是否泄漏,则需要有明显的现象,从提供的反应可以看出,氨气过量时会有明显现象,找到该反应并指出现象即可;
(2)要求是利用氨气和氯气之间反应生成氯化氢用于制备盐酸,故按该反应中Cl 2和NH 3的比例来回答;
(3)常温常压下,取总物质的量为12mol 的氯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完全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说明3222NH 3Cl N 6HCl +=+反应后氨气有剩余,再发生反应NH 3+HCl=NH 4Cl ,HCl 不能完全反应,按此思路计算① 反应前氯气和氨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及② 反应后生成的氧化产物的质量;
(4)若将总体积为100L 的NH 3和Cl 2混合,①3222NH 3Cl N 6HCl +=+恰好反应,根据方程式计算混合气体总体积,进而计算氮气体积;
②NH 3过量时,发生反应32248NH 3Cl N 6NH Cl +=+,剩余混合气体为氮气、氨气,设Cl 2有xL ,利用方程式和已知条件计算出氮气的体积、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
【详解】
(1)按题意,用于检验氯气是否泄漏的反应应有明显现象,氯气和氨气可能的反应为3222NH 3Cl N 6HCl +=+、当氨气过量时会与生成的HCl 反应生成氯化铵,有白烟,现象明显;
答案为:有白烟生成;
(2)氨气和氯气在常温下可快速反应生成氮气:3222NH 3Cl N 6HCl +=+,若利用该反应处理含有氨气和氯气的尾气,用于制备盐酸, Cl 2和NH 3的最佳比例为3:2;
答案为:3:2;
(3) ① 常温常压下,取总物质的量为12mol 的氯气和氨气的混合气体,完全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保持不变,说明3222NH 3Cl N 6HCl +=+反应后氨气有剩余,再多余氨气再与
部分HCl 发生反应NH 3+HCl=NH 4Cl ,HCl 不能完全反应,设反应3222NH 3Cl N 6HCl
+=+中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为x ,3
223
222NH ~3C 23
3l x x
x 气体物质的量增加 ,43
+HCl=NH Cl 1
2212-2(12-3N )
H x
x x -气体物质的量减少,前者体积增大与后者体积减小相等,则222(12)33
x x x --= ,得x =6, 故反应前氯气和氨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61126x x ==-:1 ; 答案为:1:1;
② 反应后生成的氧化产物为氮气,氯气为6mol,由3222NH 3Cl N 6HCl +=+可知,生成氮气的物质的量为2mol ,故氧化产物氮气的质量=2mol ×28g/mol=56g ,
故答案为:56g ;
(4)在3222NH 3Cl N 6HCl +=+反应中,NH 3和Cl 2恰好完全反应时,混合气体中N 2占混合气体的
17,由于氨气与HCl 可以反应生成HN 4Cl ,而充分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N 2占混合气体的17
,则有两类情况:①Cl 2与氨气恰好反应,由方程式可知5体积气体生成7体积气体,故反应后混合气体总体积=100L ×75=140L ,则氧化产物氮气体积为140L ×17
=20L ,故其物质的量=20L 22.4L /mol
=0.893mol ;②NH 3过量时,发生反应32248NH 3Cl N 6NH Cl +=+,剩余混合气体为氮气、氨气,设Cl 2有xL ,则
3
2
28NH ~3Cl ~N 83
1101033V
x
x x ∆,则1L 13107100L L 3x x =-,30017x =,故氧化产物氮气的物质的量=3001L 17
30.263mol 22.4L /mol
⨯== ; 答案为:余NH 3和N 2为0.263mol ,余HCl 和N 2为0.893mol 。
6.实验室里,从废旧钴酸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在铝箔上涂覆活性物质LiCoO 2)中,回收钴、锂的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拆解废旧电池获取正极材料前,先将其浸入NaCl溶液中,使电池短路而放电,此时溶液温度升高,该过程中能量的主要转化方式为____。
(2)“碱浸”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过滤”所得滤液用盐酸处理可得到氢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酸浸”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若硫酸、Na2S2O3溶液用一定浓度的盐酸替代,也可以达到“酸浸”的目的,但会产生____(填化学式)污染环境。
(4)“沉钴”时,调pH所用的试剂是____;“沉钴”后溶液中c(Co2+)=____。
(已知:Ksp[Co(OH)2]=1.09×l0-15)
(5)在空气中加热Co(OH)2,使其转化为钴的氧化物。
加热过程中,固体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左下图所示。
290~500℃,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6)根据右下图判断,“沉锂”中获得Li2CO3固体的操作主要包括____、____、洗涤、干燥等步骤。
【答案】化学能→电能→热能 H2 NaAlO2+HCl+H2O=NaCl+Al(OH)3↓ 8LiCoO2+ S2O32-
+22H+=8Li++8Co2++2SO42-+11H2O Cl2 NaOH溶液或氢氧化钠固体 1.09×l0-6mol/L
6Co2O3 290~500℃
4Co3O4+ O2↑蒸发浓缩趁热过滤
【解析】
【分析】
正极材料主要由Al和LiCoO2组成,LiCoO2属于盐类,由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判断,其与NaOH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故“碱浸”过程中只有Al和NaOH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过滤得到滤渣为LiCoO2;“酸浸”时反应物有LiCoO2、硫酸和Na2S2O3溶液,依据“沉钴”产物为Co(OH)2可判断,反应后钴元素的价态从+3价降为+2价,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以及工艺中最后还可获得Na2SO4·10H2O副产品,可推知S元素价态升高并转化为SO42-;之后调节pH值得到Co(OH)2沉淀,再加入碳酸钠溶液调节pH值沉锂,得到碳酸锂和母液,母液结晶得到Na2SO4·10H2O。
【详解】
(1)依据“电池短路而放电”“溶液温度升高”两项信息,即可判断废旧电池的处理过程中能量的主要转化方式为化学能→电能→热能;
(2)依题中信息可知,正极材料主要由Al和LiCoO2组成,LiCoO2属于盐类,由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判断,其与NaOH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故“碱浸”过程中只有Al和NaOH反应,生成NaAlO2和H2;“过滤”所得滤液用适量盐酸处理可以得到氢氧化铝,方程式为NaAlO2+HCl+H2O=NaCl+Al(OH)3↓;
(3)根据分析可知“酸浸”时Na2S2O3被氧化为SO42-,Co元素被还原,结合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8LiCoO2+ S2O32-+22H+=8Li++8Co2++2SO42-+11H2O;加入的Na2S2O3起还原作用,用一定浓度的盐酸替代“Na2S2O3溶液和硫酸”,也能实现酸浸目的,可知该反应中,盐酸也起了还原剂的作用,氧化产物为会污染环境的Cl2;
(4)结合“沉锂”后母液中还可以获得Na2SO4·10H2O,可知用的试剂为NaOH溶液或固体;溶液pH=9.5,则溶液中c(OH-)=10-4.5mol/L,带入K sp[Co(OH)2]=c2(OH-
)·c(Co2+)=1.09×l0-15求得c(Co2+)=1.09×l0-6mol/L;
(5)从图中信息可知,加热前的反应物为Co(OH)2 (0.930g) ,其物质的量为0.01mol,依据钴元素的量不变可知: n(Co)=0.01mol,m(Co)=0.590g,温度升温290℃时,转化为
0.830g某种钴的氧化物,该氧化物中,n(O)=0.830g-0.590g
16g/mol
=0.015mol,由此可以确定该
氧化物为Co2O3;同理可以确定500℃时,n(O)=0.803g-0.590g
16g/mol
≈0.0133mol,则生成的氧
化物为Co3O4;所以290℃~500℃过程中,Co2O3转化为Co3O4,反应过程中,Co元素化合价降低。
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并转化为O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Co2O3 290~500℃
4Co3O4+ O2↑;
(6)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LiCO3微溶,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为了提高锂元素的回收率,同时防止硫酸钠析出,应采用蒸发浓缩(减少溶剂)并在较高温度下趁热过滤等操作。
【点睛】
热重分析法是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热重曲线,可以推测物质的热稳定性、加热反应生成的产物等相关信息。
第5题解题关键是抓住受热过程中Co元素的量不变,利用图中数据信息,确定分解所得氧化物中钴、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从而确定不同温度下生成的氧化物的组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含少量FeO、Fe2O3、SiO2)。
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胆矾,并测定所得胆矾中结晶水的含量。
实验步骤如下:
(提供试剂:NaOH 溶液、 H 2O 2溶液、 CuO 、Na 2CO 3)
完成下列填空:
(1)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
(2)按试剂加入顺序,w 所代表的试剂依次为__________。
沉淀B 的成分为_______。
(3)a 操作依次为:加热蒸发、_______、过滤、洗涤、__________。
除烧杯、漏斗之外过滤还需要另一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
(4)欲检验溶液A 中Fe 2+的试剂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如果测定Fe 2+的含量,需
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请简述配制中“定容”的操作:_____。
a NaOH (aq )
b Na 2CO 3(aq )
c 淀粉KI (aq )
d 酸性KMnO 4(aq )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 4·xH 2O )中结晶水x 值的实验过程中,若测定结果的实验误差为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a 加热温度过高
b 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 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d 加热胆矾晶体时有晶体从坩埚中溅出
(6)该小组一位同学根据实验结果求出样品中孔雀石的质量分数为: 21
m 2222502m ,另一位同学不同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Cu 2(OH )2CO 3+4H +→2Cu 2++3H 2O +CO 2↑ H 2O 2溶液、 CuO Fe (OH )3、 CuO
冷却结晶 自然干燥 引流 d 加水到离刻度线2~3cm 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直到凹液面的最低线与刻度线相平 a 、d 在除杂过程中加入了CuO ,会使结果偏大
【解析】
【分析】
m 1g 孔雀石的主要成分为Cu 2(OH )2CO 3(含少量FeO 、Fe 2O 3、SiO 2),加入稀硫酸过滤得到滤渣二氧化硅和溶液A 为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铁,加入W 为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加入氧化铜调节溶液的pH 沉淀铁离子,过滤得到沉淀B 为氢氧化铁和过量的氧化铜,溶液B 为硫酸铜溶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硫酸铜晶体m 2g ,受热失去结晶水得到硫酸铜固体m 3g 。
据此解答。
【详解】
(1)碱式碳酸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2(OH )2CO 3+4H +=2Cu 2++3H 2O +CO 2↑,故答案为:Cu 2(OH )2CO 3+4H +=2Cu 2++3H 2O +CO 2↑; (2)按试剂加入顺序,w 所代表的试剂依次为加入氧化剂过氧化氢氧化亚铁离子,不引入其他杂志离子,加入氧化铜调节溶液pH 使铁离子全部沉淀,过滤得到沉淀B 为Fe (OH )3、CuO ,故答案为:H 2O 2溶液、CuO ;Fe (OH )3、CuO ;
(3)从溶液B 中获得硫酸铜晶体,直接加热蒸干会导致硫酸铜失去结晶水,应该采用的
操作方法为: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自然干燥,除烧杯、漏斗之外过滤还需要另一玻璃仪器为玻璃棒,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引流,故答案为:冷却结晶,自然干燥;引流;
(4)溶液A中含亚铁离子和铁离子:a.NaOH溶液,向Fe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Fe2+与OH-反应生成Fe(OH)2,Fe2++2OH-=Fe(OH)2↓,Fe(OH)2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为Fe(OH)3,4Fe(OH)2+O2+2H2O=4Fe(OH)3,白色的Fe(OH)2沉淀变成红褐色Fe (OH)3,向Fe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观察到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3+与OH-反应Fe3++3OH-=Fe(OH)3↓,生成红褐色Fe(OH)3,两者反应现象干扰,不能检验该溶液中存在Fe2+,故a错误;
b.Na2CO3(aq)和亚铁离子生成沉淀,和铁离子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二氧化碳,溶液浑浊不能检验亚铁离子,故b错误;
c.淀粉KI(aq)和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和亚铁离子,溶液颜色相近不能鉴别亚铁离子,故c错误;
d.酸性KMnO4(aq),因为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Fe3+不能,故能够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Fe2+和Fe3+,故d正确;
如果测定Fe2+的含量,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加水到离刻度线2~3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直到凹液面的最低线与刻度线相平,故答案为:d;加水到离刻度线2~3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直到凹液面的最低线与刻度线相平;
(5)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应称量坩埚的质量,坩埚和晶体的质量,加热后坩埚的质量,加热后再称量一次坩埚的质量,判断质量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及两次值是否相差不超过0.1g,所以至少称量4次;
a.加热温度过高,会导致硫酸铜分解,质量变化较大,导致结果偏大,a正确;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会导致晶体解热分解不完全,质量变化偏小,结果偏小,b错误;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会吸收空气中的水重新形成晶体,导致测定结果偏小,c错误;
d.加热胆矾晶体时有晶体从坩埚中溅出,导致测定的结晶水的质量偏大,测定的x值偏大,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6)向溶液中加入CuO调节溶液的pH,沉淀Ⅱ为Fe(OH)3,所以胆矾中的铜元素不是都来自样品,因此该小组一位同学根据实验结果求出样品中CuO的质量分数偏大,故答案为:在除杂过程中加入了CuO,会使结果偏大。
8.草酸亚铁晶体(FeC2O4·2H2O)常用做分析试剂及显影剂等。
下图是将一定质量的草酸亚铁在氩气气氛中进行热重分析示意图(TG%表示残留固体质量占原样品总质量的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