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6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
与全球殖民格局
⏹在这一时期的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内,欧洲仍然是国际政治的中心。

⏹除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外,非西方世界的抵抗运动也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内容
⏹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与解体
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统一终结了均势的“黄金时期”,俾斯麦保守而复杂的欧洲新秩序——“大陆联盟体系”代之而起,欧洲大陆一度平安无战事。

第一节大陆联盟体系的形成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二、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
⏹统一后的德国在人力资源、工业潜力、军事能力等方面占有相对的优势,欧洲各国怀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关注着德国巨大潜力的转化和对外政策的取向,它们处心积虑地在外交上谋求自身的安全保障。

尽管冲突和战争远未到来,各国却时常在体味着德国威胁的气息。

⏹在德国方面,俾斯麦在欧洲大陆奉行维持欧洲现状的外交政策,主张建立“大国联盟体系”,打算同除法国外的欧洲所有大国结盟,彻底孤立法国,以保证德意志帝国的和平与稳定。

⏹1,德法关系:普法战争使法国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在欧洲的霸权优势,加上割地赔款的奴役性条约给法国所造成的巨大耻辱,使
德法两国积怨至深,关系难以调和。

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看来,既然已使法国成为德国的仇家,而且法国可能成为德国任何敌对力量的潜在盟友,那么就要坚定不移地遏制打压法国。

德法之间的紧张关系、俾斯麦关于欧洲政治格局的构想以及国家安全利益的要求,使其认为建立反法联盟是重要而必要的。


⏹2,1873年三皇同盟:1872年9月,在俾斯麦的安排下,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于柏林。

1873年三皇同盟成立。

同盟的真正建筑师是俄奥两国首相哥尔查科夫和安德拉希,因此三皇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皇同盟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策划三皇同盟的目的在于孤立法国,但这恰好为俄奥反对。

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它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

奥匈打算借助于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3,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这是普法战争后欧洲出现的第一次重大的政治危机。

1875年初法国打算购买1万匹军马,3月法国议会通过新的军队编制法,这两件事引起俾斯麦的猜疑。

在英、俄、奥的反对声浪中,俾斯麦不得不退缩,矢口否认德国有进攻法国的企图。

1875年德法危机使俾斯麦遭受了一次重大外交挫折,法国取得了一定的外交胜利。

在这次危机中,暴露出三皇同盟的脆弱性,也表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大国都不想改变欧洲的政治现状。

二、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1875年7月,因不满奥斯曼帝国封建专制的政治压迫、宗教歧视和经济盘剥,在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黑塞哥维那(H e r z e g o v i n a)和波斯尼亚(B o s n i a)两省爆发了基督教徒起义。

起义得到了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的同情和支持。

奥斯曼帝国派出大批军队前去残酷镇压起义,但收效不大。

⏹巴尔于的严重局势吸引了俄、奥、英、德欧洲列强的注意力,各国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在巴尔干有着特殊利益的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对事态的发展抱有截然不同的态
度,俄国赞成巴尔干的斯拉夫人获得独立,以达到它近东政策的主要目标——废除1856年《巴黎和约》的限制、控制君士坦丁堡和确立有利于俄国的海峡体制。

同时,俄国也吸取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教训,不想再次陷入反对欧洲大国联合的孤立状态中,准备与奥匈合作处理巴尔干问题,争取使问题的解决向有利于俄国的方向发展。

⏹奥匈对巴尔干地区的政策是在维持现状的同时,通过经济文化的渗透和侵略来攫
取自身的利益,认为兼并巴尔干领土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崩溃瓦解时才有必要。

⏹英国与奥匈一样坚决主张维持奥斯曼帝国的现状。

这主要缘于苏伊士运河通
航后,近东地区对英国更具有战略意义。

最令英国担心的是俄国通过巴尔干半岛把势力深入地中海,更害怕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落入俄国之手。

因此英国鼓励奥斯曼帝国镇压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起义。

⏹德国由于在巴尔干没有直接利益,便不想卷进去,而且俾斯麦还愿作各方的调节
人。

⏹俄国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特别是对奥匈做了巨大的让步,为俄土战争准备了一个
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奥匈答应保守中立;德国保持了两国间的友好状态;法国正在争取俄国的友谊;只有英国与俄国处于对立状态。

⏹1877年4月24日,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宣战。

1878年3月3日,土耳其被迫与
俄国签订了《圣斯特法诺条约》(T r e a t y o f S a n S t e f a n o)。

⏹条约》的签订引起英奥两国的强烈不满,英奥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
家保加利亚,两国要求召开欧洲会议讨论和审议俄土缔和条约,否则条约被视为无效。

德国在英奥联合的情势下,采取了中立态度,这也就等于俾斯麦站在了不支持俄国的立场上。

俄国此时因战争刚刚结束,内外交困,不得不做出让步。

英奥俄三国通过三组双边谈判,签订了《英俄协定》和《英奥协定》,俄奥之间的谈判没有结果,俄奥分歧只能到柏林会议上解决了。

⏹1878年6月13日,商讨解决近东危机问题的柏林会议开幕。

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参加了会议,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也应邀列席,但没有表决权。

俾斯麦任会议主席。

⏹柏林会议实质上是围绕《圣斯特法诺条约》的斗争而进行的。

会议上争论最多和分歧最大的是保加利亚问题、波黑两省的归属问题和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

⏹经过各方的讨价还价,会议的最后结果产生了重绘近东地图的《柏林条约》。

《柏林条约》的签订结束了持续3年之久的近东危机。

⏹1878年柏林会议是国际关系史上一次重大的会议,它并不像威斯特伐利亚会议或维也纳会议那样是大国战争后的产物,它的召开恰恰是
为了避免大国全面战争爆发的结果。

⏹柏林会议的实质是在修改《圣斯特法诺条约》基础上的一种大国权力的再分配,柏林会议后英、俄、奥三国的势力在近东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和均势。

⏹然而,柏林会议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在近东地区的利益纠纷和争霸要求,虽然为期3年的近东危机暂时偃旗息鼓,但是存在已久的东方问题并没有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

三、大陆联盟体系的建立
⏹1,德俄关系和1879年德奥同盟
⏹2.1881年三皇同盟
⏹3,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德俄关系和1879年德奥同盟:在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期间,德国没有站在支
持俄国的立场上,这与在普法战争中俄国给予德国的中立帮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德俄关系迅速恶化。

为了应付德俄关系危机和保证德国在中欧的安全利益,以及维护德国的欧洲大国地位,俾斯麦认为首要的选择是密切与奥匈帝国的关系,以达到对抗俄国和反对法国的目的。

威廉一世盛怒之余,在发出“德国之需要俾斯麦更甚于我”的慨叹后,同意德奥结盟。

1879年l0月7日,两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

德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一个防卫性质的同盟,两国在加强了自身抑制俄国力量的同时,又改善了各自在欧洲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奥匈帝国通过同盟改善和保证了其相对脆弱的欧洲大国地位。

德国则消除了在俄法联合进攻的情势下它可能陷入孤立的后顾之忧,满足了德国安全利益的需要,排除了对奥匈加人敌对方的担忧。

但同盟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德俄关系的改善,客观上促成了俄法同盟的形成并为欧洲两大对立集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2.1881年三皇同盟
⏹德俄关系恶化和1879年德奥同盟并没有使俾斯麦放弃俄国,他依然试图恢复三
皇同盟。

因为三皇同盟是俾斯麦组建大陆同盟体系关键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三皇同盟是大陆同盟体系的支架。

特别是德国想与英国结盟时计划受挫后,重建三皇同盟显得更为迫切。

⏹俄国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而并非德国。

⏹德俄奥三国从1881年三皇同盟获得的好处是:缔约国之间相互中立的承诺保证了
德国在德法交战时避免俄奥的干预,排除了俄法联盟和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俄国在俄英交战时不再重演克里米亚战争的悲剧,也获得了增强自身力量所需的时间;奥匈在与意大利作战时免除了俄国夹击的后顾之忧。

同时俄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也达成了有限的谅解。

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
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在《三皇同盟条约》签订后的第10天,即1881年6月28日,奥匈与塞尔维亚结成
同盟,塞尔维亚被置于奥匈帝国的保护之下。

奥塞同盟使奥匈加强了对巴尔干西部地区的控制,在提高它在三皇同盟地位的同时,奥塞同盟也成为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
⏹1881年法国侵入北非的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法国的这一行为引起了觊觎突尼斯许久的意大利的不满,但意大利苦于自身实力有限,无力单独独对抗法国而要求加入德奥同盟。

俾斯麦几经权衡,为了达到进一步削弱法国的目的,同意意大利的要求。

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一直持续到1915年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才瓦解。

⏹德奥意三国同盟是一个把矛头直接针对法俄的同盟。

标志着欧洲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同盟国集团韧具雏形。

⏹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后,俾斯麦又通过1883年针对俄国的德奥罗同盟,把罗马尼亚划入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

⏹至此,在柏林会议后的5年时间内,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以及德奥罗同盟、奥塞同盟,建立起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奥、俄、罗、塞等国在内的密如蛛网、复杂异常的结盟体系。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节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与解体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解体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1,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2.德法关系危机和《三国同盟续约》
⏹3,两次《地中海协定》与《再保险条约》
一、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1,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1885年9月18日,东鲁米利亚爆发起义,驱逐了土耳其行政长官并宣布与保加利
亚公国合并,保加利亚的亚历山大大公被推选为新国家的君主。

这一事件本来是一场保加利亚人民争取民族自由与统一的内部运动,但由于欧洲列强纷纷插手其间,造成了一场持续2年之久的争夺和控制保加利亚的政治军事危机。

⏹由于东鲁米利亚起义是由反俄势力领导的,俄国不赞成东鲁米利亚与保加利亚合
并,谴责保加利亚的亚历山大大公撕毁了柏林条约。

⏹这场危机使俄国丧失了1877--1878年俄土战争后在保加利亚取得的政治优势,是
俄国外交上的一次失败。

另外,危机期间爆发的塞保战争、围绕亚历山大大公被废黜而发生的俄奥冲突,使俄奥关系恶化,加之德国在危机期间暗中支持奥匈,三皇同盟再一次难以为继。

俄国开始转向与法国接近。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时没有在续订,俾斯麦体系的重要一环脱节了。

⏹2,德法关系危机和《三国同盟续约》
⏹在保加利亚危机发生的同时,德法关系再次紧张起来。

法国出现的布郎热运
动是德法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1886年1月,政治冒险家布郎热就任法国陆军部长后,积极扩充陆军、实行军事改革和改善武器装备。

与此同时俄国的《莫斯科新闻》发表亲法的言论。

俾斯麦面对法俄接近的态势,一面拉拢俄国,希望俄国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一面利用媒介对法国的复仇主义和沙文主义情绪进行还击,并考虑对法国进行战争恐吓和威胁。

但由于俄国的保留和嗳昧态度使俾斯麦不敢贸然对法国采取行动。

⏹与保加利亚危机和德法关系危机同时发生的,是德法关系恶化和三皇同盟中
俄奥两国在巴尔干矛盾和冲突几近不可调和。

对德国而言,俄国对外政策也显得晦暗不明,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俾斯麦开始对大陆联盟体系进行调整。

俾斯麦调整大陆同盟体系的第一步是巩固三国同盟,加强同意大利的联系。

《三国同盟续约》不仅是俾斯麦改造大陆同盟体系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也因为满足了意大利的侵略扩张要求而使三国同盟转变为一个进攻性的军事集团。

⏹3,两次《地中海协定》与《再保险条约》
⏹俾斯麦建立和调整大陆同盟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孤立法国。

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俾
斯麦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法俄国。

⏹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11日,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
定》,接着,奥匈、西班牙也先后加入。

1887年12月12日,英奥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四天后,意大利也照会参加,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1887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为博取沙皇的好感,提议用德俄双边协定或条
约代替三皇同盟条约。

1887年6月18日两国签订条约。

1879年的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1887年德俄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德国获得了双保险。

所以,这个条约在历史上被称为《再保险条约》。

从某种意义上讲,
《再保险条约)(R e i n s u r a n c e T r e a t y)有德国开给俄国空头支票之嫌。


⏹至此,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最终形成。

二、大陆联盟体系的解体
⏹1.俾斯麦下台与德国外交策略的转变
⏹2.法俄同盟的形成
1.俾斯麦下台与德国外交策略的转变
⏹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
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俾斯麦具体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
反法,目的是维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

⏹然而,俾斯麦的体系却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俾斯麦凭借其个人高超的
外交手段在欧洲国家间纵横捭阖,但其所促成的对德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质上是脆弱的。

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奥俄矛盾等都没有解决。

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

⏹随着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的外交策略发生了转变。

经过较量,俾斯麦被迫于1890年3月下野。

威廉二世独揽德意志帝国大权后,德国的外交策略开始发生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是渐进式的,威廉二世在1897年以前的外交战略基本上沿袭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只是在具体的外交策略上偏重于反俄联英和逐渐开始走向殖民扩张的道路。

⏹反俄联英的外交策略主要表现为德国在1890年3月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直接后果便是扫除了法俄联盟的障碍。

几乎是与此同时,德国在1890年7月与英国签订了旨在把英国拉入三国同盟的《赫尔果兰——桑给巴尔条约》。

但英国并不想丧失自己对外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英国在与三国同盟修好的同时,对承诺义务持保留态度。

威廉二世的反俄联英策略收效甚微

⏹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大陆外交”政策多局限于欧洲,目的在于防止法国的报复,所
以他对海外殖民掠夺热情不高。

甚至到了1881年,他仍宣称,“只要我是德国宰相,我们就不会实行任何殖民政策”。

⏹然而,随着德国垄断资本住的发展,德国扩张的欲望逐渐强烈,以威廉二世为代
表的德国容克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欧洲强国和维持一个欧陆霸权,为了满足德国容克集团的殖民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欲望,1897年威廉二世改组了政府,抛弃了“大陆政策”,逐渐推行全球争霸的“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导致了欧洲军备竞赛的加剧和相互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威廉二世对俾斯麦外交路线的抛弃,虽然是德国力量强大后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德国地处欧洲的中心地带,西有法国,东有俄国,海上有英国,它的统一本身就对传统的均势构成极大的威胁,如果再采取明目张胆的扩张政策,必然成为欧洲列强的众矢之的。

⏹德国之所以成为未来50年内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应该从其独特的地缘政治因素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中寻找原因。

密特朗曾说:“欧洲是围绕着德国而聚散的”,可谓一语中的。

⏹2.法俄同盟的形成
⏹普法战争后,法国一直在处心积虑地谋求打破和结束被德国外交包围的孤立困境。

与此同时,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德意奥三国同盟的续约、英国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的接近迫使俄国向法国倾斜。

此外,俄国为了购买军火和撤销公债,在1888--1889年间先后3次从法国贷款24亿法郎,经济上的联系为法俄同盟打下了相对坚实的基础。

⏹《法俄军事协定》于1893年和1894年经法俄两国
⏹政府批准后开始生效,法俄同盟正式成立。

⏹法俄同盟的形成标志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已经完全解体。

⏹“大陆上的大的军事强国分为相互威胁的两大军事阵营:一方是俄国和法国,另一方是德国和奥地利。

较小的国家不得不集结在这一或那一阵营周围。

”至此,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三
国同盟与法俄同盟相互对峙的新格局。

德国崛起的原因
⏹德国的崛起一靠军队,二靠教育。

其中,教育被视为德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早在18世纪末,普鲁士就立法推行义务教育,开创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

19世纪初,在普鲁士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说最为引人注目。

三,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促进高速工业化
主要工业国人均G D P年增长率
后进国工业化
德国:典型的后进国工业化
为高速工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利用后发优势推进高速工业化
德国的高速发展
德国工业化中国家的强大作用
德国:集中化
克虏伯军工厂
德国:研究与开发
德国的工业革命
和英国和法国工业革命相比,德国工业革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德国工业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创造性。

⏹其次,具有工业意识的国家官僚起了重要作用。

⏹再次,关税同盟、铁路建设、新式银行和教育改革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

⏹最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获得,使德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增加了宝贵的铁储备物。

德国还占有这样的优势:一开始就拥有比英国较陈旧的设备更有效的新式机械。

英国的相对衰落
英国衰落的原因
法国:相对缓慢的工业化
法国
俄国:迷惘的现代化
俄国:丧失的历史机遇?
第三节全球殖民格局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
响。

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力以及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造成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以及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殖民帝国主义兴起。

19世纪70--90年代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
潮。

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开始对世界霸主——在工业、金融和世界贸易上居于领先地位的英国发起强有力的挑战。

欧洲列强之间的冲突大多围绕一些重要战略地区展开。

英俄于19世纪70年代束、80年代中期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分别在近东、中亚、远东展开争夺;英法交锋的主要场所在东南亚和非洲;德国的“东方政策”和对非洲的渗透策略与英法俄等传统列强的利益发生冲撞。

与此同时,美日的崛起成为推动全球性国际关系的新因素。

美日崛起后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美国在“泛美主义”的旗帜下,通过“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使美洲成为它的“后院”,同时“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美国远东政策的基石。

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后,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积极介入远东国际事务。

在此过程中,美日正式融入全球体系,推动全球性的国际关系体系最终形成。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几乎被瓜分殆尽。

这样,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掠夺世界领土、输出资本和扩大国际贸易,使世界联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全球殖民格局形成。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时代
⏹二、瓜分狂潮(19世纪70—90年代)
⏹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帝国主义时代
⏹整个世界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传统和信仰、思想和文化都因为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震撼而发生巨变。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

⏹进人帝国主义时代后,欧洲列强对西方以外的世界开始了疯狂的扩张。

⏹这一扩张既有源于经济性的动力,又有发轫于其他方面的原因。

⏹经济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消费需要和剩余价值压力而引发的扩张。

其次,资本输出不同于商品输出。

再次,商品贸易竞争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直接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