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9页)精品教育.doc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优质教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目标】1.认识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2.认识降水量的空间变化。
【教学重难点】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变化。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情景导入: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认识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自主探究】认识降水的变化1.学生读课本P58页内容。
思考:(1)什么是降水?(2)“降雨”就是“降水”的说法对不对?学生归纳:①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②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学生完成P59页活动,学会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技巧。
教师点拨:判读降水柱状图时,要注意获取以下信息:(1)判读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降水量最少的月份;(2)估算年降水总量;(3)归纳降水与季节变化的关系;(4)结合气温曲线图,衡量水热配置状况。
3.教师小结:依据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降水的变化分为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季多雨型,冬季多雨型,全年湿润型。
【合作探究】1.学生结合等高线、等温线特征,讨论等降水量线的特征。
教师点拨:由于都属于等值线,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
2.学生分组合作,解读课本P60页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
读图要求了解以下信息:(1)从图中表示降水量多少的颜色渐变规律看,降水随纬度变化的情况怎样?(2)从降水的海陆分布看,降水分布有什么变化?(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与最少的地点分别在哪儿?3.学生归纳降水的全球分布规律,教师作小结: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拓展探究】1.学生完成课本P61页活动1、2、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分布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天气、气候现象的认知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降水的基本特征,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天气和气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
2.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天气、气候现象的能力。
4.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
2.降水分布的规律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降水现象。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降水案例,使学生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降水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干旱和一张洪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入本节课题。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降水的定义、形成过程和主要类型,让学生对降水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降水形成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如:“假设你是农业专家,如何根据降水情况安排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巩固(5分钟)教师呈现一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的规律。
2019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语文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内容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为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本章学习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节只安排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方面知识,但容量大、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生对部分地理知识有所涉及。
从内容上看,七年级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鲜,如雨、雪、冰雹等降水现象,但在降水季节变化上,认识水平较低,加上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方式、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获取降水的季节变化;通过阅读和动手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从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上看,七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教材P59图 3.22 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
2.通过开展教材P59~60“活动”,理解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阅读。
3.通过阅读教材P60图3.24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开展教材P61的“活动”,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绘制降水量分布图、柱状图,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的用处,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参与降水季节变化的课堂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3.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重难点重点1.降水的主要形式。
2.用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3.正确判读年降水量分布图。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降水作为一个地理要素,其形成、分布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的类型、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
2.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动画等,生动展示降水相关知识。
2.教学素材:收集有关降水的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成过程吗?降水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自的名称。
提问:“这些降水类型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
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总结降水的分布规律。
”4.巩固(5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提问:“请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 降水 的分布与变化 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降水的分布与变化教案扬州市竹西中学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
本节重点在对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教材安排上增加了活动,以减轻难度,本节难点在制作降水柱状图上,教师用课件演示制作过程,使学生易于理解。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
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理念本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我以游戏开头增加学生兴趣,又以活动、制作等方式把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制作降水柱状图,同伴之间讨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让他们在制作中实践,讨论交流,合作互助,相互评价中学习,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自信。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较熟练的利用降水柱状图或等降水量线来确定某一地区的降水状况。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并做上自己的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增强竞争意识。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降水的图片,动画制作降水柱状图过程课件,自测降水量的相关器具,活动提问卡片学生准备:一张16开白纸,彩笔和尺子。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为2010年10月19日韩国一名中年妇女购得特价白菜后将白菜举过头顶,喜形于色。
(新华社/路透社)。
想一想“泡菜危机”背后的地理知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一)1.独立完成,不互相讨论。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7页)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7页)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分布”来分析世界各地降水差异的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
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江河湖海中蒸发、蒸腾到大气中,凝结成云形成降水。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地运动着的,而运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考,结合图示找到问题答案,且能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一个心理转变期,其心理总的表现为独立性与依赖性。
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堂中较为活跃,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一堂课中要掌握住有效的学习时间,合理、适量的安排教学内容,伴随思考、活动等环节,增强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在课堂中记住知识点,帮助学生养成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顺利过渡这个心理转变期。
教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屏幕展示]三句古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教师提问]同学们读了这三句朗朗上口的古诗,会联想到一个怎样的景象?[学生回答]联想到下雨的景象。
[教师总结]这三句古诗都出现了一个“雨”字,它们都描写了降雨的景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掌握降水量柱状图绘制和阅读方法,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重点与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析图、绘图;分析探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水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富贵的自然资源。
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水始终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水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自然界中的水体都要通过降水的形式完成水循环。
降水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降水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世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拓展延伸:观看视频-----降雨的形成2.降水的影响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利影响:一、降水可以调节气候,二、可以灌溉农作物,三、可以促进海陆间大循环等。
不利影响:泥石流,暴雨导致山洪、洪水等自然灾害。
3.降雨的等级回顾旧知识:降雨的天气符号4.降水量的测量测量仪器:雨量器和量杯人工测量:一般每天在8时和20时各记录一次,这两次记录的降水量之和就是这一天的日降水量。
单位:毫米(mm)5.降水的季节变化(1)降水的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不同月份降水量是有差别的。
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降水的年际变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样(2)降水季节变化的地区差异月降水量:50毫米左右空气较湿润;超过100毫米叫多雨读降水量柱状图,得出:(常年湿润型:降水年变化小;夏季多雨型:降水年变化大;全年多雨区;全年少雨区)(3)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某城市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4)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7月、8月、9月)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12月、1月、2月)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约740毫米)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通过降水量的变化和分布,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文字描述、图表、案例等,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降水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初步了解。
但降水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使学生掌握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能运用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图表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实效。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多媒体教具等。
2.相关案例、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堂讨论分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以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为什么在夏季,南方地区常常下雨,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干燥?引发学生对降水分布的思考。
2. 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和图表,展示世界降水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降水的地理差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降水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教材内容,解释降水分布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1.我国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而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教师总结讨论成果,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降水分布的理解。
5.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降水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七年级上地理人教版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教学目标1.了解降水的形式、等级和测量方法。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通过读图,说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点,归纳某地的降水季节变化规律。
3.记住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3、运用降水量柱状图归纳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4、利用降水形成原理理解降水分布规律。
三、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我们来猜两个谜语:(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打一自然现象)(2)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
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原从天上来。
(打一自然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雨和雪都是降水的形式,本节课我们就探究降水。
答案:雨、雪2、探究新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概念展示图片:提问:什么是降水?降水的形式有哪几种?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降水的形成条件:①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气温继续降低。
②有凝结核。
③水滴(冰晶)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的程度。
2.降水的形成条件讲述: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那么,如何测量降水量呢?3.降水量的测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降水量的测量提问:(1)测量工具是什么?(2)怎样测量?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承转: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
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4.降水的季节变化展示图片:提问:降水量柱状图由哪几部分组成?如右图所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①中间的柱就是表示降水量多少的柱状图。
②纵轴表示降水量,单位是毫米(mm)。
③横轴表示月份,一般隔几个月标注一个月份。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9页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
第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教师适时指导。
第二步:根据绘制的降水量柱状图,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方法: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可以认为较多,如7、8、9三个月)(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方法:月降水量低于20毫米,可以认为较少,如12、1、2三个月)(3)该地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4)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方法:找出多的月和少的月,分析各属于哪个季节)承转: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
2019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编写导学提纲,课前发给学生,搜集问题卡,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地区在地球上属于高纬度,还是低纬度地区?一年之中哪几个月降水多?哪几个月降水少?生:略。
师:同学回答得非常正确。
(同学们鼓掌,烘托课堂的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讲授新课:(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大气降水有哪些形式?生:降水、降雪、冰雹等。
师:不管哪一种形式的降水,总之在大气中一定要含有水汽。
那么大气中的水汽是从哪儿来呢?(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一下)师:同学们知道湿衣服晾在室外,过一段时间就干了,那么衣服中的水分到哪去了呢?(蒸汽后变成了水汽进入大气中)海洋、河流、湖泊以及土壤和植物等在太阳照射下,蒸发或蒸腾的水汽,进入到大气中,这就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板书:一、降水与生活1.降水:(1)什么是降水?(2)降水是怎么样形成的?(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师:降水降落到地面后,怎样知道降水的多少呢?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8页。
然后指导学生认识雨量器和量坏。
有实物更好:图3.21已经画得十分清楚。
通过阅读、看图。
学生已经知道降水量是利用雨量器来测定的。
测量方法知道了,还要给学生说明什么是降水量、日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
首先让同学知道,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日降水量: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并把两次得到日降水量相加。
月降水量:某月每天的降水量相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docx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常见的降水形式和降水的不同等级。
2. 学会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说出降水量随吋间的变化特点。
3.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环节1:降水的变化(课本58-59页)1. 降水(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是指从大气屮降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等,主要形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雨等级:根据 的多少,气彖部门把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级别。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水量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降水量的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降水的变化(1)季节变化: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 ___________ 图来表示。
下列两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的是 _______ 地,降水量季节差异很大的是 __________ 地。
(2)年际变化: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是有 __________ 的。
3•活动: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1)根据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完成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 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 度平分纵坐标;3. 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画状图。
(2)根据绘制的图,可以看出:该地降水量较多的三个月份是 ________ ;降水量较少降水量/毫米200 一丁・ 1 1 ■丁1 1 11 ■L 1 1 •L I 1 T 1 1 •T1 I •-厂・ 1 1T*1 11 1 175*r ••L °T ••「i ■L•T_ J 1 1 1 i l 1 i 11 1 11 1 1 i I 1 i 11 1 1 150 —厂 •十•十' ■厂-• T • •丁■L ■L ■[一 1 1 1 i 1 1 i 1 1 1 1 1 1 1 i I 1 i 1 1 1 1 KX) ―丫. • T ••L •I* • T■L ■L1 1 1 1 I 1 I I1 1 1 751 1 1 I i 1 1 I 1 1 1 * ° 1- •T- T - • T • • T • T - ■L "7•- 1 1 1 1 i 1 1 Il 1 1 50 1 1 1 1 i I I 11 1 1一厂T " • r T •丁■L •厂1 1 i 1 i I 1 1 1 1 11 1 i I i 1 1 11 1 1 25111 1 r 1i T I 1 ・V 1 1 1 1 ■L 1 1•厂 11 ■丁―11的三个月份是 ______________ :年降水量大约是 _______________ 毫米;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说出图中北半球各地降水的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降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介绍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使学生了解降水的形成、降水量的测量以及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降水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量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例和数据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了解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数据,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数据解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降水量测量工具的图片或实物。
3.相关地理实例和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天气和气候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降水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展示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分析实例和数据,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5.拓展(10分钟)讨论降水分布规律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降水变化。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测量和降水分布规律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列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的变化。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从而提高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的理解程度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理论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降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形成的过程2.降水分布的规律3.降水变化的特征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料,直观展示降水的内容。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降水形成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是如何形成的吗?”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变化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问:“你们发现了降水的分布和变化有哪些规律?”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降水分布和变化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提问:“你们认为降水的分布和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提问:“你们能解释这个案例中降水的变化原因吗?”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降水变化的特征,教师巡回指导,提问:“你们认为降水变化的特征有哪些?”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你们能概括一下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特点吗?”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认为作业中哪些问题需要重点关注?”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降水的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两地的降水差异非常大,一起探究降水。
5.提问:这些等级的雨是怎样测量的呢?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 另外还配有与盛水器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降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
测量降水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筒内。
从量筒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盛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雪。
测量降水量时,把储水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筒里,再读取数字就可得知降水量的多少。
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使得降水的测量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6.怎样来表示降雨的多少?展示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地的降水季节上有什么不同?7.怎样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出示某地降水资料,提示绘制步骤:5.认识测量工具,了解降水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6.互动交流: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分析归纳: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7.读一读,画一画:温故而知新既能复习巩固前面的知识,也能进一步加深雨的等级的认知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读8. 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归纳总结: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9.技巧点拨:(1)看“总量”,说“多少”观察、估算年降水总量,对该地年降水量进行定性描述为多、较多、较少或少。
(2)看“差值”,说“变化”看“极值”,对“月份”看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出现的月份。
算“差值”,说“变化”,即计算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描述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
10. 你能区分这些降水量柱状图反映的降水季节变化类型吗?1.认识等降水量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2.读图分析3.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下?(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是多少毫米?(3)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4.世界年降水规律展示:(1)规律一探讨:读出赤道附近和两极地区年降水量的大致范围;赤道附近和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何差异?影响因素?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2019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1、降水有多种形式但重点认识降雨。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3、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
4、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一、降水与生活1、了解降水:(提问):我们常常在天气预报中听到该地的降水概率说%几,那么这个降水和降雨是不是等同呢?(投影):出示降雨、降雪、冰雹常见降水形式(提问):那么降水是不是就是这三种形式呢?(霜、露、雾等)2、降水的等级与测量:(讲述):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几个等级,那么一般是24小时内的降雨量:(投影):出示降雨等级图(讲述)降水量的测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雨量的常用单位是毫米(mm)。
3、降水对生活的影响:(提问):我们了解了降水,那么降水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过多、过少、适中)(投影):出示相关图片二、降水的变化1、降水的差异(提问):降水在同一个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存在什么差异?(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地区分布)2、降水柱状图(讲述):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柱状图来表示。
(投影):出示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柱状图和以前学习过的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大致讲解画法。
(投影):出示课本活动题(问题):1、在这幅降水柱状图中哪几个月降水多,是什么季节?2、哪几个月降水少、是什么季节?3、这个地方的降水的季节特点是什么?3、降水的类型(讲述):我们把这种降水的季节特点叫做“夏季多雨型”,那么是类型中的一种,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他的几个降水类型:(投影):出示降水类型图(提问):根据给出的降水量柱状图,来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及降水的类型名称。
、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线图(投影):出示五大典型降水类型城市的地理位置图(讲述):虽然世界各地降水差异很大,但是也有在某个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地方,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降水量线。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精品教案●设计思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趣味性,本节课设计用与雨有关的诗词导入,并设计了活动一。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研讨和抢答相结合的方式。
注重了学生绘图、析图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及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绘制降水量分布图、柱状图,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描述降水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地理有用,形成学习地理兴趣。
通过参与降水季节变化的课堂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降水柱状图的阅读;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教学难点降水柱状图的绘制;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课前准备⑴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
⑵按惯例前后位4人为一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唐诗,它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学生齐诵:《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的是春雨。
你们还知道哪些诗词是描写雨的?(一生朗诵: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另一生答: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上面的诗歌中,诗人常把与我们生活直接相关的降水与我们的情感联系起来。
的确降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 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降水与生活[老师承转]首先我们要来了解降水的基本情况,同学们请阅读P53课文,了解什么是降水,它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可分为哪些等级。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案
一、教材版本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以及“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但是,课标在“世界的气候”中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换言之,就是举例说明这三大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显然,本节课应该帮助学生达成“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这一目标
三、教材分析
气候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难的内容之一。
其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和“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同是认识“世界的气候”的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分别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降水的变化”承载了“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这一标准。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降水”“降水量”“降水柱状图”等概念。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承载了“阅读
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这一目标,这需要学生了解”等降水量“的概念
区域降水量受纬度控制、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
要明白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降水的。
首先要明确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所以,我们设计了实验观察和相关探究活动。
研究降水量对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
虽然教材在”世界的气候“一节中有”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关内容。
但我们还要学生了解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了解。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学生对统计图表已有了直观的认识,学习降水的变化不算难。
但是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影响降水的因素比较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通过实验观测,绘制图表等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
五、教学目标
1. 了解降水、降水量、降水柱状图、等降水量线、降水分布图等概念。
2.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的特点。
提高实践能力,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 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理解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提高概括归纳能力。
4. 知道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形成人地和谐的观念。
六、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
1.教法:启发法、实验演示法、讲解法、分析法
2.学法:观察法、绘图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这两天老师嗓子不太舒服,需要多喝热水。
(教师当众倒杯热水放在讲桌上,为防止灰尘落入杯中,用干净的玻璃片盖在杯子上)
【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降水形成的原因做准备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看谁猜的快!
(1)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雨)。
(2)白色花,无人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原来它从天上来(雪)。
(3)大豆小豆天上撒,人畜庄稼谁都怕,尽干坏事伤天理,掌握科技征服它(冰雹)。
2.课件展示:雨、雪、冰雹的图片。
教师解释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成。
3.教师提问:降水对于我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教师作出相应点评。
【设计意图】用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图片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降水的概念。
通过谈论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承转】看来降水的多少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那么怎样来测量降水量呢?
(二)实验观测,理解概念——降水量
1.了解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降水量的测量”,教师提醒学生关注测量仪器,降水量的单位,测量条件等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测量降水量呢?
学生回答:自己在生活中的测量方法,教师给与评价
2.了解降水的等级
教师出示自制的简易雨量器,用喷壶洒水模拟降水。
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24小时内降水量数值及相应的降雨等级,观测降水量并说出降水等级
教师点拨:我们把24小时内的降水量称为日降水量,一个月的降水量呢?(月降水量)。
一年的降水量呢?(年降水量)。
那么,今年的降水量与去年的有无差别呢?(有)。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年降水
量一般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测,学生不仅知道的了数据获取的方法,而且理解了降水量的含义,为降水柱状图和降水分布图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三)绘制图表,分析特点——降水的变化
1.动画演示降水柱状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测得一个地点的降水量,可以绘制成表格,也可以绘制成图表。
哪种方式更为直观呢?(图表)(教师动画演示绘制柱状图的方法,学生观察成品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点拨:从降水柱状图中,能看出一个地区降水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要准确概括特点,关键要抓住两点:意识降水季节分配是否均匀;二是全年降水总量的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教学给学生绘图的方法,直观形象,让学生自己分析特点,是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后老师给与点拨。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2.独立绘制降水柱状图,组内分析降水的变化特点
教师提供5个典型的城市(新加坡、罗马、开罗、北京、伦敦)的降水量数据资料,学生分组绘图。
画图完成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所画城市降水变化特点并展示说明。
【承转】:通过同学们的展示,我们发现不仅一个地区的降水量随时间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降水量也不同。
那么,怎样表示降水的分布呢?
(四)阅读图表,概括规律——降水的分布
1.课件呈现:世界降水量分布图
教师启发:我么学过用等高线,等温线图来表示地形、气温的分布。
同理,我们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将水的分布。
同一条降水量线上,各个点的降水量是相等的。
从图中,你能发现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吗?
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教材活动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降水分布规律:(1)赤道附近,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何差异?
学生总结,老师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会读等高线图和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的读法不是难点。
在活动问题的提示下,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因此,在这里把思考、回答、评价的主权教给学生,一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是启发评价。
【承转】:为什么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降水是怎样形成的。
(五)合作探索,理解成因——影响降水的分布
1.实验观察,问题引导,理解降水形成的原理
老师拿起水杯,缓慢举起玻璃片,并把向下一面朝向同学们,问学生发现了什么现象?(水滴滴落)为什么有水滴落下来呢?
学生:水汽遇到冷的玻璃片形成水滴,也就是水汽遇冷凝结成水
滴
教师点拨:水地狱道冷的玻璃鳞片会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降水的原理。
也就是说降水需要两个条件:水汽和降温。
降温
课件呈现:水汽降水降水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物理知识,运用实验来帮助其理解降水形成的原理,浅显易懂,即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探究兴趣。
2.分心降水原理,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
3.学以致用:呈现世界“雨极”和“干极”的位置,地形雨极附近气流方向,让学生分析说明雨极和干极形成的原因,教师提醒。
【设计意图】这是方法的运用,通过对世界雨极和干极形成的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明确影响降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分析。
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六)巩固应用
教师课件呈现中国水量分布图,家乡降水柱状图,学生说出降水的特点,并思考这样的特点对我们会有怎样的影响?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检测,又是对所学方法与技能的巩固,还能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人和谐的观念。
(七)实践活动,课后拓展
自制一个简易雨量器,对下一个月的降水量进行测量,并记录
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制作与观察,记录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