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概论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植物病害的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三角:环境,病原物,植物体
病害四面体:环境,病原物,植物体(人)
病害的影响:生理机能出现变化,以这种为基础,今儿出现细胞或组织结构上的不正常改变,最后在形态上产生各种各样的症状;减少植物,影响产量;降低产品品质;有些病害侵害的农产品食用后还引起人蓄中毒;在运输和储藏时造成严重损害;影响国民经济;影响进出口。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症:
植物受病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表皮或者外表显示处来的异常状态呈症状;
病状的类型:
变色:褪绿,白化,叶子等叶色发生变化等;
坏死:病斑,溃疡,疮痂,叶烧等;
腐烂:干腐,湿腐,软腐,猝倒,立枯等;
萎蔫: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黄萎,枯萎,青枯;
畸形:皱缩,卷叶,蕨叶,如枣疯病;
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并不表面形成的各种结构;
病症的类型: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体间互相传染,也成传染性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非寝染性病害:由飞生物因素(既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没有病原物的传染,不能再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营养体:真菌生长阶段的结构称为营养体。

菌丝:单根丝状体称为菌丝。

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为无隔菌丝;而高等真菌的菌丝有许多隔膜,称为有隔菌丝。

此外,少数真菌的营养体不死丝状体,而是无细胞壁且形状可变的原质团或细胞壁卵圆形的单细胞。

菌丝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坚硬的营养结构,储藏养分,能萌发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繁殖体),子座(一个垫状结构,主要功能是形成包子机构,但也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和菌索(菌丝体平行组成的绳索结构,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等。

繁殖体:即子实体,真菌的繁殖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的无形孢子和有性生殖产生的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是指营养体不经过和分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方式,其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孢子。

无性孢子有3种类型,即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真菌生长发育期到一定时期(一般到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

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胚子囊,通过雌,雄配子囊结合产生有性孢子。

包括卵孢子(根肿菌,壶菌的有性孢子);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接合孢子(结核菌的有性孢子);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
生活史:真菌的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植物病原原核定的一般性状
形态结构:细菌的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细胞壁外有一多糖为主的粘质层,但很少有荚膜,细胞有鞭毛,无性孢子;植物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大多为阴性(G-),少数是阳性(G+)。

原核生物多以裂解方式进行繁殖,即裂解时菌体一分为二,平均分配。

细胞分裂速度很快,在适宜条件下每20min就可以分裂一次。

绝大多数病原细菌都是好样的,少数为兼性厌气。

对细菌生长来说,培养基的最适ph为中性偏碱,培养的最是温度一般为26-30度,33—40度时停止生长,50度,10min时多数为死亡。

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需在适宜寄主细胞内才能完成自身复制的细胞或分子生物.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主要特征:一是个体微小,二是结构简单,三是寄主活细胞内复制增值.
植物病毒的一般形状:
病毒形态:病毒颗粒称为粒体,大部分植物病毒的粒体为球状,杆状和线状,少数为弹状,杆状和双联体状。

病毒结构:病毒粒体的基本结构是核蛋白,其内部为核酸,核酸嵌在蛋白质亚基的凹痕处。

杆状或现状病毒都是螺旋对称结构,即粒体中间是螺旋状的核酸链;球状病毒是等轴对称结构,其粒体呈20面体对称.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程):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①侵入前期:即接触期,是指病原物侵入前与寄生植物存在相互关系并直接影响病原物侵入时期。

病毒,支原体等病原物可以由介质直接置入植物细胞内,所以不存在接触期。

侵染期是病害能否发生的关键时期,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②侵染期:是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途径包括:直接侵入(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线虫),自然孔口侵入(真菌,细菌,线虫)和伤口侵入(真菌,细菌,病毒).
③潜育期:是病原物侵入寄主病简历寄生关系到寄主表现症状前的一段时期.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首先要从记住体内获得营养物质和水分,建立寄生关系,然后在寄主体内繁殖扩展,最后引致寄主发病。

影响因素:不同病原物在记住体内扩展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潜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病害种类和环境条件。

④发病期:经过潜育期后,寄主植物开始出现症状而发病。

环境条件特别是温,湿度对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扩展影响较大,其中以湿度对病斑扩大和真菌孢子形成的影响为最重要。

病害循环:一种植物的病害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传播和初侵染与再侵染三个方面.
初侵染(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中最初引起的侵染;
再侵染(再次侵染):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健株的植株。

病原物的传播:被动传播(主要)和主动传播(次要);气流传播;水流传播;昆虫及其他生物传播;人为因素传播.
第四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柯赫法则:柯赫法则一般是用来证实侵染性病害及其生物并圆形的通则,其具体步骤为:
①植物病部常伴有病原生物存在;②讲该生物在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
③将纯培养生物接种相同的健株,接种植株表现与原来相同的症状;
④从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在进行该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其特征与原接种的病原生物相同。

非侵染性病害,除了植物自身遗传性疾病外,主要是不适的环境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包括不适的温度,湿度,水分,光照等物理因素和营养失调,环境污染及药肥施用不当等化学因素.
植物抗病性: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及侵染后所造成损失的能力。

植物抗病类型:免疫;抗病;感病;耐抗;避病;
抗病机制:
②形态结构抗病性:先天抗病结构;诱导抗病结构;细胞核组织的防御结构;
②生理生化抗病性:先天抗病因子;诱发抗病因子;
植物病害的防治:
防治原则:工作方针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防治方法:植物检
第三章:植物害虫
第一节:昆虫的形态结构:
昆虫对人类的为害:直接危害人类崽土的各种植物;传播植物病害;为害人,蓄健康,传染多种疾病;
对人类有意的方面:产生工业原料;给植物传粉;天敌;中药材;腐蚀性种类可分解的有机物;食用,观赏,饲料,科研材料。

昆虫的形态特征:昆虫的躯体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

①头部着生有1个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1—3个单眼,因此,头不是昆虫取食和感觉中心.
②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胸节着生1对足,中胸和后胸通常还各有1对翅,因此胸部是昆虫运动中心。

③腹部一般由10个体节和1个尾节组成,但在大部分昆虫只能看到9-10节,腹部第一节至第8节两侧各有1对气门,末端有外生殖器及尾须,各种内脏器官大部分位于腹内,所以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1)昆虫的头部
头部是昆虫躯体最前面的一个体段,一般认为由4个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的。

他的外壁结构紧密而坚硬,称为头壳。

昆虫的头式:头式是根据昆虫口器的不同朝向而划分的头型。

头式可以反映昆虫的取食方式和生活习性. 1)下口式(蝗虫,鳞翅目的幼虫):这种头式适于咀嚼植物性食料。

2)前口式(虎甲,步行虫):这种头式适用于捕食动物或其它昆虫。

3)后口式(椿象,蚜虫,蝉,叶蝉):这种口器适于刺吸植物或动物的汁液.
2)昆虫的触角
触角是昆虫头部的一对分节外长物,一般位于头部的前方。

它的基部着生在膜质的触角窝内,可以自由转动。

一般分为3部分,即柄节(触角第一节,比较粗大),梗节(触角第二节,比较短小)和鞭节各节统称为鞭节,变化最大)。

触角类型:刚毛状;丝状;串珠状;锯齿状;球杆状;锤状;具芒状;羽毛状;鳃叶状;
3)昆虫的眼
昆虫的眼包括复眼和单眼两种视觉感受器。

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它对光的反应比较敏感。

如对广德强度,波长,颜色等都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而且还能看到人类所看不到的短波光,特别对300—400nm的紫外线有很强的趋势性。

单眼:是另一种类型的视觉感受器。

成虫和若虫的单眼位于头部的背面或前上方,称为背单眼(一般有3个);完全变态类型幼虫的单眼位于头部两侧,称为侧单眼(一般具有1-7个).
4)昆虫的口器
口气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位于头部的下方或前段,有各种昆虫取食和食性不同,口气的构造变化也很大,但基本上可分为咀嚼式和刺吸式两大类,后者有因其吸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刺吸式,锉吸式,虹吸式和舔吸式等。

①咀嚼式口器:具有坚硬的上鄂,能够取食固体食物。

其构造是较原始的标准类型,其他各种类型
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如蝗虫的口器,主要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

②刺吸式口器:上下鄂均延长成针状,称为口针,下唇特化成喙;
③锉吸式口器:上颚不对称,右上鄂高度退化或消失,口针则由左上鄂和2个下颚特化而成,食管由
2个下颚形成,唾液管由舌与下唇的中唇舌形成;
④虹吸式口器:主要是鳞翅目成虫所特有,其特点是2个下颚的外鄂叶分别延长,并且互相嵌合成
一个管状的喙.除部分夜蛾能危害果实外,这类口器的昆虫一般不造成危害。

⑤舔吸式口器:主要是双翅目蝇类所特有,下唇特别发达,末端为2个半圆形的唇瓣,唇瓣上有许多
换购,与食管相同;
⑥捕吸式口器:脉翅目幼虫
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二个体段,前面以颈膜与头部相连,后面与腹部相接.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胸节着生1对足,中胸和后胸通常还各有1对翅,因此胸部是昆虫运动
中心。

1)昆虫的足:足是昆虫体躯上最典型的附肢,位于体节的侧腹面,着生于胸部的统称为胸足,着生于腹部的统称为腹足.
足的类型:步行足(步甲),跳跃虫(蝗虫),捕捉虫(螳螂),开掘足(蝼蛄),游泳足(仰泳椿),
抱握足(龙虱),携粉足(蜜蜂),幼虫的前足(鳞翅目)。

2)昆虫的翅:昆虫的翅不适附肢,与鸟类的翅不同,它是由背板的两侧扩展而来的。

翅的基本构造:昆虫的翅多呈三角形在展开时,朝向前面的边缘成为前缘;朝向后面的边缘称为内边缘或后缘;
朝向外面的边缘称为外缘。

多数昆虫的翅面上有很多凸起或凹陷的线条,称为翅脉,对翅膜骑着支撑作用。

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则成为脉序或脉相.
昆虫的前后翅连为一体的特殊构造,称为翅的连锁器。

翅的类型:
膜翅:翅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如蚜虫,蜂类,蝇类等;
鳞翅:翅膜质,在翅面上覆盖有鳞片,如蝶类,蛾类等;
毛翅:翅膜质,在翅上密生细毛,如石蛾的翅;
缨翅:翅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边缘着生很多细毛的缨毛;
复翅:翅革质,质地坚硬似皮革,半透明,翅脉仍然保留,兼有飞翔和保护作用。

如蝗虫,蝼蛄,蟋蟀的前翅;
鞘翅:翅革质,角质化程度高,翅脉消失,具有保护身体的作用,如金龟甲,叶甲天牛等的前翅。

半鞘翅:翅的基部为革质,端部为膜质,如椿象等;
平衡棒:翅退化成很小的棍棒状,飞翔时用平衡身体,如蚊,蝇,介壳虫雄性的后翅和燃翅虫的前翅。

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个体段,前面与胸部紧密相连,末端有尾须及外生殖器,两侧有气门,内脏器官大部分位于腹部内,因此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腹部的基本构造:一般由10个体节和1个尾节组成,但在大部分昆虫只能看到9-10节,膜翅目青蜂科的腹部只有6节,腹部第一节至第8节两侧各有1对气门。

外生殖器:
雌性外生殖器又称产卵期;雄性外生殖器又称交尾器或交配器;
第二节: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1)昆虫的生殖方式:
①两性生殖:绝大多数昆虫为雌雄异体,良性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雌性产下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1个子代个体;
②孤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成为孤性生殖;
③卵胎生和幼体生殖:是指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除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如蚜虫的孤性生殖,卵胎生对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④多胚生殖:是指1个卵发育成2个或多个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1个正常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昆虫的变态发育
昆虫的变态发育: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期转变为成虫过程中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变态。

不完全变态: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卵,幼虫(若虫)和成虫3阶段,没有蛹期,这个过程也成渐变态. 完全变态:昆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卵期:卵自产下后到孵出幼虫或若虫所经历的时间称卵期.卵可看成是大型细胞,最外面包围着1层坚硬的卵壳,表面常有特殊的刻纹。

昆虫的卵一般较小,最小的直径仅有0.02mm,最长的有7mm,
形状卵圆形,肾形半球形,圆形,蛹形等。

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幼虫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幼虫期:昆虫幼虫或若虫从卵内孵出,发育到蛹(完全变态昆虫),或成虫(不完全变态昆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或若虫期。

幼虫的显著特征是大量取食,迅速生长,增大体积,积累营养,完全胚后发育。

初孵幼虫,随着虫体的增长,经过一定时间,要重新形成新表皮,并将就表皮脱去,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脱下来的皮成蜕。

每脱一次皮幼虫体重和体积显著增加,食量增加,抗逆力也增加。

虫龄=脱皮次数+1,昆虫幼虫的类型有,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

蛹期:是指一些昆虫从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末龄幼虫(老熟幼虫),蜕最后一次皮变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

从化蛹到羽化出成虫的经历的时间为蛹期,
成虫期:是指成虫从出现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

成虫从它的前一个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有些昆虫羽化时,生殖腺已发育成熟,不取食物便可交配产卵,他们产卵后不就即死去。

但也有很多昆虫羽化后其生殖腺尚未成熟,还需要取食以获得卵巢发育所需的营养,这种取食称为补充营养.
昆虫的时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成为一个时代。

简称1代或1化。

昆虫的生活史:昆虫的生活史又称生活周期,通常是指一年中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也成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史。

昆虫的生物学习性:
休眠:昆虫在其年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常引起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条件,则生长发育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现象为休眠。

滞育: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宜与否,而出现长期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为滞育.
假死性:有些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者震动时,身体卷曲,停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

趋性: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又称为正趋性,背向活动称为负趋性。

趋性又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等.
多型现象:有些昆虫除成虫期有性二现象外,同一性分别还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这种现象称为多型现象。

食性:植物性昆虫;肉食性昆虫;腐蚀性昆虫;杂食性昆虫;拟态和保护色;
第三节:植食昆虫及危害
直翅目:蝗科,前胸背板发达,听器位于腹部;蝼蛄科,触角显著比身体短,前足粗壮,称掘足后足不能跳跃;蟋蟀科,触角比身体长等;
形态特征及习性: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发达;后翅膜质;后足发达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多数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很多为农业害虫,不完全变态;
半翅目:椿科;网椿科;缘椿科,体中到大型,宽边或狭长,两侧缘略平行,盾片小足较长;盲椿科,无单眼;
形态特征及习性:刺吸式口器;中胸小盾片发达;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不完全变态;
同翅目:蝉科,雌虫具听器;叶蝉科,体型小,一般细长,触角甚短,刚毛状;蚜科体型微小,柔软,有翅或无翅,腹末生有一个圆锥形或乳头状突起,称尾片;
形态特征及习性:刺吸式口器;体壁光滑无毛;前翅质地向他,膜质或革质,不形成半鞘翅;少数种类仅具前翅,后翅变成平衡棒;
缨翅目:蓟马科,产卵器锯齿状;管蓟马科,腹部末节管状;
形态特征及习性:锉吸式口器;能锉破植物表皮,吮吸汁液;不完全变态;
鞘翅目:叩头甲科;拟步甲科;吉丁甲科,触角锯齿状,前胸常扁平而膨大,无足,腹部有九节,柔软;瓢甲虫,分肉食性和植物性2类,肉食性瓢虫成虫体背面有光泽,七星等;
形态特征及习性:体型小至大型,体壁坚硬。

咀嚼式口器,前胸发达,前翅质地坚硬,角质化,形成鞘翅;完全变态;成虫和幼虫的食性复杂;很多虫有假死性;
鳞翅目:蝶类;蛾类;
形态特征及习性:体小至大型,成虫翅,体及附肢上布满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触角有丝状,球杆状及羽毛状等;翅脉变化大;完全变态;多数以幼虫或蛹越冬,少数以卵或成虫越冬.幼虫绝大多数为植食性,农,林,果,蔬,茶,花卉等的主要害虫;
双翅目:蚊,蝇等多种昆虫;
形态特征及习性:成虫小至中型;头下口式;触角的形状及节数变化大,有丝状,念珠状,具芒状等;口器刺吸式或舔吸式,有的口气退化了;仅有一对膜质的前翅,故称双翅目,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完全变态;
第七章: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植物检疫:以立法手段防止植物及其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传播有害生物的措施;
与扩展,它具有法律强制性。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植物检疫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以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病原物、害虫和杂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
农业防治优点:预防性好;简单易行环保;协调好,农业防治与其他防治措施具有良好的可协调性;农业防治的措施:改进耕作制度;使用无害种苗;调整播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安全收获;
作物抗害品种的利用: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植物的抗害性与抗害机制:抗病品种的选育;抗病性的鉴定;抗病品种的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