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5.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二单元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课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执教者
教材分析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粤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诗歌)要求精读的一首现代诗。
通过鲜明的景物意象和人物意象反映了战争阴影下人们的苦难与悲痛,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
为了寻找灵感,课前我认真学习了许多前辈的优质晒课。
我借鉴了广西桂平市浔州高中陈平老师①、陕西省宝鸡市石油中学王成老师②和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单凌老师③的教学设计,也现场观摩过湛江一中韦明珠老师及我校部分老师的授课。
在比较中,我发现:大部分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赏析“苦难人民”的人物形象和与之相关的诗歌语言之上,于是我也“依样画葫芦”……然而,第一次执教后我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艾青还想跟我们传递一些别的什么情感。
当时,教室里只剩我一人,于是我把教案、教师用书、练习题等等都抛在一边,轻轻地、静静地读了一遍这首诗。
读完我闭上眼睛,诗歌最后留给我的不是人民的苦难像,而是一片茫茫大雪,大雪依旧料峭,可雪的尽头有温暖的微光……
之后的授课,我舍弃了许多技巧性的讲解,转为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自由朗诵、个人朗诵,并把重点放在最后一个诗节——我想通过艾青,告诉学生——苦难很强大,它能摧毁无数的人,但是却无法摧毁我们心中那十分微弱的“些许温暖”。
苦难虽在,希望永存。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诗歌“雪”这一古典意象,体会诗人描摹的
“风雪人物像”,把握诗人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现代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在寒冬大雪中想给予祖国些许“温暖”的希冀,了解当时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5《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粤教版必修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学生)1937年12月28日夜间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二.作者和创作缘起关于艾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黎明的通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濡染了农民的忧郁(监禁)狱中诞生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逃难的经历)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
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诵读和感受配乐(埙)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分别叫三个同学给以点评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补充语流音变知识四.分析全诗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抒情手法等。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
(2)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艾青及其作品。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会欣赏诗歌。
(2)举行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理解。
(2)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朗诵会:评价学生在朗诵会上的表现,鼓励优秀的学生。
五、教学资源1. 课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 有关艾青的生平介绍。
3. 诗歌朗诵音乐、视频等资料。
4. 生僻词汇和句子的解释。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汇编两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意象和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读出作者用意象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体悟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暴虐地扑向中华大地,成千上万手无寸铁的人们被黑压压的枪口对准着,就像一头头羊羔,被战争的大火无情地炙烤着,扭曲着。
黑暗,缓缓地掩埋那布满尸体的战场,灰烬中偶尔露出一只焦黑的手,或者是一个血肉模糊的头。
悲剧朝每一个方向无所顾忌地扩张,人们在绝望的大地上哀泣于是,艾青就用雪为背景写下了饱含血泪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思考:你能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患,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
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苦、忧郁的。
2、在作者的情感指引下,要求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一段诗,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设想:可追问为什么选这个段落,力求学生能在诵读中体会感情,体会到中国正处于一种灾难当中。
三、体会意象的基本内涵--苦难的中国人民1、为了表现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承受着的“苦痛与灾难”像雪夜一样广阔而漫长,作者选了哪些主要的意象,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呢?明确:“苦苦前行的农夫”“失去保护的少妇”“流离失所的老母亲”“向天乞援的垦殖者”(学生也许还会说“雪”、“大地”、“风”等)2、以同桌为单位,寻找一个特别让你有感触的意象,进行诵读和分析,交流你心灵被震撼的原因。
(步骤:诵读--分析)(1)苦苦前行的农夫“赶着马车”的“中国农夫”“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可见是个典型的北方农民,在沦亡了的国土上,早已到处为“寒冷”所“封锁”,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却不得不离开那片熟土。
“你要到哪儿去呢?”--实际上是在说“你能到哪儿去呢?”这里虽然没有仰天长啸之悲,却让人悲痛之至,只因为无家可归,而且无路可走。
粤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 诗歌-5 中国现代诗歌五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区一等奖】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四副图景中人们凄惨的生存状态。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雪”“寒冷”“雪夜”的象征含义。
3.第一节在诗中反复出现所起的作用。
(二)情感目标
理解诗人内心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语言、想象理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艾青的诗歌成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诗坛大师;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国诗人之一。
2.学生交流初读诗歌后所体会到的感情。
(二)听配乐朗诵,理解诗中四副图景的特点
1.诗中写了哪些人物形象?
2.听配乐朗诵,通过想象思考:
(1)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展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2)哪幅画面最打动你,为什么?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5.问:这几副画面有哪些共同点?
(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雪”“寒冷”“雪夜”的象征含义
1.简介时代背景,理解为何广大人民陷于苦难之中?
2.理解“雪夜”的象征含义。
(四)朗读四副图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交流:表达了痛苦、忧愁、悲愤。
2.理解第一节在诗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五)学生交流感受,教师小结艾青诗歌的特点
艾青诗风沉郁,在忧郁中浸透着对祖国人民深深的爱,忧郁中显示着力量;他的诗善于通过鲜明的形象、画面来表达情感,他诗歌的中心意象便是土地。
(六)布置作业
推荐艾青的其他诗歌,要求学生通过把握诗中形象,理解诗歌的感情。
最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说课)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说课)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教学重点:通过对画面的赏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歌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多情的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不管这片土地在经历着怎样的风雪的洗礼,诗人艾青却始终以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中国。
今天,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深沉的爱,学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诵读感受教师配乐诗朗诵,学生思考:①诗歌有没有线索?②诗歌的内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展开的?③诗歌给我们描述了哪些受难的场面?④诗人最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课件展示思考问题)三、具体研习1.诗歌有没有线索?它属于什么线索?【明确】诗歌的线索是反复出现的两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是诗歌的情感线索,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
但这两句诗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起承转合”中的插曲,它是发自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诚的感受,一次强烈的呐喊。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了对华全面侵略。
流亡的艾青来到武昌,面对着内忧外患,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诗人却丝毫没有看到任何新的希望和新的气象。
诗人终于将满腔悲愤喷涌而出。
两个“中国”更加表明这场空前的灾难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叹词“呀”和省略号,使诗句平添了沉重、犹豫、哀伤的气氛。
2.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漫天大雪中,诗人独自伫立,发出内心的呐喊。
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除了开头就提到的雪,诗人还想到用什么来表现灾难呢?【明确】风。
诗人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对祖国灾难深重的悲悯之情,移到风的身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析;3. 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把握;2.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相关资料: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课堂讨论所需的时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2. 朗读诗歌(5分钟)(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分析诗歌(15分钟)(1)引导学生从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2)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深层含义。
4. 讨论与感悟(1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2)分享感悟: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诗歌鉴赏写作。
6. 课堂反思(课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诗歌,并理解其含义;2.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 学生能够表达出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 在讨论和分享环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3. 在课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诗的节奏和韵律;(3)诗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将诗的主题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准备:(1)预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2)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激发学生对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诗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土地”等;(2)讨论意象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3. 诗歌节奏与韵律:(1)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节奏和韵律;(2)分析诗的音节、押韵和节奏感;(3)让学生朗读并体会诗的音乐美。
4. 诗歌主题与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的主题和情感;(2)分析诗中的象征和隐喻;(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的情感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1)检查学生对诗的分析和理解;(2)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合作态度;(2)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雪是如何形成的和与气候的关系。
2. 增加学生对中国各地不同季节的了解。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季节的图片,并引导他们讨论图片中的天气、气候和自然景观等。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雪吗?你们对雪有什么了解?”探究活动:3. 提供一份简短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介绍雪的形成和与气候的关系。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从文章中了解到的信息,并回答问题:“雪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有些地方会下雪而有些地方不会下雪?”5.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附近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探究雪在中国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6.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气温、降雪量和季节的变化。
创作活动:7. 鼓励学生使用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和观察结果,创作一篇关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短文。
引导学生描述不同地区的雪景、人们与雪的互动以及雪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8. 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作品,并提出改进建议。
9.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润色,最终完成写作。
评估活动:10. 收集学生的作品,用简短的评估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主要考察他们对雪的了解、观察和描述的能力,以及创造力和逻辑性。
拓展活动:11. 提醒学生继续关注中国各地的气候和季节变化,并鼓励他们进行观察和描述,以增加对本地区和中国其他地方季节变化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用的图片。
2. 雪的形成和与气候关系的简短文章。
3. 评估表。
4. 学生的创作作品范例。
雪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它以洁白的颜色覆盖大地,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丽和欢乐。
雪是从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凝结而成的,形成雪花后在空气中漂浮着,当温度低于零度时,雪花会落到地面上形成雪。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下雪了。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高低起伏,气候因此也多样化。
根据中国地域广大和气候的差异,雪的分布也不一样。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借助这首诗引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崇尚。
3.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的个人欣赏能力,理解深层次的意义。
3.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的美丽风景,如长城、雪山、丹霞地貌等,引起学生对中国祖国的热爱和向往。
2.解读诗歌(20分钟)安排学生一起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3.理解诗歌(20分钟)帮助学生分段理解,梳理出诗歌的表达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美丽景色、人文历史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语言表达训练(30分钟)分小组进行诗歌表达和讨论,每组选择一段或一句诗句进行解读,讨论、分析其意义和感受,并整理出自己的表达方式。
每个小组派代表朗读和阐释自己选择的诗句,同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互动。
5.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对祖国表达深深的情感和真实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标准1.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敬仰。
3.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互动,展示个人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2.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对比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祖国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一首诗歌或短文,表达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从诗歌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诗歌解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意;(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诗人艾青的照片和简介、相关背景资料;2. 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和视频;3. 准备诗歌解析的参考资料和思考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诗歌朗读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提问:“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意味着什么?2. 诗歌解析:(1)让学生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雪花”、“劳动者”等;(3)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讲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 诗人简介:(1)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来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2)邀请学生朗读诗歌,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感悟;(3)总结诗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5. 课堂小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思考角度;六、课后作业与评估1. 作业:(1)背诵《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3)选择一首类似的现代诗歌,进行分析和鉴赏。
第二单元诗歌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3粤教版必修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目标: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3、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及雪、风等意象。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国难当头之际,爱国将士们拿起枪杆子,将一颗颗子弹射入敌人胸膛,以此来抗击苦难;那么爱国诗人们能做什么呢?他们拿起笔杆子,用诗篇来铭记中华民族的苦难!二、诵读分析1、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探究)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分别是怎样的形象?(由师生互动完成)北方农夫:大雪、丛林、赶马车、戴着皮帽、冒着大雪、刻满皱纹、痛苦、憔悴——无可去之处南方少妇:雪夜、河流、破烂的乌篷船、垂着头、蓬发垢面、充满恐怖的眼神、受尽侮辱、家毁夫亡——无安身之所无数母亲:寒冷的雪夜、破屋、蜷伏、异邦人、无助、绝望——无归宿之地无数垦殖者:雪夜、草原、失去家畜、失去田地、拥挤在污巷、绝望、饥馑、颤抖——无生存之根3、作者为何要描写这四个人物形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诗人选择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有北有南,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个体有群体。
诗人通过描绘这些人物形象来写当时广大人民的苦难。
由于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他们无可去之处,无安身之所,无归宿之地,无生存之根,他们境遇悲凉凄楚,是当时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也正是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
4、小组讨论:这些人物形象生存中国是怎样的中国?诗人是怎样描绘的?提示:分析意象——雪、风当时的中华大地处于日寇铁蹄的践踏之下,正如“雪落在中国的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也是对当时中华大地惨遭战乱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
5、小组讨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主旋律”诗句反复出现,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表达与篇章结构两个角度)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从情感表达上,这两句是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单元诗歌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2粤教版必修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课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第5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
人的赤子情怀。
技能目标
锻炼朗诵能力,赏析本诗运用的反复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感受本
诗凝重沉郁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世界观,杜绝学生“事不关己,高
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教学难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基本阅读教学方法朗读、提问、归纳、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一、导入
展示“雪”的图片,问学生对“雪”的印象,由此引入一
位现代诗人----艾青笔下“1937年的那场雪”。
请同学们
回顾1937年中国历史。
二、作者和创作缘起
三、诵读和感受
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字词,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四、分析全诗
(一)整体感知
全诗写了什么内容?
(二)探究体验
1、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2、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
字找出来。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导入
补充
指导朗诵
提问
引导
回顾历史
介绍
朗诵
识记
理解
探究。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5中国现代诗歌五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粤教版必修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感悟诗中物象的寓
由播放艾青诗《我爱这土地》视频,引出“土地”这一意象的内涵,
速,声音低沉,如不理想,2.
答,可做适当指导。
)
当时的百姓流离失所,颠沛流离。
→你
无处可去啊!到处都是贫瘠的土地,沦亡的国土,到处都是苦难的百姓。
“我”进步知识分子,追求自由,追求光明,可现在呢?流浪与监禁,
“破烂的乌篷船”
“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
那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的人民呢?他们面对的将是怎样的生“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无数的农民,在肮脏不堪的环境中眼难的中国民众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艰苦地
悯之情,这压抑着的愤懑,
众的怜惜、同情,对自己无力保护亲人。
广东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全套教案

在整个的教学中,我的情感一直是饱满、高昂的,全身心的投入到诗歌的意境中以及对诗人情感的体味中,尤其是我的动情朗读体现了我对这首诗的深刻理解,并且也深深的感染了学生。师生互读,配乐朗读,这样,整个课堂都充满着阅读与赏析的氛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整个课堂的流程,使得课堂能够顺畅地自如地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
能否自由表达
我已养成良好的写批注的阅读习惯
能否独立思考
我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是否富于想象
我在学习中心灵有所触动
是否认真专注
最欣赏哪个同学的表现?为什么呢?
我还有与这节课相关的内容的问题问老师
得分
七、教学板书
板书设计:雪
寒︳冷
苦︳难
八、教学反思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后总结反思:
一、“少讲多读,少议多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一首情感热烈的散文诗,所以教学方法首选朗读,回归诵读、涵咏的诗歌解读传统,从诗歌文本的充分有效阅读入手,通过教师的教学点拨与引导,加深学生的诗歌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诗歌,领悟、体验、表现诗歌内在整体情感的能力。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学生多读,教师少讲,学生多议多读,在读中自然而然的体味作者的情感。我引导学生运用散读、齐读、析读等朗读的方式,使得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一种适宜的朗读氛围中。同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通过给学生讲解朗读的要领与技巧,分析朗读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应该怎样用朗读来体现诗人的情绪与情感?”从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年级学科
高一语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粤教版正式完美教案.doc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目标:、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_、导入七十年前,怀着投身抗日这场伟大战争的迫切愿望,诗人艾青来到了当时的抗战首都武汉。
然而,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诗人看到的却是人民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苦境中,由此他联想到东西南北的广大民众,意识到夺取抗战胜利的道路艰辛而又漫长,悲苦、凝重的情绪油然而生。
于是他巧借寒雪、暗夜挥就一首长诗,表达自己的忧国之情。
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诵读全诗、读准字音:絮聒。
、后裔、蓬发垢面、暴戾i、蜷d优、啮。
啃、饥僵、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三、赏析诗中物象及画面、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 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
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一是切题;二是为全诗奠定了凝重、沉郁的基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四次出现,是反复咏叹。
从情感表达上成为诗歌感情的线索,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从篇章结构上是全诗结构的骨架,串连起多个画面如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等。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 粤教版必修2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知道诗人艾青的文史常识。
b)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2、技能目标:a)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b)赏析本诗塑造的四幅有版画质地的画面在编排上的匠心独具。
c)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a)感受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忧国之情。
b)树立“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杜绝当下学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教学重点读出作者用四幅画面展现的“痛苦与灾难”的当时国民生存状态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教学难点借助朗读、图示与想象画面,激发学生认同“天下兴亡,我有责焉”的世界观教学课时1课时背景知识1、关于作者——诗人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入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1957年因为“胡风”事件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
1937年,这是一个值得中华民族永远牢记的年份: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侵华的魔爪正伸向中国内地;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着中国的正义人士。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必修2教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降雪情况;2.掌握雪的形成原理和分类,了解雪在生活和经济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室外实践活动和实验探究。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2.雪的形成原理和分类;3.雪在生活和经济中的作用;4.实验和探究活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1.引入雪的话题,询问学生是否见过雪。
1.2.引导学生想一想,雪是怎么形成的。
1.3.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讨论。
2.讲授(40分钟)2.1.介绍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降雪情况。
2.2.讲解雪的形成原理和分类,通过PPT图像及示范实验让学生了解雪是如何形成的,并掌握不同类型的雪。
2.3.探讨雪在生活和经济中的作用,如冬季旅游和雪上运动等。
2.4.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3.实践活动(50分钟)3.1.实验探究雪的形成原理,并通过实践了解雪的分类。
3.2.实地观察雪的形态和降雪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3.3.展示实验和观察结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
4.总结(10分钟)4.1.加深对雪的了解和认识。
4.2.强调实践和探究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学生对雪的形成原理和分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雪在生活和经济中的作用,并进行了实践活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但是,在下一次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实际操作环节,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让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更充分的挖掘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体会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让学生学会朗诵诗歌,理解鉴赏诗人炽热而沉重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诵,特别是重音、声音顿挫、诗歌韵律的处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全班试背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由此引出诗人和诗作。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走近作者
艾青,男,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3月27日,浙江金华人。
1928年中学毕业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
1932年5月回到上海,
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
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
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
保释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他的诗歌风格。
解放前,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新中国成立
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
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新中国成立后出版诗集有《欢呼集》、
《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
诗选》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
的诗歌美学主张。
三、课文品读
(一)读准字音:
絮聒 xù guō后裔yì垢面 gòu 蓬发péng
暴戾 lì蜷伏quán 啮啃 nièkěn 饥馑jǐn
憔悴qiao cuì颤抖chàn 颤栗zhàn 乞援qǐyuán
(二) 注意语速、语调、声音的轻重,读出诗人的情感。
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
挚、意境沉郁而广漠的长诗。
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
但在
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
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的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
冰封雪埋了一般。
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
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度着极为艰辛的日子。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
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
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
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
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并在诗中反复地呼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
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
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
地响着。
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
的土地上。
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三)读出意象的细微差别。
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潜含着觉醒了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
诗人写下这些颤抖的如泣如诉的语言时,不知付出了多大的痛苦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的感情和创作冲动更为深广的一次涌流和升华。
它是一曲悲愤的交响乐,它是一幅意境深远色彩斑斓的大幅油画。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
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
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寒冷的场景。
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
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说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
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
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
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
……诗人深情地呼号: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
这三行诗的容量是多么的沉重啊!它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含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读者的心头上,引起了更深更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诗人最后在“没有灯光的晚上”痛苦而悲伤地诉说:“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是对危难中的祖国说的。
这是因为他看到了战争的现实的严峻性,看到了那些过去迫害过诗人自己和无数民主斗士,欺压过广大人民的权贵们,仍在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诗人能不感到忧虑吗?结尾的这几行诗不是无告的呻吟,它是声音颤栗的呼喊,是泣血的为祖国急切献身的心声。
在落雪的寒冷的中国的土地上,诗人的创作道路尽管也是泥泞而曲折的,但他用温暖而真诚的声音、坚定的步伐,从此一步一步地攀登上了诗人自己的也是当时中国的诗歌领域的高峰。
(四)读出循环往复的音韵美。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说说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所起的作
用。
点拨:注意本诗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诉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
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重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逐渐推向高潮。
而最后的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令人遐想。
四、课后作业
1.仔细揣摩课堂所学的朗诵方法,体会诗歌的情感。
把课文熟读成诵。
2.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