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五)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记录片《幼童》,追述了清政府派出的詹天佑等第一批留学生的求学生涯。

他们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B.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C.引进资本主义的管理制度 D.学习西方改造社会的理念
2.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分析和评论,不正确的是
( ) A.相继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追求民主的斗争
B.先后实践或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制度
C.先进的中国人已经探索出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D.反映出先进中国人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3.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中国前期的历史主流。

下列关于这三种思想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5.中华民国17年,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生前大力提倡“植
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规定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为植
树节。

孙中山关心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 )
A.民本主义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6.孙中山先生曾悼念某位政治家,“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这位政治家是 ( )
A.谭嗣同 B.邹容 C.宋教仁 D.康有为
7.“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这是1915年底谁发表的一篇宣言( )
A.梁启超 B.黄兴 C.孙中山 D.蔡锷
8.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周恩来曾指出:“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前一个革命阶段中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亚洲许多实行民族独立、民主革命的国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中“巨大的影响”指的是( )
A.迫使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B.创建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C.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D.推动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10.1941年冬,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员有七人,超过了1/3,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

他这样做的依据是 ( ) A.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B.共产党员不贪高官厚禄
C.徐特立自知年事已高,主动让贤
D.共产党人坚决维护“三三制”原则
11.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

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 )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
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
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2.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非选择题(13题15分,14题20分,15题17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

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学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

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又是什么?(5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主张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方式有何不同?(4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分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

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此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中华民国约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这具有什么
进步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4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

(4分)
(4)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
法》的认识和评价。

(6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引自《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了自己主张的“君民共主”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孙中山说:“我们定要为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材料二191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出现政党政治活跃局面的原因。

(4分)
(3)材料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制度建设中的什么创举?概括中央人民政府构成的
特点。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认识。

(5分)
答案
1.A 2.C 3.D 4.B 5.D 6.C 7.C 8.A 9.B 10.D 11.D 12.A 13.(1)相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分歧: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主张“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

(2)同:法制、器械、工艺可变。

异:材料二主张君主专制,材料三则要改革政治制度。

原因:其阶级立场不同,材料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三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3)同: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异:材料三主张改良,而材料四主张革命。

14.(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
的政体。

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2)规定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佐下行使行政权,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实行总统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有成立立法院、公布法律、任
免官吏、任命法官、统率军队等大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
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

《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一手炮制的,是对《临时约法》的否定,为袁世凯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15.(1)由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制;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曲折艰难。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袁世凯控制内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议会方式,
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制度。

(3)创举:多党合作制。

特点: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
性,体现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原则。

(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主政治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近代民主政
治起步晚,发展艰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不可能实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
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