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目的

合集下载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小学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激发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热爱社会主义,培 育集体主义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珍惜生命价值,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 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注重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领会现代社会尊重人权的意义,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 ●关心祖国和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 世界意识。
• 遵守社会规范 •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 纪律。 •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 电、纸张等资源。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总目标
总目标 •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 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 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奠定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课程内容
• • • •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健康、安全的生活
• 如,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 会照顾自己。 •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 指导下利用。 •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 规则,注意安全。 •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小学高年级阶段《品德与社会》课分目标
• (一)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 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 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 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五章-德育目的讲解学习

德育原理-檀传宝第五章-德育目的讲解学习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一)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
德育目的 (二)外在的德育目的和与内在的德育目
的 (三)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 本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家往往强调教育的使命 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 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 的社会人格。
所谓规范性功能指的是德育目的可以对德育对象的 道德行为起规范的作用。
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预防,其次是禁止。
在讲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时值得注意的是,德育目的 的上述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直接发挥的作 用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功能实现需要德育目的的落 实也就是具体的德育过程去完成。否则就会夸大德育 目的的作用,流于纸上谈兵的可笑境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们的教育目的论也 往往建立在他们对宇宙之根本如“天”、 “道”、“理”、“性”等问题看法的 基础上,认为德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 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 本上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
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主张性本善的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 种美德的发端。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德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 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大学》
3、理想的德育目的和现实的 德育目的
朱煮说:“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之 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 艺未精也。”
德国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也认为道德教育 的目的在于养成独立、自主、善行、牺 牲、慈爱等基本德性。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一、基本概念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

(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德育目的的类型: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

主张从现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区别:(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德育的重要性
个人成长的需要
德育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人格 形成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着 重要的影响,是个人综合素质的 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德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 的人才,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 意义。
02 大学德育的目的
培养道德品质
01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高尚的道 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为社会 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03 大学德育的任务
传授道德知识
道德理论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道德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范,帮助 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道德历史教育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历史时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 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公民意识
德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他们 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成为合格的公民。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大学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目录
• 引言 • 大学德育的目的 • 大学德育的任务 • 德育课程与活动 • 德育评价与反馈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 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这需要德育工作不断更新和改进。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 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开放,但同 时也容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 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德育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提高德育效果。
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五章_德育目的剖析讲解

德育原理_檀传宝第五章_德育目的剖析讲解

德育目的的特征: • 1、德育目的具有价值性 • 2、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 3、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 4、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
引导性功能 规范性功能
•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从教师实施道德教育 的角度说)
• 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点:
第五章 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二、德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及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第三节 德育目的的决定 一、德育目的的决定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 当德育活动偏离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 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第三,评价功能
• 德育目的是检测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 本标准。
• 尽管德育活动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但所有 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 德育目的。
2、德育目的之道德功能(从对学
生的道德学习的作用的角度)
• 第一,引导性功能 •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 第一,它具有意向性的作用,即诱发学习
• 个人本位的思想家往往强调个人价值,认为德育 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德主体。 (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杜威)
2、 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 育目的
• 内在的德育目的思想强调的是德性修养本 身,
•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 以修身为本。”
• 第一,导向功能
• 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 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 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 功能。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A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A
3、五种品德结构说
五种品德结构说
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
道德信念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斯洛汀的故事
路易斯斯洛汀是一名原子物理学家,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工作。帮助研制原子弹。1946年,他在实验室作一项核实验。他向专家常做的那样,用螺丝刀轻轻地把一块块环片聚集成一团,使它大到足以产生链式反应。不幸的是螺丝刀突然滑落,环片一下子靠得太紧了。瞬间,每个人观察的仪器都显示出中子正在剧增,表明链式反应已经开始。
整个房间充满着放射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斯洛汀立即用自己赤裸的双手把环片分开,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杀行动。因为这样做,使他的双手暴露在最大剂量的放射线下,然后,他平静得要求七名合作者精确地标出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所处的位置,以便确定每个人受到放射的程度。做完这些事情,斯洛汀向医疗救护站报警,然后向同事们道歉,并且说,我将死去,而大家肯定会康复。
——存在主义者
(二)外在的德育目的和内在的德育目的
外在德育目的:考虑内在品德的培养
功名,学问,德行,本三事也。今人以功名为学问,
几几并以为德行。教子者当别出手眼。应对进退事事教之,孝悌忠信,时时教之……设命中无功名,则所学无可以自娱,无事可以教子,不能使乡里称善人,友士称博学。当此时回想数十年之功,何学不就,何德不成?今虽悔恨而无及唉。
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理解德育目的的特性与功能
3、了解德育目的的类型
4、了解德育目的决定的主客观依据
5、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第一节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1、二者的关系
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李太平(1963—),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三者之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1999)06—0089—0092 一、关于德育功能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功能是表示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功能侧重表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

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把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B、C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对于大系统来说,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

就A系统来说,它以B系统、C系统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

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

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

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

[教育学]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教育学]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讲德育的目的、目标与内容●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鲜明的目的性(中国现实的教育目的:一切为了考试、而非为了学生的智慧发展与生命质量、道德人格的提升,德性的丢弃之痛!)、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考生的突降,山东下降8万人)◆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期望与要求(在一切为了考试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的目标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与无力);另一方面,德育目的又规定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运用。

■德育内容的单薄与机械一直是制约我国德育实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德育内容进行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我国社会要求的必要的改革,亦迫在眉睫。

〓本讲拟对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基本问题及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中小学德育内容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推究与构想。

第一节德育目的概论●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

▲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成了学校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

“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可能要毁于你手。

”1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

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

◆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

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第四章:德育目的

第四章:德育目的
.
②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 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③注意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对个体道
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问 题有了初步的强调; ④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 继承以往德育目的、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改革开放 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
第三、评价功能
德育目的的评价功能是指德育目的对德育 活动效果评价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德育的效果如 何主要看德育目的的实现程度。
.
在讲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时值得注意的是, 德育目的的上述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 直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功能实 现需要德育目的的落实也就是具体的德育过程 去完成。否则就会夸大德育目的的作用,流于 纸上谈兵的可笑境地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从教师实施道德教育的角度说)
第一、导向功能 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
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 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功 能。
.
第二、调控功能
在理解和掌握德育目的的条件下,德育主 体(教师等)在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的大小方案 时,都会自觉地按照道德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 以克服具体德育活动的盲目性;当德育活动偏离 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也会自觉 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第四章 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第三节: 德育目的的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述
一、德育目的的内涵
大家回忆在《教育原理》中讲 到教育目的的含义是什么?
1、德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

德育活动方案

德育活动方案

德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因此,开展德育活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念。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三、活动内容。

1.开展主题班会,讨论学生身边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2.举办德育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德育的理解和看法。

3.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开展德育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德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活动流程。

1.确定活动时间和地点。

2.邀请相关人员和专家学者参与活动。

3.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安排活动流程和内容。

4.总结活动成果,进行反馈和评估。

五、活动效果。

1.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的提升。

六、活动保障。

1.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2.老师和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

3.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通过以上德育活动方案的实施,相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德育工作开展计划

德育工作开展计划

德育工作开展计划一、介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德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制定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们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礼仪、积极向上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选择能力。

三、设计德育课程德育课程的设计应兼顾学生的兴趣和德育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同理心和关爱精神。

四、发挥德育活动的作用德育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具有德育价值的活动,学生可以增加社交经验、培养团队精神、掌握实践操作技能。

五、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德育工作贡献力量。

通过家长学校互联网平台的建立,提供德育课程的相关资料,开展家校互动讨论活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六、建立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德育评价体系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德育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注重对德育品质的评价,如自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七、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力量,因此,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德育教学方法培训、心理辅导培训等,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增强他们的德育工作能力。

八、建立德育管理机制建立德育工作的管理机制有助于推进德育工作的落实。

这包括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德育委员会等,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人可信任。

九、注重德育环境建设德育环境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行为养成。

十、加强德育研究和交流德育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学校应建立德育研究机构,关注德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开展德育交流活动,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讲   德育目的、目标与内容

第五讲德育的目的、目标与内容●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鲜明的目的性(中国现实的教育目的:一切为了考试、而非为了学生的智慧发展与生命质量、道德人格的提升,德性的丢弃之痛!)、规格和质量要求。

(高考生的突降,山东下降8万人)◆德育目的: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期望与要求(在一切为了考试的时代背景下,德育的目标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与无力);另一方面,德育目的又规定着德育内容的选择与运用。

■德育内容的单薄与机械一直是制约我国德育实效的一个主要因素,对德育内容进行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新时代我国社会要求的必要的改革,亦迫在眉睫。

〓本讲拟对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基本问题及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中小学德育内容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推究与构想。

第一节德育目的概论●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不仅自身体现着道德的要求,而且也内在地追求着道德的目的。

▲教育的道德规定性和指向性反映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道德人格的完善、道德成长的引导方面,就构成了学校德育目的。

◎德育目的不仅决定了教育的精神本性和价值特性,也决定了学生在道德成长与发展方面的规定性。

“任何一个老师都应该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对教育目的一定要深思熟虑——假如你认为是正当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全都出于误解而学生们则对此都一本正经地坚信不疑,那么他们多年的学生生涯很可能要毁于你手。

”1探讨学校德育目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在整个教育目的的框架下探讨教育的道德目的。

它是德育原理的核心问题和任何德育理论均不能搁置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学校教育是一种蕴含着鲜明的道德内涵与价值诉求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道德品质发展方面的目标、标准、规格的要求或规定,就构成了德育目的。

◆由此,德育目的所考虑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从社会发展,从整个教育目的的结构性要求以及学生道德生长的客观要求诸方面,对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和规格的讨论与规定。

一句话,德育目的表征着儿童接受何种目标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名词解释题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一、社会本位论的概念解释社会本位论是指以社会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人类观念和社会理论。

它主张,人类是依附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个体的价值和存在是建立在社会之上的。

社会本位论认为,人类的所有思想、行为和存在都是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的,社会应该成为人类活动和发展的中心。

在德育方面,社会本位论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和理念,即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

二、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在社会本位论的视角下,德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个体的品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强调个体应该把自己的发展和价值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通联起来,使个体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作出贡献中。

在德育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三、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的意义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德育理念和方向,对于当前教育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够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与当今社会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有高素质的个人,更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

我认为,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我也希望能够在教育实践中,通过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做出更多的贡献。

社会本位论的德育目的观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德育理念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和引导学生树立社会本位的德育观念,使他们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人才。

德育活动计划

德育活动计划

德育活动计划一、活动目的。

德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次德育活动计划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二、活动内容。

1. 德育主题讲座。

邀请学校德育专家或心理学专家进行主题讲座,围绕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俭节约等话题展开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德育教育课程。

安排德育教育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深入了解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3. 德育主题班会。

组织德育主题班会,由班主任或学生干部主持,邀请同学分享身边的正能量故事或自己的成长感悟,激励全班同学向优秀的榜样学习,形成向上向善的集体氛围。

4. 德育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社区环境整治、慰问孤寡老人等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5. 德育主题演讲比赛。

举办德育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德育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演讲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活动安排。

1. 德育主题讲座,每月安排一次,每次1小时。

2. 德育教育课程,每周安排一节,每节课45分钟。

3. 德育主题班会,每周安排一次,每次40分钟。

4. 德育实践活动,每学期安排一次,持续1-2天。

5. 德育主题演讲比赛,每学年举办一次,持续1天。

四、活动评估。

1. 活动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德育活动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2. 老师进行活动观摩和评估,总结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次活动改进提供参考。

3. 学校德育专家进行活动效果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五、活动预期效果。

通过本次德育活动计划的实施,预期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德育基础。

德育活动方案

德育活动方案

德育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德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德育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的。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

1. 举办德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社会名人来学校进行德育讲座,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每周举行一次德育主题班会,讨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难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问题。

3. 组织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社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开展德育主题比赛,举办德育主题演讲比赛、德育主题作文比赛等,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

四、活动安排。

1. 时间安排,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每周安排一次德育活动,持续进行。

2. 地点安排,校园内的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场所。

3. 资源准备,邀请讲座嘉宾、准备比赛奖品、活动宣传品等。

五、活动评估。

1. 学生参与度,通过签到、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德育活动的参与度。

2. 活动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等方式,评估德育活动的效果。

六、活动总结。

1. 活动总结会,每学期末召开德育活动总结会,总结活动的成果和不足,为下一学期的德育活动做好准备。

2. 撰写活动总结报告,对德育活动的过程、成果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分析,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的德育活动方案,我们希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9
• 其次,与对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科学化目标相比 较,我们还必须思考和解决如下方面的问题。
• ①德育目的是由谁决定的?与教师、学生有关吗?我 国的德育目的、德育目标目前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 颁布的方式确定的。虽然国家作为教育主体之一有决 定和颁布德盲目的、德育目标的权利和必要,但是如 果国家的德育目的的制定没有具体德育工作者和学生 的积极与实际的参与,我们可以想像的是它的效果肯 定会大打折扣。
2020/7/9
• 二、对我国德育目的的正确理解 • 理解我国现行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是做好现阶段学
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应当注意进行正反 两个方面的思考。 • 首先,我国现行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是建国以后德 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延续。纵向比较,其进展方面主 要表现为: • ①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以及改 革开放的进程,对基础道德和文明习惯方面的教育有 了比以前更多的强调;
•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 人服务”,教育者“不应当违反学生的意愿而勉强他去参 加任何俱乐部、小队或团体活动,因为自我实现远比社会 适应要真实得多”。
2020/7/9
• 2、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融的德育目的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在强调社会需要的同时
忽视了个体德行的发展;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可能会走向虚无的境遇。 • 杜威认为:“德育目的应该对个人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理想应该予以应有的重视”P92.
•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 (1)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之主要特征是从社
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 古代社会出于人身依附关系的维持的需要,
一般说来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观念占主导地位。 在中国,修身的目的主要被导引到“齐家治国平 天下” 的宏大目标上去。
2020/7/9
(2)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出
2020/7/9
• ②目前的德育目的较多体现了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 但是过多地强调意识形态,会导致德育和道德教育的 政治化,其强调基础道德建设的目的的实现会受到一 定的负面影响。实践已经证明,这样的德育目的难以 取得应有的德育实效。
• ③总体上看,我国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对个人生活幸 福与德育的关系强调得不够,仍然是以社会本位为主 的德育目的和目标体系。如果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 中完全没有个人存在,这一目标就很难讲是“现代” 的。
• 其中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为:“热爱祖国,具有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 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 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 、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苦难等心理品质和 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020/7/9
• ④对独立的价值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强调仍然不够。 没有道德批判能力的个体就只能是无反省的道德
主体,同样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的任务 是要在自由选择中求得真实的价值真理。目前的问题 是我们已经习惯于沿着固定的标准培养类似于工业产 品的“标准件”那样的机械划一的道德人格。对于一 个日益开放、全球化,因而价值多元化色彩日益明显 的世界来说,这一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不适应性将 日益明显。
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二十一 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 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一代新人”。 其中“有道德”的主要内涵包括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道德等内容。上述德育目的又是具体体现在 中小学德育目标上的。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的规律 德育要适合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能过高,也 不能过低,如对低年级学生讲“舍生取义”,对高年 级学生讲“遵守交通规则”。
2020/7/9
第四节 我国的德育目的
• 一、我国现行的德育目的 •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
而德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 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 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教育活动的 具体努力方向。P94.
2020/7/9
第三节 德育目的的确立
一、德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一)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古代学校德育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 培养有一定品德素养的统治者——神职人 员和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的“治才” 。
2020/7/9
• 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 “热爱祖国,具有报效 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 公民的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 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 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 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2020/7/9
•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社会 主义社会里,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合 作”已经被提到道德教育的议程,培养具有合作 精神的个体成了德育目的之一。
•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将不仅对全体社会成员 的文化与科技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信 息资源的剧增,社会价值多元已成为现实。网络 道德和科技伦理问题日趋凸显、生态危机和人性 危机问题等等。
2020/7/9
二、德育目的的结构
德育目的的结构就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 其关系。 • 德育目的的结构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育 目的的组成;二是德育目的的层次。 •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品德。但是,何谓 “品德”?不同的教育理论往往有不同的,“三 因素”、“三维结构说”、“三个子系统说”。 P93.
2020/7/9
2020/7/9
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
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 如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中“德” 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
2020/7/9
第三,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
2020/7/9
• ②注意到了德育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 • 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 • ③注意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对个体道德
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问 题有了初步的强调; • ④注意到了德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继 承以往德育目的、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改革开放的现 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2020/7/9
• 《中学德育大纲》(1995)规定小学德育的总目
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 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 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 ”
2020/7/9
2020/7/9
三、德育目的的功能
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
导向功能 调控功能 评价功能
2020/7/9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从教师实施道德教育的角度说)
第一、导向功能 德育目的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
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道德教育活动的 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动具有引导和激励的功 能。
2020/7/9
果,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 的规格与标准。
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2020/7/9
2、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 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 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 巴特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人认同。
2020/7/9
在讲德育目的的道德功能时值得注意的是, 德育目的的上述功能主要是隐含性、观念性的 ,直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功能 实现需要德育目的的落实也就是具体的德育过 程去完成。否则就会夸大德育目的的作用,流 于纸上谈兵的可笑境地
2020/7/9
第二节 德育目的类型与结构
一、德育目的的类型
第四章 德育目的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德育目的的类型与结构 第三节: 德育目的的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德育目的
2020/7/9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述
一、德育目的的内涵
大家回忆在《教育原理》中讲 到教育目的的含义是什么?
2020/7/9
1、德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
2020/7/9
我国《小学德育大纲》(1993)规定小学德育 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家、爱 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 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 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 、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 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
发点是相反的。个人本位目的论认为,德育应当 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 值的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 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使之成为自主、自由的道 德主体。
卢梭、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以及许多现当代 教育家都持个人本位的立场。
2020/7/9
• 卢梭认为,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主自治的人,“我 的目的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旋流中,不至于被种种 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旋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 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 理智以外,不为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
• 第二、调控功能
在理解和掌握德育目的的条件下,德育主体 (教师等)在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的大小方案时 ,都会自觉地按照道德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以 克服具体德育活动的盲目性;当德育活动偏离德 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也会自觉地 反思和予以纠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