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二、教学目标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他们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溶洞、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相信本单元的内容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罗甸四小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科版)第三单元教案五年级(1)班——何之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知地球表面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知道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过程与方法2.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展示动画(地貌、地形)或课件(导入地形、地形分析),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要布置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
对于一些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可让他们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间接的信息和资料二、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1.通过图片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出示课件:世界各地的风景图片(雅丹地貌、海洋、高山、高原、峡谷等)每个风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你能给大家说说途中景色分别有哪些特点?学生可能的回答:喜马拉雅山脉:富士山:雅丹地貌:沙漠:高原:峡谷:华北平原:小结:象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不同的地表具有不同的的形态,我们称它们为地形。
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形具有什么特点?小结:这些风景秀丽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形态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通过大量的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同时向学生渗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观念—----学习就在身边。
2.通过观察中国地形图认识地形A: 学生交流看地形图的经验,或由教师讲解观察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B:认识地图上的地形:学生可能观察的地形: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教学设计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集体备课(共8课时)一、教材解析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他们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溶洞、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相信本单元的内容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
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的第三章《太阳、地球和月球》,具体内容包括: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月球对地球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掌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3. 认识月球对地球的作用,如潮汐现象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太阳和月球的模型、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地球、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地球仪,观察并描述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
4. 知识拓展:介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太阳对生活的影响,如植物生长、气候变化等。
6. 知识巩固:讲解月球对地球的作用,如潮汐现象等,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昼夜更替四季变化3. 月球对地球的作用潮汐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
(2)举例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简述月球对地球的作用。
答案:(1)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存在引力作用,形成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昼夜更替、四季变化、气候变化等。
(3)月球对地球的作用有:潮汐现象、影响地球的自转速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材简析】《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看到过的地形”,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带来的有典型地形特点的风景照片,了解什么是地形以及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第二部分“观察地形图”,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学会一些认识地形的方法,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最熟悉的并非是旅游所见的地貌,而是自己的家乡的“地形”,但这种地形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模棱两可。
即使,学生平时听到过或看到过“高原、山地、平原、丘陵、裂谷系、盆地”等地形的名词,而对于这些地形的名称和实际的地理意义无法作一一对应。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湖泊、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科学探究目标:1、初步学习观察地形图的方法2、能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并与实景图像相对照,形成对地形的初步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研究地形及其变化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的地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地形图,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难点:区分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3D中国地形图、3D世界地形图各一张、记号笔、纸条10张。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磁铁、3D中国地形图、三D 世界地形图、橡胶篮球、班级记录大表、纸条。
【教学过程】一、现象迁移,聚焦主题(预设2分钟)[材料准备:橡胶篮球。
]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提问: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师小结:我们远看去是似乎光滑,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学习内容学习水平检测方法识记理解操作比较运用兴趣abcde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等。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看地形图√√√√√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认识火山和地震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实验√√√√√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了解风化作用及风化现象认识风化的原因√√√√√用图表示风化的过程√√√√√做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4、土壤中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分出来。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了解侵蚀的作用通过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二、教学目标分解学习内容学习水平检测方法识记理解操作比较运用兴趣abcde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河流的形成过程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
√√√√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各种自然力量重塑地表形太认识到各种力量对土壤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
√√√√√对实验进行反思√√√√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最新小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第3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10月22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我们的水钟课型
教学目标:
1.知道水钟通过一定的装置,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从而能用来计时。
2.分发制作材料,指导学生按照各自小组的设计图制作水钟。
三、测试
1.布置任务: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进行1分钟、3分钟和6分钟的计时准确性测试。
2.交流:引导学生交流自制水钟的制作过程及计时的准确性。
四、评估与改进
1.提问:你们的水钟制作简单吗?计时准确吗?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2.指导学生改进各自小组的水钟。
3.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讨论你们知道的现代计时工具及其运用的规律,并说说如果计时工具不精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拓展与小结
1.拓展:人类对于时间的运用,还远远不止用来计时,时间还可以用来定位。在没有导航仪的年代,航行在茫茫大海上的船员,曾利用钟表来辨识自己所在的位置,让船成功地从一个地方航行到另一个地方。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关于这一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查阅资料。
3.探索与研讨计时工具发展史(课件呈现)
探索二:调查和了解精确计时的重要性
1.活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听闻的事例,来说明精确计时的重要性。
2.讲解:红绿灯倒计时需要精确计时,才能维持交通秩序;航天器的发射过程需要精确计时,才能保证安全和成功;百米赛跑需要精确计时,才能知道运动员是否打破了纪录;时刻表可以保障交通有序运行,提醒我们准时到达。
2020年版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第1课:时间在流逝一、教学内容:教材40~42页。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计时。
2、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
科学探究目标1、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2、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3、能就“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1、有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计时工具。
三、教学重点1、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计时。
2、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
四、教学难点1、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2、能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3、能就“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
(按组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古人用天体(如太阳、月亮)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教师提问:“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2.探索探索活动1教师:同学们,远古时候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时,是怎么根据自然现象判断时间的呢?生1:日影。
生2:太阳在天上的位置。
探索活动2:搜集、阅读资料,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方法和事例。
生自主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讨论、有序介绍。
探索活动3: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教师课件出示实验方法--计量某事物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
师生充分讨论实验的开展方法、所用到的工具等一系列问题。
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领会。
在后续的研讨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从“每一段所需的时间是否一致”“影响某一运动变化的时间相同与否的因素有哪些”等方面来分析实验结果。
3,研讨第一个问题,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人们计时?第一个问题,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生答:太阳的运动以及引起的影子等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用来计时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2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认为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预设:摆绳长短;摆锤质量;摆幅大小。)
2.演示: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排除“摆幅大小”这个因素,从而排除在下面的探究活动中对摆幅的研究。
探索二:观察自制摆运动的特点
1.让我们动手做一个摆,看看我们自制的摆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和钟摆是否一样呢?
2.小结: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不同。
拓展与小结:
课件出示资料介绍科学家伽利略和惠更斯的故事。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第5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10月22日
教学设计
引入: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你们知道摆钟是如何工作的吗?摆钟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计时的呢?探索探索一:观察钟摆运动的特点
1.讲解:出示机械摆钟,并简单介绍钟摆。
2.我们把钟摆往返运动一次看作一个完整的周期,即摆动一次。请大家仔细观察钟摆的摆动情况,猜测一下钟摆1分钟能摆动几次?(预设:30次;60次;……)
拓展与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锤质量、摆幅大小无关,而与摆绳长短有关。摆绳长度越长,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少,摆得越慢,反之越快。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单元第1课时主备人:投放日期2023年10月22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制作钟摆
教学目标
1.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2.知道同一个摆,摆绳长度越长,摆动越慢;摆绳长度越短,摆动越快。
3.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分组讨论你们知道的现代计时工具及其运用的规律,并说说如果计时工具不精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2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含反思2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的第三章《天气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天气的概念、天气的观察与描述、天气预报的制作、影响天气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气的概念,掌握观察和描述天气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制作简单天气预报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影响天气的因素,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影响天气的因素。
重点:天气的观察与描述,天气预报的制作,环保意识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视频、地球仪、气温计、湿度计、风力计、环保宣传册。
学具:记录本、笔、剪刀、胶水、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2. 新课导入:讲解天气的概念,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天气。
3. 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观察教室外的天气,记录气温、湿度、风力等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数据制作简单天气预报。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实际天气情况,尝试制作天气预报。
6. 知识拓展:介绍影响天气的因素,如大气污染、森林砍伐等,强调环保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天气的概念2. 天气的观察与描述气温、湿度、风力3. 天气预报的制作4. 影响天气的因素大气污染、森林砍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今天所学的天气观察与描述方法,记录本周的天气变化,并尝试制作一份天气预报。
2. 答案:见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天气的观察与描述、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天气变化,提高他们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为改善天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一章节“认识地球”中,深入学习地球结构、特点以及它在宇宙中位置。
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基本结构、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地球基本结构,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认识,激发他们对宇宙探索兴趣。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与公转、地球在宇宙中位置。
教学重点:地球基本结构、自转与公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太阳系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学习单、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地球仪、太阳系模型,讲解地球基本结构、自转与公转特点,引导学生解地球在宇宙中位置。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原理,以动画形式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学习单,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答案。
六、板书设计1. 地球基本结构2. 地球自转与公转3. 地球在宇宙中位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球基本结构。
(2)解释地球自转与公转。
(3)画出太阳系中地球位置。
2. 答案:(1)地球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然日完成一次自转;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3)地球位于太阳系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 1.496亿千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讲解不清晰、学生理解困难地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关于地球和宇宙资料,开展小组合作,制作关于地球小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热情。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三章“力的作用”,具体内容包括:3.1力的概念、3.2力的作用效果、3.3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力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
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示范用的小车、钩码等。
学生准备: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用力推一辆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状态的变化。
(2)学生讨论:什么是力?力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如:摩擦力、重力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的作用。
(2)学生分组操作: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等。
3.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的作用。
(3)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如:拉力、推力、摩擦力等。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①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②调整测力计的零点;③将待测物体挂在测力计下,记录示数;④根据公式计算力的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研究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了解其他类型的力的作用效果及测量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涉及第三章《天气》的第三节《气象与生活》。
详细内容包括:气象基本概念的了解,天气预报的解读,以及气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如气温、湿度、风力等。
2. 学会解读天气预报,掌握基本的气象符号。
3. 认识到气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象概念的理解,天气预报的解读。
教学重点:气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学会根据气象变化调整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气预报图表、气象符号卡片、气温湿度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出示天气预报图表,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
提问:你们每天都会关注天气吗?天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2. 教学新课讲解气象基本概念,如气温、湿度、风力等。
解读天气预报,学习气象符号。
分析气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穿衣、出行等。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根据明天的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和出行方式。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讨论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应对策略。
个人练习:根据所学,绘制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学生展示随堂练习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天气气象基本概念2. 天气预报解读3. 气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绘制天气符号,并解读给家长听。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气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天气变化,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气象基本概念的理解2. 天气预报的解读3. 气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4. 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6. 作业设计一、气象基本概念的理解气象基本概念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气温、湿度、风力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学习内容学习水平检测方法识记理解操作比较运用兴趣abcde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等。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会看简单的看地形图√√√√√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认识火山和地震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实验√√√√√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了解风化作用及风化现象认识风化的原因√√√√√用图表示风化的过程√√√√√做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4、土壤中有什么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分出来。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了解侵蚀的作用通过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二、教学目标分解学习内容学习水平检测方法识记理解操作比较运用兴趣abcde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河流的形成过程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
√√√√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各种自然力量重塑地表形太认识到各种力量对土壤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
√√√√√对实验进行反思√√√√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教案
《时间在流逝》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研究计量时间的开始。
对学生来说,时间是一个非常熟悉又不熟悉的事物。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时间的流逝中生活和学习,但时间又看不见摸不着。
本课是研究计量时间的第一课,学习内容涉及到计量时间工具的发展史,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存在,知道可以利用各种自然现象估计时间,并利用计时工具计量时间,意识到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生分析】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关于时间及现代计量时间的工具,他们有比较丰富的、直观的认识,但各种计时方法和计时工具是怎样逐步发展的,在现代钟表发明之前古人是如何计时的,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有所思考,但认识不太清晰。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即引导学生关注、研究这些问题,并通过对燃香钟这一工具的探究、研讨,使学生由浅入深进行计时工具的探索,激发研究计时方法的兴趣,并初步获得研究计时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来计时。
●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大致地计时。
科学探究目标●能搜集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并进行交流。
●能观测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
●能就“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有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计时工具。
【教学重难点】●感知时间的长短,感悟时间的流逝。
●经历从模糊估时到较准确估时的探究过程,积累方法,提高估时的能力。
【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秒表、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支记号笔、一份实验记录表。
为教师准备:有关古人用天体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谈话引入,可以用谜语引入(从我们翻开相册或电子照片,寻觅我们小时候的足迹,发现时间总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溜走);也可以直接提问:没有现代钟表之前,人们怎么计时并安排生活和劳作?二、探索1.根据自然现象判断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二、教学目标分解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
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
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
他们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溶洞、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相信本单元的内容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
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
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
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建议在课前我们就布置收集资料,让学生准备一些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
在交流活动中,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资料,来认识这些地形的具体特点。
对学生的归纳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说出个大概就行。
为此教师也应该课前尽量多地了解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比如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及实例。
观察地形图时,在学生观察之前,我们有必要向学生讲解地图观察的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例,让学生了解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我认为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几点:(1)地球表面有山地、平原、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及这些主要地形的大致特点。
(2)地表是崎岖不平的。
(3)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的。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
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
教材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
教材通过3个事例介绍了:火山喷发形成了火山岛,地震造成地面隆起和升高,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等。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来了解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还可以了解到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其他地形地貌:断层、峡谷、火山湖、火山锥、熔岩高原等。
教学重点应放在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地形地貌、形成了哪些地形地貌。
通过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
教材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壳运动以及火山、地震、断层、等地形地貌的形成。
这些大陆板块漂浮在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上,不断缓慢地移动,相互碰撞、分离,导致了地表巨大的变化。
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了解板块运动,教师最好能演示或让学生分组做一些模拟实验,理解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的运动方式,以及怎样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从这一课起,学生开始认识地球外部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教材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
是什么原因使
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的呢?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风化作用。
岩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风化作用,教材中提及的基本都是物理风化。
坚硬的岩石变化的原因需由学生做出猜测,教材也提供了四种假设作参考: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以及动物的活动。
做这几个模拟实验,选材很重要,实验中所需的岩石质地不能太硬。
实际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对这些实验的理解程度进行调整。
实验前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这些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材中还安排学生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流程图,需要我们做示范和指导。
风化作用还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海南第一山——东山岭和云南的路南石林就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我们还可以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认识。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
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岩石风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寻找土壤的成分的活动,也是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
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通过三种不同途径来观察土壤的成分。
这三个活动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
对于沉积实验,教材提示学生重做一遍,再次验证实验结果,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教材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和生命的关系。
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场所;土壤提供了动物的食物;动植物残体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动物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也希望学生通过分析,体会到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最后希望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岩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从本课到第7课都是阐述自然力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这一课旨在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点降落便是侵蚀过程的开始,本课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