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细目表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

二、教学目标分解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变化》(8课时)教学目标细目表

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

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他们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溶洞、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相信本单元的内容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内容编排上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第1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第2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第3-7课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第8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而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第6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通过第8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一般用山地、平原等词汇概括和表达。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球表面的地形也是在不断改变着的。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地形,了解平原、山脉等常见地形的特点。还将通过观察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的大致情况,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建议在课前我们就布置收集资料,让学生准备一些地方的风景照片,要求学生弄清并注明地点和地形特点。在交流活动中,重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资料,来认识这些地形的具体特点。对学生的归纳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能说出个大概就行。为此教师也应该课前尽量多地了解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比如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及实例。

观察地形图时,在学生观察之前,我们有必要向学生讲解地图观察的方法,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例,让学生了解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我认为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几点:(1)地球表面有山地、平原、丘陵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及这些主要地形的大致特点。(2)地表是崎岖不平的。(3)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的。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教材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一种释放,是地球内部运动的表现。教材通过3个事例介绍了:火山喷发形成了火山岛,地震造成地面隆起和升高,地震造成地面裂缝、塌陷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来了解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还可以了解到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其他地形地貌:断层、峡谷、火山湖、火山锥、熔岩高原等。教学重点应放在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地形地貌、形成了哪些地形地貌。

通过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地球内部的运动。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这一部分,而火山喷发则和地壳及地幔的岩浆活动有关系。教材按照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壳运动以及火山、地震、断层、等地形地貌的形成。这些大陆板块漂浮在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上,不断缓慢地移动,相互碰撞、分离,导致了地表巨大的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了解板块运动,教师最好能演示或让学生分组做一些模拟实验,理解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的运动方式,以及怎样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从这一课起,学生开始认识地球外部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教材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是什么原因使

坚硬的岩石也会发生变化的呢?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风化作用。

岩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风化作用,教材中提及的基本都是物理风化。坚硬的岩石变化的原因需由学生做出猜测,教材也提供了四种假设作参考: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以及动物的活动。做这几个模拟实验,选材很重要,实验中所需的岩石质地不能太硬。实际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对这些实验的理解程度进行调整。实验前要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这些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材中还安排学生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流程图,需要我们做示范和指导。

风化作用还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海南第一山——东山岭和云南的路南石林就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认识。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

“岩石风化的颗粒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寻找土壤的成分的活动,也是寻找土壤源于岩石的证据。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别是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通过三种不同途径来观察土壤的成分。这三个活动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对于沉积实验,教材提示学生重做一遍,再次验证实验结果,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教材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和生命的关系。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场所;土壤提供了动物的食物;动植物残体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动物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也希望学生通过分析,体会到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最后希望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岩石是怎样变成土壤的。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从本课到第7课都是阐述自然力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这一课旨在指导学生认识流水对土地的侵蚀。雨点降落便是侵蚀过程的开始,本课通过“下雨”的模拟实验,及对“雨水”降落时土地和径流的观察,认识流水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什么因素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经验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