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探索课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 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 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 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 实践与探索》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这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因为不能正确找出等量关系而导致解题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将之转化为方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在复杂实际问题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研究来解决问题。

同时,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问题和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方程知识。

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5元,现在打八折,问小明实际支付了多少钱?让学生尝试解决此问题,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方程。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尝试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023-2024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学设计:课题 实践与探索(3)

2023-2024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学设计:课题 实践与探索(3)

2023-2024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名师教学设计:课题实践与探索(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课题实践与探索(3),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还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数学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2.课件: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

3.学具:与本节课相关的实践活动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实践-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实践-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实践苏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培养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第一章:数的认识与运算: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加强四则运算的熟练度。

第二章:平面图形的认识: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第三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实例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基本的统计图表绘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的运算规则、平面图形的性质、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

难点:四则运算的灵活运用、图形面积的计算、数据的分析与解释。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教学挂图。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授:讲解新知识,配合实例和练习。

3. 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4. 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探索与实践内容:分章节展示关键知识点,配合图表和示例。

作业设计书面作业:巩固知识点,提高计算能力。

实践作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六年级上册数学的学习中,不仅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通过探索与实践,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详解1. 导入阶段: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方法:使用生活实例、故事、问题等方式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交通标志、建筑图形等)作为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平面图形的存在和应用。

时间:约5分钟。

2. 新授阶段:目的:系统讲解新知识,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

7.4实践与探索

7.4实践与探索

§7.3 实践与探索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实践与探索,是全章的提升,学会抽象问题直观化,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了“应用题”,初步了解了如何找等量关系,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标1.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能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问题.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配套问题的应用题。

2.难点:寻找相等关系以及方程组的整数解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自主探究相结合教学设计一、提纲导学:1、复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其中什么是关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大胆提出来,大家一起来探究.问题1.第35页实践与探索中的第一个问题。

2.出示导纲:学生阅读教科书并与同伴讨论、交流,探索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只要学生的方法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鼓励学生进行质问和大胆创新。

1.本题有哪些已知量?(1)共有白卡纸20张。

(2)一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盒底盖3个。

(3)1个盒身与2个盒底盖配成一套。

2.求什么? 用几张白卡纸做盒身?几张白卡纸做盒底盖?3.若设用x张白卡纸做盒身,y张白卡纸做盒底盖。

那么可做盒身多少个?盒底盖多少个?[2x个盒身,3y个盒底盖]4.找出2个等量关系。

(1)用做盒身的白卡纸张数十用做盒底盖的自卡纸张数:20。

(2)已知(3)可知盒底盖的个数应该是盒身的2倍,才能使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

根据题意,得x+y=203y=2×2x解出这个方程组。

以上结果表明不允许剪开白卡纸,不能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

如果允许剪开一张白卡纸,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且能充分利用白卡纸呢?用8张白卡纸做盒身,可做8×2二16(个)用1l张白卡纸做盒底盖,可做3×11=33(个)将余下的l张白卡纸剪成两半,一半做盒身,另一半做盒底,一共可做17个包装盒,较充分地利用了材料。

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3实践与探索---面积问题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2.3实践与探索---面积问题教学设计

1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时,学生就已经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这一数学化的过程,而且学生已经学会了解一元二次方程。

初三学生的思维应该说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也能够通过寻找其中的数量关系来解决。

学生对于面积问题的分析,图形的转化,根的取舍等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提升、总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列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九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刘秀芝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2.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又是什么?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5.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一)、问题1.在长32米,宽20米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互相垂直的“十”字形道路(如图),余下的部分做绿地,要使绿地面积为540平方米,路宽为多少?解法一: 将几何图形的问题用一元二次方程方法来解决设道路的宽为xm,我们利用“图形经过移动,它的面积大小不会改变”的道理,把纵、横两条路移动一下,使图形转化为右图,直接表示草地的面积,则可列方程:(20-x)(32-x)=540整理,得:x2-52x+100=0解得:x1=2,x2=50(不合题意,舍去)答:(略)解法二:(表示道路的面积)32X+20X-X2=32×20-540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练一练如图,用一块长80㎝,宽60㎝的薄钢片,在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如图所示的底面积为1500㎝2的没有盖的长方体盒子,如果设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cm那么长方体盒子底面的长为------,底面的宽为------,为了求出x的值,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出可列的方程程-----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先自主探究再小组交流然后问题2:某林场计划修一条长750m,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渠道,断面面积为1.6m2,•上口宽比渠深多2m,渠底比渠深多0.4m.(1)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宽各是多少?(2)如果计划每天挖土48m3,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渠道挖完?分析:因为渠深最小,为了便于计算,不妨设渠深为x m,则上口宽为(x+2),•渠底为(x+0.4)m,那么,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便可建模.解:(1)设渠深为x m 则渠底为(x+0.4)m,上口宽为(x+2)m依题意,得:(x+2+x+0.4)x = 1.6整理,得:5x2+6x-8=0 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实践与探索》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实践与探索》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互相学习。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2.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4.注重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
5.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进入初三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数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章节《实践与探索》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最新2019-2020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实践与探索》1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最新2019-2020年华东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实践与探索》1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22.3实践与探索教案(2)教学内容:课本P40页~P43页。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实例,体验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2、通过变式寻找问题的本质;3、形成图形问题的解题经验;教学重点: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练习课本P43第5、6题二、学习1、学习问题3:小明把一张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的四周各剪去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再折叠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如图所示。

(1)如果要求长方体的底面积为81cm2,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多少?(2)如果按下表列出的长方体底面积的数据要求,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折叠成的长方体的侧面积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折叠成的长方体底81644936251694面积(cm2)剪去的正方形边长(cm)折叠成的长方体侧面积cm2)分析:设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则长方体的底面正方形的边长为(10-2x)cm。

长方体的底面积为(10-2x)2cm2;长方体的侧面积为4块相同的长方形,其长为(10-2x)cm,宽为xcm,侧面积为4x(10-2x)cm2.解:(1)设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cm,根据题意,得(10-2x)2=81解得:x1=9.5(舍去),x2=0.5答:剪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0.5cm.(2)当折叠的长方全底面积为81cm2时,剪去的正方形边长为0.5cm,折叠成的长方体的侧面积为4×0.5×9=18cm2.学生分组计算并填表格。

折叠成的长方体底面积(cm 2)81 64 49 36 25 16 9 4 剪去的正方形边长(cm )0.5 1 1.5 2 2.5 3 3.5 4 折叠成的长方体侧面积cm 2)18 32 42 48 50 48 42 32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折叠成的长方体底面积变小时,剪去的正方形边长增大,折叠成的长方体的侧面积先变大后变小。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6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6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教学设计26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这一节主要讲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础数学知识,对于函数的概念和解题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内涵和外延。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配合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应用。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三角板、直尺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是0.8,求这个锐角的余弦值。

《实践与探索》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与评析

《实践与探索》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与评析
则饮料 7 , 元 若饼干3 ,则饮料 5 , 元 元 若饼干4 元 ,则饮料 3 ,若饼干 5 ,饮料 1 元 元 元。
个单位购票最划算。
教师:请你说说理 由。 学生 2 :两班总人数是 9 人 ,若合二为一每 2
人费用为 7 5元 ,则 总费用为 60 90元 ,这样两班 共可节省 39元。 l 教师 :同学 2回答 的很不错 ,可从省钱 的角
维普资讯
第 l器 ( 6 总第 8 期 ) 8
20 年 第 6 中小学 实验 与装 备 06 期
实验 教 学方法
《 实践 与探 索》 一节教 学设计 教 学过程 与评析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梅林中学 ( 169 应国永 350 )
观”得 以实现。 15 教学目标 . 15 1 进一步巩 固列方程解应用题 的能力和数学 .. 实践探索的能力 ; 15 2 培养主动探索 、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及合 ..
2 3 实践 与探 索 .
试解决一个问题 :
教师 :请学生来讲一下解题思路 学生 1 :设其 中一班有 人 ,另一班有 Y人 , 则有
[ 情景]小朋 友:阿姨 ,我 买 2盒饼 干 ,一 瓶饮料 ( 递上 l 0元钱) 。 售货员甲 :小朋友,买 2 盒饼干 ,一瓶饮料 ,
本来钱不够 , 现在阿姨给你打九折 ,还找你 0 1 .0 元。售货员 乙:瓶 干、饮 料 的原 价 为整数值 噢!
创设情境问题要求是 现实的 ,有意义 的,使 学生感到学 习数学 十分有趣 ,感到 是可 接受 的 “ 身边数学” 。
具体见表 1 。 132 逐步形成合作交流 ,主动探索 、勇于发现 确定 ,人数越多,价格越便宜 , ..
与敢于实践的良好氛围。
14 设计 理念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探索与实践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探索与实践教学设计
1、交流预习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
(2)全班交流。
2、释疑解惑: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有疑惑的地方。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20分钟)
1、“探索与实践”第12题。
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交流。
2、“探索与实践”第13题。
同桌两人合作,列出方程并借助计算器计算出假设两人同时从长2000米的一条路的两端相对而行,大约经过几分钟可以相遇。




1、画一个面积是6平方厘米、长是3厘米的长方形。
2、把12个苹果分成两份,使其中的一份是另一份的3倍,怎么分?
3、和家长一起,测量自己和爸爸(或妈妈)一分钟步行各是多少米?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依据目标,自主梳理。(预设2分钟)
学生明确本课练习的内容及目标。
二、成果分享,梳理构建。(预设8分钟)
探索与实践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施教时期年月日教学内第9页探索与实践共几课时共7课第1114题及评价与第几课时时第7课型复习课容反思
“探索与实践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时期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第9页“探索与实践”第11~14题及“评价与反
复习课
第几课时




1、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同桌互玩。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预设10分钟)
1、“评价与反思”
根据书本所提供的指标,仔细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
举例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实事求是地给自己做出评价。
1、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实践与探索(2)教学设计说明

实践与探索(2)教学设计说明

实践与探索(2)教学设计说明海口市第一中学陈佳琪“实践与探索(2)——探索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它是华东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教科书下册第十八章第五节“实践与探索”的第2课时内容。

现对本课教案作如下说明:一、本节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以及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注重体现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

”《实践与探索(2)》是建立在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次函数的图象、性质等内容的认识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探索。

在本节课的前一节,教材已经利用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探索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而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是对一次函数及相关内容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和拓展。

从函数的角度对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重新进行分析,这种再认识不是原来水平的回顾复习,而是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动态分析,是用函数将上述三个内容统一起来,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加深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实践与探索”这一内容也是华东师大版教材的一大特色之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而获得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鉴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2.通过对比、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能应用其方法解决简单问题;3.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观察、分析能力,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实践与探索的过程,加强知识间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体会数学的魅力所在。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

科學實驗科學實驗與探索教案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和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步骤和常用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科学实验。

2. 实验设计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4. 结果总结与展示:鼓励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的例子和问题导入,唤起学生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兴趣。

2. 实验步骤与方法: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实验步骤和所需器材,示范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

3. 探索设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协助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和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 数据记录与分析:指导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6. 结果总结与展示:鼓励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进行评价。

2. 同学评价: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和讨论对方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3.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表现进行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和提高。

五、教学资源与素材1. 实验器材:根据具体实验项目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例如试管、显微镜、化学药品等。

2. 实验指导书:编写实验指导书,详细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记录表:准备实验记录表,方便学生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立体几何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长方体的对角线、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学生在空间中进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对角线、表面积和体积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的对角线、表面积和体积的性质。

2.如何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是如何转化为立体几何问题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立体几何模型3.实际问题案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性质和判定。

然后引入立体几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课件和立体几何模型,展示长方体的对角线、表面积和体积的性质。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的结构特征,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20分钟)针对长方体的对角线、表面积和体积的性质,设计一系列练习题。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证明,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立体几何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一次函数的实践与探索(一)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实践与探索(一)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实践与探索(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并能用图象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 以探究活动的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能力和数学建模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并能初步建模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 通过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应用数学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和数学建模意识。

难点:1、综合运用方程组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和数学建模意识。

三、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模式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复习(1)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列表描点连线(2) 画出一次函数y=2x-4的图像。

(3)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如图所示,写出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二)创设情境:假设有装载志愿者和救灾物资的A ﹑B 两车分别从甲地到乙地,这两车行驶的路程y(Km)和行驶时间x (h)的关系如图所示:(三)引导探究: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察、思考,然后看看自己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与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给出下列问题供学生参考:1、图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含义?(图中的横坐标表示行驶时间,纵坐标表示行驶路程。

)2、谁出发的更早?早多少时间?(A 车出发早,早出发两个小时。

)3、从哪可看出B 车追上了A 车?用了多少时间?走了多少路程?(从交点处可看出B 车追上了A 车 ,B 车出发6小时候追上A 车,走了480Km 的路程。

《实践与探索》教案 1

《实践与探索》教案 1

《实践与探索》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基本筹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进一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践活动,感受具体向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2.在动手探索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和克服数学活动中困难的能力,使他们拥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重点:应用方程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难点:在实践活动中借助直观的图形来列方.教学设计教学步骤一、回顾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探究1.问题: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1)如果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那么宽是多少?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若设宽为x,则方程怎样列?2(20+x)=60.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问题.(2)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有什么关系?若用棉线围长方形,根据以上关系,怎样围长方形比较快捷?学生分组讨论.一、探究教师可作适当引导.(3)如果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23,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则长方形的宽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则长方形的长为多少?怎样列方程?上面两种设未知数法,哪一种比较简单?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合适设元.(4)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若设长方形的长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宽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则长方形的长为多少?怎样列方程?若设长方形的面积为x厘米,能否直接列方程?学生讨论、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以上问题.2.实践:学生动手用棉线拼成长方形,互相比较谁的面积大.师巡回指导.三、探索1.将问题(4)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厘米,分别计算此时长方形的面积.师巡回指导.2.观察以上答案,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计算后回答.3.阅读:教材第17页“读一读”.学生讨论,归纳.4.拓展:通过以上结论,猜想以下结论:a、b均为正整数:①若a+b=10,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②若a+b=20,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③若a+b=11,则ab油最大值是多少?④若a+b=21,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⑤若a+b=m,则ab的最大值是多少?学生讨论,得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四、巩固1.教材第16页练习第1题.问题:(1)一块橡皮泥在捏各种形状的物体时,有一个什么特点?保持体积不变.(2)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圆柱体的体积.(3)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4×3×2=x ·π·(1.5)2.学生先独立完成,成然后分组讨论,最后选派代表回答问题.2.教材第17页练习第2题.问题:(1)“能否完全装下”实际是比较什么?(2)在倒水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3)列出方程:x ·π·25()2+π·32·10=π25()2·18.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利用图形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有时需要找出题目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有时需要接设元,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完成问题.学生理解、体会.六、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1第1、2题.《实践与探索》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问题2及示例的学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方程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教学模型.过程与方法在经历用方程解决利率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实践去探索数学问题的意识.难点:有关利率、利润率等相关问题的理解.教学设计一、导入1.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年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2.有关利润的相关知识利润=售价-成本.商品利润/成本=商品利润率.板书以上关系式.3.课前,同拳们已经调查现行银行存款利率的情况,请将调查得到的信息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学生回忆,思考、讨论、交流.二、探索问题1(1)若题目虽没有特别说明是教育储蓄,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扣除20%的利息税)(2)小明的爷爷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买一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问小明爷爷前年存了多少钱?解答:若设小明爷爷前年存了x元,则有:2.43%·x·2-2.43%·x·2·20%=48.6,解之得:x=1250.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讨问题的结论.(3)就上题而言,同样的未知数,能否有较简便的方程?2.43%·x·2·80%=48.6.思考、讨论交流.(4)若上题中小明爷爷存的是教育储蓄,方程及答案有什么不同?问题2,课本P17问题2.(1)在解决本题时,你是如何设元的?(2)你能考虑其他设元法吗?请列出方程.(3)哪种方法较简便?三、巩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兴盛中学甲、乙、丙三位同学一同调查了高峰时段北京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每小时通过现测点的汽车辆数),三位同学汇报情况如下:甲:二环路等流量为10000辆;乙:四环路比三环路每小时多2000辆;丙:三环路车流量的3倍与西环路车流量的差是二环路流量的2倍.请你根据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求出高峰时段三环路、四环路的车流量各是多少?学生思考后解答,有问题可先组内交流,最后集中反馈.问题:(1)此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2)应先设哪个车流量?列出的方程是什么?请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四、拓展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仍每件获利15元,那么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问题.问题:(1)若设其成本为x元,那么其标价为多少?(1+40%)·x.(2)其售价为多少?(1+40%)x·80%.(3)利润、售价、成本之间是什么关系?利润=售价-成本.(4)可列出怎样的方程?(1+40%)x·80%-x=15.(5)此件服装的利润率是多少?五、归纳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利息、利率、利润等问题.学会以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所遇到的问题.2.在解决利息、利润等有关问题时,要注意它们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关的关系.学生理解体会.六、布置作业教材P18练习1、2,习题6.31第3题.《实践与探索》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性问题情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探索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难点: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回顾1.一件工作,若甲单独做要10小时完成,那么甲单独做1小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 2.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先单独做,再交流纠正.二、探索1.出示教材问题3的前半部分,请同学们尝试把问题补充完整.教师引导,巡回观察,选取典型性问题.2.共同讨论小刘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思考、交流.①师傅、徒弟的工作效率分别是多少?(1146,) ②此题中的工作总量是多少?(可以看作为1)③怎样列方程?(146+=x x ) ④这个方程是依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来的?(师傅的工作量+徒弟的工作量=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发表看法.3.共同探讨李老师给出的问题:(1)欲分配好报酬,则应知道什么?(师傅、徒弟两人的工作量)(2)欲知工作量,且已知工作效率,则可怎样计算工作时间?设师傅工作时间或徒弟工作时间为x 天.学生认真思考后进行解答,然后交流.(3)进行分析、列出方程、解答此题.设徒弟做了x 天,则师傅做了(x -1)天,则有1164-+=x x ,解之得:x =3.. 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12,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12,所以两人各得报酬225元. 教师巡回指导. 4,若将原题改为:学校校办厂制作一些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10天,徒弟单独完成需15天,现由徒弟先做5天,然后两人合作完成,得到报酬120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学生思考、交流、解答.教师巡回指导.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选取一两个同题让全班同学讨论.三、巩固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30小时完成,由甲、乙合做需24小时完成,现由甲先独做10小时,请你提出问题,并解答:例如:(1)剩下的乙独做需几小时完成?若设剩下的乙独做需x 小时完成,则:10111302430()+-=x . 让学生分析112430-表示的意义. (2)剩下的由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3024+=x . (3)乙又独做5小时,然后甲、乙合做,还需多少小时完成?10115130243024()+-⨯+=x .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題?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口答.五、布置作业教材习题6.3.2第1题.。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1课时)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一次函数的应用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以及会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对函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将函数知识运用其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将函数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

3.学会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一次函数的实际问题案例。

2.准备教学PPT。

3.准备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尝试利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4.巩固(10分钟)对每组的结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巩固一次函数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更复杂的一次函数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及解决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 . 3 实践与探索(3)》教学设计

华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6 . 3  实践与探索(3)》教学设计

26 . 3 实践与探索(3)教学目标:1、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近似解.2、会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运用二次函数及其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知识点(1)会求出二次函数c bx ax y ++=2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2)了解二次函数c bx ax y ++=2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给出三个二次函数:(1)232+-=x x y ;(2)12+-=x x y ;(3)122+-=x x y . 它们的图象分别为观察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分别是个、个、个.你知道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与什么有关吗? 另外,能否利用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象寻找方程)0(02≠=++a c bx ax ,不等式)0(02≠>++a c bx ax 或)0(02≠<++a c bx ax 的解?实践与探索例1.画出函数322--=x x y 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图象与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什么?(2)当x 取何值时,y=0?这里x 的取值与方程0322=--x x 有什么关系?(3)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 大于0?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 小于0?解 图象如图26.3.4,(1)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1,0)、(3,0),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3).(2)当x= -1或x=3时,y=0,x 的取值与方程0322=--x x 的解相同.(3)当x <-1或x >3时,y >0;当 -1<x <3时,y <0.回顾与反思 (1)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的交点问题常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来解决;反过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又常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解决.(2)利用函数的图象能更好地求不等式的解集,先观察图象,找出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再根据交点的坐标写出不等式的解集.例2.(1)已知抛物线324)1(22-+++=k kx x k y ,当k=时,抛物线与x 轴相交于两点.(2)已知二次函数232)1(2-++-=a ax x a y 的图象的最低点在x 轴上,则a=.(3)已知抛物线23)1(2----=k x k x y 与x 轴交于两点A (α,0),B (β,0),且1722=+βα,则k 的值是.分析 (1)抛物线324)1(22-+++=k kx x k y 与x 轴相交于两点,相当于方程0324)1(22=-+++k kx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根的判别式⊿>0.(2)二次函数232)1(2-++-=a ax x a y 的图象的最低点在x 轴上,也就是说,方程0232)1(2=-++-a ax x a 的两个实数根相等,即⊿=0.(3)已知抛物线23)1(2----=k x k x y 与x 轴交于两点A (α,0),B (β,0),即α、β是方程023)1(2=----k x k x 的两个根,又由于1722=+βα,以及αββαβα2)(222-+=+,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得到结果.请同学们完成填空.回顾与反思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有无交点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有无实数根的问题,这可从计算根的判别式入手.例3.已知二次函数1)2(2++-+-=m x m x y ,(1)试说明:不论m 取任何实数,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必与x 轴有两个交点;(2)m 为何值时,这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3)m 为何值时,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 轴?分析 (1)要说明不论m 取任何实数,二次函数1)2(2++-+-=m x m x y 的图象必与x 轴有两个交点,只要说明方程01)2(2=++-+-m x m x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即⊿>0.(2)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也就是方程01)2(2=++-+-m x m x 有两个负实数根,因而必须符合条件①⊿>0,②021<+x x ,③021>⋅x x .综合以上条件,可解得所求m 的值的范围.(3)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 轴,说明方程01)2(2=++-+-m x m x 有一正一负两个实数根,且两根互为相反数,因而必须符合条件①⊿>0,②021=+x x .解 (1)⊿=8)1()1(4)2(22+=+⨯-⨯--m m m ,由02≥m ,得082>+m ,所以⊿>0,即不论m 取任何实数,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必与x 轴有两个交点.(2)由0221<-=+m x x ,得2<m ;由0121>--=⋅m x x ,得1-<m ;又由(1),⊿>0,因此,当1-<m 时,两个交点都在原点的左侧.(3)由0221=-=+m x x ,得m=2,因此,当m=2时,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 轴. 探索 第(3)题中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y 轴,即二次函数1)2(2++-+-=m x m x y 是由函数2x y -=上下平移所得,那么,对一次项系数有何要求呢?请你根据它入手解本题.课堂练习1.已知二次函数432--=x x y 的图象如图,则方程0432=--x x 的解是,不等式0432>--x x 的解集是,不等式0432<--x x 的解集是.2.抛物线5232--=x x y 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3.已知方程05322=--x x 的两根是25,-1,则二次函数5322--=x x y 与x 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为.4.函数132++-=x ax ax y 的图象与x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求a 的值及交点坐标. 课外作业A 组1.已知二次函数62-+=x x y ,画出此抛物线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方程062=-+x x 的解是什么?(2)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大于0?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小于0?2.如果二次函数c x x y +-=62的顶点在x 轴上,求c 的值.3.不论自变量x 取什么数,二次函数m x x y +-=622的函数值总是正值,求m 的取值范围.4.已知二次函数6422--=x x y ,求:(1)此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草图;(2)以此函数图象与x 轴、y 轴的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3)x 为何值时,y >0.5.你能否画出适当的函数图象,求方程22+-=x x 的解?B 组6.函数m x mx y 22-+=(m 是常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有 ( )A .0个B .1个C .2个D .1个或2个7.已知二次函数22-++=a ax x y .(1)说明抛物线22-++=a ax x y 与x 轴有两个不同交点;(2)求这两个交点间的距离(关于a 的表达式);(3)a 取何值时,两点间的距离最小?课堂小结:教学反思:。

探索与实践说课

探索与实践说课

引入
实践
探索
归纳
拓展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应用到一 元二次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 为数学问题,再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解决,从而解决这个实际问 题。 在这次学习中,我们还看到了方程作为一种数学工具的重 要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体会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丰富应用。
2、在教学手段上: 我用多媒体、卡纸实验等教学手段,主要目的 是通过上述教学手段,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图表,使学生更直 观、理解更深刻,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效益。节省了时间,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方法:我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和 技能,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过程分析(教学设计)
. 目标分析
学生在本节之前已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已具备一定的 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知识,我把本节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直观认识具体问题中数量
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二次方程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注重渗透数学
建模思想,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合 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营造亲切和谐的数学氛围,以趣激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实践和探索的数学素养
三. 教法分析
在体现数学价值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注重现实意义和学生的兴趣, 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能力和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我采用了如下教学 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相 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 为主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与探索课件教学设计
实践与探索课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成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配套问题的应用题。

2.难点:寻找相等关系以及方程组的整数解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其中什么是关键
二、新授
问题1.第35页实践与探索中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阅读教科书并与同伴讨论、交流,探索解题方法,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只要学生的方法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鼓励学生进行质问和大胆创新。

学生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1.本题有哪些已知量?
(1)共有白卡纸20张。

(2)一张白卡纸可以做盒身2个或盒底盖3个。

(3)1个盒身与2个盒底盖配成一套。

2.求什么?
(1)用几张白卡纸做盒身几张白卡纸做盒底盖
3.若设用x张白卡纸做盒身,y张白卡纸做盒底盖。

那么可做盒身多少个盒底盖多少个
[2x个盒身,3y个盒底盖]
4.找出2个等量关系。

(1)用做盒身的'白卡纸张数十用做盒底盖的自卡纸张数:20。

(2)已知(3)可知盒底盖的个数应该是盒身的2倍,才能使盒身和盒底盖正好配套。

根据题意,得
x+y=20
3y=2×2x
解出这个方程组。

以上结果表明不允许剪开白卡纸,不能找到符合题意的分法。

如果允许剪开一张白卡纸,怎样才能既符合题意且能充分利用白卡纸呢?
用8张白卡纸做盒身,可做8×2二16(个)
用1l张白卡纸做盒底盖,可做3×11=33(个)
将余下的l张白卡纸剪成两半,一半做盒身,另一半做盒底,一

可做17个包装盒,较充分地利用了材料。

三、巩固练习
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l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种植各种植物每公顷所需劳动力人数及投入的设备资金如下表:
农作物品种水稻棉花蔬菜
每公顷需劳动力4人8人5人
每公顷需投入资金1万元1万元2万元
已知该农场计划在设备上投入67万元,应该怎样安排这三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才能使所有职工都有工作,而且投入的设备资金正好够用?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与伙伴交流。

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加以引导。

(提问式)
1.本题中有哪些已知量?
(1)安排种三种农作物的人数共300名;
(2)安排种三种农作物的土地共51公顷;
(3)每种农作物每公顷所需要的职工数;
(4)每种农作物每公顷需要投入的资金;
(5)三种农作物需要的资金和为67万元。

2.求什么?
分别安排多少公顷种水稻,多少公顷种棉花,多少公顷种蔬菜?
如果设安排x公顷种水稻,y公顷种棉花,那么由已知(2)可知,种蔬菜有(51-x-y)公顷。

这样根据已知,(3)可得种水稻4x人,棉花8y人,蔬菜5(51-x-y)人.根据已知(4)可得,种三种农作物所需的资金分别为x万元、y万元2(51-x-y)万元已知量中的(1)、(5)就是两个等量关系因此,列方程组
4x+8y+5(51-x-y)=300
x+y+2(51-x-y)=67
本题也可以列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若有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鼓励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探索、研究、体会,不要求统一规定。

四、作业
教科书习题7.3,第1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