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作曲家中国古诗配曲之研究
古诗词艺术歌曲《锦瑟》创作与演唱分析
5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思。
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爱情的独特思考和体验。
曲作者王龙是著名青年钢琴艺术指导和作曲家,近年来曾先后在多次重要演出中担任钢琴艺术指导,并推出了《与你相见若如初》《新的向往》等佳作。
这首歌曲自推出后,也获得了业内外的普遍认可,与其他多部佳作一道,有力推动了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繁荣。
三、古诗词歌曲《锦瑟》音乐分析(一)古朴深邃的歌词在西方艺术歌曲中,歌词是该声乐形式最大的特色所在,均采用诗人的诗歌谱写而成。
从诗歌角度而来,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之瑰宝,更完全可以满足艺术歌曲表现之需要。
具体到这首《锦瑟》而言,诗歌作者李商隐是当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曾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诗歌的大意是:精美的瑟为什么有五十根弦,看到这些弦和柱,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岁月。
庄子在自己的梦境中化身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望帝将自己愤恨寄情于杜鹃。
大海和明月都流下了泪珠,蓝田山上的玉石也化作了青烟。
为什么此情此景到现在才追忆?是因为当时的心中是一片茫然。
通过白话文翻译可以看出,这首诗歌延续了李商隐一向的创作风格,采用比兴手法,频繁运用典故,并引导着读者发挥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画面感,情真意切,含蓄深沉。
首联中,作者从琴瑟谈起,表示看到了琴瑟便想起了自己的过往,特别是五十根琴弦正好与自己的年纪相同,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并顺利引出下文。
接下来的四句则连续运用了四个典故,分别是庄周梦蝶、望帝啼鹃、明珠有泪和暖玉生烟。
庄周梦蝶表达作者对庄子逍遥洒脱的敬佩和向往;望帝啼鹃表明了自己苦苦追寻而最终无果的愤恨与遗憾;明珠有泪和暖玉生烟则更像是作者的自我安慰。
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沧海明月和蓝天暖玉正是自己的见证者,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唯美和朦胧的感觉,以及美好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悲叹。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句,作者反问道为什么到今天才追忆,而且只剩下了追忆。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与运用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与运用中国民族歌曲具有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乐表现手法,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而西洋音乐在和声、节拍和器乐运用上更加注重对称和精确的表达。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产生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丰富音乐的多样性。
在西洋音乐中,中国民族歌曲常常通过改编或使用部分旋律元素的方式进行融合和运用。
在音乐文化交流中,一些中国民族歌曲的旋律被引用到西洋音乐中,使得整个作品更具中国风格。
马克斯·布鲁克的《中国天鹅》以中国传统歌曲《卜算子·咏梅》为基础,通过西洋管弦乐的编配和演奏方式,展现出浓郁的中国意境。
在这首作品中,中国民族歌曲的旋律在西洋音乐的和声和节奏中得到延展和发挥,充分展示了两种音乐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除了通过改编和引用旋律的方式进行融合,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运用还包括了合成和创新。
合成是指将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结合在一起,通过演奏和编配的方式产生新的音乐效果。
一些乐团和音乐家会使用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团一起演奏,以此展示中国音乐的魅力。
创新则是指将中国民族歌曲的特点和西洋音乐的元素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这需要音乐家具备对两种音乐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技巧,以使音乐融合和创新更加自然和完美。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和运用不仅展示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种音乐风格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西洋音乐的广泛传播和接纳,中国民族歌曲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对于西洋音乐来说,吸纳中国音乐的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其音乐语言和表达方式,也为音乐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中国民族歌曲在西洋音乐中的融合与运用既是对两种音乐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是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全球音乐发展的有益尝试。
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家和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更多融合和创新的音乐作品,为世界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
20世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以《钗头凤》为例
20世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以《钗头凤》为例摘要:本文研究方向是在20世纪受西方影响而诞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选取《钗头凤》来作为研究依据,第一章来对艺术歌曲、古诗词进行阐述和定义,并简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变化。
第二章就《钗头凤》来主要介绍创作背景以及古诗词的韵律。
第三章对例子进行旋律分析。
第四章作总结。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钗头凤》1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定义1.1"古诗词"与"艺术歌曲"的界定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这些作品源于宋代,它们通过简洁的文字、严谨的结构、强烈的情绪、丰富的想像力,展示了当时的文化氛围。
“艺术歌曲”通常指一种将优美的文学作品和流行的音乐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展示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旋律和作者的想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富于创造力和个人风格。
1.2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与变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受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进影响,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
从最初的《诗经》沿着历史时期的发展简述中国的唱法,然后到20世纪西方音乐传入之后,又有怎样的变化。
具体阐述的会有关于唱法的一咏三叹"、"艺术歌曲的装饰音"、"戏曲的唱腔",还有关于歌唱技巧的依字行腔"抑扬顿挫"等。
2 《钗头凤》的音乐分析以及演唱研究2.1 《钗头凤》的作词背景分析陆游和唐婉都曾经在南宋时期成为著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
《钗头凤》这首作品讲述的就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的感情纠葛。
这对年轻的恋人,在一起时都很有天赋,很快就成为一对恩爱的夫妻。
然而,陆游成婚后,被逼休掉唐婉并娶另一位。
一个月之后,当他再次来到沈园的时候,他看到唐婉,感到非常悲伤。
因此,他决定用一首《钗头凤·红酥手》来纪念这段美好的回忆。
这首诗描绘出一个女子的爱,也展示出一个男子的悲伤和绝望。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
TODAY艺术研究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兼谈古诗词音乐创作戴娟娟(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摘要:当古诗词遇见音乐,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可以说其艺术成就和思想甚至是一个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
当古诗词遇见与现代音乐就仿佛是夜空中最亮的那一轮明月,散发着无可抵挡的光芒。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说华夏人因之而雅爱中国古代诗词,将古诗词与音乐结合,既丰富歌曲内涵,又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
关键词:古诗词;现代音乐;音乐创作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917(2021)06-0184-02 古诗词与音乐相当于一颗树上的两片绿叶,二者之间有着许多微妙的联系。
音乐与诗,乃至舞蹈早就是三位一体的存在,他们之间相互依存。
我国诗歌最早的原始形态就是劳动号子,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语言、音乐、舞蹈的变化而发展。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就是一部强有力的诗、乐、舞一体的结合。
辗转流经的飞逝之外,我们在当今社会也需要一次次的流红滴翠的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的相遇。
1.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古诗词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早在中国音乐史书中,就有像《诗经》、《楚辞》等列入其中。
五四运动之后,像赵元任、唐文治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古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歌曲,流传至今。
在现当代,当我们路过大街小巷,只要您稍作留意就会发现许多不同形式的古诗词音乐。
当古诗词遇见现代音乐,穿越过前年的时光,突然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产生出一首首回荡在我们耳畔的动听旋律,五彩缤纷、各式各样的音乐视频影像时,我们才发现我们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近了一步。
如: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何日君再来》曾一度受到了大家的喜爱,直到后面我们所熟知的歌手周杰伦,他的《东风破》等一系列歌曲,为我们学习古诗词更近了一步。
2.古诗词作为现代音乐创作中歌词的精妙之处歌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当创作古诗词时,选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乐与诗的疏离——论齐尔品为中国诗词《将进酒》配曲的文化误读
引 言
随着 鸦 片 战争 的爆 发 和外 国人 的 大 量 涌 入 , 中西 文 化 开 始 产 生 了 急 剧 的碰 撞 。 中 国 传 统 音
乐 在 受 到 西 方音 乐 冲 击 的 同 时 , 也缓 慢 渗 透 进 西 方 作 曲 家 们 的 思 维 中成 为 他 们 创 作 “ 亚 融 合 ” 欧
析“ 翻译 在 确 定 音 乐 美学 价值 上 占有 相 当重 要 的 作用 和 地 位 , 歌 翻译 中 出现 的误 读 会 造 成 配 曲 诗
音 乐作 品 的美 学误 传 ” ③由此 笔者 进 一 步 想 到 , 作 古 诗 配 曲 的西 方 作 曲家 到底 在 多 大 程 度 上 。 创 了解 中 国诗 词 , 是否 真 正 能 用 音 乐语 言 对 其 刻 画到 入 木 三分 , 是 同样 不 可 避 免 的 存 在 误 读 。怀 还 着 对 此 问题 的极 大 好 奇 心 , 者选 取 齐 尔 品创 作 的《 曲 七 首— — 谱 中 国 诗 词 》 的 《 进 酒 》 笔 歌 中 将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③
同上, 5 第 9页 。
收 稿 日 期 :0 0—1 21 2—2 中 图 分 类 号 :6 9 2 1 Jo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2 3 f 0 1 0 10 5 0 2 1 ) 2—0 3 0 2—1 2
作者 简介 : 旋 ( 9 9一) 女 , 秦 18 , 中央 音 乐学 院音 乐 学 系 2 0 0 7级 本 科 生 ( 京 ,0 0 1 。 北 1 0 3 )
求进 步 。
①
②
姜 骁 纹 :2 《 O世 纪 西方 作 曲家 中 国古 诗 配 曲之 研 究 》 南 京 师范 大 学 硕 士 学位 论 文 。 ,
浅析20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艺术歌曲
浅析20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起源于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是对欧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同时也是西方室内乐性质的一种经典的声乐体裁。
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的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钢琴伴奏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西方各国对艺术歌曲的称谓是不同的,如德国称“利德”,意大利早期称之为“牧歌”,法国称其为“尚松”。
可以说,中国使用艺术歌曲这一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西方。
艺术歌曲在19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学堂乐歌是其最初的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艺术家们通过实践创作,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艺术歌曲。
建国后这段时期的艺术歌曲,包含了诸多意义,本文将对20世纪50年代后的中国艺术歌曲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简要分析。
一、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艺术歌曲的认识和理解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歌曲的创作出现了新的风格。
但在当时,我国的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初期、不稳定状态,艺术歌曲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其创作也一直走着曲折、艰辛的道路,呈现出跌宕起伏之态。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时候新中国成立,人民处于一个新的时代,有了新的生活,音乐创作也相对来说有了更广的创作空间。
但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作曲家关注得更多的是创作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下没有受到重视和提倡,直至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初才有了一定的改善,艺术歌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可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民歌改编曲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开始将我国优秀的各地的民歌加以改编处理,保留了民歌的朴实的同时使其创作的艺术歌曲有了民族化的色彩。
其代表作品有丁善德根据哈萨克民歌创作的《玛依拉》;有黎海英根据云南民歌创造的佳作《小河淌水》;根据哈萨克民歌创作的《嘎俄丽泰》;根据四川民歌创作的《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深受大众喜爱。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特征浅析
12 ) 的小 曲创作 的 饫 净沙》 31 。全 曲用 仅仅 2 个 字勾 画 8 出一 幅悲 绪 四溢 的 “ 游子 思归 图” ,语 言极 为凝 炼却 容量
巨大 。在 头三句 ,诗人把 十种平淡 无 奇 的客观景物 ,巧妙 地连缀起 来 ,通过 枯 、老 、昏 、古 、西 、瘦 六个字 ,将诗 人的无 限愁 思 自然 的寓于 图景 中。最后 两 句透露 了诗人怀 才 不 遇 的 悲 凉 情 怀 ,星 海 从 传 神 人 手 ,特 别 是 “ 肠 人 ” 断
( 雪 庵 ) 《 枝 词》 ( 星 海 ) 《 恋 花》 ( 星 刘 、 竹 冼 、 蝶 冼 海) 《 、 我侬。 ( 尚能) 弊妆词 》 ( 主)等。 应 、 青 例 如 刘 雪 庵 根 据 清 代 作 家 曹 雪 芹 ( 7 5 l2 7 1 1 77 4 — 16 ) 《 74 红楼 梦》 中贾宝玉 所 唱的一段 歌 曲的歌词 创作 的
抛红 豆” ,点 出全 曲的 爱情 主题 ,音 乐柔 美 、哀伤 ,表 现 出压抑 已久的相思愁 苦 。以下用一 连 串排 比句表现热 恋 中 的青 年 人为 爱情 而 苦恼 的情 景 , “ 不完 ” “ 开 、 睡不 稳 ” 二句 以春 秋景色 的代换写 痛苦 的年复 一年 , “ 忘不 了”等 五句详 写因爱而 引起 新仇 旧恨 ,食不 下咽 ,镜 容消瘦 ,而 与其相对 的音乐方 面 ,刘雪庵 采 用上行 又下行 的模进 ,旋 律的上下 起伏 ,音调 的不 断提升 ,使得 歌词 与音乐一 呼一 应 , 加 强 了乐 曲 的 紧 张 度 , 歌 词 的情 感 随 音 乐 逐 渐 深 入 。 结 句 又 用 青 山 隐 隐 、 绿 水 悠 悠 比 喻 爱 情 之 难 以 割 舍 。 整 首 词所诉所 言 ,都包含 了宝玉对 黛玉 的相 思之情 以及 痛苦与
试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民族旋律风格
试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民族旋律风格作者:龙姝帆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4期【摘要】从民族民间音乐中找到创作的灵感,获得更多的音乐素材,这也是很多成功音乐作品中一个普遍的创作经验,是音乐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我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是这样。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民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中国步入新时期,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步伐,中国的一些作曲家不但借鉴了很多西方国家的作曲技法,还重视我国音乐风格以及音乐元素的研究运用,并在创作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突破和创新,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
作曲家选择了古典诗词来进行谱曲,那么其谱的乐曲中,表达的相关内涵也是和诗词内容吻合的,我们可以说,作曲家在进行古典诗词题材时,已经在潜意识中将民族加入了进去,并且,我国的民间音乐非常多并且博大精深,能够给作曲家作曲更好的进行提供足够的资源。
一、源自说唱音乐赵元任(1892—1982)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曲家,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
他也是我国中最早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并进行作曲的作曲家之一,并且他也是最早探究我国民族风格的作曲家。
他认为“中国音乐的特性,中国音乐的‘国性’,都是值得保存和发展的。
”“我所注重的就是咱们得在音乐的世界上先学到了及格的程度,然后再加个人或是中国的特别的风味在上,作为有个性的贡献。
”赵元任的这些见解在他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得到了具体实践。
《老天爷》作于1942年,是赵元任于1938年移居美国后的作品。
歌词取自明末一位居士所作的话本小说《豆棚闲话》第十一则:“党都司死枭生首”,赵元任选择的歌词是明末歌谣,希望能够借古讽今,从而鞭挞当时黑暗和腐朽的社会现实以及政治局面。
作者也根据歌词语言的特点,合理借鉴了北方大鼓中的说唱风格,将五声性旋律作为基调,创作出的曲调比较流畅自然,并且变化比较多,能够很好的将民族风格体现出来。
浅析中国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
浅析中国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作者:徐明哲来源:《新校园(下)》2015年第07期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开始形成并发展成熟的时期。
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因为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以及诗词与音乐的高度融合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成功率,成为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的精品,在我国的歌曲创作和演唱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近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代表作曲家之创作的技法特点的研究,理清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情况,了解三位代表作曲家青主、黄自、谭小麟的创作技法特点,从而使歌者在演唱这一时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能够对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准确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
青主、黄自、谭小麟是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们曾留学国外,掌握了西方先进的作曲技法并将其带入中国,为中国乐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由于三位作曲家自幼接受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情况了如指掌。
先进的作曲技法结合深厚的古诗词功底,使他们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表达了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对生活、对理想、对未来的感慨和憧憬。
作为中国艺术歌曲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歌曲体裁,古诗词艺术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注重个人内心感情的表达,用丰富的想象力再现诗词的意境,是我国声乐作品中的宝贵财富,一直以来受到演唱者和声乐爱好者的喜爱。
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美声唱法在中国迅速发展,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中国的盛行局面发生转变。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人们偏重于演唱西方的咏叹调和艺术歌曲,致使许多学生在演唱三位作曲家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时,缺乏汉字吐字润腔的研究,给人的感觉千篇一律,无法把握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风格和韵味。
因此,笔者通过对青主、黄自、谭小麟三位作曲家的几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代表作的分析研究,理清其发展脉络,对如何准确演绎这一时期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初步研究,以期能够使他们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引起人们的进一步重视和思考,并对今后的声乐演唱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探究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钢琴伴奏风格的探究赵楚北京教育学院摘要:随着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巨大转型,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中西音乐文化间的融合,成为当代音乐的主流。
自钢琴这种西方乐器进入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以来,几代音乐家、钢琴家就以各种方式致力于本土钢琴音 乐的创作与弹奏。
除了独奏作品,更有很多作曲家把创作视角转向了采用钢琴伴奏的创作方式为古典诗词谱 曲。
这些作品是我国艺术歌曲的重要补充部分,丰富了艺术歌曲的内涵,又结合了本民族的审美表现和文化传统。
为这些歌曲弹奏钢琴伴奏时,要表现旋律与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致,同时还要注意民族化的音乐语言 表述,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风格。
关键词:古典诗词歌曲 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46-03我国的古典诗词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珍宝,是宝 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历代文人智慧的凝结,蕴含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为古典诗词进行音乐创作对于中 国文化的传承有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初期以来,我 国不同时代的许多作曲家,都长期致力于这方面的创 作,并在旋律与伴奏中体现了作曲家对于诗词内涵的 理解,实现了对音乐和古典诗词的内涵表达,表现了听 觉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完美融合。
随着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巨大转型,民族传统 音乐的发展和中西音乐文化间的融合成为当代音乐的 主流。
自钢琴这种西方乐器进入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以 来,几代音乐家、钢琴家就以各种方式致力于本土钢琴 音乐的创作与弹奏。
除了独奏作品,还有更多的作曲 家、钢琴家把创作视角转向了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方 向。
作为文化传承和艺术瑰宝的古典诗词歌曲,是作曲 家、钢琴家勤于创作实践的重要题材。
在我国音乐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优秀的钢琴 伴奏的艺术歌曲涌现,比如黄自的《花非花》《点绛唇. 赋登楼》《卜算子》;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黎英海的《枫桥夜泊》《登鹳雀楼》等等,为这些歌曲弹 奏钢琴伴奏时,应该做到为艺术歌曲弹伴奏的要求,并 表现旋律与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致,同时还要注 意民族化的音乐语言的表述,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风 格。
冼星海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技法与审美取向分析
冼星海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技法与审美取向分析冼星海是中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其创作涵盖了多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其中尤以古诗词歌曲著称。
冼星海的古诗词歌曲创作充分体现了他独具的审美取向和创作技法,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创作技法1.借鉴古曲的音乐形式冼星海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十分注重音乐形式的构建。
他以古曲为基础,借鉴其音乐形式,并对其进行巧妙的转化。
如在《渔家傲·丙子年·六月二日夜泊牛渚怀古》中,冼星海将唐代琵琶曲《摸鱼儿》中的“卜居秦入汉,松梢乌半雨”转化为歌曲中的“汉口十三峰,草木深重叠”,令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2.注重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冼星海对于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十分注重诗词与音乐的融合。
他善于通过音乐来表现出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使得词曲相得益彰。
如在《浣溪沙·石榴花》中,冼星海运用渐弱渐哀的音乐手法,表现了词中“石榴花开红处,旧时游女新妆坼”的细腻感情。
3.形象化的音乐描绘冼星海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经常运用形象化的音乐描绘,将诗中的景象或情感融入到音乐之中。
如在《庐州月·西楼别唱》中,冼星海运用了跳动的音乐节奏,表现出词中月色清冷的感觉。
二、审美取向1.强调情感表达冼星海的古诗词歌曲创作中,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他在创作中力图通过音乐表现出作词人的情感,将其转化为听众能够感受到的情感。
如在《凉州词·黄沙百战穿金甲》中,冼星海用高亢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作词人骨血染成黄沙的赤胆忠心。
2.追求自由创新冼星海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自由创新。
他不仅在音乐形式上进行了转化,还大胆尝试各种新的音乐元素的注入。
如在《钗头凤·世情薄》中,冼星海将爵士乐元素巧妙的融入到歌曲中,使其更加时尚自然。
冼星海在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注重音乐与文化的交融。
他善于将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在《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中,冼星海运用了中国古乐器笛子和胡琴等,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
西方艺术歌曲中的中国诗词
西方艺术歌曲中的中国诗词作者:李文浩来源:《音乐生活》2023年第09期在艺术的不同的领域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补充,融合,在融合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各自的个性特征。
随着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交通与商业贸易的繁荣,西方国家与东方各国的交流也开始变得频繁,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的东方艺术开始大量传入欧洲,新鲜的文化体验让西方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音乐领域中,音乐创作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不仅体裁和风格发生变化,听众们的音乐喜好也在慢慢地改变,而中国古诗也在这时开始受到作曲家的关注。
一、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古诗创作20世纪,中国古诗在西方国家被翻译和出版,使得西方音乐家采用中国诗歌进行创作成为可能,英国便是最早的国家之一。
文学翻译家阿瑟·威利(Arthur waley)、格兰莫·拜恩(Cranmer-Byng)和日本学者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 )等人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为英国作曲家在中国古诗中提取灵感奠定了条件。
其中布里斯则以李白的古诗分别创作了《四季歌》《越女词》等声乐作品。
除此之外,德国、法国、荷兰、瑞典、美国等国的作曲品家的创作也非常热衷于古诗创作,例如德国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法国作曲家鲁塞尔(Albert Roussel)荷兰作曲家丹尼尔·鲁伊内马尔(Daniel Ruynemar)瑞典的舍格伦(emil sjogren)美国卡朋特(John Alden Carpenter)等音乐家们也广泛采用了中国古诗进行创作。
二、布里斯和四季歌亚瑟·布里斯(Arthur Bliss1891-1975)是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布里斯的音乐创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迫中断,但是战争过后迅速成为了现代主义风格的作曲家。
在1920年到1930年期间,布里斯在剧院工作之余,在电影和芭蕾舞领域也广泛作曲。
他的音乐表现出更传统、更浪漫的特点。
关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
关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是指中国学者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的学术领域。
在中国,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百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早期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因为西方古典音乐传入中国的时间相对较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引进,一些优秀的音乐家和学者开始对西方音乐进行研究。
其中,最早的音乐家研究家之一是聂崇仁。
他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西方古典音乐进行研究,翻译并出版了一系列的音乐著作。
他的努力为中国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音乐家和学者开始致力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整理和研究工作,使得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逐渐系统化和深入化。
其中,以朱德藩、吴景略、大岛暖等为代表的音乐学家,为中国西方古典音乐研究贡献了许多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理论。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大高等音乐学院开始开设西方古典音乐专业。
学者们在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
例如,在大岛暖、叶殊的带领下,中国音乐学会的学术研究分会成立了早期音乐研究小组,组织了一系列研讨会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国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中国学者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早期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相信在中国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将会取得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20世纪黄自萧友梅所写的的曲子专业技法
20世纪黄自萧友梅所写的的曲子专业技法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当时有很大的建树,在他的大力推进下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专(后来的上海音乐学院)。
他是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奠基者之一,他运用了德国大小调曲式的结构为中国诗词谱曲,
同时由于对西方作曲风格的不断尝试和探索,萧友梅先生早期的声乐作品作曲手法略显稚嫩,但是却显现了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萌芽状态是什么样貌的。
通过对他的作品风格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体现出了众多艺术歌曲创作者所做出的积极探索,他的很多作品都非常流行,较为经典的如《问》、《南飞之雁语》等等,囊括了学堂乐歌、革命歌曲和校园歌曲。
萧友梅作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先驱之一,初次运用西方音乐的理论来改进中国传统歌曲并且深入的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不可多得的。
自推动中国音乐发展,不遗余力。
在其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艺术歌曲。
黄自是193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繁荣时期,最有创作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艺术歌曲的特质,就是运用“音乐、诗歌、钢琴伴奏三位一体”的创作技法,是艺术性极高的歌曲形式。
中国20世纪上半叶艺术歌曲的创作,是将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融入中国音乐传统中所形成的既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
舒伯特是西方艺术歌曲的代表人物和典范,而黄自则是在舒伯特的基础上又经过了自己的深入研究,是中国作曲家在艺术歌曲界的一个高峰。
黄自创作艺术歌曲时,看重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歌词富有诗意和较高的艺术性。
论齐尔品《歌曲七首一谱中国诗词》之中国风格
论齐尔品《歌曲七首一谱中国诗词》之中国风格论齐尔品《歌曲七首一谱中国诗词》之中国风格齐尔品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蜚声中国乐坛的著名外籍作曲家,他是一名美籍俄罗斯人,曾游历了许多的国家,他热衷于创作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作品,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钢琴作品以及声乐作品,给当时中国的音乐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他创作的这七首中国声乐作品中,他利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搭配西洋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成功的将一首首的民间小调和诗歌改编成艺术歌曲。
齐尔品先生作为一名外国籍的作曲家,在他笔下,他创作了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声乐作品。
外国作曲家眼中的中国风格是什么样,值得笔者在论文中深入研究。
笔者选取齐尔品创作的《谱中国诗词》中的三首歌曲《知足歌》、《金缕衣》、《红彩妹妹》。
笔者在文中从作品的创作手法出发,阐述了其作品的结构、调式、钢琴伴奏,另外,笔者还从演唱者的角度对其进行行腔咬字方面的分析,并且寻找相同的类似的诗词类歌曲进行比较。
最后,笔者使用美学以及美学心理学上思想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使演唱者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以后能将其作品的二度创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演唱这三首歌曲的时能够更好的体现齐尔品先生的创作思想,展示其独有的中国风格,完成歌曲的艺术形象,以及提高演唱者自己的艺术修养。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的介绍与作品的介绍。
第二部分:作者对这三首歌曲进行多个角度分析(包括:歌曲分析、演唱分析、美学分析)。
第三部分:声乐套曲中,其他两首的简单介绍与分析。
第四部分:本声乐套曲中的中国风格表现不足的地方。
中文摘要3-4Abstract4-6绪论6-7第一章作曲家及作品《谱中国诗词》概述7-8第一节作曲家简介7第二节《谱中国诗词》声乐套曲简介7-8第三节中国古诗歌类歌曲的主要特征8第二章三首例曲的创作、演唱、美学分析8-21第一节《知足歌》8-13一、作品分析8-9二、演唱咬字与吐词分析9-10三、美学分析10-13(一)文化与时代背景10-11(二)歌曲的意境11(三)音乐审美心理学11-12(四)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典型审美特征12-13(五)声乐的艺术形象13第二节《红彩妹妹》13-17一、《红彩妹妹》的作品分析13-14二、《红彩妹妹》的行腔咬字14-15三、声乐美学分析15-17第三节《金缕衣》17-21一、作品分析17-18二、演唱咬字与吐词分析以及常见的歌唱错误18-19三、声乐美学分析19-21第三章对比两首歌曲《将进酒》、《答俗人问》的介绍,《谱中国诗词》的总体艺术特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西方旋律风格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西方旋律风格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龙姝帆【摘要】二十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但题材范围广泛,艺术手法成熟,而且在技法运用上丰富多样,西方的旋律风格既是其中的一种.【期刊名称】《北方音乐》【年(卷),期】2015(035)018【总页数】2页(P10,12)【关键词】西方旋律;古诗词;艺术歌曲【作者】龙姝帆【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正文语种】中文如果说古典诗词(又可以说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歌词部分)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灵魂,那么作曲家对旋律的运用则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躯干,旋律能够将音乐的思想很好地体现出来,是音乐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音乐表现中的意义比较重要。
二十世纪初开始,我国很多作曲家进行了欧洲传统音乐的学习,借鉴了外来理论、技巧以及音调,从而给我国传统民族风格的旋律增加了新颖的音素。
作曲家们在给古诗词谱曲的过程中,运用了意大利歌剧咏叹调、欧洲艺术歌曲以及现代的作曲激技法,用以表现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神韵与意境,具体体现在:我国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来源本身便是西方艺术歌曲,这也导致了其技术特点和音乐语言中存在西方印记。
青主、冼星海、周淑安、应尚能、李惟宁、江定仙等人的作品中,均有此类情况。
首先,以青主(1893—1959)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为例,这首歌曲受到沃尔夫以及舒伯特的硬性比较大,风格也呈现出了德奥艺术的特征。
在进行着首歌曲谈论的时候,青主也认为就诗学而言,这首词是抒情叙事的词,在进行曲调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其性质进去,将其创作成为叙事曲。
因此,青主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歌剧咏叹调以及欧洲艺术歌曲的形式,很好的将苏轼词的意境表现了出来,也传递了作曲家吊古伤今的感慨。
《大江东去》由两大乐段组成,这首作品的旋律起伏是在语言韵律的情况下产生的,旋律中时值的长短与诗词的朗诵节奏是基本一致的。
作品的开始部分没有使用前奏或引子,而采用了朗诵性的宣叙调写法开门见山的展开曲调——青主云:“开首是用Recitativ的叙述法”,营造出雄伟的气势。
古典马勒《大地之歌》
古典马勒《⼤地之歌》马勒是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也是浪漫主义⾳乐的主要代表⼈物之⼀,其作品⼤多具有⾼度的艺术性古斯塔夫·马勒《⼤地之歌》。
与深厚的⼈性内涵。
马勒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熟知,主要归功于⼀部以中国唐诗作为歌词的交响曲《⼤地之歌》⼥低⾳(或男中⾳)与管弦乐队管弦乐队⽽作的交响曲。
在此之前,马勒连续遭受了⼈⽣的挫折:先是男⾼⾳、⼥低⾳《⼤地之歌》创作于1908年,是⼀部为男⾼⾳《⼤地之歌》⼤⼥⼉玛丽亚夭折,紧接着,他被迫辞去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和指挥的职务,随即⼜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脏病。
唐诗改写的诗歌集——《中国贝特格根据唐汉斯·贝特格在重重打击下,马勒与妻⼦来到阿尔卑斯⼭下⼀个僻静的⼩村庄休养。
此时,朋友赠予马勒⼀本由汉斯之笛》,诗句中的意境与他的⼼境⼗分契合,使他感悟到天地的博⼤与⽣命的渺⼩脆弱,由此,《⼤地之歌》应运⽽⽣。
之笛》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 / 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这部作品包含了的乐章,表达出作者对⼈⽣的深刻思考。
,表达出作者对⼈⽣的深刻思考。
按照马勒交响曲的顺序,乐曲应该是 “第九交响曲”,但马勒认为这样的命名这部作品包含了六个独⽴六个独⽴的乐章⽅式不吉祥(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是在完成第九号交响曲后去世的),所以最后定名为 “⼤地之歌”。
愁世的饮酒歌的意境上,表达了作者对⼈世的愤懑和反抗。
乐章先以悲愤激动的引⼦,引出男⾼⾳独唱的主题部分;随后,⼩提琴秋汉飞⽟霜,北风扫荷⾹。
第⼆乐章的⾳乐紧扣诗句中孤独凄凉的秋⽇景象,⼩提琴奏出的忧郁旋律贯穿全乐章,⼥中⾳则通过缓慢的曲调倾吐出内⼼的惆怅。
随后,双簧管曲巷幽⼈宅,⾼门⼤⼠家。
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
绿⽔藏春⽇,青轩秘晚霞。
若闻弦管妙,⾦⾕不能夸。
Von Der Jugend (青春)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 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若耶溪旁采莲⼥,笑隔荷花共⼈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音乐演唱技法的融合——以高中学唱歌曲《花非花》教学为例
LIBERAL ARTS FANS2022年第18期教育教学3艺术歌曲是欧洲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所盛行的抒情歌曲的统称,各民族艺术歌曲的演唱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技法体系。
中国艺术歌曲种类繁多,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词句多选用古代著名诗歌,由专人因其情感而特谱新曲,侧重表现诗句内涵,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高中声乐课程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音乐品味与涵养的载体,也是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西方声乐技法的开端。
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音乐演唱技法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民族声乐的演唱获得音乐感知能力,掌握正确发声方法,从而使听、赏、唱、演等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一、中西艺术歌曲的学习价值(一)巩固声乐技术声乐教学以艺术歌曲的演唱为起始点,学生对于声乐技术的正确领悟,对于准确声乐理念的标准构建需要借助歌曲来实现。
《花非花》是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一首入门级声乐演唱作品,在高中音乐教材中属于基础性声乐曲目,也是专业声乐学习者的必学曲目之一。
因此,演唱中国艺术歌曲《花非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高中学生的声乐入门起到建构基础的作用[1]。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花非花》的演唱要求进一步提高,不再仅仅停留于正确的共鸣发声,而需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生动呈现,相当于“夯基础”后的“抠细节”。
在《花非花》这首歌中,由于歌曲整体为舒缓而平稳的运行节奏,字里行间委婉含蓄,句句都充溢着一种浅浅的朦胧美、淡淡的哀愁美,因此在演唱时需要控制气息的流动,以弱声为主,减少真声,以降低声音中的尖亮感,将节拍中的强、弱、次强自然地演绎,从而使学生在乐曲的反复练习中巩固声乐技术。
(二)培养音乐感觉中西方艺术歌曲一向具有严肃的风格,具有一套严格的吐字归韵体系。
一旦咬字不清,歌唱位置失衡,必将失去原本所要传达的韵味,削减民族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学习中西艺术歌曲的演绎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育学生对于高雅音乐的良好感觉,使其更靠近音乐传统与民族语言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西方作曲家中国古诗配曲之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是讲究“生命—文化—感悟”的多维艺术,从这种艺术中能够体味到一种流淌出的生命气韵,感悟诗人与天地万象融通的境界。
20世纪,一批西方作曲家正是领悟到中国古诗的独特审美意境,纷纷将这一具有东方神韵的智慧注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自1909年,奥地利作曲家马勒采用七首德译唐诗作为歌词,创作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之后,众多西方作曲家投入到这一创作领域之中。
本文选择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八位作曲家——英国的班托克、沃劳克、布利斯、兰伯特、布里顿,美国的卡朋特、格利菲斯以及法国的鲁塞尔,立足于他们的古诗配曲作品,通过分析配曲音乐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把握,以及作品中使用和声、旋律、配器等音乐形态进行的中国风格构思,展现出20世纪西方作曲家运用中国古诗配曲的独特魅力。
西方作曲家引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首先面临的便是文化他者的译诗与中西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文化底蕴的隔阂更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此文化他者的误读与阐释差异,是中国古诗配曲现象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问题,也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同时,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中国古诗配曲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并且形成了与早期“仿东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效果。
将配曲现象置于西方“异国情调”式的音乐创作历史中进行审视,将更有助于我们从中总结经验,反观自身,给异质文化间的融合以新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