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
公民身份与共同政治认同的建立
从古典到现代, 从古典到现代,公民身份的内涵走过了两千多 年的演进历程,从等级特权到普遍平等, 年的演进历程,从等级特权到普遍平等,从注 重义务到珍视权利, 重义务到珍视权利,直到权利与义务的理性 平衡,从单一同质到多元包容, 平衡,从单一同质到多元包容,每一时代的公 民身份都是该时代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 构的反映以及公民自主建构的结果。 构的反映以及公民自主建构的结果。
罗马时期:古罗马时期, 罗马时期:古罗马时期,除沿用古希腊有 关公民身份的习惯规定而使两者在公 民的品质上一脉相承外, 民的品质上一脉相承外,罗马人还创建 了较古希腊更发达而灵活的公民权制 度。 宣布除降服者和奴隶之外, 宣布除降服者和奴隶之外,凡属罗马帝国 范围内的自由民均可享有罗马公民权。 范围内的自由民均可享有罗马公民权。 特别是那些被释放的奴隶, 特别是那些被释放的奴隶,如果获得完 全自由,自然也就成为罗马的公民。 全自由,自然也就成为罗马的公民。
公民与国家
个人的自主性决定了公民与国家之间的 相应关系: 相应关系: 公民作为国家的成员( ①公民作为国家的成员(产生了公民身 份和公民资格)绝对的资格, 份和公民资格)绝对的资格,国家不 得加以剥夺。 得加以剥夺。 国家负有保护公民的义务: ②国家负有保护公民的义务:国家权力 行使不得损害公民的权利; 行使不得损害公民的权利;国家必须 排除人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公民身份的认定是在创建一个新的 国家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在那些新实体成员之中确立某些公 民身份与认同一直被视作民族国家 建设过程中的一根主弦.
公民身份是具体历史环境中个人的社会身份 地位和价值尊严的体现,公民身份发展演变的 历史标志着人自身发展解放的轨迹,展示着 主体性人格生成的历史。公民追求平等公 民身份和广泛公民权利的斗争和实践推动 了社会的文明进程———从等级专制走向 民主平等,从国家吞并社会到社会独立于国 家,从社会压制个人到个人自主、个性自由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的概念导言作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和伦理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著作《政治学》中,阐述了他关于公民的概念和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析述其深度和广度,并分享我个人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观点。
一、公民的定义与身份1.1 公民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将公民定义为具备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成年人。
他认为,公民不仅仅是国家的成员,更是对国家有责任的一份子。
1.2 公民的身份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民的身份是重要的社会角色。
成为公民并承担公民的责任,不仅使个人能够履行自己的义务,也表明了对社会的忠诚。
二、公民的义务与责任2.1 公民的义务公民的义务主要包括服从法律和参与政治事务。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2.2 公民的责任作为公民,责任不可或缺。
亚里士多德主张,公民应该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服从法律,遵守道德规范,并为社会公共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公民与政治参与3.1 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国家繁荣的基石。
他主张公民积极参与政治事务,通过言论、投票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权益,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2 公民参与的层次公民的政治参与并不仅限于选举和投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更广义的政治参与形式。
他认为,公民可以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等各个政治环节,以确保政府的适当运作和国家的公正发展。
四、我对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概念的理解和观点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对公民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思考方式。
他强调了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事务。
这种理念能够激励个人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引。
亚里士多德对公民的定义与身份的划分,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
他将公民视为一种身份和角色,其不仅仅是生活在国家之中的个体,更是对国家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身份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身份政治身份是指一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它由个人的政治权利、义务和责任所构成。
政治身份是指一个人在政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国籍、党派、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等。
一个人的政治身份往往与他的政治参与、政治权利和政治责任密切相关。
政治身份不仅仅是一个人在政治体系中的身份,同时也涉及到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以及对政治权利的行使。
首先,政治身份与国籍息息相关。
国籍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政治身份,代表了一个人属于何种国家或国家的政治体系。
国籍不仅仅是人们所属国家的标志,也意味着这些人将要对他的国家、他的政府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中,各个国民都有权利和义务,而这些权利和义务则是国籍的一部分。
例如,在美国,每个美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他们作为美国公民的政治身份的一部分。
与之相对,国籍也会给予国家对其公民的一定的保护和关怀,这也是每个人在政治体系中所应享有的政治权利。
其次,政治身份还与党派息息相关。
党派是一种具有相似政治意识、政治目标和政治信仰的政治组织。
在很多国家的政治体制中,党派是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加入党派来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立场。
一个人的政治身份也往往会和他所支持的政党有关。
比如,在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是两大主要的政党,一个人支持哪个党派,也就意味着他在政治身份上与这个党派有着一定的关系。
此外,一个人在党派中的地位和角色,也会影响他的政治身份。
比如,在党派的结构中,有的人可能是党派的领导人,有的人可能是党派的基层成员,这些地位和角色都会对一个人的政治身份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政治身份还包括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但不限于职业、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身份密切相关,因为社会地位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对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比如,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往往会在政治决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
公民身份的缘由及其政治责任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 社会科学版) � 第 3 4卷第 1 期 JOU R N AL O F T HE G R A D U AT E S V O L .3 4 1 2 0 13 SU N Y AT SE N U N IV E R SIT Y ( SOC IA L SC IE N C E S ) 2 0 13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 ( 社会科学版) 二
一三年第一期
在公民身份延伸的三大方式中� � �地理环境,法律与宪法的内涵,人口限制� � � 人口限 制则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在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相当 微小.在 18 世纪晚期民族国家自由化,民主化改革到来之前,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公民身份作为一种精英地位得到建构.今天,公民身份应当被普遍地授予已成为对它的期 待.这一区别导致了左和右两种反映的分途.左派主张普遍公民身份的正义性: 禁止部分社 会人口完全享有公民身份,是不公平的,不合逻辑的,甚至是无效率的.右派评论家则对这 种观点提出挑战,认为系统无法应对这种情况. � �公民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意味 关于公民身份,存在着两个迥然相异的理论化模式� 着每一个概念都存在着一条根本的断层线,公民共和主义坚持公共生活优先于私人生活的信 条,而自由主义模式则正好相反的立场,公民身份如何才能同时坚持这两种立场? 一方面坚 持公民对于各种职责的忠贞不渝,另一方面又认为偶然接受某些职责,只不过是为了享受对 于他者的权利,这两者如何才能得到调和? 要做到调和的一种可能性答案在于将视线从理想主义理论的僵硬立志转向较为缓和的和 , 而自由主义公民身 对现实的妥协.共和主义的公民身份理想曾经被描述为 "高贵的神话" �共和主义理论家衷心期盼存在真正具有公民美德的 份理想则被描述为一种 " 神奇的谎言" 公民,但却总是希望落空,相比之下,自由主义理论家则总是期盼经济上的消费者能够吞噬 政治上活跃的公民,但它却不应如此.正是自由主义的扭曲较为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重点解 决,因为即使公民身份是一种谎言,它也是 " 维系了我们的民主的基本虚构" 之一. 如果公民身份大厦因为这两根重大理论支柱的裂痕和弱点而遭到破坏,那么,这一大厦 的内在结构张力也可以对它造成损害.这些张力主要体现为两种类型: 对不同地理位置的忠 诚之间的张力; 公民身份的社会,经济之维与公民,政治之维之间的张力.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公民”这个词常常被提及,但你是否真正思考过公民身份究竟从何而来?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法律、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去探寻公民身份的起源。
在古代社会,不同的文明有着各自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制度中,就出现了早期的公民概念。
在雅典,只有成年男性、拥有一定财产并且祖籍在本城邦的人,才有资格参与政治决策,被视为公民。
他们能够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意见、投票表决,对城邦的事务产生影响。
这种公民身份的赋予,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以及经济条件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共和国时期也形成了自己的公民制度。
罗马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法律保护、纳税和服兵役等。
罗马法的发展对于公民权利的界定和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古代社会的公民身份往往是有限的,它通常只涵盖了一小部分人群,如贵族、自由民等,广大的奴隶和妇女通常被排除在外。
进入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盛行,公民身份的概念相对模糊。
封建领主和教会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身份更多地取决于其在封建等级中的地位。
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展,公民身份的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启蒙思想家们倡导天赋人权、平等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享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开始通过法律来确立公民的权利和地位。
例如,法国大革命后颁布的《人权宣言》,强调了人们生来自由、平等的原则,为公民权利的保障奠定了基础。
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的宪法,也确立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现代社会,公民身份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广泛。
一个人成为公民,通常基于出生、归化等方式。
出生公民权是指一个人在某个国家出生,就自动获得该国的公民身份。
而归化则是指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外国人获得该国的公民身份。
公民身份不仅仅意味着拥有一个国家的国籍,还包含了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
从权利方面来看,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权等。
美国右翼民粹主义浪潮中的白人身份政治
•政治研究:民粹主义专题・美国右翼民粹主义浪潮中的白人身份政治林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要:在美国,白人身份政治的异军突起构成了右翼保守主义浪潮的重要部分,它既是困扰美国已久的种族问题的延续,也是自由派的多元身份政治的副产品,更是对全球化时代经济与文化变迁的逆反。
白人身份政治以白人至上主义甚至白人民族主义为核心诉求,它的形成固然与白人群体的经济焦虑和相对剥夺感有关,但是决定性的因素是这一群体对可能失去文化特权和身份优势的焦虑。
经过特朗普的选举动员,白人身份议题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策略,在其背后是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合流之势,“让美国再次伟大起来啲民粹口号具有鲜明的种族化、白人化色彩。
特朗普的历史性影响在于,他把白人身份政治带上了全国性政治的舞台,使美国更深地陷入国家内部的“文明冲突”之中。
关键词:身份政治;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中图分类号:D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519(2019)05-0056-10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经过近三十年的高歌猛进,因为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而大踩刹车,后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事件的冲击下而彻底落入谷底。
一时间,保守主义的右翼政治浪潮席卷西方,甚至蔓延到非西方世界。
作为逆全球化浪潮的代言人,特朗普吸纳了本土主义、保护主义、排外主义、民族主义等诸多右翼政治成分。
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正在复制“特朗普现象”,荷兰极右翼自由党的威尔德斯被称为“荷兰的特朗普”,2018年10月当选的巴西总统波索纳罗被称为“巴西的特朗普”,甚至2019年7月当选的英国新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被称为“英国的特朗普”。
人们有理由相信特朗普所引领的右翼民粹主义正在全球蔓延。
“人民正在夺回自己的国家”仍是一种极有号召力的民粹话语,只是特朗普等人挂在嘴边的“人民”既是民粹主义的,更是民族主义的。
从概念上看,民粹主义虽然结构简单而且内涵浅薄,除了人民至上原则和“人民一精英”二元框架外似乎别无他物。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
公民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公民身份”这个词常常被提及,但你是否真正思考过公民身份究竟从何而来呢?公民身份并非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它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要探究公民身份的起源,我们首先得回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公民的概念初步形成。
当时,只有少数拥有财产、出身良好的成年男性能够被视为公民。
他们有权参与城邦的政治决策,比如在公民大会上发表意见和投票。
然而,这种公民身份是极其有限的,它排除了妇女、奴隶以及外邦人。
古罗马时期,公民的范围有所扩大,但仍然存在诸多限制。
公民身份在很大程度上与军事义务和法律保护相关联。
拥有公民身份意味着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保障,但这种权利并非普及到所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盛行。
在这个时期,社会等级森严,公民的概念相对模糊。
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对政治事务几乎没有参与权。
直到近代,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公民身份的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
例如,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的大革命中,人们开始强调天赋人权、平等和自由。
这些理念为更广泛的公民身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公民身份通常与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紧密相连。
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赋予其居民公民身份,并规定了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权利通常包括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社会权利,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以及个人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公民身份的获得方式多种多样。
出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在大多数国家,如果一个人出生在该国的领土范围内,或者父母是该国的公民,那么他/她通常会自动获得该国的公民身份。
除了出生,通过归化也可以获得公民身份。
归化通常要求申请人在该国居住一定的时间,具备良好的品行,掌握该国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遵守该国的法律。
公民身份不仅仅是一种法律地位,它还承载着一系列的责任和义务。
公民有义务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纳税,服兵役(在一些国家),以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公民身份理论分析
公民身份理论分析公民身份理论是指人们作为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论。
它主要关注个体作为公民的地位、角色和责任。
公民身份理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析视角:1.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认为公民身份是通过与政府和其他公民之间的社会契约达成的。
根据此理论,个人自愿放弃部分自由权利,以换取社会秩序和共同利益的保护。
公民身份的核心义务是服从社会规则和法律,并参与公民事务。
2. 种族、族裔和国民身份:种族、族裔和国民身份理论将公民身份与个体的种族、族裔和国籍联系在一起。
根据这个理论,个体的公民身份与其出生地、血统和国家关系密切相关。
这种身份是通过个体与特定社群的联系而形成的,并带有文化、历史和社会上的特定含义和责任。
3. 个体权利和自由:个体权利和自由的理论关注公民身份作为个体权利的保障。
公民身份是确保个体享有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手段,例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私人财产权。
个体在享受这些权利和自由的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尊重他人的权利、遵守法律等。
4. 社会参与和政治权利:社会参与和政治权利的理论将公民身份与个体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参与联系在一起。
公民身份包括个体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决策的权利和责任,例如投票权、言论权和参政权。
通过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个体能够塑造社会和政治进程,并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
公民身份理论的实际应用较为广泛。
它在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和法律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系统地分析和理解公民身份有助于人们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本质和意义,促进公民参与和社会进步。
公民身份理论也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了指导,以建设公正、包容和民主的社会。
从臣民到公民共3篇
从臣民到公民共3篇从臣民到公民1从臣民到公民在古代社会,人们生活在君主专制的国家中,人们只有臣民的身份,没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直到近代,人们逐渐走向了以自由和平等为核心的现代文明。
这一过程中,人们从臣民身份逐渐蜕变为公民身份,实现了个人权利的保障和民主价值的体现。
政治地位的转变从臣民到公民,政治地位发生变化。
在古代社会,国家权力集中在皇帝或君主的手中,臣民不过是被统治者,没有政治的参与权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反抗了专制的统治,争取了民主和自由。
公民在现代社会成为了政治领域的主体,他们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和政府的决策中。
人权意识的觉醒从臣民到公民,人权意识得以觉醒。
在封建社会,人们的价值比重通常取决于他们的地位和财富,人权被压抑和忽视。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尊重和权利,他们依照自己的个性、能力和追求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代社会不仅拥有较高的生活水平,还注重维护公正、平等和人权的价值观。
法治意识的增强从臣民到公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在封建社会中,国王或皇帝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法律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存在,没有真正的公正和平等。
经过历史的演变,法治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
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法律的权威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
对于民主和法治的认同,使得公民身份成为人们争夺的角色。
在过去,拥有公民身份只是小部分人所具备的权利。
今天,公民身份成为了每个人的普遍追求,这是人们永恒的话题从臣民到公民,我们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现代社会已经在民主和法治的框架下建立起来,公民成为政治领域的主体。
人权意识的觉醒和法治意识的增强,使得公民身份成为每个人的追求。
公民不再是被统治者,而是参与国家决策的重要角色。
我们需要珍惜这一身份,并不断推动公民权利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臣民到公民2从臣民到公民:中国历史中的权利意识转变中国历史上,臣民和公民的概念都存在过,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身份政治与公民政治
身份政治与公民政治作者:刘擎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08期近年来欧美政坛充满喧嚣与争斗,严峻的社会经济不平等伴随着激烈的文化冲突,导致族群分裂、政治极化和党派对抗的趋势日益恶化。
这一现象正在挑战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所期许的理想:在统一的政治规范与机制中,有效地包容并安置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差异。
在此背景下,“身份政治”(identitypolitics)问题突显出来,成为公共思想争论的一个焦点,迫使主流政治理论重新面对现代政治的核心难题: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及其所属群体,被赋予自由而平等的法律与道德地位,同时彼此之间存在形式多样的差异,如何建立一种可欲的共同生活。
本文将简要地考察身份政治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由此阐述身份政治与公民政治之间的紧张关系,最后对两者之间的调和做出初步的探索。
在人的自我理解与社会关系中,“身份”(identity)或译作“认同”是针对诸如“我是谁?”以及“我归属什么?”之类的问题的回答。
学术界对于身份的构成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阐释视角:原生论(primordialism)、工具论(instrumentalism)和建构论(constructivism)。
简单地说,原生论的观点认为,身份归属是给定的(given),是“先天的自然产物”,由性别、种族,族裔、故土、家园、习俗、信仰和语言等,这些无可变更的“原生”属性所决定。
身份相同的人们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原生纽带,构成了自然的“有机共同体”,产生忠诚的义务,维系世代相传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
工具论者反对原生论的观点,认为各种身份只是政治实践的工具。
人归属于特定的群体身份(比如某种族裔、部落、种族、民族或宗教等)并不是天然的特征,而是在特定边界内政治实践的结果,是现代国家的功能体现。
身份归属往往是政治精英在权力竞争中所使用的工具。
建构论者也反对原生论的观点,但与工具论观点不同,并不把身份的构成仅仅归因于精英的操控,而是把身份视为自我理解和感知世界的象征符号系统。
从身份本位到公民权利——中国养老保险七十年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初期,享有保障是以身份为依托,身份不同决定能否享有养老保险及享有水平,原有养老保险是身份本位的制度。
这里的身份本位是指基于户口身份、单位性质和职业性质等而建构的社会等级身份,有别于西方福利国家所遵行的社会公民身份。
身份本位的另一面就是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本是一个现代政治学概念,马歇尔将公民权利划分为基本的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类。
在广义上理解,公民权利即作为一国公民其能够享有的最基本的保障措施,如享有基本养老保险就是社会权利的体现。
公民权利应该成为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则是促进和实现公民权利的一个基本手段。
养老保险不是特殊群体的福利制度安排,应成为一种普惠性制度,成为公民基本权利。
一、养老保险历程回顾学界对我国社会保险的历程有二分法和四分法。
对于养老保险,笔者倾向于采用三分法:1949年到1985年,为劳动保险时期;1986年到2008年,为制度创新及改革时期;2009年至今,为全面建设时期。
(一)劳动保险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1951年2月23日由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劳动者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在退休、丧葬等方面的待遇。
后来政务院对《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修改扩大实施范围,包含了商业等13个产业和部门,但覆盖的人群依然很少,仅是城市就业人群或部分特殊行业职工才能享有,城市中未在正规单位就业人员和农村居民并不在劳动动保险范围之内。
此阶段养老保险不能称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安排,其是劳动保险制度的一个子项目,呈现出保障水平低、覆盖人群少的特点,体现为一种身份本位的福利安排,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优先发展方针,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实施养老保险,加之财力有限,基础薄弱,无法在所有企业实施,以及政府缺乏治国理政经验,在探索中发展。
“大跃进”运动开始,劳动保险领域出现跃进现象,体现最明显的是农村合作医疗的“一哄而起”,“文革”开始后负责劳动保险的工会陷入瘫痪,原本建立在劳动保险内的养老保险项目基本被终止。
福山的身份政治读后感
福山的身份政治读后感一、身份政治是啥?这复杂的玩意儿。
以前提到政治,我脑袋里就浮现出那些国家大事、政党竞选啥的。
可福山说的身份政治感觉更像是从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标签出发,像性别、种族、宗教信仰这些东西,然后大家根据这些身份标签来形成一个个群体,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诉求和政治倾向。
就好比说女性群体可能会因为性别身份而团结起来,争取职场平等、反对性别歧视之类的;少数族裔也会因为自己的种族身份要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分配和文化尊重。
这听起来还挺合理的,毕竟谁都想让自己所属的群体过得更好嘛。
二、咋就发展成这样了呢?有点小意外。
福山在书里分析了这身份政治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现代社会好像越来越碎片化了,以前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比如建设国家、发展经济。
但现在呢,感觉每个人都在强调自己的独特身份。
全球化可能也是个“罪魁祸首”,世界各地的人都凑到一起了,差异就更明显了。
然后网络也跟着捣乱,让大家很容易就找到和自己身份相同的人,形成一个个小圈子。
比如说在网上有专门的女性权益论坛、少数族裔文化交流群啥的。
这些小圈子一开始可能是为了互相取暖、分享经验,可慢慢地就开始有了政治诉求,要在整个社会的大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
三、这事儿的好坏呢?让人纠结的点。
身份政治好的地方那是有的。
它就像一个扩音器,让那些以前被忽视的群体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比如说弱势群体可以通过身份政治来推动社会变革,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
女性在职场上能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少数族裔的文化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但是啊,这事儿搞不好就容易走偏。
有时候各个身份群体之间会互相掐架,只关注自己群体的利益,而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就像大家都在抢一块蛋糕,每个身份群体都想给自己多分点,结果蛋糕可能就被弄得乱七八糟,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会受到影响。
四、福山想告诉我们啥?他的小唠叨。
我感觉福山有点像一个操心的老大哥。
他一方面承认身份政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毕竟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了嘛。
民族认同与身份政治
民族认同与身份政治民族认同与身份政治是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关系,涉及到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的身份地位和权力分配。
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民族认同和身份政治的相互交织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的关系与认同感,是基于共同历史、语言、文化、宗教等因素的群体归属感。
民族认同的形成受到社会化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文化环境以及社会认同的塑造都会对民族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家庭中秉持着特定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成员,往往会更加强烈地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身份。
此外,政治也是影响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
具体而言,政府的政策和言论对于塑造和引导民族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的国家建设宣传、历史教育和对外政策等,都会对个体的民族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国家政府鼓励民族团结和共同认同的政策,能够增强个体对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二、身份政治的意义与表现身份政治是个体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以民族身份为基础,争取权益、追求平等和公正的政治行为。
个体的身份政治表现在政治参与、政策制定和公共空间活动等方面。
通过运用民族认同作为政治资源,个体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群体的利益。
民族认同与身份政治的关系还可以在政治组织和社会运动中找到具体表现。
例如,一些民族主义政党以维护特定民族利益为核心政治诉求,通过争取民族权益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支持。
此外,一些民族社会运动也通过集会示威、宣传活动等方式对社会和政治进行干预,以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政策倾斜。
三、民族认同与身份政治的挑战尽管民族认同与身份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稳定,但它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身份政治可能会加剧不同民族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当民族认同转化为政治争夺的工具时,可能导致意识形态对抗、种族歧视和社会动荡。
其次,个体的民族认同与身份政治往往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
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
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公民”这个词,也知道自己是某个国家的公民。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公民的身份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法律、政治等多个方面。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公民概念。
那时候,人们大多以部落、族群的形式生活在一起,遵循着传统的规则和习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和国家逐渐形成。
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出现了早期的公民概念。
那些拥有一定财产、能够参与政治决策的自由人被视为公民。
他们有权利参与城邦的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在古罗马,公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罗马法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公民身份的确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在那个时代,公民的身份仍然是有限的,通常只包括男性自由民,妇女和奴隶往往被排除在外。
到了中世纪,封建制度盛行,社会等级森严。
大多数人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和权利,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身份。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人们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权宣言》宣布:“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这为现代公民身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民的身份是由国家的法律所赋予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体系,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当一个人出生在某个国家的领土上,或者通过合法的程序获得该国的国籍,就依法成为了该国的公民。
例如,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国籍的取得方式通常有出生取得和继有取得两种。
出生取得是指因出生而自然取得国籍,比如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就具有中国国籍。
继有取得是指通过申请、归化等方式获得国籍。
公民的身份不仅仅是一种法律上的认定,更意味着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
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公民”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经常听到、看到,也在很多场合使用过。
但你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公民的身份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法律、政治等多个领域。
首先,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看公民身份的起源。
在古代社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一些地方,只有少数特权阶层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被统治和被压迫的状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平等和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在古希腊的城邦中,例如雅典,出现了一种相对早期的公民概念。
当时,只有成年的男性自由民才有资格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他们被认为是公民。
这些公民通过集会、投票等方式参与城邦的决策,对城邦的发展产生影响。
虽然这种公民身份的范围相对狭窄,但它为后来公民概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民身份的内涵和范围不断发生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盛行,人们的身份和地位更多地取决于出身和等级。
但是,城市的兴起和商业的发展逐渐打破了这种僵化的格局。
在城市中,一些自由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他们开始争取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接下来,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来理解公民身份。
法律是确立公民身份的重要依据。
在现代国家,通常通过宪法和相关法律来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明确公民的身份。
比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等。
当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或者通过合法的程序获得了该国的国籍,他就依照法律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公民,享有相应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政治制度对于公民身份的形成也起着关键作用。
在民主制度下,公民能够更广泛地参与政治决策,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网络舆论“伪政治”传播的特征与风险
网络舆论“伪政治”传播的特征与风险作者:张爱军杨丹妮来源:《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01期[作者簡介]张爱军(1962—),男,辽宁省朝阳市人,西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杨丹妮(1999—),女,山西省运城市人,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政治传播。
摘要:网络舆论存在政治化倾向,并在其政治化过程中产生“伪政治”现象。
“伪政治”与“政治”存在概念边界、行为边界、权力边界、意识形态边界和民主边界。
网络舆论“伪政治”传播通过技术伪装、权利利己、情感渗透、用户裂变生成;具有舆论主体的泛在性、舆论客体的底层性、舆论内容的标签性、舆论形式的复杂性特征,存在伪认知、伪行为、伪信任、伪身份等风险。
政府、公众、平台需要以数字化技术规制伪认知,实现“政治”、防止“伪政治”,以维护网络空间合理化的传播秩序。
关键词:网络舆论;伪政治;政治;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G206;C912.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864(2022)01-0082-09舆论是公民意见的集合,反映公众政治情感的表现与政治权利的行使。
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大多聚焦于传播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层面。
“舆论不是一种有组织的精神状态,自发性使强大和软弱共生于舆论一身。
”[1]技术、资本、权力、公众从不同角度对舆论进行干预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成“伪政治”舆论。
网络舆论利用话语包装实现“伪政治”传播,形成网络暴力,削弱舆论的精神价值。
网络舆论存在政治化倾向,并在政治化过程中存在“伪政治”现象。
从“伪政治”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舆论的问题及其治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鉴于此,本文拟在厘清“伪政治”与“政治”边界的基础上,分析网络舆论“伪政治”传播的生成逻辑、基本特征与风险表征,以期为规制“伪政治”舆论,维护网络空间传播秩序提供学理依据。
一、“伪政治”与“政治”的边界“伪政治”与“政治”是政治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政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
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说课稿《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公民”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但你是否曾深入思考过,公民的身份究竟从何而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法律、历史、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
首先,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民身份是由国家法律所赋予的。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法律体系,规定了谁可以被认定为该国的公民。
这些法律通常基于一系列的标准和条件,例如出生地原则、血统原则或者两者的结合。
出生地原则意味着,只要一个人出生在某个国家的领土范围内,无论其父母的国籍如何,他都有可能获得该国的公民身份。
比如说,一个婴儿在美国出生,那么根据美国的法律,他就有很大概率成为美国公民。
血统原则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家族血统。
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是某个国家的公民,那么他通常也会被认定为该国的公民。
然而,法律并非是公民身份的唯一决定因素。
历史和政治的演变也在塑造着公民身份的概念和范围。
在古代社会,公民的概念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在古希腊的城邦中,只有少数自由男性能够被称为公民,他们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和参与城邦事务的机会。
但女性、奴隶和外邦人则被排除在公民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公民身份的不断拓展和变革。
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强调了人人平等的原则,为更广泛的公民权利奠定了基础。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工人阶级逐渐崛起。
他们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和地位而斗争,推动了公民权利的进一步扩大,包括劳动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等。
在现代社会,公民身份不仅仅意味着法律上的身份认定,更意味着一系列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享有一系列的权利,比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受教育权、劳动权、健康权等社会经济权利;以及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等个人权利。
但同时,公民也需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纳税是公民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服兵役是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遵守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李建华
农民工问题,实质上是身份政治的产物,要彻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必须尽快实现由身份政治向公民政治的转变。
中国进入了深度改革期,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改革,中国的发展将面临巨大风险,因为中国的发展就像是一列飞速行驶的列车,当需要拐弯时必须减速,而我们现在是加速行驶,如果没有好的制动系统,就有出轨的危险。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公民政治。
公民政治是一种基于公民平等的政治,即每个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国家的一切权利和政治参与的资格,平等地分享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同时,每个公民在国家内可以自由流动和自由迁居,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
基于这样一种公民政治的要求,解决好当代中国农民工问题,首先,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区分,实现“一张身份证走天
下”,这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前提。
其次,在此基础上打破城乡界限,消除身份歧视,平等分配社会公共资源,如教育、社保、医药卫生等。
再次,在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民进城的同时,要大力建设小城镇,在生活待遇和生活方式上彻底消除城乡差别。
复次,建立健全人口流动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迁徙,直到没有“农民工”这一说法,农民工问题才是真正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