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明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阶段。
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日趋成熟。
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农具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
这些技术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态多样化。
在古代中国,除了主要的粮食作物外,还发展了茶叶、蚕桑等产业,丰富了农业经济的内涵。
最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贸易城市的形成,并促使商业经济的崛起。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通过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和礼节的观念。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注重解脱人间痛苦,提倡坚持好心忍耐。
佛教的入世主义和出世主义观念,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还表现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多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音乐包括宫廷乐、民间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题,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代表,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017高考通史第1讲 先秦、秦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分析
(4)京剧等剧种的产 色及原因;掌握京剧等剧种产生发展
生和发展
的历程,说明其艺术特征;认识京剧
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1)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内容、
5.古代希腊、罗马 特点、实质及影响,认识民主政治对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罗马法的演变历程、主要内容, 分析罗马法实质及影响,理解法律在人
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2)秦统一货币等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汉代专供贸易 的“市”出现;开通 丝绸之路 ,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经济政策
(1)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破坏,
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的根 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制 度。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专题考纲·重点解读】(教师用书独具)
考纲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解读
(1)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 互关系,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2)梳理秦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演变,分析专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
表 现 治 文 明
主要内容和特征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基本政治制度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 系逐渐由“开放”走向“ 闭关锁国”,开始落后 于世界潮流
课前线索必读
法律体系。博大而缜密
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 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是近现代欧美国家法律 的源头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目的一、基础知识掌握太初历,太阳黑子活动的最早记录,张衡的科技成就;《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和张仲景医学成就;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和影响。
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特点,董仲舒的思想,王充的思想和著作;佛教的传入,早期的道教。
司马迁的《史记》,《汉书》;汉赋的特点及其代表作,“乐府诗”的特点;秦汉陶塑艺术的代表“俑”,秦汉绘画艺术。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认识1.秦汉文化是在秦汉时代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影响世界。
秦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各个方面产生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
秦汉文化是封建文化的第一高峰阶段,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阶段。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艺术的鉴赏水平。
3.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识和分析秦汉文化的成就。
三、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独立整理、总结知识结构的能力。
秦汉文化成就多种多样,涉及科技、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因此知识点繁杂,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对高三学生来说要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这是分析、理解、阐释历史的基础。
2.培养学生宏观地分析概括秦汉文化特点的能力。
教材对秦汉文化的特点总结了四点。
对高三教学来说,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简单地记忆这四点,而是把这些特点作为秦汉文化特点的示范参考。
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对秦汉文化成就的微观学习,尤其通过与已经学过的夏商周的文化、春秋战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理解和体会秦汉文化的特质,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秦汉文化的特点。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条件。
一个时代的文化是一个时代社会的反映。
在指导学生掌握秦汉文化成就的同时,把这一节同第二章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把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等联系起来,综合分析秦汉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对秦汉时代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第04讲 汉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
(3)直接目的:强调其“急迫性”。是指当事者要达到的最近的、急于 马上达到的结果或结局。常采用“直接目的”“目的是”“意图是”等 用语。如需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 利益最接近。
1.(2021·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 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赋税、兵役、徭役沉重
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法律严酷
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 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汉初实行了分封,出现了诸侯王国与郡县并存的体制,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被称为“郡国并行制”。到汉武帝时期,解决了王国
问题,汉朝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视角2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 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 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 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 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 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 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 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 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阨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 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梳理 夯实必备知识
1.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
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 背景
会动荡不安 建立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新 ,西汉灭亡 改制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了社会矛盾 灭亡 23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返回
(2)评价 “抑商”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 稳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维持了社会稳定。但随着“抑 商”政策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被堵塞,整个社会趋于 保守,人们缺乏创新意识,满足于现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 步发展。
二读图明史——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
返回
[解读] “耦犁”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农学家、搜粟都尉赵过 发明的一种先进的农业耕作工具。它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 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无疑起了促进作用。按《中国史稿》和 《中国农学史》的观点:“耦”是“合犋”的两头牛,“犁” 是犁地的意思或工具,即二人在前牵牛,一人在后扶犁(即一张 犁),共计二牛三人。从西汉晚期起,二牛三人的耕作方法已逐 渐为一人扶犁并驶二牛的方法所取代。
返回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史料相对较长,信息丰富。①~③反映了盐铁官营政策实行的 背景;④~⑦反映了盐铁官营的具体措施和适用范围;⑧⑨反 映了其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分析时一定要厘清内容, 概括归纳。 [提示] 历史背景:工商食官传统的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加强;对匈奴战争致使财政亏空;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特点:控制生产与流通;民制官收与完全官营相结合;严格管理。 作用:①积极作用: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对匈奴战争 的实力;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改进与 推广。②消极作用:抑制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产品质量 低劣,价格昂贵;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返回
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 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③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在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 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2.2秦汉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 独尊 地位。 (三)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 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 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1.董仲舒“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
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2.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
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 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正统思想 ,对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行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部分
抓基础 析考点
悟真题 课时冲关 单元创新整合 单元过关(二)
本思想。 2.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答案: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
系。 3.史料四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 答案: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
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
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2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届某某某某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监测)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A.确立起皇帝制度B.摧毁了宗法关系C.建立起官僚政治D.加强了基层治理解析:选D “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和中央集权,故选D项;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基层治理,不涉及宗法关系问题,“摧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而材料强调基层治理,排除C项。
2.(2019届某某乌鲁木齐一模)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的说法,到秦始皇时期,“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
”这反映出( )A.周朝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秦朝继承了古代的祭祀制度C.秦始皇不遵循古代礼制D.秦朝大一统君主专制的形成解析:选D 材料信息“不论是天地鬼神、山川灵怪还是日月星辰,全都作为祭祀的对象”说明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不同于分封制下的新的帝王祭祀体系,这也是秦始皇一统天下,构建专制权威的表现,故选D项。
3.(2019届某某内江一模)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
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X执政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对郡、县长官的考课和监察,这些措施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可见分封制在汉初仍有影响,排除A项;科举制在隋朝创立,排除C项;“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X执政”,此说法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
秦汉政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案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秦汉政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
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和整合,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逐渐被打破。
秦朝和汉朝不仅在政治上实现了中央集权,还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推动了全国的统一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时期,推行的重要政策之一就是实行统一的货币制度,这使得货币制度开始具有统一性,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支撑。
汉朝时期,则进一步提高了货币制度的稳定性,发行了铸有汉武帝像的五铢钱,成为后来两千年中国经济中的主要货币形式。
此外,还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例如实行政府垄断商贾行业、发展铁路交通、规定农业生产等等,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除了经济方面,秦汉政治制度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时期,时任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实行三皇五帝年号、修筑万里长城、推行统一文字、测税赋田亩等等,都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统一奠定了基础。
随着汉朝的逐渐发展,中国社会逐渐进入相对安定的时期。
汉武帝时期的封建社会,规定了官僚、地主和农民的分层等级、规范了衣冠禁令和礼仪制度,从而塑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
我们需要看一下秦汉政治制度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秦汉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为后来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音乐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教育方面,秦汉时期采取的是儒家的教育制度,注重了道德伦理和国家管理培养,培养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如范雎、张良、司马迁等等。
这些人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当时影响了整个社会,也为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政治制度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
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中国家族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初中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
初中历史《两汉的经济》教案教案:两汉的经济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主要的经济活动和商业交流;3.理解两汉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教学内容:一、两汉时期的农业经济1.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状况;2.两汉时期的农田制度及;3.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制度和农民的生活。
二、两汉时期的手工业经济1.手工业的种类和特点;2.手工业工艺的发展和创新;3.手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三、两汉时期的商业经济1.商业活动的种类和特点;2.商业交流的方式和范围;3.商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两汉时期的货币制度1.货币的起源和发展;2.两汉时期的货币形式和使用;3.货币对经济流通的影响。
教学活动:一、导入教师以问题导入:“中国的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朝代?你对两汉时期了解多少?”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和讨论1.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介绍两汉时期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2.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他们对两汉经济的认识和看法。
三、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制度),并制作小报告。
2.每个小组轮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四、概念解释和讲解1.教师解释货币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货币在经济交换中的重要性。
2.教师讲解和展示两汉时期的货币形式和使用,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五、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两汉时期的一个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六、课堂练习和总结1.教师出示几道与两汉经济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两汉经济对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贡献。
七、拓展延伸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教学资源:教材、图片、小组讨论和研究材料等。
评估方式:小组小报告、课堂练习和问题讨论等。
板书设计:两汉的经济一、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特点-农田制度及-劳动制度与农民生活二、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的种类与特点-工艺的发展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三、商业经济-商业活动的种类与特点-交流方式与范围-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四、货币制度-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货币形式与使用-对经济流通的影响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了解了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主要活动和交流方式。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
国史十六讲读书笔记摘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史十六讲》是一本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著作。
作者着眼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通过十六讲的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史十六讲》的读书笔记摘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第一讲:《中华民族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在古代的中华民族,最初是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还没有建立起私有制,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第二讲:《中华民族的封建社会及农业经济》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土地私有制逐渐巩固,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式。
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封建制度,农业生产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讲:《中国古代政体演变及其机制》中国古代政体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的政治形式主要是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王朝,皇帝是统治者,国家制度以皇权为中心,制度化程度较高。
第四讲:《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成就》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辉煌的文明之一,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孔子的思想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文明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被世界各国所传颂。
第五讲:《唐代社会及经济》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达到了相对繁荣的水平。
在唐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也日益繁荣,为唐代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提供了强大支持。
第六讲:《宋代社会及文化》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因为宋代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向上流动,提高了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
宋代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和科学家,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七讲:《元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元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在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民族建立的政权。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元谋人、北京人等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2. 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变迁,以及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3. 古代文明的开端: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建立与衰落。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
5.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汉朝的兴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2. 教学难点: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变迁,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现古代文明。
2.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古代社会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的起源。
2. 讲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3.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4. 讲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及汉朝的兴衰。
5. 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 作业批改: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4. 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学期内容的掌握程度。
先秦、秦汉时期具体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史体系建构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地位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并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一、回归基础主干知识再回顾一、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1)王位世袭制: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3.西周:(1)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内容:①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影响:①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②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
(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
秦汉政治与文化思想教案
《秦汉政治与文化思想教案》导言: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创性的时期,它的开创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秦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革,形成了许多新的制度和思想。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秦汉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风貌和趋向,这些新的风貌和趋向,既带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又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教训。
本篇教案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秦汉政治与文化思想的研究,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这段时期。
教案的内容涵盖了秦汉两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思想风貌,并特别分析了秦汉时期的统一思想和法家思想两个方面。
教案旨在从多维度、多角度来阐述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与作用1.秦初政治——“严法统一,暴戾不择”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国诞生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时期。
秦初政治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严法统一,暴戾不择” 。
这种政治形式为后来的中国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基础。
2.秦朝政治——强化中央集权秦朝政治的特点是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分利用了法家思想,处理复杂情况更为有效。
它的政治调整是基于法家意见的政治调整,因此,政治制度的实现很快走上了正常道路。
3.汉朝政治——德辉中兴汉朝政治的特点是以“德辉中兴”为主,将过去严刑峻法的做法转变为“教化保民”的做法。
这种政治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的,具有强烈的和谐性和普及性。
汉朝政治的中心是皇帝,而不是“一言堂”,因此汉朝的政治制度比秦朝更趋于民主化。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思想1.秦朝文化——名利主义占主导秦朝文化的特点是它是由商人、贵族、神职人员等各种层次的人们所构成的,这种社会构成为名利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秦朝文化由于不受文人的高级表达所考虑,因此基本上流行的都是一些短促敏捷的文章。
2.汉朝文化——儒家思想再度兴起汉朝文化则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并提出了对古代文化的恢复及创新的思想,为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之一。
高中历史复习讲义(目录)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2讲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3讲秦汉的统一与政治制度第4讲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政治创新第7讲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8讲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第9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讲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综合提升(一)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3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5讲辛亥革命第16讲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七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第17讲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第18讲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第19讲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第20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讲人民解放战争综合提升(二)中国近代史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2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第23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九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4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25讲现代中国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提升(三)中国现代史第十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中古时期的世界第26讲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27讲中古时期的欧洲第28讲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和美洲综合提升(四)世界古代史第十一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29讲走向整体的世界第30讲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第31讲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十二单元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32讲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第33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34讲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综合提升(五)世界近代史第十三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35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36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37讲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3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第十四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大发展第39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40讲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第41讲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42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综合提升(六)世界现代史第十五单元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5讲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第46讲世界古代的食物生产、商业贸易与居住环境第47讲世界古代的政治制度和人类迁徙与战争第十六单元近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48讲近代以来中国的税收与社会保障第49讲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第50讲近代西方的法律教化与文官制度第51讲近代西方的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第52讲近代西方人口迁徙和文化的扩张与交融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第55讲现代世界的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第56讲现代世界人口迁徙和世界大战下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1单元 第4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4讲秦汉的经济、文化与科技课标要求1.了解秦汉时期主要经济制度、措施以及这些制度与措施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通过了解两汉文化的成就,认识两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及其特点。
考点定位1.汉朝经济措施及特点。
2.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的措施及意义。
3.古代丝绸之路的整体特点及历史价值。
4.两汉文化时代特征。
主题一秦汉的经济一、秦汉时期的经济1.农业秦汉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比如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水利灌溉西汉修建龙首渠、东汉末期出现翻车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选必2,P4)2.手工业表现汉朝纺织业①汉朝画像石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情景。
②人们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③四川老官山汉墓蜀锦提花机模型: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选必2,P21)陶瓷业东汉时期制瓷技术渐趋成熟,烧制出釉层较厚而有光泽的青瓷冶炼业①汉武帝在南阳设铁官。
②南阳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冶铁工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③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橐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选必2,P22)3.商业秦朝货币在圜钱基础上将各国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了度量衡政策重农抑商汉朝市场市场繁荣(描绘集市的东汉画像砖)货币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选必1,P87)信贷契约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选必2,P39)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向工商业者征税等思维点拨“五铢”铜钱形制确立的历史意义(1)使汉代钱币体制获得了长期稳定。
(2)为中国古代货币开创了新的钱币体制和新的阶段。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历史条件 作用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一)秦汉的大一统: 1、统一的历史条件
(1)客观上: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必然 ①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②政治上:各诸侯国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③民族关系上: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 为中心,形成了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人心向背:长期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渴望统一。 ⑤局部统一:长期争霸战争,形成局部统一(战国七雄), 为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 (2)主观上:秦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 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 本人的雄才大略。广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 的战略策略。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 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 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 让度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 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 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受制于中央政府。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核心:皇权的至高无上
(2)形成原因
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模式;个体小农经济和封 经济条件: 建地主经济的政治需要。 宗法分封制崩溃;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统一国家的 政治条件: 形成的需要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理论基础: 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 历史教训: 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和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秦汉时期的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1汉代的经济政策2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汉代思想特点4
汉代私人讲学5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6综合7
一、选择题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石)”。
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
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
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解析:D禁榷制、管工制以及土贡制都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同时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所以这是与当时的抑商政策相配合的,D项正确。
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错误;这些制度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B项错误;C项是就材料部分信息立论,以偏概全。
[新知生成]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是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最有利润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
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盐、铁,后扩展到茶、酒等。
其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良种马、苜蓿、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
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和凿
井技术等传入西域。
这说明()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绸之路的繁荣
解析:B分析材料可知,从中原传入西域的基本上都是手工业产品或先进技术,而西域传入中原的主要是原始的农牧业产品,对比可知,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西域来说是较高的,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生活”因“外来物品传入”而“改善”的信息,故排除A 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物种交换和技术传播,并未提及贸易方式,也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故排除C、D两项。
4.(2019·江苏南京二模)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
他认为汉代()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解析:C材料有两层意思,第一,官方政治地位上儒学是独尊的,高于其
他学派;第二,民间学术上,其他学派可自由发展,故可判断C项正确。
A 项只适用于第一层意思,排除A。
材料没体现地方势力对中央政府的挑战,B项错误;由“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可知,当时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错误。
5.(2019·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
由此可见,当时()
A.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解析:B材料吴章、疏广、夏恭、刘茂讲习《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弟子门徒“千余人”“数百人”“自远方至”,可反映出当时私人讲学推动士人阶层的壮大,而私人讲学的兴盛又和儒学官方地位确立、社会形成重学风气有关,故B项正确。
私人讲学兴盛,不等于官学制度遭到破坏,逻辑上推不出,A项错误;材料只能看到吴章、疏广等人讲授不同的经书,而不是一种经典在同一个世族内部传承,C
项错误;材料记述涉及五经,但不涉及四书,D项错误。
[背景知识]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南宋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6.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
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减省,容易辨认。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
”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解析:B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强调“隶变”与现实政治之间的联系,A 项单纯从汉字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不合题意,故排除A项;另据题干
中隶书易书写、易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便于书写和掌握,故秦始皇采用隶书,比小篆更有利于下层人士书写和掌握,更有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项;C项表述与事实不符;D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7.(2019·江苏扬州期末)董仲舒新儒学深刻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
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材料三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
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
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施政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古代天子治天下的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核心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重点,根据材料一“人亦应以德政为主……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得出施行德政,推行教化;第二小问手段,根据材料一“教化行而习俗美”得出教化;第三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得出仁义礼乐。
第(2)问,第一小问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二“受命于天”得出君权神授;第二小问特色,结合所学可得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第(3)问,从新儒学理论本身及统治者需要两方面思考。
答案:(1)重点:施行德政,推行教化。
手段:教化。
内容:仁义礼乐。
(2)核心思想:君权神授。
特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学说,是一种新儒学思想体系。
(3)理由:统治者好大喜功;儒家擅长教化和典礼;教化手段有利于维护统治;君权神授顺应统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