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清狭邪小说兴起的原因
近代传媒的发展与晚清狭邪小说的转变
近代传媒的发展与晚清狭邪小说的转变摘要:晚清狭邪小说前后期明显不同,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传媒的发展是其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
文艺报刊作为特定的传媒既促使作家群体意识的产生和文学观念的变化,也导致后期狭邪小说叙事特征的嬗变,无论叙事视角的转换,还是读者意识的凸显,均使文本更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于此彰显出传媒影响的存在。
关键词:近代传媒;狭邪小说;成因剖析;叙事特征晚清狭邪小说是指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形成的小说流派,它以妓院梨园为主要表现空间,以名士名妓、优伶鸨仆为主要表现对象,多采用长篇章回体的形式。
自1848年第一部近代狭邪小说《风月梦》刊行至晚清末年的60多年间,共有40多部长篇小说刊印。
①其代表性文本有《品花宝鉴》、《青楼梦》、《花月痕》、《海上花列传》、《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海上繁华梦》和《续海上繁华梦》、《海上尘天影》、《九尾龟》、《九尾狐》等。
研究这些文本,笔者发现以19世纪90年代为界,狭邪小说的前后期具有明显的差异。
一鲁迅先生论述狭邪小说的发展轨迹时认为,“作者对于妓家的写法凡三变,先是溢美,中是近真,临末又溢恶”②,并选择《海上花列传》作为其转折点,不仅称赞其“平淡而近自然”,而且认定“《红楼梦》在狭邪小说之泽,亦自此而斩也”。
此论已指出《海上花列传》具有迥异于前期文本的特点,明确了狭邪小说至此已发生变化。
笔者结合晚清狭邪小说的大量文本研究,认为其前后期确实存在不同的风貌。
首先,文本内蕴有了变化。
对狭邪小说内蕴影响最大的是时代风云,19世纪90年代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力量来自西方列强,尤其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士子的冲击更大。
以康、梁等人为代表的维新人士顺应时代潮流,创办《时务报》等报纸,呼吁变法改良,倡导小说界、文界、诗界、戏剧界革命。
而那些注重现世享乐、无意扭转乾坤的士绅,大规模移居上海租界,在洋人的保护下过着平安富足的生活,其乡下积累的财产也转移到了租界,由此带来上海娱乐业的畸形繁荣。
浅析近代狭邪小说
浅析近代狭邪小说狭邪小说作为清代小说流派之一,其名称首先被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狭邪即小街曲巷,指代娼妓的居处,所谓狭邪小说,即“伎家故事”,指指以优伶、妓女为创作题材的小说。
以妓女为小说主人公,在近代之前如唐代传奇《霍小玉传》、《李娃传》,明代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清代余怀《板桥杂记》等,亦属此种。
而到了近代更大量出现,如《品花宝鉴》,继有《花月痕》、《青楼梦》、《海上尘天影》、《海上花列传》以及《九尾龟》、《海上繁华梦》等。
上述作品中,除《品花宝鉴》主人公为伶人外,其余女主角均为青楼妓女。
它以妓优士绅为主人公,选取妓院、梨园为主要表现空间,“以狭邪中人物事故为全书主干”,采用章回体为其文体形式,且“组织成长篇至数十回者”。
内容上的变化,则体现在作者对妓女的态度和倾向上,是非褒贬,异常鲜明。
这种情况的产生,与作者的地位、经历、思想有关,也与作者表达观点或理想的方式有关。
近代狭邪小说的兴起绝非偶然,关爱和曾经将狭邪故事演述长盛不衰的一般性原因概括为三点:第一,狭邪故事痛快淋漓地展示入类最基本的人性原则和情感指向;第二,狭邪故事的演述,“有着深广的社会心理基础;第三,狭邪生活既与世俗社会保持着广泛联结,又具有自身活动的隐秘性”,因而“具有天然而无与伦比的文学禀赋。
话虽不错这只是就狭邪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吸引力方面而言的,但未能注意到狭邪小说的产生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与文化原因。
卢兴基在他的《清末的狭邪小说》一文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狭邪小说是鲁迅给它起的名称,它实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畸形文学。
它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脱胎而来,特别是欲仿效《红楼梦》笔法而又无其精髓,但它的后期受到了一些西方小说的影响,艺术上也有所创造。
”话虽简洁,但是却涉及到狭邪小说产生的至少两种因素:即社会原因和文学发展自身的原因。
可见狭邪小说的产生与繁荣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正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无论我们的观念如何激进,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2)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2)其后有《花月痕》十六卷五十二回,题“眠鹤主人编次”,咸丰戊午年(一八五八)序,而光绪中始流行。
其书虽不全写狭邪,顾与伎人特有关涉,隐现全书中,配以名士,亦如佳人才子小说定式。
略谓韦痴珠韩荷生皆伟才硕学,游幕并州,极相善,亦同游曲中,又各有相眷妓,韦者曰秋痕,韩者曰采秋。
韦风流文采,倾动一时,而不遇,困顿羁旅中;秋痕虽倾心,亦终不得嫁韦。
已而韦妻先殁,韦亦寻亡,秋痕殉焉。
韩则先为达官幕中上客,参机要,旋以平寇功,由举人保升兵科给事中,复因战绩,累迁至封侯。
采秋久归韩,亦得一品夫人封典。
班师受封之后,“高宴三日,自大将军以至走卒,无不雀忭。
”(第五十回)而韦乃仅一子零丁,扶棺南下而已。
其布局盖在使升沉相形,行文亦惟以缠绵为主,但时复有悲凉哀怨之笔,交错其间,欲于欢笑之时,并见黯然之色,而诗词简启,充塞书中,文饰既繁,情致转晦。
符兆纶⑥评之云,“词赋名家,却非说部当行,其淋漓尽致处,亦是从词赋中发泄出来,哀感顽艳。
……”虽稍谀,然亦中其失。
至结末叙韩荷生战绩,忽杂妖异之事,则如情话未央,突来鬼语,尤为通篇芜累矣。
……采秋道,“……妙玉称个‘槛外人’,宝玉称个‘槛内人’;妙玉住的是栊翠庵,宝玉住的是怡红院。
……书中先说妙玉怎样清洁,宝玉常常自认浊物。
不见将来清者转浊,浊者极清?”痴珠叹一口气,高吟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随说道,“……就书中‘贾雨村言’例之:薛者,设也;黛者,代也。
设此人代宝玉以写生,故‘宝玉’二字,宝字上属于钗,就是宝钗;玉字下系于黛,就是黛玉。
钗黛直是个‘子虚乌有’,算不得什么。
倒是妙玉,真是做宝玉的反面镜子,故名之为妙。
一僧一尼,暗暗影射,你道是不是呢?”采秋答应。
……痴珠随说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便敲着案子朗吟道:“银字筝调心字香,英雄底事不柔肠?我来一切观空处,也要天花作道场。
采莲曲里猜莲子,丛桂开时又见君,何必摇鞭背花去,十年心已定香熏。
浅析晚清狭邪小说兴起的原因
浅析晚清狭邪小说兴起的原因【摘要】按照鲁迅的说法,以妓家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然以之为全书主干而写成长篇小说的,却是从近代开始。
综观整个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狭邪小说的确是在近代才开始兴起并蔚为大观的。
这不能不说与近代社会的某些特点相关。
关爱和曾经将狭邪故事演述长盛不衰的一般性原因概括为三点:第一,狭邪故事痛快淋漓地展示入类最基本的人性原则和情感指向;第二,狭邪故事的演述,“有着深广的社会心理基础;第三,狭邪生活既与世俗社会保持着广泛联结,又具有自身活动的隐秘性”,因而“具有天然而无与伦比的文学禀赋。
话虽不错这只是就狭邪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吸引力方面而言的,但未能注意到狭邪小说的产生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与文化原因。
卢兴基在他的《清末的狭邪小说》一文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狭邪小说’是鲁迅给它起的名称,它实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畸形文学。
它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脱胎而来,特别是欲仿效《红楼梦》笔法而又无其精髓,但它的后期受到了一些西方小说的影响,艺术上也有所创造。
话虽简洁,但是却涉及到狭邪小说产生的至少两种因素;即社会原因和文学发展自身的原因。
可见狭邪小说的产生与繁荣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晚清狭邪小说兴起第一节:社会背景正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无论我们的观念如何激进,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从社会背景上来看狭邪小说的成因,至少有以下三点需要考虑:第一,晚清北京、上海以及苏杭、扬州等地妓院梨园的境况,因为一方面狭邪小说的作者大都集中在这些城市,另一方面这也是狭邪小说的描写空间;第二,文人、倡优的生存状态以及文人与倡优的关系,因为这是狭邪小说的描写对象;第三,这一时期读者群的变化,因为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流行,特别是在近代这样一个出版业空前发达的时代,离不开广大读者阅读口味的需求和支持。
一、晚清社会妓院和梨园的变迁晚清时代,随著商业的发展,妓业非常的繁盛,妓院除了性交易以外,还结合了烟馆与赌馆的功能,而成为有钱人的最佳去处.为了维持风化,清代前期国家曾经法令明文规定士大夫官吏禁止狭娼,开始以法津的形式废除娼妓制度,其中以北京禁妓法令尤其森严。
晚清小说中的反帝思潮与民族意识
晚清小说中的反帝思潮与民族意识1. 背景介绍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外来列强的侵略和割据,这种背景下在晚清小说中常常出现了反帝思潮和民族意识的元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晚清小说中的反帝思潮和民族意识。
2. 反帝思潮在晚清小说中的表现2.1 小说主人公的形象构建在晚清小说中,很多主人公形象塑造成了抵抗和反抗外来侵略者的英雄形象,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压迫与奴役的不满情绪。
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等角色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态度表达对西方势力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不认同。
2.2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不少晚清小说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平等和侵略行为,以此间接地呼应了反帝思潮。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描述主人公对于外国租界侵略行为的感受和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外来势力的不满和愤慨。
3. 晚清小说中的民族意识晚清小说中,不少作品通过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来强调民族意识。
3.1 历史背景与角色设定一些晚清小说以典故、传说或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出具有浓厚中国味道和强烈民族意识的角色。
这些角色透过言语和行动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自身民族认同的坚持。
比如《水浒传》中豪杰们为保卫祖国而勇猛拼杀,展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土地的情感。
3.2 文化价值观念的表达晚清小说还通过描写人物思想、风俗习惯等方式,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借此凸显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比如《红楼梦》中揭示了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们行为准则和社会秩序的影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4. 晚清小说中反帝思潮与民族意识的影响晚清小说中的反帝思潮和民族意识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1 激发民族自尊心和振兴意识晚清小说中塑造的抗争形象和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激励了广大民众热爱自己的国家、保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这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4.2 彰显民族团结力量晚清小说中多次表达了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对抗外来势力的观念,增强了在全民参与下维持国家完整性和尊严的决心。
晚清以前短篇武侠小说的起源与类型
晚清以前短篇武侠小说的起源与类型作者:张欣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2期摘要:短篇武侠小说在整个武侠小说发展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长篇武侠小说作品成熟之前的尝试和过渡阶段,是武侠小说创作繁盛期到来的标志。
关键词:短篇;武侠小说;起源;类型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6-0097-02中国民间社会长期存在一种任侠尚武的心理倾向,侠义精神在本质上是对官府的否定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的宣泄,中国的武侠小说在根本上有别于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欧洲的骑士文学。
一、从墨子的任侠精神到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和刺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有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是侠的精神传统,一是侠的文学形象。
前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如,《庄子·说剑》、《礼记·儒行》、《论语·泰伯》、《墨子·经说》等篇目中都有关于“侠”与“义”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其中最具有理论体系和实践代表性的是墨子学说和墨家学派。
后者发端于《左传》、《战国策》、《史记》、《吴越春秋》等先秦两汉的历史传记中,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历史感和文学性俱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武侠精神深受墨家文化的影响。
墨子死后,墨学分裂,墨子后学各自坚持和发展了墨子思想的某一基本倾向,形成了游侠派、论辩派、游仕派。
游侠派继承了墨子勤生薄死,艰苦卓绝,殉身赴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作风和传统,那些最早受到墨子任侠精神感召并身体力行的墨子门徒成为最初的游侠,被称为墨侠,首领称为“钜子”。
“他们以自己的勇士气概,坚定的献身精神,反对空谈,在血光刀影的搏斗中,为实现墨子的理想而奋斗”[1]。
他们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崇尚勇力,攻伐不断的动荡时局,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为侠士争得了一席之地。
韩非子在《五蠹》篇中曾说道“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此处的“侠”指的应当是墨侠。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晚清报刊小说研究引言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报刊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晚清时期的报刊小说虽然在文学形式、内容和风格上与古代小说有所不同,但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对晚清报刊小说进行研究,探讨其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文学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一、晚清报刊小说的产生背景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社会发展和变革迅速而剧烈。
在此背景下,报刊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大量的报刊小说。
这些报刊小说以其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晚清社会娱乐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晚清报刊小说的特点与风格1. 文学形式的创新晚清报刊小说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文学形式,如连载小说、短篇小说等。
这些形式的出现使得小说在晚清社会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阅读。
2. 内容的多样性晚清报刊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从爱情、家庭、友情到社会问题、政治风云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同时,这些小说还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出了晚清社会的方方面面。
3. 语言的通俗化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晚清报刊小说采用了通俗化的语言文字,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其中的内容。
三、晚清报刊小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晚清报刊小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社会风气的反映,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1. 反映社会问题晚清报刊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反映,使读者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小说关注社会现实,诸如贫富差距、农民问题、妇女问题等等,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这些问题展现给读者。
2. 批判社会弊端晚清报刊小说还用批判的眼光揭示社会弊端,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其中一些小说将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与社会结构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小说传递出对弊端的不满和批判力。
3. 推动社会改革晚清报刊小说中很多作品描述了社会的黑暗与空虚,同时也展示了改变现状的希望和力量。
论近代狭邪小说兴起的原因与流变
论近代狭邪小说兴起的原因与流变中文摘要狭邪小说兴起于十九世纪上半叶,是清末人情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近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它的兴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原因,包括近代的社会环境以及末世文人的生存状况催生其小说的兴起。
二是近代都市环境中作家的创作动机;三是文学传统,主要包括《红楼梦》的影响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的继承和发展这两个方面。
狭邪小说在兴起之初主要有两部重要的作品,即《品花宝鉴》和《风月梦》。
这两部小说几乎诞生于同一个时代,并且为此后狭邪小说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即描摹世态人情、关注世俗人生、刻画复杂性的主题模式以及现实主义的写风格。
十九世纪后期,狭邪小说渐臻成熟,出现了《花月痕》、《青楼梦》等作品,从主题和写法上看已经初具流派性特征。
由于作者大都经历坎坷、怀才不遇,因而其创作主要侧重于表现作家个人的情感世界,表达他们对现世人生的看法以及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艺术风格上仍未摆脱《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其总的风格是写实的,同时也充斥着感伤幽怨的情调以及柔丽委婉的浪漫情怀。
十九世纪末期,狭邪小说发展至巅峰,出现了代表狭邪小说最高成就的《海上花列传》以及《海上繁华梦》等作品。
狭邪小说发展到现在,才真正开始客观地审视青楼生活,并把妓院作为一个展示人生的舞台去揭示人类在滚滚红尘中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作家对复杂性的宽容与理解,具有某种反映现实的意义,呈现出一种平淡自然的美学风貌。
甲午战争以后,许多被斥为“嫖界指南”的狭邪作品如《九尾龟》、《九尾狐》等相继出现,这些小说主要侧重于揭露嫖界黑暗,表现妓女与嫖客之间尔虞我诈的关系,书中故事无甚新奇,模式也大致雷同,而且写法粗糙,缺乏美感和韵昧,标志着狭邪小说走向堕落。
近代狭邪小说中蕴含有丰富的原型,它们或隐或显地制约着叙事。
具体讲,仙人思凡原型建构起犯戒受惩——凡间磨难——重返仙界的叙事模式。
凡人游仙模式则聚焦游仙过程的艰难,行为主体超越生死、勘破色相方能成仙。
晚清以前短篇武侠小说的起源与类型
晚清以前短篇武侠小说的起源与类型短篇武侠小说在整个武侠小说发展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长篇武侠小说作品成熟之前的尝试和过渡阶段,是武侠小说创作繁盛期到来的标志。
标签:短篇;武侠小说;起源;类型中国民间社会长期存在一种任侠尚武的心理倾向,侠义精神在本质上是对官府的否定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的宣泄,中国的武侠小说在根本上有别于日本的武士道文化和欧洲的骑士文学。
一、从墨子的任侠精神到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和刺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有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是侠的精神传统,一是侠的文学形象。
前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如,《庄子·说剑》、《礼记·儒行》、《论语·泰伯》、《墨子·经说》等篇目中都有关于“侠”与“义”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其中最具有理论体系和实践代表性的是墨子学说和墨家学派。
后者发端于《左传》、《战国策》、《史记》、《吴越春秋》等先秦两汉的历史传记中,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历史感和文学性俱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武侠精神深受墨家文化的影响。
墨子死后,墨学分裂,墨子后学各自坚持和发展了墨子思想的某一基本倾向,形成了游侠派、论辩派、游仕派。
游侠派继承了墨子勤生薄死,艰苦卓绝,殉身赴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作风和传统,那些最早受到墨子任侠精神感召并身体力行的墨子门徒成为最初的游侠,被称为墨侠,首领称为“钜子”。
“他们以自己的勇士气概,坚定的献身精神,反对空谈,在血光刀影的搏斗中,为实现墨子的理想而奋斗”[1]。
他们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崇尚勇力,攻伐不断的动荡时局,本着“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为侠士争得了一席之地。
韩非子在《五蠹》篇中曾说道“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此处的“侠”指的应当是墨侠。
西汉刘向在《淮南子·泰族训》中说“墨子服役者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这与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所说的“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游侠在行状上是一致的。
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
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
侯运华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3)006
【摘要】晚清狭邪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正值中国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的末世. 在内部危机和外部侵略的夹击下, 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均发生变化, 狭邪小说对此有敏感的表现, 具有丰富的社会内蕴. 由于题材的独特, 表现对象以名士名妓为主, 小说多用大量篇幅展开两性情爱故事, 而妓院梨园酝酿的情爱与日常世界不同, 它有特殊的内蕴.
【总页数】5页(P49-53)
【作者】侯运华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借来的时空"和"身体"的"释放"——晚清狭邪小说中的名妓服饰与上海现代性[J], 殷红
2.论晚清狭邪小说中主体形象的逆转现象 [J], 王宗辉
3.旧影新声相交织——论晚清狭邪小说内蕴的两面性 [J], 侯运华
4.晚清海派狭邪小说中男伶书写的心理意蕴 [J], 武云霞
5.论晚清狭邪小说中的角色扮演 [J], 童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清末民初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
论清末民初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王志刚摘要: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黑幕小说是颇具争议的小说之一,学界对其多持批判态度,研究者多认为黑幕小说只有民俗学和社会学价值,多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
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作家通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及"情"与"礼"的冲突模式设置,表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但这种认同在晚清以降的社会文化思潮及文学创作潮流中却呈现出"逆转性"。
对于他们的这种文化选择,应放置在20世纪初的复古主义思潮及社会现实的激变中考察,鸳蝴派作家认为传统文化观念,而不是西方文化理念,更适合作为转型社会必需的价值规范。
他们在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开掘与转化中,形成了区别于五四文学吸收外来文化资源实现现代转型的另一种潜在传统。
黑幕小说是近代小说流派。
大约在1915至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它与鸳鸯蝴蝶派同样反映了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
当时各种杂志、小报、大报副刊均刊载此类小说,如《时事新报》就开辟有“上海黑幕”专栏。
这类作品数量达数十百种,代表作是1918年编辑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其续集。
《中国黑幕大观》“裒其文为百万言”,“列其纲为十六,标其目为千余”(序二),分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党会、匪类、报界、僧道、慈善事业等类,编撰者自谓“摘伏发奸,穷形尽相”,以起“醒世”或“劝戒”的作用。
实际上,这类黑幕小说的内容,不外“某某之风流案”、“某小姐某姨太之秘密史”、“某女拆白党之艳质”、“某处之私娼”、“某处盗案之巧”,等等,虽然揭发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龌龊行为,却把它归结为偶然现象,并没有揭示其社会根源。
加上作者客观地毫无取舍地记录各种丑恶现象,其社会作用往往适得其反,变成了教人为恶的“犯罪教科书”。
有的作品更成为军阀、政客之间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
所以鲁迅指出,这类作品“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则遂堕落而为‘黑幕小说’”(《中国小说史略》)。
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探究(5篇)
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探究(5篇)第一篇: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探究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探究摘要:在清朝末年,随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危机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启蒙宣传的加强、西学输入的推向高潮,近代后期成为了中国小说转型嬗替的重要时期适应求新求变的时代洪流,“小说界革命”勃然兴起,小说则成为了晚清思想启蒙和文学革新运动中成绩显著的领域。
作为抉发时弊、开启民智的利器,新小说以其干预现实、踔厉风发的思想锋芒而震撼文坛。
而其中尤以被鲁迅先生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最为著名。
本文以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追溯谴责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来对于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进行全面而综合地探究。
关键词:谴责小说,时代背景,反映现象,兴起原因这里我们先解释一下“谴责小说”:所谓“谴责小说”,这一名词由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命定,并一直沿用至今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写道“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
其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匡世,似与讽剌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在《中国小说史略:〈清末之谴责小说〉》中,鲁迅提及了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说。
这一说法则被后人引申为文学史上的“四大谴责小说”。
根据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那么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自然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本文将具体的来分析研究一下晚清谴责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社会之联系,并探讨一下其出现的内在原因和社会背景。
谴责小说兴起原因: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中华民族就不断经受着深重的苦难,历经民族生存与死亡的重重危机:封建末世满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传统儒家文化受到西学的猛烈冲击。
为什么明末清初时期出现志怪小说
为什么明末清初时期出现志怪小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摘自《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志怪小说是一种以记载描述怪异人事为主的创作属于小说题材类型之一种,是小说发展演进中一种较为规范和定型化的创作模式,故后人又称其为“志怪模式”。
从其产生和发展看,由“志怪”到“志怪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其内容与创作手法上看,“志怪小说”基本上是“志怪”这一创作活动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这使得“志怪小说”更接近于后世小说的概念。
志怪传奇小说经历了276年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时期,志怪小说在时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地位,特征及其嬗变。
一方面,由于志怪小说在保持固有特征的发展中,又不断在形式和内容上增添新的质素,另一方面也由于每一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等存在明显的不同,使志怪小说的创作和阅读心态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若对志怪小说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汉魏六朝、唐、明清三个时期的作品进行考察,则能细绎出三种颇为典型的小说本体价值取向,形成对应关系,即汉魏六朝志怪——征实有信;唐人志怪——尚奇有致;明清志怪——匡世有讽,从这三个时期的变化,大致可以勾勒出古代志怪小说本体价值观念演进的轨迹。
其中,明代志怪传奇小说具有相对明显的区域性和民间性,一些小说故事在不同小说家间广为流传和纪录,志怪小说具有一定的、可感的叙事模式,如寺庙坟茔故事、虎故事、狐狸故事和金银为水的故事类型等。
其二,明代志怪小说大体上呈现出偏重事状,少有铺叙的叙事品格,小说具有情节极度简约和核心化,以及谨依闻见,不事虚构藻绘,从而词旨简澹冲约的创作规范。
出于“实录”和“无妄”的创作心态,在志怪小说的叙述的进程中,对志怪的情节与内蕴,往往采取“不说”、“不必说”、“不能说”等某种形式的沉默,造成志怪小说情节和理念的缺失和省略,从而使得小说篇幅简略。
其三,志怪小说又受到明代传奇小说叙事的影响,一些志怪小说集中往往存在一二篇传奇小说。
清代小说中的社会历史背景
清代小说中的社会历史背景清代小说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清代小说中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清代小说中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从封建社会的转型中找到线索。
清朝建立之初,社会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
但是,随着商业经济的兴起和海外贸易的开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商人、手工业者和地主等新兴阶层逐渐崛起,社会阶级结构开始复杂化。
这一社会背景在清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既有传统封建家族的规模和权威,又有商业经济的繁荣和商人的地位。
这种复杂的社会结构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清代小说中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可以从女性地位的变化中窥见。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在明朝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妇女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自主权。
然而,随着清朝的建立,女性地位逐渐下降,封建礼教开始盛行,妇女被束缚于家庭和家族之中。
这一社会变化在清代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例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她的形象既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是对女性地位下降的揭示。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清代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束缚。
此外,清代小说中的社会历史背景还可以从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中寻找。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科学、艺术和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种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对于清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许多故事,就受到了西方奇幻文学的影响,其中融入了一些西方神话和传说。
这种文化交流和创新为清代小说带来了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综上所述,清代小说中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封建社会的转型、女性地位的变化以及文化交流和社会变革等。
清朝时期禁书的起源及其意义探究
清朝时期禁书的起源及其意义探究清朝时期,禁书是一种与文化有关的令人深思的现象。
禁书可以被视为一个社会和政治制度下的文化表征,禁书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文化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清朝时期禁书的起源及其意义。
禁书的起源清朝的禁书起源可追溯到明朝末期,当时明朝政府表现出弱势和动荡。
随着明朝政权的衰落,在文化领域,许多经典书籍被视为是挑战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危险之物,因此开始实行禁书政策。
随着清朝建国,禁书政策得以继续实行。
禁书的原因禁书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禁书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控制和监护手段。
古代中国的士人文化非常发达,而禁书政策可以限制和监控学者们的行为和言论。
此外,清朝建国初期,英法联军的侵略和西方列强的威胁,促使清朝官僚阶层加强对文化领域的掌控力度。
为防止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国的侵蚀,禁书政策开始深入实行。
此外,禁书政策也可以被视为一种道德固化手段。
在清朝时期,社会伦理和道德实践比较严格,有些书籍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道德的污点。
因此,清朝政府试图通过禁书政策来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和规范。
禁书对文化的影响清朝禁书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文化领域的缺乏创新和发展。
由于许多重要的经典书籍被禁止出版和传播,批判思维和挑战权威的声音没能得到有效的传播,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延展性受到限制。
禁书政策又使文化界的创新和经验相互割裂,损害了创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根基。
另一方面,禁书也使一些文学作品变得更加有价值和珍贵。
禁止出版和传播的书籍往往更具叛逆性和挑战性,使其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禁书也成为了黑市交易的对象,该文化生意得到了显著的推动。
替代出版渠道的建立和发展,使一些一度被禁止的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
结论清朝时期禁书政策的原因多元,但这种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都非常有限。
禁书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损害了创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基础。
但禁书也促使人们去挖掘和传承一些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文化领域展示了另一种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
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摘要本文笔者从新闻出版、翻译出版、教科书出版、小说出版等方便阐释了出版业的崛起。
关键词新闻出版翻译出版教科书出版小说出版出版作为古已有之的行业,它在近代时期的转型,本文笔者从新闻出版、翻译出版、教科书出版、小说出版等方便阐释了出版业的崛起。
1872年是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立了中国报史上最悠久的《申报》。
美查为了将其家业“盘大”,利用申报馆的印刷能力,由报而刊而书,从事书刊的出版,先创办《瀛寰琐记》等刊物,后又成立点石斋书局石印书刊。
其间为了扩大发行,又成立申昌书画室(后改名申昌书局)专事销售,并在北京、南京、汉口等地广设申昌分号。
点石斋是第一家通过商业手段把石印出版做大做强的出版企业。
它1884年5月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别开生面地采用以人工绘画再石印的方式,嫁接美术与新闻,并重时事与新知,广受读者欢迎,销行长达15年之久,堪称中国早期画报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的一代名刊;它石印的《康熙字典》等图书,获利丰厚,引发了国内民间资本纷纷自设书局,开始了大规模石印图书的热潮,并由此拉开了民营新式出版的序幕。
因而,从书刊出版史的角度看,《申报》的创立,同样意义不可忽视。
19世纪80年代初,又有同文书局和拜石山房的创立,成为与点石斋齐名的鼎足而三的三大石印书局。
同文书局为寓沪广东人徐润兄弟创办,有石印机12部,雇工500人,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它所石印的诸如《殿版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资治通鉴》、等巨著,都堪称为当时出版界的大手笔,而它在印刷这些大部头时所采用的股印办法,又开创了后来民国时期图书预约出版的先河,因而在近代出版史上,同文书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有学者把同文书局列为我国近代私营出版业诞生的承先启后者之一,确有其史实上的依据。
在三家大书局带动下,石印书局由上海而全国,迅速地扩展开来,据《贩书偶记》、《中国丛书综录》、《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等书著录,从清末到民国,全国各地采用石印技术印书者多达上百家之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晚清狭邪小说兴起的原因【摘要】按照鲁迅的说法,以妓家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古已有之,然以之为全书主干而写成长篇小说的,却是从近代开始。
综观整个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狭邪小说的确是在近代才开始兴起并蔚为大观的。
这不能不说与近代社会的某些特点相关。
关爱和曾经将狭邪故事演述长盛不衰的一般性原因概括为三点:第一,狭邪故事痛快淋漓地展示入类最基本的人性原则和情感指向;第二,狭邪故事的演述,“有着深广的社会心理基础;第三,狭邪生活既与世俗社会保持着广泛联结,又具有自身活动的隐秘性”,因而“具有天然而无与伦比的文学禀赋。
话虽不错这只是就狭邪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吸引力方面而言的,但未能注意到狭邪小说的产生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与文化原因。
卢兴基在他的《清末的狭邪小说》一文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狭邪小说’是鲁迅给它起的名称,它实际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畸形文学。
它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脱胎而来,特别是欲仿效《红楼梦》笔法而又无其精髓,但它的后期受到了一些西方小说的影响,艺术上也有所创造。
话虽简洁,但是却涉及到狭邪小说产生的至少两种因素;即社会原因和文学发展自身的原因。
可见狭邪小说的产生与繁荣应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晚清狭邪小说兴起第一节:社会背景正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无论我们的观念如何激进,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从社会背景上来看狭邪小说的成因,至少有以下三点需要考虑:第一,晚清北京、上海以及苏杭、扬州等地妓院梨园的境况,因为一方面狭邪小说的作者大都集中在这些城市,另一方面这也是狭邪小说的描写空间;第二,文人、倡优的生存状态以及文人与倡优的关系,因为这是狭邪小说的描写对象;第三,这一时期读者群的变化,因为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流行,特别是在近代这样一个出版业空前发达的时代,离不开广大读者阅读口味的需求和支持。
一、晚清社会妓院和梨园的变迁晚清时代,随著商业的发展,妓业非常的繁盛,妓院除了性交易以外,还结合了烟馆与赌馆的功能,而成为有钱人的最佳去处.为了维持风化,清代前期国家曾经法令明文规定士大夫官吏禁止狭娼,开始以法津的形式废除娼妓制度,其中以北京禁妓法令尤其森严。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的达官贵人、文人士子慑于王法不敢公然狎妓,只好以扮演旦角的俊美男伶为狎玩对象,称之为“像姑”或。
“相公”,也叫作“花”,这些伶人虽为男性,地位、流品却一如妓女,被视为玩物,至清中叶,此风尤盛,据《菽园赘谈》记载:京师狎优之风,冠绝天下,朝贵名公,不相避忌,互成惯熟。
其优伶之善容饰貌,眉听目传者,也非外所能学步.”(1)王书奴《中国娼妓史》有云:清代男娼盛况异于从前,“士大夫所狭男色,半为优伶”,而由于清律禁止狭女娼,再加上从前北京女娼太陋劣之故,因此北京成为男娼的中心。
”(2)《清稗类钞》亦谓:“道光以前,京师最重像姑,绝少妓寮。
”(3)这些在《品花宝鉴》中都有所反映,如魏聘才因狭女妓被捉到官府,田春航则由先喜女娼而改慕男色等等。
陈森流连北京歌楼戏馆多年,所作《品花宝鉴》专写文人士子与京师优伶的交往,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巧合。
乾嘉以后,禁狎女娼的律令稍弛,狎妓之风大盛。
此时妓院的主力消费群,已从官家士人慢慢转变为以商贾为主了。
而为了适应商贾的需求,妓女们所提供的服务也从表演歌舞技艺为主,转变为以提供性服务为主;从才子佳人的浪漫情调,蜕变为赤裸的肉帛交易活动。
因此晚清的妓院便呈现出既香艳又污杂的风情,而成为小说作者创作的好材料。
清徐珂《清稗类钞》曾经记述当时的妓院盛况:“胭脂、石头等胡同,家悬纱灯,门揭红帖,每过午,香车络绎,游客如云,呼酒送客之声,彻夜震耳。
士大夫相习成风,恬不知怪,身败名裂,且有因之褫官者”(4)。
各地的官妓、私娼都纷纷重起炉灶,公然悬牌招客,尤其是南方的苏、扬一带更是盛极一时。
《续板桥杂记》曾记当时妓家景观:承平既久,风月撩人,十数年来,裙屐笙歌,依然繁艳.⋯⋯今自利涉桥至武定桥,两岸河房,丽妹栉比.俗称本地者日本帮”,来自姑苏者日“苏帮虽其中妍媸各列,而芬芳罗绮,嘹亮笙歌,皆足使裙履少年迷魂荡志也.到嘉庆时盛况更逾前代,《秦淮画舫录》云:更益其华靡,颅黎(即玻璃)之灯,水晶之盏,往来如织,照耀逾白昼.两岸珠帘印水,画栋飞云,表香水香。
鼓樟而过者,罔不目速心醉.道光、咸丰以后,此风愈炽,不仅在民间,上层社会中的士大夫们也都放浪形骸、流连声色,这样的时代风俗必然要影响到此时的小说家们并反映到他们的创作中去,于是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大量的以狎妓招优为题材的小说。
此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为狭邪小说的产生与兴盛提供了条件,对此,许多学者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许多都市畸形地繁荣起来,戏院倡楼地荒淫故事,便成为小说作者的新材料.于是倡优艳迹,顿成新篇.”。
(5)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迫使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在客现上为妓女队伍的扩走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日趋腐朽,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侵略,加速了封建道德的崩溃,这又为垛客队伍的扩大提供了奈件.于是世风日下,妓院林立;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二.在此情况下,狭邪小说自然得以大发展.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的入侵促成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迫使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一些农家女子入城以后生活无着,被迫沦为妓女,以卖淫为生,使得娼妓的数量空前增多,《海上花列传》中的许多下等妓女甚至是比较高级的妓女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
同时,封建宫府为捞取“花税”,任其泛滥,遂逐渐形成大都市里以卖笑为荣的腐败风尚,而清末文人大多认同这种风尚,许多小说家自己就是青楼楚馆的常客,如韩邦庆、孙家振等人,他们不仅撰写狭邪小说,还刨办记注娼优起居的“花报”,这些都对冶游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上海算得上是冶游胜地,《中国娼妓史》这样概括:“上海青楼之胜,甲于天下.十里洋场,钗光鬓影,几如过江之鲫。
每逢国有变故,而上海北里繁盛,益倍于从前。
贵游豪客之征逐于烟花场中者,肩摩毂击。
一岁所费金钱,殆难数计。
自道光二十二年末与外人通商之先,上海仅海滨弹丸小邑。
一八二四年后,其娼妓事业与工商业有骈进之势。
”(6)这种盛况也吸引了大批外地娼妓和狎客的注意力。
早在成丰、同治年间,苏州、扬州、广州等地的妓女就纷纷进军上海。
包天笑曾经回忆道:。
其实上海自开埠以来,最先到的便是苏州商家。
当时的大商业,如珠宝业、绸缎业、药材业、参茸业、典当业,以及钱庄、金铺,都是苏州人来创始。
说句可耻的话,因为苏商的发展,妓馆也借谈书为名,号称书寓,而成为苏帮了。
”(7)范伯群在他的《礼拜六的蝴蝶派》中也曾经说过:上海洋场上的名妓,苏州人很多,一口吴侬软语,简直是爬上名妓宝座的必备条件,这样才子们又以同乡之谊,更容易对沦落风尘的女子滥用自己的感情,俨然以才子佳人自居⋯⋯”尊再加上当时鸦片烟盛行,赌风日炽,而当时的妓院多提供此类服务以吸引顾客,因此更是诱人的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所以许多海派狭邪小说都以“上海自开埠以来⋯⋯”这样类似的话语为开头。
如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一回中即慨叹道:“只因海上自通商以来,南部烟花日新月盛,凡冶游子弟倾覆流离于狎邪者,不知凡几”。
《海上花列传》之后,以上海狭邪事迹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大量出现,所谓“海派狭邪小说”自此而蔚为大观,单是以“海上”命名的就有《海上尘天影》、《海上繁华梦》、《续海上繁华梦》三种,另有《海天鸿雪记》、《上海之维新党》、《九尾鱼》、《最新上海繁华梦》等十几种。
小说家们为何会对上海狭邪题材趋之若鹜,其中缘由不言而喻。
第二节,末世文人的生存状况及其与倡优关系的嬗变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是自视甚高,他们向往金榜题名,红袖添香的风流生活,但是却大多数都怀才不遇以至陷入潦倒终生的困窘境地。
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失意的知识分子而言,娼妓往往成为他们在精神上寻求知音的对象,士与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的关系,而不完全是纯粹的商品买卖.但在近代社会,随着文人地位的下降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他们的交往逐渐渗透入强烈的商品交易性质,在妓院展开政治、社会、伦理的相互激荡与金钱、权力、欲望的角逐,娼楼妓馆犹如透视社会的窗口,透过其中的纸醉金迷、声色欢娱,构筑出一幅世纪末的图景。
清朝后期,人口剧增,而科举考试录取的指标增加不多,导致大量士子积聚民间。
那些被挤出仕途的文人长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有的家道小康,不用为生计奔波,便而流连风月场、温柔乡,在与妓女的交往中获得精神的安慰和人生的自由感,晚清狭邪小说的作者大多有如是经历,如陈森、魏秀仁、韩邦庆、孙家振等便是多次应试失利,遂将其生活空间移向欢场,他们在小说中也不着意去掩饰自己。
常恋烟花场中的事迹。
《风月梦》作者邗上蒙人的生平已难确考,但他的《自序》还是把该小说的创作与自己的狭邪经历联系在了一起:《风月梦》一书,胡为而作也?盖缘余幼年失恃,长违严训,懒读诗书,性耽游荡;及至成立之时,常恋烟花场中,几陷迷魂阵里。
三十余年所见之丽色者、丑态者、多情者、薄幸者,指难屈计.荡费若干白镪青蚨,博得许多虚情假爱。
回思风月如梦,因而戏撰成书,名曰《风月梦》。
而有的则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又身无一技之长,便不得不将生存之本寄托在投身报业或创作养家上.此时由于报刊大量增加,作家已成为一种职业,创作小说还是可以勉强养家糊口,加上租界内妓院林立,由于仕途的失意以及身份地位的下降,大批到上海滩来混生活的文人留连其中.这些文入几乎都是所谓自由撰稿人,或者说,是所谓职业作家.他们每天都要卖出相当多的字数才能维持生活。
既然对妓院生活很熟悉,而妓院生活又是很好的卖点,他们也就很自然地将妓院生活写个不休。
写了妓院生活去换稿费,拿到了稿费再花在妓院里——这也算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名士们的浪漫情感也受到压抑.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上来讲,中国古代正常的男女婚配往往不是以两性之间的感情为基础,许多婚姻都只是为了政治或者延续后代的需要,再加上正统的儒家极力提倡男女有别,讲究的是“存天理而灭人欲”,将人们心中的情欲认为是“恶念”而加以杜绝,即使是夫妻之间也要保持正常的礼仪,相敬如宾,因此夫妻之间很少会有爱情的存在,结果使得本来应该丰富多彩的夫妻生活被礼教拘束得毫无情趣,索然寡味。
而北里烟花多兰心蕙质,在社会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又可以独立于礼教之外而不受封建女德的束缚,对于须眉才子来讲是称心的红颜知己,远比父母包办的妻子更可人意。
因此,许多士大夫文人都希望能够在家庭之外寻找一个能够比较自由地舒展身心、摆脱礼教程式礼仪束缚的境.在现代社会,婚姻不幸福就出去寻花问柳,这当然是说不通的;但是在旧社会这却是十分自然的事,至少在作家看来是很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才在《花月痕》中金挹香为了亲自给自己寻找一位遂心的妻子而遍访花国,在《九尾龟》中又因为章秋谷对自己那个不解风情的妻子不满意而安排他去妓院另行物色,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