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

合集下载

资料《圆明园的毁灭》案例及分析

资料《圆明园的毁灭》案例及分析

资料《圆明园的毁灭》案例及分析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皇家园林建筑,被誉为“万园之园”、“万园之宫”。

然而,在19世纪50年代,圆明园遭到了几次火灾的摧毁,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悲剧。

本文将以圆明园的毁灭为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案例分析1.火灾的发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由于火灾引起的。

1859年和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和烧毁,使得园中的建筑、艺术品和文物付之一炬。

这是一次令人震惊的破坏行动,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和历史损失。

2.背后的历史背景: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次火灾事件,它背后还反映出中国近代历史的种种问题。

由于清朝内忧外患,政府的腐败和弱势,以及欧洲列强侵略的压力,中国的国力和文化自信心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英法联军的烧毁行动正是对这一局面的体现。

3.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文化和历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园内的建筑、雕塑、花木和文物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明的杰作,它们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造诣。

烧毁这座园林,意味着一部分人类文明的破坏和丧失。

4.忧国忧民的东方文化传统:中国历史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一直是东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圆明园毁灭的悲剧让人们更加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保护自身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二、案例分析的意义1.引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圆明园的毁灭使人们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一座城市、一座建筑的保护,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珍视。

2.引发历史记忆的反思:圆明园毁灭的案例让人们反思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只有对历史足够警醒,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历史的无情和残酷,从而更加珍视当下的和平和稳定。

3.促进国家文化自信心的建立:圆明园毁灭的案例应当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催化剂。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当反思过去的屈辱和颠沛流离,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并努力恢复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引言圆明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占地约约350公顷,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然而,这座美丽的园林在1840年至1860年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毁灭。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详细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以及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1. 圆明园的建造与特点圆明园最初由康熙帝下令修建,雍正帝继续了修建工作,乾隆帝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改建。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园林景观和珍贵的文物收藏而闻名于世。

2.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圆明园的破坏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间,此时圆明园已经成为清朝皇家的夏令行宫。

然而,英国军队却在战争期间对圆明园进行了严重破坏。

据史料记载,英军在园内放火烧毁了许多建筑物,掠夺了大量的宝贵文物。

这次破坏不仅给圆明园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对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尊严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3.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圆明园的彻底毁灭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56年至1860年间,此次战争对圆明园的破坏更为严重。

据史料记载,英法联军在战争期间多次进攻并最终攻陷了圆明园。

他们不仅烧毁了圆明园内的建筑和文物,还掠夺了大量的财宝,并摧毁了园内的植被与湖泊。

这次彻底的毁灭使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悲痛,也成为了中西文化冲突和殖民侵略的象征。

4. 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与意义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是鸦片战争及其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和独立。

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了中国人民反封建与抵抗侵略的象征,也凸显了中国在那个时期的弱势与无奈。

这次毁灭对中国文化遗产和国家尊严造成了巨大影响,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民来说,它是一个持续的记忆与教训,使人们更加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结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痛点,它是中国国家尊严和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及其对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的伤痛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的伤痛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的伤痛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群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然而,不幸的是,圆明园在历史的洪流中遭受了被毁的命运,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本文将深入探讨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对人们心灵的伤痛。

一、历史背景圆明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

它集合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融汇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堪称园林艺术的典范。

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遭遇了一系列的外来侵略,国力衰败,政局动荡。

二、毁灭的过程1. 第一次毁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56年至1860年间,英法联军对中国进行霸权侵略,圆明园成为他们对中国抗击的象征。

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了北京城,他们将圆明园当作掠夺的目标。

在兵火焚烧下,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洗劫一空,无数的园林建筑化为灰烬。

中国人民流传着“烧圆明”的悲愤之声。

2. 第二次毁灭:列强侵略下的蹂躏不久之后,列强势力更加猖獗,中国遭受了更多的侵略,圆明园再度成为他们利欲熏心的对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洗劫圆明园,掠夺文物,摧毁园内建筑。

圆明园的毁灭深深刺痛着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民,他们在悲恸中审视着国家的薄弱与未来的命运。

三、心灵的伤痛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心灵伤痛,它代表了国家的屈辱与无助,也是对尊严与文化的践踏。

中国人民深深感受到了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凌,对殖民主义的强烈反感。

圆明园被毁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人民决心保卫自己的国家和文化,追求国家的独立和强大。

然而,历史无法逆转,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了永远的痛点。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过去的屈辱,努力通过发展国家实力,保护文化遗产,将历史的伤痛化作强大的力量,继续前行。

结语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疤,它见证了中国的屈辱与悲痛。

然而,这段历史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感。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2篇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闻名世界的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象征。

然而,在这个美丽的园林背后,却有着一段令人痛心的毁灭历史。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毁灭历史,展现那段惨痛的历史。

一、圆明园的建立和繁华时期圆明园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整个园林占地面积广阔,包括两大部分,即圆明园和长春园。

园内绿树成荫,湖泊曲折,装饰着众多的亭台楼阁和雕塑。

园内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让人叹为观止。

圆明园成为皇家贵族的游乐场所,每年逢年过节,皇帝和其他宫廷成员都会到园内游玩,举行各种盛大的宴会和庆祝活动。

这段时间,圆明园的繁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二、圆明园的毁灭1. 第一次毁灭1856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首都北京。

当时,圆明园成为英法联军的目标之一,因为它的珍宝和文物让他们着迷。

英法军队闯入圆明园,洗劫一空,掠夺了园内无数的艺术品和文物。

他们还破坏了园内的建筑和雕塑,放火烧毁了大量的园中景观。

在第一次毁灭中,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许多无价之宝被掠夺一空,园内的建筑和雕塑也遭受了严重的毁坏。

这场惨烈的历史悲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2. 第二次毁灭不过,英法联军的破坏只是圆明园历史中最为轻微的一次。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北京。

这一次,他们对圆明园的破坏更加残忍和彻底。

英法联军从圆明园北方之月坛开始烧杀抢掠,进一步破坏了园内的建筑和文物。

他们纵火烧毁了园内众多的亭台楼阁,湖泊也被火烧干了。

整个园林被彻底摧毁,几乎变成了废墟。

三、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深远影响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文化和历史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无数宝贵的文物和艺术品消失无踪,使得我们无法再从中了解到清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圆明园的毁灭也带给人们巨大的痛苦和悲伤。

园内曾属于皇家的各种宝贝一夜之间化为灰烬,让人心痛不已。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引言圆明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1840年到1900年间,圆明园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最终被彻底毁灭。

本文将简单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和相关资料。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建造于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总占地面积约350公顷。

园内的建筑、景观和艺术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和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皇家园林区、大型宫殿区和西洋建筑区。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第一次被洗劫(1840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趁乱进攻圆明园。

英军烧毁了大量建筑和文物,带走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品,导致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第二次被洗劫(1860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法英联军攻占北京,再次洗劫了圆明园。

他们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建筑,带走了无数文物和宝贵的艺术品。

圆明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成为废墟。

最终毁灭(190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圆明园成为义和团的目标之一。

他们烧毁了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包括最后幸存的一些文物和艺术品。

在这次毁灭中,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几乎一无所有。

相关资料由于圆明园的毁灭,大部分的建筑和文物都无法完全保存下来。

然而,一些文献记录、照片和插图仍然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关于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1.《圆明园纪实》:该书是圆明园现存资料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部分,记录了圆明园毁灭前的建筑、景观和文物。

2.圆明园残存照片:一些摄影师在圆明园毁灭前拍摄了一些照片,这些照片成为了今天了解圆明园的重要资料之一。

3.《圆明园考古图录》:该书是对圆明园进行考古调查和记录的综合性图录,其中有一些珍贵的插图和文献材料。

4.《圆明园考古发现与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圆明园考古发现和研究的学术论文集,其中包括了一些考古发现的详细描述和分析。

结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它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典范。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一、背景介绍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麓的一处山水皇家园林,也是清朝皇家园林之一。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500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被盗、被烧,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悲剧。

二、圆明园的繁荣时期圆明园建于康熙年间,清朝乾隆帝下令对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成为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之间最完整、最华丽的园林之一。

园内建筑融合了西藏、蒙古、满洲、回等多种民族建筑风格,历经几代皇帝的修建,融合了中西文化,展现了清朝皇家园林的壮丽和绚丽。

园内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亲王园、后妃园和御前园。

亲王园以昆明湖为主,湖水面积广阔,配以精美的建筑群,如位于湖心的万寿山、位于湖畔的丹碧亭等。

后妃园以长寿山为核心,山上建有以佛教建筑为主的宫殿和庙宇,如一座仿佛朝阳寺的玄坛庙宇。

御前园是历代皇帝休憩的场所,这里有许多精美的园林建筑,如琼华岛、福海、和瘗翠亭等。

三、圆明园的毁灭1. 第一次战火第一次对圆明园的破坏发生在1856年的英法联军战争期间。

当时,联军攻占了北京城,并企图以军纪不严为借口对圆明园进行洗劫。

虽然中法两军总指挥恺撒和法军总指挥洪尔赛对此表示反对,认为这一行为违背了准则,但最终圆明园还是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量的文物被掠夺。

2. 第二次战火第二次对圆明园的毁灭发生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当时,盖尔后将军率领的英军联合法军再次攻占了北京,并以报复火烧圆明园的方式向中国人民展示其军事优势。

整个圆明园遭到了烧毁,建筑、文物、艺术品等无一幸免,世界上最宏大、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就此消失。

四、毁灭后的圆明园1. 文物丧失圆明园的毁灭导致了海量的文物丧失,其中包括无数的经书、古籍、书法字画、文物器皿等,对中国文化遗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 引发的国难情绪圆明园的毁灭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被视为国家的耻辱和丧失。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总结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总结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总结一、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又称圜明园,位于北京西南郊,是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的皇家园林。

雍正四年(1722年),雍正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庄皇帝,决定在北京西郊建一座园林,并将其命名为圆明园。

这座园林占地面积极其庞大,涵盖了现今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和丰台区的部分地域,成为了当时宫廷的一处隐居胜地。

圆明园的建设历时近150年,先后经历了雍正、乾隆、嘉庆等多位皇帝的修建、扩建和雕塑工程。

园内的建筑、山水、植物等各个区域均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高超造诣。

因此,圆明园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宏大、绚丽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综合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赏。

二、圆明园的建筑特色圆明园是一座集皇家园林、宫殿、湖泊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建筑,其建筑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园林全貌:圆明园占地极其广大,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景观和建筑。

整个园林依山修水,布局合理,气势雄伟。

2. 湖泊与岛屿:圆明园内建有数十个湖泊和岛屿,其中最大的湖泊为“向阳湖”,面积极其广阔,湖畔建有多处亭台楼阁,视野开阔。

3. 宫殿和建筑群:圆明园内建有多处皇家宫殿和建筑群,包括了乾隆皇帝汇集的大量艺术珍品,如西洋钟表、宝石玉器等。

4. 园林灌溉系统:圆明园内设置了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包括了引水渠、喷泉等设施,帮助园林内的花草树木生长。

以上这些建筑特色,都充分展现了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三、圆明园的毁灭原因尽管圆明园曾经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但它在历史上却饱受战火的摧残。

圆明园的毁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 第一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圆明园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占领了北京,并在圆明园内肆意破坏,掠夺了大量文物和财宝,对园内的建筑和艺术品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导致了圆明园的部分毁灭。

圆明园毁灭有关知识点总结

圆明园毁灭有关知识点总结

圆明园毁灭有关知识点总结一、圆明园的建立和繁荣圆明园又称圆明园,是清朝乾隆时期兴建的一座皇家园林,占地约350公顷,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建筑艺术,被誉为“皇家园林之冠”。

园内有山水、丘陵、湖泊、建筑等各种景致,是乾隆时期的一项宏大工程。

圆明园的建立体现了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汲取和借鉴,也展现了清朝盛世的辉煌和雄伟。

在乾隆时期,圆明园曾是清朝皇帝和宫廷贵族的乐园,也是宝贝们休憩游玩的地方。

园内的建筑,如方壶、智园、圆明堂等,皆为中西结合、精美绝伦。

同时,园内还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誉为“天下园林之魁”。

二、圆明园毁灭的原因1.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清朝国力衰落,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在此背景下,圆明园毁灭的主要原因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对圆明园进行了长达数日的掠夺和破坏。

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和法军联合进攻中国,攻占了北京。

在此期间,英法联军攻入了圆明园,掠夺了大量珍贵文物,将园内建筑纵火焚毁。

这些掠夺和破坏行为导致了圆明园的破产。

2. 战争行为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掠夺圆明园的行为是对中国主权和文化的严重侵犯。

他们以军事行动为掩护,掠夺了大量珍贵文物,并且对建筑进行了破坏。

这种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 文化冲突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的掠夺和破坏是中西文化冲突的一个缩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

而西方列强则出于殖民扩张的目的,对中国进行侵略,并试图破坏中国的文化传统。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的产物,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剧。

三、圆明园毁灭的影响1. 对文化的破坏圆明园毁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严重伤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圆明园是中国古建筑的典范,它的毁灭意味着中国文化的损失,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宝贵文化消失。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读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读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解读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然而,历史上这座美丽的园林曾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成为了人们不堪回首的伤痛。

本文将对圆明园的毁灭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火灾的蔓延圆明园毁灭的主要原因是火灾。

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首都北京。

当时,圆明园正值盛夏,极易燃的建筑材料和园内众多的油画、木刻等文物成为了火势蔓延的助燃品。

加之英法联军对园内的掠夺和破坏,火势迅速失控,不可收拾。

整个园区在熊熊烈火中瞬间被烧成废墟。

二、历史文化遗失圆明园的毁灭使得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永远消失。

圆明园作为清朝皇家园林的代表,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宫殿、庙宇、珍宝馆等建筑。

其中,还保存有大量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

然而,火灾的波及范围广泛,无情地摧毁了这些宝贵的文物,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三、丧失了园林的美丽圆明园毁灭后,园林美景已成过去。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经过百余年的建设和维护,成为了一座含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皇家园林。

园内以湖泊为中心,辅以精心设计的建筑、山水、花木等元素,构成了独特的景观。

然而,在火灾的蹂躏下,美丽的园林完全消失,只留下了一片破败的废墟。

四、国人的痛楚与反思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痛楚。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圆明园的毁灭被视为是一种对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的严重伤害。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公愤和愤慨,在民间形成了对外侵略和文明破坏的强烈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文化自尊的决心。

五、国际文化遗产的重建自圆明园毁灭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保护和修复这一国际文化遗产。

虽然无法完全恢复原貌,但通过在毁址上建设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并重建了一些建筑,重新展示了一部分园中的景致。

这一举措代表着中国政府对文化传承和国家尊严的重视,也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将永远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的决心。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资料简介: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历史文化遗址之一,也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然而,圆明园在1840年至1860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到了彻底的破坏,成为了历史的残片。

本文将介绍圆明园的毁灭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不幸事件。

第一阶段:太平天国运动(1840年-1864年)184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蔓延至北京地区。

起初,圆明园的建筑物并未受到严重破坏,但是这一局面在1850年后发生了变化。

1850年,从江西出发的太平军攻占了北京城,并开始将其作为基地。

太平军激进的思想使得他们对贵族和皇家建筑持强烈的敌意,圆明园也因此成为了他们的攻击目标。

据记载,太平军曾在圆明园发生过多起焚烧、破坏行为,使得园内的建筑遭到了严重损失。

第二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除了太平军的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圆明园毁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1856年,英法联军在对中国进行报复行动的过程中,攻占了圆明园,并将其作为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

根据历史记录,英法联军的士兵烧毁了园内的建筑,劫掠了大量的艺术品和财富,还破坏了园内的花园、湖泊等自然景观。

尽管当时有一些清朝官员试图保护圆明园,但由于英法联军的强大火力和人数优势,保护行动最终失败。

第三阶段:后续损毁和重建(1860年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圆明园的毁灭并未结束。

虽然一些建筑仍然保留了下来,但它们的状况迅速恶化。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圆明园遭受了盗窃和破坏的更多行为,一些文物和艺术品流失殆尽。

此后几十年里,圆明园遗址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到20世纪末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总结: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和英法联军的野蛮行为导致了园内建筑物的严重破坏,一些文物和艺术品也因此流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圆明园遗址逐渐被遗忘,直到20世纪末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尽管圆明园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残片,然而,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研究的努力,我们仍然能够从中了解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10月6日,占领圆明园。

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

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圆明园遗址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说法。

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

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

(英国)誓必毁为平地”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个应该用黑色石碑加以标记的日子。

英军点燃圆明园英法侵略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

《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点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封建帝王权力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群之一,因其雄伟壮观、艺术精湛而著名于世。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圆明园被洗劫一空,成为了历史的过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知识点,让读者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历史背景在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先后入侵中国北京。

圆明园曾是皇家园林,也下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在英法联军的侵略中,它的全部被毁。

当时坚守北京的清王朝军队在抵抗外敌中无法重整旗鼓,加上清王朝皇帝清咸丰“沉溺声色,目无全局”,担负着防卫北京城的东交民巷也因削减抵御费而荒芜,于是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北京城;随着英法联军的胜利,他们掳掠、烧杀抢掠,圆明园和颐和园等皇家园林成为了他们疯狂破坏的重点目标之一。

破坏的情况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后,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地掠夺和破坏。

他们用木槌打碎了文房四宝,用火烧毁了珍贵的书籍和绘画,将有价值的雕塑、青铜镶嵌品、钟表等一一拆卸带离。

就连属于圆明园的砖石、其他建筑材料也被一点一点地搬走了,最终园子里只剩下那些大型的碎石、砖块等等废铁。

同时,在园子里骑马、大声喧哗、吸烟,并用刀剑和大炮射击任何他们看不顺眼的东西,导致圆明园至少被摧毁了三次。

这样的破坏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肆意摧残,更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犯罪行为。

原因圆明园的毁灭有诸多原因。

历史上,中国以守成为主要战略,久攻不下,国力大衰,加上官员在中央无法达成共识、邑内互相推卸责任、皇帝盲目任命亲信人员等种种原因连累了多少无辜百姓。

而这些都是利益之争,各国在争夺利益的同时,不择手段,疯狂地掠夺和摧毁中国的文化遗产,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暴行。

其次,当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圆明园显然代表着中国封建传统和文化的精髓,而英法联军则代表了强盛的西方文化和发达的工业技术,对于他们来说,摧毁一个代表着“昏庸落后”的文化遗产也代表了对各国文化优越性的巩固。

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

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

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

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

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

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祯(后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

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

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价值三四万法郎。

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

圆明园的毁灭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原因圆明园的毁灭原因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圆明园的毁灭原因,一起看看吧。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抵抗,即行逃散。

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1860年10月6日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

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

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法联军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

”法军司令孟托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

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

”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

”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

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

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

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

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

圆明园的毁灭背后的故事

圆明园的毁灭背后的故事

圆明园的毁灭背后的故事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背后的故事,欢迎阅读!1. 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

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

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

”需记住,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额尔金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

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财物xx,得梅毒而死。

2.土劫后来,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人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概貌。

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

仍为皇家禁园。

3.木劫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

大料做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

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

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4.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

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

5.最后的毁灭 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28号,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资料篇1文章摘要十九岁的天空是一张寂寞的脸,被风吹过的四季不曾留下我的足迹!分数,我要的是分数。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就已经排的人山人海,我和舅舅他们排了好久才进了世博会。

我长大了!你对上述内容有何感想。

我弹电子琴,她就睁着一双大的眼睛在旁边看着,趁我不注意,突然乱按几下琴键,然后哈哈大笑着跑开了。

衰败过程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

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得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

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

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

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

”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

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

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

圆明园毁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圆明园毁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清政府长期的愚民政策导致国民素质极端低下,国民普遍缺乏国家意识,缺乏对国家财产的保护意识。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3、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英法联军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枝扒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扩展资料:圆明园十二生肖现状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它们原来是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海晏堂前喷水池的一部分,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每日,猛歼昌十二生改和肖铜像会根据时辰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蔚为奇观。

1、牛、猴、虎据资料,2000年保利集团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774.5万港元竞得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牛首,以818.5万港元竞得猴首,以1544.475万港元竞得虎首。

2、猪。

2003年,猪首的美国拥有者将铜像转让给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向该专项基金捐款将猪首铜像购回。

3、马。

2023年,何鸿燊在苏富比拍卖会举行之前以6910万港币购得马首铜像,并将其捐赠国家。

4、鼠、兔在由佳士得拍卖公司于2023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专场拍卖中现身,两件兽首之后被法国皮诺家族买下,2023年6月法国皮诺家族正式将鼠、兔兽首铜像捐赠给中国。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

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圆明园,又称圆明园公园,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然而,在19世纪末,圆明园被彻底毁灭,成为中华民族的耻辱和痛惜。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和政治等方面介绍圆明园毁灭的相关资料。

一、历史背景圆明园的建造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历经三代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修建和改造,历时150余年。

圆明园的建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用了大量的珍稀木材、玉石、绘画和瓷器等材料。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和欧洲古典园林的特点,被誉为“万园之园”。

然而,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占领了圆明园。

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和破坏。

随后,圆明园又被八国联军再次洗劫,最终被彻底毁灭。

二、文化价值圆明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圆明园内有众多的古建筑、古桥梁、古石雕、古瓷器等文物,以及大量的书籍、字画和典籍。

这些文物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三、艺术价值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圆明园内的建筑和景点众多,包括大水法、长廊、石舫、十二生肖等著名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精美的造型、独特的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四、政治价值圆明园的毁灭也反映了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国家的衰落。

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代表着清朝政府的形象和地位。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洗劫,最终被彻底毁灭。

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耻辱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痛和遗憾。

五、现状及保护目前,圆明园已经成为一个遗址公园,并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圆明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精美和华丽,但是它仍然保留着一些历史和文化遗产。

游客可以在圆明园内欣赏到一些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包括大水法、长廊、残垣断壁等。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
圆明园被毁的原因:
1.清朝腐朽专制的封建制度是圆明园被毁悲剧的根源。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牢不可破的真理。

2.英法联军的掠夺、抢劫和纵火,充分暴露了其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性;
3.中国的强盗和北洋政府加剧了圆明园的破坏。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它创建于1707年。

由圆明园及其附属园林、春园、蕲春园组成。

又叫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

每年夏天,清朝皇帝都来这里避暑,听政,所以圆明园又叫颐和园。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故遗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明园毁灭的资料]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被会毁灭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这个原因我们史学界有很多的说法,估计有十种以上。

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他们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要销赃灭迹”,很多教科书里都这样讲。

这个说法,出自一本叫《第二次鸦x片战争》的书,1965年出版的。

如果这是“文革”前或“文革”中的著作,不够客观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2005年,汪荣祖所著《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也讲:“额尔金之所以把整座圆明园夷为平地,是有意要销毁劫掠的证据,因此让许多被盗的财宝不能被清点出来。

”我们讲民族感情、民族立场和历史的科学性应该是一致的,我们为了民族的立场,不能够不顾历史的科学性,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值得商榷了。

为什么?第一,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翔实的史料根据,我们搞历史的人,不能信口随便说,要有根据。

第二,持这种观点的人,带有很大的想当然的主观臆断的色彩。

一些清宫的影片、小说、故事里面讲,清宫里的太监把皇帝的一些宝物偷出来卖掉。

后来怕败露,就放把火烧了。

这是我们看小说经常看到的一段描写。

但是,英军X火烧圆明园是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公开进行了三天,放火已经无济于事了。

从逻辑上说不通。

第三,英军为什么要火烧圆明园?其实英国人他们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法。

英军总帅格兰特说:“因为清政府对于所捕获的英人大半加以杀害,额尔金爵士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行。

”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下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

”这是他们自己讲的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还有一种说法是,英国人烧圆明园是因为清政府在圆明园里面把他们的战俘虐待致死,所以烧圆明园。

按照这个逻辑,战俘是不是在圆明园被虐待致死的,是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

如果清政府真的在圆明园把战俘虐待致死了,英国人烧圆明园或许还有一点理由。

但是史料证明,清政府一共抓了39个人,最后21个人死了。

这些人有的是在前线被杀,有的在监狱里面被虐待致死。

这都没有问题,我们一定要承认。

清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有他的错误。

但是,英法俘虏绝对没有被送到圆明园里面去。

英法被俘人员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以巴夏里为代表的9个人,他们9个人在打仗时被扣留,直接送到北京,送到北京的刑部南北二监。

后来,英国人、法国人要求清政府释放他们,清政府把这些人提出来,放在德胜门积水潭的北边。

英国人说不放战俘就要炮轰北京城。

清政府就把这些人送到德胜门外的英军军营。

其他战俘被分押在北京周边的一些州县的监狱里面,肯定没关在圆明园里面。

清政府怎么会把“蛮夷”士兵关在皇家园林里面?1861年3月30日,巴夏礼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谈了怎么谈判、怎么样被扣留、怎么样送到北京,中间怎么转移出去……就是没有讲过他被关在圆明园里。

一个国家的辉煌历史不应该忘记,也不容易忘。

一个国家的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记。

龚自珍讲历史、史学和国家存亡的关系,说:“出乎史,入乎道”,就是你学习历史之后,从历史中总结很多的经验教训,你就能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你要想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就必须学习历史。

火烧圆明园说明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lO月6日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

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这是世界大文豪雨果证实的历史。

一百多年后,一个叫伯纳·布立赛的人第一次重现了这场世界文明史上的灾难:《1860:圆明园大劫难》。

我钦佩这位作者,因为即使在中国,至今也没有一本论述火烧圆明园的专著;因为他打破了西方100多年来没有人宣布对“火烧圆明园负责”的沉默。

这本35万字的书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国内从不曾了解过的。

他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揭开了中国人沉痛的记忆,让法国人和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了他们历史上不光彩的一幕。

布立赛的著作轰动了欧洲,法国前总统德斯坦承认:“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为可耻。

但愿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

”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情结伯纳·布立赛,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法国历史学家。

他毕业于巴黎大学,攻读历史和艺术专业,毕业后曾供职于法国主要的报纸之一《费加罗报》。

1974年,他进入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写作班子。

布立赛对中国的兴趣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尤其对中国的艺术感兴趣。

在来中国之前,他参观过很多大博物馆,比如巴黎以收藏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艺术品见长的吉美博物馆、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皇家博物馆等。

因为璀璨的艺术,他对中国充满了激情。

1979年,中国首次对国外普通游客开放,布立赛第一次来到了中国,至今已来过15次。

对中国的了解越深,他越爱中国。

1979年,当他去看秦始皇兵马俑时,他居然站在兵马俑前哭了。

作为历史学家,他被中国文化深深震撼了。

2000年,布立赛首次参观圆明园遗址,当面对一片片残留的遗迹,感受着那一片空旷和废墟时,他受不了了。

“这就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干的,真是可耻至极!”身为法国人,他觉得非常羞愧。

回到巴黎后,布立赛想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历史,于是开始查阅图书资料,可他马上发现,这是一段被西方人有意遮掩的历史,人们情愿忘记它。

他去图书馆,得到的回答都是:抱歉,没有。

即使有,也是庆祝“胜利”、自我吹嘘的文字。

他不明白,这有什么好标榜的。

再问周围的法国人,也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一历史事件。

作为历史学家,他无法容忍历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更何况是这么惨烈的历史。

既然没有,布立赛就决定自己来写这本书。

从那开始,光搜集各种第一手资料,他就花了2年多的时间。

比如寻找参与火烧圆明园的军人、外交官、翻译官等回国后写下的回忆录等,有法国人的,也有英国人的。

而这些是中国人很难了解到的。

布立赛还在因特网上找到了大量珍贵的英文材料,然后在网上购买下来使用。

其中很多文字材料是1860年、1861年、1862年写的,距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稀少而珍贵。

中国史学家评价,这其中有很多资料是我们未曾见过甚至从未曾听说过的。

如果说雨果当年对火烧圆明园的评判用的是文学手法,那么布立赛用的就是大量的历史史实,后者更有震撼力,更让人无可辩驳。

据布立赛自己陈述,著书期间,他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激情,或者说是愤慨。

历史、事实、愧疚、记忆……这些词始终在他脑海中回荡。

这本书在法国引起了轰动。

读者认为这本书“非常好”,媒体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终于,终于有了这样一本书。

”法国人有他们所称的“记忆责任”,即必须承认和不忘记过去的错误和罪行,无论是他人或是自己所犯下的。

在布立赛看来,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鲜为人知的强盗自述我国也拍摄过《火烧圆明园》这样的电影,然而我们只能以受害者的心态来描述,我们无法知道从事劫掠的那些强盗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们何以能如此残忍地下手?布立赛为我们揭开了在中国鲜为人知的“加害国”的那一幕。

回到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时看到了什么?法国海军上尉巴吕说:“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人以为是到了一座博物馆,而不是什么居住场所。

因为摆在架子上的那些东方玉器、金器、银器,还有漆器,不论是材料还是造型都是那么珍稀罕见,那简直就像欧洲的博物馆。

”参与者之一阿尔芒·吕西赞叹:“我为我看到的东西而震惊,瞠目、惊呆!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两天中,我在值3000万法郎的……珍宝财富中徜徉!”在进入圆明园之初,法国方面的将领蒙托邦曾经装模作样地下令,士兵不能随意动园中的物品。

但他们所见的东西太精美了,侵略者贪婪的本性无法抑制。

终于有人经不住诱惑,先动手了,魔法破除了……法国军医卡斯塔诺承认:“对圆明园的抢劫是不可避免的。

”法国统帅的翻译官埃里松伯爵断言,一切阻止抢掠的尝试都是不可能的,是枉费心机、注定要失败的。

“将军能做什么?他手下的军官们又能做什么?毫无办法。

……无论是法军还是英军的统帅所能做的只有把眼睛闭上,视而不见……蒙托邦即便拼尽全力,也无法阻止自己的部下进入圆明园的大门。

正如拿破仑一样,凭他近乎神一般的威望,也没能在滑铁卢溃败时阻止住他的部队后退。

”这段为将帅辩护的话恰恰暴露了他们纵容抢劫的嘴脸。

于是抢劫变成公开的、疯狂的、得到允许的行为。

令中国人意想不到的是,英法两国的抢劫方式也不同。

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

埃里松伯爵说,“法国人堂而皇之地抢,而且都是单个行动。

英国人比较有条理,他们能很快就明白应该怎么抢,而且干得很专业。

他们都是整班行动,有些人还拿着口袋,都有士官指挥。

”英国人甚至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收集从圆明园掠夺来的物品,士兵必须把他们的战利品交给委员会,由委员会编制清单,组织公开出售。

对中国人而言惨烈景象再次出现:“军营变成了化装舞会,炮兵们回来时,个个身上都裹着皇后的丝袍,胸前挂满了清朝大官的朝珠……气恼时,就把那些带不走的东西砸碎、撕烂或者弄脏……至于银子,多得几乎不屑一顾,因为那东西分量太重……但内格尼罗中尉居然有办法用军舰带回500件之多的中国瓷器。

而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

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

”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

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

中国正不惜代价地收回她散失的遗产。

2000年春天,中国一家集团公司就以345万欧元的价格拍下了原属圆明园的生肖动物头像。

他们还声明要收回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页;它被杜潘上校带到巴黎拍卖,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