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出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整体感知
吃一次。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连词,表承接, 指示代词,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可译为“来”。 这样。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表肯定语气。 助词,表停顿, 强调“是马”。
精读细研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 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 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精读细研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解决问题: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指人们并不知道。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 引申为并列。
整体感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 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 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 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以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
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但是 )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顺承,来 )
执策而临之(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
)
用鞭子打 )
合作探究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 ) 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竭尽 )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才能,能力。 疑问代词,怎么。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才能和优点。 同“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表现。
里也?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
“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整体感知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
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 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 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同“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整体感知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 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合作探究
4.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 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 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习检查 读一读
zhǐ
pián
祗骈
cáo lì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分析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整体感知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 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 才能。材,才能、才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晓它 的意思。
指不按照(驱使千 里马的)正确方法。
助词,用在动词后。 凑足音节,无实义。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 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 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 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 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 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合作探究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 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 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 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合作探究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 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 具有怎样的效果?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感知
马说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 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 系,译为“可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即使。
只,仅。
奴仆。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 乐!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
其 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
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
合作探究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因为 )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合作探究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 不以其道”。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 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 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 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 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 的待遇的情感。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合作探究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精读细研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精读细研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今义义::仆为役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
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
表示复数或列举。
合作探究
第二课时
“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让我们继 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合作探究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赏识人才的人 人才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 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 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 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背景资料
板书设计
伯乐
祗辱于……称也 痛惜
千
马
里
托以
说
千里马 马 的 遭
食马者……外见
愤怒
物马 寓喻
意人
遇 策之不……无马 嘲讽
食马者
意图:揭露统 治者不识人 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 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 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愤 懑之情
第一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整体感知
吃一次。
同“饲”,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连词,表承接, 指示代词,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可译为“来”。 这样。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表肯定语气。 助词,表停顿, 强调“是马”。
精读细研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 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 淋漓尽致。
食马者: 不识千里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精读细研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解决问题: 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指人们并不知道。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 引申为并列。
整体感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 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 很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 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以
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按照
)
而伯乐不常有( 表转折,但是 ) 而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顺承,来 )
执策而临之(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子
)
用鞭子打 )
合作探究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 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动词,吃完 ) 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动词,竭尽 )
合作探究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 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合作探究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才能,能力。 疑问代词,怎么。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
才能和优点。 同“现”, 犹,尚且。 等同,一样。 表现。
里也? 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末尾,与疑问代词
“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整体感知 译:日行千里的马,一次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
千里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 (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 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 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 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同“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整体感知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 (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 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
合作探究
4.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 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 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预习检查 读一读
zhǐ
pián
祗骈
cáo lì
sù
槽枥 粟
lì
sì
cè
yé
奴隶 食马者 执策 邪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 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分析问题: 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整体感知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 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 才能。材,才能、才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晓它 的意思。
指不按照(驱使千 里马的)正确方法。
助词,用在动词后。 凑足音节,无实义。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 (795—800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 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 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 宜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 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 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合作探究 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 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 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 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合作探究
3.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 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 具有怎样的效果?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邪?其/真不知马也。
整体感知
马说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 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 系,译为“可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即使。
只,仅。
奴仆。
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 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 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 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 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 乐!
合作探究
5.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
其 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
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
合作探究
不以千里称也( 介词,因为 )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合作探究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可补充为“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食马者”,可补充为“(食马者)策之 不以其道”。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 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 寓意,讽刺和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 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 遇的强烈愤慨,流露出强烈的呼唤识才的统治者, 呼唤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对人才要给予优厚 的待遇的情感。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合作探究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精读细研
1.“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精读细研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今义义::仆为役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
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安定,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
表示复数或列举。
合作探究
第二课时
“伯乐”和“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马”表达什么呢?让我们继 续学习课文,寻找答案。
合作探究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赏识人才的人 人才 昏庸的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 说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 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 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 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 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
背景资料
板书设计
伯乐
祗辱于……称也 痛惜
千
马
里
托以
说
千里马 马 的 遭
食马者……外见
愤怒
物马 寓喻
意人
遇 策之不……无马 嘲讽
食马者
意图:揭露统 治者不识人 才、埋没人 才、摧残人才 的愚昧与昏庸
情感:抒发作 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愤 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