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共5篇)
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共5篇)第一篇:自然辩证法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选答6题,每题5分,共30分)1、辩证法;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事物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引起的.2、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自然观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
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代自然哲学家们以古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
5、人工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式之一。
6、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式之一。
7、反科学;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用怀疑、批判的态度对待唯科学主义所代表的价值观、自然观。
8、科学范式:1)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如经典力学的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理性2)科学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和世界观(如绝对时空观)——非理性9、技术共同体:指一定领域中具有一致的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从事技术问题研究、开发、生产等的工程师、技术专家、技术人员等进行交流维系的整体10、技术范式;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到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
11、技术异化;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实践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的力量。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2.自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自然观: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方法:指人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自然界发生的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5.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方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用主观手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复习内容
一、判断分析题(3*10)1.实验和理论可以分离。
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提出了实验和理论有双向作用的观点。
在科学发展观众,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地推动了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知道,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2.技术的异化是由技术本身导致的。
错误。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力量,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技术异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为了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产生着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
3.工程技术活动可以忽略基本的伦理原则。
错误。
从研究伦理的视角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动物以及研究可能影响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利益优先原则”。
这就要求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符合社会伦理和动物伦理的基本要求。
工程师既是工程活动的设计者也很是工程方案的提供者,阐释者和工程活动的执行者,监督者,还是工程决策的参谋,在工程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巨大。
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一定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工程技术活动要遵守是个基本伦理原则:一切为了公众安全,健康,福祉;尊重环境,友善地对待环境和其他生命;诚实公平;维护和增强职业的荣誉,正直和尊严等。
技术本质求利?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肢体”2.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3.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家分层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和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科学工作者或技术工作者群体,是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核心。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旨在研究自然界万物的发展规律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借鉴了辩证法的概念,将其应用于自然界的研究中。
自然辩证法涵盖了物质的起源、演化、运动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理解自然界规律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自然辩证法的复习资料,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等内容。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规律以及物质世界相互依存关系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通过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和演化过程,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和内在的发展动力。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矛盾普遍存在原理:自然界无处不充满着矛盾,它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2)矛盾的斗争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物质力量。
(3)矛盾的统一原理: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我们要全面把握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4)否定之否定原理:事物的发展是由于矛盾的不断解决和发展,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既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又是一种差异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概念
1.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的。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如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等。
只有充分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之中,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PPT±)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知识点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四、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异同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特征七、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的哲学意蕴八、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意义九、系统的含义、特征十、加和性关系和非加和性关系十一、自组织形成的条件十二、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十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重要作用十四、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五、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十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焦点十七、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应秉持的观念十八、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十九、科学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二十、科学与人文冲突的原因二十一、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必要性和可能性二十二、实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途径二十三、伪科学的危害、治理措施二十四、科学主义二十五、“李约瑟难题”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主线,以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技术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2)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3)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一般性方法的性质与规律。
(4)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科学技术社会论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价值(一)增长智慧,提高哲学素养。
(二) 求真务实,树立科学精神。
(三)化成天下,涵养人文精神。
三、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基本特征1、主要观点: 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人文精神:以价值为基础,创造一个善和美的世界休谟规则:单凭事实判断推导不出价值判断根据休谟规则,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紧张关系。
讨论:事实(真理)与价值问题一般观点:真理是价值的前提,而价值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发现真理。
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但是,这里的统一,是外在性的统一,不是内在性的统一。
1.外在性的统一:理想目标与手段活动只是机械地外在地链接,而不是内在地融合。
决定论:在必然的世界中,每个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其他事物决定的,同时,它也决定着其他事物的发生与发展。
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中。
每个事物都是这个因果联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自由意志:有时,人的思想和行动似乎不被世界因果链条所决定。
人似乎能够独立地发起一个因果事件,成为一个因果联系链条的始发者。
2.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受社会条件束缚的社会,不自由的社会。
在必然王国中,人不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目标。
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都是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人自如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价值理想目标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2.马克思科学异化理论科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又作为异己来压迫人。
1)从应然上说,即从理想目标上看,人的本质力量应当地点自由全面的发展;2)但是,从实然上说,即从现实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帮手。
3)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越发达,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程度越深。
也就是说,科学精神越发扬,人文精神越受到抑制。
4)如果消除科学技术异化?实现共产主义,每个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附:预备知识:生活的意义是什么?1.生活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不但要自由地选择生活,而且活的精彩,表现得优秀卓越,即人的潜能得到实现,应,但是,价值种类概念在自然中没有与它相对应的事实,所以,价值是主观虚幻的。
不存在价值真理。
2.反对价值怀疑主义:1)价值是主观虚幻的,不存在价值真理。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自己回答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1)物质观: 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 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 按力学规律形成的, 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2)时空观: 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 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 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 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 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 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 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 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 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1)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2)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3)机械论: 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 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4)决定论: 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 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 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自然科学基础: 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二、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组成: 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 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 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基本组成: 对研究目的来说, 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 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4)环境: 与系统发生作用, 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 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2013-2014学年《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题1、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挑战和冲击十八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P37(1)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光学。
偏振现象的发现曾经迫使托马斯一杨和菲涅耳做出了光是横波的嘉定,横波假说仍然是从机械论框架中提出来的,然而一旦引入这一假定,机械论框架就失去了内部的和谐,由此产生了它无法摆脱的“以太悖论”困境。
这个“以太悖论”终于在这个僵硬的机械论框架(机械论自然观)内部爆发出来,并打开了它的第一个巨大的缺口。
(2)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星云假说是由康德和拉普维斯共同创立的。
他认为天梯是由原始星云通过吸引和排斥的矛盾作用生成出来的;太阳系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历史。
它攻击太阳系的永恒性的观点,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假说。
地质渐变论是由赖尔创立的,它强调地球及其表面“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且能够导致物种的变异性;它以地球的缓慢变化所产生的渐进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了地质学。
(3)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人工合成尿素是由维勒完成的。
他以氯化铵等无机物制造出了有机物尿素,不仅证明了无机物和有机物遵循同样的化学定律,而且还把康德的无机界与有机界间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细胞学说是由施旺和施莱共同创立的。
他认为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有机体在本质上都是从细胞的繁殖和分化中产生和生长起来的。
生物进化论是有达尔文等创立的。
他主张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物种是可变的,动植物物种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他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的基础”。
(5)机械论自然观面临危机的真正标志是出现了一种新的自然图景与之抗衡,这就是以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为代表的科学家所提出的“场”的观念和由焦耳发现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虽然在这个“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机械论自然观曾经起过重大的,甚至是非常杰出的作用,但“场”的观念的形成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展,最终导致了机械论自身的衰落。
自然辩证法主要复习内容
自然辩证法主要复习内容复习内容(还需了解其前后内容)导论(名词解释)1.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提出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的重大进展,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阐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额辩证法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
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但马克思的主要精力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方面,因此,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创立主要是由恩格斯完成的。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创立1858年7月14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是记载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第一个历史文献,信中提到了细胞理论的建立、能量转化的发现、胚胎发育显示的生物进化等,处处显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形成了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构思,写出了《自然科学的辩证法》。
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各种物体的形式和种类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认识。
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恩格斯完成了94篇札记和《导言》,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存着并消逝着”。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由181篇论文、札记和片段组成。
书中恩格斯通过对自然科学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最新发展成果的哲学概括,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以及辩证法规律和若干范畴;通过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批判了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述了科学认识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术界有以下三种观点: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一种普遍理论,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自然科学。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自然科学和技术。
3.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来考察这一关系中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第三种观点比较全面,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性,但还应该与时俱进,作出新的阐释: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主要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哲学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等。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整体看法和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观:是对科学技术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论: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二、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其结构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必须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普及。
4、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道德伦理相结合,遵守科学道德和社会伦理,防止科技滥用和伦理冲突。
三、主要内容1、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本质、演化、结构、规律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自然界的分类、演化、运动等的研究,以及自然界的可分性、系统性、整体性等方面的理论,是自然观的重要内容。
2、科学技术观:包括科学技术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方法、价值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观的重要内容。
3、科学技术方法论: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的研究,以及科学思维和科学认识的理论,是科学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4、科学技术社会论: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社会控制等方面的认识。
其中,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理论,是科学技术社会论的重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
自然辩证法复习范围总结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2)历史性。
(3)辩证性。
(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复习重点
自然辩证法复习重点一、人与自然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答: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交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1)人与自然之间的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2)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
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
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人类的繁衍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以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类。
二、试分析近代机械自然观?答: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牛顿力学正确反映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主要表现在:1.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
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测运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一页纸)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资料(一页纸)自然辩证法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简答)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特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
(3)和谐性。
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对科学、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简答)1、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史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芝士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解释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近代以来第一次技术革命,在许多国家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为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手段、材料和经济条件,使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得到较全面、迅速的发展;近代后期的六大科学打开了机械论自然科学及其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口,这六大成就包括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维勒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施旺和施来登提出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这六大成就作为近代后期自然可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证明了天变地变物种也在变,说明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客观规律而不是神创造的。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代原始综合自然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观点,克服了机械论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缺陷,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体系结构和研究内容学科性质:首先,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其次,自然辩证法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再次,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体系结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研究对象:科学技术整体;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研究对象涉及到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内在的要求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上,从整体上研究和考察包括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存在和烟花的规律,以及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辰一.概念:1. 古希腊知名科学家:泰斯勒:古希腊哲学家,七贤之一,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曾游学埃及,测量过金字塔高度,成功预测过一次日蚀。
人为万物由水组成,水是万物之源。
论证必须从“假设”出发,开创演绎逻辑思想,对数学发展影响很大。
苏格拉底:(前469--399)著名古希腊哲学家,与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苏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所著《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他长期以教育为业,常常用启发、辩论的方式进行教育。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与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要用理性指导。
他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他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由神创造与安排的,体现的是神的智慧与目的。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他提出归纳论证并注意一般定义的方法,对概念做出精确地说明。
苏格拉底的哲学主要认为是非有标准。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年出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
他是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美誉。
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善好者》(或称《复仇女神》) 等。
柏拉图:(前427--347)哲学思想,理念论,对西方哲学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理想国》是他重要的著作。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到雅典创办了“学园”,学园是西方最早的教育机构,是西方大学的前身。
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知道公元529年被XXX大帝关闭为止。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都通过对话的形式记录下来。
阿纳克西美尼: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学者,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他继承了前两位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的传统,也是该学派最后一位哲学家。
阿那克西曼德:(希腊文ναξμανδρο英文Anaximander,约前610—前545)阿那克西曼德是帕西亚德斯(Praxiades)之子,出生于米利都。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
⾃然辩证法复习总结⼀.名词解释:1.⾃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然界和⾃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指导⼈们认识⾃然、改造⾃然、协调⼈与⾃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然观、科学观,⼜是认识⾃然、改造⾃然的科学⽅法论。
2.⾃然界:是指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3.⾃然观:研究⾃然界、认识⾃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然界总体的、根本的看法。
4.观察⽅法:指⼈们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和借助⼀定的科学仪器,有⽬的、有计划的仔细查看、记载、叙述⾃然界发⽣的现象的⼀种科学研究⽅法。
5.实验⽅法:根据⼀定的研究⽬的,利⽤⼀定的科学仪器设备,在⼈为控制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观察、检验的科学研究⽅法。
实验:⼈们利⽤⼀定的仪器、⼯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为改变以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6.科学⽅法:科学认识的主体为了正确反映、复制客体,使⽤主观⼿段的总和。
7.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8.科研选题:在科学问题的引导下选择和形成今后所要研究课题的过程。
9.观察:有意识、有⽬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们利⽤⼀定仪器、⼯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3.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从个别到⼀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对⼀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概括后,得出的⼀般性结论的⽅法。
17.简单枚举法:根据某⼀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对该事物做出⼀般结论的⽅法。
18.演绎法:从⼀般到特殊的推理⽅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6、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a整体性和直观性,b思辨性和臆测性,c自发性和不彻底性7、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a机械性,b不彻底性,c形而上学性8、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
(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2)历史性。
(3)辩证性。
(4)批判性。
10、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康德的“星云假说”取消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动假说”;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取代了由于造物主一时兴动而引起的突然变革”,“把知性带进地质学”。
(2)维勒完成的人工合成尿素填平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鸿沟;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3)麦克斯韦等人的电磁场理论揭示了电和磁的统一性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4)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统一,达尔文等人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的基础”。
B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1)18世纪的蒸汽机技术革命及其产业革命和19世纪的电力技术革命圾其产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再到电气化、自动化工业的转变,实现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它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并由此产生了社会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2)技术革命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自然科学“从经验科学变成了理论科学”,又转化成唯物主义的自然知识体系”,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11、系统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
复杂性。
演化性。
广义性。
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全球性。
批判性。
和谐性。
(生态自然系统的特征: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13、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4、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15、科学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16、技术的本质特征。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17、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马克思主义认识沦认为,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科学技术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钱学森把科学技术认识过程,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一技术科学一基础科学。
基础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科学是转化的中间环节,工程技术是改造世界。
(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构成。
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由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
形态结构由经验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
18、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内科学理论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2)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
(3)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科学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19、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1)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
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
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
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
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
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
尤其县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互动过程。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20、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分为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2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是辩证思维。
2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理论要素。
分析与综合相互照应,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从抽象到具体的辨证过程,历史与逻辑相互统一。
23、归纳和演绎。
(一)归纳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其结论具有或然性。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归纳是从与其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定研究中得到在此情境适用的一般性结论。
把归纳的结论推广到其他情境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
(二)演绎演绎是从对事物概括的一般性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认识方法。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必然性的,只要其前提正确,推理过程正确,其结论就必然正确。
在科学研究中,演绎常常用在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完善上。
(三)归纳与演绎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4、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两次飞跃。
就是把抽象的、内容贫乏的概念、理论赋予丰富的经验和实践内容的过程。
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像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具体内容的过程。
25、怎样做到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思维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要求:(1)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事物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以历史起点为逻辑起点,以历史的进程为逻辑的进程,按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来具体地、历史地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2)思维的逻辑进程与思维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思维的逻辑进程是对思维的历史进程的概括,而思维的历史进程是思维的逻辑进程的基础。
思维的逻辑进程是以概括的形式再现思维的历史发展。
在科学技术研究中,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可以使科学家与工程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既可以从横向也可以从纵向把握科学技术研究的脉络和前景;既具有理性的、缜密的思维与科学修养,也具有宏观开阔的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
26、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