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96317a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74.png)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有哪些?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角度和方法
1.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同时描写动态与静态的画面,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2.声色(视听)结合。
古代诗歌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作者往往利用感官(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景物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这样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4.虚实结合。
实景是作者描写的现实中的客观景物,虚景是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或回忆而虚构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一种浓郁的情思。
5.点面结合。
作者在写景状语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将主体物与周围的景物等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点面结合,使主体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6.时空角度。
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层次分明。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形象也会呈现千姿百态。
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42433e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5.png)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有哪些古代诗人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古诗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包括形容词修饰、物象抒情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代诗歌中的写景手法。
一、形容词修饰形容词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形态、气息等特征来丰富景物描写。
例如,《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形容了严寒的冬天中无人痕迹的山林,给人一种寒冷、荒凉的感觉。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明月光”、“地上霜”来形容夜晚的景色,增强了描绘的效果。
二、修辞手法运用古代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来增加诗歌的艺术感。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使用了夸张法,通过将“白日依山尽”与“黄河入海流”并列,形成明显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山河壮丽景色的壮丽和浩瀚。
三、抒情描写抒情描写是古诗中常用的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通过描述春天的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四、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描写,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景物的鲜明特征。
例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空山不见人”与“但闻人语响”形成对比,使人感受到山林的幽静与人类的繁忙对比,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五、以物抒情古诗中常用景物作为情感的象征,通过物象抒情的手法来描绘丰富的情感。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江山”用来代指江南地域,抒发了对江南美景的敬仰之情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六、通过节奏表现景物通过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来形象景物的气势和风貌。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运用抑扬格,形象地表现出枫树的丰姿和傍晚时分的宁静与美丽。
七、运用比喻通过对景物的比喻来丰富描写,使文学形象更加丰满。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蓬门今始为君开,琴弦已为语者断”通过将琴弦比喻为已经离散的亲友,来表达对乡音乡情的思念之情。
唐诗中的写景手法与描写技巧
![唐诗中的写景手法与描写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0b43064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a.png)
唐诗中的写景手法与描写技巧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其中的唐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于世。
在许多唐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多样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它们使读者能够在心灵中重新感受到那些瑰丽壮美、精致细腻的自然风景。
本文将探讨一些主要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唐诗。
1. 比喻与象征比喻和象征是唐诗中常见而重要的写景手法。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其他事物相类比或象征化,诗人能够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界背后潜藏的哲理和情感。
例如,在王之涣《登鹳雀楼》中,他用“白日依山尽”来比喻太阳落山,“黄河入海流”则象征大时代变迁。
这种巧妙而富有想象力的表述方式使得读者对于自然风光产生更多的联想与感知。
2. 象征意象唐诗描写自然景物时常用一些特定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代表着一种情感、思想或主题。
例如,李白在他的《静夜思》中使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形象来表达孤寂和思乡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九州生气恃风雷”则象征着国家繁荣富强。
通过运用这些象征意象,诗人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3. 对比与对立对比与对立常被用于唐诗中的写景描写,它们可以增强描述效果,使景物形成更生动的对比,并突显出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对比“银烛秋光冷画屏”,将温暖与寒冷、繁华与寂静相互对立起来,创造出了一种厚重而忧伤的氛围。
这种巧妙地利用对比手法使得诗作更具张力和感染力。
4. 描写细节唐诗中的描写细节是其独特之处,通过对景物细微之处的描摹也能营造出强烈而深入的印象。
诗人们常常用色彩、声音、气味等多种感官来描述自然界的美丽与多样性。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用“青天白日满眼目”、“游人寻梦入花叶”等生动而细致的描写语言勾勒出了登高望远时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这种注重描写细节的技巧能够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然景物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5. 抒发情感最后,唐诗中的写景手法和描写技巧往往与抒发情感相结合。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c28459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19.png)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常常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写景手法打动人心。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写景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作品。
首先,描写自然景色是诗词中最常见的写景手法之一。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风光,诗人可以传达出自然界的美丽和恢弘。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里通过描绘风高、天高、猿啸的情景,展示了登高所带来的壮丽景色。
其次,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可以增强写景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通过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或形象相比较,使得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将明月比作故乡的形象,诗人表达了思乡之情,使人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再次,运用对比手法可以突出景物的特色和矛盾之美。
通过对比不同的景色或情感,使得诗词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通过对比草的凋零与生长,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
最后,运用意象和色彩描写可以给诗词作品增添一种视觉的美感。
通过描绘景物的形象和色彩,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山、河、海的景色,引发读者对壮丽景色的遐想。
总之,诗词中的写景手法千变万化,但始终以描绘自然景色、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对比和意象描写为主要方式。
通过这些手法,诗人能够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得诗词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读者在欣赏诗词作品时,可以留意这些写景手法,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73c02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6b.png)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古诗词中,景物描写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借助自然界或人文环境的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选择、布局、渲染等方式来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技巧: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运用语言的特殊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表现效果和美感的方法,它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多种形式。
古诗词中,修辞手法是写景的常用手段之一,它可以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产生联系,从而达到借景抒情或寄寓寓意的目的。
例如:比喻:比喻是指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从而突出后者的某种特征或品质。
比喻可以使景物更加具体化或抽象化,也可以使景物更加美化或丑化,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里用银河落九天来比喻庐山瀑布,既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壮观程度,又赋予了瀑布一种神奇和超凡的气质,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向往。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里用火和蓝色来比喻江花和江水的颜色,既突出了江南风光的鲜艳和明亮,又暗示了诗人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
拟人:拟人是指把无生命或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或行为,从而使之具有生命力和情感。
拟人可以使景物更加活泼有趣,也可以使景物与诗人产生共鸣或对话,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用花溅泪和鸟惊心来拟人化花和鸟,既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又折射出诗人对国家的忧伤和对亲友的思念。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4cf6f5c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0.png)
诗词中的8种写景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白描1、正侧结合杨柳枝词唐·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指有直接描写“主要景物”,同时也描写“主要景物”旁边的与之相关的其他景物,目的是为了使“主要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前两句直接描写柳树。
后两句写垂柳生长之地。
前两句是正面描写,后面句是侧面描写,这就是正侧结合。
目的“要说柳树好”。
手段“先正面说柳树好,再侧面说柳树生长的环境太差,以此来说明柳树特别好。
”暗示:别的树长在好的环境,它的好,不是真的好。
在日常生活中,“正侧结合”的运用非常多,虽然不是用于写景,但原理与效果都是一样的。
例如:“高考状元”总是与“家境贫寒”绑定在一起的;成功企业家“辉煌成就”的背后都是“白手起家”。
2、动静结合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指有动态的景物描写,也有静态的景物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也是与衬托相关的。
通常主写的都是“静景”,写“动景”都是为了衬托“静景”的。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是动景。
动静结合,尽管只是文字,但给人的画面感很强。
“竹喧”“莲动”,也都是动景,写这个动景,却似乎告诉我们另外的静景:山不静能听到竹喧吗?水不幽能感觉到莲动吗?图书馆里虽然有很多人,但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到。
类似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针掉地上”是动景,其作用是衬托“很多人在图书馆里非常安静”这个静景。
3、声色结合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指写景时有声音的描写与颜色的描写。
前两句看似很普通,“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涉及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画面绚丽多彩。
黄鹂在翠柳上的“鸣”,是声的描写。
一派愉悦的景象,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优美的意境。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3a31d22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9.png)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30d131783e0912a2162a6b.png)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三)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e1a1604028915f814dc278.png)
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就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瞧诗歌就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与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就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与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就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就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就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就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瞧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与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其内心的宁静恬淡,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瞧,我们即可知道它就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就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就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息的乌鸦、冷露与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e8da7f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2.png)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57184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2.png)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33180e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9.png)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第一篇: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息的乌鸦、冷露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九种手法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九种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8607cdd9b9f3f90f76c61b16.png)
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 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以动衬静 :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
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王维)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
(3)以静衬动 :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
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例如: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 歌》(李颀) (4)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
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 的形态和神态。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 (5)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
古典诗歌中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 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 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 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 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 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 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 属阿谁?”
(二)抒情: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
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 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的抒情方式,也叫直抒胸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 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 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把 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景物描写手法及作用
![景物描写手法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a8941dedd88d0d233d46aa9.png)
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一)手法一、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二、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三、绘形绘声绘色所谓“绘形绘声绘色”,就是把自然界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等具体地描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陀斯妥耶夫斯基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圆落在地上”,这个句子不够好,应该写成“有个小银圆,从桌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铛铛地跳着”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1cf790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7.png)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 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 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 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 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 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 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 的感受。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湖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 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 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 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 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此诗书写 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落, 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情。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 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 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 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 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上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 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 的一个特定的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 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 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01
02
03
古典诗歌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高中语文古诗 景物描写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 景物描写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b9561a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8.png)
高中语文古诗景物描写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中的景物描写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直接描写法:直接对景物进行描述,点明景物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感情。
例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直接描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
2. 比喻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景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通过比喻春风为画笔,将江南两岸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3. 借景抒情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句诗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
4. 情景交融法:将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情感。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闲适和自得。
5. 象征法:通过景物的象征意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的桃花潭水象征着作者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诗中常见的景物描写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诗歌写景手法
![诗歌写景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eb8c93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c.png)
古典诗词中的7种写景手法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
“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
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1、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74a8b235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e.png)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第一篇: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②正面描写———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也是化静为动。
③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柳永《雨霖铃》想象别后之景。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春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④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⑤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⑥正面描写———白描工笔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那么,白描法绘景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绘景的语言要朴素、简洁,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
二是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它要求的是既简洁,又传神。
如:《江中口占》》荒江鸥浪远,薄暮水云低。
千里一帆过,凭舷风满衣。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还有象征,如《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既指眼前景又象征大唐的衰落。
可以乐景写哀情,它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首先,从历年的高考试题中,不难寻找到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例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江城子五代·欧阳炯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问: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词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的《越中览古》的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再如:2005年全国卷甲卷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另外,2006年全国卷二南柯子王炎山宴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山,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
问: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所描绘的是一幅几枝鲜花的花辨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答案要求答出几枝鲜花的,给1分;答出沾着水珠等意思的,给1分。
)但不是为惜春伤怀。
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烟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总之,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考查类型主要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时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深刻的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试题类型主要是(1)根据景象(意象)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等从而来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为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引起对这一方面的关注。
经过高中第三册语文“诗歌单元”的教学,回顾高考,不难发现,高考就在教材之中。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借塑造周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无尽感慨。
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第二,寄山水田园,抒恬退隐忍之志。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采用“田家语”,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把朴素的田园风光,平淡的农村生活与再回田园的闲适愉悦交织在一起,表现诗人超俗的人格和恬淡的心境以及厌恶官场、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
王维的《山居秋冥》表现的更突出。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采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