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简介与获奖人员公告

合集下载

中国转基因研究的关键性人物

中国转基因研究的关键性人物

中国转基因研究的关键性人物中国转基因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科院等研究机构为主,以张启发、范云六、陈章良、贾士荣、黄季焜等科学家为代表。

这些机构和科学家们都与洛克菲勒财团有联系。

下面介绍几个代表。

张启发2009年11月27日,在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种植后,农业部批准了两种转基因水稻、一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批准主粮可进行转基因种植的国家。

其中两种转基因水稻品种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等科研人员培育而成,是高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水稻品系。

“张启发,男,博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其后于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一年。

兼任亚洲水稻生物技术合作网络指导委员会主席。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网站)1.中美国院士2007年5月1日,张启发院士又荣当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张启发教授还担任美国Rockefeller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从事农业教学科研工作26年来,主持承担了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项目等二十余项重大(点)研究项目。

(来源:新华社及《科技日报》报道资料)“1988年夏天,……这项国家863高科技生物课题、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课题‘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标记鉴定和定位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

”“1990年张启发参加了用分子标记方法研究水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角逐。

这一研究课题很快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1992年被列入美国洛氏基金国际水稻生物技术计划重大项目。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9年01期作者:鲁大安张春强)2.被打造出来的院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华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将张启发等一批有潜力的青年人送往世界科技前沿深造,张启发归国之时,当时的校长孙济中教授就认定这个小伙子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生命科学研究方法,是华农的未来。

农业农村部关于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表彰决定

农业农村部关于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表彰决定

农业农村部关于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表彰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1.10.13•【文号】农科教发〔2021〕10号•【施行日期】2021.10.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农业农村部关于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表彰决定农科教发〔2021〕10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我部决定表彰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

授予“水稻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发掘与应用”等42项科研成果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以下简称“神农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授予“小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培育”等47项科研成果神农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授予“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及育繁推一体化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等60项科研成果神农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三等奖,授予“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等26个团队神农奖优秀创新团队奖,授予“图话农业那些事儿丛书”等14项成果神农奖科学普及奖(获奖名录见附件)。

受到表彰的个人和团队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发挥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为农业科技创新再立新功。

希望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和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农业科技攻关,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附件:1.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获奖名录2.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获奖名录3.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三等奖获奖名录4.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获奖名录5.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普及奖获奖名录农业农村部2021年10月13日附件1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获奖名录果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稻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23的发掘与应用赵开军,王春连,刘丕庆,倪大虎,李进波,章琦,杨培忠,李道远,宋丰顺,樊颖伦,陈达庆,张晓平,高英,纪志远,秦腾飞,戚华雄,杨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大学,安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波,郑崇珂,梁云涛,姜建初质高产高效杂交粳稻技术新与应用邓华凤,华泽田,曹黎明,隋国民,陈涛,东丽,王彦荣,王才林,周继华,谢辉,张武汉,朱崴,赵志鹏,陈基安,于洪兰,李茂柏,亓娜,蔡卓,何广生,关峰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水稻研究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湖南杂交水中心,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麦化控防倒抗逆增产关键术创建及应用段留生,谭伟明,张明才,郑先福,曲树杰,周于毅,姜峰,樊高琼,冯晔,潘秀芬,雷斌,陈曦,任丹,李运恒,郑昊,张俊刚,宋彬,臧娅磊,黄官民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成都新朝阳作物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国光份有限公司,山西浩之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东省小麦玉米周年丰产高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刘开昌,李宗新,刘树堂,赵海军,隋鹏,鞠正春,李全起,解晓梅,张慧,姜雯,钱欣,巩俊花,薛艳芳,刘春晓,吕鹏,高英波,张俊鹏,代红翠,邵明升,刘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施可丰份有限公司质特色鲜食糯玉米系列新种培育及应用赵久然,卢柏山,史亚兴,田志国,周海,赫晋,肖述保,徐丽,丁守斌,江明山,王军,赫忠友,王同英,席胜利,樊艳丽,郭少臣,孙国疆,董会,杨红军,李新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河北华穗种业有限公司,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市恒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奥农科玉育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开发有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技术卢新雄,刘旭,陈晓玲,辛霞,张金梅,尹广鹍,王力荣,方沩,丁汉凤,周志林,王昆,黄秉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州果树研究所,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心,江系创建与应用王述民,魏兴华,贾银华,何娟娟,宋继玲,胡小荣,刘运霞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中国水稻研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山分院花防衰丰产集中成熟高效培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李存东,董合忠,张永江,刘连涛,孙红春,田立文,石学萍,刘玉春,白志英,张科,孔祥强,陈静,李安昌,林永增,咸丰,平文超,马立刚,宋世佳,王树林,陈立宇河北农业大学,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新疆农业科济作物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豆光温适应性改良技术体创建与育种应用韩天富,盖钧镒,吴存祥,侯文胜,年海,郭泰,孙石,闫淑荣,蒋炳军,武婷婷,鹿文成,姜世波,马启彬,孙宾成,宋雯雯,陈莉,孙洪波,袁珊,韩粉霞,王金陵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呼伦贝尔农业科学院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瓜优质分子育种技术与新种选育许勇,武彦荣,刘文革,郭绍贵,任毅,黄三文,张洁,赵胜杰,宫国义,张海英,李茂营,温常龙,潘秀清,何楠,田守蔚,路绪强,孙宏贺,张超,高秀瑞,李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京研益农(北京)种有限公司结球白菜优异种质资源发与抗逆品种选育侯喜林,李英,汪承刚,张蜀宁,王建军,朱世东,袁凌云,张昌伟,刘同坤,陈国户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抗、优质甜椒优异种质资王立浩,张宝玺,张正海,曹亚从,谢丙炎,于海龙,冯锡刚,褚刚,郭家珍,杨桂梅,堵玫珍,毛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创制及新品种选育胜利,杨宇红,王东旭,裴卓强淮流域设施辣椒种质资源制及新品种选育与应用江海坤,张其安,俞飞飞,方凌,严从生,王艳,董言香,王明霞,贾利,章玉松,刘小平,杨许琴,柴一梅,陆晓民,陈光明,李秀龄,吕凯,鲍丽云,王秀松,李虹颖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徽大农业有限公司,安徽省舒丰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市德弘生态农业司,安徽皖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科技学院橘绿色保鲜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程运江,朱峰,曾云流,邓秀新,叶俊丽,龙超安,李善军,付艳苹,丁德宽,周先艳,朱壹,朱二,刘萍,牛王翠,谢合平,杜小珍,李文云,许让伟,张兰,褚一斌(CHU YI BIN)华中农业大学,江西绿萌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赣桔科学研究所,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城固县果指导站,宜昌市夷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果所,云南褚氏农业有限公司果属观赏优异种质挖掘和品种选育及应用姚允聪,田佶,胡玉净,朱元娣,安鹭,蔡华成,郭金丽,陈小文,齐成,秦晓晓,李群述,卢艳芬,张天柱,李晓艳,付元辉,郑轶,张杰,杨廷桢,张瑞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果树产业协疆林科院园林绿化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果树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城绿泽园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史坦纳生物动有限责任公司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林智,孙威江,戴伟东,黄艳,朱荫,商虎,谭俊峰,郭丽,林振传,庄长强,蔡良绥,岳文杰,余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福香茶业有限公司,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香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步贵,黄家泉简机械有限公司季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优高抗新品种选育葛红,杨树华,贾瑞冬,赵鑫,赵磊,朱应雄,李秋香,赵庆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南阳月季基鑫海汇花业有限公司,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椒全产业链提升关键技术建与应用谷风林,杨建峰,张卫明,李凤飞,郝朝运,吴桂苹,李志刚,谭乐和,朱红英,王明湖,邬华松,刘爱勤,王录英,胡丽松,王灿,宗迎,祖超,鱼欢,郑维全,范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晨光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植物综合利用研究所,昆明康立信电子机械有海南农垦东昌农场有限公司,海南兴科热带作技术有限公司蔬类农产品农药残留风险制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郑永权,李富根,董丰收,季颖,朴秀英,刘丰茂,简秋,秦冬梅,叶庆富,徐军,廖先骏,朱光艳,秦曙,刘新刚,郑尊涛,吴小虎,张海鹏,穆兰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定所,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全与检测研究所,浙江大学蚜精准化控关键技术及应高希武,刘学,张帅,陶岭梅,曲恩革,张雄鹏,宋敦伦,李永平,解晓平,周大伟,陈琦,王雅丽,梁沛,李鹏,高燕平,杜传玉,赵东涛,窦云亭,史雪岩,林彦茹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全国农推广服务中心,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绿色农华作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护研究所学农药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系构建与应用单炜力,陶传江,袁善奎,周艳明,马晓东,姜辉,李文娟,曲甍甍,周军英,蔡磊明,于彩虹,周欣欣,陈朗,卜元卿,林荣华,王晓军,吴文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南科学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矿(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湖铸,林燕,钟瑛,许静牧歌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方设施蔬菜重要土传病害色防控关键技术创制与应段玉玺,张万民,孟威,陈立杰,邹春蕾,姜大光,吴俊清,朱晓峰,张丹,王昭,屈丽莉,王媛媛,范海燕,刘华梅,王辉,徐婧,孙慕君,王宇颖,金伟,李佰双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科学院,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农业服务中心方农牧交错区退化农田风防治与地力培育关键技术路战远,程玉臣,张德健,何进,王玉芬,郑海春,张向前,王建国,赵小庆,张建中,郝楠森,张建恒,王瑞,李马强,郭世乾,孙峰成,王明国,杨少楠,焦晓辉,叶君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中国学,内蒙古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工作站,乌兰浩源农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北农业大学,宁夏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山西省土壤肥料工作省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总站,吉林省土壤肥料总国典型旱地土壤磷素演变高效利用技术创建及应用徐明岗,张淑香,黄绍敏,杨学云,沈浦,钟永红,柳开楼,蔡泽江,黄涛,马星竹,朱平,刘骅,黄庆海,范丙全,徐洋,段英华,孙泽强,孙楠,张文菊,张仙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西北技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甘肃省农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黑龙江省农业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吉林省农业科学省红壤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物炭暨秸秆炭化还田技术系构建与应用孟军,唐亮,兰宇,高继平,孙仁华,赫天一,刘遵奇,张伟明,杨劲峰,徐志宇,王永欢,陈良宇,郭晓雷,施凯,王开国,刘金,蔡志远,王新沈阳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沈阳隆泰生物工程司,辽宁金和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惠农土质保育研发有发,蒲加兴,李彩斌时科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贵州省烟草节市公司,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方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关键技术与应用刘宏斌,翟丽梅,李旭东,付斌,夏颖,王洪媛,雷宝坤,李文超,瞿广飞,习斌,倪喜云,罗良国,梁永红,木霖,陈静蕊,段艳涛,李尝君,张奇,李真熠,钟顺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江西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湖南省农生态研究所,北京博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中主要危害因子高效别与风险评估关键技术及用钱永忠,邱静,李耘,王新全,陈志军,胡秀卿,陈晨,张星联,许彦阳,齐沛沛,翁瑞,李楠,朱晓宇,夏伊宁,王彦华,贾琪,张勇,杨桂玲,李春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环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鲜肉精准保鲜数字物流关技术及产业化张德权,杨建国,李苗云,李欣,杨伟,马相杰,高胜普,申江,章建浩,郑晓春,陈丽,侯成立,赵改名,惠腾,孟少华,周成君,关文强,刘欢,许君尉,方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北京市京冻设备有限公司,江阴升辉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司,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术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蛋白-多糖凝胶稳态化关键术及在发酵乳中的应用赵亮,李洪亮,高飞,吴秀英,孙健,王鹏杰,郝彦玲,陈云,牛世祯,郭慧媛,胡嘉杰,李树森,马海然,张昊,薛建斌,郭燕,王斌,杨畅,武春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司雨鳎鱼类重要性状遗传解析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与良种育陈松林,邵长伟,鲍宝龙,侯吉伦,王娜,张国捷,王磊,田永胜,李仰真,薛致勇,徐文腾,周茜,崔忠凯,刘洋,杨英明,李希红,陈亚东,郑卫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深圳命科学研究院,海阳市黄海水产有限公司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应用徐跑,周剑,杜军,黄璜,刘亚,张堂林,陈灿,朱健,聂志娟,杨淞,刘光迅,董在杰,李强,叶金明,周波,张宪中,李红霞,刘颖,王裕玉,徐钢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产品高值化加工专用酶创及产业化应用毛相朝,薛长湖,孙建安,姜宏,孙慧慧,齐祥明,黄文灿,林洪,侯虎,董平,张斌,王彦超,王丽娜,吴其平,李海兵,郭晓华,邹圣灿,杨青,曾宪龙,于明晓中国海洋大学,荣成泰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威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美佳集团有限公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康境海科技有限公司,众合发(北京)生物科技发展司,青岛博智汇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美泰科技岛)股份有限公司,颐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能农机装备电液传动与控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刘成良,王秀,李瑞川,魏新华,王丽丽,张鹏,苗中华,徐海港,李彦明,马飞,雷军波,陶建峰,潮群,覃程锦,徐纪洋,贡亮,徐继康,莫锦秋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海卓液压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学,上海大学,山东(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公司性能智能喷灌机组与装备键技术及产业化袁寿其,李红,汤玲迪,刘俊萍,顾哲,谈明高,朱兴业,邱志鹏,侯新月,谢崇宝,李浩,向清江,陈超,蒋跃,汤攀,高志俊,张晨骏,刘培勇,彭涛江苏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华源节水股份有限公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江苏旺达喷灌机司要农产品全产业链智能监预警关键技术与应用许世卫,郑国清,诸叶平,王小兵,李勇,张永恩,李干琼,王来刚,唐文凤,郭志杰,庄家煜,李灯华,李志强,张峭,王盛威,王东杰,刘佳佳,邸佳颖,王禹,熊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河南省农业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系配套瘦肉型猪选育关键术与应用吴珍芳,蔡更元,刘珍云,杨杰,刘德武,刘敬顺,谈成,杨明,李娅兰,郑海峰,王建兰,武亮,郑恩琴,洪林君,顾婷华南农业大学,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种猪科技有限公司鸡绿色养殖提质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张宏福,江厚生,陈长喜,萨仁娜,陈亮,冷建卫,吕慧源,刘国,范晓鹏,马腾,钟儒清,周洪彬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天津农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泰尔科技限公司质鸡蛋生产的营养调控技体系创新与应用齐广海,武书庚,王晶,张海军,陈余,马秋刚,刘爱巧,岳洪源,刘旭明,齐晓龙,张亚男,王晓翠,齐莎日娜,董平天,邱凯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北牧总站,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农学院,四川圣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鹏昌农业科技司于母子一体化提高母猪PSY 精准饲养技术的建立和推应用彭健,蒋思文,魏宏逵,曾祥芳,谭家健,舒鼎铭,周远飞,王超,余梅,鲍洪星,冯光德,肖有恩,刘艳书,程学慧,余大军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广西扬翔股份有司,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双胞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桂垦牧业有限公司,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益泛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旺达饲料有质猪肉生产的饲料营养关技术研发及应用汪以真,潘玉春,冯杰,路则庆,单体中,王新霞,王凤芹,杨彩梅,周桂莲,邹新华,王腾浩,靳明亮,王起山,张遨然,刘金松,徐欢根,季春源,谭建庄,刘国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新希股份有限公司,播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惠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源耀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科盛饲料股份有限公司用重组口蹄疫O型、A型二灭活疫苗的创制与应用郑海学,杨帆,何继军,朱紫祥,杨亚民,曹伟军,张克山,靳野,李丹,范秀丽,田宏,刘国英,刘学荣,刘永杰,马维民,赵丽霞,秦建,杨文龙,李荣,马贵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农威特生股份有限公司,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申医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种重要羊病毒病关键防控术及应用薛青红,印春生,支海兵,石宝兰,孙淼,陈延飞,才学鹏,冯忠泽,王乐元,方鹏飞,周玉双,陈武卫,陈建,孙晔,苏立成,李黎,李岭,努尔?库尔玛那里,张伟,严成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药集团扬州威克生物限公司,华派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海技有限公司,天康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畜牧兽医研究所(新疆畜牧科学院动物临床医学研心)兔重要疫病安全高效疫苗王芳,范志宇,胡波,宋艳华,陈萌萌,魏后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制及应用仇汝龙,徐为中,任雪枫,杜德燕,汪媛,李明勇,罗意,刘曼,周永银,董亚芳,江学余,沈惠芬,王启明,薛家宾派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康大兔业发展司,贵州福斯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兆丰华生物(南京)有限公司附件2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二等奖获奖名录果名称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麦高产高效育种技术及新品种育李斯深,郭营,李瑞军,赵岩,孙海艳,徐加利,孔凡美,安艳荣,焦和红,郭宗民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岱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方水稻“三控”绿色丰产关键术创建与应用钟旭华,黄农荣,胡学应,梁开明,潘俊峰,林绿,文喜贤,徐世宏,陈荣彬,杨亚军,李国辉,陈忠平,曾艾兰,胡香玉,傅友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院,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省农业广总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广东省农业面源理项目办公室渔复合种养生态系统优化配置键技术与应用陈欣,唐建军,成永旭,于秀娟,李巍,李晓东,李嘉尧,胡亮亮,汪金平,高辉,奚业文,郝向举,汤亚斌,马文君,怀燕浙江大学,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海沈阳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浙业技术推广中心高温伏旱优质杂交籼稻渝香选育及应用李经勇,唐永群,张现伟,姚雄,刘强明,贺兵,肖人鹏,张巫军,段秀建,倪万贵,方立魁,曾涛,陈红萍,邹祥明,王虹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宜宾市农业科学院,贵作物技术推广总站,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重庆市种子站,四川鑫源种业有限公司淮海夏玉米机械粒收关键技术究与应用李少昆,王克如,郭栋,谢瑞芝,邓士政,张吉旺,唐保军,明博,慕兰,鲁镇胜,孟凡伟,申瀛,刘泽,张德榜,孔令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农技术中心,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山东农业大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新乡市花溪份有限公司,郑州万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质多抗鲜食糯玉米新品种选育绿色高效技术集成应用郑洪建,戴惠学,吕桂华,王慧,陆大雷,施标,陆雪珍,关媛,周安来,胡俏强,徐永平,胡颖雄,郭华,徐莉莉,孙雪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南京市蔬菜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技术务中心,上海华耘鲜食玉米研究所,南京绿有限公司豆脂肪氧化酶缺失种质创制与腥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杨春燕,刘兵强,史晓蕾,杜郁,马志民,赵青松,刘彦民,王兆祥,李金荣,唐晓东,邸锐,陈强,齐芳芳,王凤敏,杨忠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生高含油量种质发掘创制与新种培育及应用雷永,姜慧芳,李玉荣,廖伯寿,程增书,陈玉宁,刘念,淮东欣,李飞,涂勇,贺梁琼,罗怀勇,陈四龙,蒋相国,刘永惠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北省农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漯河市农业科学院,广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襄阳市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白菜优质多抗种质资源创新关高建伟,徐少君,王凤德,荆世新,孙令强,李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青岛和。

优质强筋春小麦新品种津强10号选育及应用

优质强筋春小麦新品种津强10号选育及应用

小麦是我国第三大粮食作物,目前,我国优质小 黄较好,属强筋、多穗型品种。 麦自给率不到20%[1-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 1.1.2 父本 津强5号,是由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小麦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强筋小麦的市场需求逐 选育的强筋春小麦品种,全生育期85d,株高85cm。
年上升,其主要具有蛋白质含量高,面筋指数高,稳 幼苗直立,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纺锤
结果中抗秆锈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 3 产量表现
[1]庄巧生,杜振华.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 出版社,1996.
[2]金善宝.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右,小圆粒,生育期90d左右,后期灌浆速度较好,落 幼苗直立,株型紧凑,株高73cm,抗倒伏;穗纺锤型,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项目(编号:2013BAD05B00);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编号: 201602070)。 作者简介:王建贺(1978-),男,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育种与栽培工作。E-mail:jianhew@ 通讯作者:冯刚(1971-),男,本科,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性166mm,能量165.4cm2,达到国家一级强筋小
在分蘖期浇第一水,拔节期浇第二水,同时亩施
麦标准。
尿素15 kg,在灌浆期以控为主尽量少浇水或不浇
2013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水,以防止病虫害、倒伏和贪青晚熟。
(哈尔滨)检测,津强10号(S11鉴84)籽粒容重 4.4 病虫草害防治
在播前一定要把土地整平、整细且尽量使土壤
均41.5万,穗粒数31.3粒,千粒重36.3g。 2.2 品质检测
2012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检测,津强10号(S11鉴84)籽粒容重

小麦骨干亲本蚰包育成品种的应用分析

小麦骨干亲本蚰包育成品种的应用分析

蚰包是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1958年以蚰子麦为母本、包打300炮为父本杂交,1963年育成的早熟、耐肥抗倒、株型紧凑耐密的冬小麦高产良种[1],1967年开始推广,到1981年共种植15年,在山东年最大推广面积33.47hm 2,1976年全国年种植面积47hm 2。

1968年山东莱阳县城厢公社南关大队农科队,在2760m 2菜园地上,创造出单产550.75kg 的高产记录[2],是黄淮麦区第一个产量超过7500kg/hm 2的小麦品种。

贾继增等[3]研究认为,蚰包作为我国4类矮源种质之一,具有一对与Norin10号4D 上的位点相同或相近的矮秆基因,用其作亲本矮秆性稳定,株高稳定在70~80cm 。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北京东北旺国营农场科技站合作育成了矮秆、抗病、抗寒、高产、优质的半矮秆冬小麦优异种质“蚰包/036//山前”系列,被北京地区特别是黄淮麦区育种单位作为重要亲本广泛利用[4]。

刘兆晔等[5]认为优良种质蚰包对山东小麦育种有重要贡献。

深刻系统地分析蚰包育成品种对小麦育种的贡献,对今后开展育种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小麦育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1蚰包直接和间接育成的小麦品种截止到2018年,以蚰包或蚰包的衍生系为亲本,由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棉花所及山东、安徽、江苏、河北、河南、山西、新疆、陕西、北京、甘肃、天津、四川、湖北、青海、贵州共计158个单位育成品种284个(表1)。

这些品种通过黄淮北片审定34次,黄淮南片审定33次,北部冬麦区审定3次,黄淮旱肥组审定5次,黄淮旱薄组审定1次,山东审(认)定108次,安徽审(认)66次,江苏审(认)定59次,河北审(认)定46次,河南和山西各审(认)28次,北京定审(认)定10次,天津审(认)7次,新疆定审(认)6次,陕西审(认)定5次,甘肃审定小麦骨干亲本蚰包育成品种的应用分析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淮冬麦区北片高产优质节水小麦新品种培育”(2017YFD0100600);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项目(CARS-3-2-23);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SDAIT-01-02)。

农民育种专家首获国家科技大奖

农民育种专家首获国家科技大奖
门设置 了贡献奖 ,这 是消费维 权领域
愿者 。他把位 于村里最 中心地段 的祖 屋拿 出来 当维 权站 , 自家 电话 成 了维
的最高奖项 , 每年只奖励 1 。 0 9年 人 20 入围的有 3人 ,张青 山是湖北 省第一
个 以 13 5消费维权联 络站员 身份获 21 得提名 的。
的工具 、 零件 每个房间都有 , 有时候 半夜突然 想到个点子马上 翻身起来开工 。一 天他告诉
妻子 :我要再做机 器人 ,就做一个机 器人保 “
倒人 豆腐箱 内, 盖好箱盖 。再用 5 g 右的压力压豆腐 ,要狠 0k 左
压、 快压 , 豆腐 快速成块 , 使 时间 约需 1 i。然后 , 刀把豆腐 5m n 用 切 成方块 , 放入水 中 , 却后 即 冷
权专线 ,从家 里拿出 2万 多元配备 电
脑、 电视 、 办公桌椅 。他在 门口搭起 2 0
多 m 的宣传 棚 , : 定期 办板 报 , 传 消 宣
法、 维权知识等。
挽 回经 济损失约 2 2万元 , 张青山被最
高人 民法院 、 司法部评 为“ 范人 民调 模
4 3岁的张青山是湖北省当阳市两
润 1.2 38 亿元 , 增收节支 1 5 . 4亿元 。 0 翟延举 的“ 产 、 质 、 抗型 玉 高 优 多 米新 品种 ‘ 金海 5号 ’ 的选育 与应用 ” 科技成果 ,将 育种与栽 培技术有机结
( 3两 ) 2~ 点浆 , 时要均匀并轻 点 轻搅拌 , 防止夹浆 。待缸 内翻起
个地地道道 的农 民 ,但他却把一 门心思花
种 和生产水平 ,开辟 了新 的育 种方法 和途径 ,为我国小麦 高产育种 奠定 了
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 , 2 品种在河 这 个

国审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优9号

国审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优9号

国审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优9号陈晓杰1 张建伟1 范家霖1 张福彦1 程仲杰1 王嘉欢1 焦学俭2 白鹤峰2 杨保安1(1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15;2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450001)摘要:郑品优9号是以半冬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母本,以春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号为父本杂交,F0种子经60Co-γ射线(200GY)处理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矮秆、早熟、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200080)。

重点介绍了郑品优9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小麦;郑品优9号;优质强筋;特征特性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小麦生产的80%左右直接用于口粮,供应全国约40%人口的主食消费需求,其产量和品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小麦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加工企业大量进口强筋小麦以补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量,或者通过添加各种添加物以改良面粉或面制品品质[2]。

选育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是一项复杂的育种工程,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主要通过品种间杂交选育,杂交亲本至少要含有一个强筋小麦品种(材料)以建立较高的品质改良基础[3]。

人工诱变技术也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可以创造新的品质突变体,辐射诱变育种技术与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有利于选育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4-5]。

为了选育适宜黄淮南片麦区生产的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08年以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母本[6],以春性、早熟、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为父本杂交[7]。

F0种子经60Co-γ射线(200GY)处理,2010年从F2M2中选96个单株,同时利用近红外品质分析仪(DA7200)对田间表现突出的株行进行品质检测,对品质优异的株行在以后世代继续对其重要品质指标进行跟踪检测。

60多年潜心小麦育种“泥腿子”院士

60多年潜心小麦育种“泥腿子”院士

60多年潜心小麦育种“泥腿子”院士作者:杨坚来源:《求知导刊》2013年第12期1946年8月,庄巧生回到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抗战胜利后,所里大部分人员都从后方迁回南京,很多方面都是百废待兴。

中央农业实验所在北平接管了一个日伪时期的华北农事试验场,改称为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试验地面积大,设施较为完善,实验室设备比较先进,但现有的专业人员水平一般,亟待充实。

庄巧生考虑自己从金陵大学毕业以后,因为历经八年抗战,曾屡易工作场所,很多地方科研条件很差,没办法开展工作,更谈不上深入其中作出点成效来。

北平农事试验场的工作条件好,相对说来更接近小麦主产区,当时又缺少合适的科技人员,而庄巧生是单身汉,没有家室负担,想在什么地方落脚都比较自由,趁这次新旧工作交替的机会,转到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地方工作还是很必要的。

1946年10月,庄巧生如愿以偿到北京魏公村附近的白祥庵12号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报到,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一待就是60多年。

潜心育种,不随波逐流小麦遗传育种是一项见效慢、科研投入巨大、不易出成果的研究。

一般来说,育种最快需要8年的时间,在试验田里进行检验要3年时间,一旦研究失败,十几年的光阴就浪费了。

即使研究成功,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又会有很大变数。

农业研究常常受制于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小麦品种在这方试验地里种养良好,但在其他天气、土壤条件相异处栽种,可能会有新的问题。

因此,很多小麦研究者一生都难以选育出一个新品种。

1946年10月到北平农事试验场主持小麦育种工作,考虑到华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庄巧生确定选育抗旱、耐寒、耐瘠品种的方向。

通过不懈努力,他在短短两年内明确出“燕大1885”“北系3号”“北系11号”3个新品种,准备在周边地区试种推广。

这些品种都保持了地方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成熟期与地方品种相似,而茎秆强度和丰产性则有所改进,新中国成立后经引种鉴定和群众评选后才开始在生产上应用。

18830249_多穗型高产小麦新品种菏麦21_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18830249_多穗型高产小麦新品种菏麦21_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人民的重要口粮,据测算,我国要保障2020年14.5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小麦产量需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28%[1]。

要提高小麦产量,在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高小麦单产来实现。

提高小麦单产一靠品种,二靠栽培技术,而且品种占居主导地位,所以,培育高产小麦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

在小麦品种培育方面,广大育种工作者进行了大量工作,培育出了济麦22号、矮抗58等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如暖冬、干旱等,农作物病虫害加重,小麦生产上迫切需要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

菏麦21是以矮抗58为母本、济麦1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一个多穗型高产小麦新品种,2018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审麦20180015号)。

该品种汇聚了双亲的优良性状,具有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特点,适宜在山东省高肥水地块种植利用[2~4]。

1材料与方法1.1亲本材料母本为矮抗58,2005年通过河南省和国家黄淮南片审定,具有矮秆、早熟的特点。

父本为济麦19号,2001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审定,具有丰产性状好、适应性广的特点。

1.2选育过程1.2.1育种目标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面积1.466×107hm 2,占我国小麦总种植面积的55%。

小麦高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十分重要,而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抗病、广适优良品种是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最经济有效的方法[5]。

根据黄淮麦区特别是山东省的生态气候特点和生产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小麦育种目标:品种类型为半冬性,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冻抗寒,株型紧凑-半摘要:菏麦21是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以矮秆、早熟品种矮抗58为母本,以丰产性状好、适应性广品种济麦19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单株选择,培育出的一个多穗型高产小麦新品种。

小麦DREB4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小麦DREB4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㊀山东农业科学㊀2023ꎬ55(3):9~14ShandongAgriculturalSciences㊀DOI:10.14083/j.issn.1001-4942.2023.03.002收稿日期:2022-06-28基金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019LZGC01702)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ZR2020QC114)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2001542)ꎻ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021LZGC013)ꎻ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开放课题(2018LYZWS06)作者简介:李永波(1986 )ꎬ男ꎬ博士ꎬ助理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ꎮE-mail:lyb920327@sina.com通信作者:樊庆琦(1980 )ꎬ男ꎬ博士ꎬ副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ꎮE-mail:fanqingqi@163.com楚秀生(1963 )ꎬ男ꎬ博士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ꎮE-mail:xschu2007@sina.com小麦DREB4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李永波1ꎬ鲁琳1ꎬ方会见2ꎬ崔德周1ꎬ孟福燕3ꎬ黄琛1ꎬ隋新霞1ꎬ樊庆琦1ꎬ楚秀生1ꎬ4(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济南市小麦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ꎬ山东济南㊀250100ꎻ2.山东鲁研良种有限公司ꎬ山东济南㊀250100ꎻ3.郓城县种子公司ꎬ山东郓城㊀274700ꎻ4.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ꎬ山东烟台㊀264000)㊀㊀摘要:DREB(dehydrationresponsiveelementbinding)转录因子在小麦非生物胁迫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ꎬ但由于目前缺乏可识别小麦内源性DREB蛋白的抗体ꎬ导致其在蛋白水平上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ꎮ本研究通过分析DREB4A㊁4B和4C三种蛋白序列ꎬ将DREB4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ꎬ并利用纯化后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兔子ꎬ在国内外首次获得小麦DREB4的多克隆抗体ꎮWesternblot结果证明ꎬ该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小麦内源性DREB4蛋白ꎮ该抗体介导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ꎬDREB4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内ꎮ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植物DREB信号通路提供了有力的检测工具ꎮ关键词:小麦ꎻ非生物胁迫ꎻDREB4转录因子ꎻ多克隆抗体中图分类号:S512.1:Q786㊀㊀文献标识号:A㊀㊀文章编号:1001-4942(2023)03-0009-06ProkaryoticExpressionandPolyclonalAntibodyPreparationofWheatDREB4ProteinLiYongbo1ꎬLuLin1ꎬFangHuijian2ꎬCuiDezhou1ꎬMengFuyan3ꎬHuangChen1ꎬSuiXinxia1ꎬFanQingqi1ꎬChuXiusheng1ꎬ4(1.CropResearchInstituteꎬShandong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KeyLaboratoryofWheatBiologyandGeneticsandBreedinginNorthernHuang ̄HuaiRiverPlainꎬMinistryofAgricultureandRuralAffairs/ShandongTechnologyInnovationCenterofWheat/JinanKeyLaboratoryofWheatGeneticImprovementꎬJinan250100ꎬChinaꎻ2.ShandongLuyanSeedCo.ꎬLtd.ꎬJinan250100ꎬChinaꎻ3.YunchengCountrySeedCompanyꎬYuncheng274700ꎬChinaꎻ4.CollegeofLifeSciencesꎬYantaiUniversityꎬYantai264000ꎬChina)Abstract㊀DREB(dehydration ̄responsiveelement ̄binding)transcriptionfactor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wheatabioticstress.HoweverꎬduetothelackofantibodiesthatcanrecognizewheatendogenousDREBproteinꎬitsresearchprogressatproteinlevelisveryslow.InthisstudyꎬbyanalyzingthreeproteinsequencesofDREB4Aꎬ4Band4CꎬtheDREB4AwasselectedtoexpressinEscherichiacoliꎬandthepurifiedproteinwasusedasanantigentoimmunizerabbitsꎬthenthepolyclonalantibodyofwheatDREB4wasobtainedforthefirsttimeathomeandabroad.TheWesternblotresultsshowedthattheantibodycouldspecificallyrecognizewheatendogenousDREB4protein.Theantibody ̄mediatedimmunohistochemicalresultsshowedthatDREB4proteinwaslocalizedinthenucleus.Thisstudycouldprovideapowerfuldetectiontoolforin ̄depthresearchofplantDREBsignalingpathway.Keywords㊀WheatꎻAbioticstressꎻDREB4transcriptionfactorꎻPolyclonalantibody㊀㊀干旱㊁盐㊁高温㊁冷等各种非生物胁迫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ꎮDREB蛋白含有一个保守的AP2结构域ꎬ可以和顺式作用元件DRE核心序列(A/GCCGAC)发生特异性结合ꎬ通过在转录水平上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1]ꎬ进而应对各种非生物胁迫ꎮ到目前为止ꎬDREB转录因子在拟南芥[2]㊁大豆[3]㊁水稻[4]㊁玉米[5]㊁大麦[6]和小麦[7]等多种植物中被鉴定出来ꎮDREB分为六大类(DREB1~6)[8]ꎬ其中ꎬDREB1在拟南芥㊁水稻㊁玉米中主要应答冷胁迫[4]ꎬDREB2主要应答干旱㊁盐胁迫[9]ꎬDREB3参与ABA和糖信号途径[10]ꎬDREB4应答干旱㊁冷胁迫及在乙烯与茉莉酸途径中起作用[11]ꎬDREB5参与应答干旱㊁冷胁迫[12]ꎬDREB6应答干旱㊁盐胁迫[13]ꎮ大量研究已验证了DREB在植物应对非生物胁迫中的功能ꎮ如在小麦中过表达拟南芥DREB1A㊁大豆GmDREB1或棉花GhDREB基因ꎬ可通过提高根系活力㊁光合作用及渗透调节能力提高小麦的抗旱性[14-16]ꎻ在拟南芥中过表达大豆GmDREB2㊁GmDREB3或小麦TaDREB3基因ꎬ可提高拟南芥抗旱㊁耐盐㊁耐高温及抗冻性[1ꎬ17ꎬ18]ꎻ过表达GmDREB6基因ꎬ可增强大豆的耐盐能力[19]ꎮ然而ꎬ目前几乎所有关于DREB的研究是集中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ꎬ缺乏蛋白质水平上的调控研究ꎬ且DREB蛋白发挥生物学功能是否通过磷酸化㊁乙酰化等蛋白水平上的调控尚未可知ꎬ因此ꎬ研究识别内源性DREB蛋白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ꎬ对于DREB在蛋白水平的调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ꎮ本研究通过对小麦中已有的DREB4A㊁4B和4C进行序列分析ꎬ选取DREB4A进行原核表达㊁纯化ꎬ并以其作为抗原ꎬ首次制备出可识别小麦内源DREB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ꎬ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植物DREB4在蛋白水平上的调控机理提供方法学基础ꎮ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材料供试小麦品种为济麦379ꎬ由山东省审定(鲁审麦20210017)ꎮ取其幼苗期根㊁叶为材料进行试验ꎮ1.2㊀DREB4序列分析与合成本研究通过DNAMAN8软件对NCBI中提交的DREB4A(AY781354.1)㊁4B(AY781355.1)和4C(AY781356.1)序列进行分析ꎻDREB4A序列的合成由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ꎮ1.3㊀DREB4A载体构建、原核表达及纯化将上述合成的DREB4A序列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0a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pEASY®-BasicSeamlessCloningandAssemblyKitꎬCU201-02ꎬ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连接ꎬ将连接产物转入DH5α(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感受态细胞中ꎬ冰上放置15minꎬ42ħ水浴热激90sꎬ再冰上放置2minꎬ加入1mL无任何抗生素的LB液体培养基ꎬ37ħ㊁210r/min水平摇1hꎬ然后取100μL菌液ꎬ涂于含有卡那霉素的LB固体培养基上ꎬ37ħ过夜培养ꎮ挑取10个单克隆进行PCR检测ꎬ选取2个阳性信号最强的单克隆由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测序ꎬ对测序正确的单克隆进行摇菌㊁质粒提取(质粒小提试剂盒ꎬDP103ꎬ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ꎮ将提取好的质粒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CD701-02ꎬ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ꎬ剩余步骤同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ꎮ挑单克隆ꎬ置于5mLLB液体培养基中ꎬ37ħ过夜培养ꎬ然后吸取1mL菌液ꎬ加入到300mLLB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ꎬ待菌液OD值为0.6~0.8时ꎬ加入终浓度为50mmol/L的IPTG(G5042-1Gꎬ武汉塞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诱导表达ꎬ28ħ过夜培养ꎻ菌液于6000r/min离心10minꎬ收集菌体沉淀ꎬ用1ˑPBS(phosphatebuffersaline)清洗沉淀1次ꎬ然后加入40mL1ˑPBS重悬ꎬ超声破碎(开3sꎬ关3sꎻ共计30min)ꎬ6000r/min离心10minꎬ分别将沉淀㊁上清液进行SDS电泳检测ꎮ利用His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P2226ꎬ上海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上清液进行纯化ꎬ然后置于透析袋中4ħ过夜透析ꎬ将透析后的蛋白置于0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20ħ保存备用ꎮ1.4㊀小麦DREB4多克隆抗体制备选取实验级日本大耳白兔和新西兰大白兔各1只ꎬ饲养体重至1~2kg时ꎬ用注射器将充分混匀的1mL完全弗氏佐剂(液体石蜡ʒ羊毛脂=2ʒ1)和0.3mgDREB4A融合蛋白对每只兔子进行皮下注射第1针ꎬ标记为第1天ꎻ第12天ꎬ将充分混匀的1mL不完全弗氏佐剂(完全弗氏佐剂+终浓度20mg/mL的卡介苗)和0.15mg融合蛋白对每只兔子进行皮下注射第2针ꎻ第26天ꎬ将充分混匀的1mL不完全弗氏佐剂和0.15mg融合蛋白对每只兔子进行肌肉注射第3针ꎻ第40天ꎬ将充分混匀的1mL不完全弗氏佐剂和0.15mg融合蛋白对每只兔子进行肌肉注射第4针ꎻ第53天ꎬ取兔子血清进行Westernblot验证ꎮ1.5㊀Westernblot分析利用植物组织蛋白裂解液提取小麦幼苗期根㊁叶部的总蛋白(植物蛋白提取试剂盒ꎬCW0885ꎬ康为世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ꎬ配制15%的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电泳ꎻ通过湿法转膜ꎬ将凝胶中的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薄膜上ꎬ然后将膜放入含有2%脱脂奶粉的TBS(25mmol/LTris-HClꎬ137mmol/LNaCl)中ꎬ封闭1hꎻ加入DREB4多克隆抗体(1ʒ1000稀释于2%脱脂奶粉中)ꎬ4ħ过夜ꎻ用TBST(TBS+20%吐温-20)洗涤3次后ꎬ向封闭液中加入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ꎬAP)标记的二抗ꎬ缓慢摇动24hꎬ然后TBST洗涤3次ꎬ每次10minꎻ最后用发色液(TBS10mLꎬ5%NBT45μLꎬ5%BCIP35μL)进行发色ꎮ1.6㊀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将小麦叶片下表皮撕下ꎬ置于4%多聚甲醛中ꎬ室温放置24hꎬ弃掉多聚甲醛ꎬ用1ˑPBS清洗3次ꎬ加入2%脱脂奶粉于37ħ封闭30minꎬ然后在4ħ下加入DREB4多克隆抗体(1ʒ200稀释于2%脱脂奶粉中)过夜ꎻ用PBS洗涤3次后ꎬ加入1μL二抗(山羊抗兔-AlexaFluor555抗体)和10mLBSAꎬ37ħ继续孵育1hꎬ然后用TBS清洗3次ꎬ在室温下用4ᶄꎬ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 ̄PIꎬAnaSpecInc.ꎬSanJoseꎬCAꎬUSA)染色10minꎬ然后用TBS清洗3次ꎬ置于荧光显微镜(HT7700ꎬHitachiꎬTokyoꎬJapan)下观察并拍照ꎮ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小麦DREB4序列分析在普通小麦中ꎬDREB4存在DREB4A㊁4B㊁4C三种转录本ꎬ其中ꎬDREB4A编码394个氨基酸ꎬ分子量为42.8kDaꎻDREB4B编码346个氨基酸ꎬ分子量为37.7kDaꎻDREB4C编码68个氨基酸ꎬ分子量为7.1kDa(图1)ꎮ三个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为61.28%ꎬ第1~25位的氨基酸完全一致ꎬ其中ꎬDREB4B除第26~73位氨基酸缺失外ꎬ其它位置的氨基酸与DREB4A完全一致ꎮDREB4A㊁4B和4C存在序列间的差异ꎬ可能是应对不同非生物胁迫产生的可变剪切所致ꎮ图中深蓝色区域为保守区域ꎮ图1㊀普通小麦DREB4A、4B和4C的氨基酸序列分析2.2㊀小麦DREB4A的原核表达鉴于DREB4A的氨基酸序列最长ꎬ选其进行后续分析ꎮ首先ꎬ将人工合成的DREB4A序列与表达载体PET30a连接后ꎬ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ꎬ上清液中的蛋白纯化后进行SDS-PAGE检测ꎮ结果显示ꎬ在大约50kDa处出现清晰的蛋白条带(图2)ꎬ与预期的蛋白分子量相符ꎬ表明DREB4A成功表达ꎮ11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李永波ꎬ等:小麦DREB4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图2㊀小麦DREB4A的原核表达及纯化2.3㊀DREB4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本研究以上述获得的纯化DREB4A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兔子ꎬ从兔血清中获取了DREB4多克隆抗体ꎮWesternblot结果显示ꎬ该抗体在目的蛋白位置清楚地识别到DREB4A蛋白(图3)ꎮ图3㊀DREB4多克隆抗体对DREB4A融合蛋白的识别2.4㊀DREB4多克隆抗体对小麦内源性DREB4蛋白的识别及特异性检测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抗体能否识别小麦内源性DREB4蛋白ꎬ分别提取小麦苗期根㊁叶总蛋白进行免疫识别ꎮWesternblot结果显示ꎬ仅在37kDa处检测到清晰的蛋白条带ꎬ这与预测的DREB4B蛋白分子量一致(图4)ꎮ表明该抗体可以识别小麦内源性DREB4B蛋白ꎬ而且特异性好ꎬ可以用于后续植物DREB分子机理的相关研究ꎮ图4㊀小麦内源性DREB4蛋白检测2.5㊀DREB4亚细胞定位分析DREB4定位于细胞核中(图5)ꎬ与前人报道的DREB转录因子核定位的结果一致[20]ꎬ进一步证实了该抗体特异性较好ꎬ可用于开展免疫组织或细胞化学研究的可行性ꎮ对照为前血清ꎮ图5㊀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的㊀㊀㊀DREB4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3㊀讨论与结论DREB是一类抗非生物胁迫的转录因子ꎬ目前主要用于抗逆转基因植物的培育及相关分子机理的解析[21]ꎮ小麦DREB4蛋白是一种对动物和人类无危害的蛋白ꎬ将其用于粮食作物抗逆性转基因改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22]ꎮDREB4在小麦中存在三种转录形式(DREB4A㊁4B和4C)[23]ꎬ其中ꎬDREB4A编码的多肽链最长ꎬ涵盖的蛋白信2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息最丰富ꎬ推测由此蛋白作为抗原产生的抗体可识别DREB4的所有三种形式ꎬ因此本研究利用DREB4A蛋白作为抗原ꎬ进行了DREB4多克隆抗体的制备ꎮ经过抗原上清蛋白的纯化㊁免疫注射ꎬ最终研制出能识别小麦内源性DREB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ꎮ尽管从植物中已克隆出多种类型的DREB基因ꎬ但由于其抗体类型匮乏以及识别内源性蛋白抗体的空白ꎬ导致有关DREB在蛋白水平上的调控机理研究进展相对缓慢ꎮ目前ꎬ只有拟南芥DREB1A的抗体制备成功ꎬ且仅对大肠杆菌中表达的拟南芥DREB1A融合蛋白进行了检测[24]ꎮ本研究首次开发了特异性识别小麦内源DREB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ꎬ既丰富了植物DREB的抗体类型ꎬ也为进一步推动DREB在蛋白水平上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ꎮ利用本研究制备的DREB4多克隆抗体检测小麦苗期根㊁叶内源性DREB4蛋白时ꎬ仅识别到了DREB4B蛋白条带ꎬ与预测的该抗体能识别小麦中DREB4三种蛋白形式的结果不一致ꎬ这可能是因为DREB4具有组织器官以及不同发育阶段表达特异性ꎬ在小麦苗期根㊁叶中主要以DREB4B的形式表达ꎬ而在花㊁籽粒等其它组织器官以及不同发育阶段中则以其它形式表达ꎻ另外ꎬDREB4在不同小麦品种中的表达形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ꎬ本研究所用小麦品种济麦379为抗旱节水型品种ꎬ在其苗期根㊁叶中主要以DREB4B的形式表达ꎬ但在其它类型的小麦品种中以哪种形式表达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传统DREB基因亚细胞定位是采用构建DREB-GFP过表达载体转入组织或细胞中的方法进行定位[20]ꎬ而本研究是利用该抗体对内源DREB4进行免疫定位ꎬ与传统方法相比可避免因过表达造成目的蛋白移位的现象ꎮ综上所述ꎬ本研究通过对DREB4A进行大肠杆菌表达㊁纯化ꎬ并以此作为抗原成功制备出可识别小麦内源性DREB4蛋白的高度特异性多克隆抗体ꎬ可为深入研究植物DREB4在蛋白水平上参与非生物胁迫的调控机理奠定方法学基础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NiuXꎬLuoTꎬZhaoHꎬetal.IdentificationofwheatDREBgenesand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TaDREB3inresponsetoabioticstresses[J].Geneꎬ2020ꎬ740:144514. [2]㊀StockingerEJꎬGilmourSJꎬThomashowMF.ArabidopsisthalianaCBF1encodesanAP2domain ̄containingtranscrip ̄tionalactivatorthatbindstotheC ̄repeat/DREꎬacis ̄actingDNAregulatoryelementthatstimulatestranscriptioninre ̄sponsetolowtemperatureandwaterdeficit[J].Proc.Natl.Acad.Sci.USAꎬ1997ꎬ94(3):1035-1040. [3]㊀MizoiJꎬOhoriTꎬMoriwakiTꎬetal.GmDREB2Aꎻ2ꎬacanonicalDEHYDRATION ̄RESPONSIVEELEMENT ̄BINDINGPROTEIN2 ̄typetranscriptionfactorinsoybeanꎬisposttranslationallyregu ̄latedandmediatesdehydration ̄responsiveelement ̄dependentgeneexpression[J].PlantPhysiol.ꎬ2013ꎬ161(1):346-361.[4]㊀DubouzetJGꎬSakumaYꎬItoYꎬetal.OsDREBgenesinriceꎬOryzasativaL.ꎬencodetranscriptionactivatorsthatfunctionindrought ̄ꎬhigh ̄salt ̄andcold ̄responsivegeneexpression[J].PlantJ.ꎬ2003ꎬ33(4):751-763.[5]㊀QinFꎬKakimotoMꎬSakumaYꎬetal.Regulationandfunction ̄alanalysisofZmDREB2AinresponsetodroughtandheatstressesinZeamaysL.[J].PlantJ.ꎬ2007ꎬ50(1):54-69. [6]㊀XueGP.AnAP2domaintranscriptionfactorHvCBF1acti ̄vatesexpressionofcold ̄responsivegenesinbarleythroughin ̄teractionwitha(G/a)(C/t)CGACmotif[J].Biochim.Bio ̄phys.Actaꎬ2002ꎬ1577(1):63-72.[7]㊀ShenYGꎬZhangWKꎬHeSJꎬetal.AnEREBP/AP2 ̄typeproteininTriticumaestivumwasaDRE ̄bindingtranscriptionfactorinducedbycoldꎬdehydrationandABAstress[J].Theor.Appl.Genet.ꎬ2003ꎬ106(5):923-930.[8]㊀SakumaYꎬLiuQꎬDubouzetJG.DNA ̄bindingspecificityoftheERF/AP2domainofArabidopsisDREBsꎬtranscriptionfac ̄torsinvolvedindehydration ̄andcold ̄induciblegeneexpres ̄sion[J].Biochem.Biophys.Res.Commun.ꎬ2002ꎬ290(3):998-1009.[9]㊀ChenHꎬLiuLꎬWangLꎬetal.VrDREB2AꎬaDREB ̄bindingtranscriptionfactorfromVignaradiataꎬincreaseddroughtandhigh ̄salttoleranceintransgenicArabidopsisthaliana[J].J.PlantRes.ꎬ2016ꎬ129(2):263-273.[10]NiuXꎬHelentjarisTꎬBateNJ.MaizeABI4bindscouplingel ̄ement1inabscisicacidandsugarresponsegenes[J].PlantCellꎬ2002ꎬ14(10):2565-2575.[11]SunSꎬYuJPꎬChenFꎬetal.TINYꎬadehydration ̄responsiveelement(DRE) ̄bindingprotein ̄liketranscriptionfactorcon ̄nectingtheDRE ̄andethylene ̄responsiveelement ̄mediatedsignalingpathwaysinArabidopsis[J].J.Biol.Chem.ꎬ2008ꎬ283(10):6261-6271.[12]DongCJꎬLiuJY.TheArabidopsisEAR ̄motif ̄containingpro ̄teinRAP2.1functionsasanactivetranscriptionalrepressortokeepstressresponsesundertightcontrol[J].BMCPlantBiol.ꎬ2010ꎬ10:47.31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李永波ꎬ等:小麦DREB4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13]LinRCꎬParkHJꎬWangHY.RoleofArabidopsisRAP2.4inregulatinglight ̄andethylene ̄mediateddevelopmentalproces ̄sesanddroughtstresstolerance[J].Mol.Plantꎬ2008ꎬ1(1):42-57.[14]PellegrineschiAꎬReynoldsMꎬPachecoMꎬetal.Stress ̄in ̄ducedexpressioninwheatoftheArabidopsisthalianaDREB1Agenedelayswaterstresssymptomsundergreenhouseconditions[J].Genomeꎬ2004ꎬ47(3):493-500.[15]ZhouYꎬChenMꎬGuoJꎬetal.OverexpressionofsoybeanDREB1enhancesdroughtstresstoleranceoftransgenicwheatinthefield[J].J.Exp.Bot.ꎬ2020ꎬ71(6):1842-1857. [16]刘洋洋ꎬ郭栋ꎬ楚秀生ꎬ等.转DREB基因小麦新品系抗旱生理指标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ꎬ2013ꎬ45(3):38-41. [17]ChenMꎬXuZꎬXiaLꎬetal.Cold ̄inducedmodulationandfunctionalanalysesoftheDRE ̄bindingtranscriptionfactorgeneꎬGmDREB3ꎬinsoybean(GlycinemaxL.)[J].J.Exp.Bot.ꎬ2009ꎬ60(1):121-135.[18]ChenMꎬWangQYꎬChengXGꎬetal.GmDREB2ꎬasoybeanDRE ̄bindingtranscriptionfactorꎬconferreddroughtandhigh ̄salttoleranceintransgenicplants[J].Biochem.Biophys.Res.Commun.ꎬ2007ꎬ353(2):299-305.[19]TuTQꎬVaciaxaPꎬLoTTMꎬetal.GmDREB6ꎬasoybeantranscriptionfactorꎬnotablyaffectsthetranscriptionoftheNtP5CSandNtCLCgenesintransgenictobaccoundersaltstressconditions[J].Saudi.J.Biol.Sci.ꎬ2021ꎬ28(12):7175-7181.[20]倪志勇.小麦DREB转录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功能鉴定[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ꎬ2008.[21]SarkarTꎬThankappanRꎬMishraGPꎬetal.AdvancesinthedevelopmentanduseofDREBforimprovedabioticstresstoler ̄anceintransgeniccropplants[J].Phys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ofPlantsꎬ2019ꎬ25(6):1323-1334.[22]CaoBꎬHeXꎬLuoYꎬetal.Safetyassessmentofdehydration ̄responsiveelement ̄binding(DREB)4proteinexpressedinE.coli[J].FoodandChemicalToxicologyꎬ2012ꎬ50(11):4077-4084.[23]徐兆师.小麦抗逆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鉴定[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ꎬ2005.[24]范玉清ꎬ刘恒ꎬ任伟.拟南芥DREB1A转录因子的原核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J].植物生理学通讯ꎬ2007ꎬ43(3):533-537.41山东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55卷㊀。

矮败小麦的简介

矮败小麦的简介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简介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都得益于品种遗传改良的进展。

作物雄性不育是群体改良和大规模生产杂交种的工具,是遗传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对象。

我国小麦雄性不育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以后的岁月里,出现过几次研究与利用的热潮。

1、矮败小麦的发现1972年5月的一天,山西省太谷县郭家堡村女青年高忠丽在小麦品系“2-2-3”繁殖田中发现1株特殊小麦。

远看穗子蓬松,在阳光下半透明;近看雌蕊柱头发达,雄花败育,这就是称之为国宝的太谷核不育小麦。

1980年邓景扬等通过遗传分析,明确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受一个显性单基因所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被发现的显性雄性不育天然突变体。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与鉴定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方毅同志的亲自关心下,成立了全国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与利用协作组,在理论研究和育种应用等方面联合攻关,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太谷核不育基因定位是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

2、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的创建1986年我院作物所小麦专家等利用染色体组定位和端体分析一套新的定位程序和方法,将太谷核不育基因定位在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个交换单位处。

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于育种实践,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它要人工鉴别育性,轮选群体株高逐渐升高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太谷核不育基因成功定位的基础上,以株高不足30厘米的矮变一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通过杂交、测交和细胞学研究,从测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具有矮秆性状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

第1轮的测交后代群体是321株,没有出现我们需要的矮秆不育类型;第2轮的群体扩大到3248株,仍然没有出现矮秆不育类型;第三轮的群体是5216株,最终从中筛选到1株我们需要的矮秆不育类型。

这一株矮秆不育小麦,用其它小麦品种授粉,后代群体中分离出一半矮秆株,表现雄性不育,一半非矮秆株,表现正常可育,由于群体中的矮秆株都是雄性败育的,所以命名为“矮败小麦”。

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33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新品种徐麦33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农艺性状 半冬性中晚熟品种, 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 18
略早。 幼苗半匍匐,苗势壮,叶片宽长,叶色浓绿。 冬 前分蘖力中等, 冬季抗寒性较好, 春季起身拔节较 快,两极分化快,抽穗晚,春季抗寒性一般。 分蘖成穗 率较高,亩穗数较多。 平均株高 76 cm 左右,茎秆粗 壮,弹性较好,抗倒性中等;株型松紧适中,旗叶宽大 上冲,叶黄绿色,穗下节间较短,穗层整齐,穗多穗 匀。 灌浆较快,耐高温能力中等,成熟落黄较好。 纺锤 形穗,穗型中等,码密,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 度较好,黑胚率较低,容重高。 3.2 穗粒结构
徐麦 33 产量三要素较协调, 有一定丰产潜力。 2012 年 、2013 年 区 试 平 均 亩 穗 数 分 别 为 42.8 万 、 40.2 万,穗粒数分 别为 31.4 粒、30.1 粒,千 粒重 分 别 为 42.9 g、44.7 g。 2014 年“江苏好品种”评选,江苏徐 农种 业 科 技 有 限 公 司 的 徐 麦 33 百 亩 示 范 方 经 江 苏 省种子站组织专家现场验收,实收亩产 741.24 kg,其 中 2.913 亩的测产点达到 753.53 kg/亩, 其每亩成穗数 44.8 万穗,平均每穗结实 38.7 粒,千粒重达 51.2 g。 3.3 抗逆性
淮南片冬水组生产试验。
附图 徐麦 33 选育过程
基 金 项 目 :现 代 农 业 产 业 技 术 体 系 专 项 (CARS-3-2-10);江 苏 省 支 撑 计 划 (BE2012308);江 苏 省 农 业 科 技 自 主 创 新 资 金 [CX (12)2027];江 苏 省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专 项 (BA2014074)。 作者简介:冯国华(1965-),男,研究员,研究方向:小麦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E-mail:gh.feng@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简介

方智远Fang Zhiyuan(1939.9.3-)蔬菜遗传育种专家。

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

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

1973年与课题组成员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1979年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材料并带领课题组于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

主持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20个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

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甘蓝面积的50%,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发表科技论文8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5本,培养硕士、博士生20余名。

邱式邦(1911年- ),浙江吴兴人。

中国近现代农业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害虫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的开拓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首位“植物保护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

曾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51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毕业。

长期从事农业昆虫研究。

70年代以来,积极倡导和研究害虫综合防治,开展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和国外天敌资源的引入工作,建立我国生物防治的专业研究机构,创办和主编《中国生物防治》刊物,对发展我国害虫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事业作出了贡献。

曾获全国劳动模范金质奖章,全国科学大会奖,法国农业部功勋骑士勋章,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等项奖励。

发表论文106篇。

培养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硕士生3名张子仪 Zhang Ziyi (1925.3.4 -),畜牧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45年毕业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类预科。

1952年回国。

前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系一级技术员、饲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研、研究员。

1980-2001先后兼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秘书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现兼任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农业应用分会顾问、中国自动化学会农业专家系统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

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

地自交——测交——互交加上选择,可以把原始群体内的优良基因逐步聚集 在一起,形成改良群体,以便从中选育出更好的自交系或合成综合杂交种。 所谓综合杂交种就是选择一般配合力好的一些优良自交系(5~10 个)混合 种植,任其随机互交,以产生异质性大、杂合度高而又相对整齐一致的品种 群体。这样的群体可以连续使用多代。常异交作物对自交没有不良影响,其 育种原理和方法与自交作物基本相同。此外,还有无性繁殖作物如马铃薯、 甘薯、甘蔗、草莓等,其表现型虽然整齐一致,而基因型则高度杂合。它们 在自然情况下常会发生芽变,可以进行个体选择;也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 性杂交加以改良,其杂种第一代异质性大,可选择优株进行无性繁殖,成为 整齐一致的无性系或品种。表 2 概括说明现用生产品种的类型和基本特点。
表 2 生产品种群体的类型与特点
繁殖方式 交配体系 群体类型
基本特点
有性
自交
纯系
同质,纯合;亲本纯系杂交后在第二至第六代选 择超亲后代。
有性
异交
杂交种
同质,高度杂合;选择配合力好的自交系进行杂 交,利用第一代优势。
有性
异交 开放授粉群体 异质,杂合;改良群体,增加有利基因频率;或 选择优良亲本品系或无性系混合组成综合种。
表 l 美国五大作物品种改良对产量的贡献
作物
年限
年增长率
公斤/亩

高粱 玉米 大豆 棉花 小麦
1950-1980 1930-198O 1902-1977 1910-1980 1958-1980
3.66 4.86-6.13
l.25 0.47-0.6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83
1.30 1.42-1.78
0.70 0.74 0.74

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事迹推介

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事迹推介
湖北省建始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2019年度神内歴金农技推广奖(畜牧业)获奖人员名单.(农户)
姓名
所在村镇
赵广菊
安徽省萧县丁里镇武寺村
彭建军
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三溪村
刘先富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马湖村
王维中
湖北省京山市新市镇胜境村七组
刘石鹏 许永静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东坪镇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牙潭镇兆托村
张玲
广东省兴宁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杨丽霞
「一 i亠赖命厂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 重庆市奉节县畜牧站
王亮 _ …事鸣•'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坝底乡畜牧兽医站 贵州省威宁县畜禽品种改良站
杨云刚 4李嚴|
云南省巍山县畜牧工作站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畜较直医站
李海虹 付海玲 闾晓平
浙江省海盐县畜牧兽医局 Zi" '… 江西省进贤县畜牧局(畜牧站)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4
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业)获奖人员名也(推广人员)
姓名
所在单位
卢春光
確允>人员事迹推介
Topic 1特别关注
勇于奉献的青春服务三农的典范
•上海市金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卢春光事迹介绍
卢春光,现任上海市金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党 支部书记、副主任。出生金山农村的他,选择了农业、回 到了农村、服务于农民。扎根基层19年,靠着长年累月的 那份坚持和担当,他成了养殖百姓心中的“贴心人” “青 年老专家”他把困难和圧力留给自己,把满意和方便献 给群众,在热爱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岗位上,无私无畏、 默默奉献.由此也获得了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 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全国农业先进个人、中国青年 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青年岗 位能手、金山区青年英才、金山区十大杰出青年等国家、

耐旱小麦新麦39的选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耐旱小麦新麦39的选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约占全球小麦总产量的17%[1-2]。

近年来,气候变化多样且危害性加大,伴随着“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加剧,全球气温逐渐升高变暖。

自1900年以来中国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为每100年(1.56±0.20)℃,明显大于全球大陆平均趋势每100年上升1.0℃[3-5]。

河南省作为小麦主产区,2017年全省小麦总播种面积超过540万hm 2。

小麦旱作区主要分布于洛阳、三门峡、南阳、郑州、平顶山、驻马店等地,旱地小麦播种面积达107万hm 2,占全省麦播面积的20%以上[6]。

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选育高产稳产抗旱小麦新品种是有效抵御气候干旱的途径之一。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针对气候变化特点,有目的地调整育种目标,以期选育高产耐旱抗逆小麦新品种。

通过多年抗逆性选择,培育出高产高抗旱小麦新品种新麦39,于201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47)。

因其分蘖力强,抗旱性好,广适性好,深受农民喜欢,审定以来在河南省累计推广面积达30万亩。

1新麦39的遗传基础新麦39是2008年以邯6172为母本,自选半冬性强、抗倒高产组合周麦18/矮抗58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选择法进行选育而成。

母本邯6172是半冬性高产品种,适应性好,落黄好;周麦18是国家及河南省区试多年对照品种,稳产性好;矮抗58是半冬性矮秆品种,3个亲本都是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新麦39遗传了邯6172的适应性,周麦18的稳产性、矮抗58的耐旱性,表现为分蘖力强,成穗数多,生长势强,抗病性好,在旱地条件下,能保证足够的成穗数,获得较高的产量。

2009年由于F 1代综合表现好,被确定为重点选育对象,F 2代选择477个单株进行种植,依据分蘖、成穗、籽粒、粒重、生长势、抗病抗逆、熟期等特性,终选47株单株;经F 3、F 4、F 5代株系进一步提纯筛选,于F 4代择优系进行早代测产,F 5代选出最优品系,于2012年和2013年进行新品系鉴定试验,2014年参加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跌打滚爬在麦田——记中科院院士庄巧生

跌打滚爬在麦田——记中科院院士庄巧生

34科学家精神S C I E N T I S T S跌打滚爬在麦田——记中科院院士庄巧生主持育成10多个冬小麦品种,倡导三交和复合杂交使用,推动数量遗传学发展,提倡小麦加工品质改良,进行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等专著……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庄巧生的勤奋、认真和严谨、务实,他的这些品质正是我们应当汲取的精神食粮。

抓紧时间学习1916年8月5日,庄巧生出生在福建省闽侯县旗山南麓五都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一家五口,全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生活。

10岁那年,母亲不幸染疫去世,使得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不过,贫穷和磨难没有打倒这个少年,反而让他越发明白,只有刻苦努力、有所作为,才能改变家境、立足存身。

于是,他勤奋求人物简介:庄巧生(1916.8.5-),福建省闽侯县人,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1939年毕业于成都金陵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持育成10 多个冬小麦优良品种;主持“六五”和“七五”全国小麦育种攻关;参加主编《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等专著。

文|韦泽艳知,努力学习,连续几年获得了学费减免,赢得了福建省教育厅第三届清寒学生大学奖学金,争取到了上大学的机会……1935年1月,庄巧生顺利进入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修农艺,辅系植物。

大学期间,他更加求知若渴,视野渐渐开阔,也为自己选择了农学而倍感欣慰。

“七七事变”后,由于日军进逼南京,金陵危在旦夕,学校决定西迁成都。

西迁路上,师生们冒着危险,跋山涉水,艰难前行。

尽管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庄巧生始终不忘抓紧时间学习,稍有间隙便见缝插针。

大学最后一年,由于战火纷飞,实验条件不允许,庄巧生就以“小麦与黑麦属间杂种一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为选题,通过搜阅当时所能找到的国外文献,摘其要点,分析整理,撰写出综述性研究论文,以替代毕业论文。

1939年2月,庄巧生顺利毕业,并被选为斐陶婓学会会员,被授予金钥匙奖。

一粒小麦天下知——解读河南延津小麦产业

一粒小麦天下知——解读河南延津小麦产业

一粒小麦天下知——解读河南延津小麦产业作者:冯春久卞瑞鹤崔兴辉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21年第6期文图/本刊全媒体记者冯春久卞瑞鹤通讯员崔兴辉河南延津,一粒小麦天下知。

今日,对于延津人来说,小麦已不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粮食,更是让他们扬眉吐气的出彩招牌。

多少年来,延津人民与天地相争相和,治理延津土、用好延津水,不仅努力守住自己的“饭碗”,还让中国记住延津麦香,让世界品尝延津滋味。

5月24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延津)小麦产业发展高端研讨会成功召开。

六个“全国第一”、三个“全国唯一”铸就的“中国第一麦”金字招牌,让延津人民“一麦相承”,豪迈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造“中国第一麦”人类文明,与水息息相关。

水养人,土生根。

位于“九曲黄河”之间的延津,处于黄河中下游,拥有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

土壤呈上轻下重的独有特征,底层黏土密实、保水保肥,上层沙土松软,这种土质适合小麦种植。

人们形象地将这种土称为“蒙金土”。

延津小麦能叫响全国,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黄河所赐予延津人民的这片热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1998年延津开始引进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到2020年,22年时间里,延津出台的有关鼓励、支持小麦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已逾百件,前后经历了四次品种变革,延津小麦终于“修成正果”,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麦谷,堪称中国农业发展的传奇。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优质高产强筋小麦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河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一项项殊荣,见证了延津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

目前,延津小麦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其中优质强劲小麦50万亩,是全国著名的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麦”。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近年来,克明面业、鲁花集团、豫粮集团、京粮集团、中原粮食集团等收储、加工重磅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延津。

如鲁花“延津麦·强筋面”叫响全国,更有国酒茅台在延津合作联建2万亩有机和绿色原料基地,使延津强劲优质小麦的区域品牌价值更加凸显。

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2010-2012年度奖获奖人员简介

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2010-2012年度奖获奖人员简介

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2010-2012年度奖获奖人员简介
何中虎
【期刊名称】《麦类作物学报》
【年(卷),期】2012(32)6
【摘要】“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是经庄巧生院士同意、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的一项名誉性奖励基金。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庄巧生;获奖人员;小麦;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研究所;基金;奖励;作物
【作者】何中虎
【作者单位】国家小麦改良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7人、276项科技成果获新疆科技进步奖——关于奖励2012、2013年度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获奖科技成果和突出贡献奖、特等奖获奖人员的决定 [J], 2.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王国生向获得2016年度青海省科
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奖者、青海省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获奖单位颁奖王建军讲话[J], ;
3.全国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暨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J],
4.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简介与获奖人员公告 [J],
5.庄巧生院士在中国小麦育种史上的四大贡献——祝贺庄巧生院士90华诞 [J], 李振声;董玉琛;辛志勇;贾继增;何中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粮油学会关于表彰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决定

中国粮油学会关于表彰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决定

中国粮油学会关于表彰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粮油学会•【公布日期】2021.11.10•【文号】中粮油学发〔2021〕80号•【施行日期】2021.11.10•【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关于表彰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决定中粮油学发〔2021〕80号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和指导下,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现已完成。

经过单位推荐、形式审查、受理公示、专业评审、综合评审、获奖项目公示、奖励委员会复审等评审程序,中国粮油学会决定,授予“小麦高值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等8个项目为一等奖;授予“主要储粮虫螨分子鉴定分析系统建立与应用”等20个项目为二等奖;授予“小麦品质陈化机理及储藏环境控制技术”等11个项目为三等奖(获奖项目目录见附件)。

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涵盖了粮油领域的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粮食储藏、粮油质检、信息与自动化、饲料加工等专业领域,技术水平普遍较高,真实反映了粮油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粮食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希望获奖单位和科技人员戒骄戒躁,开拓进取,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粮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粮油学会决定对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予以公布表彰,并向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获奖证书。

获奖证书的办理及领取另行通知。

联系人:杨晓静陈志宁谢胜男联系电话:************/68357512?电子邮箱:******************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3-6中国粮油学会邮编:100037附件:2021年度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目录中国粮油学会2021年11月1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简介与获奖人员公告
“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是经庄巧生院士同意, 中国农业科学院批准,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设立的一项名誉性奖励基金, 理事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等14家小麦研究机构和大学。

其宗旨是面向全国, 奖励在小麦育种密切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以推动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2007—2013年每年奖励2人, 年龄不超过65岁。

为了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经庄先生提议, 并与有关领导和专家协商, 2014年以后每年设贡献奖1名, 奖金增至2万元, 青年奖1名, 奖金1万元。

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候选人的基本条件为:在小麦育种密切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 重点考虑省地级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人员, 其研究成果应对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有重要直接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 不包括已评为院士或曾获得过重大个人奖励(个人单项奖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人员。

候选人还应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年龄不超过60岁, 每年奖励1人。

青年奖候选人的基本条件为:在小麦育种密切相关领域做出一定贡献的个人, 表现出较大发展潜力, 重点考虑省地级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人员, 其研究成果应对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有重要直接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价值。

候选人还应具备严谨认真的科学作风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年龄不超过45岁, 每年奖励1人。

2007—2010年, 赵振东研究员、郭进考研究员、马永安研究员、肖志敏研究员、茹振钢教授、杨武云研究员、郭天才教授和吴振录研究员分别获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 其中赵振东研究员于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面对2011—2015年获奖人员的主要贡献予以介绍。

徐才智, 2011年贡献奖获得者, 农民育种家, 才智种子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主持育成豫麦18和偃展4110等新品种, 累计推广3000万公顷。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人事部和农业部颁发的“一等功证书”及“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等。

陈秀敏, 2011年贡献奖获得者,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员,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主持育成高产节水小麦品种12个, 累计推广670余万公顷, 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和河北省省长特别奖。

刘建军, 2012年贡献奖获得者, 山东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作为第一或第二完成人, 育成济南17、济麦19、济麦20和济麦22等新品种, 累计推广2300余万公顷, 其中济麦22近6年为全国第一大品种, 累计推广1300余万公顷。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

夏先春, 2012年贡献奖获得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分子标记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是分子标记为育种服务和团队协作的典范。

负责克隆30个小麦品质基因, 开发功能标记35个, 在14个国家应用。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一等奖各1项, 发表SCI论文100篇。

雷振生, 2013年贡献奖获得者, 河南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 在小麦品质育种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主持和参加育成品种13个, 累计推广1000万公顷。

作为第一完成人,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

张学勇, 2014年贡献奖获得者,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是种质资源研究为育种服务的代表。

在核心种质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发表SCI论文40篇, 引用2000次, 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张勇, 2014年青年奖获得者,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张勇研究员, 是里下河所小麦育种骨干和青年科技人员的代表。

参加育成新品种16个, 累计推广670余万公顷。

作为第二完成人,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被授予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和“六大人才高峰”资助计划。

杜久元, 2015年贡献奖获得者, 甘肃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 在甘肃清水从事小麦育种30多年, 是基层一线人员的代表。

参加和主持育成抗条锈新品种38个, 累计推广530余万公顷, 约占甘肃冬麦面积35%, 作为第二或第三完成人, 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殷贵鸿, 2015年青年奖获得者, 河南省周口市农科院研究员。

参加和主持育成新品种16个, 累计推广2000余万公顷。

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的周麦22已推广600余万公顷, 2015年夏收116万公顷。

作为第二或第三完成人, 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 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和河南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欢迎大家推荐候选人或提出改进意见。

(庄巧生小麦奖励基金会, 2015年11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