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合集下载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第03章 《诗经》-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

《诗经》:风雅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先秦时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分为《大雅》《小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等大活动的歌舞辞。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经》的体例,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雅》《颂》,内容包罗万象《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从它的体例上就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划分。

《左传》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在当时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社会上层意志的集中体现。

《颂》和《大雅》中许多带有史诗性质的叙事诗,便反映了统治阶层对部族历史的回顾以及对祖先功德的赞颂。

如《周颂》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雅》是王畿之地的正乐,它的作者大多是士大夫,主要反映了诸侯朝会和贵族享宴的情景,如《小雅·鹿鸣》描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贵族也通过诗歌,来表现自己对王政的不满,如《小雅·节南山》记载:“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意思是一位叫家父的臣子,作了这首诗来讽刺周幽王。

相对于《颂》和《雅》来说,《国风》的篇幅更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广泛,思想性和艺术性也较《颂》《雅》更高。

因此有“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的说法。

十五国风主要反映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深刻入微,包容百态。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类:农事诗,直接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

《战国策》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战国策》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战国策》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战国策》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国策》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shuì)④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jī)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纴:织布机。

②发:打开。

③简练:挑选。

④说:游说,劝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安有说人主(2)是皆秦之罪也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请概括宋濂和苏秦在学习方面的共同点。

(2分)参考答案1.(2分)(1)安:怎么(2)是:这2.(2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2分)有毅力、有恒心,刻苦勤奋,学有所成。

(答对两点即可)参考译文: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

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翻出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挑选精要内容反复研究、体会。

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让自己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的事情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战国策内容简介《战国策》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当时的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3
第21章魏策二
4
第22章魏策三
5
第23章魏策四
第24章韩策一 第25章韩策二
第26章韩策三 第27章燕策一
第28章燕策二 第29章燕策三
第30章宋、卫策 第31章中山策
作者介绍
这是《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第1章东周策 第2章西周策
第3章秦策 第4章秦策二
1
第5章秦策三
2
第6章秦策四
3
第7章齐策一
4
第8章齐策二
5
第9章齐策三
1
第10第12章齐策六
4
第13章楚策一
5
第14章楚策二
第15章楚策三 第16章楚策四
第17章赵策一 第18章赵策二
1
第19章赵策三
2
第20章魏策一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战国策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读本
寓言
宋卫策
绘声绘色
燕策
人物
齐策
国学
战国时期
家 赵策
秦策
经典
魏策
第章
韩策
楚策
中山策
内容摘要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 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 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5章 《礼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礼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经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

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所以后人径直称之为“《礼记》”。

一、天道观《礼记》的天道观,反映了先秦儒家天道观发展的大背景,其主要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礼运》《乐记》《郊特牲》等篇中。

总的来讲,《礼记》中的天道有如下含义:首先,从天的自然义角度看,天可泛化为天地中各种自然现象,和由几种基本元素构成的宇宙,而人仍然参与其中。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3章 《战国策》-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简介(一)《战国策》的内容《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二)《战国策》作为历史著作的独特性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解析版)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第01章 《史记》-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撰写而成。

《史记》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史记”二字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史记》一书最初没有书名,有时被称为“太史公书”,但随着它的影响逐渐增强,最后《史记》反而成了它的专称。

《史记》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

“表”呈现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

“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国之事。

“列传”主要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其中有少数篇章也记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司马迁采用的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

《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

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

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

《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的。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

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

怎样读经典之《战国策》

怎样读经典之《战国策》

怎样读经典之《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之称,是从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的。

“战国”一词,虽然在战国时代已有,但只是用来指称当时的七大强国。

不过汉人也有称战国的,如刘向。

又因为《战国策》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命名之后,“战国”作为继春秋之后一个时代的名称,遂为后代学者所共认。

《战国策》在未经整理校定之前,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整理校定之前,《战国策》卷帙颇为混乱,文字错讹甚多。

西汉刘向就中秘所藏之书,以国分别,以时相次,去其重复,校成定本,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史书,但却不是一部信史。

它虽是分国记事,但不像《左传》那样按照编年的次序记载历史,与其说它是一部国别史,毋宁说它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的汇编。

不过,尽管《战国策》非信史,这部奇书却为我们描绘出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时代风貌与瑰丽恣肆的人文精神。

与《左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完全不同的是,《战国策》展现了纵横策士全新的、“独创的”纵横策士的思想,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战国策》里首先高唱着的是重士贵士的思想,在《齐策四》的《齐宣王见颜斶章》里,颜斶公开亮出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口号,对于传统的“王者贵而士人贱”的观念给予极大的冲击。

同样的,策士王斗要见齐宣王,竟要齐宣王亲自来迎接。

(《齐策四》)“趋势”还是“趋士”,成为检验士人与君王态度的标准。

贵士、重士的思想观念,不但是策士阶层本身的存在与追求,也为一些思想敏锐的国君所接受。

秦昭王见范睢,又是“屏左右”,又是“虚无人”,一而再地“跪而请”,礼节隆重,态度恳切,完全丧失了君王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威风(《秦策三》)。

至于燕昭王,则筑黄金台大规模地求士了。

作者刻意突出士的重要作用,宣扬贵士重士的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对知识和士人的尊重。

战国策文学常识

战国策文学常识

战国策文学常识1.战国策简介,文学常识《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其中的《鹬蚌相争》被录入小学课本中,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诗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3章 《庄子》-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先秦诸子)(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庄子》“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文字各有其侧重的内容,共同形成整体的思想体系;“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也以反映庄子核心思想为主,又能体现其他更丰富的思想内容。

整本书着力体现出庄子自由无待、道通为一、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遵从自然、无用之用、绝圣弃智、虚无恬淡、死生同一等主张以及关于自然规律的思考。

1.自由无待:认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自由自在、无恃无待的逍遥状态。

2.道通为一:认为宇宙及万事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穷无尽,规律都是一样的,多少、长短、大小都是相对而言,万物相齐,没有什么真正的差别,要依顺自然、超越对立、忘言忘辩。

3.养生之道:强调养生的重要和养生需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安时处顺、忘却情感、淡看生死,不必过于疲累地追求知识、智谋、利益等外物。

4.无用之用:强调因无用而有大用的人生处世态度。

5.才德圣人:认为道德内全、无形符显、不用智谋、摒弃烦恼的人才是理想中的才德圣人。

6.天人合一:认为道德能力达到顶点的真人能够顺应自然、听从内心、同于大道,也就是达到忘却自我的天人合一。

7.无为而治:主张治国理天下应摒弃心机、顺其自然。

8.遵从自然: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常态本然,强调要遵从万事万物本然的样子,否则就是不合理、不合道的病态。

9.绝圣弃智:抨击儒家思想,反对仁义礼智,强调要拋弃仁义等思想,避免各种仁义礼法反让社会大盗得行。

其实也是强调要顺其自然、无为而为。

10.虚无恬淡:认为追求疆域、功利、名声、长寿等都是不足取的,应该不刻意做任何事,内心虚无、恬淡无为,让一切自然而然。

11.死生同一:认为生命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是自然规律,淡看生死。

12.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有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又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思考大小有无、有限无限等自然概念,在看似试图探求宇宙的本原和本性的过程中,体现了大道深奥、顺其自然的思想。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史书传记)(解析版)《左传》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之一,被誉为中国史书传记的瑰宝。

它以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展示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兴衰和人物的风采,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材中,成为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左传》的作者及背景《左传》是公元前5世纪鲁国左丘明为纪录春秋时期历史而编写的一部名叫《春秋》的正史,后世称其为《左传》。

鲁国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而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他亲眼目睹了当时国家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因此《左传》中的记载非常详实准确。

二、《左传》的价值和特点《左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和特点:1.真实的历史素材作为一部正史,《左传》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和描述。

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各国的政治斗争、战争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为我们研究和认识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深刻的思想内涵《左传》中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古代国家管理、人伦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智慧。

例如,书中经常提到君王的德行和道德修养与国家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各国相互之间的友好合作与争斗冲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影响。

3.丰富的人物形象《左传》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包括当时的诸侯国君王、官员、士人等各种角色。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智慧和勇气,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左传》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左传》作为一部经典文化遗产,被纳入中学教材中,可见其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它在中学教材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知识的学习《左传》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刘向及《战国策》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刘向及《战国策》简介

刘向及《战国策》简介刘向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治《春秋彀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

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

它的作者不可考,有人疑出于蒯通。

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

后来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遂相沿至今(一九七三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大批帛书,其中一部分,经文物考古工作者整理研究,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万行,一万一千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其中十一章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

另十六章,是佚书。

这部大约编成于秦汉之际,类似后来刘向重编许多纵横家言为《战国策》所根据的一种被埋没的纵横家言的辑本。

其中佚书为司马迁、刘向所未见,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它保存不少的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生活。

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

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地势形便”的秦国后起变法以致富强,打破六国均势局面。

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2章 《左传》-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二)(史书传记)(原卷版)2020年中考语文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国国君为顺序编排,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开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结束,时间跨度两百五十五年。

末尾还有一小段跳跃性的记载,写到了鲁悼公四年(前464)晋国贵族知伯的骄横,并预言了他十年后的灭亡。

《左传》篇幅有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它的内容覆盖面也大大超过了《春秋》。

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

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

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簞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

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

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

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

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

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

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

第02章 《乐府诗集》-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第02章 《乐府诗集》-中学教材之国学拾粹(初中版)(四)(文海拾珠)(解析版)2020年中考语文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

该书辑录了先秦歌谣,汉朝至唐五代的乐府诗,全书一百卷,共五千多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作品。

《乐府诗集》搜录宏富,分类精当,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它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十二大类,下又各分若干小类。

全书每一类均有总序,每一曲均有题解,对乐曲的起源、性质、演唱配器等均有详尽说明。

其中保存了不少业已失传著作中的一些珍贵史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乐府”是由官府名称变成的诗体名称。

它原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的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

它主要是负责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

歌词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

在《乐府诗集》所编辑的十二类作品中,《郊祀歌辞》《燕射歌辞》和《舞曲歌辞》收载了汉至五代的庙堂乐歌,或用于祭祀典礼,或施于朝会宴享。

这种乐歌方式,所用之乐有雅乐之称,且有舞容相随。

乐府作品中极有价值的是历代流布于各地的民歌。

虽然民间歌辞在《乐府诗集》中仅占全部歌辞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在诗歌史上却是一份难得的珍贵遗产。

如南北朝的乐府民歌都是靠了《乐府诗集》而得以流传至今。

在《相和曲辞》和《杂曲歌辞》中收集了大量的两汉民间歌诗,所谓“街陌讴谣”之类,其中也有文人创作的乐歌。

在编排上,《乐府诗集》很见特色,每一题下,都以古辞列在前面,而后依次附以历代模拟之作。

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同一曲调的不同形式的递变。

同时,于每一曲调前,又都有必要的解题,以阐明该曲调的来龙去脉。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

同时,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秋的战国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秋的战国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春秋的战国策》课件春秋的战国策春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变革和战争。

而战国策则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们对战争与政治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及战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期,从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五百多年。

整个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混乱的局面,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政治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和变革。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时期,众多思想家纷纷踊跃在政治、军事、经济、哲学等方面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战国策的起源和特点战国策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军事的重要思想成果,产生于这个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战国策以其独特的观点和犀利的批判思维被古代人们广泛传诵和研究。

战国策主要包括对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外交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对战争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三、战国策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1. 孙子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他的《孙子兵法》堪称战国策的经典之作。

他重视的是兵法和战争技巧,主张军事上的比拼应该通过阵地选择、间谍运用和兵员安排等手段来实现最大化的战斗胜利。

2. 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他的《荀子》被称为战国策的集大成者之一。

他关注的是政治制度和道德伦理,主张社会秩序的建立和个人道德修养对政治稳定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3. 吕不韦吕不韦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他的《呂氏春秋》是战国策中对于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著作。

他提出了“君主立国”和“法家”思想,主张政治权力集中于君主,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治理国家。

四、战国策的影响和意义战国策在当时对于政治和军事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

不仅对于战争制胜和政治稳定的思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些思想和观点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军事战略的贡献孙子的《孙子兵法》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的有关战争策略和兵法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战国策》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经典与传统文化《战国策》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战国策》【文化积累】《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针对训练】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选自《战国策·齐策》)【注】①舍人:侍从.②鲁连:战国时齐国人。

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yáo)鎒(nòu):古代除草的农具.⑤之:这里是用的意思。

⑥不肖:没有才能。

⑦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这哪里是世上的用人之道呢?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划一处)拙则罢之/ 不肖则弃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曹沫举起三尺长剑,整个军队也不能抵挡。

3.文中鲁连委婉劝谏,意在告诉孟尝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们不必因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而完全否定这个人)的道理。

【译文】孟尝君因为瞧不起他门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

鲁连对他说:“猿猴如果离开树木浮游水面,它们动作没有鱼鳖灵敏;要说经过险阻攀登危岩,良马也赶不上狐狸.曹沫举起三尺长剑,全军队都不能抵挡;假如叫曹沫放下他的三尺长剑,让他改拿耕田的器具,和农夫一样在田里工作,那他连一个农夫都不如.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长处,改而使用他的短处,即使是尧舜也有做不到的事。

现在派人去做他无法做到的事,就说他没有才能;教人做他做不了的事,就说他笨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

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是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雎劫秦王”,写唐雎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

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

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

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虽然书中所记史实和说辞不可尽信,但其仍是研究战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1.人物刻画生动。

例如苏秦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长于论辩、追逐名利的策士,逼真地描绘了一群势力庸俗的小人。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像乞丐一样回到家中,而“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后来,他发奋图强,六国封相,路过家门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妻侧目而视…嫂蛇行匍匐。

”前后两个场面的鲜明对照,充分揭露了一切以功名利禄为依归的炎凉世态,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而苏秦的“读书欲睡”也是为了高官厚禄,客观上揭露了处于统治阶级中下层的策士的丑态。

2.善于讽喻。

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诫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3.语言风格独特。

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独特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在记录策士们的言行时,对其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功名富贵、朝秦暮楚的行为,及其在外交上挑拨是非、玩弄手段的种种阴谋,而不加以批判,反以欣赏的态度加以描绘,是不足取的地方。

1.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东周洛阳人。

事迹在《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

苏秦出身寒微,读书刻苦,向往富贵生活,具有强烈的功名心,且知识丰富,能言善辩,善于运筹帷幄,为人主出谋划策,但没有自己固定的政治主张与理想,在战国时代纵横家中他是比较典型的。

有关苏秦的详细史料,可参见《史记》苏秦列传,《东周列国志》等。

有关苏秦及其他战国纵横家的文学形象,可参见寒川子的《战国纵横》等。

2.甘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

下蔡(今安徽凤台)人。

事迹在《苏代劝秦王留甘茂》中。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

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族弟),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

”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

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

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

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

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

”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3.周公旦:西周政治家。

周公姓姬,名旦。

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

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势力扩展至海。

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

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在此书中。

此书总体有三大特点:一智谋细,二虚实间,三文辞妙。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史记》有九十卷的史料直接取自于《战国策》的史料。

但《战国策》许多记载并不可靠,司马迁在《苏秦传》后曰“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

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

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战国策》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

治《春秋榖梁传》。

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

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刘向历经宣帝、元帝、成帝三朝;历任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光禄大夫等职。

曾屡次上书称引灾异,弹劾宦官外戚专权。

成帝时受诏命校书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刘歆续成。

官终中垒校尉,故又世称刘中垒。

刘向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经传、诸子和诗赋。

典校时,又撰有《别录》。

其后,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原书已佚。

东汉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从中可以见到《七略》的梗概。

据《汉书·艺文志》载,刘向有辞赋33篇,今仅存《九叹》一篇,见于《楚辞》。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论理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此外,他还编著了《新序》、《说苑》、《古列女传》3部历史故事集,是魏晋小说的先导。

明代张溥辑有《刘中垒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九年级下册,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