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条线索现当代文学史
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
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
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范围:
时间:1949年至今。
空间:中国大陆。
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现象。
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文革十年)
第二阶段:1976-198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
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
1、当代文学的起点:
标志: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
地点:北平
2、意义:
(1)“当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实现了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地创作人员的“会师”。它奠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人员的基本组成。“以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己成为当代文学的构成的主要资源。”
(2)确立了当代文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四、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时间:1951年。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时间:1954年。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时间:1955年。
定性:“反革命集团”
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时间:1957年。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五、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特点:(教材72-74)
(1)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十年“文革”中所推选的极“左”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凌厉批判起步的。
(2)新时期文学的进步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六、80年代作家状况
(1)“归来作家”(王蒙、张贤亮、李国文、高晓声、汪曾祺、艾青、公刘、流沙河等)
(2)文革后被解放了的作家(中心作家群)
(3)知青作家群(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张抗抗等)
(4)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张洁、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等)(5)80年代中期后进入文学界的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余华、马原、苏童、叶兆言等)
七、80年代主要文学思潮
(一)前期
1、伤痕文学
《伤痕》(短篇小说,卢新华,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
伤痕文学的开拓性的意义:
(1)它冲破了建国以来对文学的各种限制和题材的禁区,用文学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3)它揭示了文学开始“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成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
2、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缘起
寻找文革的由来,检查伤痕的病灶,回顾历史的足迹,于是形成了全国性的历史性反思,在文学上则出现了“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的主要创作力量
“归来者”,或者叫复出派。代表性的作家有王蒙,张贤亮,李国文等。
反思文学的创作手法:
呈现和剖析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鲜明特色。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是它们共同的艺术特征。由于涉及时间较长,故需较大篇幅,所以中篇小说是他们主要的文体选择。
对80年代前期主要文学潮流的总体性评价:
1、和政治的关系紧密。政治和文学达成了前所未有的默契。
2、反映生活上大胆提倡写真实,实现了真正的现实主义的回归。
3、五四批判精神的发扬。
4、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发展不平衡。
(二)后期
1、寻根文学
用文学的方式“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文学主张的主体:
知青作家。(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张承志、李杭育····)
寻根文学的特点:
以“地域性”和“文化性”为其特征。
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2、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家特指那些有意在小说写作技巧和小说的叙事上进行先锋探索,进行一场小说形式上的革命。
代表性作家有: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洪峰、北村等。
特点
(1)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从不追求意义,叙述本身就是意义。
(2)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谑、反讽等写作策略。
八、大众文化特点:以消遣性娱乐性为指归。以商业性时尚性为外表。以现实性及时性为内涵。
九、90年代“新字号现象”
1、新写实小说
特点:
小说选材:多选择普通的百姓的庸常生活和窘困的生存状态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
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强调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生活实感极强。
主题意蕴:通常由于所写题材影响,会表现出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但也充满了对生命的肯定。
叙事态度: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退出小说”,“零度介入”。拒绝任何作家主观倾向和价值判断的流露。
作品结构:多采用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语言风格:世俗化的平易语言。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及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等。
2、新状态,新市民,新生代,新现实主义。
十、小说
(一)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1、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第一:题材应该是被严格分类的。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的意义上的工业、农业、军队(战争)、学校等,有时间意义上的历史、现实等题材。这种分类方式,实质上已隐含了“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划分的根本性依据。
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等级;即可以题材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下。
2、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家与作品:
李准《李双双小传》(短篇小说)柳青《创业史》(长篇小说)
3、战争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吴强《红日》(长篇小说)知侠《铁道游击队》(长篇小说)曲波《林海雪原》(长篇小说)茹志鹃《百合花》(短篇小说)
4、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长篇小说)欧阳山《三家巷》(长篇小说)梁斌《红旗谱》(长篇小说)《红岩》(长篇小说)
5、百花小说(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