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声现象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声现象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转变而产生声波。
声速: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一、介质种类。
二、介质温度。
记住:1℃速度340/s。
二、咱们如何听到声音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感知声音的进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发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样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点也不同,这些不同确实是判定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确实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XX0Hz。
超声波:高于XX0Hz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三种乐器:冲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的音调:长短、粗细、松紧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四、噪声的危害和操纵噪声:物体做无规那么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和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声强弱的品级和危害: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爱惜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0dB。
操纵噪声:避免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避免噪声进入人耳。
即:一、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二、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

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知识点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能够传播到人的耳朵并引起听觉感知。
在初二上册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声音和声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在其振动过程中产生压缩和稀疏的区域,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传播,在空气中传播时,声波沿着介质的传播方向传递,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声音的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或口感,不同乐器和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它们有不同的频率和振幅组合。
三、声音的传播路径和反射1.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以直线传播,当遇到物体时,会被物体阻挡或反射。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光滑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出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四、回声和共鸣1. 回声:当声音抵达障碍物后,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反射并返回发声源,人的耳朵能够听到这种反射声,形成回声。
2. 共鸣:当一个物体受到频率与自身固有频率相同的声波的作用时,会发生共振现象,共鸣音量较大且声音更加清晰。
五、声音与物体的振动1. 声音的源头:声音的产生通常与物体的振动有关,例如乐器的弦线震动、人的声带振动等。
2. 声音的质量:不同物体在振动时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质量,人的声带和空气的共振作用使得人类能够发出语言。
六、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放大:通过扩音器、扬声器等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机械振动,进一步放大声音的响度。
2. 声纹识别:利用声音的特点进行身份识别,声音传输的便捷性使得声纹识别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身份验证方式。
以上是初二上册物理声现象的一些基本知识点的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初二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初二物理上册物态变化知识点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物体振动不一定发声)声音的发生是由于物体振动,物体振动才能发声。
但不是所有振动都能使人耳有声音的感觉,有些物体振动太快或太慢,我们都无法听到所发的声音。
2、常见物体的发声原理:人发声——利用声带的振动笛子发声——空气柱振动蜜蜂、蚊子——利用翅膀的振动琴、二胡等——利用琴弦振动发声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振动发声3、声音的传播条件及速度(1)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4、人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
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空气中约340m/s),在液体中较快(水中约1500m/s),在固体中最快(钢铁中约5200m/s)。
3.声音(声波)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二、乐音的特征乐音是声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音色来描述它的特征。
人们常将响度、音调、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一)响度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3.响度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二)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用符号Hz表示。
3.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弦类乐器,弦越紧、越短、越细,发出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三)音色1.不同的声源,由于他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因此发出的音色不同。
2.人们常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音色来分辨的。
根据音色,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
三、噪声及其控制(一)噪声的来源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的波形是无规则的。
2.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3.有些声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属于乐音,但从环保角度来说属于噪声。
(二)噪声的危害1.物理学中,用声强级来客观描述声音强弱,单位是分贝,符号dB。
2.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他;90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三)噪声的控制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如:改进声源结构,加装消声器等)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途中减弱。
初二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声现象知识点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是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振动传播的。
在初二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二物理上册涉及的声现象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颤动,从而产生声音。
常见的声音产生方式有声带的振动、乐器的演奏、物体的撞击等。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依赖介质,如空气、固体或液体等。
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会跟随振动,形成一系列的机械波。
这些机械波在空气中传播,当波传到我们的耳朵时,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弱程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幅度大小。
我们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声音的强度,分贝数越大,声音越强。
2. 声音的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
我们通常用赫兹来表示声音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越高。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人们对声音高低的主观感受,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较尖锐,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较低沉。
4. 声音的音质:音质是指不同声音之间的音色特点,它取决于声音的谐波成分。
四、声音的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现象。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声波会按照与入射角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角度反射回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声现象,也是声纳和雷达等技术的基础。
五、声音的吸收和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还会发生吸收和衍射现象。
吸收是指声音遇到物体时,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减弱。
衍射是指声音在遇到障碍物后沿着障碍物的边缘传播。
衍射现象使得我们能够听到遮挡物后面的声音。
六、共鸣共鸣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声音振动能够引起其他物体的振动。
比如,当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与另一个音叉的频率相同时,后者会因共鸣而发出响亮的声音。
七、声音的利用声音的利用非常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声音还被应用于扬声器、耳机、电话、雷达等各种设备中。
史上最全的初二物理复习笔记!(必收藏)

史上最全的初二物理复习笔记!(必收藏)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汇总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s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八年级声现象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声现象物理知识点声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人们对声音的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多。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八年级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方面来介绍相关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产生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声源振动引起媒质分子的周期性振动,从而传递声波。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只有当物体振动的频率在20Hz至20kHz之间时,才能被人耳感知。
这就是声音的频率范围。
二、声音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媒质才能传播。
常见的媒质包括空气、水、固体等。
在媒质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媒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密度越大、弹性越大,声波的传播速度就越快。
例如,在空气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衍射等现象。
这些现象对声波的传播距离和强度都会产生影响。
三、声音的接收声音的接收是指人耳感知声波的过程。
人耳的听觉系统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声波通过外耳进入中耳,在中耳内的鼓膜和听小骨的作用下,将机械振动转化为神经脉冲。
这些信号经由神经系统传送到大脑,最终被人类感知为声音。
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强度等于声压的平方根,单位为分贝(dB)。
人耳能够感知的声压范围为20微帕至200Pa,相应的声压级为0dB至120dB。
综上所述,声现象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其研究对象贴近现实生活,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八年级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是建立深入理解声现象的基础,也是未来深入研究该领域的必要知识储备。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例题.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s。
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少于: S=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vt =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340m/s0.1s=17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五)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乐音及三个特征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例题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例题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都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初二物理中关于声现象的知识点,并附上一些例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而物体振动是由能量转化产生的。
一般来说,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有声源、声音的传递介质和接收声音的人耳。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液体或固体也振动起来,进而形成声波。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二、声音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称为空气声波。
当声音传播到人耳附近时,人耳会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则约为1492米/秒。
三、声音的特性和参数声音有着一些基本的特性和参数,其中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等。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3.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音源产生的声音音色也不同。
四、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反射是指声波遇到物体后从物体上弹回来,形成回声。
吸收是指声波被物体吸收,降低声音的强度。
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能力有所不同。
五、声音的共鸣共鸣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声音的作用下,产生与外界声音相同的振动。
当外界声音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同时,共鸣现象比较明显。
下面是一些例题,帮助同学们检测对声现象知识的理解程度:例题1:声音需要什么传播介质?例题2: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例题3:什么是声音的音调,它与声波的哪个参数有关?例题4:何种情况下会出现声音的共鸣现象?例题5:如果一组声波的频率较低,这些声波的音调是高还是低?通过解答这些例题,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声现象知识,提高对该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现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1. 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会使周围的空气分子产生振动。
- 振动传递给空气分子后,空气分子会传递给相邻的分子,从而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是通过媒质传播的,媒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分子间的碰撞与传递,所以在密度大、分子间距小的媒质中声速较快。
3. 声音的特征
- 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是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音频率决定。
- 音量指的是声音的大小,由声音振幅决定。
- 音色指的是不同乐器或人声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4. 声音的反射
-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声音可以传播到其他地方。
- 声音的反射会产生回声,回声可以用来判断距离和定位。
5. 声音的吸收与衰减
-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媒质吸收和衰减,吸收和衰减的程度取决于媒质的性质。
- 声音的吸收和衰减会导致声音减弱和变得不清晰。
6. 声音的共鸣
- 当声音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物体会共振并放大声音。
- 声音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响亮和清晰。
7. 声音的利用
- 声音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语言交流、音乐演奏、声纳等。
- 声音的利用需要合理运用声音的特点和传播规律。
以上是《声音现象》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二上物理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往复运动,往复一次,振动一次。
声源:发声的物体。
声源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注: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注意不要理解成“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振动停止,声源不再发出声音,但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传播并存在,我们能够听到回声也是应为这个缘故。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声音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
3.声速声速:用来描述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15℃的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比较快,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
②介质的温度:声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增加0.6m,当空气在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的,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发出的声音,高处容易听到。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传到人们的耳朵里,人便听到了回声。
①区别回声和原声的条件人耳只能区别时间间隔0.1s以上的两个声音。
如果回声与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那么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这时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如果回声和原声传到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s,人耳就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别开来,从而听到回声。
②利用回声测距声音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变的,从声源发声到听到回声的过程中,声音的运动经历了“声源一障碍物”和“障碍物--声源处接收器(如人耳)”两个过程,所以声音从声源到障碍物所需要的时间是整个时间的一半,即t’=t/2,则s=v*t/2,因此,当已知声音在某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时,只要测出从发声到回声的时间,就可算出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初中物理声现象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声现象总结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
通过振动产生的声波传播至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各种声音。
在初中物理学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声音相关的知识,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涉及的声现象进行总结归纳。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纵波,即声波,通过介质的传播而传到我们的耳朵。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因为它们都能够传播振动。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由声音的频率决定。
频率高的声音听起来尖锐,频率低的声音听起来低沉。
2.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强弱,它由声音的振幅决定。
振幅大的声音听起来较大,振幅小的声音听起来较小。
3. 声音的音色:音色是声音的独特特征,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音色。
音色是由声音的谐波成分所决定的。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在气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大约为340米/秒;在液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要比气体中快一些;在固体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最快。
这是因为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的不同导致了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四、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后的声音会沿着新的方向传播。
我们常常利用声音的反射来获得信息,例如回声的产生。
另外,不同的物体对声音的吸收也不同,例如海绵等吸音材料可以吸收大部分声音,而光滑的物体会反射大部分声音。
五、共振现象共振是指当一个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另一个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前者会激发后者共同振动的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共振现象,例如吹气进入瓶子产生的共振声音。
六、超声波和音波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人耳听力范围的声波,其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医学上的超声波检查。
音波是指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其频率范围一般为20 Hz至20 kHz。
通过控制音波和超声波的频率,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应用。
七、噪声和保护听力噪声是指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声音,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下会对人的听力产生危害。
初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复习

初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复习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声现象

声现象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是一种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的声现象的知识点:1.声的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传递给空气或其他介质时产生的。
振动物体的能量使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分子发生振动,进而产生声波。
2.声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
声波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它们的密度越大,声速越快。
3.声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的特性:音量、音调、音色和音速。
音量是声音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与声源振动的谐波有关;音速是声音在特定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回声和共鸣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这种反射称为回声。
共鸣是指当一个物体的自然频率与外界周期性作用力的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共鸣现象会发生,使物体发出更大振幅的声音。
5.声音的变化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如吸收、折射、散射、衍射等。
吸收是指声音能量被物体吸收而减弱;折射是指声波在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散射是指声波遇到不规则表面时改变方向;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或开口时弯曲传播。
6.声音的保护和利用高强度的声音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声音保护。
常见的声音保护措施包括低音量听音乐、戴上防噪耳塞等。
声音的利用包括通讯、音乐、声纹识别等诸多方面。
7.声音的传播媒介声波可以在空气、水、钢铁等介质中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波传播速度不同。
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43米/秒,水中约为1500米/秒,钢铁中约为5000米/秒。
8.声音的频率和波长声音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波长是声波的一个特性,是指在一个完整振动周期内,声波传播的距离。
波长越短,声音的频率越高。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中关于声现象的主要知识点,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详细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误区警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传播的具体过程是: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150C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因素:声音的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物体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等等;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物理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
初二物理声现象基础知识归纳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的介质,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3、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4、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
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
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声音分为乐音和噪声。
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震动的频率决定的,音调高听起来尖细,音调低听起来就低沉。
7、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震动幅
度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感到的响度就越大。
8、音色:也叫音质、音品,它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震动
方式等因素有关。
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9、噪声的控制:
1)在噪声的发源地减弱它,2)在传播途中隔离和吸收,3)阻止噪声进入人耳。
10、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11、超声波的应用:
1)声纳----探测海洋深度、鱼群、礁石等
2)B型超声仪---观察内脏器官及胎儿,帮医生诊断。
3)超声探伤仪---探查金属内部的裂纹,
4)超声波测速仪---测量物体速度。